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俄羅斯的海軍垂直發射系統叫什麼
俄羅斯的很雜,有以下這些
S-300F「堡壘」/S-300FM「堡壘M」系統帶裝甲的左輪垂發是B-203型,不帶裝甲的叫B-204型。
3K95「刀刃」系統的垂發是ZS95型。
「無風-1」系統的垂發是3S90E1型。
3K96「多棱堡」系統的垂發是通用垂發3S97型,兼容9M96系列中/遠程防空導彈和9M100近程防空導彈(一坑四彈)。
射各種巡航導彈的通用垂發是3S14系列。
「垂直發射裝置」縮寫轉英文VPU,完全等價於VLS。
「通用化艦載發射裝置」縮寫轉英文UKSK(這個片語沒強調「垂直」,但垂直是不言而喻的,反正毛子沒搞過MK13一類的東西)。
一般後綴E代表出口型(有例外的),U代表改進型。
美國的比較簡單,是MK41\MK48,最新的是MK57
2. 聽說俄國只要本土受到核打擊其防禦系統就會自動向其他有核國家發射核彈
不可能,按鈕在總統手裡。需要人工控制。
3. 俄羅斯有一款核武器能毀滅半個歐洲叫什麼
是前蘇聯研製過的沙皇炸彈,俄羅斯有這個技術。沙皇炸彈(Царь-бомба),型號為RDS-220氫彈,代號為「伊凡」("Иван",「Ivan」),也稱為「」赫魯曉夫炸彈」。是一枚在冷戰時期由蘇聯所製造的實驗氫彈。「沙皇炸彈」之名即意謂著它是「炸彈之王」,因為它是人類至今所製造過所有種類的炸彈中,不管是在體積,重量或者威力上都是最強大的炸彈。它的爆炸當量(yield)本來相當於1億噸的TNT炸葯,不過蘇聯當局憂心試爆後的核子落塵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以及外交糾紛,因此將核彈縮減為5000萬噸的爆炸威力。盡管就算被刪減了一半的威力之後,沙皇炸彈的威力依舊為二戰末期投擲於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的3846倍。雖然蘇聯成功完成試爆,沙皇炸彈仍然從未列入現役武器,蘇聯軍方僅僅想要利用沙皇炸彈作為蘇聯在軍力上的象徵與展示。
4. 俄羅斯的死亡之手系統是什麼到底有多厲害
俄羅斯的死手系統確實存在的,它的全稱是「死亡之手系統」,提起這個系統尤其是讓美國有些忌憚。害怕的並不是這個系統本身,而是這個系統所控制的東西。死亡之手系統完全採用計算機處理,它控制著(前蘇聯)現在俄羅斯境內所有的核武器。在俄羅斯遭受到核武器的打擊之後,它會跟通過自動檢測來甄別是否發射核武器到敵對的國家。
5. 所謂的俄羅斯的「死手系統」到底是什麼
其實死手系統的全稱叫死亡之手系統,這是俄羅斯擁有的一個比較特殊的核武器發射裝置。如果哪一天俄羅斯這個國家遭遇到了毀滅性打擊的話,按理論來說應該是可以自己啟動核武器的發射裝置的。但是如果當時的地面人員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啟動的話,那么當俄羅斯遭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他們國家的這個死手系統就會自動運行,而且核武器將覆蓋所有的國家,那些國家都有可能受到死守系統的攻擊,也就是核污染的攻擊。
所以雖然俄羅斯擁有著死手系統,但是我們也不用過分的擔心俄羅斯會隨便使用,俄羅斯如此強大的國家不可能隨隨便便的因為一些原因就使他們國家使用出死手系統的。如果事情真的發展到那一地步的話,我想聯合國以及各大強國都會對此做出一定的回應的。
6. 俄羅斯的防空導彈系統
