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為什麼能守住柏林

俄羅斯為什麼能守住柏林

發布時間:2022-07-17 10:24:36

Ⅰ 二戰時期德軍為什麼佔領不了莫斯科,而蘇軍為什麼可以佔領柏林

到二戰後期德軍的精銳部隊都打光了,德國資源枯竭,社會生產力底下,蘇軍由於得到美國的物資援助,所以作戰能力大幅度提高。

而德國雙線作戰,低估了俄軍的戰鬥力(人數),且在後勤准備不足的情況下陷入了冬季苦戰,英國的支援和後面加入戰局,打垮了德國。

Ⅱ 二戰時期德軍為什麼佔領不了莫斯科,而蘇軍為什麼可以佔領柏林

到二戰後期德軍的精銳部隊都打光了,德國資源枯竭,社會生產力底下,蘇軍由於得到美國的物資援助,所以作戰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德國雙線作戰,低估了俄軍的戰鬥力(人數),且在後勤准備不足的情況下陷入了冬季苦戰,英國的支援和後面加入戰局,打垮了德國。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信息:(求採納)

二戰德軍針對蘇聯制定了「巴巴羅莎」計劃,並付諸於實施後一舉打到莫斯科城下,但由於蘇軍的頑強防守和俄羅斯的嚴寒,莫斯科沒有拿下,這個計劃最終也沒有最終實現。導致德軍「閃電戰」的破產,被迫進入持久戰。之後又兵敗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而蘇軍在「十次打擊」之後,最終攻克柏林。
過程雖然曲折,但我們來比較一下蘇德雙方的國力,裝備,損失和戰場的表現,就不難看出這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雙方的實力
人口
德國戰前,控制了近25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2億人口,其中德國人有5000萬左右,蘇聯戰前,包括入侵芬蘭和波蘭後新並入了一些地區,共擁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人口接近2億。去掉佔領區人口,蘇聯人口是德國的4倍。
按一般的人口比例計算,蘇聯當時擁有3000萬20歲至40歲的男性人口。以此類推,同狀態德國人,應該不會超過700萬人。
這些人口的差距到了戰爭後期十分明顯,蘇聯紅軍雖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員,支持其一直打到柏林,但反觀損失遠遠小於蘇聯的德國,雖然運用了獨特而有效的動員方法,且把徵兵年齡寬限到17至61歲,但也只動員起了1000萬人,之後就再也無法動員起任何人力了,可以說是耗竭了兵員,導致戰敗。
國力和軍工生產力

德國的生產能力和軍工生產能力不及蘇聯,以德軍的進攻主要依賴於裝甲部隊的坦克生產量為例,按照「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將軍的要求,為完成德國開戰以後所要達到的進攻目標,德國的軍工廠需要將坦克產量達到800-1000輛/月,最低也不能低於600輛/月,然而即使在希特勒的強烈要求下,軍工廠一再努力,也只能將坦克產量提高到230輛/月。
而蘇軍,戰前德國派到蘇聯的一個觀察團就曾吃驚地發現,蘇聯僅一個坦克工廠在一天內就能生產的坦克22輛,而全蘇聯坦克的月產量是驚人的1500輛,這種工業能力是德國望塵莫及的,這種差距在戰爭爆發以後還會進一步的放大,成幾何級數的放大。
戰略資源
德國是一個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特別是稀有金屬,尤其缺乏工業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開採石油190萬噸,從煤中合成燃料410萬噸,還獲得了法國、比利時等一批國家的儲備880萬噸石油。但除了羅馬尼亞油田以外德國缺乏穩定的產油地。
蘇聯國土面積廣闊,各種資源,稀有金屬一應俱全,並有高加索有點源源不斷地原油供應,且高加索油田一直比較安全,德軍在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後曾經接近,但未能拿下,甚至沒能影響到它源源不斷地運出原油。
外來援助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雙方所獲得的外援。德國從其盟國和仆從國也獲得了不少的援助,比如法國的卡車,捷克的槍械和羅馬尼亞的石油,但這些遠遠不能和蘇聯在戰爭中獲得的援助成正比,不可否認蘇兩衛國戰爭的勝利,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援助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
以下是蘇聯所獲得的一部分援助的簡單清單:
飛機18865架:美國援助15,481架,英國提供3384架。總共援助18,865架飛機,其中作戰飛機大約有17,000架。
坦克1.3萬多輛:美國提供了7057輛,英國和加拿大援助了5480輛。另外,也是最關鍵的西方提供了極其先進的光學瞄準器具及火炮技術,使蘇聯坦克的質量上了一個台階。特別是在蘇德戰爭初期,數天內蘇軍就損失了數千輛坦克,英美及時地向蘇聯提供了1000多輛坦克。其中英國750輛,美國180輛。這些坦克直接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
大炮:15000門 ,其中美國援助了7944門紅軍最缺乏的高射炮。
另外英美等西方國家還向蘇聯提供了許多其他作戰物資:據不完全統計包括42萬多輛卡車和吉普車和11,075節車廂, 8700多輛拖拉機,4.7億多發子彈和炮彈,1981輛機車和35萬多台機床,汽車輪胎高達3,606,000件。35,800台無線電設備、1196部雷達和329部聲吶。

