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羅斯最新電影《天空》播出,畫面有多硬核
電影《天空》的畫面超級刺激,尤其是戰爭時期的打鬥畫面基本上都運用到了現實中的真實武器,打鬥畫面非常逼真,讓人熱血沸騰。
電影除了展現現代空戰的火爆精彩,還首次展示俄羅斯“SSO”特種部隊次異地作戰,作戰技術和風格也完全西方化,在武器上,配備有斯捷奇金全自動手槍、AKM步槍、AWP狙擊槍和MP5沖鋒槍等。
和平和發展已經是現代社會的主題,所以很多觀眾對於戰爭現場的殘酷性缺乏正確認知,關於戰爭中如何捕捉敵方信息、如何安排戰術、如何沖擊敵方陣營以及如何救治傷兵都是陌生的知識。
電影中不僅在道具上花費了巨大資金,更是模擬建立了真實的戰爭現場,人員配比以及戰術攻擊都是依據真實歷史來體現,給觀眾的沖擊感非常強烈。
俄羅斯也不愧被稱為戰斗民族,電影畫面的硬核體現能夠反映出俄羅斯民族的強悍感覺。
㈡ 俄羅斯的電影特效看著不錯,請問是處在世界的什麼水平呢
一般,最好的是美國的
㈢ 為什麼俄羅斯電影特效都比中國做得好
因為他們的錢不多,每個電影都想成功,都想賺錢,所以很努力用心去做。
中國電影界的人都是暴發戶,不缺錢,把觀眾當傻子,搞些網紅小鮮肉就有人追著看,所以就亂搞電影。
㈣ 俄國人怎麼拍主旋律電影的
新世紀之後,好萊塢戰爭片的票房號召力越來越不濟,從《珍珠港》到《我們曾經是戰士》,再到《抵抗軍》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兩部套拍的《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來信》,票房都未如預期,就是爭獎潛力也是雷聲大雨點小,直接導致近幾年好萊塢戰爭大片幾乎絕跡!好萊塢都賺不了錢,其他國家敢拍戰爭大片的更少,近年來真正「名副其實」的戰爭大片恐怕只有這部《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了!本片還有個譯名叫《布列斯特要塞》,全景式地展現了二戰中蘇德戰場開端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中,紅軍指戰員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要說拍攝現代戰爭片的水準,好萊塢自然是公認的第一,看了本片之後,相信你會認同俄羅斯老二的地位也是無可撼動!無論是戰爭場面之宏大,爆炸特效之震撼,惡戰連場之激烈,近年來都少有戰爭片與之相比!此外,作為一部俄羅斯正宗的主旋律戰爭大片,影片除了有激烈戰爭戲,還有豐滿的故事和角色,以及富有藝術感的鏡頭與畫面,真正做到了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的「三性合一」,中國的主旋律大片真應該跟人家學學怎麼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列寧格勒保衛戰》、《攻克柏林》等蘇聯主旋律戰爭大片已經成為一代中國人的經典記憶,近十年雖然好萊塢漸漸把大片的重心從戰爭片上移開,但俄羅斯影壇戰爭大片的拍攝卻相當紅火,這既是因為對前蘇聯的戰爭片傳統的繼承,又是新時期發掘戰爭大片的商業潛力攫取票房的需要,也是俄羅斯總統普京希望通過戰爭片喚起民眾對蘇聯時期大國榮光以及犧牲奉獻精神的記憶,從而提振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政治需要,所以《星星》、《死神倒計時》、《第九連》、《天下第一》、《古墓迷蹤》等戰爭大片層出不窮,二戰題材的作品尤其多,本片就是在這一潮流之下應運而生的主旋律戰爭大片,無論是戰爭場面還是故事角色上,都堪稱潮流中的經典之作!