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國歷史上皇帝的排位是怎樣的
俄羅斯帝國歷代沙皇一覽表
1547年 - 1584年 俄羅斯帝國世祖伊凡四世(伊凡雷帝)(伊凡大帝)
1584年 - 1598年 俄羅斯帝國度宗費多爾·伊萬諾維奇
(留里克王朝亡)
1598年 - 1605年 俄羅斯帝國寧宗鮑里斯·戈東諾夫
1605年 - 1606年 偽沙皇季米特里
1605年 - 1613年 空位時期
(羅曼諾夫王朝開始)
1613年 - 1645年 俄羅斯帝國太祖米哈伊爾三世
1645年 - 1676年 俄羅斯帝國英宗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
1676年 - 1682年 俄羅斯帝國穆宗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
1682年 - 1689年 俄羅斯帝國德宗伊凡五世
1689年 - 1721年 俄羅斯帝國武宗彼得一世
1721年 - 1725年 俄羅斯帝國武宗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年 - 1727年 俄羅斯帝國成宗葉卡捷琳娜一世
1727年 - 1730年 俄羅斯帝國代宗彼得二世
1730年 - 1740年 俄羅斯帝國懿宗安娜·伊萬諾夫娜
1740年 - 1741年 俄羅斯帝國僖宗伊凡六世
1741年 - 1761年 俄羅斯帝國憲宗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
1761年 - 1762年 俄羅斯帝國中宗彼得三世
1762年 - 1796年 俄羅斯帝國聖宗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大帝)
1796年 - 1801年 俄羅斯帝國仁宗保羅一世
1801年 - 1825年 俄羅斯帝國高宗亞歷山大一世
1825年 - 1855年 俄羅斯帝國宣宗尼古拉一世
1855年 - 1881年 俄羅斯帝國神宗亞歷山大二世
1881年 - 1894年 俄羅斯帝國明宗亞歷山大三世
1894年 - 1917年 俄羅斯帝國文宗尼古拉二世
② 歷屆俄羅斯沙皇
羅斯帝國皇帝世系表
莫斯科公國
1462年 - 1505年 太祖文皇帝伊凡三世(全羅斯的大公)
1505年 - 1533年 太宗睿皇帝瓦西里三世
1533年 - 1547年 世祖桓皇帝伊凡四世
沙皇俄國沙皇
1547年 - 1584年 俄羅斯帝國世祖桓皇帝伊凡四世(伊凡雷帝)(伊凡大帝)
1584年 - 1598年 俄羅斯帝國昭宗愍皇帝費多爾·伊萬諾維奇
(留里克王朝亡)
1598年 - 1605年 鮑里斯·戈東諾夫
1605年 - 1606年 偽沙皇季米特里
1605年 - 1613年 空位時期
俄羅斯帝國皇帝
(羅曼諾夫王朝開始)
俄羅斯帝國高祖平皇帝費奧多爾·尼基季奇·羅曼諾夫(追封,太祖之父)
1613年 - 1645年 俄羅斯帝國太祖孝皇帝米哈伊爾三世
1645年 - 1676年 俄羅斯帝國太宗景皇帝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
1676年 - 1682年 俄羅斯帝國文宗穆皇帝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
1682年 - 1689年 俄羅斯帝國德宗閔皇帝伊凡五世
1689年 - 1721年 俄羅斯帝國世宗武皇帝彼得一世
1721年 - 1725年 俄羅斯帝國世宗武皇帝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年 - 1727年 俄羅斯帝國成宗懿皇帝葉卡捷琳娜一世
1727年 - 1730年 俄羅斯帝國定宗敬皇帝彼得二世
1730年 - 1740年 俄羅斯帝國仁宗康皇帝安娜·伊萬諾夫娜·羅曼諾夫
1740年 - 1741年 俄羅斯帝國哀宗惠皇帝伊凡六世
1741年 - 1761年 俄羅斯帝國宣宗章皇帝葉麗扎維塔·彼得羅芙娜·羅曼諾夫
1761年 - 1762年 俄羅斯帝國中宗襄皇帝彼得三世
1762年 - 1796年 俄羅斯帝國聖宗高皇帝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大帝)
1796年 - 1801年 俄羅斯帝國憲宗肅皇帝保羅一世
1801年 - 1825年 俄羅斯帝國高宗明皇帝亞歷山大一世
1825年 - 1855年 俄羅斯帝國武宗元皇帝尼古拉一世
1855年 - 1881年 俄羅斯帝國神宗文皇帝亞歷山大二世
1881年 - 1894年 俄羅斯帝國明宗成皇帝亞歷山大三世
