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十月革命中為什麼有白軍和紅軍之分
紅軍是革命軍隊,白軍是反革命。
蘇聯紅軍是由列寧和托洛茨基一手締造的,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政府卻沒有一支成建制的革命武裝,參加武裝起義的多是武裝起來的工人、農民和沙俄舊軍隊中覺醒的革命士兵,他們訓練水平不一,使用的武器五花八門,為了共同的革命目標而走到了一起,國內戰爭結束後,工農紅軍於1924~1925年期間進行了一場全面的軍事改革,逐步建立起一支正規化的無產階級軍隊。
白軍,蘇聯建國初期1918年-1920年間的內戰中反對蘇聯共產黨的軍隊,主要由支持沙皇的保皇黨、軍國主義者、自由民主分子和溫和社會主義者組成,與蘇聯紅軍對立。「白」是相對於以捍衛共產主義和共持蘇維埃主義的革命軍,它們以紅色作為代表。白軍以保皇黨派為基礎,而在沙俄時代沙皇常被冠以「白色沙皇」之稱。白色則成為皇室的代表顏色。
由於白軍缺乏強有力的領導人,內部保皇黨人和自由民主分子、溫和社會主義者又產生了許多分歧,最後在交戰中敗給了里昂·托洛茨基領導的紅軍,白軍將領許多被逮捕處決,有的逃亡國外,包括巴黎、柏林、中國的哈爾濱和上海。1921年,白軍勢力被瓦解,紅軍統一蘇聯。
俄國十月革命,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或布爾什維克革命,獲勝的蘇聯紅軍一方稱之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是1917年俄國革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的重要階段。因發生在俄歷(儒略歷)1917年10月25日(公歷11月7日),故稱「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及組織普遍認為十月革命是經偉大革命導師列寧同志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無產階級政權(第一個是巴黎公社無產階級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
革命推翻以克倫斯基為領導的資產階級俄國臨時政府(俄羅斯共和國),為1918年—1920年的蘇俄內戰和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奠定開端。
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開辟勝利前進的道路。
⑵ 蘇聯紅軍與俄羅斯白軍的區別
蘇聯紅軍有統一的組織,是屬於蘇維埃政府的軍隊,是擁護蘇維埃政權的;而俄羅斯白軍沒有統一的組織,主要由支持沙皇的保皇黨、軍國主義者、自由民主分子和溫和社會主義者組成,是試圖打垮剛剛建立的蘇維埃政權的。最終蘇聯紅軍消滅了俄羅斯白軍,統一了蘇維埃俄國。
蘇聯紅軍
蘇聯紅軍,1917年至1945年間蘇聯軍隊的名稱。蘇聯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人數達最高峰,有超過一千一百萬軍官及軍人。打敗納粹德國後人數減至約五百萬人,而到冷戰末期時只有四百萬人。蘇聯陸軍和空軍的統稱,海軍稱為「蘇聯紅海軍」,當時還沒有防空軍和戰略火箭軍。
蘇聯紅軍是由列寧和托洛茨基一手締造的,1917年11月7日,涅瓦河上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一聲炮響揭開了現代歷史上新的一頁。但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政府卻沒有一支成建制的革命武裝,參加武裝起義的多是武裝起來的工人、農民和沙俄舊軍隊中覺醒的革命士兵,他們訓練水平不一,使用的武器五花八門,為了共同的革命目標而走到了一起。
國內戰爭結束後,工農紅軍於1924~1925年期間進行了一場全面的軍事改革,逐步建立起一支正規化的無產階級軍隊,到30年代後期,蘇聯紅軍已成為世界上敢與任何帝國主義強國匹敵的軍隊。
俄羅斯白軍
俄羅斯白軍又叫白衛軍,簡稱白軍,是蘇俄國內戰爭時期(1918—1920)的一隻武裝力量。白軍以保皇黨派為基礎,主要將領有鄧尼金、高爾察克等人。1921年初被蘇俄紅軍消滅。被紅軍貶稱為「白匪軍」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白軍沒有一個統一組織,是一系列與紅軍相對立的軍事組織的統稱,主要由支持沙皇的保皇黨、軍國主義者、自由民主分子和溫和社會主義者組成。在十月革命爆發後,白軍聚集各方面力量,試圖打垮剛剛建立的蘇維埃政權,但歸於失敗。
白軍以保皇黨派為基礎,而在沙俄時代沙皇常被冠以「白色沙皇」之稱。白色則成為皇室的代表顏色。主要將領有鄧尼金、高爾察克等人。
