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羅斯首席指揮官少將軍銜工資待遇怎樣
「首席指揮官」?
俄軍沒有這種職務!
2. 求俄羅斯將軍庫圖佐夫一生全部的歷史,從出生到去世全部的歷史
戰火中成長:
庫圖佐夫1745年生於聖彼得堡的中將軍事工程師家庭。1759年炮兵工程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1761年晉為准尉,並根據本人請求調往阿斯特拉罕步兵團任連長。任職不到1年,工作很有成績。1762年起任雷瓦爾總督的副官,同年晉為大尉。1764—1765年在部隊服役,庫圖佐夫在魯緬采夫和 蘇沃洛夫兩位統帥指揮下,在十八世紀後半期的俄土戰爭中所積累的作戰經驗,對他成長為軍事長官具有重要意義。1768—1774年俄土戰爭期間,庫圖佐夫任隊列軍官和參謀,曾參加在坑凹墓地、拉爾加河及卡古爾河等地的決戰,表現英勇剛毅、積極主動。因作戰有功晉為少校。任軍作戰部長(參謀長)時,是軍長的得力助手。1771年因在波佩什蒂作戰有功晉為中校。
1772年調到克里木第2團。1774年7月在阿盧什塔以北舒馬村(今庫圖佐夫卡)附近的戰斗中,當時任營長的庫圖佐夫鬢角和右眼受重傷,遂赴國外治療,先後到過普魯士、奧地利、英國和荷蘭。回國後,1776年起於克里木在蘇沃洛夫屬下工作近6年,蘇沃洛夫委之以組織保衛克里木沿岸這一重任。1777年晉為上校,任盧甘斯克長槍團團長,後任馬里烏波爾輕騎兵團團長。1782年晉為准將,1784年晉為少將。1785年起任由他組建的布格獵騎兵軍軍長。他在任該軍長和訓練獵騎兵期間,為這支部隊制定了新的戰術方法,並寫成專門的指南。
1787—1791年俄土戰爭初期,庫圖佐夫受命保衛沿布格河的俄國西南邊境。1788年夏率領獵騎兵軍參加了奧恰科夫作戰,再次負傷。後指揮不同的兵團在阿克爾曼、考沙內、賓傑里等地作過戰。1790年12月指揮第6縱隊強攻並佔領伊茲梅爾,戰功卓著。蘇沃洛夫對庫圖佐夫部隊的戰斗行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庫圖佐夫在攻佔伊茲梅爾(參見伊茲梅爾之戰)後升為中將,並任該要塞司令。在多次擊退企圖奪取伊茲梅爾的土軍後,於1791年6月15日發起出敵不意的突擊,在巴巴達格附近擊潰2、3萬土軍。在默欽交戰(1791)中,庫圖佐夫極其巧妙地運用靈活機動的戰術,給土軍以毀滅性打擊(他根據戰場地形和土耳其軍防禦情況,把部隊列為五個方陣。將騎兵置於左翼,猛烈的向土軍右翼高地進攻。當土軍反沖擊時,庫圖佐夫又將五個方陣列為一直線,置於他的左翼,擊退了土軍的反沖擊。戰斗將近結束之際,庫圖佐夫又以騎兵迂迴到土軍陣營之後,發動突然襲擊打得土軍大敗而逃)。
庫圖佐夫由於積累了豐富的戰斗經驗和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到十八世紀末已成為最有名望的俄國軍事長官之一。他和蘇沃洛夫一樣,堅決摒棄那些絲毫不能發揮下級積極性的過時而死板的線式戰術方法。非常重視在戰斗中堅決、靈活、主動、廣泛地利用機動等戰術原則。他在軍事學術方面素來敢於大膽創新。庫圖佐夫是天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1792年被派往土耳其任特命大使。