有趣的是,蘇聯時期的戰爭片主要聚焦《列寧格勒保衛戰》、《攻克柏林》等勝利之戰,而新世紀的俄羅斯戰爭片則偏愛《黎明前的爆破》、《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這樣的失敗之役,這固然有勝利之戰對觀眾來說已經過熟過濫的緣故,更因為俄羅斯影人擺脫了意識形態的束縛之後,重新發現了這些失敗之役的價值。相對於那些勝利之戰,這些失敗之役中軍人們所表現出的英勇頑強和寧死不屈的精神絲毫不差,而且這種悲壯的失敗更容易激發觀眾的情感,也正好暗合了俄羅斯人走出蘇聯倒台的陰影、在國際上重新奮起樹立大國形象的心理。本片中的布列斯特要塞是蘇聯西部邊境上始建於19世紀的傳統堡壘,1942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毫無防備的守軍受到了德軍突如其來的打擊,雖然面臨孤立無援、缺水少糧的困境,還有武器精良、人多勢眾的德軍,但要塞里的蘇軍指戰員們依然誓死抵抗,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此後德軍採用圍困戰術意圖耗盡蘇軍的抵抗意志,在情勢危急之下,蘇軍指戰員們決定突圍,但被早有準備的德軍打回要塞。雖然最終要塞被攻破,但仍有蘇軍戰士在地道中堅持抵抗,最長甚至達到一年多!這樣的失敗無疑是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也無疑是主旋律影片的絕佳題材。主旋律大片要想實現教育人、感召人的目的,必須通過吸引人的形式招徠觀眾,否則只能成為無人喝彩的自說自話。俄羅斯主旋律大片對觀賞性、商業性上的高度重視和過人水準,鮮明地體現在《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的戰爭戲中。影片再現了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的全過程,視角和內容都相當豐富,除了以兒童主人公阿基莫夫的視角傳串起整部戲之外,還同步以三位紅軍指揮員的視角分別講述了要塞內三個據點的戰況,不僅有憑險據守、與敵對射,還有要塞外同德軍的野戰肉搏,更有悲壯的突圍,影將戰事的真實、激烈、血腥展現得淋漓盡致,具有震撼人心的強大力量。尤其是在德軍炮擊轟炸要塞的實景爆破和煙火特技方面營造的戰爭臨場感格外突出,體現了俄羅斯戰爭片極高的技術水準,片中有許多個房倒屋塌的爆炸鏡頭,能明顯看出絕對不是電腦特效,而是實景搭建再加以爆破摧毀才能產生的整體震撼、細節真實的完美效果!還有一個爆炸長鏡頭更是精妙,慌亂的人群在德軍的炮火奇襲中慌亂奔跑,慢鏡中從遠景到近景依次有人在騰起的炸點下中彈倒地,一鏡到底極其考驗特技演員同控制炸點的煙火特技師的配合。當然,影片較多地採用實景爆破,並不是因為俄羅斯影人的電腦特效實力不濟,片中那場德軍中重磅炸彈轟炸要塞的戲,從飛機投彈到炸彈爆炸震盪波橫掃要塞,刺激震撼的視覺效果則明顯是電腦特效主導,技術水準明顯不亞於好萊塢。除了影片在戰爭戲上超強的大場面表現力所達到的視聽震撼之外,豐滿鮮活的故事和角色,以及細膩感人的細節也是吸引觀眾的主要元素。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影片盡展俄羅斯戰爭片內容豐富翔實、故事引人入勝、節奏急緩有致、角色生動鮮活的傳統優勢。雖然片中的紅軍指戰員基本上都是那種英勇無畏、意志堅定、寧死不屈的硬漢形象,就連兒童主人公阿基莫夫也不例外,但影片還是通過一些精心設置的情節表現出這些主要角色的個性一面,比如說團政委福明拯救被德軍當作人盾的平民時的機智與對他人安危重於個人生死從而不願卧倒的關切之情,以及結尾就義那場戲的尊嚴與從容。基熱瓦托夫上尉對妻子兒女的濃濃親情,讓家人投降而自己誓死抵抗也十分令人感動。