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的杜羅是什麼單位

俄羅斯的杜羅是什麼單位

發布時間:2022-07-13 05:12:49

A. 俄羅斯和車臣到底是什麼關系

俄羅斯和車臣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車臣和俄羅斯是同一個國家的,更加具體的來說,車臣是屬於俄羅斯下面的一個自治共和國,是一個國家下的省類似,但是擁有高度自治權。俄羅斯其實叫俄羅斯聯邦,車臣是俄羅斯聯邦下的一個自治共和國。

車臣和俄羅斯的關系從古到今都非常的差,二戰後更加是形同水火,期間打得不可開交,但是到了普京上台後,車臣被徹底打服氣了,不再敢鬧獨立了。所以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從一個壞到好的一個過程了。

俄羅斯和車臣的歷史背景

1991年在以杜達耶夫為首的車臣激進民族獨立運動組織「車臣全民族代表大會」全面取得車臣政權並使車臣已經實際獨立後。

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曾下令在車臣全境實施緊急狀態,但卻遭到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的反對,戈爾巴喬夫以此來報復當年葉利欽極力反對他採取同樣行動的一箭之仇。而由此蘇聯克格勃與蘇聯軍方也沒有執行葉利欽的命令。

除此之外,在蘇共高層葉利欽與戈爾巴喬夫進行著激烈的權斗,葉、戈二人還將車臣的獨立視作自己權斗的籌碼,甚至還將杜達耶夫當成自己的盟友,都通過各種手段支持車臣的分裂勢力,都分別派出了自己的親信與車臣分裂勢力展開密談並給予其幫助,以爭取對自己的支持。

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下令撤軍,將70%以上的蘇聯軍事裝備都留給了車臣分裂武裝。

B. 俄羅斯車臣共和國是什麼意思

早在俄國沙皇時代,高加索就動盪不安。沙皇俄國入侵車臣,暴虐殘殺、迫害高加索人民,高加索人民不斷起義、抗爭。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高加索人民從俄國獨立出去,形成了幾個各自獨立的政府。但到1922年底,高加索地區又被迫加入蘇聯,蘇聯這個名稱才在世界上正式出現。此時離十月革命成已經過了五年。但是高加索人民追求獨立的聲音並沒有停止,民族部落時時起義。斯大林為平定起義,屢使鐵腕,因此民族間結怨加深。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後,兵鋒一路指向高加索石油產地。在兵力非常緊張的情況下,他仍派遣霍特將軍的坦克集團軍群前出到高加索山區,為他搶奪格羅茲尼的石油。如果把這支勁旅用在斯大林格勒,戰爭的過程就會有所變化。貝利亞了解斯大林的心事,戰爭期間的1944年3月,他動用大批內衛部隊,把整個車臣民族用火車遷往西伯利亞。此舉大大加深了車臣人民對俄軍的仇恨。
1991年8月19,蘇聯解體,一夜之間強大的帝國四分五裂。1991年10月27日,杜達耶夫當選車臣--印古什共和國總統,隨後宣布車臣是主權國家;11月2日,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宣布車臣印古什總統選舉非法。

C. 車臣是一個國家還是軍事組織呢實力如何

1991年11月1日,在蘇聯解體前夕,號稱「車臣獨立之父」的杜達耶夫總統發表獨立宣言,宣布車臣脫離俄羅斯獨立。

雖然車臣共和國獨立沒有得到葉利欽領導下的俄羅斯政府承認,但它卻是繼1990年8月宣布脫離俄羅斯獨立的韃靼斯坦共和國之後,第二個走向獨立的俄羅斯行政區。所以,車臣地區的名字叫車臣共和國與它屬於俄羅斯領土的一部分並不矛盾。



他們卻低估了普京捍衛國家領土的決心,因為普京不是葉利欽,他不但沒有同意,還公開宣稱:「俄羅斯的政策和決心不會變」。在恐怖分子被擊斃後,車臣最終徹徹底底的被普京馴服了,同時也看清了俄羅斯人鋼鐵般的意志。此後的小卡德羅,在一次閱兵活動上公開說,我對全世界宣布:「我們是弗拉基米爾·普京的士兵」,我們會在世界任何地方,執行他所下達的任何命令。

D. 車臣和俄羅斯是什麼關系杜馬是干什麼的

車臣 (Chechen) 是俄羅斯聯邦領土,位於高加索山脈北側,與喬治亞隔山為鄰,面積約1. 5萬平方公里。首府格羅茲尼 (Grozny) 是在1818年建立的格羅茲尼城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車臣人驍勇善戰,信奉伊斯蘭教。由於戰爭等原因,大部分居民遷出未歸,人口由1989年的40.1萬銳減到1999年的15萬。2000年2月登記注冊的居民為9833人。

有關車臣人的最早記載是在7世紀初以前。「車臣人」這一稱呼最早源自阿爾貢河邊的「大車臣」這一村莊的名稱,以後逐漸成為車臣民族的族稱。車臣人自稱「納赫喬人」,即「平民百姓」的意思。車臣人在13世紀遭受蒙古-韃靼人的侵襲,14世紀末又遭到中亞帖木兒帝國軍隊的蹂躪。直到15至16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後,車臣人才開始從山區向平原遷徙。16至19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傳入車臣。在17至18世紀之交,車臣開始成為波斯、奧斯曼、俄羅斯三大帝國爭奪的對象,此後車臣經歷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血腥殘酷的戰爭。19世紀,沙俄經過40多年的高加索戰爭於1895年把車臣並入帝國版圖。1922年11月成立車臣自治州。1934年1月車臣與其西鄰印古什合並,1936年12月改成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二戰期間,蘇聯政府以車臣人同德國侵略者合作為由,把許多車臣人強行遷出家園。當時有38.7萬多車臣人和9.1萬多印古什人被驅逐到中亞和西伯利亞。直到1957年1月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才決定恢復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的建制,歸俄羅斯聯邦管轄。

1991年9月6日,即在蘇聯發生「8·19」事件不久,蘇聯空軍少將、車臣人杜達耶夫於9月6日依靠武力推翻了當地的蘇維埃政權。10月,車臣舉行了共和國總統和議會選舉,杜達耶夫當選車臣總統。11月,即在蘇聯解體的前夕,杜達耶夫頒令成立「主權國家」車臣共和國,並很快組織了車臣國民衛隊。從此,以杜達耶夫為總統的車臣既不簽署1992年的俄聯邦條約,也不參加1993年的俄羅斯議會選舉,在「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俄羅斯當局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於1994年12月出兵車臣。但是車臣武裝一直拒絕放下武器,致使這場內戰持續了20個月之久,杜達耶夫在這場戰爭中被打死。1996年8月,俄聯邦政府同車臣簽署了哈薩維尤爾特協議,將「車臣的地位問題」推遲到2001年解決。1996年底,即車臣非法武裝在俄境內先後製造兩起重大劫持人質事件後,俄軍被迫撤出車臣。1997年1月,阿·馬斯哈多夫當選車臣共和國總統後,仍然堅持車臣是「獨立國家」。1997年5月,俄聯邦與車臣簽署和平與相互關系原則條約。但是,車臣領導人始終未放棄其「獨立」主張。

為徹底解決車臣問題,俄聯邦當局於1999年出動10萬大軍,對車臣進行封鎖和展開軍事打擊。經過空中轟炸和地面圍剿,大股車臣非法武裝被消滅,俄軍幾乎控制了車臣全境。但是,剩餘的非法武裝化整為零,部分殘余潛入喬治亞潘基西峽谷。他們在車臣內外採取游擊戰術,頻頻進行暗殺和恐怖活動。特別是2002年後半年,車臣非法武裝分子活動猖獗,襲擊俄軍哨所,炸毀軍車,擊落俄軍直升機。8月,俄軍一架米-26直升機被車臣武裝分子擊落,造成100多名軍人喪生。10月23日晚,50多名車臣恐怖分子持槍潛入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劫持了正在聽音樂會的700多名觀眾和100多名演職人員。26日,俄特種部隊發動解救人質行動,救出750多名人質。這期間,除50名武裝分子被擊斃外,另有129名人質喪生。

