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遇刺背後有何玄機
那個刺殺的人明顯就是被情報機關收買的人,過於年輕好忽悠,整個刺殺過程都是故意做秀,他還以為會對他逮捕審判呢,結果直接被幹掉,美國和西方國家也是為了挑動俄羅斯和土耳其的矛盾,牽扯俄羅斯的精力,現在中東地區亂成一團,土耳其雖然是北約成員國,但土耳其如果戰亂,美國和西方國家的軍火會更加好賣,佔有土耳其的市場和干涉政治更加容易
❷ 歷史上,土耳其與俄羅斯有什麼恩怨糾葛
1、過去的241年裡,土耳其與俄羅斯之間先後爆發了12次戰爭,平均19年一次,這在世界歷史上來說,可以認為是標準的「世仇」。
2、「二戰」結束後,俄羅斯與土耳其之間的關系逐漸平穩向好,但是直到2015年11月24日,俄羅斯一架蘇-24戰機在土耳其與敘利亞邊境墜毀。事後,雙方確認了這一消息,並先後表示,該架戰機系被土耳其F-16軍機擊落。這一行為將俄羅斯與土耳其之間的關系推到了冰點。
作為回應,俄羅斯2016年1月對土耳其實施包括禁止從土進口農產品在內的一系列經濟制裁。
2016年6月,埃爾多安向普京就擊落俄戰機事件道歉,兩國關系開始解凍,俄方逐步取消對土製裁。
(2)俄羅斯與土耳其長官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這兩個國家的恩怨則還要早得多,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紀,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攻佔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並宣稱自己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
而同一時期,俄羅斯帝國的沙皇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公主,因此沙俄繼承了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標記,直到今天雙頭鷹圖案還是俄羅斯的國徽。
同時奧斯曼土耳其在幾百年的征服和統治中對東歐巴爾干各民族(主要是斯拉夫民族)以及東正教信徒的殘酷壓迫,加上沙俄本身對於擴張領土的強烈願望,這些都是兩國日後幾百年戰爭不斷的因素。
❸ 打敗拿破崙的是獨眼俄國將軍還是英國人
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崙的將軍 英軍總司令威靈頓公爵
1812年打敗拿破崙的俄國獨眼名將-庫圖佐夫
米哈伊爾·伊拉里奧諾維奇·庫圖佐夫(戈列尼謝夫—庫圖佐夫)(1745.9.16—1813.4.28),俄國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理論家,俄國元帥(1812)。
庫圖佐夫1745年生於彼得堡的中將軍事工程師家庭。1759年炮兵工程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1761年晉為准尉,並根據本人請求調往阿斯特拉罕步兵團任連長。任職不到1年,工作很有成績。1762年起任雷瓦爾總督的副官,同年晉為大尉。1764—1765年在部隊服役,任獨立支隊支隊長。1767年參加新法典編纂委員會的工作。1770年調到駐南方的第1軍團,參加了1768年就已開始的俄土戰爭。
庫圖佐夫在魯緬采夫和 蘇沃洛夫 兩位統帥指揮下,在十八世紀後半期的俄土戰爭中所積累的作戰經驗,對他成長為軍事長官具有重要意義。1768—1774年俄土戰爭期間,庫圖佐夫任隊列軍官和參謀,曾參加在坑凹墓地、拉爾加河及卡古爾河等地的決戰,表現英勇剛毅、積極主動。因作戰有功晉為少校。任軍作戰部長(參謀長)時,是軍長的得力助手。1771年因在波佩什蒂作戰有功晉為中校。
1772年調到克里木第2團。1774年7月在阿盧什塔以北舒馬村(今庫圖佐夫卡)附近的戰斗中,當時任營長的庫圖佐夫鬢角和右眼受重傷,遂赴國外治療,先後到過普魯士、奧地利、英國和荷蘭。回國後,1776年起於克里木在蘇沃洛夫屬下工作近6年,蘇沃洛夫委之以組織保衛克里木沿岸這一重任。1777年晉為上校,任盧甘斯克長槍團團長,後任馬里烏波爾輕騎兵團團長。1782年晉為准將,1784年晉為少將。1785年起任由他組建的布格獵騎兵軍軍長。他在任該軍長和訓練獵騎兵期間,為這支部隊制定了新的戰術方法,並寫成專門的指南。
1787—1791年俄土戰爭初期,庫圖佐夫受命保衛沿布格河的俄國西南邊境。1788年夏率領獵騎兵軍參加了奧恰科夫作戰,再次負傷。後指揮不同的兵團在阿克爾曼、考沙內、賓傑里等地作過戰。1790年12月指揮第6縱隊強攻並佔領伊茲梅爾,戰功卓著。蘇沃洛夫對庫圖佐夫部隊的戰斗行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庫圖佐夫在攻佔伊茲梅爾(參見伊茲梅爾戰役)後升為中將,並任該要塞司令。在多次擊退企圖奪取伊茲梅爾的土軍後,於1791年6月15日發起出敵不意的突擊,在巴巴達格附近擊潰2、3萬土軍。在默欽交戰(1791)中,庫圖佐夫極其巧妙地運用靈活機動的戰術,給土軍以毀滅性打擊。
