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羅斯和喬治亞怎麼了到底發生什麼事怎麼發生的現在狀況如何
一、南奧塞梯問題由來已久
奧塞梯人是高加索地區的一個主要民族,在經過許多世紀的變遷後,奧塞梯人定居在作為歐亞分界線的高加索山脈的南北兩側,北側為北奧塞梯,南側為南奧塞梯。高加索地區是沙俄西南方向的戰略要地,歷史上的沙皇統治者一直派遣重兵把守高加索地區,並對南北奧塞梯實行分而治之的策略,雖然奧塞梯人對沙皇政權的反抗連綿不斷,但南北奧塞梯並沒有成為獨立的政治結構。
十月革命後的1918年4月,北奧塞梯的捷列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捷列克區是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自治共和國。1920年11月,斯大林在北奧塞梯宣布成立「山地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後改稱「北奧塞梯自治州」和「北奧塞梯共和國」,成為蘇聯俄羅斯聯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分,而此時喬治亞和所屬南奧塞梯尚未納入蘇聯版圖,於是奧塞梯被一分為二。南奧塞梯並不甘於與北奧塞梯蘇維政權處於相脫離的狀態,幾乎就在蘇聯紅軍進入北奧塞梯的同時,南奧塞梯也動盪起來。1921年2月25日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3月12日與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組成「南高加索聯邦」)成立並納入蘇聯,南奧塞梯被劃歸喬治亞。由於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的故鄉哥里位於北奧塞梯,蘇聯時期的北奧塞梯在俄羅斯聯邦各地方政權中擁有特殊地位,並受到許多特殊照顧,並成為俄羅斯在北高加索地區最可信賴的地方政權主體,而留在喬治亞的南奧塞梯卻一直在俄、格關系中尋求自己的出路:或是希望與北奧塞梯結合並入俄羅斯,或是脫離喬治亞而獨立。
1980年代後期蘇聯國內民族矛盾加劇,南奧塞梯人要求脫離喬治亞的願望再次爆發,1990年9月南奧塞梯州宣布成立「南奧塞梯蘇維埃民主共和國」,並要求脫離喬治亞而加入俄羅斯聯邦,喬治亞最高當局當即頒布法令,取消南奧塞梯的決定。1990年12月12日,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發生流血事件,兩名喬治亞人和一名奧塞梯人喪生,其中一人是喬治亞最高蘇維埃主席加姆薩胡爾季阿的保鏢。喬治亞和蘇聯都向茨欣瓦利派出特種部隊,於是沖突迅速升級。到1991年5月8日,茨欣瓦利的流血沖突發展到了極為嚴重的地步,造成人員死傷,大量財產遭到損失和破壞。這場流血事件被人們稱之為「戰爭」,而南奧塞梯人則把它稱為喬治亞人對南奧塞梯人進行的「種族滅絕」。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和喬治亞分別成為獨立國家。留在喬治亞的南奧塞梯自治州,雖然名義上屬於喬治亞,但多年來它一直尋求加入俄羅斯或獨立。1992年1月,南奧塞梯自治州通過全民公決,要求成立獨立共和國或與俄羅斯境內的北奧塞梯共和國合並。喬治亞中央政府與南奧塞梯地方當局的矛盾由此急劇惡化,就在這一年,當一批南奧塞梯人試圖穿越高加索山脈進入北奧塞梯時遭到喬治亞軍隊的伏擊,於是在南奧塞梯的茨欣瓦利再次發生流血事件。
連綿的武裝沖突造成數千人傷亡,10萬難民流離失所,經濟損失慘重。1992年6月24日,俄羅斯、喬治亞和南奧塞梯、北奧塞梯四方領導人就和平解決南奧塞梯武裝沖突問題首次舉行會談,達成停火、成立維和部隊和監督委員會的協議。根據協議,有關方面成立了解決格奧沖突的混合監督委員會和混合維和部隊。其中由俄羅斯、喬治亞和南奧塞梯三方組成的1500人聯合維和部隊駐扎在南奧賽梯,南奧塞梯似乎出現了和平曙光。
二、北約投石問路再燃南奧戰火
北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於1949年4月成立、旨在抗衡蘇聯的軍事政治集團,最初成員包括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義大利等12國。1952年2月,土耳其和希臘加入。1955年5月5日,聯邦德國加入,也正是這次擴大促使蘇聯和波蘭、捷克、民主德國、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東歐7國於同年5月14日成立了華約(華沙條約組織,1991年解散),從此,兩大軍事集團開始了幾十年的軍事對抗。1982年5月,西班牙加入。