還有不計其數的軍裝軍靴禦寒裝備,僅英、美根據莫斯科議定書就給蘇聯運送了150萬雙軍靴,10500噸制靴皮革。各種戰略物資,鋼鐵稀有金屬也源源不斷的輸往蘇聯。包括87,600噸銅。
雖然這些數字是英美等國單方面提供的,有很多誇大和不實的成分,但可以說英美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盡了自己的能力幫助紅軍,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戰後出於政治原因蘇聯否認了這些。這些也曾經得到了紅軍傳奇式英雄朱可夫元帥的認可。
兵力裝備
有人把德軍初期的勝利歸結為兵力和裝備的壓倒性優勢,這也符合「多兵之旅必勝」的基本戰爭觀念,但這並不是事實,我們來比較一下雙方的兵力兵器的優劣。
戰前,德軍在蘇德戰線上擁有190個師550萬人,其中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他們裝備有坦克4300輛,火炮42000門,作戰飛機4980架。
蘇聯擁有180個師540萬人,其中有60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他們裝備有坦克24000輛,火炮3.75萬門,作戰飛機7000架。

雙方兵力基本相當,火炮德國占優,飛機蘇聯占優,但差距都不是很大,坦克更是佔了絕對優勢,這還沒有考慮,蘇聯的生產能力,在戰前蘇聯的飛機月產量就達到了1200架,動員以後的能力可以翻倍,甚至幾倍。
坦克
我們提出坦克,這個在蘇德戰場上作用最關鍵的,也是一般被認為德國最強的兵器來比較一下。不僅在數量上蘇聯大大占優,達到6:1,且質量上的優勢更大。
當時德軍裝甲部隊還沒有強大的5號(豹式)和6號(虎式)坦克,那要等到43年以後的,他們只有3號和4 號中型坦克,他們的性能遠落後於蘇軍已經大量裝備的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尤其是後者,這種坦克德軍幾乎沒有一種坦克或者反坦克武器可以對付,曾經出現過一輛KV-1(另一種說法是KV-2)式阻擋一個德國步兵師整整兩天的說法。
德國3號4號坦克的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嚴重不足,相當部分反坦克任務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國坦克的裝甲薄弱,難以抵擋蘇聯步兵反坦克武器攻擊。盡管德國坦克戰術運用的十分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協同,且在戰爭初期取得很大戰果。但4號等坦克性能的劣勢是無法迴避的,這也是德軍兵敗莫斯科的原因之一。
T-34坦克戰斗全重32噸。乘員5人,配有1門75毫米主炮,輔助武器為2挺7.62 毫米機槍,車長8.15米,車寬3.00米,車高2.72米,水冷柴油發動機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駛速度55公里/小時、最大行程468公里,越障礙高0.75米、越壕溝寬2.49米、爬坡35度。

而且這種坦克耐用性可靠性都很好,操作簡單,且生產工藝簡單,成本低廉,便於大規模生產,整個戰爭中共生產了53000輛,是二戰中最優秀的中型坦克,在戰爭後期他們甚至還可以憑借數量的優勢和虎式,豹式一較高下。
德軍馬克4型坦克戰斗全重23噸,乘員5人,配有1門76毫米主炮,輔助武器為2挺7.62 毫米機槍,車長6.63米,車寬2.88米,車高2.68米,發動機功率300馬力,最大行駛速度40公里/小時、最大行程210公里,越障礙高0.6米、越壕溝寬2.2米、爬坡30度。
兩者的差距十分明顯,單看全重就不在一個級別上,但即使是這樣,德國4號坦克在41年開戰的時候也只有幾百輛而已,當時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是性能更加糟糕的,裝有37毫米炮的馬克3型中型坦克,但數量仍然嚴重不足。
所以德軍的1號2號輕型坦克也大量被編入裝甲師並成為了真正的中堅力量,2號坦克全重不足10噸,火炮口徑都只有20毫米,1號坦克全重不足6噸沒有火炮,只有2挺7.60毫米機槍,根本不適合坦克戰,只可以作為支援坦克使用。另外德軍坦克的可靠性不強,出勤率不足一半。
綜上所述,如果把德軍在蘇德戰爭初期取得的巨大勝利歸結於擁有優勢兵力兵器和坦克,是不符合實際的。事實上蘇聯坦克的數量,質量都超過了德軍。那問題來自哪裡呢?是德軍先進的戰爭理論,高素質的官兵和蘇軍自己的失誤。
德軍的戰術