1894年 - 1917年 俄羅斯帝國烈宗貞皇帝尼古拉二世
③ 俄國的三代帝王:彼得大帝、伊麗莎白女王、葉卡捷琳娜二世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關系如下:
1、彼得大帝是伊麗莎白一世的父親;
2、伊麗莎白一世為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女兒;
3、葉卡捷琳娜二世與二者無直接關系。
伊麗莎白一世女皇未婚而且無嗣挑選了彼得三世為繼承人,而葉卡捷琳娜二世是彼得三世的妻子。
葉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婭·奧古斯特是普魯士一個沒落貴族。
她的遠房表哥,荷爾施泰因王子卡爾·彼得·烏爾里希,也就是俄國彼得大帝的外孫,被他的姨媽,俄羅斯女皇葉麗薩維塔選中,成為俄羅斯皇位繼承人。
又由於普魯士與俄國的聯姻,以及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認可,葉卡捷琳娜二世成為了彼得三世的妻子。
(3)俄羅斯皇帝有多少個擴展閱讀:
彼得大帝、伊麗莎白女王、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在位情況:
彼得一世(彼得大帝1682年—1725年在位)
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1727年)
皇帝彼得二世(1727年—1730年)
女皇安娜(1730年—1740年)
女皇葉莉莎維塔(1741年—1761年)
皇帝彼得三世(1761年—1762年被殺)
皇帝伊凡(1762年—1764年被殺)
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1796年)
④ 俄羅斯帝國的歷代皇帝
1721年~1725年彼得一世(大帝)
1725年~1727年葉卡捷琳娜一世(女)
1727年~1730年彼得二世
1730年~1740年安娜一世(女)
1740年~1741年伊凡六世(幼帝)
1741年~1761年伊麗莎白一世(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女)
1761年~1762年彼得三世
1762年~179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帝)(女)
1796年~1801年保羅一世
1801年~1825年亞歷山大一世(神聖王)
1825年~1855年尼古拉一世
1855年~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解放者)
1881年~1894年亞歷山大三世(和平製造者)
1894年~1917年尼古拉二世(殉教者)
⑤ 俄羅斯總共有多少代沙皇
俄羅斯總共有25代沙皇:
1、沙皇俄國時期的沙皇如下表:
1547年,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俄羅斯國家誕生。1721年彼得一世在與瑞典王國進行大北方戰爭勝利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
俄羅斯正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帝國。並於18世紀中後期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達到鼎盛。在亞歷山大一世統治時的俄羅斯參與全歐洲抵抗拿破崙的反法同盟,並成為戰後神聖同盟的領導者,此後長期充當「歐洲憲兵」的角色。
⑥ 歷屆俄羅斯沙皇都有誰
羅斯帝國皇帝世系表
莫斯科公國
1462年 - 1505年 太祖文皇帝伊凡三世(全羅斯的大公)
1505年 - 1533年 太宗睿皇帝瓦西里三世
1533年 - 1547年 世祖桓皇帝伊凡四世
沙皇俄國沙皇
1547年 - 1584年 俄羅斯帝國世祖桓皇帝伊凡四世(伊凡雷帝)(伊凡大帝)
1584年 - 1598年 俄羅斯帝國昭宗愍皇帝費多爾·伊萬諾維奇
(留里克王朝亡)
1598年 - 1605年 鮑里斯·戈東諾夫
1605年 - 1606年 偽沙皇季米特里
1605年 - 1613年 空位時期
俄羅斯帝國皇帝
(羅曼諾夫王朝開始)
俄羅斯帝國高祖平皇帝費奧多爾·尼基季奇·羅曼諾夫(追封,太祖之父)
1613年 - 1645年 俄羅斯帝國太祖孝皇帝米哈伊爾三世
1645年 - 1676年 俄羅斯帝國太宗景皇帝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
