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地球飛到國際空間站要多久
沒多長時間。以前,從地球到國際空間站對接需要2-3天,現在,這個時間大大縮短了。
以下摘自一篇新聞稿:
「據衛星通訊社10月14日報道,載有2名俄羅斯宇航員和1名美國宇航員的「聯盟 MS-17」飛船在升空3小時03分後於莫斯科時間11點48分實現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創下快速交會對接最短時間記錄。」
2. 從1994年開始, 太空梭到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訪問了幾次
9次
美國
太空梭
與
和平號
的第9次。也是最後一次對接。和往常一樣,
發現號
將為俄羅斯人輸送大量水、食物及其他補給,並且取回美國的
實驗設備
。
美國太空梭同和平號軌道站的最後一次「約會」而載入人類
宇航
史冊
。從1995年至今,這樣的「會面」共有9次。
前幾次對接中,每一次都要將美國
航天局
的一名
宇航員
留在軌道站上,而這次發現號卻一個不留,而且還要將
美國宇航員
托馬斯帶回
地球
。托馬斯已在和平號軌道站上工作了4個多月。他是在和平號上作長時間飛行的最後一個美國人。搭乘發現號進入太空的俄羅斯「能源」公司副總經理留明,成為在和平號軌道站上工作的第100名宇航員。
雖然這是
美國太空梭
同和平號的最後一次對接,但俄羅斯專家們今後對美國同行仍將「承擔一些義務」,和平號上的宇航員應子今年夏季為美國航天局做一系列
醫學
和技術方面的
實驗
。
3. 想知道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情況
=========先給你復制一段吧==========
不過看的時候要注意,他已經不是唯一一個了,後來新建的國際空間站,已經替代掉他了,他目前已經廢棄並且已經遙控墜毀在太平洋了,壽命已經到了。
======================================
和平號是蘇聯/俄羅斯的第3代空間站,亦為世界上第一個長久性空間站(設計成在軌多模塊組裝,站上長期有人工作)。和平號空間站的軌道傾角為51.6度,軌道高度300~400千米。自發射後除3次短期無人外,站上一直有航天員生活和工作。
和平號核心艙於1986年2月20日發射,它提供基本的服務、航天員居住、生保、電力和科學研究能力。聯盟-TM載人飛船為和平號接送航天員,進步-M貨運飛船則為和平號運貨。ズ推膠藕誦牟展燦6個對介面,可同時與多個艙段對接。到1990年,蘇聯只為和平號核心艙增加了3個對接艙:即1987年與核心艙對接的量子-1(載有望遠鏡和姿態控制及生命保障設備)、1989年對接的量子-2(載有用於艙外活動的氣閘艙、2個太陽電池翼、科學和生命保障設備等)、1990年對接的晶體艙(載有2個太陽電池翼、科學技術設備和一個特別的對接裝置,它可與美國太空梭對接)。俄羅斯自1995年起發射了3個艙,先後與和平號對接,這3個艙是:1995年發射的光譜號(載有太陽電池翼和科學設備)和一個對接艙(停靠在晶體號特別對介面上,用於與太空梭對接)以及1996年4月26日發射的和平號的最後一個艙體--自然號(載有對地觀測和微重力研究設備)。自此和平號在軌組裝完畢。全部裝成的和平號空間站全長87米,質量達123噸(如與太空梭對接則達223噸),有效容積470立方米。
作為美俄國際空間站合作計劃的一部分,美國太空梭與和平號空間站實施了交會和對接,在軌對接期間,進行了設備和航天員的交換。1995年2月6日發現號太空梭與和平號在太空交會,兩航天器相距僅11.3米。同年6月29日,和平號空間站與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軌首次對接成功,美俄航天員在太空相逢,聯合飛行了5天。美國女航天員露西德1996年3月22日在太空梭第3次與和平號對接後進入空間站,到1996年9月26日才返回地面,在太空度過了188天,創造了婦女太空飛行新記錄。在這項合作中,太空梭與和平號共進行了9次對接,為建造和運營國際空間站積累了經驗。