庫圖佐夫由於積累了豐富的戰斗經驗和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到十八世紀末已成為最有名望的俄國軍事長官之一。他和蘇沃洛夫一樣,堅決摒棄那些絲毫不能發揮下級積極性的過時而死板的線式戰術方法。非常重視在戰斗中堅決、靈活、主動、廣泛地利用機動等戰術原則。他在軍事學術方面素來敢於大膽創新。
庫圖佐夫是天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1792年被派往土耳其任特命大使。解決了一系列有利於俄國的重要問題,並使兩國關系有了很大改善。1794午任陸軍貴族武備學校校長,努力改善軍官的訓練工作:增設戰術、軍事歷史等課程,重視培養未來軍官的軍人責任感、無畏精神和主動性。1795年起任駐芬蘭部隊司令和監察員。1798年晉為步兵上將。他還勝利完成了在普魯士的外交使命。在柏林僅逗留兩個月,就把普魯士爭取到俄國一邊反對法國。曾任立陶宛督軍(1799—1801)和彼得堡督軍(1801—1802)。1802年失寵,被免去軍職,在自己的庄園閑居。
1804年俄國參加了反對拿破崙一世侵略的同盟(參見拿破崙戰爭),1805年俄國政府向奧地利派出了兩支軍隊,庫圖佐夫任其中一支軍隊的總司令。1805年8月他指揮的5萬俄軍向奧地利開進,但奧軍尚未來得及同俄軍會師就在烏爾姆被拿破崙擊潰(參見烏爾姆戰役)。因而形成庫圖佐夫軍隊單獨面對具有極大優勢兵力敵人的局面。庫圖佐夫為了保存軍隊,於1805年10月進行了從布勞瑙到奧爾米茨的著名的退卻機動行軍,並在阿姆施泰滕戰敗繆拉,在迪恩施泰因戰敗莫爾季耶,使俄軍脫離了被合圍的危險。這次行軍作為戰略機動的出色典範載入俄國軍事學術史冊。庫圖佐夫原擬將軍隊從奧爾米茨(今奧洛穆茨)撤至俄國邊界,以便在俄國援軍和來自北義大利的奧軍到達後,轉入堅決反攻。但盟軍不顧庫圖佐夫的意見,在亞歷山大一世和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一世催促下,尚未集結完畢,就轉入了進攻。12月2日開始了著名的奧斯特里茨戰役。盡管俄軍英勇作戰,庫圖佐夫在作戰過程中也曾試圖扭轉局勢,但終歸失敗。雖然亞歷山大一世當時實際上沒有讓庫圖佐夫指揮軍隊,但卻把失敗的責任推諉於他。1806年9月庫圖佐夫任基輔督軍。1808年3月被派往摩爾達維亞軍隊任軍長。因和總司令普羅佐羅夫斯基元帥在有關繼續作戰的問題上發生分歧,1809年6月調任立陶宛督軍。
作者:222.209.146.* 2006-12-10 12:54 回復此發言
--------------------------------------------------------------------------------
2 1812年打敗拿破崙的俄國名將-庫圖佐夫
1811年,對土耳其的戰爭陷入絕境,而國際局勢又要求採取有效行動,亞歷山大一世任命庫圖佐夫為摩爾達維亞軍隊總司令。庫圖佐夫於1811年4月初到達布加勒斯特任職。在魯什丘克交戰(1811)(1.5萬俄軍對6萬土軍)中大敗敵軍,從而為徹底擊潰土軍奠定了基礎。庫圖佐夫故意把俄軍撤至多瑙河左岸,迫使敵人脫離基地兵分兩路,然後巧妙地實施機動,轉入進攻,在斯洛博齊亞合圍並擊潰了4萬土軍。和土耳其簽訂了有利於俄國的布加勒斯特和約(1812)。這項條約保證了俄國西南邊界的安全,並使土耳其不能參加拿破崙對俄國的遠征。這是軍事和外交上的一個重大勝利,它改善了俄國在1812年衛國戰爭開始前的戰略形勢。雖然俄軍在對土戰爭中戰績輝煌,但由於亞歷山大一世對庫圖佐夫懷有惡感,再次撤銷了他在軍隊的領導職務。
1812年衛國戰爭初期,庫圖佐夫於7月先後當選為彼得堡義勇軍和莫斯科義勇軍司令。俄軍放棄斯摩棱斯克後,由於軍事局勢緊張以及軍隊和人民的堅決要求,亞歷山大一世被迫於8月20日任命庫圖佐夫為俄軍總司令。8月29日庫圖佐夫重返軍隊。由於敵人兵力占巨大優勢,俄軍又無後備兵力,庫圖佐夫不得不把軍隊撤到俄國內地。拿破崙企圖犄仗優勢兵力擊潰俄軍,力求進行總決戰。庫圖佐夫為對付拿破崙這個計劃,採取了更加完善的斗爭方式,始而零星交戰、迂迴機動並積極防禦,隨後轉入堅決進攻。得到少量援軍後,他決定在莫斯科接近地博羅季諾與拿破崙交戰。博羅迪諾戰役於9月7日開始。拿破崙企圖在這次交戰中消滅俄軍,打開去莫斯科的通路,迫使俄國投降並接受和約條件,但他未能達到目的。俄軍在這次大戰中粉碎了拿破崙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並為以後的勝利打下牢固基礎。然而要徹底擊潰拿破崙軍隊只能通過反攻來實現,但俄軍沒有足夠的兵力、彈葯和糧食,國內也沒有訓練好用於補充減員的後備兵力。沙皇政府沒有及時採取加強軍隊、制止敵人繼續前進的措施。庫圖佐夫為保存俄軍的戰鬥力,決定放棄博羅季諾陣地,隨後又放棄了莫斯科。