白軍的組成主要有兩個地域:南方在黑海之濱及頓河流域,原有不少沙皇及克倫斯基治下的高級將領,在烏克蘭獨立時逃至此間。其部隊以哥薩克騎兵為主。
另一個白軍區域在西伯利亞。1918年初有捷克戰俘約35000人擬由西伯利亞鐵路通過遠東及海道,參加歐洲西線的戰事,這些戰俘在途中發難,一路上又繼續招兵買馬。
由於白軍缺乏強有力的領導人,內部保皇黨人和自由民主分子、溫和社會主義者又產生了許多分歧,最後在交戰中敗給了托洛茨基領導的紅軍,白軍將領許多被逮捕處決,有的逃亡國外,包括巴黎﹑柏林﹑中國的哈爾濱和上海。
白軍勢力1921年被瓦解,紅軍統一蘇維埃俄國。
⑶ 蘇聯什麼意思蘇軍是那個國家
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
中文名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英文名稱: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U.S.S.R)
簡稱:蘇聯
所屬洲:歐洲
首都:莫斯科
主要城市:基輔,明斯克,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
成員國:15個國家
存在時間:69年
成立時間:1922年12月30日
解體時間:1991年12月25日
中文名:蘇聯紅軍
外文名:Совет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
別名:蘇軍,蘇聯紅軍,紅軍
國籍: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信仰:共產主義,馬列主義
⑷ 哪一位稱為俄國紅軍之父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Leon Trotsky )
1879年10月26日出生於烏克蘭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原是一個小農,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善於理財治家,很快便成為富農,母親是一個受過文化教育的城市姑娘。
托洛茨基7歲開始上學,中學時喜歡寫作,羨慕作家、編輯和新聞記者的職業,對戲劇也很感興趣,學習成績優良。17歲時,托洛茨基開始接觸秘密性的政治讀物,參加工人活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就如何看待戰爭的問題,托洛茨基提出了「不敗不勝」的口號,認為交戰國一方勝利,必須導致對方失敗,勝利者會加強國家權力,對革命來說是不利的。因此,不能把革命勝利的希望寄託於沙皇在軍事上的失敗。認為列寧的「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使本國政府在帝國主義戰爭中失敗」的理論是一種政治投機。托洛茨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錯誤地理解了列寧的辯證理論。
二月革命爆發後,托洛茨基立即回國,並由於他的政治威望很快被選為蘇維埃的領導人。1917年5月,托洛茨基加入了左派組織「區聯派」,成為該組織的重要成員。此時的托洛茨基已脫離孟什維克,提出「一切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贊成布希維的路線,並表示願意加入布爾什維克黨。於是,經列寧提議,以托洛茨基為首的區聯派同意派代表參加布爾什維克代表大會,成立組織局,加入布爾什維克黨。托洛茨基的這次行為,壯大了革命力量,為黨輸送一批重要領導人物,也奠定了托洛茨基在黨內的政治領袖地位。
托洛茨基在新政權的建設和軍隊領導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但其所犯錯誤,也是嚴重的。在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時,托洛茨基堅持自己的「不戰不和」的主張,沒有按照列寧的指示簽訂和約,造成了重大損失。在軍事領導工和中,輕視政治委員會的權利,以老爺式的行政命令對待下屬,重用舊專家,對他們缺乏警惕性等,結果引起了很多軍隊領導人的不滿,最後使他們結成了「軍事反對派」。內戰結束後,托洛茨基就工會問題挑起與列寧的激烈爭論,試圖以軍事方法組織生產,把工會變成國家行政機關。這次爭論對托洛茨基的政治地位生產了很大的影響。
他不僅是一個革命家,馬克思主義者,而且是一位傑出的政治活動家、軍事家。他對文學和藝術也有很深的造詣。雖然他一生中犯過多次錯誤,並與列寧發生過爭論,但列寧對他的態度一向是批評和說服,對他的才能和政治地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他的坎坷一生中,功績是主要的。