遠程導彈S-400最好,中國早期的防空導彈都是受蘇聯的仿製改進產品。
俄羅斯防空以導彈為主,小型高炮為輔。特別是導彈部分,形成了從低到高、從近到遠的防空體系,是世界上防空力量最強、防空導彈發展最快的國家。
目前,俄防空軍正在改進現役防空導彈的跟蹤制導系統、提高攻擊多目標和電子戰性能,全面提高防空作戰能力。到21世紀初,俄陸軍野戰防空武器將以防空導彈為主,高炮為輔,配以各種情報保障和射擊指揮系統,構成遠、中、近程和中高空、低空相結合的防空火力配系。
(1)C-300地空/反導系統
俄羅斯C-300地空/反導系統是一種先進的機動式多頻道全天候防空武器系統,西方稱之為SA-10,既能對付高性能的作戰飛機,又能射擊巡航導彈和其他空中目標,對戰斗機的攻擊高度為25~27千米,對導彈的有效攻擊距離為40千米。目前,俄羅斯戰略防空導彈部隊中有65%以上是C-300,而且隨著老式系統的不斷退役,這一比例還將會增大。
C-300地空/反導系統可以說一直是前蘇聯和俄羅斯的戰略守護神。作為一種全天候防空導彈系統,它可以同時攻擊多個目標,能夠對付從超低空到高空各種高度的密集空襲。另外,C-300P還能攔截近程戰術彈道導彈,其作戰性能與美國的MIM-104"愛國者"PAC-2導彈系統相仿。但兩者所擔負的任務不同:C-300P是為了實現前蘇聯戰略防空網的現代化,而"愛國者"卻是為陸軍野戰部隊提供保護。
近年來,俄又在C-300PMU1的基礎上研製出新型反導系統C-300PMU2。該系統裝備了新型(48N6E),射程由C-300PMU-1的150千米增加到200千米,彈片摧毀能力提高1倍。該系統提高了對付遠程巡航導彈的能力,1枚導彈攔截低空飛行巡航導彈的成功率為80%~86%。對低空的目標,導彈會像鷹一樣從上向下攻擊。殺傷各種戰術、戰略航空兵飛機的命中率為80%~93%,殺傷低空的巡航導彈的命中率為80%~98%。其主要作戰性能特點如下:
一是具有較強的快速機動和快速反應能力。導彈能在公路、鐵路上運輸,能自動對指示目標實施戰斗行動,能自動地發現、跟蹤和攔截目標。
二是具有全天候作戰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能在任何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防空任務,能在敵方實施有源和無源干擾的條件下作戰。
三是採用先進的垂直發射技術,具有全方位攔截目標的能力。
四是性能優良,維護費用低,實用性強。
(2)C-400防空導彈
C-400"凱旋"新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是在改進C-300PMU1系列地空導彈系統的基礎上而研製成功的,屬於第四代防空導彈系統,是現役和在研防空導彈中最先進的一種,可以對付當今多種空中威脅,包括各種作戰飛機、空中預警機、戰役戰術導彈以及其他精確制導武器。它不僅能攻擊高、遠目標,不能對付低空飛行目標。無論是殺傷范圍、殺傷效能,還是在殺傷目標的多樣性方面都址分突出。
C-400攔截飛機的最大距離為400千米,為世界之最;攔截彈道導彈的最大距離是50~60千米,比美國的"愛國者"和俄羅斯的"驕子"C-300PMU2的最大距離遠10~20千米;其攔截率極高,可確保摧毀空中400千米范圍內的飛機目標。
C-400防空導彈系統是一種具有防空和反導能力的武器系統,因其性能優於第四代地空導彈系統,所以俄羅斯軍方稱其為"四代半"地空導彈系統。