和平號空間站原設計壽命5年,到1999年它已在軌工作了12年多,除俄羅斯的航天員外,還接待了其他國家和組織的航天員,他們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由於和平號設備老化,加之俄羅斯資金匱乏,從1999年8月28日起,和平號進入無人自動飛行狀態,准備最終再入大氣層焚毀,完成其歷史使命。
======================================
現在的國際空間站主要由俄羅斯和美國兩大國主要建造。當然也有日本,加拿大等一些國家的參與。
國際空間站無論是技術,結構,都超過了之前的和平號,而且容積也很大,提供的電力也非常多,太陽能電池總提供的電能已經超過280千瓦
4. 俄羅斯飛船送3名俄宇航員上太空,他們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當地時間2022年3月18號18時55分,在哈薩克拜科努爾發射場,俄羅斯“聯盟-2.1a”火箭按照計劃發射,“聯盟-2.1a”火箭中載有三名俄羅斯宇航員——奧列格·阿爾捷米耶夫、丹尼斯·馬特維耶夫和謝爾蓋·科爾薩科夫三人前往國際空間站。這一次進入國際空間站的奧列格·阿爾捷米耶夫、丹尼斯·馬特維耶夫和謝爾蓋·科爾薩科夫三人的主要任務是在空間站工作,替換下空間站的另外三名宇航員。
在2022年3月3號乘坐聯盟MS-19號載人飛船返回地球的三位宇航員有:俄羅斯宇航員安東·什卡普列羅夫、彼得·杜布羅夫和NASA宇航員馬克·范德·黑。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僅僅在經濟方面需要國際間的合作,在非常多的領域都需要合作,應該做到增進了解,求同存異,在合作中取得進步,而不是短視地進行單方面遏制。
5. 「和平」號空間站是什麼時候組裝完畢的
1996年4月23日,俄羅斯用「質子」號火箭發射了「自然」號環境研究艙,3天後與「和平」號空間站順利對接,標志著「和平」號空間站的組裝全部完成。
1996年2月20日,「和平」號空間站迎來了十周年生日。至此,「和平」號空間站已繞地球飛行57157周,近25億千米。可是作為空間站重要組成部分的「自然」號艙卻仍在地面。按前蘇聯的原定計劃,「和平」號空間站應於1990年全面建成,但由於經費、技術及前蘇解體等原因,組建工作大大推遲。
1986年2月20日,前蘇聯用「質子」號火箭把「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送上地球軌道。該核心艙重21噸,長13.13米,最大直徑4.2米,容積110立方米。它由過渡艙、工作艙和服務推進艙組成,共有6個對介面。其中首尾對介面用於連接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而側面的4個對介面用於連接其他科學儀器艙。兩塊太陽能電池帆板總面積76平方米,最大輸出功率為9千瓦。
1987年3月31日發射了「量子」號天文物理艙。4月23日該艙段與「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對接,首次建成了由「和平」號核心艙、「量子」號天文物理艙、「聯盟TM」載人飛船和「進步」號貨運飛船4個航天器對接而成的空間復合體。「量子」號天文物理艙由前蘇聯、歐洲航天局、荷蘭、前東德、原聯邦德國聯合研製,由實驗艙、儀器艙和推進艙組成,總重量20.6噸(在軌重量11噸),容積50立方米。
「量子2」號艙原計劃1987年10月發射,但由於生產中的技術問題和前蘇聯整個載人航天計劃放慢了步伐而推遲了兩年,直到1989年11月26日才發射,12月6日與「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對接。「量子2」號艙為公用支援艙,由氣閘艙和儀器艙組成,重約19.5噸,長12.5米,直徑4.35米,帶有兩個太陽能電池帆板。
1990年5月31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三個專用艙——進行微重力條件下材料研究的「晶體」號艙,並於6月10日與「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對接。「晶體」號艙重約19.5噸,長13.73米,容積76立方米,外裝兩塊太陽能電池帆板,可供電20千瓦。艙內裝6個用於材料加工的熔煉爐,4個用於製造新葯的電泳裝置和兩台相機。