1676年 - 1682年 俄羅斯帝國文宗穆皇帝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
1682年 - 1689年 俄羅斯帝國德宗閔皇帝伊凡五世
1689年 - 1721年 俄羅斯帝國世宗武皇帝彼得一世
1721年 - 1725年 俄羅斯帝國世宗武皇帝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年 - 1727年 俄羅斯帝國成宗懿皇帝葉卡捷琳娜一世
1727年 - 1730年 俄羅斯帝國定宗敬皇帝彼得二世
1730年 - 1740年 俄羅斯帝國仁宗康皇帝安娜·伊萬諾夫娜·羅曼諾夫
1740年 - 1741年 俄羅斯帝國哀宗惠皇帝伊凡六世
1741年 - 1761年 俄羅斯帝國宣宗章皇帝葉麗扎維塔·彼得羅芙娜·羅曼諾夫
1761年 - 1762年 俄羅斯帝國中宗襄皇帝彼得三世
1762年 - 1796年 俄羅斯帝國聖宗高皇帝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大帝)
1796年 - 1801年 俄羅斯帝國憲宗肅皇帝保羅一世
1801年 - 1825年 俄羅斯帝國高宗明皇帝亞歷山大一世
1825年 - 1855年 俄羅斯帝國武宗元皇帝尼古拉一世
1855年 - 1881年 俄羅斯帝國神宗文皇帝亞歷山大二世
1881年 - 1894年 俄羅斯帝國明宗成皇帝亞歷山大三世
1894年 - 1917年 俄羅斯帝國烈宗貞皇帝尼古拉二世
⑦ 俄國共經歷了多少個朝代多少位皇帝共在位幾年〈關於俄國歷史〉
留里克王朝(862-1598年);大動亂時期(1598-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1613-1917年);蘇維埃時期(1917-1991年);新俄羅斯(1991年以後)。按照統治中心的變遷劃分: 基輔羅斯時期(862-1240年) 俄羅斯國家形成於9世紀末。862年,留里克統治諾夫格羅德。882年,留里克的親屬、諾夫格羅德公國的奧列格大公征服基輔公國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輔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國家(史稱基輔羅斯),取得基輔大公稱號。伊戈爾(912-945年);奧麗加(伊戈爾之妻945-962年);斯維亞托斯拉夫(965-972年);弗拉基米爾(978-1015年在位)。從專制統治(862-1132年)到采邑統治貴族時期。13世紀初,基輔羅斯衰落,封建制度與諸侯分立。 蒙古人(韃靼人)統治時期(1240——1480年) 1237年,金帳汗國入侵羅斯,攻佔梁贊,1240年攻佔基輔。諸侯割據與莫斯科公國的崛起。莫斯科大公伊凡·卡利達(1325-1340年)取得弗拉基米爾及全羅斯大公稱號,史稱「伊凡一世」。伊凡二世(1341-1359年在位)。1380年,德米特里大公(1359-1389年在位)率軍在頓河平原擊敗蒙古軍,被尊稱為德米特里·頓斯科伊(亦即「頓河的德米特里」)。莫斯科的王公還有:瓦西里一世(1389-1425年)、瓦西里二世(1425-1462年在位),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 莫斯科時期(1480-1703年):沙皇俄國 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的歷史作用:1472年,娶東羅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非亞·巴列奧略格為妻,以雙頭鷹為國徽,開始自稱沙皇。開始恢復君主制。於1478年吞並諾夫戈羅德共和國。1480年迎戰蒙古軍隊,蒙古軍因嚴寒不戰而退,從此結束了長達二百四十年的異族統治,形成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獨立的俄羅斯國家。開始逐步建立農奴制度。 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 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1547年正式加冕為沙皇,俄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綽號「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確立農奴制度。