解決了一系列有利於俄國的重要問題,並使兩國關系有了很大改善。1794年任陸軍貴族武備學校校長,努力改善軍官的訓練工作:增設戰術、軍事歷史等課程,重視培養未來軍官的軍人責任感、無畏精神和主動性。1795年起任駐芬蘭部隊司令和監察員。1798年晉為步兵上將。他還勝利完成了在普魯士的外交使命。在柏林僅逗留兩個月,就把普魯士爭取到俄國一邊反對法國。曾任立陶宛督軍(1799—1801)和彼得堡督軍(1801—1802)。1802年失寵,被免去軍職,在自己的庄園閑居。
2.1806年的失敗:
1804年俄國參加了反對拿破崙一世侵略的同盟(參見拿破崙戰爭),1805年俄國政府向奧地利派出了兩支軍隊,庫圖佐夫任其中一支軍隊的總司令。1805年8月他指揮的5萬俄軍向奧地利開進,但奧軍尚未來得及同俄軍會師就在烏爾姆被拿破崙擊潰(參見烏爾姆戰役)。因而形成庫圖佐夫軍隊單獨面對具有極大優勢兵力敵人的局面。庫圖佐夫為了保存軍隊,於1805年10月進行了從布勞瑙到奧爾米茨的著名的退卻機動行軍,並在阿姆施泰滕戰敗繆拉,在迪恩施泰因戰敗莫爾季耶,使俄軍脫離了被合圍的危險。這次行軍作為戰略機動的出色典範載入俄國軍事學術史冊。庫圖佐夫原擬將軍隊從奧爾米茨(今奧洛穆茨)撤至俄國邊界,以便在俄國援軍和來自北義大利的奧軍到達後,轉入堅決反攻。但盟軍不顧庫圖佐夫的意見,在亞歷山大一世和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二世催促下,尚未集結完畢,就轉入了進攻。12月2日開始了著名的奧斯特里茨戰役。尼古拉·蘇爾特突擊布拉贊高地的時候他在中部指揮1.7萬俄軍進行防禦。雖然法軍有奇襲的優勢,但人數並不比他多,在2個小時庫圖佐夫就被打的潰不成軍。而蘇爾特這一戰後被稱為歐洲第一戰術家。戰後亞歷山大一世認為他是失敗的主因。1806年9月降任基輔督軍。1808年3月被派往摩爾達維亞軍隊任軍長。因和總司令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普羅佐羅夫斯基元帥在有關繼續作戰的問題上發生分歧,1809年6月調任立陶宛督軍。
3.穩定南方戰線:
第七次俄土戰爭期間,從1806年到1811年,俄軍先後調換了幾個總司令都未能取得勝利。此時,拿破崙正在加緊准備侵犯俄國,形勢對俄國十分不利,亞歷山大一世不得不任命庫圖佐夫對土作戰的總司令官。庫圖佐夫到任後,俄軍又抽調五個師到西部邊境防禦拿破崙,他手裡實際上只有46000人的兵力。當時,俄軍戰線長達1000公里,因此,庫圖佐夫認為:「欲使這樣一個廣大的地區,在每點上都有充分的實力防守,那是不可能的」,決定放棄一條直線全面防守的警備隈形,把俄軍集中一地,准備在一點上以優勢兵力打擊敵人。此時,土軍占據著堅固的舒姆拉要塞。庫圖佐夫了解到要攻克這個要塞「既不可能,亦屬無效」,即命令他的部隊撤到魯什丘克地區,背臨多瑙河,誘敵出巢。土軍見俄軍撤退,便離開舒姆拉要塞進行追擊。俄軍在魯什丘克以逸待勞,把土軍6萬之眾打敗。此時,庫圖佐夫不但沒有讓俄軍追擊,反而將這里的炮台和工事炸毀,繼續後退,由多瑙河南岸撤到北岸。這種作法使一些軍官不能理解,他解釋說:「我們如果追擊土軍,也許一直追到舒姆拉,但是我們接著又將怎麼辦呢?