最後兩個艙——「光譜」號艙和「自然」號艙的發射時間多次推遲。1995年5月m日,俄羅斯發射了「光譜」號遙感艙,6月1日與「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對接。「光譜」號艙原准備用於試驗探測彈道導彈發射和監測外空技術,後由於美國「戰略防禦倡議」計劃的夭折和前蘇聯軍費的減少,「光譜」號艙被用於民用科學實驗。它裝有大型地球成像遙感裝置,還裝有755千克美國宇航局的設備、45千克歐洲航天局的設備,包括生物醫學和大氣探測儀器、計算機、離心機、測力儀和科學實驗支架等。「光譜」號艙重約19.5噸,容積瞪立方米,帶有4個太陽能電池帆板。
1996年4月23日發射的「自然」號艙重約19.3噸,長12米,直徑4.35米,容積66立方米,與前幾個艙不同的是,「自然」號艙沒帶太陽能電池帆板,而是用鋰蓄電池為艙內設備提供電動力。「自然」號艙是前蘇聯/俄羅斯最先進、最復雜的地球觀測航天器,艙內裝有3台工作在11個波段的輻射計,3台工作在近80個頻段的先進攝譜議,2台工作在近8個頻段的掃描儀,1部大型合成孔徑雷達,1部法俄聯合研製的、用於研究地球大氣層垂直構造的「阿利沙」激光雷達,還裝有用於美國/俄羅斯聯合飛行任務的美國硬體600多千克,其中用於心血管疾病研究設備284千克、用於其他各種微重力實驗的硬體374千克。「自然」號艙對於了解地球生態狀況、保護環境以及保證美國/俄羅斯聯合飛行任務的順利實施都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1995年11月15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與「和平」號空間站第二次對接時,為空間站運去一個重4.5噸,長4.6米的對接艙。
截至1996年5月底,前蘇聯/俄羅斯共向「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72次發射,其中有34艘「聯盟」號載人飛船(「聯盟」T15和「聯盟」TMI~23和48艘「進步」號貨運飛船(「進步」25~41和「進步」MI~31),終於了卻了前蘇聯/俄羅斯航天專刺1多年的心願,建成了總重116噸(包括一艘「聯盟」TM飛船),艙內總容積470立方米的空間站復合體。
6. 為什麼飛船從發射到與空間站對接大多需要2天時間
飛船先試驗性的對接,技術成熟後,宇航員要乘坐飛船與空間站對接後進入空間站,所以這一系列工作要花費很多時間。
航天器之間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很復雜。在國外載人航天活動早期,航天器之間的空間交會對接過程中經常發生故障與事故,即使在1997年,俄羅斯的兩個航天器還發生過一次重大的空間交會對接事故——「進步M3-4」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相撞,使「和平」號空間站上的「光譜」號艙被迫關閉,部分氧氣泄漏,動力系統也受到影響。
通過多年的努力,目前美國和蘇聯/俄羅斯已完全掌握了在地面支持下的載人交會與對接技術。尤其是蘇聯/俄羅斯在掌握了空間交會與對接技術以後,先後利用飛船的運輸能力發展了幾代載人空間站,在空間交會與對接等方面一直占據著技術優勢。
中國空間站:
天宮1號中國獨立設計建造並發射運用的目標飛行器,它於2011年發射升空。天宮1號與隨後發射的神舟8號至10號飛船進行對接,使中國成為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神舟8號已於2011年11月1日發射,並在11月3日和15日兩次成功與天宮一號對接。2012年6月18日中午,神舟9號攜3名航天員和天宮1號對接成功,航天員成功進入到天宮1號內部。
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神舟10號攜3名航天員再次和天宮1號對接成功,航天員進入到天宮1號內部,共開展為期15天的在軌生活和科研活動。2013年6月20日10時起,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1號上進行了一次50分鍾的太空授課。
7.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
2001年3月24日 中新社