********************************************************************

俄羅斯實行的是「三權分立」體制,國家權力的行使建立在立法權、執行權和司法權分立的基礎之上。執行權由俄聯邦總統和政府行使,司法權由俄聯邦法院行使,立法權由俄聯邦議會行使。俄憲法規定:「聯邦議會由聯邦委員會和國家杜馬組成」。也就是說,「聯邦委員會」是俄聯邦議會的上院,「國家杜馬」是俄聯邦議會的下院。國家杜馬是全國性的,在俄羅斯89個聯邦主體建立的則是地方杜馬。

國家杜馬的由來

俄羅斯的國家杜馬是1993年建立的。在此之前,俄沿用蘇聯時期的辦法。蘇聯的議會是「人民代表蘇維埃」,其常設機構是兩院制的「最高蘇維埃」,內分聯盟院和民族院。1988年,蘇聯進行改革,「人民代表蘇維埃」改稱為「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其常設機構依然稱「最高蘇維埃」。當時,俄羅斯也照此辦理,建立了「俄聯邦人民代表大會」,其常設機構是「俄聯邦最高蘇維埃」。

1993年10月俄羅斯發生「炮打白宮」事件後,葉利欽總統宣布廢除蘇維埃制度,建立新的聯邦議會,其上院稱「聯邦委員會」,其下院即「國家杜馬」。其實,「國家杜馬」的稱呼是從舊俄國套用過來的。

「杜馬」一詞,是俄文(дума)音譯,意為「議會」。沙皇俄國原是封建專制國家,1905年爆發革命運動後,沙皇尼古拉二世為緩和政治危機,於同年9-10月間宣布召集「國家杜馬」,賜予一定權力。1906年和1907年,產生了第一、第二屆國家杜馬,但隨後不久就被解散。後來又產生了第三、第四屆國家杜馬,其權力都不大,但名義上是國家的議會。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建立了「議行合一」的蘇維埃制度。1993年,俄羅斯又恢復「國家杜馬」的稱呼。

國家杜馬的職權

俄羅斯雖然實行「三權分立」,但總統權力極大,議會權力很小,可稱之為「總統集權制」或「超級總統制」國家。按照憲法規定,國家杜馬有下列職權:通過法律;批准總統對政府總理的任命;提出對政府的信任問題;任免中央銀行行長;宣布大赦;對總統提出彈劾。但是,國家杜馬通過的法律,要經過聯邦委員會(上院)的審議,總統也有權加以否決;政府由總統直接組建,國家杜馬如三次拒絕通過總統提名的總理,或兩次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議案,總統就有權解散國家杜馬。國家杜馬要彈劾總統也很困難,必須經過如下復雜程序:國家杜馬1/3以上議員「提議」;國家杜馬專門委員會作出「結論」;國家杜馬2/3以上多數通過「指控」;最高法院作出總統犯罪的「結論書」;憲法法院作出「指控符合規定程序」、罪行得到證實的「裁定」;聯邦委員會(上院)2/3以上議員贊同。這樣,彈劾才算通過。這樣復雜和難度極高的程序,實際上使彈劾總統幾乎成為不可能。

國家杜馬的選舉

俄憲法規定:「國家杜馬由450名代表組成」,「每4年選舉一次」。另據俄國家杜馬選舉法規定,國家杜馬的225名代表在全聯邦選舉中按黨派原則產生,得票率5%以上的政黨才能進入國家杜馬,並按得票率分配議席。國家杜馬另225名代表則在「單席位」選區的選舉中由多數票產生,即在全國設立225個選區,每個選區產生一名代表。新的選舉法還規定,從2007年開始,政黨進入國家杜馬的得票率將提高到7%。

E. 車臣和俄羅斯有什麼關系

車臣 (Chechen) 是俄羅斯聯邦領土,位於高加索山脈北側,與喬治亞隔山為鄰,面積約1. 5萬平方公里。首府格羅茲尼 (Grozny) 是在1818年建立的格羅茲尼城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車臣人驍勇善戰,信奉伊斯蘭教。由於戰爭等原因,大部分居民遷出未歸,人口由1989年的40.1萬銳減到1999年的15萬。2000年2月登記注冊的居民為9833人。

有關車臣人的最早記載是在7世紀初以前。「車臣人」這一稱呼最早源自阿爾貢河邊的「大車臣」這一村莊的名稱,以後逐漸成為車臣民族的族稱。車臣人自稱「納赫喬人」,即「平民百姓」的意思。車臣人在13世紀遭受蒙古-韃靼人的侵襲,14世紀末又遭到中亞帖木兒帝國軍隊的蹂躪。直到15至16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後,車臣人才開始從山區向平原遷徙。16至19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傳入車臣。在17至18世紀之交,車臣開始成為波斯、奧斯曼、俄羅斯三大帝國爭奪的對象,此後車臣經歷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血腥殘酷的戰爭。19世紀,沙俄經過40多年的高加索戰爭於1895年把車臣並入帝國版圖。1922年11月成立車臣自治州。1934年1月車臣與其西鄰印古什合並,1936年12月改成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二戰期間,蘇聯政府以車臣人同德國侵略者合作為由,把許多車臣人強行遷出家園。當時有38.7萬多車臣人和9.1萬多印古什人被驅逐到中亞和西伯利亞。直到1957年1月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才決定恢復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的建制,歸俄羅斯聯邦管轄。

1991年9月6日,即在蘇聯發生「8·19」事件不久,蘇聯空軍少將、車臣人杜達耶夫於9月6日依靠武力推翻了當地的蘇維埃政權。10月,車臣舉行了共和國總統和議會選舉,杜達耶夫當選車臣總統。11月,即在蘇聯解體的前夕,杜達耶夫頒令成立「主權國家」車臣共和國,並很快組織了車臣國民衛隊。從此,以杜達耶夫為總統的車臣既不簽署1992年的俄聯邦條約,也不參加1993年的俄羅斯議會選舉,在「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俄羅斯當局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於1994年12月出兵車臣。但是車臣武裝一直拒絕放下武器,致使這場內戰持續了20個月之久,杜達耶夫在這場戰爭中被打死。1996年8月,俄聯邦政府同車臣簽署了哈薩維尤爾特協議,將「車臣的地位問題」推遲到2001年解決。1996年底,即車臣非法武裝在俄境內先後製造兩起重大劫持人質事件後,俄軍被迫撤出車臣。1997年1月,阿·馬斯哈多夫當選車臣共和國總統後,仍然堅持車臣是「獨立國家」。1997年5月,俄聯邦與車臣簽署和平與相互關系原則條約。但是,車臣領導人始終未放棄其「獨立」主張。

為徹底解決車臣問題,俄聯邦當局於1999年出動10萬大軍,對車臣進行封鎖和展開軍事打擊。經過空中轟炸和地面圍剿,大股車臣非法武裝被消滅,俄軍幾乎控制了車臣全境。但是,剩餘的非法武裝化整為零,部分殘余潛入喬治亞潘基西峽谷。他們在車臣內外採取游擊戰術,頻頻進行暗殺和恐怖活動。特別是2002年後半年,車臣非法武裝分子活動猖獗,襲擊俄軍哨所,炸毀軍車,擊落俄軍直升機。8月,俄軍一架米-26直升機被車臣武裝分子擊落,造成100多名軍人喪生。10月23日晚,50多名車臣恐怖分子持槍潛入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劫持了正在聽音樂會的700多名觀眾和100多名演職人員。26日,俄特種部隊發動解救人質行動,救出750多名人質。這期間,除50名武裝分子被擊斃外,另有129名人質喪生。