⑸ 俄羅斯解放軍的簡介
俄羅斯解放軍,是二戰中向納粹德國效忠的蘇聯偽軍。這支軍隊的統帥是1942年7月13日被德軍俘虜的蘇軍沃爾霍夫方面軍副司令員兼第二突擊集團軍司令員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弗拉索夫中將。弗拉索夫在紅軍中服役24年,從一名普通士兵打拚到集團軍司令和方面軍副司令,甚至得到過列寧勛章和紅旗勛章。值得注意的是,他還曾擔任過蔣介石的軍事顧問,可謂閱歷豐富。
1944年以後,由於戰場上節節敗退,德國人開始利用弗拉索夫。1944年9月,黨衛軍頭子希姆萊秘密召見弗拉索夫,授意其組建軍隊,對抗蘇聯和其他盟國;雙方還簽訂了組建「俄羅斯解放軍」的協議書。
1944年1月7日,納粹在蘇軍戰俘中拼湊成了第一個反蘇團。1944年9月16日,弗拉索夫開始受命組建「俄羅斯解放軍」——一支包括55萬雜牌軍的蘇聯志願者,弗拉索夫是這支部隊的統帥。該部隊直屬德國統帥部指揮,享受「盟軍待遇」。據統計,不包括「志願助手」在內,僅在德軍和黨衛軍中直接服役的前蘇聯公民就達21.5萬人。
1945年2月至4月,德軍開始全線崩潰。不過,正當弗拉索夫准備「大顯身手」時,納粹德國已走上了末路。
1945年6月,弗拉索夫率領「俄羅斯解放軍」向美軍投降。不久,弗拉索夫及其部下被遣送回蘇聯。經蘇聯最高軍事法庭判決,弗拉索夫和他的助手被處絞刑。
⑹ 蘇聯紅軍近衛軍是什麼軍隊與蘇軍普通作戰部隊有何區別
蘇聯近衛軍是一種安保性質的軍隊,主要保衛蘇聯最高領導機構的安全,這和普通作戰部隊有本質區別,不需要前往一線作戰。
⑺ 蘇聯紅軍為什麼也叫紅軍
在歐洲紅色代表革命,1864年共產國際在成立時其標志的顏色是紅色,後來就成為世界各國共產黨人的顏色,後來列寧領導的俄國共產黨取得俄國=政=權後建立了蘇軍。因為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所以又稱紅軍。
中國工農革命軍,也沿襲了這一稱謂。
所以,紅軍的本義是工農大眾、無產階級的軍隊,勝利的軍隊。
蘇聯紅軍(Red Army)全稱蘇聯工農紅軍,是1917年至1945年間蘇聯陸基和航空武裝力量的統稱,蘇聯海軍當時稱蘇聯紅海軍(Red Navy),1946年後與紅海軍合並統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武裝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人數達最高峰,有超過一千一百萬軍官及軍人。打敗納粹德國後人數減至約五百萬人,而到冷戰末期時只有四百萬人。二戰前還沒有防空軍和戰略火箭軍。
蘇聯紅軍是由列寧、斯大林、托洛茨基、伏龍芝等人一手締造的,1917年11月7日,涅瓦河上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一聲炮響揭開了現代歷史上新的一頁。但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政府卻沒有一支成建制的革命武裝,參加武裝起義的多是武裝起來的工人、農民和沙俄舊軍隊中覺醒的革命士兵,他們訓練水平不一,使用的武器五花八門,為了共同的革命目標而走到了一起。
國內戰爭結束後,工農紅軍於1924~1925年期間進行了一場全面的軍事改革,逐步建立起一支正規化的無產階級軍隊。
⑻ 俄羅斯解放軍
俄羅斯解放軍,是二戰中向納粹德國效忠的蘇聯偽軍。這支軍隊的統帥是1942年7月13日被德軍俘虜的蘇軍沃爾霍夫方面軍副司令員兼第二突擊集團軍司令員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弗拉索夫中將。弗拉索夫在紅軍中服役24年,從一名普通士兵打拚到集團軍司令和方面軍副司令,甚至得到過列寧勛章和紅旗勛章。值得注意的是,他還曾擔任過蔣介石的軍事顧問,可謂閱歷豐富。
1944年以後,由於戰場上節節敗退,德國人開始利用弗拉索夫。1944年9月,黨衛軍頭子希姆萊秘密召見弗拉索夫,授意其組建軍隊,對抗蘇聯和其他盟國;雙方還簽訂了組建「俄羅斯解放軍」的協議書。
1944年1月7日,納粹在蘇軍戰俘中拼湊成了第一個反蘇團。1944年9月16日,弗拉索夫開始受命組建「俄羅斯解放軍」——一支包括55萬雜牌軍的蘇奸部隊,弗拉索夫是這支部隊的統帥。該部隊直屬德國統帥部指揮,享受「盟軍待遇」。據統計,不包括「志願助手」在內,僅在德軍和黨衛軍中直接服役的前蘇聯公民就達21.5萬人。
1945年2月至4月,德軍開始全線崩潰。不過,正當弗拉索夫准備「大顯身手」時,納粹德國已走上了末路。
1945年6月,弗拉索夫率領「俄羅斯解放軍」向美軍投降。不久,弗拉索夫及其部下被遣送回蘇聯。經蘇聯最高軍事法庭判決,弗拉索夫和他的助手被處絞刑
⑼ 蘇聯紅軍各時期人數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後,被推翻的剝削階
蘇聯紅軍(16張)
