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的核潛艇魚雷叫什麼

俄羅斯的核潛艇魚雷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14 02:06:34

❶ 俄羅斯DⅣ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具有什麼特點

該級艇1975年12月10日開工。首艇1984年2月下水,並於次年服役。全部在北德文斯克船廠建造,並以每年1艘的速度下水。該計劃在1990年底完成。迄今為止已有兩艘艇分別命名為「卡雷利亞」和「新莫斯科夫斯克」。

該級艇在後水平舵上有1個細長舾裝件,類似20世紀80年代初的「十一月」級中1艘的管子,這可能是散布拖曳陣的聲吶細線用的。

其他特徵,除了比DⅢ級艇大外,在導彈發射艙之後有1個耐壓密封件,它可能是用作監控通信浮標和線纜回收操作的電視攝像機。但不是所有的艇都裝了該種設備。艇上有「磚雨」光電桅桿。下潛深度300米。艇表面有連續的消聲瓦,通海孔也比DⅢ級潛艇少。

該級艇裝有兩部VLF/ELF通信浮標。導航系統有衛星導航和慣導系統。還有「活潑泉」、「鱈魚眼」衛星通信系統。1988年進行了改裝,在海上試驗了精度更高的SS-N-23導彈,圓概率誤差從900米降到了500米。導彈是在龍骨深度55米、航速6節的狀態下發射的。全部部署在北海艦隊,基地在賽伊達·庫巴。K51號艇在1994年完成了為期5年的大修,K84與K64從1994年開始大修。K407在1998年7月7日從巴倫支海為德國發射了1枚商業衛星。

該級艇總長166米,水線長158米,艇寬12米,吃水8.7米;排水量水面10800噸,水下13500噸;航速水下24節,水面14節;人員編制135人。

動力裝置:核動力,2座VM-4壓水堆,功率180兆瓦;2台GT3A-365汽輪機,功率27.5兆瓦;2台應急電動機,功率450千瓦,雙軸。

導彈:16枚馬卡耶夫設計局SS-N-23「輕舟」(「無風」)彈道導彈,導彈採用三級液體燃料火箭推進,星體慣性制導,射程8300千米,具有4~10個分導彈頭,每個彈頭當量為100千噸,圓概率誤差500米。這種型號導彈的直徑與SS-N-18相同,但其射程更遠。裝有SS-N-15「星魚」反潛導彈,慣性制導,射程45千米,可載200千米當量的核彈頭或40型魚雷。

魚雷: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採用530毫米魚雷,總共攜帶18枚。對抗措施:「磚漿」或「磚堆」電子戰設備,「公園燈」D或F雷達警戒設備。

雷達:「魔盤」對海搜索雷達,I波段。

聲吶:「鯊魚鰓」主被動、低中頻搜索與攻擊艦殼聲吶。「鯊魚皮」低頻被動舷側基陣。「鼠叫」主動攻擊高頻艦殼聲吶。「黑蠣蛇」甚低頻被動搜索拖曳基陣。俄羅斯DⅠ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該級艇是Y級核潛艇的改進型,首艇1969年在北德文斯克船廠動工,1972年完工。該計劃1974年完成。建造廠是北德文斯克船廠和共青城造船廠。

由於SS-N-8導彈射程更遠,因此比SS-N-6更長,這樣造成該級艇的後部艇外殼向上突出幾英尺。同時,可能是為了補償額這一突出部分的重量的需要,該級艇的導彈減少為12枚。外殼覆有連續消聲瓦,下潛深度為300米。

該級艇裝有ELF/VLF通信漂浮天線和浮標,UHF和SHF天線。「鱈魚眼」輻射測量六分儀和「克萊姆尼」2敵我識別器。

與所有D級各型艇一樣,該級艇冰下航行的設計能力差。該級艇的第一艘1992年退役。其後退役的:1993年3艘,1994年6艘,1995年1艘,1996年2艘,1997年1艘,1998年2艘。某些艇封存在北海和太平洋艦隊的作戰基地。最後這一對艦基地在太平洋的斯特列里克基。

該級艇總長140米,水線長136米,艇寬12米,吃水8.7米,排水量水面8700噸,水下10200噸;航速水下25節,19節水面;人員編制120人(其中軍官38人)。