F. 俄國的車臣組織是什麼車臣是怎樣得名的有什麼含義

車臣(Chechnya) 是俄羅斯聯邦領土,位於高加索山脈北側,與喬治亞隔山為鄰,面積約1. 5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萬。首府格羅茲尼 (Grozny) 是在1818年建立的格羅茲尼城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車臣人驍勇善戰,信奉伊斯蘭教。 有關車臣人的最早記載是在7世紀初以前。「車臣人」這一稱呼最早源自阿爾貢河邊的「大車臣」這一村莊的名稱,以後逐漸成為車臣民族的族稱。車臣人自稱「納赫喬人」,即「平民百姓」的意思。車臣人在13世紀遭受蒙古-韃靼人的侵襲,14世紀末又遭到中亞帖木兒帝國軍隊的蹂躪。直到15至16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後,車臣人才開始從山區向平原遷徙。16至19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傳入車臣。在17至18世紀之交,車臣開始成為波斯、奧斯曼、俄羅斯三大帝國爭奪的對象,此後車臣經歷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血腥殘酷的戰爭。 19世紀,沙俄經過近半個世紀的高加索戰爭於1895年把車臣並入帝國版圖。1922年11月成立車臣自治州。1934年1月車臣與其西鄰印古什合並,1936年12月改成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二戰期間,蘇聯政府以車臣人同德國侵略者合作為由,把許多車臣人強行遷出家園。當時有38.7萬多車臣人被驅逐到中亞和西伯利亞。直到1957年1月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才決定恢復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的建制,歸俄羅斯聯邦管轄。 1991年9月6日,即蘇聯發生「8·19」事件後不久,蘇聯空軍少將、車臣人杜達耶夫依靠武力推翻了當地的蘇維埃政權。10月,車臣舉行共和國總統和議會選舉,杜達耶夫當選總統。11月,即在蘇聯解體的前夕,杜達耶夫頒令成立「主權國家」車臣共和國,並很快組織了車臣國民衛隊。從此,車臣既不簽署1992年的俄聯邦條約,也不參加1993年的俄議會選舉,在「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俄羅斯當局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於1994年12月出兵車臣。但是車臣武裝一直拒絕放下武器,致使這場內戰持續了20個月之久,杜達耶夫在這場戰爭中被打死。1996年底,在車臣非法武裝在俄境內先後製造兩起重大劫持人質事件後,俄軍被迫撤出車臣。1997年1月,阿·馬斯哈多夫當選車臣共和國總統後,仍然堅持車臣是「獨立國家」。1997年5月,俄聯邦與車臣簽署和平與相互關系原則條約。但是,車臣領導人始終未放棄其「獨立」主張。 為徹底解決車臣問題,俄聯邦當局於1999年出動10萬軍人,對車臣進行封鎖和展開軍事打擊。經過空中轟炸和地面圍剿,大股車臣非法武裝被消滅,俄軍幾乎控制了車臣全境。但是,車臣剩餘的非法武裝化整為零,在車臣內外採取游擊戰術,頻頻進行暗殺和恐怖活動。特別是近兩年來,車臣非法武裝分子活動猖獗,不斷製造恐怖襲擊事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002年10月23日,數十名車臣武裝分子在莫斯科杜布羅夫卡劇院將800多名正在觀看演出的觀眾和演職人員劫為人質。3天後,俄特種部隊向劇院內施放催眠氣體後,成功地解救了大多數人質,但仍有130名人質不幸喪生。俄軍隨即在車臣展開了大規模清剿行動。2004年9月1日,馬斯哈多夫與車臣非法武裝的另一個頭目巴薩耶夫策劃和製造了震驚世界的俄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學校劫持人質事件,俄當局隨後懸賞約1000萬美元緝拿他們。 遇難的俄聯邦車臣總統卡德羅夫 根據形勢的發展,俄羅斯總統普京提出必須加快車臣立憲進程。2002年12月11日,車臣人民代表大會舉行,討論車臣新憲法和選舉法草案。次日,普京發布關於車臣全民公決的總統令。2003年3月23日,車臣就是否贊成新的共和國憲法草案、總統選舉法草案、議會選舉法草案舉行車臣歷史上第一次全民公決。全民公決通過的車臣新憲法規定,車臣是俄聯邦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從法律上確定車臣作為俄聯邦一個主體的地位,進而保證俄聯邦主權和領土完整。2003年10月5日舉行全民選舉,車臣共和國行政長官卡德羅夫當選俄聯邦車臣共和國總統,任期4年,這是根據新選舉法選舉的第一位車臣總統。 2004年5月9日,車臣非法武裝在格羅茲尼勝利日慶祝活動中再次製造恐怖爆炸事件,車臣共和國總統艾哈邁德·卡德羅夫和俄高加索聯合集群司令巴拉羅夫在這次事件中被炸身亡。9月1日,馬斯哈多夫與車臣非法武裝的另一個頭目巴薩耶夫策劃和製造了震驚世界的俄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學校劫持人質事件,俄當局隨後懸賞約1000萬美元緝拿他們。2007年4月,車臣新總統拉姆贊·卡德羅夫宣誓就職,他是車臣首任總統艾哈邁德·卡德羅夫之子。 2005年3月8日,車臣非法武裝頭目馬斯哈多夫在車臣北部被擊斃 。2006年6月17日,車臣非法武裝重要頭目薩杜拉耶夫當天被車臣警方擊斃 。同年7月10日,車臣非法武裝頭目巴薩耶夫在俄印古什共和國被俄軍警擊斃 。

G. 車臣和俄羅斯是什麼關系

有關車臣人的最早記載是在7世紀初以前。車臣人素以英勇善戰著稱,民族意識極強。在十九世紀上半葉,沙俄經過40多年的高加索戰爭,才於1859年把車臣並入沙俄帝國版圖。在蘇維埃政權時代,車臣自治區於1922年11月30日成立,屬俄羅斯聯邦。1934年1月15日車臣與其西鄰的印古什自治區合並成立車臣-印古什自治區,1936年12月5日改為加入俄羅斯聯邦的自治共和國。1944年,蘇聯政府以車臣人同德國侵略者合作為由,把車臣人強行遷出家園,直到1957年車臣才恢復民族自治。 政治:1990年,代表車臣民族的杜達耶夫將軍當選為蘇聯全國代表大會執委會主席。1991年「8·19」事件後,杜達耶夫於同年9月6日推翻了當地的蘇維埃政權,一個月後當選為車臣總統。1991年11月,車臣宣布成立獨立的共和國,杜達耶夫任總統。1992年1月20日,俄議會通過決議,同意車臣自治共和國升格為車臣共和國。杜達耶夫執政後,一直採取與俄羅斯政府對抗的行為。 從1994年12月開始,俄羅斯聯邦當局對車臣採取軍事行動,至1995年4月經歷了4個多月的殘酷戰爭。1995年4月5日,俄軍奪取了杜達耶夫支持者占據的最後兩個重要基地古傑爾梅斯市和沙利市,這意味著車臣境內已不存在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的「策源地」。戰斗從城市轉向農村、森林和山區。 俄在清剿車臣非法武裝的同時,還進行在車臣建立符合俄憲法的權力機關的工作。1994年底成立的民族復興政府於1995年1月5日進入車臣開始工作,由車臣的印古什人哈吉耶夫擔任政府總理。1月9日,俄軍佔領車臣「總統府」。3月23日,葉利欽再次簽署命令,在車臣成立共和國民族和睦委員會,促進在車臣建立符合憲法的權力機關。 從車臣問題一出現,聯邦中央機構內就對使用武力還是通過談判解決這一危機存在分歧。車臣危機給俄政治、經濟、社會帶來了長期影響,戰爭使車臣經濟瀕臨崩潰。據專家估計,恢復其經濟至少需要15億美元。俄聯邦政府成立了以第一副總理索斯科韋茨為首的恢復車臣經濟和社會活動國家專門委員會,截至1995年4月11日,已向車臣提供了2萬億盧布的援助。 1995年12月8日,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車臣共和國總理扎夫加耶夫和俄羅斯總統駐車臣全權代表洛博夫簽署了車臣在俄聯邦內特殊地位的協定。協定規定,車臣共和國有權參加國際交往和對外經濟聯系,並可以制定自己的憲法和法律。在1995年12月14日至17日舉行的選舉中,車臣共和國總理扎夫加耶夫當選為共和國元首。 經過1994年12月—1996年8月近兩年的獨立戰爭後,車臣享有事實上的獨立。