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宮戴上了羅馬皇帝使用過的王冠,成為俄國的第一個沙皇,在俄語中「沙皇」的意思就是「愷撒」。 費多爾·伊凡諾維奇(1584-1598年在位),伊凡四世之子。 鮑里斯·戈都諾夫(1598-1605年在位) 偽季米特里(1604-1613年在位)「大動亂時期」,波蘭、瑞典的入侵。 1613年1月,全俄縉紳會議選舉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1613-1645年在位)。羅曼諾夫王朝建立。征服西伯利亞,並使農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確立。 阿歷克塞(1645-1676年在位),費多爾(1676-1682年在位)。費多爾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伊凡和彼得同時登基為帝。伊凡(1682-1696年在位)體弱多病,彼得年幼,實際權力掌握在長公主安娜手裡。彼得成年後,放逐了安娜,奪取了政權,並把首都遷到彼得堡,由此開始了俄國歷史的新時代。 彼得堡時期(1703-1917年):沙皇俄國晉升為俄羅斯帝國 彼得一世(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的改革與戰爭:通向西歐之路。對內勵精圖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對外發展與西歐的關系,加強俄國的實力,從而使古老的俄國逐漸擺脫了中世紀封閉落後的狀態。1713年,彼得一世做出了一個對俄羅斯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決定,他放棄了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俄羅斯古老都城——莫斯科,在從瑞典手中奪來的涅瓦河口,重新建立了一個嶄新的首都——聖彼得堡。 1721年獲得皇帝稱號。1725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去世了。 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1725-1727年) 皇帝彼得二世(1727-1730年) 女皇安娜(1730-1740年) 女皇葉莉莎維塔(1741-1761年) 皇帝彼得三世(1761-1762年被殺) 皇帝伊凡(1762-1764年被殺) 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的開明專制。1762年,一位33歲的女皇登上了沙皇的寶座,史稱葉卡捷琳娜二世。她在殺害丈夫彼得三世和競爭者伊凡之後,為爭取貴族的支持,解放貴族,免除貴族的兵役,但強化農奴制度。引起普加喬夫起義(1773-1776年)。 保羅一世(1796-1801年被殺) 亞歷山大一世(1801-1825年)的自由主義的細微改革。與拿破崙的戰爭(1812年)。十二月黨人起義。俄國向何處去? 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在位),「黑暗王國」;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年)。斯拉夫派與西歐派的形成,思想論戰。 亞歷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農奴制的廢除(1861年俄歷2月19日改革),革命民主主義的誕生和民粹派運動。 亞歷山大三世(1881-1895年在位)的暴政;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尼古拉二世(1895-1917年在位)民粹派與無產階級革命派的論戰。 蘇維埃時期(1917-1991年)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發展、衰落和聯盟的解體。1917年11月7日,震動世界的十月革命爆發。以此為起點,這個佔世界陸地面積近五分之一的國家,開始了一次對20世紀的歷史產生深刻影響的偉大實踐。 列寧(1917-1924年);斯大林(1924-1953年);赫魯曉夫(1953-1964年);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安德羅波夫(1982-1984年);契爾年柯(1984-1985年);戈爾巴喬夫(1985-1991年)。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社會改革:葉利欽(1990-1999年)普京(2000年以後)