放棄莫斯科後,庫圖佐夫隱蔽地實施了翼側塔魯季諾機動(1812),使軍隊避開法軍突擊,集中在塔魯季諾村地區,切斷了拿破崙向俄國南部地區前進的通路,為組織和准備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他在短期內順利地解決了一個重要問題:在數量上形成了對拿破崙軍隊的優勢。俄軍得到後備軍和義勇軍的加強後,便積極行動,在所有的敵占區廣泛展開游擊活動。拿破崙軍隊不斷被俄軍和游擊隊的小規模戰斗所削弱,精疲力竭,離開了基地,缺乏糧食和冬裝,士氣大為低落。
庫圖佐夫在塔魯季諾的活動是大量而又多方面的:他指揮部隊,管理宣布為戰時狀態的各省,組織後備軍補充軍隊,開展游擊運動和統一游擊隊活動,用正規部隊加強游擊隊。
拿破崙與俄國訂立和約的企圖失敗後,於10月19日開始從莫斯科撤退。他原擬揮師南下,取道有糧秣儲備的卡盧加地區。但在10月18日的切爾尼什尼亞河戰斗和10月24日小雅羅斯拉韋茨的激戰中失利,被迫從已被法軍毀壞殆盡的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庫圖佐夫組織俄軍轉入反攻,使拿破崙軍隊不斷遭受正規軍和游擊隊的打擊。法軍潰不成軍,殘部在別列津納河被擊潰,向邊界逃竄。庫圖佐夫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消滅了被認為不可戰勝的拿破崙大軍。庫圖佐夫由於1812年對俄軍指揮有方,被封為斯摩棱斯克公爵並榮獲最高戰功勛章——一級喬治勛章(1812.12.12)。
俄軍於1813年1月越過邊界進入西歐。庫圖佐夫由於健康受到嚴重損害,這次遠征未能參加到底。1813年4月28日在西里西亞的一個小城本茨勞(今波蘭博萊斯瓦維茨)去世,他的遺體作防腐處理後運回彼得堡,葬於喀山大教堂。
庫圖佐夫渡過了50餘年戎馬生涯,軍事知識淵博。他是當時西方最有學問的人之一,精通法、德、英、波蘭和土耳其語。庫圖佐夫把俄國軍事學術提到嶄新的、更高的發展階段。為了對付拿破崙總決戰的戰略,庫圖佐夫採取了在較長的時間和較廣闊的區域內,圍繞統一的戰略意圖進行一系列交戰和戰役,去奪取勝利。他的戰略特點是:行動堅決,力爭全殲敵人,作戰形式多樣,機動廣泛大膽,並考慮取勝的實際可能,他是勝利的最偉大的組織者,善於及時准備好消滅敵人所需的一切條件,全力以赴達到主要目的。1812年衛國戰爭中實施的反攻,是他統帥藝術的卓越範例。庫圖佐夫是卓越的軍事理論家,他的進步觀點在命令和教令中都有反映。
❹ 求俄羅斯將軍庫圖佐夫一生全部的歷史,從出生到去世全部的歷史
戰火中成長:
庫圖佐夫1745年生於聖彼得堡的中將軍事工程師家庭。1759年炮兵工程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1761年晉為准尉,並根據本人請求調往阿斯特拉罕步兵團任連長。任職不到1年,工作很有成績。1762年起任雷瓦爾總督的副官,同年晉為大尉。1764—1765年在部隊服役,庫圖佐夫在魯緬采夫和 蘇沃洛夫兩位統帥指揮下,在十八世紀後半期的俄土戰爭中所積累的作戰經驗,對他成長為軍事長官具有重要意義。1768—1774年俄土戰爭期間,庫圖佐夫任隊列軍官和參謀,曾參加在坑凹墓地、拉爾加河及卡古爾河等地的決戰,表現英勇剛毅、積極主動。因作戰有功晉為少校。任軍作戰部長(參謀長)時,是軍長的得力助手。1771年因在波佩什蒂作戰有功晉為中校。
1772年調到克里木第2團。1774年7月在阿盧什塔以北舒馬村(今庫圖佐夫卡)附近的戰斗中,當時任營長的庫圖佐夫鬢角和右眼受重傷,遂赴國外治療,先後到過普魯士、奧地利、英國和荷蘭。回國後,1776年起於克里木在蘇沃洛夫屬下工作近6年,蘇沃洛夫委之以組織保衛克里木沿岸這一重任。1777年晉為上校,任盧甘斯克長槍團團長,後任馬里烏波爾輕騎兵團團長。1782年晉為准將,1784年晉為少將。1785年起任由他組建的布格獵騎兵軍軍長。他在任該軍長和訓練獵騎兵期間,為這支部隊制定了新的戰術方法,並寫成專門的指南。
1787—1791年俄土戰爭初期,庫圖佐夫受命保衛沿布格河的俄國西南邊境。1788年夏率領獵騎兵軍參加了奧恰科夫作戰,再次負傷。後指揮不同的兵團在阿克爾曼、考沙內、賓傑里等地作過戰。1790年12月指揮第6縱隊強攻並佔領伊茲梅爾,戰功卓著。蘇沃洛夫對庫圖佐夫部隊的戰斗行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庫圖佐夫在攻佔伊茲梅爾(參見伊茲梅爾之戰)後升為中將,並任該要塞司令。在多次擊退企圖奪取伊茲梅爾的土軍後,於1791年6月15日發起出敵不意的突擊,在巴巴達格附近擊潰2、3萬土軍。在默欽交戰(1791)中,庫圖佐夫極其巧妙地運用靈活機動的戰術,給土軍以毀滅性打擊(他根據戰場地形和土耳其軍防禦情況,把部隊列為五個方陣。將騎兵置於左翼,猛烈的向土軍右翼高地進攻。當土軍反沖擊時,庫圖佐夫又將五個方陣列為一直線,置於他的左翼,擊退了土軍的反沖擊。戰斗將近結束之際,庫圖佐夫又以騎兵迂迴到土軍陣營之後,發動突然襲擊打得土軍大敗而逃)。