此外,影片還有不少配角雖然戲份不多,但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例如那對自殺殉國的軍官夫婦、一開始只顧逃命但最後看到愛人慘死隨即與德軍同同歸於盡的司機、身體肥胖但心思細密還會用跳舞激勵士氣的軍官,還有那個沒日沒夜救助傷員最後自殺的軍醫??影片雖然角色眾多,但所有人的表演都堪稱完美。《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的鏡頭和畫面的藝術感上,也繼承了俄羅斯電影的傳統優勢。戰爭前夕布列斯特要塞里人們快樂安詳的日常生活被拍得有如油畫般美麗,並且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戰爭戲在鏡頭感上並沒有採用《拯救大兵瑞恩》之後影壇流行的那種強烈晃鏡,而是用較為穩定的鏡頭感來幫助觀眾對復雜戰況產生清晰的認識。結尾兒童主人公阿基莫夫穿越戰爭硝煙迷霧時,影片在此處來了個藝術性的升華,逝去的人們隨著硝煙以各種寫實和抽象的形式出現,鏡頭在他們身邊優雅地滑過,背景聲也瞬間變得空靈朦朧,影片中反復回盪的音樂主旋律再次響起,戰爭的殘酷以及對美好的毀滅就這樣以極其藝術性地鏡頭呈現在觀眾前面,從而帶給人別樣的思索和感動。
㈤ 外國的電影特效怎麼弄的,前幾天我看特種部隊 眼鏡蛇的崛起中的巴黎鐵塔倒了,這些都是怎麼弄的
一般用3D軟體先建好模型,基本能以假亂真的那種。再用逼真的物理效果模擬碰撞。看過泄露版的金剛狼么。很多場景都是白的。連貼圖都沒加。當然真正拍攝要復雜得多。主要還是用錢砸出來的。
㈥ 看看俄羅斯的科幻電影,就這特效,照好萊塢差嗎
好萊塢那種投資動輒兩億美金的3A級科幻電影,這是電影工業皇冠上的明珠,除了美國佬依仗發達的電影工業,強大的推銷渠道能做到全球范圍內的上映熱潮以外,目前沒有其他國家的電影能夠做到,中國電影,尤其是中國商業電影這種辣雞就別說,沒資格。
㈦ 為什麼俄羅斯的電影業不發達是因為文化也不是很發達么
誰說俄羅斯電影不發達的。俄羅斯電影90年代之後由於思想解禁,異軍突起。
1991年的《蒙古精神》,尼基塔·米哈依爾科夫在外蒙古拍攝的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名作。手中是法二版。這次課上給學生放了投影,大銀幕體驗大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境,感覺真爽啊。
1994年,《烈日灼身》(《毒太陽》),同為尼基塔·米哈依爾科夫導演的揭露斯大林時期政治迫害的反思電影,獲得戛納評委會大獎。此外,尼基塔·米哈依爾科夫在後蘇聯時期拍攝的《西伯利亞的理發師》及最新作品《十二怒漢》都有不錯的DVD版本。
基拉·穆拉托娃是蘇聯極有個性和有爭議的女導演,後蘇聯時期她的作品《迷戀》(1994)和《契訶夫的主題》(2002),這倆個電影都來自俄羅斯五區版的穆拉托娃套裝。不知道這個套裝還有她的其它啥電影。
1996年,亞歷山大·索科洛夫的《母與子》,這位被譽為是「改革與公開化時期」的塔可夫斯基的作者電影大師,迄今已拍攝了故事片17部,紀錄片20餘部。
值得慶幸的是,索科洛夫的代表作大部分在國內都能找到DVD。《母與子》,我手頭有兩個版本,一區版本和英二「人造眼」版本。《父與子》我也有兩個版本,另一個是台三發行的。「人造眼」出版的這個套裝,還包括《父與子》。「人造眼」的索科洛夫套裝,除了畫質遠好於一區版本外,勝在花絮豐富,尤其是收入了兩個紀錄片《卑微的人生》和《士兵之歌》,對於理解索科洛夫的創作很有裨益。此外,我收集的索科洛夫作品還有:「生死三部曲」開篇之作《第二層地獄》(1990)、《太陽》、一個鏡頭構成的《俄羅斯方舟》(2002)、來自西班牙二區的《金牛座》(《遺忘列寧》)及2007年索科洛夫的最新作品《亞歷珊卓》。
至於索科洛夫的紀錄片,一區FACETS發行的索科洛夫紀錄片套裝算是較全的,我手頭有《大地的輓歌》(1977-1988)、《塔可夫斯基輓歌》(1988)《精神之歌》和《旅程輓歌》(2001),以及最近英皇出的也是一區FACETS發行的《對話索爾仁尼琴》(1998)等。