⑧ 俄國葉卡捷琳娜彼得安娜多葉麗薩維塔幾位皇帝的簡介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葉卡捷琳娜
網路名片
葉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謝耶芙娜(1684年—1727年,1725年—1727年在位),是俄羅斯帝國女皇,立陶宛農民塞繆爾·斯卡烏龍斯基之女。
葉卡捷琳娜一世皈依東正教前的名字是瑪爾塔。北方戰爭中,在馬里恩波爾附近成為俄軍的俘虜,不久為彼得一世所寵。丈夫死後,得到近衛軍的支持,於1725年加冕成為俄羅斯帝國女皇。但是不太參與國政,實權被緬希科夫掌握。按彼得大帝遺囑建立俄羅斯科學院(1726年),創立最高樞密院。臨死前數日,在傳位給彼得二世的遺詔上簽名。
葉卡捷琳娜二世
(1729—1796年),俄國女皇(1762—1796年在位)
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葉卡捷琳娜二世
如果我們不同意減少殘酷性和改善人們不可忍受的的生活狀況,那麼盡管我們反對,他們自己遲早也會這么做的。——葉卡捷琳娜二世
治理俄羅斯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只能用君主專制,舍此皆為下策。——-葉卡捷琳娜二世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出身
葉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非亞·奧古斯特-腓特烈西亞,出身於一個德國小公爵家庭,自小曾隨其母游歷過歐洲許多城市,並到過不少德國諸侯的宮廷,但她命運的轉折發生在1744年,這一年俄國女皇葉麗薩維塔為她的繼承人彼得(即後來的彼得三世)挑選妻子,葉卡捷琳娜作為候選人被邀請到俄國宮廷之中。
葉卡捷琳娜二世
當葉卡捷琳娜與其母的馬車賓士在東歐平原的驛道上時,可能對未來充滿了期望,當從小熟悉宮廷傾軋的她,對未來將要面對的復雜的宮廷生活顯然也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到莫斯科之後,葉卡捷琳娜很快就被定為皇儲的配偶,但接下來的18年對她來說並不輕松。葉麗薩維塔女皇對她時冷時熱,使她更加痛苦的是她的丈夫彼得是個身體羸弱,意志薄弱而又怪戾的人,寵愛自己的情婦,經常羞辱葉卡捷琳娜。在這期間,葉卡捷琳娜自稱「無時沒有書本,無時沒有痛苦,但永遠沒有快樂」,在書本中積累知識,同時偷偷組織了一個小團體,以她的情夫格里哥利·奧爾洛夫五兄弟為首的近衛軍青年軍官,成為支持她的鐵腕力量。
1762年,女皇葉麗薩維塔去世,正在懷孕的葉卡捷琳娜不敢輕舉妄動,眼睜睜地看著她的丈夫兼死敵彼得登上了皇位,成為沙皇彼得三世。彼得三世上台之後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行動,終於將自己逼上了絕路。他下令在「七年戰爭」中形勢大好、勝利在望的俄羅斯軍隊停止戰斗,退出所佔的普魯士土地,與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簽訂和約,只因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還准備「親自率領一部分軍隊,聽從腓特烈二世的指揮」。在國內,他要俄羅斯人改信路德教,宣布信東正教的人為異教徒,沒收東正教會的財產。結果,自然是人心思變。在奧爾洛夫兄弟和哥薩克首領拉祖莫夫斯基的幫助下,葉卡捷琳娜發動政變,成功奪取皇位,囚禁了彼得三世,幾天後,彼得三世神秘死亡。經過18年的忍辱負重,葉卡捷琳娜終於等來了這一天,成為世界上幅員最大帝國的主人。
相傳彼得三世死在葉卡捷琳娜寵臣阿列克賽·奧爾洛夫的手上,彼得三世死的當晚,他神色慌張,頭發凌亂,衣服也被撕破了,也許是他親手處置了彼得三世。話說回來,其實葉卡捷琳娜完全可以將殺死彼得的兇手繩之以法,從而洗刷掉自己的嫌疑,還能留下一個好名聲,但是,她沒有這樣做,沒有為了自己的名聲而將為她奪取帝位立下汗馬功勞的阿列克賽·奧爾洛夫等人犧牲在政治舞台上。這似乎也體現了葉卡捷琳娜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擁有男人般的胸襟和豪情,她根本不屑這種行為。既然這些人為她賣命,她就有義務去保護他們、提拔他們,和他們同享勝利的果實。也許這就是一介異鄉女子能登上沙皇寶座的原因吧!