動力裝置:2座155兆瓦VM-2壓水堆和2台27.5兆瓦GT3A-365汽輪機雙軸。

導彈:12枚SS-N-8「葉蜂」彈道導彈,二級液體燃料火箭推進,星體慣性制導,有2型:1型射程7800千米,核彈頭當量800千噸,圓概率誤差400米;2型射程9100千米,有2個分導彈頭,各為500千噸當量,圓概率誤差400米。

魚雷:4具533毫米首魚雷發射管,可攜帶18枚魚雷。

對抗措施:「磚漿」或「磚堆」電子戰設備,「公園燈」D/F雷達警戒設備。

雷達:「魔盤」對海搜索雷達,Ⅰ波段。

聲吶:「鯊魚齒」低/中頻、主/被動搜索與攻擊艦殼聲吶。「鼠叫」高頻主動攻擊艦殼聲吶。

❷ 俄羅斯SⅡ級攻擊型核潛艇有什麼武器裝備

研製歷史

冷戰時期,美、蘇爭霸海上,美以超級航母游弋大洋相威脅,蘇以水下核攻擊潛艇來抵抗。

蘇聯發展核潛艇具有「一級多型」的特點,隨型號的增加,尺度、性能都有所改進,這樣在節省設計費用的情況下,不擔太大風險,便能得到相對先進的裝備。

攻擊型核潛艇的發展也具有此特點,例如從60年代至70年代,蘇聯相繼設計、建造了V級Ⅰ、Ⅱ、Ⅲ型,使攻擊型核潛艇在數量、技術上得到很快發展。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核戰氣氛逐漸離人類而去,世界一片和平發展經濟的景象,蘇聯攻擊型核潛艇也放慢了繁衍與發展的節奏,迄今為止,只研製建造了2型S級和2型Ak級。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成為大批裝備的繼承者,在經濟連年衰退的情況下,保持和發展了SⅠ、SⅡ、AkⅠ、AkⅡ級攻擊型核潛艇,因為它們的先進性能,足以使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心神不定。從這次介紹的俄羅斯並非最先進的SⅡ級攻擊型核潛艇,就能感受到這種震憾力。

SⅡ級由SⅠ級發展而來,不僅只是尺度有所增加,性能上也有很大改進。

SⅡ級只有2艘在役,都建於北德文斯克市的尼茲涅-諾夫格羅德船廠。首艇「普斯科」號(原「祖貝特卡」號)舷號K534,1988年6月下水,1990年12月28日服役。第二艘為「尼茲涅-諾夫格羅德」號(原「奧庫恩」號),舷號K336,1992年7月下水,1993年8月12日服役。原計劃中還有第三艘「火星」號,但該艇在沒有建成之前,於1992年7月被取消。

總體裝備

整體布置

SⅡ級採用長水滴艇型,雙殼體結構,殼體採用強度很高的鈦合金材料,堅固耐壓。靠近艇首處水線以上布置有艏水平舵,艇尾布置有「十」字型操作面,其中上部垂直舵頂部布置有流線型導流罩,內部設有拖曳通信浮標。這是俄羅斯潛艇特有的設計風格。艇內共分7個艙室,指揮台圍殼較長,不高,布置在艇體中部偏前處。

SⅡ級在降噪和抗損性方面都比以往的潛艇有很大提高。

動力裝置

SⅡ級採用核動力裝置,反應堆艙內裝備有一座VM-5壓水反應堆,功率190兆瓦,推動1台GT3A汽輪機,產生47500馬力的功率。機艙內設有2部交流發電機,功率2004馬力。該艇採用單軸推進,1具7葉側斜螺旋槳。

武器裝備

SⅡ級作為現代化的攻擊型核潛艇,裝備有多種武器系統。其中導彈有:SS-N-21潛射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用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導彈採用慣性/地形跟蹤制導,射程3000千米,飛行速度0.7馬赫,戰斗部為2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圓概率誤差150米,導彈在200米高度飛行。SA-N-5/8潛對空導彈發射裝置,裝備12枚導彈。

SS-N-15反潛導彈發射裝置,用530毫米發射管發射,慣性制導,飛行距離45千米,戰斗部為2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或40型魚雷;SS-N-16反潛導彈,用650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慣性制導,飛行距離100千米,裝載2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或40型魚雷。