1997年,謝爾蓋·鮑德羅夫的《高加索俘虜》,一區米高梅發行的版本。這是第一部以車臣戰爭為背景的故事片。故事類似大島渚的《飼育》或姜文的《鬼子來了》,說不清是誰受誰的啟發了。導演謝爾蓋·鮑德羅夫屬於移居國外的俄羅斯導演群體,他有韃旦血統,生於西伯利亞,用外資拍攝迎合西方觀眾的電影。最新的電影就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蒙古王》,大陸演員孫紅雷扮演重要角色。市面上有若干DVD版本。
下面該說新一代導演了。
首先應提到的是多產的阿里克塞·巴拉巴諾夫。1997年,他導演的由俄羅斯最重要的民營電影公司CTB出品的匪幫片《兄弟》(《兄弟憐》)在俄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意見對立使得這部電影不僅成為電影領域的一個事件,也成為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一個事件。影片描寫的是彼得堡黑社會與僱傭殺手之間的事件。由於影片票房的大賣,《兄弟》2000年又拍攝了續集。評論界對影片的塑造的主人公達尼拉的形象展開了激烈爭論。2002年,他導演的《畸形人與正常人》(《畸零與色情》),在戛納電影節上的展映引起普遍關注。2005年,巴拉巴諾夫又拍攝了動作大片《死人的騙局》,由大導演尼基塔·米哈伊爾科夫主演。此外,巴拉巴諾夫還拍攝了以車臣戰爭為背景的戰爭片《戰爭》(《反恐戰爭》)獲得了俄羅斯塔夫爾電影節頭獎金玫瑰獎。這部電影我手頭有英二的版本,還是那天意外地在大B那特價淘來的。
戰爭題材,尤其是衛國戰爭是蘇聯電影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戰爭片歷來是蘇聯電影的一個重要類型。曾引發幾次浪潮。隨著前蘇聯社會的改變、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電影在表現政治、表現社會、表現戰爭等方面開始出現新的不同的視點。個別電影創作者對以前未曾觸及的阿富汗戰爭,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車臣戰爭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們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視點對戰爭進行了分析和批判。蘇聯解體後,後蘇聯的戰爭片也涌現出許多重要作品。包括反映阿富汗、車臣戰爭,當然,二戰的衛國戰爭依舊是一個永恆的題材。如尼古拉·列別傑夫的《星星敢死隊》和羅戈日金的《戰場上的布穀鳥》。這兩部電影,我手頭均有DVD。
另一位引人注目的導演新秀是安德烈·薩金采夫。2002年,他的一部《回歸》一舉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這是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奪得金獅獎三十多年之後,再次獲此殊榮。這個電影我手頭有兩個版本:三區安樂版本和法二TFI版。另外,薩金采夫的新作《將愛放逐》(2007)的DVD也由法二TFI發行,手頭已有。
進入21世紀以來,許多出身於電影世家的年輕導演,如岡查洛夫斯基、幫達爾丘克、米哈伊爾科夫、丘赫萊依、托多洛夫斯基、楊科夫斯基的兒子們,都一躍成為俄羅斯電影創作的中堅。其中,比較突出的有,格利高里·丘赫萊依的兒子巴維爾,他導演的成名作是《竊賊》(1997),關於父親的缺失與少年的成長。這個電影我手頭有兩個版本:台三元寶利的和德二的。此外,我還收集到了巴維爾·丘赫萊依的另一部電影《薇拉的司機》(2004)。