C-400防空導彈主要由照射和制導雷達、發射裝備、指揮控制系統、保障系統、導彈及發射裝置組成。這些分系統安裝在重型卡車上,從而可以保證整個導彈系統快速機動和快速反應。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可以打擊多種目標包括隱身目標。它攔截200千米以高空到超低空直至幾十米的空中飛行目標,包括彈道導彈和掠地飛行的"戰斧",而且它高性能的雷達可以發現隱蔽性很好的目標,隱身飛機F-117也在所難免。
二是具有很強的識別力與判斷力。它能同時攻擊6~10個目標,而且具有目標優先選擇的能力。發射幾秒鍾後,即能判明哪進偵察機、哪些是轟炸機或戰斗機,然後加以選擇,並同時對不同方向的6個目標實施打擊。
三是射程遠。可在400千米的范圍內發現並摧毀當今世界上一切空中入性目標。
四是反應快。具有相當強的機動與瓜能力,接到作戰命令5分鍾之後就可進入作戰狀態,比西方同類系統快6~7倍。
五是採用垂直發射方式,具有全方位攔截目標的能力。
六是可使用多種型號導彈,抗干擾能力強。
(3)"安泰"-2500防空導彈系統
"安泰"-2500是一種機動式多用途反導彈和反飛機防空系統,屬於俄羅斯新一代防空武器系統,為C-300B系統的改進型。其任務是保衛國家的重要工業和軍事目標、軍隊部署,使之免遭敵方彈道導彈和氣動導彈的中攻擊,是當今世界上惟一一種反導彈、反飛機多用途導彈系統。
該導彈能有效地殺傷2500千米距離以內的彈道導彈,也能對付各種類型的氣動彈道目標。"安泰"-2500系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區的各種形式的軍事沖突中自主作戰,必要時也可以與國家的軍隊和武器自動化指揮系統聯合作戰。
"安泰"-2500系統能夠同時攻擊24個氣動目標,或者同時攻擊16枚有效雷達反射面積為0.02米sup2以下、飛行速度為4500米/秒以內的導彈。此時,扇掃雷達發現目標的距離為175千米,保衛區域面積可達2500千米sup2。
系統配置有圓周掃描雷達和相控陣雷達,發射車分為四聯裝和兩聯裝發射車。每個"安泰"-2500防空導彈營的火力配備包括1部9C15M2型圓周掃描目標搜索雷達,1部9C19M扇面掃描目標搜索雷達,1部9C457M型指揮車,4部9C32M型多通道導彈制導站,24部9A83M型發射車,24部導彈發射裝填車,48枚9M82M型導彈,96枚9M83M型導彈。
"安泰"-2500防空導彈系統的作戰方式完全自動化。具有導彈系統操作人員少、且不要求較長時間的射前准備等優勢。
(4)SA-11近程地空導彈
SA-11地空導彈又稱"牛虻"地空導彈,在前蘇聯從未公開展出過。據西方推測,它是一種機動式全天候型近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採用半主動單脈沖雷達制導;導彈彈長5.56米,彈徑為400毫米,翼展860毫米,彈重為690千克;最大作戰半徑20000米,最小3000米;最大飛行速度為3倍聲速,最大徑向速度為50米/秒;最大過載為20g;作戰高度最大140千米,最小30千米;在值班狀態下,導彈武器系統的反應時間為(16~19)秒,系統從冷狀態進入臨戰狀態的准備時間不超過3分鍾;高能破片殺傷戰斗部重70千克,配有經過改進的無線電-電子近炸引信,殺傷距離為17米。主要用於對付中低空高速飛機,適於野戰防空,也可擔負要地防空。
SA-11地空導彈實際上是俄羅斯9M38艦空導彈的陸用型,美國稱為SA-11,"牛虻"是北約的稱法。9M38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在俄羅斯還被命名為9K37"山毛櫸"-1或"恆河"。西方國家認為,該導彈的性能介西方的"響尾蛇"和"霍克"之間,用來代替SA-4和SA-6導彈,此外,SA-11導彈還大量向國外出口。