我們必須回軍,和去年的情形相同......,比這樣好得多的是鼓舞一個我的朋友阿哈買拜(土耳其首相),那麼,他便要再落入我們的手中了」果然不出其所料,土耳其首相阿哈買拜在拿破崙錄鼓動下,將兵力增加到7萬,以5萬人渡過多瑙河進攻俄軍,還有2萬人留在南岸。此時,庫圖佐夫認為整個局勢徹底改變了。他的策略將獲得成功,立即組成一支7000人的輕裝部隊迅速迂迴到多瑙河南岸,突襲土軍軍營,然後從多瑙河南、北兩岸包圍土軍,大獲全勝。接著和土耳其簽訂了有利於俄國的布加勒斯特和約(1812)。這項條約保證了俄國西南邊界的安全,並使土耳其不能參加拿破崙對俄國的遠征。這是軍事和外交上的一個重大勝利,它改善了俄國在1812年衛國戰爭開始前的戰略形勢。雖然俄軍在對土戰爭中戰績輝煌,但由於亞歷山大一世對庫圖佐夫懷有惡感,再次撤銷了他在軍隊的領導職務。
4.1812年戰爭:
1812年衛國戰爭初期,庫圖佐夫於7月先後當選為彼得堡義勇軍和莫斯科義勇軍司令。俄軍放棄斯摩棱斯克後,由於軍事局勢緊張以及軍隊和人民的堅決要求,亞歷山大一世被迫於8月20日任命庫圖佐夫為俄軍總司令。8月29日庫圖佐夫重返軍隊。他的使命就是和拿破崙決戰,博羅迪諾戰役於9月7日開始。距離亞回部隊不到10天。拿破崙企圖在這次交戰中消滅俄軍,打開去莫斯科的通路,迫使俄國投降並接受和約條件,但他未能達到目的。庫圖佐夫為保存俄軍的戰鬥力,決定放棄博羅季諾陣地,隨後又放棄了莫斯科。放棄莫斯科後,庫圖佐夫隱蔽地實施了翼側塔魯季諾機動(1812年),使軍隊避開法軍突擊,集中在塔魯季諾村地區,切斷了拿破崙向俄國南部地區前進的通路,為組織和准備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他在短期內順利地解決了一個重要問題:在數量上形成了對拿破崙軍隊的優勢。俄軍得到後備軍和義勇軍的加強後,便積極行動,在所有的敵占區廣泛展開游擊活動。拿破崙軍隊不斷被俄軍和游擊隊的小規模戰斗所削弱,精疲力竭,離開了基地,缺乏糧食和冬裝,士氣大為低落。
庫圖佐夫在塔魯季諾的活動是大量而又多方面的:他指揮部隊,管理宣布為戰時狀態的各省,組織後備軍補充軍隊,開展游擊運動和統一游擊隊活動,用正規部隊加強游擊隊。
拿破崙與俄國訂立和約的企圖失敗後,於10月19日開始從莫斯科撤退。他原擬揮師南下,取道有糧秣儲備的卡盧加地區。但在10月18日的切爾尼什尼亞河戰斗和10月24日小雅羅斯拉韋茨的激戰中失利,被迫從已被法軍毀壞殆盡的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庫圖佐夫組織俄軍轉入反攻,使拿破崙軍隊不斷遭受正規軍和游擊隊的打擊。法軍潰不成軍,殘部在別列津納河被擊潰,向邊界逃竄。庫圖佐夫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消滅了被認為不可戰勝的拿破崙大軍。庫圖佐夫由於1812年對俄軍指揮有方,被封為斯摩棱斯克公爵並榮獲最高戰功勛章——一級喬治勛章(1812.12.12)。俄軍於1813年1月越過邊界進入西歐。庫圖佐夫由於健康受到嚴重損害,這次遠征未能參加到底。1813年4月28日在西里西亞的一個小城本茨勞(今波蘭博萊斯瓦維茨)去世,他的遺體作防腐處理後運回彼得堡,葬於喀山大教堂。
3. 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簡歷,俄羅斯國防部權力有多大