德軍很好的執行了現代機械化戰爭理論及大縱深穿插理論,他們的坦克雖然不好,但是卻很好利用了裝甲部隊的機動性,大膽穿插,以「鉗型」攻勢穿插蘇軍後方,分割合圍蘇軍,在空軍「斯圖卡」和步兵的配合下,大量消滅蘇軍,俘虜多達幾百萬,擊毀萬余輛蘇聯坦克。
坦克最早出現時用來支援步兵的,但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的富勒將軍在起著作《裝甲戰》中提出:坦克部隊應該從單純協同步兵突破敵人堅固防線的任務中解放出來,在戰場上應合理利用其火力、速度、防護力的優勢獨自承擔一部分打擊作用。
當時這種學說並沒有引起西方各國的重視,只有法國的戴高樂上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出版了《建立職業軍》一書,可惜由於法國當局的愚蠢和保守,戴高樂雖然幾經努力,四處奔走游說,但換來的只有白眼,冷遇和大壓。
相對於英法的無視和排斥,德國將領們,包括希特勒本人則表現出了足夠的開拓性和靈活性,特別是被譽為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將軍,他將富勒和戴高樂的理論與自己的理論相結合,提出了新的機械化戰爭形式:「在戰爭中裝甲兵部隊應承擔尖刀任務,在戰役層面上打開戰役缺口,爾後利用其機動性優勢不顧側翼迅速向敵後發展,癱瘓敵後勤指揮系統,由摩托化步兵跟隨其後填補戰場空缺,最後裝甲部隊回應配合步兵完成對敵一線主力的包圍殲滅。這也是二戰時期德軍自始至終所堅持的指導思想。」
這就是德國陸軍裝甲部隊橫掃歐洲的理論基礎,先進而且合理。
德軍的戰斗素質

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王國的軍事體制,德軍本身就是一支專業素養很高的軍隊,並且在歐洲戰場獲得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他有很出色的指揮官和具有頑強戰斗精神且具有戰鬥技能的士兵,其裝甲部隊更是擁有熟悉機械化戰爭的軍官和大量技術出色的坦克車組。
所以德軍可以在很困難得情況下仍然能堅持完成任務,比如:由於連續作戰和惡劣氣候,在莫斯科城下的德軍很多德軍師都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力量了,但他們仍然可以憑借自己的經驗和意志繼續進攻。
另外德軍擁有很多優秀的坦克車組,他們技術熟練,經驗豐富,大大彌補了裝備數量和質量的劣勢。
而蘇軍呢?
大清洗
大清洗都已經了解了,這里就不多敘述了,大清洗幾乎整個消滅了蘇聯紅軍的所有的中高級軍官,引用一組簡單的數字,就可以說明當時的情況:紅軍指揮人員和政工人員有4萬餘人被清洗,其中1.5萬人被槍決。其中槍決了5名元帥中的3人,包括有「紅色拿破崙」之稱的紅軍總參謀長,優秀的坦克專家圖哈切夫斯基元帥。16名集團軍軍長中的15名、人,67名軍長中的60人,199名師長中的136人,397名旅長中的221人。

大清洗之後很多陸軍師中軍銜最高的軍官竟然是大尉,這個軍銜在紅軍中一般會授予連長,最多不超過營長。營長如何指揮一個師?
蘇軍格里戈連科將軍的一段話:「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它的高級指揮幹部在任何一次戰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沒有受到這樣大的損失,甚至全軍覆沒的結果也不至於如此。就是繳械投降的法西斯德國和帝國主義日本所損失的高級指揮幹部也比這少得多。」
放棄先進的戰術理論
大清洗的問題不僅僅在於使紅軍失去了一大批有能力有經驗的高級指揮員,而且他們當中一部分人所倡導的先進戰術也被推翻。
戰前相對於保守的英法,蘇聯的戰爭理論並不差,而且很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曾經系統的闡述了裝甲兵大縱深穿插作戰的理論,元帥和他的部下們經過不懈的努力,使蘇聯在大規模機械化戰爭理論,特別是在大縱深穿插理論處於很領先的地位,並且在全世界率先成立了坦克機械化軍。
但隨著元帥的被清洗,他的理論被推翻,坦克軍也被解散,再次分散到步兵師,負責支援步兵,蘇軍又回到老路上。