艇上設有4具65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和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分別用於發射65型和53型魚雷,其中53型魚雷長7.8米,用於對潛或對水面艦艇攻擊,射程19千米,航速50節,戰雷頭重305千克,可裝核彈葯。

65型魚雷長11米,用於攻擊潛艇,射程50千米,航速50節,戰雷頭重450千克,可裝核彈葯。艇上可混合裝載40枚魚雷。

該級艇上除裝備有導彈和魚雷武器外,還可通過魚雷發射管布放42枚水雷,實施傳統而有效的威脅作戰。

電子設備

SⅡ級艇裝備有「魔對」對海搜索雷達,與背靠背電子支援裝置安裝在一起。艇上裝備的聲納種類較多,有「鯊魚鱗」艇殼聲納,被/主動搜索與攻擊,低/中頻;「鯊魚肋」舷側陣列聲納,被動搜索,低頻;「鼠叫」艇殼聲納,主動搜索,高頻;Skat 3拖曳陣列聲納,被動搜索,極低頻。

SⅡ級艇長111米,艇寬14.2米,艇高8.8米,水面排水量7600噸,水下排水量9100噸,水面航速10節,水下航速32節,潛深750米,人員編制61人(其中31名軍官)。俄羅斯Y級改進攻擊型核潛艇

由於蘇聯海軍需遵守限制戰略武器會談的要求,即彈道導彈核潛艇限制為62艘,而潛射彈道導彈限制為950枚。因此,導致出這種Y級的改裝型,並導致H級及G級核潛艇的退役。這種改為核動力攻擊型潛艇的Y級在1983年才第一次看見。

改型花費了大約2年時間,而且還似乎有意圖要改裝大約10艘此級潛艇,直到1989~1990年由於財政緊縮才放棄此計劃。

該級艇盡管取消了彈道導彈分段,但艇體的總長卻增加了12米,以便安置「放入中部」的中間分段。這個新分段在兩舷側中段裝有三具發射管,而且其彈葯艙至少裝有35枚SS-N-21導彈或更多的魚雷及水雷。裝有「磚雨」光電桅桿,下潛深度320米。該級艇基地在北海艦隊,另有2艘已轉為後備役。

俄羅斯Y級改進攻擊型核潛艇(667AR/AT型)總長141.5米,寬11.6米,吃水8.1米;航速水下26節,水面16節;排水量水面8500噸,水下10300噸;人員編制109人(其中18名軍官)。

動力裝置:核動力,2座VM-4壓水堆,功率為155兆瓦;2台GT3A-635汽輪機,功率為382兆瓦,雙軸。

導彈:35枚彩虹設計局SS-N-21「桑普森」(「石榴石」)潛射巡航導彈,用6具額外的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攻擊陸上目標,慣性/地形跟蹤飛行距離3000千米,戰斗部為200千噸當量核彈頭,圓概率誤差150米,約在200米的高度飛行。

魚雷: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發射53型魚雷,共有18枚。

對抗措施:「磚堆」電子戰設備,「公園燈」D/F雷達偵察儀。

雷達:「魔盤」對海搜索雷達,I波段。

聲吶:「鯊魚齒」艦殼聲吶,主被動搜索與攻擊型,低中頻。「鼠叫」艦殼聲吶,主動攻擊,高頻。

❸ 俄羅斯「深海航母」開始測試,攜帶核魚雷,射程能超過1萬公里嗎

曾有資深軍迷說過這樣一段話:“水面上的霸主是美國,水面下的霸主是俄羅斯”,對於這個觀點, 很多軍迷恐怕不會同意。然而就在2天前,俄羅斯的一個舉動,讓所有質疑它們的人都閉上了嘴。

除了這些常規武器外,別爾哥羅德號核潛艇還裝載了6艘“波塞冬”核魚雷,這款核魚雷也叫無人潛艇,最大潛深超過1000米!最大射程超過1萬公里,具備跨洲打擊能力。在水下,它能以110節的速度前進,到達攻擊區域後,20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爆炸產生的海嘯,足以摧毀洛杉磯這樣的大城市。

這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服役,也讓美國非常緊張,因為他們完全沒有攔截的辦法,也就是說只能被動挨打。