級在國際帝國主義勢力支持下組織白衛軍,發動反革命叛亂,妄圖推翻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布爾什維克黨和蘇維埃政府號召人民和赤衛隊捍衛十月革命的偉大成果。然而,嚴峻的形勢表明,僅靠十月武裝起義時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赤衛隊以及由革命士兵和水兵組成的部隊,保衛新生的國家政權是極其困難的。列寧指出,為了保衛十月革命的偉大成果,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必須擁有一支嚴格按照無產階級原則建立起來的人數眾多的正規軍。根據列寧的建議,1918年1月28日蘇維埃人民委員會通過關於建立工農紅軍的法令。紅軍最高領導機關是列寧領導的人民委員會,直接指揮機關是軍事人民委員部。起初,紅軍以赤衛隊為骨幹,按照自願的原則,動員勞動者階級中最有覺悟最有組織性的先進分子參加紅軍。2月23日,蘇俄勞動人民為抗擊德國軍隊入侵,踴躍參加紅軍,經英勇戰斗,阻止了德軍的進攻。這一天後來被定為紅軍的建軍節。
蘇聯紅軍軍旗
1918年4月底,紅軍擴充到19.6萬人。隨著內戰規模不斷擴大,志願兵役制已不能適應戰爭的需要。5月29日,根據蘇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國家改行義務兵役制,地方成立兵役委員會,普及軍事訓練,組建軍事院校,培養軍事幹部,廢除指揮人員選舉制,實行委任制。7月實行政治委員制,由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委員共同負責管理所屬部隊的軍政事務。10月底,紅軍擴大到80萬人,開始編成集團軍級和方面軍級軍團。至1919年秋,共組建7個方面軍,每個方面軍轄2~5個集團軍。同年底,紅軍總兵力增至300萬人。至1920年秋,共組建88個步兵師、29個騎兵師、61個空軍支隊及一些炮兵和裝甲兵部隊,總兵力五百餘萬。整個內戰時期,紅軍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戰,粉碎A.V.高爾察克、NN.尤登尼奇、A.I.鄧尼金、P.N.弗蘭格爾的白衛軍和波蘭軍隊,將英、法、美、日武裝干涉者驅逐出境,平息了喀琅施塔得叛亂、安東諾夫叛亂、馬赫諾叛亂和巴斯馬奇叛亂,捍衛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
波蘇戰爭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與戰敗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由於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與波蘭的邊界在凡爾賽條約中並未加以詳細說明,而此時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由於內戰限於混亂之中,波蘭的國家元首約瑟夫·畢蘇斯基認為這是波蘭向東拓展疆土的有利時機,計劃通過聯合中東歐其餘國家建立一個波蘭化的聯盟(Międzymorze,字面意思是「海之間」,按畢氏的計劃是指從波羅的海至黑海),作為對付德國和俄國帝國主義再度出現這一潛在威脅的防波堤。同時,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列寧則認為紅軍可以經由波蘭支援德國共產黨,並在歐洲其他地方製造革命。
1919年,波蘭軍隊控制了西烏克蘭的大部分,在波烏戰爭中取得勝利,在波蘭人和烏克蘭人都提出要求的版圖上建立一個烏克蘭國家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嘗試未能成功。同時,布爾什維克在內戰中取得優勢,並向西進攻有爭議的領土。1919年末,形成了一條清楚的陣線。邊境小型沖突逐步升級,1920年4月,畢蘇斯基的向東攻入烏克蘭,開始了公開的戰爭。幾乎同時,蘇俄軍隊已經開始反攻,最初的反攻非常成功,蘇軍進至波蘭首都華沙附近。這時,西方國家擔心蘇軍抵達德國邊境,對波蘇戰爭的興趣增加。在仲夏,華沙看來即將陷落,但在8月中旬局勢再次倒轉,波蘭軍隊在華沙戰役中取得了意外的、決定性的勝利。向東前進的波軍節節勝利,蘇俄提出求和,1920年10月,雙方停火。1921年3月18日簽訂了正式的和平條約——《里加條約》,劃分了波蘭和蘇俄之間有爭議的邊界。這次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波蘇邊界。[1]
和平建軍