而後來元帥所倡導的戰術正是德軍古德里安將軍和霍特將軍的兩個坦克集團軍在蘇聯運用的,並且成功的在基輔會戰中殲滅了蘇軍西南方面軍,打開了莫斯科的大門。基輔會戰基本就是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大縱深作戰理論的實戰版,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蘇軍的戰斗素質
在國家危亡之際,紅軍官兵,至少部分紅軍官兵,表現出了大無畏的愛國精神,值得稱道,但作戰需要勇氣也需要專業的作戰技能,紅軍士兵的作戰技能不如德軍士兵,且由於大清洗,軍官素質差,缺少經驗。
倉促間蘇聯不得不將沒有經驗的新兵甚至老百姓送上戰場,雖然延遲了德軍的攻勢,但也大大增加了自身傷亡,而且根本無法最終而知對方的進攻。影片《兵臨城下》的前20鍾也表現了這種現象,雖然這只是電影,而且也是在故意醜化蘇聯。但用新兵甚至老百姓消耗德軍精銳部隊的戰術,蘇軍直到斯大林格勒戰役還在採用。
最糟糕的是蘇軍對坦克手,這種當時的技術兵種,被蘇軍當作消耗品使用,導致大量訓練不足的坦克手成為德軍王牌車組的戰績,戰場上新手的結局只有兩個,一個是成為老手,另一個就是成為老手的戰績。而且從被擊毀的坦克中逃生的坦克手還要參加步兵進攻,增加傷亡。好在蘇聯坦克操作簡單,不需要太多的訓練,這也是紅軍取勝的原因之一。
德軍初期勝利的還有一些其他原因其他的原因。

斯大林的指揮
斯大林戰爭初期死抱「蘇軍應該進攻」的理念不放,命令前線蘇軍盲目反擊,導致大量集結准備反擊的蘇軍師,被德軍「斯圖卡」攻擊機和裝甲部隊消滅在公路上。
以後又剛愎自用,拒絕朱可夫等人的正確意見,甚至把持不同意見的朱可夫發配到不打仗的預備隊方面軍做司令。雖然斯大林「不許後退一步」的命令表現出了蘇聯的決心,一定程度挽救了蘇聯,他不願放棄基輔等地,又導致基輔,斯摩棱斯克等會戰的失敗,使人數並不落下風,且准備更好的蘇軍大量被殲,被俘者的數字更是巨大。
好在總算隨著一場一場的大敗慘敗,斯大林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逐漸放權於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巴格拉米揚,瓦圖京等等有能力的將領,也是紅軍之後重掌主動權的原因。
這里需要提一下有些爭議的基輔會戰。
基輔會戰

有種說法說是基輔會戰耽誤了向莫斯科進軍的時間,在戰爭爆發以後本有機會一舉拿下莫斯科,但卻分兵攻打其他目標,等回過頭想佔領莫斯科時,最佳戰機已失。不過希特勒先攻打其他目標也非完全沒有道理。
基輔戰役殲滅的是紅軍西南方面軍,而西南方面軍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衛莫斯科的大門,他的裝甲部隊十分強大,甚至不次於整個德軍。西南方面軍僅僅坦克師就有12個,摩托化師6個。紅軍中再也沒有哪個方面軍的裝甲部隊可以和他相提並論的。
以德國第二,三坦克集團軍殲滅西南方面軍的戰果來看,它也是相當強大的:德軍共殲滅兩個集團軍全部、一個集團軍大部共計22個步兵師,7個坦克師、6個摩托化師,先後俘虜了29萬蘇聯軍人,包括數名軍長和師長;俘獲和擊毀蘇軍坦克2500輛,火炮1500門。
如果德軍不顧一切的沖向莫斯科,他僅在蘇聯境內就有一千多公里的補給線怎麼辦,西南方面軍可以毫不費力地切斷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補給線,而德軍的結果將和拿破崙的法軍一樣。
沒有拿下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乃至輸到整個戰爭的原因,除了雙方懸殊的實力差距,也有客觀原因。
嚴寒