蘇聯和華約解體後,北約不但沒有解體,反而開始往東擴大,1999年3月,原華沙條約成員國波蘭、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約。2004年3月,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和斯洛伐克7國正式加入北約,兩次東擴使北約的前沿向俄羅斯邊境推進了1000左右公里,對此俄羅斯一直表示堅決反對。
2003年喬治亞發生所謂「玫瑰革命」,新總統薩卡什維利上台後開始奉行融入西方、加入北約的政策,喬治亞加入北約的要求使俄羅斯感到越來越大的壓力,但這一政策卻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持,而要求獨立的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成為喬治亞加入北約道路上的一大障礙,因為北約對申請加入的國家有兩個條件,一是國內沒有內部沖突,二是沒有別國駐軍。薩卡什維利政府急於加入北約,就積極進行軍事准備,希望盡快解決南奧賽梯問題。對於在南奧賽梯的俄羅斯駐軍,喬治亞方面也甚感不快。
俄羅斯雖然在南奧賽梯問題上與喬治亞矛盾重重,但一直沒有明確支持南奧賽梯獨立或與北奧賽梯合並,不過喬治亞越來越強烈的關於加入北約的訴求使俄羅斯感到了巨大的安全威脅,北約出現在家門口使俄羅斯感到無路可退,迫使其考慮利用南奧賽梯問題牽制喬治亞加入北約的進程,特別是科索沃今年2月宣布獨立後,俄羅斯為了回擊美國承認科索沃獨立的立場,開始調整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的政策。3月21日,俄國家杜馬通過一項聲明,建議俄總統和政府考慮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的問題。隨後,時任俄總統普京責令向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的居民和旅居那裡的俄公民提供物質援助,並在當地建立全方位保護俄公民權利和自由的機制。
對此喬治亞一方面堅決反對,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國際支持,特別是美國的支持。美國則派出教官幫助訓練喬治亞軍隊,甚至與格軍開展聯合軍事演習。這次喬治亞悍然發動對南奧塞梯的軍事打擊,是在美、格兩國的默契下進行的,但兩國的意圖卻有不同。 對喬治亞而言,薩卡什維利政府具有多重考慮,首先是兌現在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恢復憲法秩序的競選承諾,轉移國內對反對派視線,提升總統薩卡什維利的支持率;其次是以為有美國和北約撐腰就可以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南奧問題,為加入北約掃清障礙。 對美國而言,由於在北約東擴、特別是吸收獨聯體國家(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加入北約議題上,美國與其歐洲盟國意見並非完全一致,美國及其歐洲盟國顯然是想通過格軍這次軍事行動投石問路,試探俄羅斯的底線,不料馬上招致俄羅斯的反擊。
三、南奧塞梯沖突將對國際關系產生深遠影響
雖然這次格俄在南奧塞梯的軍事沖突已經平息,但其後續效應將不斷發酵,並對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第一,俄、美關系惡化,但不會爆發戰爭。北約東擴、美國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已經使美俄關系十分脆弱,這次在南奧塞梯爆發的武裝沖突更是使美俄關系雪上加霜,美俄在一些地區的對抗將加劇,尤其是在8月26日俄羅斯正式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後,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不會善罷甘休,它們必然要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即使這些制裁對俄羅斯作用十分有限,否則美國將信譽掃地。但是美國方面應該明白,對俄羅斯施壓過度,必然會引起俄羅斯方面的強烈反彈,到時美國和歐洲未必是鐵板一塊。俄羅斯是歐洲能源的重要供應者,其中德國42%的進口石油來自於俄羅斯,西方國家如果與俄羅斯關系過度緊張,受損較大的就是歐洲國家。這也許是近日部分歐洲國家宣稱不和俄羅斯冷戰的根本原因吧。