葉卡捷琳娜二世最大的成就在俄國的對外侵略擴張上,這也是她對歷史的主要影響。包括三次瓜分波蘭,兩次對土耳其的戰爭和一次對瑞典的戰爭。
波蘭問題
在波蘭問題上,葉卡捷琳娜採用循序漸進的策略,首先在1763年操縱波蘭選王會議,將她的情夫波尼亞托夫斯基扶上波蘭王位。1772年,俄國與普魯士、奧地利第一次瓜分波蘭,得到了白俄羅斯和拉脫維亞的一部分。波蘭愛國人士進行了滅亡前的反抗,1791年,愛國黨通過了《五三憲法》,宣布廢除自由選王制和自由否決權,結果遭到俄普兩國的聯合打壓。葉卡捷琳娜的軍隊攻佔華沙,宣布《五三憲法》無效,並與普魯士一起簽訂了第二次瓜分波蘭的協議,得到西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在葉卡捷琳娜軍隊的刺刀下,1793年波蘭的最後一次議會以「沉默表示同意」的形式通過了這個被宰割的協約。葉卡捷琳娜本來可能想為她的情夫保留一個傀儡王國,但1794年波蘭救亡起義風起雲涌,在聯合普奧兩國鎮壓了波蘭起義後,為免夜長夢多,決定第三次瓜分波蘭,使這個國家徹底從地圖上消失。三次瓜分波蘭,貪婪的北極熊共分得4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彼得大帝在位時期沒能完成打通黑海出海口的願望,土耳其始終是沙俄的頭號死對頭。但葉卡捷琳娜時代對土耳其的戰爭進行得出人意料的順利。1768年,在俄國挑逗下,土耳其對俄宣戰,本來被認為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卻呈現出俄國一邊倒的優勢,在多瑙河、克里木、高加索和愛琴海四條戰線大獲全勝,在1774年的和約中,土耳其除了割地賠款之外,還承認克里木汗國獨立,並承認俄商船可以自由出入黑海的出海口。
土俄都在備戰。1787年兩國戰爭再次爆發。這一次,俄在蘇沃洛夫率領,伊茲梅爾一戰中殲敵2萬多。土耳其再次簽約,割讓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的土地,克里木地區被迫割讓給沙俄。曾經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淪為任人宰割的西亞病夫的過程中,葉卡捷琳娜是最大的催化劑。
在第二次俄土戰爭中還有個小插曲,瑞典「演員國王」古斯塔夫想乘機偷襲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結果大敗而歸。瑞典、波蘭和土耳其一直是俄國在歐洲擴張的三個主要對象,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取得全勝。
望著大大擴張了的俄國版圖,葉卡捷琳娜豪情萬丈地說:「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
葉卡捷琳娜早年曾讀過許多西歐啟蒙思想家的作品,在流行「開明專制」的時代,她也使自己成為這一時髦的追逐者,即位之後與伏爾泰有過密切的書信聯系,還曾資助過「網路全書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羅。她興辦各類學校,提倡文學創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採取鼓勵的政策,取消對貿易的限制等,但在沙皇這個專制主義寶座上坐熱之後,她的思想逐漸改變了。
1773年由假扮沙皇彼得三世的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起義,雖然持續了一年多就被鎮壓了下去,而且未佔領過戰略意義重要的大城市,但還是使她感受到巨大威脅。她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如改「省,州,縣」三級制為「省,縣」二級制,並給予貴族更多更大的權力,1787年頒布的《俄國貴族、自由和特權詔書》是集中體現,她也因此被稱為「貴族女皇」。對此,雖然短期內有利於鞏固統治,但從長期來看加劇了貴族農奴主和農奴兩個階級的矛盾對立,農奴所受的剝削和壓迫進一步加深。農奴制一直是俄國社會的一大痼疾,葉卡捷琳娜二世加劇了它並將這個棘手的難題推給她的後代去解決。
另一方面,由於給予了貴族更多的自由,使其中的先進分子能夠充分接觸西歐的自由主義思想,為俄國的現代化打開了一道門縫。俄國推翻沙皇專制和農奴制的第一聲吶喊就是從進步貴族中發出的。
葉卡捷琳娜據說很風流,她的情夫之中著名的有格里哥利·奧爾洛夫、波將金、波尼亞托夫斯基,不過她自己不承認自己荒淫無恥。
總而言之,葉卡捷琳娜二世對歷史的影響主要還是體現在使版圖的變化。她使波蘭滅亡和土耳其迅速衰落的同時,使俄國強大,統治力量進一步逼近歐洲心臟地帶。
2.