庫圖佐夫由於積累了豐富的戰斗經驗和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到十八世紀末已成為最有名望的俄國軍事長官之一。他和蘇沃洛夫一樣,堅決摒棄那些絲毫不能發揮下級積極性的過時而死板的線式戰術方法。非常重視在戰斗中堅決、靈活、主動、廣泛地利用機動等戰術原則。他在軍事學術方面素來敢於大膽創新。庫圖佐夫是天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1792年被派往土耳其任特命大使。解決了一系列有利於俄國的重要問題,並使兩國關系有了很大改善。1794年任陸軍貴族武備學校校長,努力改善軍官的訓練工作:增設戰術、軍事歷史等課程,重視培養未來軍官的軍人責任感、無畏精神和主動性。1795年起任駐芬蘭部隊司令和監察員。1798年晉為步兵上將。他還勝利完成了在普魯士的外交使命。在柏林僅逗留兩個月,就把普魯士爭取到俄國一邊反對法國。曾任立陶宛督軍(1799—1801)和彼得堡督軍(1801—1802)。1802年失寵,被免去軍職,在自己的庄園閑居。
2.1806年的失敗:
1804年俄國參加了反對拿破崙一世侵略的同盟(參見拿破崙戰爭),1805年俄國政府向奧地利派出了兩支軍隊,庫圖佐夫任其中一支軍隊的總司令。1805年8月他指揮的5萬俄軍向奧地利開進,但奧軍尚未來得及同俄軍會師就在烏爾姆被拿破崙擊潰(參見烏爾姆戰役)。因而形成庫圖佐夫軍隊單獨面對具有極大優勢兵力敵人的局面。庫圖佐夫為了保存軍隊,於1805年10月進行了從布勞瑙到奧爾米茨的著名的退卻機動行軍,並在阿姆施泰滕戰敗繆拉,在迪恩施泰因戰敗莫爾季耶,使俄軍脫離了被合圍的危險。這次行軍作為戰略機動的出色典範載入俄國軍事學術史冊。庫圖佐夫原擬將軍隊從奧爾米茨(今奧洛穆茨)撤至俄國邊界,以便在俄國援軍和來自北義大利的奧軍到達後,轉入堅決反攻。但盟軍不顧庫圖佐夫的意見,在亞歷山大一世和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二世催促下,尚未集結完畢,就轉入了進攻。12月2日開始了著名的奧斯特里茨戰役。尼古拉·蘇爾特突擊布拉贊高地的時候他在中部指揮1.7萬俄軍進行防禦。雖然法軍有奇襲的優勢,但人數並不比他多,在2個小時庫圖佐夫就被打的潰不成軍。而蘇爾特這一戰後被稱為歐洲第一戰術家。戰後亞歷山大一世認為他是失敗的主因。1806年9月降任基輔督軍。1808年3月被派往摩爾達維亞軍隊任軍長。因和總司令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普羅佐羅夫斯基元帥在有關繼續作戰的問題上發生分歧,1809年6月調任立陶宛督軍。
3.穩定南方戰線:
第七次俄土戰爭期間,從1806年到1811年,俄軍先後調換了幾個總司令都未能取得勝利。此時,拿破崙正在加緊准備侵犯俄國,形勢對俄國十分不利,亞歷山大一世不得不任命庫圖佐夫對土作戰的總司令官。庫圖佐夫到任後,俄軍又抽調五個師到西部邊境防禦拿破崙,他手裡實際上只有46000人的兵力。當時,俄軍戰線長達1000公里,因此,庫圖佐夫認為:「欲使這樣一個廣大的地區,在每點上都有充分的實力防守,那是不可能的」,決定放棄一條直線全面防守的警備隈形,把俄軍集中一地,准備在一點上以優勢兵力打擊敵人。此時,土軍占據著堅固的舒姆拉要塞。庫圖佐夫了解到要攻克這個要塞「既不可能,亦屬無效」,即命令他的部隊撤到魯什丘克地區,背臨多瑙河,誘敵出巢。土軍見俄軍撤退,便離開舒姆拉要塞進行追擊。俄軍在魯什丘克以逸待勞,把土軍6萬之眾打敗。此時,庫圖佐夫不但沒有讓俄軍追擊,反而將這里的炮台和工事炸毀,繼續後退,由多瑙河南岸撤到北岸。這種作法使一些軍官不能理解,他解釋說:「我們如果追擊土軍,也許一直追到舒姆拉,但是我們接著又將怎麼辦呢?我們必須回軍,和去年的情形相同......,比這樣好得多的是鼓舞一個我的朋友阿哈買拜(土耳其首相),那麼,他便要再落入我們的手中了」果然不出其所料,土耳其首相阿哈買拜在拿破崙錄鼓動下,將兵力增加到7萬,以5萬人渡過多瑙河進攻俄軍,還有2萬人留在南岸。此時,庫圖佐夫認為整個局勢徹底改變了。他的策略將獲得成功,立即組成一支7000人的輕裝部隊迅速迂迴到多瑙河南岸,突襲土軍軍營,然後從多瑙河南、北兩岸包圍土軍,大獲全勝。接著和土耳其簽訂了有利於俄國的布加勒斯特和約(1812)。這項條約保證了俄國西南邊界的安全,並使土耳其不能參加拿破崙對俄國的遠征。這是軍事和外交上的一個重大勝利,它改善了俄國在1812年衛國戰爭開始前的戰略形勢。雖然俄軍在對土戰爭中戰績輝煌,但由於亞歷山大一世對庫圖佐夫懷有惡感,再次撤銷了他在軍隊的領導職務。
4.1812年戰爭:
1812年衛國戰爭初期,庫圖佐夫於7月先後當選為彼得堡義勇軍和莫斯科義勇軍司令。俄軍放棄斯摩棱斯克後,由於軍事局勢緊張以及軍隊和人民的堅決要求,亞歷山大一世被迫於8月20日任命庫圖佐夫為俄軍總司令。8月29日庫圖佐夫重返軍隊。他的使命就是和拿破崙決戰,博羅迪諾戰役於9月7日開始。距離亞回部隊不到10天。拿破崙企圖在這次交戰中消滅俄軍,打開去莫斯科的通路,迫使俄國投降並接受和約條件,但他未能達到目的。庫圖佐夫為保存俄軍的戰鬥力,決定放棄博羅季諾陣地,隨後又放棄了莫斯科。放棄莫斯科後,庫圖佐夫隱蔽地實施了翼側塔魯季諾機動(1812年),使軍隊避開法軍突擊,集中在塔魯季諾村地區,切斷了拿破崙向俄國南部地區前進的通路,為組織和准備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他在短期內順利地解決了一個重要問題:在數量上形成了對拿破崙軍隊的優勢。俄軍得到後備軍和義勇軍的加強後,便積極行動,在所有的敵占區廣泛展開游擊活動。拿破崙軍隊不斷被俄軍和游擊隊的小規模戰斗所削弱,精疲力竭,離開了基地,缺乏糧食和冬裝,士氣大為低落。
庫圖佐夫在塔魯季諾的活動是大量而又多方面的:他指揮部隊,管理宣布為戰時狀態的各省,組織後備軍補充軍隊,開展游擊運動和統一游擊隊活動,用正規部隊加強游擊隊。
拿破崙與俄國訂立和約的企圖失敗後,於10月19日開始從莫斯科撤退。他原擬揮師南下,取道有糧秣儲備的卡盧加地區。但在10月18日的切爾尼什尼亞河戰斗和10月24日小雅羅斯拉韋茨的激戰中失利,被迫從已被法軍毀壞殆盡的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庫圖佐夫組織俄軍轉入反攻,使拿破崙軍隊不斷遭受正規軍和游擊隊的打擊。法軍潰不成軍,殘部在別列津納河被擊潰,向邊界逃竄。庫圖佐夫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消滅了被認為不可戰勝的拿破崙大軍。庫圖佐夫由於1812年對俄軍指揮有方,被封為斯摩棱斯克公爵並榮獲最高戰功勛章——一級喬治勛章(1812.12.12)。俄軍於1813年1月越過邊界進入西歐。庫圖佐夫由於健康受到嚴重損害,這次遠征未能參加到底。1813年4月28日在西里西亞的一個小城本茨勞(今波蘭博萊斯瓦維茨)去世,他的遺體作防腐處理後運回彼得堡,葬於喀山大教堂。
❺ 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遭槍擊身亡怎麼造
促進俄土聯合反恐。
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俄駐土大使被卑鄙殺害。襲擊者意圖破壞俄土關系,破壞敘利亞和平進程。俄土兩國將成立聯合調查組對俄駐土耳其大使遭槍擊事件展開調查。盡快弄清背後黑手。
俄駐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爾洛夫在安卡拉遇刺是一起恐怖襲擊事件,俄將就此事要求聯合國安理會討論反恐問題。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和俄羅斯總統就槍擊事件通電話。
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爾洛夫19日晚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出席一個活動時遭槍擊,路透社稱,因槍傷嚴重大使已去世。
❻ 土耳其和俄羅斯的關系是什麼
世仇地緣戰略上的對手競爭大於合作但並不意味著它們不能合作,但從長遠看他們之間是矛盾佔主要地位的。
1,俄羅斯與土耳其之間的關系也許就是一個最好的範例。自2015年俄羅斯武裝力量正式介入敘利亞內戰以後,俄土關系一度變得異常緊張。2015年11月24日土耳其軍方擊落一架俄軍蘇-24戰斗轟炸機並導致一名俄軍飛行員喪生,由此兩國關系跌到了谷底。
2,依照當時的緊張氣氛,即便俄軍真把土耳其境內的什麼目標給轟了,恐怕人們也不會感覺到太意外。而不久之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態度轉變之快同樣讓人始料未及,埃爾多安不僅在態度上對俄迅速軟化,甚至提出可以向俄軍提供軍事基地。
3,不久之後,土耳其爆發了針對埃爾多安的政變,而這一次俄國人選擇了支持埃爾多安,其態度要比歐美國家明確得多,甚至有消息稱,關於土軍方發動政變的情報,最早是由俄羅斯情報部門提供給埃爾多安的,這是否屬實我們不得而知,但俄羅斯對埃爾多安的支持則是顯而易見的。
4,要想把這種亂糟糟的關系搞清楚,我們恐怕要把時間退回到1453年。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正在猛攻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在經過慘烈的攻城戰之後,土耳其士兵如同潮水般攻入城內。
5,東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守城戰中戰死,兩個兒子一個戰死,一個投降。由此東羅馬正式宣告滅亡,君士坦丁堡也就成了現在的伊斯坦布爾。至此,歐洲基督教文明開始處於奧斯曼帝國的兵鋒之下。