這點記錄多多,不必再說了,倒在冰天雪地俄羅斯大草原上的精英部隊不止一支,包括拿破崙的法軍和查理十二的瑞典大軍(瑞典曾經也是歐洲軍事強國,與俄國爭奪國歐洲的主導權)。
狂妄自大
當莫斯科戰役正在進行的時候,希特勒就狂妄地宣稱,即使莫斯科投降,我們也不接受。他計劃把莫斯科變成一個湖泊。一個人一個國家的能力太強的時候,就會自信,但自信過度膨脹也就成為了自負,驕兵必敗這個理論在什麼時候都適用。也可以德國敗給了自己,敗於過於狂妄。
沒有實行全面的戰爭動員
希特勒如果在戰爭一開始就實行戰爭總動員,德國並不是沒機會,完全有可能一口氣推到蘇聯遠東。但狂妄的希特勒沒這樣做。在戰爭中,德國本土還是歌舞生平,大量的資源被用來生產奢侈品。而蘇聯則是一切為了戰爭,全民皆兵,男人上戰場,女人生產武器裝備。
納粹的信仰決定了他們追求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即使在戰爭中也不願意放棄。等到了43年發現形勢不妙,才實施總動員的時候,可惜為時已晚,而且美國大規模的戰略轟炸(簡單的說就是隨便轟炸,以前的空襲只針對軍事目標)也抵消了這種總動員的努力。

種族主義
這是個比較敏感的問題,但凡是都有它的兩面性,種族主義確實凝聚了德意志民族,使其爆發了難以想像的強大的潛力,短短幾年橫掃歐洲,消滅800萬盟軍,佔領了幾十倍於自身國土的面積。
但它又盲目的排外,使德國失去了大批非德意志民族的人才,其中包括愛因斯坦。這上面的損失是難以估量,難以衡量的。戰爭是人的較量,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由於種族主義,德國在蘇聯大量清洗猶太人,斯拉夫人,這激起了蘇聯人民廣泛的敵對情緒,同仇敵愾,打擊德軍。
未能利用蘇聯內部矛盾
如果德國能夠採用的正確的政策,抓住了對蘇聯的弱點進行打擊,蘇聯確實有很大的可能會瓦解。

當時蘇聯政權並不十分牢固,國內的敵對勢力還很有市場,但德國沒有注意到這些,到最後竟然出現了,俄國白匪軍將領號召國民保衛蘇聯的情況,要知道蘇聯紅軍和白匪軍的仇恨絕對要比蘇德矛盾深多了。
希特勒是痛恨布爾什維克的,他為什麼不利用蘇聯內部那些同樣痛恨布爾什維克的人呢?這其實仍然是由於過分的種族主義而引起的,同樣是缺乏策略的表現。因為過於自信而沒考慮除了軍事手段之外的方法,而且看來德國人也確實不精於此種謀略吧。
小結
德軍利用自己的出色表現和蘇軍的失誤,加上德軍裝甲部隊新戰術的合理運用,一舉打到莫斯科城下,殲滅了數百萬蘇軍,擊毀和繳獲了12000輛蘇軍坦克,已經是大大的成功了。但精疲力竭的德軍在莫斯科城下,還要面對更多的蘇軍和蘇軍坦克,後面的事情也只能是盡人力,而聽天命了。
而且即使德國拿下莫斯科。也很有可能會陷入持久戰。德國戰爭初期取得勝利的戰術基礎就在於閃電戰,如果閃電戰變成持久戰,失敗的機率就會大增。
德國錯誤的估計英國抵抗的決心,錯誤的估計蘇聯的實力,這都是致命的戰略錯誤。最終導致戰爭又閃擊戰轉為持久戰,後來直至美國參戰,諾曼底登陸以後,德軍兩線作戰,柏林的陷落也就在所難免了。

二戰德國對蘇聯戰爭的勝利可能性本來就很小。雙方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德國都無法和蘇聯比,其次蘇聯的領土縱深大,德國就算斯大林格勒,莫斯科戰役取得勝利,拿下高加索油田,後面還有洗不利於,還是會陷入持久戰。
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莎」計劃最後沒有達到它的戰役目的,但也不能說他是完全失敗,德軍的進攻到達了幾乎不可能達到的位置。德軍已經創造了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但一兩個奇跡改變不了最後的結果。

Ⅲ 為什麼蘇聯不顧一切佔領柏林呢這場柏林會戰有什麼意義呢

當時,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大國。盡管它現在已經解體,但它的影響力仍然存在。蘇聯在世界上的強大地位是在戰爭中逐漸確立的。在這些戰爭中,我們不得不提到柏林戰役。這場戰斗異常激烈,蘇聯的傷亡人數高達30萬。而蘇聯不顧一切的佔領柏林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二戰前蘇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經濟危機背景下大量人才的引進。盡管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可以確保對科學技術的持續投資,但閉門造車的國內和國際環境限制蘇聯科技進步的步伐。因此,從德國掠奪科技人才是蘇聯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