內戰結束後,國家轉入和平建設時期。為適應經濟建設需要,紅軍大批復員。1924~1925年,以MV.伏龍芝為首的特別委員會組織實施軍事改革。通過改革,蘇聯採用了正規軍與民兵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保留並建立了一支50餘萬人的精幹紅軍。同時,組織編制發生根本變化,組織形式取得統一;建立嚴格的兵員補充制度,每年秋季徵集義務兵;各級指揮人員進一步更新,工農出身的指揮幹部佔2/3以上,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約占其半數;實行一長制,增強指揮人員的責任感;健全部隊訓練制度,貫徹執行新的條令和教令,調整政治教育體制;加強政治機關,提高黨的政治工作效率;改進技術裝備,提高部隊的火力和突擊力;軍事幹部的培養由內戰時期的短訓制改為學制3~4年的院校訓練體制。這次軍事改革使紅軍中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的比重增加到26%,軍隊中黨的各級組織進一步完善。1925年12月,蘇共第14次代表大會通過的聯共(布)章程首次增加了「關於紅軍中的黨組織」一章。以後在蘇共的黨章中一直保留了有關軍隊黨組織的章節。這對加強蘇共對紅軍的領導,提高紅軍的戰鬥力起了重要作用。
1934~1938年,由於戰爭威脅日趨嚴重,蘇聯武裝力量由混合體制向基幹體制過渡。紅軍開始有計劃地擴充,至1937年增至近百萬人。同年5月10日,根據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決議,重新實行政委制(至1940年8月)。1935年9月和1940年5月,先後實行軍銜制和將官軍銜制,提高了軍事幹部的威望。但是,在1937~1938年的「清洗」中,紅軍大批高中級幹部被錯殺,嚴重削弱了紅軍的戰鬥力。[2]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紅軍的武器裝備不斷改善,各兵種的機械化和摩托化程度逐步提高。1930~1939年間,火炮和迫擊炮增加6倍,反坦克火炮和坦克炮增加69倍,坦克增加1.5倍,飛機增加5.5倍。1940~1941年上半年,紅軍的武器裝備發展更為顯著。軍工生產1940年比1939年增加30%以上,成批生產了先進的重型、中型坦克,製造了新型作戰飛機和火箭炮。隨著技術裝備的發展,組織體制發生變化,步兵師裝備了坦克,配備了師屬炮兵、反坦克炮兵、高射炮兵,火力顯著增強,並開始組建坦克師和機械化師。1941年計劃組建20個機械化軍。空降兵旅擴編為軍。空軍於1940年實行師的編制。紅軍員額進一步擴大,至1941年6月,陸軍共303個師(其中1/4正在組建),紅軍總人數已達470餘萬。隨著部隊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和組織機構的日臻完善,30年代前半期,紅軍創立了大縱深進攻戰役理論。1940年,紅軍在軍事學術研究、總結諾門坎事件、張鼓峰事件、蘇芬戰爭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作戰經驗的基礎上,重新制定頒發了步兵、坦克兵等戰斗條令。然而,蘇德戰爭爆發前,紅軍在新技術裝備基礎上的改編工作尚未完成;實行新編制的大多數兵團武器裝備沒有配齊;許多指揮員缺乏現代化戰爭的經驗。
蘇德戰爭
蘇聯紅軍攻佔柏林議會大廈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由於戰前蘇聯對戰爭危機估計不足,沒有充分做好迎戰准備,對雙方力量對比估計失當,以及戰略指導失誤等原因,戰爭初期紅軍未能阻止德軍的進攻。至7月8日,紅軍89個步兵師、20個坦克師被殲。至11月,德軍深入蘇聯腹地850~1200公里,紅軍損失約700萬人,其中被俘300餘萬人。為抗擊侵略,蘇聯共產黨和政府動員全國軍民奮起進行衛國戰爭。至1941年7月1日,共有530萬人應征參加紅軍。至11月,紅軍共有291個師又94個旅開赴前線。至1941年底,紅軍新組建400多個師。蘇共中央動員共產黨員參軍參戰,至1941年12月下旬,約有110多萬黨員參加紅軍。聯共(布)中央、各加盟共和國黨中央、各邊疆區委、州委和其他黨的領導機關的許多成員,在紅軍中擔任重要領導職務。為了應付日益復雜的局勢,加強部隊的組織領導,紅軍又一次恢復政委制。為提高各級指揮員的組織指揮能力,解決指揮幹部嚴重缺編問題,加強了戰時指揮幹部的訓練工作。軍事院校通過擴大招收學員名額,縮短學制,提高培訓能力。方面軍和集團軍舉辦速成訓練班,培訓大量初級軍官。同時,還大批提拔作戰有功的士兵充實基層幹部隊伍。由於採取上述緊急措施,紅軍的作戰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到1941年底,紅軍終於把德軍阻止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接近地,並為轉入反攻創造了條件。在莫斯科會戰的第二、第三階段,紅軍消滅德軍50餘萬人,使法西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次遭到失敗,A.希特勒的「閃擊戰」計劃徹底破產。1942年夏季,德軍在蘇德戰場南翼發動進攻,企圖奪取高加索石油產地和頓河、庫班河一帶產糧區。為阻止德軍進攻,紅軍繼續擴充力量,至1942年夏總兵力達1000餘萬人(其中作戰部隊550餘萬)。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紅軍給德軍以沉重打擊,奪取戰略主動權。這一勝利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