據報道目前北約扔不斷在黑海增兵並與俄黑海艦隊對峙,俄羅斯也做出強勢回應,俄8月27日宣布,俄海軍將進一步利用敘利亞港口增加在地中海地區的軍事存在,俄羅斯戰略空軍和俄西部地區的前線空軍也全部進入戰備狀態,似乎戰爭一觸即發。由於美俄是兩個核大國,一旦戰爭即意味著毀滅,因此即使是在冷戰時期兩國也沒有過直接交兵的歷史。俄羅斯這次在南奧塞梯的行動只是一次戰略抗議行為,絕對不是什麼戰略反攻,而美國隨後的動作,包括軍事行動,也只是做做姿態安慰安慰喬治亞和位於俄周邊的其它友邦而已,因此當前和今後俄美兩國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並不大,但今後一段時間俄羅斯與西方列強之間將出現一定程度的軍備競賽。
第二,歐洲對美國的依賴加深,北約將得到加強。這次俄羅斯的強勢出擊,使歐洲國家切身感受到了俄羅斯的再次崛起。從歐洲國家的軍事實力看,對付俄羅斯這樣的核大國,確保歐洲國家的安全,仍離不開美國的支持,南奧危機發生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將得到加強,這正是美國希望的。因為北約不但是維護北大西洋安全的軍事組織,同時也是美國領導歐洲、控制歐洲的政治組織,北約得到加強正與美國建設以其為首的單級世界的戰略目標吻合。在處理與莫斯科的關繫上,北約特別是歐洲國家可能更加謹慎,但對俄羅斯的圍堵戰略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第三,東歐和親西方獨聯體國家對俄羅斯疑慮增加
東歐前華約國家(如波蘭、捷克等)和親西方的獨聯體國家(如烏克蘭等)對俄羅斯的疑慮加重,這些國家將進一步加強與西方國家的實質聯系,美國在波蘭、捷克等前華約國家部署反導系統計劃將加快實施,但獨聯體國家加入北約的進程近期將受阻。大部分親俄的獨聯體國家在南奧塞梯問題上不會馬上表態,起碼表面上維持中立。獨聯體國家需要重新審視與俄羅斯的關系,一邊倒的脫俄入歐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對於喬治亞來說已經為自己的失策付出代價,包括失去對南奧塞梯的主權。
第四,經過普京8年治理,俄羅斯國家體製得到重建,藉助賺取的大量石油美元,俄羅斯國家實力逐步得到恢復並將進一步崛起,其政治、經濟特別是軍事實力將進一步得到加強,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並成為多級世界中的重要一極。奧塞梯沖突後特別是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後,俄羅斯將面臨來自西方國家的巨大壓力,但俄羅斯不會被壓垮,反而使俄羅斯徹底放棄對西方國家的幻想,進一步加快俄羅斯崛起的步伐。
第五,中俄實質關系更加緊密,但不會結盟對抗西方國家。那種指望通過和俄羅斯結盟以對抗美國的想法是既誤人又誤己的想法,既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也不符合俄羅斯的利益。說得再白一點,就是俄羅斯想依靠中國來對抗美國,或者中國想依靠俄羅斯來對抗美國都是不太現實的想法。但在當今的國際社會,俄羅斯和中國相互需要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任何一方離開對方,與美國的談判籌碼必然會輕許多,這也許是中俄戰略關系的真諦!加上由於中國面臨「台、獨」、「藏、獨」等問題,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問題中國不會明確支持,但這並不影響中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的健康發展。
第六、上海合作組織繼續得到發展。上海合作組織一些觀察員國將會被吸收成為正式成員國,但在伊朗加入上合組織問題上,中、俄和其它成員國在短期內不會達成共識,總體上講,上合組織在中亞反恐這個主要任務不會發生改變,因此不會在南奧塞梯問題上明確支持俄羅斯。對俄羅斯而言,它完全有能力解決由南奧塞梯沖突引起的一系列問題,目前不需要中國和上海合作組織對此表態。總之目前形勢下中國和上海合作組織採取相對中立的政策符合中國的利益,也有利於世界的和平。
第七,以美國的實力不可能同時應對世界各種問題,因此在當前形勢下,美國不但需要歐洲的齊心協力,也需要象中國這樣的大國的支持。在世界處於敏感的轉折時期,美國和西方國家將向中國伸出友好的雙手,中美關系、中歐關系將迎來機遇期並得到迅速發展,但中國發展與美國和歐洲關系時應以全面發展與俄羅斯戰略合作關系為依託,否則會損害自己的利益。
『貳』 蘇聯國內戰爭時期橫行俄國的捷克斯洛伐克戰俘團在戰時都做了什麼後來怎麼樣了