這次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德軍最高統帥部在柏林附近大量消耗蘇軍有生力量將戰爭拖延下去的圖謀,標志著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和歐洲戰事的結束。

Ⅳ 二戰中為什麼是蘇聯攻克了柏林,而不是美國

盟軍初步計劃空投傘兵到柏林,而且丘吉爾從政治的角度認為攻佔柏林可以提高美國和英國在二戰後的國際地位,主張盟軍進攻柏林,但最後取消計劃。因為艾森豪威爾認為不需要為一個戰後會落在蘇聯手中的城市而犧牲,而且執行計劃需要大量兵員和補給,不切實際。

Ⅳ 二戰中攻克柏林的為什麼是蘇聯,而不是美英

1.在軍事上,盟軍的准備很不充分,45年1月,蘇軍實際已經到達柏林外圍,之後開始肅清周邊殘敵。而盟軍還沒有渡過萊茵河,盟軍是3月渡過萊茵河的
2.在政治上,易北河以東已經被劃為蘇占區,誰攻下柏林都不能改變這個結果。
3.在對日作戰問題上,美國有求於蘇聯。
4.當時的西方世界普遍對蘇聯的犧牲和貢獻心懷感激——莫洛托夫在舊金山開會時,一幫美國少女追著問他要簽名。而強攻柏林可能會冒和蘇聯沖突的風險。
5.進攻柏林可能付出非常慘重的傷亡。
6.在實際利益上,實際上其他的進攻方向所能獲取的利益更大。比如巴頓南進的結果是搶下了大半個奧地利,保住了奧地利的中立;蒙蒂北上的結果是搶下了石勒蘇益格,堵死了蘇軍北上的道路。
梳理一遍各種因素,決定也就不意外了:與其和蘇軍硬碰硬的爭奪一個「攻佔柏林」的虛名,倒不如高風亮節的擺出姿態然後再把實際利益拿到手。
最後實際上盟軍真沒啥可嘆氣的東西,盟軍在西線打德國二流部隊還浪費那麼多時間主要還是高級將領中(友善度)太多,如果早點把盧卡斯、克拉克、布拉德利和蒙哥馬利捆起來扔進地中海里,整個歐戰起碼提前結束半年,冷戰的局面也會大不一樣……

Ⅵ 為什麼蘇聯會去攻佔柏林,而不是讓英美盟軍去打

首先這是艾森豪威爾的決定,因為希特勒發動的阿登反撲,盟軍的進展耽誤了6個星期,當蘇軍離柏林只有60公里時,盟軍離柏林還有480公里,爭奪柏林的競賽已經希望渺茫。同時,希特勒仍在柏林,困獸猶斗,強攻柏林必須付出重大傷亡。另外,美國希望爭取蘇聯參加對日本的作戰,寧願在歐洲戰場上對蘇聯有所謙讓。因此,艾森豪威爾決定不與蘇聯爭奪柏林,而「盡量多用盟軍去佔領德國的其他地區。」事實證明,這是對的,西德的領土比東德要大,國力也更強,這為日後美蘇全球爭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Ⅶ 為什麼攻打戰爭的最終目標是柏林

到1945年初,蘇軍已將德軍全部趕出蘇聯國土,並攻入東普魯士境內。已陷入四面楚歌境地的希特勒妄想與節節進逼的蘇軍進行破釜沉舟的決戰,他在維斯瓦河與奧得河之間構築了縱深達500公里的7道防禦陣地。

蘇聯最高統帥部調集了龐大的部隊,配備了大量武器。准備在華沙——柏林方向上實施新一輪強勁攻勢。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領受的作戰任務是從崔可夫所部駐守的維斯瓦河馬格努舍夫登陸場向庫特諾、波茲南方向實施主要突擊。

後來,由於英美聯軍在阿登戰役中嚴重受挫,為了緩解西線盟軍的壓力,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將原定1月20日的進攻行動提前到1月14日進行。崔可夫在接到提前進攻的命令之後,立即組織集團軍司令部制訂了相應的進攻戰役計劃。