H. 俄羅斯的車臣是一個組織還是一個地區

車臣 (Chechen) 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的一部分,位於俄西南部高加索山脈北側,與喬治亞隔山為鄰,面積約1. 5萬平方公里,人口有100多萬(2004年)。車臣人信奉伊斯蘭教,大多屬遜尼教派。首府格羅茲尼 (Grozny) 是在1818年建立的格羅茲尼城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有關車臣人的最早記載是在7世紀初以前。「車臣人」這一稱呼最早源自阿爾貢河邊的「大車臣」這一村莊的名稱,以後逐漸成為車臣民族的族稱。車臣人自稱「納赫喬人」,即「平民百姓」的意思。車臣人在13世紀遭受蒙古-韃靼人的侵襲,14世紀末又遭到中亞帖木兒帝國軍隊的蹂躪。直到15至16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後,車臣人才開始從山區向平原遷徙。16至19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傳入車臣。在17至18世紀之交,車臣開始成為波斯、奧斯曼、俄羅斯三大帝國爭奪的對象,此後車臣經歷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血腥殘酷的戰爭。

19世紀,沙俄經過近半個世紀的高加索戰爭於1895年把車臣並入帝國版圖。1922年11月成立車臣自治州。1934年1月車臣與其西鄰印古什合並,1936年12月改成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二戰期間,蘇聯政府以車臣人同德國侵略者合作為由,把許多車臣人強行遷出家園。當時有38.7萬多車臣人被驅逐到中亞和西伯利亞。直到1957年1月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才決定恢復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的建制,歸俄羅斯聯邦管轄。

車臣問題一直是困擾著俄羅斯的一大難題。俄羅斯與車臣民族的矛盾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上半葉沙皇對車臣的入侵,但矛盾的真正激化是蘇聯解體前後開始的。由於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外部勢力的插手,車臣民族分裂主義勢力惡性膨脹。1991年9月,蘇聯空軍少將、車臣人杜達耶夫依靠武力推翻了當地的蘇維埃政權。10月,車臣舉行共和國總統和議會選舉,杜達耶夫當選總統。11月,即在蘇聯解體的前夕,杜達耶夫頒令成立「主權國家」車臣共和國,並很快組織了車臣國民衛隊。從此,車臣既不簽署1992年的俄聯邦條約,也不參加1993年的俄議會選舉,在「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為了平息車臣日益猖獗的分裂主義勢力,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1994年12月,俄羅斯當局出動6萬軍隊,對車臣非法武裝進行打擊。由於種種原因,1996年8月31日,俄聯邦政府和車臣非法武裝在俄達吉斯坦共和國境內的哈薩維尤爾特達成協議,規定將車臣地位問題擱置5年。歷時20個月的車臣戰爭以一紙「哈薩維尤爾特協定」而告終,聯邦部隊於1997年1月全部撤出車臣。

1997年1月,車臣舉行總統選舉,馬斯哈多夫當選。同年5月,俄聯邦與車臣簽署和平與相互關系原則條約。但是,馬斯哈多夫仍然堅持車臣是「獨立國家」, 不僅拒不執行和平協定,而且加緊分裂活動。尤其令俄羅斯當局不安的是,在馬斯哈多夫領導下的車臣,極端民族主義勢力不僅在車臣境內加緊分裂活動,而且武裝襲擊與其毗鄰的達吉斯坦,企圖與該自治共和國一起建立「神權政治國家」。因此,1999年8月俄當局出兵10萬,打響了第二次車臣戰爭。

2000年1月俄政府宣布馬斯哈多夫為車臣不合法的總統後,他躲藏到車臣南部山區,成為車臣非法武裝的3大頭目之一,組織和領導車臣非法武裝與俄軍對抗。俄政府軍經過空中轟炸和地面圍剿,大股車臣非法武裝被消滅。但是,車臣剩餘的非法武裝化整為零,在車臣內外採取游擊戰術,不斷在俄羅斯各地製造恐怖事件。特別是近幾年來,車臣非法武裝分子活動猖獗,劫持人質、炸毀客機等,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2002年10月23日,數十名車臣武裝分子在莫斯科杜布羅夫卡劇院將800多名正在觀看演出的觀眾和演職人員劫為人質。3天後,俄特種部隊向劇院內施放催眠氣體後,成功地解救了大多數人質,但仍有130名人質不幸喪生。俄軍隨即在車臣展開了大規模清剿行動。2004年9月1日,馬斯哈多夫與車臣非法武裝的另一個頭目巴薩耶夫策劃和製造了震驚世界的俄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學校劫持人質事件,俄當局隨後懸賞約1000萬美元緝拿他們。
遇難的俄聯邦車臣總統卡德羅夫

根據形勢的發展,俄羅斯總統普京提出必須加快車臣立憲進程。2002年12月11日,車臣人民代表大會舉行,討論車臣新憲法和選舉法草案。次日,普京發布關於車臣全民公決的總統令。2003年3月23日,車臣就是否贊成新的共和國憲法草案、總統選舉法草案、議會選舉法草案舉行車臣歷史上第一次全民公決。全民公決通過的車臣新憲法規定,車臣是俄聯邦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從法律上確定車臣作為俄聯邦一個主體的地位,進而保證俄聯邦主權和領土完整。2003年10月5日舉行全民選舉,車臣共和國行政長官卡德羅夫當選俄聯邦車臣共和國總統,任期4年,這是根據新選舉法選舉的第一位車臣總統。

2004年5月9日,車臣非法武裝在格羅茲尼勝利日慶祝活動中再次製造恐怖爆炸事件,車臣共和國總統艾哈邁德·卡德羅夫和俄高加索聯合集群司令巴拉羅夫在這次事件中被炸身亡。>>>

9月1日,馬斯哈多夫與車臣非法武裝的另一個頭目巴薩耶夫策劃和製造了震驚世界的俄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學校劫持人質事件,俄當局隨後懸賞約1000萬美元緝拿他們。2005年3月8日,俄聯邦政府宣布,馬斯哈多夫在車臣北部被擊斃 。

I. 車臣共和國屬不屬於俄羅斯聯邦

車臣 (Chechen) 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的一部分,位於俄西南部高加索山脈北側,與喬治亞隔山為鄰,面積約1. 5萬平方公里,人口有100多萬(2004年)。車臣人信奉伊斯蘭教,大多屬遜尼教派。首府格羅茲尼 (Grozny) 是在1818年建立的格羅茲尼城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有關車臣人的最早記載是在7世紀初以前。「車臣人」這一稱呼最早源自阿爾貢河邊的「大車臣」這一村莊的名稱,以後逐漸成為車臣民族的族稱。車臣人自稱「納赫喬人」,即「平民百姓」的意思。車臣人在13世紀遭受蒙古-韃靼人的侵襲,14世紀末又遭到中亞帖木兒帝國軍隊的蹂躪。直到15至16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後,車臣人才開始從山區向平原遷徙。16至19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傳入車臣。在17至18世紀之交,車臣開始成為波斯、奧斯曼、俄羅斯三大帝國爭奪的對象,此後車臣經歷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血腥殘酷的戰爭。

19世紀,沙俄經過近半個世紀的高加索戰爭於1895年把車臣並入帝國版圖。1922年11月成立車臣自治州。1934年1月車臣與其西鄰印古什合並,1936年12月改成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二戰期間,蘇聯政府以車臣人同德國侵略者合作為由,把許多車臣人強行遷出家園。當時有38.7萬多車臣人被驅逐到中亞和西伯利亞。直到1957年1月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才決定恢復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的建制,歸俄羅斯聯邦管轄。

車臣問題一直是困擾著俄羅斯的一大難題。俄羅斯與車臣民族的矛盾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上半葉沙皇對車臣的入侵,但矛盾的真正激化是蘇聯解體前後開始的。由於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外部勢力的插手,車臣民族分裂主義勢力惡性膨脹。1991年9月,蘇聯空軍少將、車臣人杜達耶夫依靠武力推翻了當地的蘇維埃政權。10月,車臣舉行共和國總統和議會選舉,杜達耶夫當選總統。11月,即在蘇聯解體的前夕,杜達耶夫頒令成立「主權國家」車臣共和國,並很快組織了車臣國民衛隊。從此,車臣既不簽署1992年的俄聯邦條約,也不參加1993年的俄議會選舉,在「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為了平息車臣日益猖獗的分裂主義勢力,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1994年12月,俄羅斯當局出動6萬軍隊,對車臣非法武裝進行打擊。由於種種原因,1996年8月31日,俄聯邦政府和車臣非法武裝在俄達吉斯坦共和國境內的哈薩維尤爾特達成協議,規定將車臣地位問題擱置5年。歷時20個月的車臣戰爭以一紙「哈薩維尤爾特協定」而告終,聯邦部隊於1997年1月全部撤出車臣。