6,在君士坦丁堡被攻破時,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公主和她的父親卻成功逃了出來,並且一路跑到羅馬尋求庇護。1472年,羅馬天主教教廷做出了一個決定:將已經成年的索菲婭公主嫁給了莫斯科大公國的伊凡三世。
7,羅馬教廷之所以要促成與莫斯科公國的聯姻,本質上還是來自奧斯曼帝國的巨大壓力。東羅馬帝國被滅後,土耳其人很快又佔領了巴爾干半島,這也為五百多年後的南斯拉夫分裂埋下了伏筆,此時羅馬教廷所處的義大利半島已經岌岌可危。如果能讓伊凡三世率軍南下,向土耳其人開戰,那麼這個危機就可以得到緩解。
8,從16世紀中後期伊凡雷帝時代開始,俄羅斯開始大舉擴張領土,到公元17世紀,俄羅斯與奧斯曼土耳其兩個帝國終於開始了正面碰撞。
8,對於俄國上層而言,「南下」幾乎是一個永久的戰略命題,其主要方向大致是今天的南亞,中亞,西亞以及北非地區,再具體說,俄國的南下戰略有兩條路徑:一條是越過高加索山脈南下,直抵伊朗,最終控制波斯灣;另一條是從費爾干納盆地向南進入阿富汗,切開開伯爾山口。數百年來,這一戰略幾乎從未變化。
9,從17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已經開始逐步轉入頹勢,面對俄羅斯一直是敗多勝少。通過200多年的不斷交戰,俄國人將與土耳其交戰的戰場逐步從烏克蘭推到了西亞地區。
10,他們從土耳其手中先後奪下了克里米亞半島以及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和亞美尼亞,並且讓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脫離了土耳其的統治,成了獨立國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俄羅斯的崛起史其實就是土耳其的衰敗史。
❼ 土耳其刺殺了俄羅斯的大使是什麼人
中新網12月20日電綜合報道,當地時間19日,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卡爾洛夫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出席活動時遭到槍擊,在送院治療後傷重不治。調查稱,槍手是土耳其警方的成員,已經在交火中被擊斃。俄羅斯總統普京嚴厲譴責槍擊事件,但俄土雙方均表態稱,此次事件不會影響雙邊關系
❽ 問西方一些官職的名稱
爵位是歐洲封建君主國內分封貴族的等級制度。它最早出現於中世紀,在近代的一些國家中仍然繼續沿用。一般以佔有土地的多少來確定分封爵銜之高低,主要可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這五等。
公爵: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長;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首長;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後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
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後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
侯爵: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於藩侯,查理曼帝國分裂後,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後,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後,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後,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後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於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
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