謝爾蓋·庫茹蓋托維奇·紹伊古,俄羅斯英雄,大將,俄羅斯聯邦國防部長。
1955年5月21日生於圖瓦自治共和國。1977年畢業於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工學院建築系,後在當地工業建築企業工作。1988-1989年任蘇共阿巴干市委第二書記,1989-1990年任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團委巡視員。1990年起任國家建築委員會副主席(副部長),1991年11月19日起被任命為國家民防、緊急狀態和消除自然災害後果委員會主席,1994年該委員會改制為部,紹出任部長至今。1998年12月由中將軍銜晉升為上將軍銜,並獲「俄羅斯英雄」稱號和勛章。1995年曾加入「我們的家園-俄羅斯」運動,1999年俄杜馬選舉前組建「統一」運動,成為該運動主要領導人。2000年1月被任命為政府副總理,除主管民防、緊急情況與消除自然災害後果部外,還負責協調體育運動和旅遊部、國家北方事務委員會、聯邦移民局、國家資源署、聯邦礦山和工業監督局等部門的工作。
2012年11月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免除了謝爾久科夫的國防部長職務,任命莫斯科州州長紹伊古為國防部長。當天晚些時候,普京再次簽署命令,解除了謝爾久科夫國家安全委員會委員職務,由紹伊古接替。
普京希望紹伊古能繼續推進俄武裝力量快速發展,繼承此前軍事改革的積極成果,保障國防采購、軍隊裝備更新等重大計劃的實施,並支持說,相信紹伊古是國防部長的合適人選。紹伊古對自己的任命表示「意外和突然」,但保證將盡己所能,繼續推進軍事改革。
俄新任國防部長紹伊古全名謝爾蓋·古如蓋多維奇·紹伊古,1955年5月21日出生於蘇聯圖瓦自治州(現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柴旦市,1996年獲經濟學副博士學位,1999年獲「俄羅斯英雄」榮譽稱號。
年輕時,紹伊古在克拉斯納亞爾斯科綜合技術學院學習,畢業於「工程師-建築師」專業,隨後長期在建築行業工作。1977年,他被授予預備役中尉軍銜。1991年春,紹伊古競選擔任新成立的俄羅斯救援隊隊長。同年7月,俄羅斯救援隊更名為民防、緊急情況和消除貧困事務委員會,該委員會為俄羅斯聯邦緊急情況部的前身,紹伊古任委員會主席直至1994年。
在紹伊古的領導下,俄羅斯救援隊由志願者組成的民間組織發展成為准軍事強力機構,卓有成效的工作也顯示出紹伊古具有出色的領導、組織、溝通才能以及傑出的政治眼光。
1991年的「8·19事件」中,紹伊古堅定地支持葉利欽,這為他此後步入政府高層創立了良好開端。同年秋季,他任民防部隊監察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只對總統負責。1993年4月,紹伊古被授予少將軍銜。值得注意的是,紹伊古是由預備役上尉直接晉升為少將,沒有遵循正常的軍官晉升程序,這在俄軍中極為罕見。
民防部隊監察委員會更名為緊急情況部後,紹伊古任部長,並在此崗位上一直工作到2012年。如果從1991年擔任緊急情況部的前身——民防、緊急情況和消除貧困事務委員會主席算起,在俄羅斯所有後蘇聯時代的部長級政治家中,紹伊古創造了長達21年的單一崗位任職年限紀錄。