中新網北京3月23日消息:空間站是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適於人類長期工作、生活的大型航天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是歷史上的第9座空間站,也是迄今為止體積最大、應用技術最先進、設施最完善、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空間站。
1986年2月,由工作艙、過渡艙、服務艙組成的「和平號」空間站基礎構件進入太空。此後,基礎構件先後與5個太空艙成功對接。1987年,「和平」號空間站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建成後的「和平」號體積約400立方米,重約137噸,其中科研儀器重11.5噸。
「和平」號空間站採用積木式構造,由多艙段空間交會對接後組成。其核心艙有6個對介面,用來與實驗艙和「聯盟」號飛船及「進步」號貨艙對接。它是一個艙段式結構,總長13.13米,最大直徑4.2米,總重20.4噸,由4個基本部分組成:球形增壓轉移艙,直徑2.2米,上面裝5個直均為0.8米的對接窗口,徑向1個,側部對稱安裝;增壓工作艙,這是空間站的主體總米,長為7.67米,兩個柱形段的直徑分別為2.9和4.2米;不增壓服務動力艙,位於空間站尾部,長2.26米,直徑4.2米,除裝有主動機(推力2乘2940牛)和推進劑外,還裝有對接天線、探照燈、無線電通信天線等;增壓轉移對接器,它長1.67米,直徑2米,位於服務動力艙中央,提供第6個對接通道。
15年來,「和平」號先後接待了包括阿富汗、奧地利、保加利亞、法國、德國、日本、敘利亞、英國和美國等十幾個國家24個乘務組的62位科學家,取得了一大批空間科研成果。特別是俄羅斯宇航員瓦列里·波利雅科夫博士從1994年1月8日至1995年3月在「和平」號上從事研究,一舉創造了在宇宙空間連續停留14個月的世界航天紀錄。
「和平號」空間站大事記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5日23:21 新浪科技
1996年2月20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升空10周年。10年來,空間站繞地球飛行57157圈,行程近25億公里,先後接待了各種飛船78艘。進入空間站的有59人次,其中,航天員波利亞科夫累計在太空飛行679天,最長的一次是438天。
2月21日,俄羅斯聯盟TM23號飛船載著奧努夫連科和烏薩切夫飛往和平號,以接替在那裡的吉真科、阿夫傑耶夫和賴特。5名航天員在站上工作一周後,原在站上的3名航天員於2
9日乘聯盟TM22號飛船返回地面。
3月22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6人升空,6人中有2名是女性,其中一名為53歲的香農·露西德。23日實現了與和平號的第三次對接。對接後,露西德前往和平號,成為美國第一位進駐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女航天員。另外,太空梭將1噸重的水、科學設備運進和平號,美國、俄羅斯航天員還交換了紀念品。3月29日,太空梭與和平號脫離,31日返回地面。這是美國太空梭的第76次飛行。
4月23日,俄羅斯用質子號火箭將和平號空間站最後一個艙段-自然艙發射入軌。26日與和平號對接成功,從而完成了和平號的全部建造工作,該艙主要任務是對地觀測。至此,和平號上已對接了量子1號、量子2號、晶體號、光譜號、自然號等艙段,另有聯盟TM23號飛船與之對接,總重量為120多噸,可用空間近400立方米。
8月17日,俄羅斯首次用聯盟Y火箭發射聯盟TM24號載人飛船成功。19日飛船與和平號對接,俄羅斯航天員科爾尊、卡列里及法國女航天員安德烈-德埃進入和平號,與奧努夫連科、烏薩切夫和露西德會合。9月2日,奧、烏和安乘聯盟TM23號返回。
9月16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6人上天。18日實現了與和平號第四次對接,把美國的布萊赫送往和平號,同時,把女航天員露西德接回。23日太空梭同和平號脫離對接。26日,太空梭返回地面。露西德在太空生活了188天,打破了俄羅斯康達科娃創造的女性在太空飛行的最高記錄。這是美國太空梭的第79次飛行。