彼得大帝,是後世對沙皇彼得一世的尊稱。彼得一世(1672─1725),原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之子,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俄國沙皇(1682年—1725年)、俄羅斯帝國皇帝(1721年—1725年),著名統帥,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實權。作為羅曼諾夫朝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傑出的皇帝。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羅斯變成一個強國的主要因素。
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他繼位後積極興辦工場,發展貿易,發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繼而發動了戰爭,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可以說,近代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史無不源於彼得大帝時代。
⑨ 俄羅斯被稱的三個大帝是什麼
俄羅斯被稱的三個大帝分別是:伊凡大帝、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
1、伊凡大帝
1547年,伊凡大帝即位後發表了重要講話,宣布自己親政並正式自稱沙皇。從此,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莫斯科公國(1263—1547年)成為俄羅斯沙皇國,俗稱沙皇俄國。
2、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1672─1725),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實權,他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
3、葉卡捷琳娜大帝
葉卡捷琳娜二世,即葉卡捷琳娜大帝,她是沙俄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沙皇,同時也是沙俄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女沙皇。從1762年到1796年,其統治時間長達34年。
俄羅斯的簡介
俄羅斯聯邦(俄: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英:Russian Federation),又稱俄羅斯(俄:Россия,英:Russia),簡稱俄聯邦、俄國。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
國土橫跨歐亞兩大洲,為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1709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佔地球陸地面積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國家,擁有1.4億人口,77%居住於其較為發達的歐洲部分。
俄羅斯國土覆蓋整個亞洲北部及東歐大部,橫跨11個時區,涵蓋廣泛的環境和地形。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儲備和含有約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
⑩ 俄國的皇帝
俄國歷任沙皇
伊凡四世
(1547-1584)
費多爾·伊凡諾維奇
(1584-1598)
鮑里斯·戈都諾夫
(1598-1605)
費多爾·鮑里索維奇
(1605年4月-6月)
偽季米特里一世
(1605-1606年5月)
瓦西里·叔伊斯基
(1606年5月-1610年)
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
(1613-1645)
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
(1645-1676)
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
(1676-1682)
伊凡五世
(1682-1696)
彼得一世
(1682-1725)
葉卡捷林娜一世
(1725-1727)
彼得二世
(1727-1730)
安娜·伊凡諾夫娜
(1730-1741)
伊凡六世
(1740-1741)
葉麗薩維塔·彼得羅夫娜
(1741-1761)
彼得三世
(1761-1762)
葉卡捷林娜二世
(1762-1796)
保羅一世
(1796-1801)
亞歷山大一世
(1801-1825)
尼古拉一世
(1825-1855)
亞歷山大二世
(1855-1881)
亞歷山大三世
(1881-1894)
尼古拉二世
(1894-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