隨著戰時國防工業的迅速發展,1943年紅軍在軍事技術裝備方面取得了對德軍的優勢。至1943年6月,紅軍作戰部隊已擁有火炮和迫擊炮10萬余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萬余輛,作戰飛機1萬余架。同年底,紅軍已有5個坦克集團軍、24個坦克軍和13個機械化軍。航空兵師、軍和空軍集團軍也進一步擴編。在1943年夏秋戰局中,德軍統帥部企圖奪取庫爾斯克突出部,以扭轉不利態勢,但紅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給德軍以殲滅性打擊,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權。1944年,紅軍在列寧格勒、克里木、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達維亞、波羅的海沿岸和北極地區連續發動一系列大規模戰略性進攻戰役,把德軍趕出蘇聯國土。
紅軍越戰越強,至1945年初擁有作戰部隊等94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4萬余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5萬余輛、作戰飛機2.2萬余架。這支英雄的軍隊不給德軍以喘息時間,在解放本國領土之後又不停頓地發起一系列戰略性進攻戰役,幫助東歐和東南歐各國人民從德國法西斯的佔領下解放出來。1945年4月,紅軍發起柏林戰役,殲滅德軍近百萬人,徹底搗毀希特勒老巢。蘇德戰爭結束後,紅軍揮師東向,於同年8月9日對日作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和外蒙古(今蒙古國)軍隊協同下,粉碎日本關東軍,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重大貢獻。
蘇德戰爭期間,蘇聯共產黨向紅軍輸送160餘萬黨員。他們在紅軍中發揮了核心領導作用,使紅軍經受了嚴峻的戰爭考驗。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紅軍700多萬官兵榮獲勛章和獎章,1.1萬餘人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戰後,紅軍大批復員。從1946年起,蘇聯紅軍正式改稱蘇聯武裝力量。
⑽ 什麼是紅軍和白軍
紅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白軍是蘇聯建國初期1918年-1920年間的內戰中反對蘇俄的軍隊。
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軍。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
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
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革命軍多次圍剿和清剿。
白軍:
白軍,是蘇聯建國初期1918年-1920年間的內戰中反對蘇俄的軍隊,主要由支持沙皇的保皇黨、軍國主義者、自由民主分子和溫和社會主義者組成,與蘇俄紅軍對立。
(10)俄羅斯的紅軍是哪個擴展閱讀:
嚴格來說,白軍沒有一個統一的統領,歷史學家形容白軍為一系列反紅色革命的聯盟而已。白軍主要將領有鄧尼金、高爾察克等。
而白軍的成員亦很雜亂,除了一部份是布爾什維克的反對者之外,很多都是當地的無業農民和烏合之眾,軍力輕散而薄弱。
不過,白軍得到了當時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的大力支持,因為這些國家擔心共產主義者在俄羅斯建立政權,他們企圖推翻蘇聯共產黨的統治,繼續推動白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些國家特別在西伯利亞﹑烏克蘭及克里米亞地區和遠東地區支持白軍,甚至協助白軍建立傀儡政權,作為反紅軍的根據地,使紅軍要陷入長達幾年的內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