1997年1月12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6人升空。其中一人為布來赫的替換者利寧格爾。15日太空梭與和平號實現第五次對接,19日太空梭脫離和平號返回,同時接回在太空飛行了128天的布萊赫。22日太空梭返回。這是美國太空梭第81次飛行。
2月10日,俄羅斯聯盟TM25號飛船載兩名俄羅斯航天員齊布列耶夫和拉佐特金及一名美國航天員利寧格爾升空。12日因自動對接系統出現故障,航天員採用手動方式與和平號對接。
2月23日,和平號上的兩台基本電解生氧裝置連續出現故障,站上的3名航天員改為使用高氯酸鋰裝置來生產氧。航天員拉佐特金在量子1號艙內制氧時,制氧設備突然破裂,引起火災,明火燃燒了90秒,煙霧彌漫到整個空間站,航天員們都帶上了防毒面具,濃煙持續了5-7分鍾。幸好站上的空氣過濾系統性能良好,沒有給航天員造成更大危害。
4月6日,俄羅斯進步M34號貨船升空。8日與和平號對接,為和平號送去了3個滅火器、電解生氧備件、燃料和生活用品。6月25日,進行了進步M34號例行的重新對接試驗,俄航天員齊布利耶夫用遙控方式引導飛船與和平號對接時,飛船與和平號光譜艙發生了碰撞事故,把艙體靠近散熱器處撞了一個300平方毫米的孔,並使兩塊太陽能帆板偏轉了角度,造成空間站電力減少一半。
4月29日,俄羅斯的齊布利耶夫和美國的利寧格爾進行了首次俄、美航天員聯合太空行走,兩人在和平號艙外工作了4小時57分,進行空間站組裝與操作演練。
5月15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7人升空。16日與和平號實現第六次對接,把美國航天員福爾勒送上和平號替換利寧格爾,並為和平號帶去了1.8噸補給,包括一台氧氣發生器和修理工具。21日與和平號分離,24日利寧格爾隨機返回地面。這是美國太空梭第84次飛行。
7月18日,俄羅斯和平號上的一航天員意外地損壞了和平號上的制導系統,致使太陽帆板偏離太陽,再次造成斷電事故。為此,地面人員決定停止此次的出艙修復光譜艙的工作,這項工作改由下一批航天員完成。
8月5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的一台供氧電子系統又發生故障。和平號上共有兩個供氧電子系統,其中的一個早已因電能不夠而關閉。
同日,俄羅斯發射聯盟TM26號載人飛船升空。7日,以手動方式與和平號對接,進站的索洛維約夫和維諾格拉多夫同站上的3名航天員會合,他們將替換齊布利耶夫和拉佐特金。9月6日,索洛維約夫和福爾勒進入太空工作了6個小時,他們發現被進步號貨船撞過的光譜艙雖表面撞擊嚴重,但整個光譜艙殼體完好無損。為確保光譜艙的能源,他們還調整了太陽帆板的朝向。此次是世界第200次載人航天飛行。
9月26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7人升空,將美國航天員沃爾夫送上和平號,替換在和平號上的福爾勒。27日與和平號實現第七次對接,並送去一台計算機和4噸用於修補和平號的材料。10月3日,太空梭與和平號分離,在和平號上工作了4個半月的福爾勒也同機返回。這是美國太空梭第87次飛行。
11月6日,俄羅斯索洛維約夫和維格拉多夫再次到和平號艙外行走,安裝一塊新的太陽能帆板,以代替被進步號貨船撞壞的帆板,他們在太空先後用去了6小時17分鍾。入艙時,又發現量子2號過渡艙漏氣。
12月20日,俄羅斯進步M37號貨運飛船升空,22日與和平號空間上對接,為和平號運去給養、9條蠑螈和120隻蝸牛,用來做太空失重試驗。
1998年1月23日,美國奮進號太空梭載7人升空,執行第八次太空梭與和平號對接任務。同機到達的托馬斯進站替換了沃爾夫,沃爾夫隨奮進號返回。這是美國太空梭第89次飛行。
3月14日,俄羅斯進步M38號貨運飛船升空,17日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除送去給養外,還有一台新的外置發動機,以替換已超期服役的舊發動機。
5月15日,俄羅斯進步M39號貨運飛船升空,17日與和平號對接。