到2月22日,經過蘇軍30多個晝夜的浴血奮戰,蘇軍勝利攻佔波茲南。

當波茲南城激戰正酣時,崔可夫近衛第8集團軍和卡圖科夫的近衛戰車第1集團軍的主力部隊也不斷向西挺進。1月28日,近衛第8集團軍攻入德國境內;方面軍司令官朱可夫元帥命令崔可夫近衛第8集團軍及其友鄰部隊由奧得河向西繼續進攻。

此時,崔可夫將近衛第8集團軍的司令部西遷至普涅維,他本人則在普涅維與正在激戰的波茲南城兩地之間往返穿梭實施指揮。

1月31日,僅用一天時間,近衛第8集團軍幾乎就徹底攻克了梅塞里茨築壘地域。自2月1日起,近衛第8集團軍開始進入森林地帶,逼近了奧得河。奧得河可以說是德國首都柏林的大門。為守住這一生死之地,德軍在此調集了重兵進行防守,並出動航空兵對蘇軍實施了瘋狂的轟炸,使崔可夫的部隊遭受了較大損失。崔可夫親臨作戰第一線指揮部隊實施強攻,於2月3日攻佔了渡河的登陸場;近衛第8集團軍的攻擊部隊隨即強渡了奧得河。但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蘇軍攻擊部隊的彈葯補給出現了嚴重問題,使得部隊的攻擊力受到削弱。

鑒於形勢的變化,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暫緩對柏林的不間斷攻擊行動,命令各集團軍擴大奧得河的各個登陸場並使之連成一體,以便下一步對柏林實施大規模的進攻。崔可夫近衛第8集團軍的任務是與別爾扎林將軍的突擊第5集團軍一同攻佔德軍的科斯欽要塞。經過一系列的聯合攻擊行動,近衛第8集團軍和突擊第5集團軍於3月29日攻克了科斯欽要塞核心堡,使兩個集團軍的登陸場完全連成了一片,於是,圍攻德國柏林已是指日可待。

到1945年4月中旬,在德國東線戰場,蘇軍已在寬大正面上前出到奧得河和尼斯河並佔領了登陸場,攻佔了維也納,從東、南兩麵包圍了柏林(距柏林僅有60公里)。在西線戰場,盟軍合圍了魯爾德軍集團,進抵易北河,並向漢堡、萊比錫和布拉格方向發展攻勢,距柏林也只有百餘公里的距離。

但是,希特勒並不甘心失敗,他又糾集了大量德軍和國民突擊營精心設置了防務:在奧得河——尼斯河地區,構築了縱深達20至40公里的三道防禦地帶;在柏林地區,又精心構築了三層防禦陣地體系;在柏林城內還設置了大量的街壘防禦陣地,甚至在臨街的房屋的窗戶上都修築了堅固的射擊孔,使整個柏林城變成了一座巨型掩體和射擊陣地。為給守軍打氣,希特勒聲稱:「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戰斗下去,正如腓特烈大帝所說,要一直打到那該死的敵人中有一個精疲力竭不能再戰為止」。

為盡快攻克柏林以結束戰爭,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從1945年4月中旬對柏林德軍發起總攻。由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集團軍群承擔突擊並攻佔柏林的任務。朱可夫決定由崔可夫指揮的近衛第8集團軍和第47、第3集團軍及突擊第5集團軍從科斯欽登陸場實施主要突擊行動。

4月12日,朱可夫元帥向崔可夫發布作戰命令,要求近衛第8集團軍在霍爾措夫鐵路車站和薩克森多夫村之間實施突擊行動,突破德軍的防線。

4月16日莫斯科時間5時整(柏林時間3時整),崔可夫下達了攻擊命令。蘇軍的炮彈呼嘯著傾泄到德軍的防禦陣地上,整個大地都在可怕的顫抖之中,蘇軍進攻部隊隨即發起了強大的攻勢。但泥濘的道路和縱橫交錯的溝渠以及德軍的頑強抵抗,大大減緩了蘇軍的進攻速度,使崔可夫當天攻佔澤洛夫高地的計劃落了空。

針對戰場的不利情況,崔可夫當即決定利用夜色掩護來秘密轉移炮兵陣地,變更兵力部署,以便對德軍實施出其不意的突襲。此一戰術果然收到了奇效,近衛第8集團軍於4月17日就突破了德軍的第二道防線,奪取了澤洛夫高地;此後,蘇軍部隊就有了將所有戰車部隊投入攻擊行動的便利條件。

到20日晚,崔可夫的近衛第8集團軍已突破了德軍的第四道防線,前出到加爾岑、金巴姆、愛尼肯多夫一線;其友鄰進攻部隊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21日,近衛第8集團軍迅速向柏林的東南郊和南郊,從南面收住了對柏林的合圍圈,並於次日開辟了通向柏林東郊的進攻道路。