(5)SA-15近程地空導彈
SA-15近也空導彈又叫"道爾"、"圓環胎"導彈,是一種機動型全天候近程防空武器,用於為野戰部隊或各種軍事目標提供近距離對空防禦。採用9M331型"法克爾"單級導彈,即SA-N-9型艦空導彈的改進型。導彈長2.9米,直徑0.232米,戰斗部重15千克,發射重量165千克。導彈採用鴨式氣動布局,配備一台大功率的雙推力(即一台發動機同時起到助推器和巡航發動機的作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為850米/秒,機動過載為30g。對於作戰飛機和直升機,導彈射程(1.5~12)千米,射高(10~6000)米;對於巡航導彈,導彈最大射程為6千米,最大射高4千米。每輛戰斗車配備8枚導彈,它們裝在炮塔前部垂直並置的2個密封發射箱中,在全使用期內無需進行任何維護。
"道爾"是世界上第一種專用於防禦精確制導武器的近程地空導彈系統。它採用了三坐標搜索雷達,並具有垂直發射和同時攻擊2個目標的能力,可在任何復雜氣象條件下充當防空作戰的"多面手",能有效攔截低空突防的作戰飛機和巡航導彈等空襲目標。
"道爾"導彈系統的核心是戰斗。由於將眾多的作戰和保障系統一輛車上,"道爾"戰斗車可單獨構成一個火力單元,獨立完成從搜索、發現直至攻擊目標的所有作戰任務。除導彈發射和制導需短暫停車外,全部作戰程度可在行進間完成。一個"道爾"導彈連編配4輛戰斗車和1輛履帶式自動化指揮車,構成獨立遂行戰斗任務的最小戰術單位。
"道爾"導彈系統的反應時間很短,約為(3.4~10.6)秒,由行進間停車發射導彈只需2秒鍾,並可同時發射2枚導彈攻擊2個不同目標。整個作戰程序高度自動化,系統可在無人工干預的情況下自動執行全部操作。由於"道爾"導彈系統和了先進的垂直發射技術,可以同時實施全方位攔截,加上系統反應時間短,火力和抗飽的攻擊能力大為增強。
"道爾"導彈系統的火控系統採用了多種先進的感測器,具有較強的目標探測和攻擊能力。它能在敵方實施有源干擾和無源干擾的條件下作戰,抗干擾能力較強。一旦搜索雷達遭到干擾,"道爾"導彈系統還能依靠Csup3I系統提供目標數據,對目標實施跟蹤和攔截。
"道爾"導彈系統在國際同類防空導彈系統中堪稱一流水平。俄羅斯於1991年開始少量列裝,1993年大批量換裝。目前,先進的"道爾"地空導彈系統是俄軍野防空的主戰兵器。
(6)SA-17防空導彈
SA-17"灰熊"(俄代號"山毛櫸"-2M)是俄羅斯的一種新型防空導彈系統,1995年進入俄陸軍服役。導彈長5.5米,彈徑0.4米,發射重量710~720千克,高爆破片戰斗部重50~70千克,採用雷達近炸和觸發引信。該彈的最大機動過載為30g,最大有效射程50千米,最小有效射程2.5千米,最大有效高度24千米,最小有效高度10米,最大目標速度為1200米/秒(臨近目標)或300~400米/秒(離去目標)。
該系統的作戰目標為戰略和戰術飛機、戰術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戰術空射型導彈、直升機和無人駕駛。SA-17導彈看起來好象是R-37空空導彈的加大型。它採用半主動雷達末段尋的導引頭,可進行慣性中段制導和數據傳輸彈道修正。動力裝置為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速度可達1200米/秒。另外,俄羅斯還在研製一種帶三角翼的導彈,以在攻擊目標時提高導彈的機動性。