與格利高里·丘赫萊依同一時代的同學兼新浪潮夥伴謝爾蓋·幫達爾丘克,如今,他們的兒子也站在同一電影前沿。名叫菲多爾的小幫達爾丘克,不比父親遜色,拍攝了氣勢恢弘的戰爭片《第九縱隊》,票房評論俱佳。
彼得·托多洛夫斯基(《戰地浪漫曲》、《國際女郎》)的兒子瓦萊里,也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可惜的是,他的最重要的電影《愛情》(1991)、《聾人之國》(1997)均無緣得見。不過,他的另一部電影《情人》(2002)手頭有,是由主演過《鄉愁》的奧列格·揚子科夫斯基主演。
除此之外,手頭有DVD的還有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列舉如下:
安德烈·克拉夫庫克的《尋找幸福的起點》(2006)。該導演今年的大片《海軍上將高爾察克》也發行DVD了。坊間有多種版本流行。
《西服》(2003),Bakhtyar Khudojnazarov 柏提古·杜納佐洛夫作品,獲得東京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和評審團特別獎。《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2003),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斯佐的愛》(2004),哈薩克導演古卡·歐瑪洛瓦戛納參賽作品。《死亡騎士》(2005),俄羅斯一部暗殺題材的動作大片。
《瑪莎》,謝爾蓋·特卡喬夫作品。俄羅斯五區發行的DVD。更新的作品還有2007年阿里克塞·彼馬諾夫的電影《敖德薩的三天》。大B那花一塊五淘來的。
最後要提到的自然是「俄羅斯的呂克·貝松」提莫·貝克曼貝托夫,他導演的《守夜人》是俄羅斯電影歷史上首部純本土投資、完全好萊塢式運作、最終創造出商業奇跡的大片。《守夜人》讓全世界影迷見識到俄羅斯新電影「文藝復興」的威力。這部電影及續集《守日人》均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這兩部電影及導演的第一部好萊塢製作《通緝令》(2008),市面都有多種版本,前者還發行了藍光碟。
㈧ 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俄羅斯的電影電視劇
俄羅斯本身文化產業不多,而且翻譯困難所以我們很少會遇到。
其實俄羅斯並非偶像國家,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的出產也不多,基本上只有特別出色的電影才會被引入;俄羅斯使用的是俄語,俄語翻譯本身國內也不多而且不廣泛,缺少專業翻譯也是影響俄羅斯電影出現。
俄羅斯電影我們還會偶然遇到,對於長編電視劇能遇到更加困難,畢竟量少翻譯少。
㈨ 電影《長津湖》那麼多外籍演員都從哪找的是用技術手段做的特效嗎
關於這部電影,我認為算是今年比較值得一看的一部作品。先不說整部作品它的內容或者是它能夠帶給大家的感覺,就說創作這部作品的主演們對待這部作品的態度,我認為就是值得一看的。大家會發現現在的電影或者是電視劇,慢慢的流於商業片的形式,他們並不是為了真正的去創作出一個優秀的作品,帶給觀眾某些感悟。
跨過鴨綠江里的裝外國士兵那麼多演員都是在國外找的,因為現在中國已經是經濟大國,已經有很多的外國人到中國就業,創業創業電視劇中有一些特效,並不是真正的有那麼多人。為了拍好《長津湖》找了無數演員試鏡。想要拍出好的電影,那麼就要把握好角色,所以長津湖湖在拍攝之前找了無數的演員試鏡,就是為了在無數的演員中選擇出最合適劇中的角色,不合適的演員在拍攝的過程中也不會呈現出好的效果,所以說,對於角色打磨要更加的細致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