沙皇時代,有一支有旅俄捷克僑民和奧籍捷克戰俘組成的志願兵團,協助俄國對奧匈作戰,志在促使捷克擺脫奧匈而獨立。到二月革命時約有5萬人。布列斯特條約簽訂後,托洛斯基下令解散該兵團,並准備從西伯利亞鐵路向東到海參崴上船回歐洲。但捷克人拒絕交出武器,並反抗布爾什維克政權(英法的情報機構參與了該事件)。他們控制了烏拉爾山附近的西伯利亞鐵路。
但是,這些在異國的人缺乏戰斗意志,損失慘重(很多被紅軍俘虜的捷克人被集體處決);也有一些則參加了布爾什維克,成了日後捷克共產黨的核心(大清洗時又被斯大林殺掉)。其他則逃回祖國。
據傳,沙皇的巨額黃金曾被他們得到一部分,被用作給日本人和美國人的「買路錢」,幫助他們回國。
『叄』 捷克向俄羅斯發出最後通牒,這個最後通牒是什麼
這個通牒的內容,就是要求俄羅斯22號中午,允許驅逐捷克外教官返回嗯莫斯科。否則將會驅逐在捷克的外俄羅斯外交官,直到雙方的規模相等而已。俄羅斯這邊態度非常強硬,直接懟回去,我們不接受這樣腔調。明眼人看得出來,這個是雙方又一輪外交“戰爭”,捷克有可能是美國的“提線木偶”。
眼下俄羅斯外交處境,確實有點問題,外交官驅逐猶如走馬觀花一般,天天上演。隨著美俄之間新一輪爭斗開始,有些外交手段又開始“頻發上演”。眼下雙方展開了新一輪的外交爭斗戰,捷克這邊的言論,更是讓很多人十分詫異。表示捷克不排除2014年軍火爆炸事件,要求俄羅斯道歉並賠償。結果毫無意外,再次被懟回去,俄羅斯強烈反抗,認為應該向美國索要賠償。不知道接下來,雙方又會採取什麼新的行動呢
『肆』 捷克和蘇聯的戰爭
布拉格之春 政治事件
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克發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有脫離蘇聯控制傾向。
蘇軍決定武裝干涉。6月下旬,華約在捷境內舉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遲遲方撤。7
月之後,局勢有所緩和。8月3日晚華約在捷簽署聯合聲明,危機似乎已經過去了。
8月20日晚11時,布拉格機場接到一架蘇聯民航機信號「機械事故,要求迫降」沒有
理由不同意。客機一降落,數十名蘇軍突擊隊員沖出機艙迅速佔領機場。幾分鍾後,蘇第
24空軍集團軍巨型運輸機開始降落,一分鍾一架。1小時後,一輛蘇聯大使館的汽車引路,
蘇軍空降師直撲布拉格。
於此同時,蘇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大將指揮4個蘇軍裝甲師,1個空降師,1個東
德師從波蘭直搗布拉格。(西方向第一方面軍〕駐德4個蘇軍師,1個東德師切斷捷西部邊
界。(西方向第二方面軍〕駐匈蘇軍8個師,匈軍2個師,保加利亞軍一部從南部進攻。
(西南方向第一方面軍〕蘇波合成軍4個師進攻北部。(西方向第三方面軍*同時蘇軍對北
約與捷軍開始全面電子壓制。
21日拂曉,蘇軍佔領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
在進攻開始6小時後,蘇軍控制了捷克全境。幾十萬捷軍被全部繳械,北約也沒來得及
作出任何反應。
這是蘇軍一次典型方面軍群進攻戰役。西方向主攻,西南方向配合,共動用4個方面軍
*,1個坦克集團軍,4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26個師,約30萬人。但由於進攻過快,兩個
戰略方向的後備坦克集團軍群均未出動,只動用了各集團軍,師,團的直屬坦克,共有
9000餘輛。
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義的國際政治事件,標志著華內部的裂痕已經漸漸顯現,可視為東歐聚變的前奏與導火索。
『伍』 文旅部提醒暫勿去捷克旅遊,捷克發生什麼事了
因為捷克疫情出現快速反彈跡象,文化和旅遊部才提醒中國公民暫勿前往捷克旅遊。
2020疫情是一個世界問題,雖然國內控制的狀況比較好,人們生活狀況大多已恢復,可在國外疫情問題依舊十分嚴重。近日,因疫情反彈問題,文旅部提醒遊客暫勿去捷克旅遊。
目前世界疫情的防控依舊讓人擔憂,很多國家的新增確診病例觸目驚心。哪怕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防控,我們也不應該放鬆警惕。
為了我們的安定生活,特殊時期每個人都應該響應國家相關部門號召。
『陸』 「布拉格之春 」是怎麼回事捷克斯洛伐克。怎麼回事