子爵: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於八世紀時封的,後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後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於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大陸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後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
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並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後,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這五個貴族爵位中,又根據其能否傳給後代,分為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兩類。世襲貴族死後可由長子繼承,終身貴族僅限本人活著時擔任,死後其子不能承襲。
英國的封號授予分成七級,分為貴族(peerage)與平民兩大部分。而除了英國王室以外,貴族分為五等;因為中國周朝的諸侯亦分為五等,所以中文就直接對應翻譯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與男爵;另外還有兩種封號:准男爵(Baronet)與騎士(Knight),他們屬於平民,而非貴族;
元帥
元帥一詞用以表示最高軍銜,始於16世紀的法國軍隊。1559年----1560年,法蘭西二世首次授予四名高級將領以元帥軍銜稱號,至19世紀拿破崙一世,法國先後有44人被授予這一軍銜。繼法國之後,元帥軍銜先後被許多國家所採用:
16世紀有日爾曼各國,17世紀有奧地利、俄國,18世紀有英國,19世紀有西班牙、土耳其、義大利、日本,20世紀有阿富汗、印度、泰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中國、前蘇聯、波蘭、羅馬尼亞、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芬蘭、埃及、蘇丹、扎伊爾、烏干達、巴西等國。
有的國家將元帥區分為不同等級。法文元帥一詞源自古上德意文「馬」和「僕人」。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元帥是軍隊中的一般官職,他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工作。
上將
許多國家將級軍官中最高級別的軍銜稱號。上將在英語中與「將軍」為同一個詞(General),但在法、德等語中則是在將軍之後加一個名詞或形容詞構成,法語為「集團軍將軍」(Gneral darmee),德語為「最高的將軍」(General oberst)。
最早的俄軍上將軍銜由彼得一世設立,根據1716年陸軍條令規定,俄軍上將擔任總司令官,級別相當於元帥,有權領導將軍「軍事會議」。
中將
將級軍官中的一級軍銜稱號,多數國家屬將官的中等級別,少數國家以中將為最高軍銜。在多數國家,中將是軍長的編制軍銜,但在一些國家,如以色列、利比亞、索馬里、比利時、瑞士、烏拉圭、宏都拉斯等國,中將則是國家最高軍事領導人的軍銜稱號,因而也是這些國家的將官中最高的一個級別。
少將
特級軍官中較低的一級軍銜稱號。世界各國的將官,一些國家以少將為最低的一個級別,一些國家則以准將為最低級別,後者如美、英、法、德、意、印、巴等國,前者如東歐國家、日本、丹麥、巴西、哥倫比亞、葡萄牙等國。
少將一般為師長和副軍長的編制軍銜,因而起初在一些國家稱少將為「帥將」,現在法文少將仍由「將軍」和「師」兩片語合而成(General de division)
准將
一些國家的將級軍官中最低的一級軍銜稱號。准將一般是旅長的編制軍銜,所以過去一些國家稱准將為「旅將」,法文用「將軍」和「旅」這兩個詞相組合即為「准將」。
在英國,凡是擔任副師長或獨立旅(由兩個團組成)旅長的准將,屬將級軍官,而擔任相當於其他國家團級規模的旅長職務的准將,則不是將級軍官,而是一個受到特別任命的上校,這種准將軍銜帶有臨時性質。在俄國彼得一世時期,只在海軍中設准將銜,陸軍不設。
大校
少數國家校級軍官中最高一級的軍銜稱號。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出現的一級銜稱,最初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設置。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不設大校軍銜,
有的國家不承認大校是高於上校的一個軍銜等級,往往同他們國家的上校對等,在名稱的翻譯上譯為「資深的上校」或「老上校」。