1997年1月,車臣舉行總統選舉,馬斯哈多夫當選。同年5月,俄聯邦與車臣簽署和平與相互關系原則條約。但是,馬斯哈多夫仍然堅持車臣是「獨立國家」, 不僅拒不執行和平協定,而且加緊分裂活動。尤其令俄羅斯當局不安的是,在馬斯哈多夫領導下的車臣,極端民族主義勢力不僅在車臣境內加緊分裂活動,而且武裝襲擊與其毗鄰的達吉斯坦,企圖與該自治共和國一起建立「神權政治國家」。因此,1999年8月俄當局出兵10萬,打響了第二次車臣戰爭。

2000年1月俄政府宣布馬斯哈多夫為車臣不合法的總統後,他躲藏到車臣南部山區,成為車臣非法武裝的3大頭目之一,組織和領導車臣非法武裝與俄軍對抗。俄政府軍經過空中轟炸和地面圍剿,大股車臣非法武裝被消滅。但是,車臣剩餘的非法武裝化整為零,在車臣內外採取游擊戰術,不斷在俄羅斯各地製造恐怖事件。特別是近幾年來,車臣非法武裝分子活動猖獗,劫持人質、炸毀客機等,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2002年10月23日,數十名車臣武裝分子在莫斯科杜布羅夫卡劇院將800多名正在觀看演出的觀眾和演職人員劫為人質。3天後,俄特種部隊向劇院內施放催眠氣體後,成功地解救了大多數人質,但仍有130名人質不幸喪生。俄軍隨即在車臣展開了大規模清剿行動。2004年9月1日,馬斯哈多夫與車臣非法武裝的另一個頭目巴薩耶夫策劃和製造了震驚世界的俄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學校劫持人質事件,俄當局隨後懸賞約1000萬美元緝拿他們。
遇難的俄聯邦車臣總統卡德羅夫

根據形勢的發展,俄羅斯總統普京提出必須加快車臣立憲進程。2002年12月11日,車臣人民代表大會舉行,討論車臣新憲法和選舉法草案。次日,普京發布關於車臣全民公決的總統令。2003年3月23日,車臣就是否贊成新的共和國憲法草案、總統選舉法草案、議會選舉法草案舉行車臣歷史上第一次全民公決。全民公決通過的車臣新憲法規定,車臣是俄聯邦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從法律上確定車臣作為俄聯邦一個主體的地位,進而保證俄聯邦主權和領土完整。2003年10月5日舉行全民選舉,車臣共和國行政長官卡德羅夫當選俄聯邦車臣共和國總統,任期4年,這是根據新選舉法選舉的第一位車臣總統。

2004年5月9日,車臣非法武裝在格羅茲尼勝利日慶祝活動中再次製造恐怖爆炸事件,車臣共和國總統艾哈邁德·卡德羅夫和俄高加索聯合集群司令巴拉羅夫在這次事件中被炸身亡。9月1日,馬斯哈多夫與車臣非法武裝的另一個頭目巴薩耶夫策劃和製造了震驚世界的俄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學校劫持人質事件,俄當局隨後懸賞約1000萬美元緝拿他們。

2005年3月8日,車臣非法武裝頭目馬斯哈多夫在車臣北部被擊斃 。2006年6月17日,車臣非法武裝重要頭目薩杜拉耶夫當天被車臣警方擊斃 。同年7月10日,車臣非法武裝頭目巴薩耶夫在俄印古什共和國被俄軍警擊斃

J. 什麼是「杜馬」地名還是組織名

俄國國家杜馬
國家杜馬(1906—1917年)是俄國的議會式全國代表機構。二十世紀初期,由於俄 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和政治力量的加強,特別是1905年革命的強大壓力, 迫使沙皇召開立法性國家杜馬。沙皇政府企圖藉助國家杜馬,拉攏資產階級,擴大統 治基礎,消弭革命。國家杜馬的活動,引起了國內社會政治生活條件的變化,對俄國 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國家杜馬的形成