2000年,紹伊古支持普京競選總統,正式拉開了與普京政治合作的序幕。次年,「統一」、「祖國」和「整個俄羅斯」三黨合並組成新的政黨——「統一俄羅斯」黨,紹伊古為3名聯合黨主席之一,後被授予大將軍銜。2012年11月,普京任命紹伊古為國防部長。據俄羅斯媒體透露,紹伊古出任國防部長是由總理梅德韋傑夫推薦的。
根據俄文網站報道,紹伊古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政治活動,曾任俄羅斯聯邦「實施『聯合國安理會減少貧困風險十年國際合作計劃』」委員會主席、俄羅斯聯邦政府下屬海洋委員會委員、俄羅斯地理學會主席、「格洛納斯」全球導航與定位系統聯邦網路運營商經理委員會主席,曾提案追究「否定蘇聯在衛國戰爭中勝利」當事人的刑事責任,還曾建議將首都由莫斯科遷往西伯利亞。
紹伊古連續多年擔任緊急情況部部長,為該強力機構建立了嚴謹高效的工作體系。多年來勤奮高效的工作,使紹伊古贏得了葉利欽、普京、梅德韋傑夫的高度信任。俄羅斯媒體對他也評價甚高,認為其工作細心謹慎且容易相處。
2001年,普京任命伊萬諾夫出任國防部長,打破了只有職業軍人才能擔任俄羅斯國防部長的傳統。2004年,吸取俄軍在兩次車臣戰爭中暴露出來的軍政軍令不分、指揮效率低下、職能和機構重疊等弊端,普京解除了俄軍總參謀部的大部分軍事行政職能,只保留其判斷軍事威脅、研究武裝力量使用等與軍事相關的職能,施行國防部長對武裝力量「一長制」領導,放手讓伊萬諾夫啟動了多項配套軍事改革。
俄羅斯國防部權力有多大?
改革前,俄羅斯總參謀部雖名義上隸屬於國防部,但在某種程度上兼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的總參謀長卻享有同國防部長「平起平坐」的地位。1998年版的《總參謀部條例》規定,總參謀部是「俄聯邦武裝力量的中央軍事指揮機關和基本的作戰指揮機關」,1996年版的《國防法》規定,「由總統批准《國防部條例》和《總參謀部條例》」。這種情況導致國防部長與總參謀長之間的「將帥之爭」時有發生。2001年春,時任俄軍總參謀長的克瓦什寧大將與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元帥之間矛盾爆發。從表面上看,這是總參謀長與國防部長在重點發展常規力量還是核力量之間的爭執,而深層次的原因卻是國防部與總參謀部之間關系的體制問題——「雙長制」造成的權力斗爭嚴重降低了國防部的工作效率,阻礙了俄軍改革進程
4. 俄國軍官的軍銜和肩章
俄羅斯軍官軍銜分4類12等。其中:尉官4等,分別是少尉、中尉、上尉和大尉,屬初級軍官;校官3等,分別為少校、中校和上校,屬中級軍官;將官4等,分別是少將、中將、上將和大將,統稱為將軍,與俄聯邦元帥同屬高級軍官。俄聯邦元帥很少授予,僅前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1人擁有這一軍銜。與前蘇聯的蘇軍軍銜相比,軍銜名稱恢復了俄羅斯傳統的稱呼方法:只在海軍軍官軍銜前冠以「海軍」,其他軍種的軍官軍銜統一使用一種名稱。
將官滿金底,大將(上將)三顆櫻星、中將二顆櫻星、少將一顆櫻星
5. 俄羅斯一少將在敘利亞被炸身亡,俄方如何處理此事