❹ 俄羅斯所有魚雷型號

你好俄羅斯魚雷則是別有特點的,首先一點就是它的直徑多,這是西方國家所沒有的現象,重型的暫且不提,在輕型魚雷方面,它們既有450mm、400mm的(也有稱為406mm的,但按慣例都以400毫米為界來區分輕重型魚雷),也有350mm和324mm的。

60年代初蘇聯就有400mm的魚雷了,蘇聯第一代核潛艇裝的就是這種叫SET-40的輕型魚雷。1962年450毫米的空投反潛魚雷問世,70年代前後,機載的350毫米火箭發動機反潛魚雷入役。1972年性能更優越的SET-72400毫米裝上核潛艇以做自衛用,隨後其機載型的也掛上飛機,其性能與西方國家的同直徑魚雷不相上下。

❺ 請介紹一下俄羅斯855型(即"雅森"級)攻擊型核潛艇的基本情況

消息不多!!!

由於軍費被大幅削減,2000到2005年間俄羅購軍只剩49型奧斯卡(Oscar)級和971型
鯊魚(Akura)級核潛艇還能繼續建造.為抵消數量的減少和對技術提高的性能需求,最新的北
德文斯克(Severodvinsk)級攻擊核潛艇因此誕生,可能在下世紀投入量產。
這種攻擊核潛艇於1993年12月28日在俄羅斯最大的北德文斯克北方機械製造聯合體
(原402造船廠)動工,因諸多原因推遲至1998年下水,預計1999年交付海軍.二號艇於
1996年動工,預計在2000年下水,2001年服役.855型由第18中央設計局(即紅寶石中央
海事技術設計局)設計,為設計685型(只有1艘已沉沒的共青團員號Komsomlets,西方代
號M級)核潛艇的總設計師所設計.該潛艇的產品設計編號是855型,首艘艇暫稱為北德文斯
克號。
該型艇的核反應器艙安裝一座KTP-6型一體化壓水反應器,熱功率為196萬瓦,反應器
有比以前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重量和尺寸都減小,其水阻力和流量特性有很大提高,自
身所需能量減少了幾十倍,是一種優良的自然循環式反應器.反應器採用全新的電子監測系
統進行綜合檢測,操縱和控制,高度自動化和電腦化,有自動告警,緊急自動停車和自測能
力.主機艙裝有一座整體式主氣輪減速齒輪機組,最大功率43,000匹軸馬力,使該艇的最
大浮航速度達19節,最大潛航速度31節。
885型艇重要了新型綜合聲納系統,有艇艏球型基陣的低頻主 被動搜索和攻擊聲納,
還有舷側聲納基陣的低頻主 被動搜索式拖曳陣列聲納系統(TLAS).艇上安裝了改進的綜合導
航系統,其中慣性導航系統是半解晰連續修正式,並使用了靜電陀螺.艇上也裝備了I波段
水面搜索雷達和電子預警偵察設備,以及測深聲納和通信聲納等。
該艇的魚雷艙布置在較靠近中部的圍殼下方,與俄羅斯潛艇以往的魚雷管安排方式不
同,左右舷各有4具魚雷管,可發射各種制式的魚雷和反潛飛彈,亦可以用作布雷.在指揮
台圍殼後的第四艙(巡弋飛彈艙)內裝置了24個巡弋飛彈(據聞亦用於賣給中共的現代II型
驅逐艦上),但也有消息指出這是SS-N-21的改良型,在第2艙(居住艙)上方安裝了集體逃
生漂流救生艙,同時兼作艇員出入艙口。
北德文斯克號為了降低艙內噪音,除了在主機等主要雜訊源安裝了減震基座,隔音罩和
對艇內機械裝置貫徹了降噪設計外,同時也在艇內外敷設多種具吸音性的高效消聲瓦,因此
該艇所產生的話水下輻射雜訊比鯊魚級核潛艇更低,和一向以靜音性能聞名的美國洛杉磯級
(SSN-688)攻擊核潛艇後期型比較,亦顯得更低。
該級核潛艇的水上排水量5,800噸,水下排水量8,200噸,全艇長111公尺,全寬
15公尺,艇體寬12公尺,吃水8.4公尺.編制艇員只有50人,包括22名軍官,可見自動
化程度頗高.艇體沿用俄羅斯核動力攻擊潛艇的鈦合金雙殼體結構,儲備浮力極佳,比美國
核潛艇高得多,艇內分為7個艙段.潛艇外型類似鯊魚級,呈水滴線型,採用單軸推進,配
備6葉或7葉大傾斜低噪螺旋槳,可有效消除空氣泡噪音。
855型攻擊核潛艇在俄羅斯海軍艦艇分類中被歸類為一級水下核巡洋艦,也是西方聞所
未聞的.它採用俄羅斯最先進潛艇技術來設計製造,充分反映了俄羅斯潛艇向多用途,深
潛,安靜,自動化發展的趨勢,為俄制第4代核潛艇的代表作.西方潛艇專家認為,北德文
斯克級潛艇具備的先進技術和總體性能,至少與目前最先進的美製海狼級(SSN-21)攻擊核潛
艇相當,是一種優秀的新銳攻擊核潛艇。