杜馬 (Дyma)一詞在俄文中原意是思想、思維,後又引申會議之意。約十世紀出 現的波雅爾杜馬,是最早以該名稱命名的機構,它最初由王公、侍從和地方貴族組成, 後漸成為從屬於沙皇的最高咨議機關,1711年被取消。在波雅爾杜馬存在時期,沙皇 經常不召集全體會議,而僅與親信商討國事,這就是史籍所稱的「近臣杜馬」或「樞 密杜馬」。另一曾以「杜馬」命名的機構是1785年設立的城市杜馬,它是市政管理機 關,一直存在到十月革命前。 自十九世紀開始,由於農奴制的危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沙皇專制制度受到沖擊。 1809年,御前大臣斯佩蘭斯基受命起草了國家制度改革計劃草案(即《國家法典概論 》),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由選舉代表組成的國家杜馬和地方杜馬的設想,但未能 實現。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改革時期,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一股所謂政府立憲主義的潮流, 即主張根據代表制原則改革國家制度。但在八十——九十年代,俄國進入了「反改革」 時期,反動貴族、農奴主提出要徹底糾正廢除農奴制的「錯誤」,致使建立全國性代 表機構問題仍懸而未決。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有了更大發展,階級關系的變動,資 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國家職能的復雜化,特別是1905年革命的爆發,迫使沙皇政府不 得不重新考慮並著手改革國家制度。 1905年「流血星期日」以後,革命浪潮洶涌澎湃。沙皇統治集團在決策上出現分 歧。2 月18日,沙皇事先未通知大臣便頒布詔書和敕令。詔書斥責「狂妄無知、心懷 不軌的叛亂活動的領導者膽大妄為」,圖謀「摧毀現在國家制度……建立新式的國家 管理制度」。敕令卻賦權機關和個人,可「就完善國家公共事業和改善人民福利問題 」提出建議,並通過大臣會議「直接上達」沙皇。兩個文件使參加御前會議的大臣委 員會的成員們困惑不解,因而一致通過了給內務大臣布里根的沙皇諭旨。其中宣布要 「吸收」居民代表「參與立法建議的預先制訂和討論」,即許諾建立人民代表機構, 為此決定成立特別委員會,由布里根主持討論有關問題並制訂相應法律。同一天頒布 的這 3個文件,盡管內容抵牾,目的卻是一致的,即要採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延長專制 制度的壽命。 1905年春夏,革命運動的發展更加迅猛,全國 1/5以上的縣份爆發了農民騷動, 罷工人數5月達36萬,羅茲罷工在6月轉為武裝起義,同時發生的「波將金號」巡洋艦 起義表明軍隊也已捲入革命運動之中。在這種形勢下,沙皇政府被迫加快改革步驟。 布里根委員會的草案,經大臣會議討論後,於 7月提交御前會議最後審議。8月6日, 正式公布《國家杜馬章程》和《國家杜馬選舉法》,並同時頒布了沙皇詔書。專制制 度不可動搖是所謂「改革」的先決條件。沙皇宣布:「在規定專制權力實質的《俄羅 斯帝國根本法》不容侵犯的條件下,朕認為有必要建立國家杜馬,批准杜馬選舉法, 並使該法在全帝國范圍內生效」。關於杜馬的性質,《國家杜馬章程》第1條規定: 「國家杜馬為預先制訂和討論立法建議而設」,詔書則明確指出:國家杜馬是「國家 最高機構中的一個特殊的立法咨議機關」。《國家杜馬選舉法》將選民分為土地所有 者、城市和農民 3個選民單位,並規定了高額的財產資格及其他限制,如土地所有制 選民須擁有100—800俄畝土地,城市選民須擁有價值1,500盧布的不動產等,這樣便 剝奪了絕大部分居民的選舉權。這一擬議中的杜馬史稱「布里根杜馬」,它只是人民 代表機構的一個粗製濫造的贗品。布爾什維克無情揭露了其欺騙實質,提出「打倒咨 議性杜馬」、「召集立憲會議」的口號。全國掀起抵制浪潮,布里根杜馬夭折在襁褓 之中。 10月開始全俄政治總罷工,參加者除工人外,還包括學生、教師、職員、工程師 和醫生等,近 200萬人。革命運動勢如破竹,全國陷入癱瘓狀態,沙皇制度處於風雨 飄搖之中。10月 9日以後,尼古拉二世多次召見大臣委員會主席維特,就國內局勢進 行磋商。迫於形勢,尼古拉二世於10月17日簽署了維特起草的詔書,並和維持的奏摺 一起立即公布。詔書的主要內容是:第一,根據人身不可侵犯和信仰、言論、集會及 結社自由的原則,賜予居民以公民自由權;第二,吸收迄今仍沒有選舉權的階級參加 杜馬,並按重新規定的立法程序逐步實行普選制;第三,未經國家杜馬的批准任何法 律不得生效,保障人民選舉的代表有可能實際監督政府機關的活動。 十月十七日詔書的頒布是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英勇斗爭的結果,正像列寧所說: 「沙皇的讓步確實是革命極其偉大的勝利」。當然,立法杜馬與無產階級提出的「民 主共和國」、「立憲會議」的要求有天壤之別,「自由」的許諾還僅是一紙空文。更 重要的是,十月十七日詔書只是沙皇制度在全俄政治總罷工的沉重打擊下被迫作出的 退卻,沙皇制度遠未摧垮,而是在等待時機,准備重新撲向革命。布爾什維克號召無 產階級堅持斗爭。12月,在莫斯科、哈爾科夫等地爆發武裝起義,無產階級與沙皇制 度展開殊死戰斗。 在殘酷鎮壓工人起義的同時,沙皇政府於12月11日頒布了新的《國家杜馬選舉法》。 新選舉法允許工人參加選舉,為此在原布里根選舉法規定的 3個選民單位之外,又增 加了工人選團,城市選民范圍也有所擴大。但這一選舉法的性質仍是反人民、反民主 的。第一,沒有實行普選制。所有的婦女、學生、未滿25歲的青年,現役軍人和游牧 民族均被剝奪選舉權。第二,選舉是不平等的。土地所有者選團由2千名選民中產生1 名復選人,而城市、農民和工人選團則分別由7千、3萬和9萬名選民中產生1名復選人, 即地主的1票等於城市資產階級的3票,農民的15票,工人的45票。第三,選舉不是直 接的。大地主和城市選團是兩級選舉。工人和小土地所有者是三級選舉。農民則是四 級選舉。第四,選舉事實上也不是秘密的,而是受到政府、警察的嚴密監視。國家杜 馬代表總數規定為524人。 1906年 2月20日,沙皇政府頒布了新的《國家杜馬章程》。關於國家杜馬的構成, 《章程》規定:杜馬代表由帝國居民選舉產生,每屆任期 5年,杜馬每次年會的工作 與休會時期由皇帝確定,皇帝有權在每屆杜馬法定任期結束之前將其解散,杜馬舉行 會議的的法定人數不得少於該屆成員總數的1/3;杜馬每次年會選舉主席1名、副主席 2名,可連選連任,每屆杜馬選舉秘書長1名;為預先審核其許可權范圍的事務,杜馬可 組成處和委員會,其人數、成份和工作對象等均由杜馬自行規定,等等。關於杜馬的 許可權,《章程》規定:杜馬擁有立法權(包括動議權),批准國家預算權和質詢權。關 於杜馬的事務程序則規定:立法草案由大臣或部門主管人、杜馬的各委員會、國務會 議提交杜馬;杜馬決議須經全體會議多數通過,杜馬通過的立法草案轉交國務會議; 未被國家杜馬或國務會議通過的草案認作被否定,已通過的草案由國務會議主席呈交 皇帝;由國家杜馬或國務會議動議並通過的草案,若未被皇帝批准,本次年會期間不 得再次提交立法審議,皇帝允許則不在此例,等等。可以看出,據十月十七日詔書原 則建立的國家杜馬具備議會的基本形式和特徵。 自1906年開始,革命運動轉入低潮,沙皇政府趁機千方百計地限制杜馬的權力, 與《國家杜馬章程》同時公布的《國務會議章程》規定,國務會議成為上院,擁有與 杜馬平等的權力。3月8日頒布的《關於國家預算審核程序的規則》規定,由最高行政 當局或根據現行法編入草案的預算,國家杜馬不得刪除或修改。4 月23日頒布的新版 《國家根本法》第87條規定:「在杜馬休會期間,如因非常情況而必須有某項應經立 法程序討論的措施,大臣會議可直接向皇帝提出。」這些規定無疑是對杜馬權力的侵 犯,潛伏著使十月詔書以後國家立法領域中的變革化為烏有的危險。

第一屆國家杜馬

第一屆國家杜馬的選舉於1906年3—4月進行。根據1905年12月塔墨爾福斯代表會 議的決議,布爾什維克宣布抵制杜馬選舉。由於選舉進行時情況發生了變化,革命開 始低落,抵制沒有成功。後來列寧坦率指出:「1906年布爾什維克抵制杜馬,雖然是 一個不算大的、易於糾正的錯誤,但畢竟已經是一個錯誤。」 參加杜馬第一次會議的代表有436人,第一屆杜馬解散時已達499人。其黨派組成: 進步派12人,和平革新黨25人,民主改革黨14人,波蘭議團及其他民族地區代表70人, 立憲民主黨161人,勞動派97人,社會民主黨17人,無黨派103人。黑幫黨派幾乎未獲 席位(有些黑幫分子混跡於無黨派之中)。立憲民主黨約占 1/3人,由於民主改革黨、 民族地區代表及多數無黨派人士追隨立憲民主黨投票,因而立憲民主黨成為第一屆杜 馬的領導黨。由勞動派和社會民主黨(原與勞動派聯合,後於 6月12日成為獨立黨團) 組成的左翼占近1/4。這種組成成份直接影響了第一屆杜馬的活動。 1906年 4月27日,在冬宮的格奧爾基廳舉行了國家杜馬和國務會議開幕儀式,尼 古拉二世致辭,表示歡迎人民選舉的「傑出人士」,並保證他「賜予」人民的法令「 不可動搖」。儀式結束後,代表們前往杜馬會址——塔夫里達宮的白廳,沿途受到群 眾的歡迎。下午5 時,國務會議副主席弗里施受沙皇委託,宣布國家杜馬第一次會議 開始,杜馬選舉了穆羅姆采夫教授為主席,多爾哥魯科夫公爵、格列傑斯庫爾教授為 副主席、沙霍夫斯基公爵為秘書長,他們均是立憲民主黨人。 杜馬的最初幾次會議討論了對皇帝致辭的答辭。這一討論意義重大,它將決定杜 馬的任務和工作方向,實際上即是確定行動綱領。經過激烈辯論之後,5月5日,杜馬 以沒有反對票的形式通過答辭。其主要內容是:根據私有土地強制國有化原則解決土 地問題;以普選制為基礎改革人民代表制度;建立對杜馬負責的責任內閣,革新中央 和地方行政機構,取消國務會議;停止一切非常法,政治大赦,廢除死刑;公民平等, 消滅等級限制和特權;司法權獨立等。 杜馬的綱領與沙皇政府的設想格格不入。5 月13日,大臣會議主席戈烈梅金在杜 馬會議上作了政府聲明,公開宣稱,杜馬的要求超出了其許可權范圍,政府不予考慮。 政府聲明激起軒然大波。戈烈梅金剛結束發言,立憲民主黨代表納博科夫便立即跑上 講台說:「我們充滿了大失所望和不信任的感覺」,他大聲疾呼:「執行權必須從屬 於立法權」。農民代表洛謝夫指出:「我不敢擔保農民能抑制住憤怒,不去起義」。 杜馬最後通過了勞動派代表熱爾金的提案:「國家杜馬轉向例行事務時,向全國表示: 完全不信任對人民代表機關毫不負責的內閣,認為現任內閣立即辭職,代之以得到杜 馬信任的內閣,是國家安寧、人民代表機關進行享有成效的工作的必要條件。」 第一屆國家杜馬討論了人身不可侵犯、公民權利平等、廢除死刑和信仰自由等問 題。土地問題是俄國社會最重要的問題,因而自然成為杜馬的中心議題。各階級對如 何提出並解決這一問題拭目以待。 5月8日,杜馬開始討論土地問題。立憲民主黨提出了「四十二人草案」,要求通 過贖買,將一部分地主土地收歸國有。他們希望向農民作一定讓步來保存地主土地所 有制,這種「改革」實際上不過是1861年改革的翻版。勞動派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一 百零四人草案」,堅持全部土地最終國有化,並按「勞動標准」平均交付農民使用。 兩個草案成為討論土地問題的主要文件。討論持續到6月1日,在保持分歧的情況下, 杜馬最後認為,「私有土地強制國有化」是解決土地問題的一項必要原則,並於 6月 組成土地委員會,准備據這一原則起草土地法。 沙皇政府反對杜馬提出的土地國有化原則。早在戈烈梅金所作的政府聲明中便宣 稱:「根據國家杜馬提出的原則解決這一問題是絕對不容許的」。6 月20日,大臣會 議發布政府通報,再次重申:「在農村居民中散布這種觀念,所以……必須將一切私 有地強制國有,政府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 沙皇政府這種公然蔑視人民代表機構意見的挑釁行為,使杜馬的立法工作難以進 行。在6月26日的會議上,116名代表聯名向大臣會議主席提出質詢。民主改革黨成員 庫茲明一卡拉瓦耶夫提議,立即發表告人民書,說明土地法准備過程的真實狀況,實 際上是吁請人民支持杜馬。7月6日,杜馬通過告人民書。 第一屆國家杜馬在土地問題及其他問題上的種種活動,使沙皇政府惴惴不安。7 月 9日,前去參加會議的杜馬代表發現,塔夫里達宮大門緊閉,軍警荷槍把守,戒備 森嚴。同時,報刊上發表了沙皇斥責杜馬的詔書和敕令,宣稱:「人民選出的代表沒 有進行建設性的立法工作,而是涉足非其所屬的領域,調查經朕決定的地方當局的行 動,向朕指出唯朕之君主意志方能修改的《國家根本法》的不完善之處,並從事諸如 杜馬靠人民書這類明顯的非法行為。」沙皇宣布解散第一屆國家杜馬。當日晚,近200 名杜馬代表在維堡召集會議,並於次日通過了由米留柯夫起草的告民眾書,呼籲人民 對政府「消極抵抗」,即拒絕納稅,拒服兵役。維堡呼籲是第一屆國家杜馬的象徵性 反抗,未能收到任何實效。在解散第一屆杜馬的同時,沙皇任命內務大臣斯托雷平繼 任大臣會議主席,並宣布准備召集第二屆國家杜馬。