根據環球網8月19日消息得知俄羅斯一名少將18日在敘利亞被一枚簡易爆炸裝置炸死,另有兩名士兵受傷。根據報道可以判斷,爆炸發生的地點在距離敘利亞代爾祖爾省首府代爾祖爾市約15公里的油田附近。而該少將是在跟隨俄羅斯車隊結束人道主義行動返回的途中受到襲擊的,在接受醫療救助的過程中,一名軍銜為少將的俄羅斯高級軍事顧問因為強勢嚴重無法救治而死亡。再次網友要感到疑惑了為什麼俄羅斯的少軍人會去敘利亞被炸死,原因有以下幾點。
原因三:敘利亞政府軍是俄羅斯在阿拉伯世界的主要盟友之一,並是重要的貿易夥伴。雙方簽訂了總額高達40億美元的軍事合同。
以上的種種可以表明俄羅斯的軍人為什麼回去敘利亞並且失去了生命。其實俄羅斯和美國的種種行為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為了敘利亞國家或人民的利益。而俄羅斯和美國為了再中東地區爭奪更多的利益,還會加強軍隊的擴充,在這一點上俄羅斯政府就會對傷亡軍人做出很大的福利,所以在此名少將逝世後,俄羅斯政府表示將會對其進行應有的追勛獎勵,並且其家人會得到一切可能的幫助與支持。
6. 俄烏沖突為何那麼多俄軍將軍陣亡
俄烏沖突那麼多俄軍將軍陣亡主要是因為俄軍將領喜歡靠前指揮,同時俄軍基層部隊缺乏軍用保密通訊設備成為暴露俄軍指揮中樞的關鍵因素。
俄軍將領習慣於靠前指揮,甚至敢於身先士卒率部沖鋒。俄軍這種習慣在提升士氣方面效果顯著,但同時也容易遭到對手的突襲。
這也與俄軍通信指揮體系不完善有關。在這次俄烏沖突中,不乏俄軍基層部隊缺乏軍用保密通訊設備,只能拿民用手機聯系的情況。在北約強大情報監聽系統的支持下,這些都可能成為暴露俄軍指揮中樞的關鍵因素。
俄羅斯第8軍副司令陣亡
當地時間4月16日,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的政府網站發布的一份聲明稱,俄羅斯第8軍副司令弗拉基米爾·弗羅洛夫在與烏克蘭的戰斗中喪生。聲明中指出,聖彼得堡市市長亞歷山大·別格洛夫周六齣席了在該市歷史悠久的謝拉菲莫夫墓地舉行的葬禮。
別格洛夫說:「今天,我們向一位真正的英雄告別。弗拉基米爾·弗羅洛夫在與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的戰斗中英勇犧牲。他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是為了讓頓巴斯的兒童、婦女和老人不再聽到炸彈爆炸聲。讓他們不必再等待死亡,逃離家園,就像是最後一次那樣說再見。」
《紐約郵報》指出,弗羅洛夫是自從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以來死亡的俄羅斯高級軍事將領當中的最新一人。
據悉,自從2月24日本次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有關「俄軍高級將領死亡」的消息頻傳。烏克蘭官方聲稱至少已有7位俄軍高級將領在烏克蘭戰場殞命,不過,此前除一位少將的死訊被俄烏雙方共同證實外,其他人的相關死亡信息均未經俄羅斯權威信源證實。
以上內容參考 上游新聞-為何這次俄軍將領傷亡慘重?有三大原因
以上內容參考 京報網-外媒:俄軍一名將軍陣亡
7. 俄羅斯少將相當於中國什麼軍銜
1.
中國的大校級別。
2.
俄羅斯將官分為四等。
3.
中國將官三等。
4.
美國將官五等。
5.