SA-17主要由指揮車、目標搜索雷達、照射和導彈制導雷達、自行式火力單元、自行式裝填發射車、導彈等幾部分組成。
一個典型的SA-17導彈團包括一個配備指揮車和目標搜索雷達車的指揮班,兩個Ⅱ型連隊(每個連隊有1輛照射和導彈制導雷達車、2輛發射裝填車)和4個Ⅰ型連隊(每個連隊有1輛自行式火力單元車和1輛發射裝填車)。一個SA-17導彈團一般可同時攻擊12~24個目標。導彈團的最大行軍速度為70千米/小時,Ⅰ型連隊在進行自主作戰時,可同時攻擊4個目標,發射方向的地形容許高度為2米,反應時間為4秒,單車發射速率1枚/4秒,准備時間在行軍狀態為5分鍾,位置移動後為20秒。Ⅱ型連隊在進行自主作戰時,可同時攻擊4個目標,發射方向的地形容許高度為20米,反應時間為8~10秒,單車發射速率為1枚/4秒,從行軍狀態展開的准備時間為10~15分鍾。
(7)SA-18攜帶型地空導彈
SA-18"松雞"(俄代號9K38"針")是繼SA-7("箭"-2)、SA-14("箭"-3)和SA-16("針"-1)事俄析型的攜帶型地空導彈系統,於1983年進入部隊服役,用於取代SA-7,攻擊低空機動和非機動目標以及懸停直升機等。
SA-18是在SA-14和SA-16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一代攜帶型地空導彈,它吸收了兩者性能和技術上的優勢,同時又注入和新技術,性能更為優越。它是俄羅斯現役最先進的使攜式地空導彈系統,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抗紅外干擾能力強。SA-18採用雙通道紅外導引頭,導引頭內的目標選擇邏輯裝置能夠識別由超聲速目標發射的各種紅外假目標,抗紅外干擾能力很強,可以對付信號彈、閃光彈和調制式紅外干擾等多種干擾。
二是殺傷力強。SA-18導彈除了戰斗部外,依據目標狀況的不同,還可剩餘0.6~1.3千克固體推進劑,與戰斗部同時引爆。除此之外,在引爆戰斗部之前的瞬間,導引頭邏輯裝置能裝導彈瞄準點從目標的發動機尾焰區轉向機體中部,確保對目標的最大殺傷。
三是自動化程度高。作戰時,射手只需探測到目標並通過瞄準裝置瞄準,激活電池,將扳機向後扳到底,後續發射程度、敵我識別詢問、彈上系統激活和導彈發射都是自動進行的。
四是可攻擊目標種類多,方式靈活。該系統可攻擊低空機動和非機動目標,包括固定翼飛機、懸停直升機、巡航導彈等。不僅能尾追攻擊目標,而且還能從下面和側面攻擊目標,實現了全向攻擊。
五是速度快、作戰空域大。導彈採用起飛和主航二級發機,能以超聲速攻擊目標。
六是可靠性高。整個導彈系統中包括一套維修設備,每小時可對12枚導彈或12部發射裝置進行技術檢查,確保戰場作戰和訓練和正常進行。
迄今為止,導彈武器系統已經發展成一個武器家庭,共有3種改型,它們是"針"-D、"針"-N、"針"-S。"針"系統在俄海軍的艦船和潛艇上服役時的代號為"針"-M。另外,"針"系統還有一種空空改型"針"-V,用於裝備米格-24、米格-25、米格-35戰斗機和米格-28以及卡-50和卡-52等直升機。
7. 俄羅斯是不是有一種導彈能帶上80多個核彈頭的,那個導彈叫什麼名字
俄羅斯的白楊-M攜帶一發550千噸當量彈頭, 白楊-M的擴大改進型, 即前段時間試驗發射的RS-24導彈被猜測可以攜帶6發同當量彈頭, 也就是3.30百萬噸總當量. RS-24很可能攜帶更多彈頭, 最多可達到10發, 不過估計10分導彈頭當量應小於550千噸, 因為彈頭當量與大小是呈正比的. 白楊-M的潛射改裝型號是圓錘. 首代圓錘是6發彈頭, 當量於白楊-M相當, 俄羅斯海軍設想是圓錘最終將能攜帶10發彈頭.