❻ 俄羅斯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叫什麼名字

蘇俄海軍建造的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是「十一月」號,簡稱N級,從1958年至1963年共建造14艘,現均已退役。因採用二軸推進,屬第一代核潛艇,但又採取水滴型艇型,也可視為第兩代核潛艇。

第3代潛艇是1967至1974年完成的16艘勝利者Ⅰ級和1972至1978年完成的7艘勝利者Ⅱ級,簡稱VⅠ級、VⅡ級。自VⅡ級以後主要武器裝備是魚雷和SS-N-15反潛導彈。

第四代潛艇的第一批是1978至1991年完成的25艘VⅢ級,這是VⅡ級的改進型,艇體加大,水下排水量增加為6300噸,水下速度30節,下潛深度為400米。在縱舵的頂部裝置著拖曳式被動聲吶系統。蘇俄核潛艇航行時雜訊相當大,但自此級之後便有較大改善。

第四代潛艇的第二批是「阿爾發」級,簡稱A級,採用鈦合金做耐壓殼體,水下速度高達45節,下潛深度可達700米,艇型緊湊,水下排水量只有3700噸,其原因是核反應堆為液態金屬冷卻型,比一般核潛艇的加壓水型要小。

A級的一號艦於1970年完工,但進行各種試驗後又解體。之後,6艘後續艇陸續在1983年前完工,建造速度緩慢,似乎是實驗性質的潛艇。

第四代的第三批是S級,1984年完成第1艘,到目前為止,已有3艘在役,此級也可說是VⅢ級的改進型,艇體更加龐大,水下排水量達8000噸,縱舵頂部安裝有拖曳聲吶系統,水下速度在32節左右,下潛深度推定為550米;在武器裝備方面最受注目的是SS-N-21巡航導彈,艇員數在100名左右,比美國的洛杉磯級等潛艇少。

第四代的第四批是和S級同期的M級。第一艘於1984年入役,據推測,此級可能是A級的後續艇,也採用鈦合金做耐壓殼體,但核反應堆是否液態金屬冷卻型,尚難斷定。水下速度35節,有發射SS-N-21巡航導彈的能力,此外安靜化措施做得更徹底。

第四代的第五批是「阿庫拉」級,1985年首艇完工入列,現已建成7艘,艇型十分酷似VⅢ級,水下排水量9100噸,縱舵頂部裝有拖曳線列陣聲吶系統,有發射SS—N—21巡航導彈的能力,安靜性與美國潛艇相差無幾,看來是繼V級潛艇後,蘇俄海軍最滿意的一型潛艇,故不斷建造後續艇。

蘇俄的攻擊型核潛艇除以上各型外,還有兩艘從Y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改裝過來的攻擊型核潛艇。

❼ 關於1970年蘇聯「十一月」號魚雷K-8級核潛艇的海難事件

1970年蘇聯「十一月」號魚雷K-8級核潛艇的海難事件。該艇在西班牙以北300海里潛航,不幸於水下160米處突發電火,空氣再生裝置燒毀,兩個核反應堆中的一個在事故警 報訊號下自動停爐,訓練有素的艇長即刻將另一熱核爐關閉,但海水從焚毀的密封艙門湧入,潛艇來不及上浮即告沉沒,全體官兵連同艇上攜帶的一枚氫彈便永遠墜落黑暗無邊的海底深淵。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的核潛艇魚雷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