我們的大校級別相當於美國的准將或者俄羅斯的少將。
8. 俄國少將相當於中國什麼軍銜
中國的大校級別。
俄羅斯將官分為四等。
中國將官三等。
美國將官五等。
我們的大校級別相當於美國的准將或者俄羅斯的少將。
9. 俄羅斯軍銜
陸軍軍銜
最高軍銜:俄羅斯聯邦元帥
將官:大將、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高級准尉、准尉
士官:大士、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上等兵、列兵
海軍軍銜
將官:海軍元帥、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高級准尉、准尉
士官:大士、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高級水兵、水兵
空軍軍銜
將官:大將、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高級准尉、准尉
士官:大士、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上等兵、列兵
俄羅斯的軍銜制度分為6等20級,海軍自成體系,蘇聯解體以後,軍銜由原來7等22級壓縮為6等20級,相對蘇聯軍銜有所精簡,主要變化有以下幾點:1、正式取消蘇聯大元帥軍銜。2、撤銷蘇聯元帥、蘇聯海軍元帥並更名為俄羅斯聯邦元帥。不常設,為最高軍銜,海軍和其他兵種均可提拔。
10. 車臣和俄羅斯是什麼關系杜馬是干什麼的
車臣 (Chechen) 是俄羅斯聯邦領土,位於高加索山脈北側,與喬治亞隔山為鄰,面積約1. 5萬平方公里。首府格羅茲尼 (Grozny) 是在1818年建立的格羅茲尼城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車臣人驍勇善戰,信奉伊斯蘭教。由於戰爭等原因,大部分居民遷出未歸,人口由1989年的40.1萬銳減到1999年的15萬。2000年2月登記注冊的居民為9833人。
有關車臣人的最早記載是在7世紀初以前。「車臣人」這一稱呼最早源自阿爾貢河邊的「大車臣」這一村莊的名稱,以後逐漸成為車臣民族的族稱。車臣人自稱「納赫喬人」,即「平民百姓」的意思。車臣人在13世紀遭受蒙古-韃靼人的侵襲,14世紀末又遭到中亞帖木兒帝國軍隊的蹂躪。直到15至16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後,車臣人才開始從山區向平原遷徙。16至19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傳入車臣。在17至18世紀之交,車臣開始成為波斯、奧斯曼、俄羅斯三大帝國爭奪的對象,此後車臣經歷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血腥殘酷的戰爭。19世紀,沙俄經過40多年的高加索戰爭於1895年把車臣並入帝國版圖。1922年11月成立車臣自治州。1934年1月車臣與其西鄰印古什合並,1936年12月改成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二戰期間,蘇聯政府以車臣人同德國侵略者合作為由,把許多車臣人強行遷出家園。當時有38.7萬多車臣人和9.1萬多印古什人被驅逐到中亞和西伯利亞。直到1957年1月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才決定恢復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的建制,歸俄羅斯聯邦管轄。
1991年9月6日,即在蘇聯發生「8·19」事件不久,蘇聯空軍少將、車臣人杜達耶夫於9月6日依靠武力推翻了當地的蘇維埃政權。10月,車臣舉行了共和國總統和議會選舉,杜達耶夫當選車臣總統。11月,即在蘇聯解體的前夕,杜達耶夫頒令成立「主權國家」車臣共和國,並很快組織了車臣國民衛隊。從此,以杜達耶夫為總統的車臣既不簽署1992年的俄聯邦條約,也不參加1993年的俄羅斯議會選舉,在「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俄羅斯當局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於1994年12月出兵車臣。但是車臣武裝一直拒絕放下武器,致使這場內戰持續了20個月之久,杜達耶夫在這場戰爭中被打死。1996年8月,俄聯邦政府同車臣簽署了哈薩維尤爾特協議,將「車臣的地位問題」推遲到2001年解決。1996年底,即車臣非法武裝在俄境內先後製造兩起重大劫持人質事件後,俄軍被迫撤出車臣。1997年1月,阿·馬斯哈多夫當選車臣共和國總統後,仍然堅持車臣是「獨立國家」。1997年5月,俄聯邦與車臣簽署和平與相互關系原則條約。但是,車臣領導人始終未放棄其「獨立」主張。