1968年1月5日開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內的一場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運動。這場運動直到當年8月20日蘇聯及華約成員國武裝入侵捷克才告終。這次軍事入侵導致了約有10萬人左右的難民潮,其中包括了許多精英知識分子。該事件也影響了在許多西方國家中宣揚列寧主義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終也導致了這些政黨的部分崩潰。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克發起了名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但在蘇聯看來,其有脫離蘇聯控制的傾向。 為了實行統一的「蘇聯體制」,蘇決定對捷進行武裝干涉。6月下旬,華沙條約組織在 60萬以上的軍隊佔領了這個國家 捷境內舉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數日參演部隊才撤離捷境。7月之後,局勢有所緩和。8月3日晚華約在捷簽署聯合聲明,危機似乎已經過去了。 8月20日晚11時,布拉格機場接到一架蘇聯民航客機信號:「機械事故,要求迫降」,未予拒絕。客機一降落,數十名蘇軍「暴風」突擊隊沖出機艙迅速佔領機場。幾分鍾後,蘇第24空軍集團軍巨型運輸機開始降落,一分鍾一架。1小時後,一輛蘇聯大使館的汽車引路,蘇軍士兵直撲布拉格。 與此同時,蘇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大將指揮4個蘇軍裝甲師,1個空降師,1個東德師從波蘭直搗布拉格(西方向第一方面軍);駐德4個蘇軍師,1個東德師切斷捷西部邊界(西方向第二方面軍);駐匈牙利蘇軍8個師,匈軍2個師,保加利亞軍一部從南部進攻(西南方向第一方面軍);蘇波聯軍4個師進攻北部(西方向第三方面軍)。同時蘇軍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捷軍開始全面電子壓制。 21日拂曉,蘇軍佔領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 在進攻開始6小時後,蘇軍控制了捷克全境。幾十萬捷軍被全部繳械,北約也沒來得及作出任何反應。 這次代號為「尤里的復仇」的軍事行動,是蘇軍一次典型方面軍群進攻戰役。西方向主攻,西南方向配合,共動用4個方面軍,1個坦克集團軍,4個多兵種合成集團軍,26個師,約30萬人。但由於進攻過快,兩個戰略方向的後備坦克集團軍群均未出動,只動用了各集團軍,師,團的直屬坦克,共有900餘輛坦克和約8000輛AT-AT裝甲運輸車。 鑒於所有人都還沒忘記1956年發生在匈牙利的悲劇,杜布切克並沒有組織抵抗,在這次事件中僅有80個捷克人被殺,與匈牙利事件相比,大大減少。 1969年4月,古斯塔夫代替杜布切克,成為了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 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義的國際政治事件,標志著華約內部的裂痕已經漸漸顯現,可視為東歐劇變的前奏與導火索。 「布拉格之春」事件導致人們對蘇聯的「列寧—斯大林」模式的失望,使人們認清了在蘇聯控制下的社會主義不允許有民主的存在的現實。人們對蘇式的共產主義霸權感到恐慌,為此加深了冷戰的程度。它一方面使蘇聯的威權達到了頂峰,也為入侵阿富汗開了先例;另一方面也使與蘇聯關系交惡的紅色中國認識到蘇聯不會容許異己的存在,與美國改善關系並對抗蘇聯的威脅的意願日趨強烈,最終促使了中美建交。
『柒』 最近俄羅斯什麼事件被驅逐
繼俄羅斯前情報人員「斯克里帕爾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以後,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率先宣布了驅逐23名俄外交人員。隨後16個歐盟成員國紛紛效仿回應,就連身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加拿大等國也上前湊了一波熱鬧。
駐地有別:大使館是一國在建交國首都派駐的常設外交代表機關。領事館是一國政府派駐對方國家某個城市並在一定區域執行領事職務的政府代表機關,有總領事館,領事館,副領事館等,負責管理當地本國僑民和其它領事事務;
領導有別:大使館通常受政府和外交部門的直接領導,而領事館通常接受外交部門和所在國大使館的雙重領導;
數量區別:大使館只有一個,領事館可能有多個;
許可權不同:大使館許可權高於領事館,大使館職責范圍遍及駐在國所有地區、領事館只負責所轄地區。
『捌』 捷克打俄羅斯為什麼輸那麼慘
呵呵,這個問題是實力的差距,捷克防不住俄羅斯犀利的進攻,節奏也比較快,後面體能下降的比較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