上校一詞源自義大利語「(軍隊之)縱隊」。在法國古代的步兵部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l8世紀末法國人往往把團長和上校混為一談。在俄國,上校一詞首先出現在16世紀,當時人們稱呼指揮團隊的人為上校。
中校
校級軍官中間一級的軍銜稱號。在17世紀俄國軍隊的副團長稱作中校,後來逐漸演變為副團長的軍銜稱號。在西歐國家,中校是團隊指揮官上校的第一助手。1722年俄國彼得一世在《官級表》中,將中校作為校官的第二級軍銜稱號固定下來。
1935年蘇聯紅軍實行軍銜制時,校官只設上校和少校兩個級別,到1939年才補充設置了中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均設有中校軍銜稱號。
少校
該詞源於拉丁文「大的」、「職位較高的」、「年長的」等詞彙,是一個古老的軍事術語。四百多年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稱號使用。
16世紀少校這一軍事術語傳人德國,開始只是作為對擔任一定職務人員的稱呼,如少校與「城市」一詞搭配,即指城市事務管理者,與「鑰匙」一詞搭配,則指負責要塞門戶開關的人。以後德國在建立常備軍時,少校便作為軍銜稱號使用。
1698年,俄國為新制團的指揮人員和在俄軍中服役的外國人設置了少校軍銜,13年後在彼得一世建立的正規軍中也開始設置此銜。18世紀--19世紀,俄國一度將少校區分為一級少校和二級少校兩個級別,還把少校與崗位相搭配來表示一種固定的職位,如「基地少校」、「門衛少校」等。
大尉
該詞源自拉丁文「首領」一詞派生出的「軍事長官」。大尉的稱謂首先出現於中世紀的法國,當時是獨立軍區長官的頭銜,職位顯貴。後來大尉一詞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上尉
該詞來源於拉丁文「首領」,是一個最古老的軍事術語。西方陸軍最早的組織形式是被稱作「連」的單位,每個連由一名上尉指揮,當時的上尉是一種職稱,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連長是同一個詞(Hauptmann)。
這個詞由「頭」和「人」兩片語合而成,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過去一般是對首領或司令官的稱呼。以後,上尉逐漸演變為擔任連長職務者的軍銜稱號。
中尉
該詞源自法文「代理人」、「副職」。中尉作為軍隊職務名稱,最早出現在法國,1444年法國軍隊將擔任副隊長的首領稱為中尉,到15世紀末中尉成為對副連長的稱呼。從17世紀下半葉起,中尉成為法蘭西等西歐國家陸軍和海軍的軍銜稱號。
少尉
該詞源於法語「代表」,是法國古代對步兵和騎兵部隊中掌旗軍官的稱呼。從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起,少尉被確定為法國最低一級軍官的軍銜稱號。
在德國,1500年前後,人們用由法國傳人的該詞稱呼某些軍事長官的代表或其他公務人員,約l8世紀後稱軍隊中最低一級的軍官為少尉。
所以從時間看,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歐洲軍銜系統裡面應該只有將軍和尉級軍官的軍銜。
(8)俄羅斯與土耳其長官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歐洲國家貴族爵位中,從最低級貴族爵位以上的第五級一般在中文裡譯作「公爵」,在王或親王之下,在侯爵之上。是爵位中最高一級。
歐洲諸國近代的「公爵」稱號比較統一,大多可以歸為三類:從拉丁文x衍生出的爵位名(例如法語Duc和英語Duke'),此詞源原義是「領袖」;與德語Herzog同源的稱號,詞源是日耳曼語,「領軍」的意思;
此外部分斯拉夫國家有Voivode(或類似)稱號,是相似的「戰士領袖」的意思。一般歐洲國王死後大部分是近親的伯爵即位。
三組稱號都源自於對於軍隊首領的稱號。在古羅馬時代,由日耳曼或凱爾特蠻族出身而作為僱傭軍為羅馬軍隊所用的將帥,由於沒有正式的羅馬軍銜而統稱為Dux,也因此Dux被認為等同於日爾曼人舊有的軍事領袖稱號,Herzog。
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各部族的軍事領袖成為歐洲各獨立小國的國君,其中許多就以Dux或Herzog(或相似的當地名稱)為稱號。
直到近代,義大利和德國統一之前的很多小國都以此為稱號,為與擁有相似稱號而不是國君的貴族有所區別,中文一般稱作「大公」,歐洲現存的獨立大公國是盧森堡和安道爾公國。
歷史上的其它大公國經過合並和並吞,逐漸演變成了由國王授予的爵位。在歐洲各國,公爵都是最高爵位之一,在一些國家公爵以上還有親王,另一些國家的公爵級別比親王要高。
歐洲公爵是很高的爵位,不過封建社會晚期,俄羅斯等國家公爵變得相當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