8. 俄羅斯白楊M彈道導彈
白楊-M」導彈系統的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後期,它是「白楊」(SS-25)導彈的改進型。1994年12月20日,「白楊」-M導彈進行了首次試射,原計劃進行7次試射,實際上只進行了4次。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M導彈進行了第4次發射試驗,也是定型前的最後一次發射。設計者們認為,在「白楊-M」導彈系統研製、試驗過程中,以及在其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為高防護性的井基和機動陸基發射裝 置製造了標准化統一的導彈;首次使用了新型試驗系統,藉助它可檢驗導彈系統在地面和飛行狀態下各系統和組件的工作狀態和可靠性,這可大大縮小傳統試驗規模,減少費用,同時又不降低導彈系統研製和試驗的可靠性。
據設計者稱,「白楊-M」導彈系統的全部試驗都進行得很順利,此外,在訓練場和戰備值班中將進行有關的試驗工作,全部戰術技術性能將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白楊」-M導彈系統之所以引起世人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所擁有的戰術技術性能優勢。該導彈為單彈頭式洲際戰略彈道導彈,採用多種制導方式,是一種3級固體燃料導彈,即可機動發射,也可固定發射。該導彈長(帶戰斗部時)22.7米,直徑1.95米,導彈發射重量47.2噸,投擲重1200千克,飛行距離超過10000千米,核裝葯的准確當量雖未公布,但根據某些信息可以確定,彈頭爆炸當量約為55萬噸,同時命中精度也有較大的提高。
其實,白楊-M導彈雖然其大小及某些設計特性都明顯地受到了反導條約的限制:最大飛行距離為10000公里,長22.7米,殼體最大直徑1.86米,重47.1噸,彈頭重1.2噸(長5.2米),但是,白楊-M導彈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其不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裝成多彈頭的導彈,而且其分彈頭還可以單獨制導,這對於在距離打擊目標100公里處分離的彈頭抗擊敵方的干擾信號相當有益。此外,彈頭的分離還是在戰斗部每30-40秒自動更換飛行參數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敵方的反導系統不僅來不及確定彈頭的分離點,也根本無法判定戰斗部本身的飛行參數。
「白楊-M」導彈系統的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後期,它是「白楊」(SS-25)導彈的改進型。1994年12月20日,「白楊」-M導彈進行了首次試射,原計劃進行7次試射,實際上只進行了4次。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M導彈進行了第4次發射試驗,也是定型前的最後一次發射。設計者們認為,在「白楊-M」導彈系統研製、試驗過程中,以及在其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為高防護性的井基和機動陸基發射裝 置製造了標准化統一的導彈;首次使用了新型試驗系統,藉助它可檢驗導彈系統在地面和飛行狀態下各系統和組件的工作狀態和可靠性,這可大大縮小傳統試驗規模,減少費用,同時又不降低導彈系統研製和試驗的可靠性。
據設計者稱,「白楊-M」導彈系統的全部試驗都進行得很順利,此外,在訓練場和戰備值班中將進行有關的試驗工作,全部戰術技術性能將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白楊」-M導彈系統之所以引起世人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所擁有的戰術技術性能優勢。該導彈為單彈頭式洲際戰略彈道導彈,採用多種制導方式,是一種3級固體燃料導彈,即可機動發射,也可固定發射。該導彈長(帶戰斗部時)22.7米,直徑1.95米,導彈發射重量47.2噸,投擲重1200千克,飛行距離超過10000千米,核裝葯的准確當量雖未公布,但根據某些信息可以確定,彈頭爆炸當量約為55萬噸,同時命中精度也有較大的提高。