6月2日,美國發現號太空梭載6人升空,其中一名為俄羅斯航天員柳明。4日與和平號對接,這是美國太空梭與和平號的第九次對接。主要任務是接回在和平號上工作的美國航天員托馬斯,同時還試驗阿爾法空間站新燃料箱,施放有中國人參加的阿爾法頻譜儀,在太空第一次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這是美國太空梭的第91次飛行。
8月13日,俄羅斯聯盟TM28號飛船載3人升空,15日飛船與和平號對接。航天員為巴塔卡爾,阿夫傑耶夫和巴圖林,巴圖林是俄羅斯首位進入太空的政府官員,他曾擔任過葉利欽總統的國防助理。25日巴圖林同已在站上的馬薩巴耶夫、布林達一同乘TM28號飛船返回。
10月25日,俄羅斯進步M40號貨運飛船升空。
1999年2月22日,「和平」號空間站27號機組人員成功接駁「和平」號空間站。此前,2月20日,「和平」號空間站27號機組人員成功地發射了「聯盟」TM-29號宇宙飛船並抵達「和平」號空間站。27號機組人員計劃在空間站上停留六個月,機組人員包括俄羅斯的阿凡納西耶夫(Afannassiyev)、法國的海格納(Haignere)以及貝拉和帕達卡,後兩人將於3月初返回地面。
1999年2月27日,一半的「和平」號空間站26號機組人員與貝拉一起乘「聯盟TM-28」號飛船脫離空間站,並於1999年2月28日在哈薩克著陸。阿維代耶夫與「和平」號的27號機組人員阿凡納西耶夫和海格奈爾一起仍留在空間站。
1999年8月27日,「和平」號27號機組的阿凡納西耶夫、阿維代耶夫和法國人海格奈爾乘「聯盟TM-29」號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脫離,並於8月28日格林尼治時間0時35分在哈薩克的Baikonur市60公里遠的Chapayenka附近著陸。「進步M-42」號貨運飛船仍與「和平」號空間站前端軸向對接。2000年2月2日,「進步M-42」號飛船脫離空間站,重返大氣層自毀。
2000年2月1日,俄羅斯發射了「進步M1-1」號貨運飛船為「和平」號機組人員提供支援,這些宇航員將在「聯盟TM」號上執行一次為期45至72天的任務。「進步」號於2月3日與「和平」號對接。這艘送貨飛船的裝載的主要物資是氮/氧和燃料供應。俄羅斯將「和平」號重新推進到350公里的高空軌道上。已經與「和平」號進行軸向對接的「進步M-42」號飛船於2月2日與空間站脫開,然後重返大氣層自毀。
2000年4月6日,「聯盟」TM-30號宇宙飛船將「和平」號空間站28組組員送至空間站,並與「和平」號空間站手動對接。
2000年4月25日,「進步」M1-2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對「和平」號空間站28組組員進行支援,該組人員將在空間站上生活45-72天。「進步」M1-2號貨運飛船於4月28日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它主要提供油料、氮氣/氧氣補給和食物。此前,「進步」M1-1號貨運飛船已經於4月26日與「和平」號空間站脫離,並於三小時後重返大氣層自毀。
2000年4月28日,「進步」M1-2號貨運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並於10月15日脫離空間站,在紐西蘭上空重返大氣層自毀,該船主要負責為「進步」M-43號貨運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作準備。
2000年6月16日,「和平」號空間站28組組員安全降落在哈薩克阿卡利克東南四十五公里處。
2000年10月16日,「進步」M-43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准備提升「和平」號空間站的軌道高度;10月21日,貨運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尾端接駁埠相接。
2001年1月24日,「進步」M1-5號油船發射升空,並於1月27日從尾端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該船將在3月初協助「和平」號空間站墜落。
2001年1月25日,「進步」M-43號貨運飛船從尾端與「和平」號空間站脫離,並於1月29日重返大氣層自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