為徹底解決車臣問題,俄聯邦當局於1999年出動10萬大軍,對車臣進行封鎖和展開軍事打擊。經過空中轟炸和地面圍剿,大股車臣非法武裝被消滅,俄軍幾乎控制了車臣全境。但是,剩餘的非法武裝化整為零,部分殘余潛入喬治亞潘基西峽谷。他們在車臣內外採取游擊戰術,頻頻進行暗殺和恐怖活動。特別是2002年後半年,車臣非法武裝分子活動猖獗,襲擊俄軍哨所,炸毀軍車,擊落俄軍直升機。8月,俄軍一架米-26直升機被車臣武裝分子擊落,造成100多名軍人喪生。10月23日晚,50多名車臣恐怖分子持槍潛入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劫持了正在聽音樂會的700多名觀眾和100多名演職人員。26日,俄特種部隊發動解救人質行動,救出750多名人質。這期間,除50名武裝分子被擊斃外,另有129名人質喪生。
********************************************************************
俄羅斯實行的是「三權分立」體制,國家權力的行使建立在立法權、執行權和司法權分立的基礎之上。執行權由俄聯邦總統和政府行使,司法權由俄聯邦法院行使,立法權由俄聯邦議會行使。俄憲法規定:「聯邦議會由聯邦委員會和國家杜馬組成」。也就是說,「聯邦委員會」是俄聯邦議會的上院,「國家杜馬」是俄聯邦議會的下院。國家杜馬是全國性的,在俄羅斯89個聯邦主體建立的則是地方杜馬。
國家杜馬的由來
俄羅斯的國家杜馬是1993年建立的。在此之前,俄沿用蘇聯時期的辦法。蘇聯的議會是「人民代表蘇維埃」,其常設機構是兩院制的「最高蘇維埃」,內分聯盟院和民族院。1988年,蘇聯進行改革,「人民代表蘇維埃」改稱為「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其常設機構依然稱「最高蘇維埃」。當時,俄羅斯也照此辦理,建立了「俄聯邦人民代表大會」,其常設機構是「俄聯邦最高蘇維埃」。
1993年10月俄羅斯發生「炮打白宮」事件後,葉利欽總統宣布廢除蘇維埃制度,建立新的聯邦議會,其上院稱「聯邦委員會」,其下院即「國家杜馬」。其實,「國家杜馬」的稱呼是從舊俄國套用過來的。
「杜馬」一詞,是俄文(дума)音譯,意為「議會」。沙皇俄國原是封建專制國家,1905年爆發革命運動後,沙皇尼古拉二世為緩和政治危機,於同年9-10月間宣布召集「國家杜馬」,賜予一定權力。1906年和1907年,產生了第一、第二屆國家杜馬,但隨後不久就被解散。後來又產生了第三、第四屆國家杜馬,其權力都不大,但名義上是國家的議會。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建立了「議行合一」的蘇維埃制度。1993年,俄羅斯又恢復「國家杜馬」的稱呼。
國家杜馬的職權
俄羅斯雖然實行「三權分立」,但總統權力極大,議會權力很小,可稱之為「總統集權制」或「超級總統制」國家。按照憲法規定,國家杜馬有下列職權:通過法律;批准總統對政府總理的任命;提出對政府的信任問題;任免中央銀行行長;宣布大赦;對總統提出彈劾。但是,國家杜馬通過的法律,要經過聯邦委員會(上院)的審議,總統也有權加以否決;政府由總統直接組建,國家杜馬如三次拒絕通過總統提名的總理,或兩次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議案,總統就有權解散國家杜馬。國家杜馬要彈劾總統也很困難,必須經過如下復雜程序:國家杜馬1/3以上議員「提議」;國家杜馬專門委員會作出「結論」;國家杜馬2/3以上多數通過「指控」;最高法院作出總統犯罪的「結論書」;憲法法院作出「指控符合規定程序」、罪行得到證實的「裁定」;聯邦委員會(上院)2/3以上議員贊同。這樣,彈劾才算通過。這樣復雜和難度極高的程序,實際上使彈劾總統幾乎成為不可能。
國家杜馬的選舉
俄憲法規定:「國家杜馬由450名代表組成」,「每4年選舉一次」。另據俄國家杜馬選舉法規定,國家杜馬的225名代表在全聯邦選舉中按黨派原則產生,得票率5%以上的政黨才能進入國家杜馬,並按得票率分配議席。國家杜馬另225名代表則在「單席位」選區的選舉中由多數票產生,即在全國設立225個選區,每個選區產生一名代表。新的選舉法還規定,從2007年開始,政黨進入國家杜馬的得票率將提高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