其實,白楊-M導彈雖然其大小及某些設計特性都明顯地受到了反導條約的限制:最大飛行距離為10000公里,長22.7米,殼體最大直徑1.86米,重47.1噸,彈頭重1.2噸(長5.2米),但是,白楊-M導彈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其不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裝成多彈頭的導彈,而且其分彈頭還可以單獨制導,這對於在距離打擊目標100公里處分離的彈頭抗擊敵方的干擾信號相當有益。此外,彈頭的分離還是在戰斗部每30-40秒自動更換飛行參數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敵方的反導系統不僅來不及確定彈頭的分離點,也根本無法判定戰斗部本身的飛行參數。
「白楊-M」導彈系統的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後期,它是「白楊」(SS-25)導彈的改進型。1994年12月20日,「白楊」-M導彈進行了首次試射,原計劃進行7次試射,實際上只進行了4次。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M導彈進行了第4次發射試驗,也是定型前的最後一次發射。設計者們認為,在「白楊-M」導彈系統研製、試驗過程中,以及在其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為高防護性的井基和機動陸基發射裝 置製造了標准化統一的導彈;首次使用了新型試驗系統,藉助它可檢驗導彈系統在地面和飛行狀態下各系統和組件的工作狀態和可靠性,這可大大縮小傳統試驗規模,減少費用,同時又不降低導彈系統研製和試驗的可靠性。
據設計者稱,「白楊-M」導彈系統的全部試驗都進行得很順利,此外,在訓練場和戰備值班中將進行有關的試驗工作,全部戰術技術性能將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白楊」-M導彈系統之所以引起世人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所擁有的戰術技術性能優勢。該導彈為單彈頭式洲際戰略彈道導彈,採用多種制導方式,是一種3級固體燃料導彈,即可機動發射,也可固定發射。該導彈長(帶戰斗部時)22.7米,直徑1.95米,導彈發射重量47.2噸,投擲重1200千克,飛行距離超過10000千米,核裝葯的准確當量雖未公布,但根據某些信息可以確定,彈頭爆炸當量約為55萬噸,同時命中精度也有較大的提高。
其實,白楊-M導彈雖然其大小及某些設計特性都明顯地受到了反導條約的限制:最大飛行距離為10000公里,長22.7米,殼體最大直徑1.86米,重47.1噸,彈頭重1.2噸(長5.2米),但是,白楊-M導彈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其不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裝成多彈頭的導彈,而且其分彈頭還可以單獨制導,這對於在距離打擊目標100公里處分離的彈頭抗擊敵方的干擾信號相當有益。此外,彈頭的分離還是在戰斗部每30-40秒自動更換飛行參數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敵方的反導系統不僅來不及確定彈頭的分離點,也根本無法判定戰斗部本身的飛行參數。
俄羅斯計劃在下世紀初的前10年內部署300-350枚「白楊」-m導彈系統,其中井式發射的90枚導彈將部署在改造後的pc-18(ss-19)導彈發射井中。
現在,俄軍的5個井式白楊-M導彈團已有42套白楊-M導彈系統,而且,2006年俄軍還計劃購買7套白楊-M導彈系統,如果再加上這69套戰略火箭軍中的白楊-M導彈系統,俄軍裝備的白楊-M導彈系統已接近了其所希望最終配置270枚這一目標的半數。
在俄軍近年來新建的白楊-M戰略導彈團里,每團所擁有的導彈系統基本上都是6套,因此,69套「白楊-M」導彈系統,已足以裝備10個戰略火箭兵的導彈團了。這10個導彈團,如果加上俄軍現有的5個井式白楊-M導彈團以及一個已經在籌備之中的機動式白楊-M導彈團,可以說俄軍屆時將會非常接近其「戰略火箭兵計劃編有2至3個白楊-M導彈師,每個師將編有4至6個公路機動導彈團」的最低建軍目標。