4月23日,崔可夫近衛第8集團軍的進攻部隊開始在達米河以西的柏林城區與德軍守城部隊展開激戰;24日,近衛第8集團軍以強勁的攻勢向柏林市中心地帶發起了攻擊。此時,正視現實的德軍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將軍心裡明白,柏林城的失陷已是幾天內無法避免的事情了。

但瘋狂的希特勒還不死心,他命令負責指揮作戰的約德爾上將將西線德軍全部撤回柏林,命令海軍總司令鄧尼茲元帥立即放棄海軍的戰斗任務而迅速調運部隊回柏林,仍然妄想戰局出現戲劇性的轉機。但此時強大的蘇軍部隊已開始對柏林德軍發起了勢不可擋的向心突擊,希特勒的幻想逃脫不了破滅的命運。

在強擊柏林的作戰中,親臨一線的崔可夫將軍命令戰車部隊改變過去單兵作戰的戰術,以步兵、戰車、炮兵和工兵的密切協同,全力彌補戰車在巷戰中容易暴露翼側的弱點;這樣一來,近衛第8集團軍減少了戰車的損失,大大加快了在巷戰中的推進速度。

4月27日,崔可夫的部隊逼近希特勒的最後一個堡壘——集中了帝國辦公廳、國會大廈和希特勒大本營的蒂爾花園區;困守在此的德軍仍然在進行最後垂死的抵抗。

5月1日凌晨3時55分,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克萊勃斯將軍打著白旗鑽出帝國辦公廳的地下掩蔽部,前往蘇近衛第8集團軍的前線指揮所來談判;崔可夫在此接見了他。克萊勃斯故作神秘地對崔可夫說∶「我想告訴您一件絕對機密的事,您是我通報此事的第一位外國人:希特勒已於4月30日上午自殺了。」

聽到這個令人吃驚的消息,擁有豐富外交經驗的崔可夫以一付早已知情的模樣,淡淡地回答說:「這消息我們已經知道了。」崔可夫立即到另一間房子里,用電話將情況向朱可夫做了報告。根據蘇聯最高統帥部的指示,崔可夫立即向克萊勃斯將軍嚴正指出:「我要直接了當地問你,你們的抵抗有什麼意義呢?你們的軍隊已經在投降,你們的官兵成千上萬地作了俘虜,而此時此刻你還在提什麼停戰和談判?」

5月1日9時45分,蘇聯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德軍必須徹底投降,否則蘇軍將在10時40分對德軍實施最後的猛烈炮擊。在未得到回應的情況下,蘇軍按時發起了最後的強攻行動。

5月2日早晨,德軍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將前往崔可夫的前沿指揮所,簽署了投降令;至中午時分,柏林守軍全部投降。

1945年5月9日,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什圖姆普弗上將、弗雷德堡海軍上將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上了各自的名字;崔可夫作為歷史見證人,參加了德國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儀式。

曠日持久的蘇德戰爭終於落下了龐大的戰幕。崔可夫以自己出色的指揮才能,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寶貴的貢獻;為此,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授予崔可夫「蘇聯英雄」稱號,向他頒發「金星勛章」,使他成為在此次戰爭中98名兩獲此項殊榮的功臣之一。而崔可夫所統率的近衛第8集團軍也一同成為一支偉大的英雄部隊,有233人榮獲「蘇聯英雄」稱號,十餘萬人次獲得各種勛章和獎章,145個作戰單位獲得集體勛章。

Ⅷ 蘇聯為什麼要犧牲30萬人拿下柏林,真相你真得懂嗎

1945年4月,柏林以東50公里,奧得河,鋼鐵洪流嚴陣以待。此時,歐陸局勢已然明朗,納粹帝國嚴酷專橫的統治已趨分崩離析,曾經稱雄一時的強權正在倒塌,德意志的核心腹地也歸屬於新的力量——蘇聯。歷經了4年的戰火淬煉與武器傾軋後,蘇維埃國家似乎馬上就要贏得這場生死之戰。面對邪惡帝國最後的統治堡壘,新的戰役已經箭在弦上。追溯歷史,不禁要問,蘇聯為何不惜犧牲30多萬條生命,也一定要攻克柏林呢?


柏林,一如瓦格納筆下《諸神的黃昏》里的英靈殿,徹底湮滅,中歐的大帝國自此徹至此沉淪。而在東方,一個強權已然崛起,新一輪的征服就在路上。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圖述數說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為什麼能守住柏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