第二屆國家杜馬

1907年1—2月進行了第二屆國家杜馬的選舉。考慮到革命已經低落的形勢,布爾 什維克重審了對杜馬的策略,決定參加選舉運動。 盡管沙皇政府進行了種種干預,但選舉結果表明,新杜馬的成份比上屆更為激進。 504 名代表的黨派組成是:黑幫右派81人,十月黨32人,和平革新黨、民主改革黨和 進步派9人,波蘭議團及其他民族地區代表78人,立憲民主黨92人,勞動派100人,人 民社會黨14人,社會革命黨34人,社會民主黨64人,可以看出,以立憲民主黨為首的 中派勢力減弱,左派和右派均有很大加強。如果說第一屆杜馬是對和平道路寄予厚望 的杜馬,那麼第二屆杜馬則是兩極對峙、各種力量激烈斗爭的杜馬。這種態勢使第二 屆杜馬尚未召集便已前途維艱。斯托雷平甚至公開揚言:「我個人對杜馬抱的希望很 小,它不進行工作我們就把它解散。有了第一屆杜馬的經驗,這已經完全不是那麼可 怕的事了。」 2 月20日,第二屆國家杜馬開幕。會議選舉了立憲民主黨人戈洛文為主席,勞動 派代表別列金和自稱屬於左派的波茲南斯基為副主席,立憲民主黨人切爾諾科夫為秘 書長。 3月6日,斯托雷平到杜馬作了政府聲明。他解釋了據非常立法程序頒布的土地立 法、主要是1906年「十一月九日法」的必要性,並列舉了准備提交杜馬審核的立法草 案,如人身不可侵犯和信仰自由,擴大地方自治機關的許可權,對工人實行國家保險, 實行初等義務教育等,多達30餘項。政府聲明具有自由主義色彩。經過辯論之後,杜 馬通過了轉向例行事務的決議,對聲明內容未置可否。這種沉默表明,立憲民主黨立 場右傾,已不敢採取任何針對政府的堅決措施。 第二屆國家杜馬討論了國家預算,人身自由、監獄和廢除死刑等問題,斗爭最激 烈的仍是土地問題。杜馬決定,每周一、四的會議專門討論土地問題,3 月19日正式 開始。與第一屆杜馬相比,各個黨派在土地問題上的原則性觀點更明確,分歧也更尖 銳。 右派和十月黨支持政府的政策,認為土地問題必須按十一月九日法的原則解決, 他們仇視私有土地強制國有化原則,堅決捍衛私有權的神聖性。立憲民主黨提交的新 草案比原「四十二人草案」明顯倒退,其中提出,高於農民土地收成的地主土地和附 屬於技術工廠的土地不應強制國有,並將據原草案應完全由國家向地主支付的賠償, 大部轉嫁給農民。勞動則堅持「一百零四人草案」的立場,社會革命黨和人民社會黨 表示支持,他們代表了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布爾什維克指出,勞動派的嚴重錯誤就 在於,他們不關心贖買和實現土地改革的方法的問題。布爾什維克提出了真正保護農 民利益的土地綱領:至少將7,000萬俄畝的地主土地分給農民;農民不付贖金地獲得 土地;建立實現土地改革所必需的國家民主制度,特別是要按普遍、平等、直接和秘 密投票的原則選出地方土地委員會。但由於孟什維克代表的錯誤立場,社會民主黨爭 取農民的斗爭受到損害。 激烈斗爭的結果使任何土地綱領均不能獲得多數通過。於是奉行「保全杜馬」原 則的立憲民主黨與右派沆瀣一氣,在 5月26日的會議上,以238票對191票的微弱多數 作出決定:「在結束土地問題辯論時,杜馬沒有必要通過任何決議。關於土地問題的 立法草案被移交土地委員會。 兩屆杜馬的活動,尤其是土地問題的辯論,使沙皇政府感到按「十二月十一日選 舉法」組成的國家杜馬不可能成為自己的統治工具,不馴服的第二屆杜馬必須解散。 在 5月底完成新選舉法的准備工作之後,沙皇政府決定將蓄謀已久的解散第二屆杜馬、 改組杜馬成份的計劃付諸實現。 6月1日,斯托雷平在杜馬會議上宣讀了政府的緊急通告,指控社會民主黨杜馬黨 團從事軍事「密謀」,要求禁止56名社會民主黨代表出席杜馬會議,並立即剝奪其中 16人的代表不可侵犯權,予以逮捕,政府的要求被移交特別委員會審議,並指定在24 小時後作出答復。 在次日的會議上,左翼代表接連發言,建議中止關於地方法院的討論,示威性地 否決國家預算和十一月九日土地法。但立憲民主黨認為這是「絕對反憲法的」行為, 和右派一起否決了這一提議。此時真相已經大白,但立憲民主黨不願立即揭露政府的 偽證和誣陷,採取拖延策略。特別委員會主席、立憲民主黨人基澤韋特爾報告說:「 委員會在晚會前仍不能結束工作,請求將報告聽取會延至6月4日(星期一)舉行。 沙皇政府急不可耐,決定立即解散杜馬。6月3日,沙皇頒布詔書,指責「第二屆 國家杜馬的很大一部分成員」「心地不純」,成為有益工作的「難以逾越的障礙」, 並且當政府對密謀提出指控和要求時,「國家杜馬沒有立即執行當局這一刻不容緩的 合法要求,」因此解散第二屆國家杜馬;考慮到因選舉法的「不完善」而使立法機關 中「人民的需要和願望的真正表達者」為數甚少,決定修改選舉法。第二屆杜馬中的 社會民主黨代表被送交法庭審判,他們被判苦役或終身流放。這一事件史稱「六三政 變」。 第一、二屆國家杜馬的活動表明,按十二月十一日選舉法組成的杜馬並非專制制 度的附屬物。列寧曾一再指出,「第一屆杜馬是一個世界上(在二十世紀初期)最革命 同時又最無力的議會」,第二屆國家杜馬「表明最落後的國家的人民代議機關的成份 在歐洲是最革命的」,此時存在著「世界上最革命的議會和幾乎是反動的專制政府」。 第一、二屆杜馬死亡的客觀原因,「不是它不能表達人民的需要,而是它不能完成為 政權而斗爭的革命任務」,因此,為政權而斗爭已成為俄國革命的直接任務。