參考文獻:新型的SS-N-27白楊M導彈
9. 「可以自動向美國發射核彈」,俄羅斯的死手系統究竟有多神奇
俄羅斯的死手系統確實厲害,美國都怕。因為死手系統控制的是核武器,對準的就是美國,美國當然是提心吊膽的了。
雖然死手有打擊能力,但是平常都是休眠狀態。因為這關繫到核武器,核武器的能力就不必多說了,所以為了怕出錯,死手都是設置了多道流程的。
10. 射程近乎於無限,俄新型核動力巡航導彈是啥殺器
2018年3月1日17時,俄羅斯宣布成功試射一枚新型核導彈,該導彈採用核動力技術推進,對此普京高調指出:「該導彈無法被任何反導系統攔截,並且世界上沒有同類武器。」近年來,隨著俄羅斯國力的恢復和美俄軍事競爭的展開,俄羅斯展示了越來越多的核動力彈葯,此前俄羅斯曾經在2017年曝光了一款核動力魚雷,號稱是「諾福克殺手」。
射程遠、精度高、難以攔截
原來,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為巡航導彈這一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過去,洲際戰略巡航導彈之所以難以研發,主要因為制導困難、精度太低、笨重易攔截。以美國的「蛇鯊」導彈為例,從1950年開始,蛇鯊導彈就開始進行發射試驗,當年12月份的「蛇鯊」首次發射就以失敗告終;1957年,「蛇鯊」N-69E型測試導彈首次發射也以失敗告終。為此美國設計研發人員得出的結論是,該型導彈只有33%的幾率能發射上天,而在上天的導彈中,只有10%的幾率能飛行設計的距離。美國人曾經在蛇鯊部署的空軍基地附近豎起牌子:「蛇鯊出沒,請小心」,以此嘲諷蛇鯊糟糕的發射成功率。
不過現在,俄羅斯可以依託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來為洲際戰略巡航導彈提供精準的路徑導航服務,僅需要簡單的衛星定位裝置和陀螺儀,加上通信衛星可以隨時隨時提供的制導指令,導彈就可以根據事先規劃或者臨時改變的飛行路徑飛行,而且精度誤差在米級以內。除了精度提高、制導變的更先進外,該導彈還採用了核動力發動機,導致射程更大,近乎於無限,於是戰略巡航導彈不必再像過去一樣按照既定的路線和最短的距離打擊敵人,完全可以自由的選擇飛行路線,在任何自己想要的時間和地點,在任何敵人放鬆警惕的時間和地點,發起高精度的打擊,這種無需考慮射程限制的導彈可以根據路徑繞過美國人部署的導彈防禦系統,由此實現「攻無不破」。
普京高調公布的背後
此次試射成功和上一次的核動力魚雷不同,核動力魚雷更多是「不經意間」的官方曝光,而核動力導彈卻是由俄羅斯聯邦最高領導人親自公布的,而且還給予了很高的褒獎。原因在於,近年來美國通過在全球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甚至在海上部署大型X波段預警系統和攔截器來保證自己取得戰略優勢。
要知道戰略核平衡是世界大國軍事力量平衡,以及世界大國之間相對和平的根基,他是維持世界大體和平局面的重要基石,如果世界戰略平衡的基石被損害,戰略核力量優勢傾向於任何一方,都會導致世界陷入動盪之中。美俄簽署的戰略核武器裁軍協議就是為了保證雙方都不去盲目的擴充核武庫,試圖改變核力量平衡,防止再度陷入冷戰時核擴軍的局面。
而如今,美國在全球部署戰略防禦系統,不斷的完善中段和末端防禦體系,已經部分損害了戰略核平衡的基礎,這引發了其他大國的強烈不滿,可是美國並沒有充分理會他國合理訴求和呼籲,而是依然強力推動薩德、愛國者3、海基攔截系統的部署,這令其他大國只能採取有效的技術手段來維持戰略平衡。如今的俄羅斯核動力巡航導彈就是誕生在這一背景下的,俄羅斯高調公布該導彈,意圖令美國人明白即便是部署了前沿的攔截系統,也無法獲取戰略優勢,也不能保證自身安全,只有這樣才能迫使美國重新開始考慮通過談判方式來維系戰略平衡,並以此來緩解俄羅斯面臨的戰略壓力,可以說核動力巡航導彈擊碎的是美國人獲取絕對核優勢的計劃,擊碎的是試圖改變世界戰略平衡的意圖,他所擁有的戰略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技術價值所能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