第三屆國家杜馬

六三事變標志著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失敗,斯托雷平反動時期的開始。 國內形勢的發展,已使沙皇制度離開國家杜馬便不能繼續統治下去。為了擴大統治基 礎,沙皇制度必須藉助杜馬與資產階級結成聯盟。沙皇政府在解散第二屆杜馬的同時, 強行通過了「六三選舉法」,目的便在於使杜馬的構成成份有利於己。新選舉法規定, 僅占選民總數 0.2%的土地所有者選團的復選代表占復選代表總數的50%。為保證大資 產階級的利益,新增加了一個城市第一選團,其復選代表占總數的 15%。其他選團共 佔35%。地主的1票分別等於資產階級的4票,中小資產階級的65票,農民的260票,工 人的543票。民族地區的代表名額銳減。杜馬代表總數也減至442人。 1907年秋,進行了第三屆杜馬的選舉。布爾什維克參加了選舉運動。為了得到預 期的結果,政府對選民進行賄賂、恐嚇以至公開鎮壓,無所不用其極。選舉結果,第 三屆國家杜馬代表的黨派組成是:極右派50人,溫和右派和民族主義者97人,十月黨 及追隨者154人,進步派28人,立憲民主黨54人,波蘭議團及其他民族地區代表26人, 勞動派13人,社會民主黨20人。右翼力量極大強化,使沙皇政府如願以償。第三屆杜 馬實際上是一個「黑幫」杜馬。 按六三選舉法炮製者的精心策劃,杜馬中的任何黨派均不能單獨構成多數,於是 出現了兩個多數並存的畸形現象。十月黨人占據了中心地位,當他們立場右轉時,便 形成第一個多數即右派、十月黨多數,301 票;當其左傾時,便形成了第二個多數即 十月黨、立憲民主黨多數,262票。以十月黨為中心、兩個多數為特徵的「六三杜馬」 的建立,意味著沙皇政府終於建立起貴族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全國性政治聯盟,意 味著黑幫地主陣營和資產階級陣營已融合成一個反革命陣線,開始共同對抗工農聯盟。 第三屆國家杜馬於1907年11月1日開幕,並任滿法定任期,一直存在到1912年6月 8日,共召開5次年會。杜馬選舉十月黨人霍米亞柯夫為主席(1910年3月由古契柯夫替 任,1911年3月由羅將柯替任),溫和右派成員沃爾康斯基公爵、十月黨人邁恩多夫男 爵為副主席,右派成員薩佐諾維奇為秘書長。 在1907年11月16日的杜馬會議上,斯托雷平作了政府聲明。他首先宣稱,對革命 運動「只能使用暴力」,「稍許姑息都是犯罪」,接著表示希望杜馬幫助政府,接受 政府提交的一系列立法草案,特別是必須批准十一月九日土地法。斯托雷平的講話引 起右派以至中派代表的陣陣掌聲和喝彩聲。隨後古契柯夫以十月黨和溫和右派的名義, 要求杜馬以事實上是完全贊許政府聲明的方式轉向例行事務。在甚囂塵上的反動氣氛 中,只有社會民主黨和勞動派代表指責了政府聲明。 在5次年會中,杜馬共審議了2,432項草案。土地問題仍是杜馬的中心問題。 在1907年11月12日的會議上,農民代表提出向無地和少地農民分配土地的草案, 但被杜馬拒絕。當時土地改革正在進行,因此第三屆杜馬中土地問題的焦點是如何對 待政府的土地政策。右派不僅完全支持十一月九日法,其中一些人甚至要求採取更堅 決的措施。立憲民主黨急劇改變了以前提出的土地綱領,實則已站到政府的立場上, 只是請求政府應「謹慎行事」。絕大多數(甚至包括右派和十月黨中的)農民代表採取 了相反的立場。1908年 5月10日,42名代表提交草案,要求按市場平均價格將土地強 制國有,建立普選產生的地方土地委員會以進行土地改革。列寧認為這一草案「事實 上是革命的草案」。社會民主黨支持農民代表的要求,雖然兩個主要發言人格格奇柯 利和別洛烏索夫都是孟什維克,但他們在土地問題上的立場是正確的。列寧評價說: 「我黨的發言人對我們社會民主黨爭取『沒收大地產交給人民』的斗爭作了正確的解 釋」,「這兩個同志正確地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十一月九日法自1908年10月23日提交杜馬審議,經過長達 6個半月之久的討論和 補充、修改,由杜馬通過,在國務會議批准和沙皇簽署後,於1910年 6月14日頒布, 成為正式法律。國家杜馬中的土地問題終於按沙皇政府的意願得到「解決」,斯托雷 平的土地改革加緊進行。這一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強行解散農村村社;確認份地為農 民私產,可自由買賣;加速各邊區移民等。改革絲毫沒有觸動地主土地所有制,反而 加速了農民的分化,培植了一個新的富農階層,擴大了沙皇制度的社會基礎。 除土地問題外,在工人、民族、財政和對外政策等問題上,第三屆杜馬均採取了 支持沙皇政府的立場。 但斯托雷平的「和平革新」並未給俄國帶來安寧。自1910年下半年開始,沉寂數 年的革命運動出現復甦的跡象。11月,列夫·托爾斯泰去世,逝世前不久,他曾發表 《我不能沉默》一文,對死刑提出嚴重抗議。為了紀念這位偉大作家,工人和學生掀 起巨大的示威、罷工運動。統治集團開始對斯托雷平喪失信心。1911年 3月,斯托雷 平提出於西部(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波蘭) 6省建立地方自治局的立法草案,在杜馬批 准之後,卻遭到國務會議的否決。斯托雷平以辭職相要挾。由於沙皇制度當時既沒有 足以替代斯托雷平政策的萬全之計,又不願在政府與議會的沖突中造成議會勝利的印 象,因而尼古拉二世被迫同意了斯托雷平的要求,將兩院解散3天(3月12日—14日), 按非常立法程序通過了西部問題草案。當局的無恥行徑引起杜馬代表的憤怒,杜馬主 席古契柯夫宣布辭職。但在關鍵時刻,十月黨開始退卻,與右派一起選舉羅將柯繼任 主席。一場議會危機不光彩地化險為夷。 斯托雷平的勝利猶如曇花一現,同年 9月,他便在基輔遇刺身亡。1912年初的連 納慘案則在全國掀起抗議浪潮,革命運動蓬勃高漲。1912年4月9日,杜馬就連納事件 向政府提出質詢,11月,內務大臣馬卡洛夫到會答復質詢。當古契柯夫提議進行「全 面公正的調查」時,社會民主黨代表庫茲涅佐夫發言說:「我們工人不需要你們的調 查,對我們來講,原因非常清楚:我們知道誰是在連納礦區大規模屠殺工人的罪魁」。 他最後指出:「工人階級在總結國家杜馬的活動時,應該不僅口頭上,而且實際上清 除第三屆國家杜馬以及整個現存制度」。針對社會民主黨代表的發言,馬卡洛夫宣稱: 對付革命運動,「除了槍殺,軍隊無可選擇。過去如此,將來還是如此」。沙皇政府 的威脅更加激怒了人民,僅彼得堡便有20萬工人參加了「五一」罷工。俄國處於革命 的前夜。 1912年6月8日,沙皇頒布敕令,停止第三屆國家杜馬的活動。8 月29日,宣布將 其解散。

第四屆國家杜馬

第四屆國家杜馬的選舉於1912年秋季進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的杜羅是什麼單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