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俄羅斯族的民族習俗
俄羅斯族的飲食,在許多方面保留著早期在俄國生活的傳統習俗,同時又深受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影響,主食是自己烤制的麵包,副食多為列巴俄式煎菜。俄羅斯族人的一日三餐是:早上喝牛奶,吃抹上黃油的麵包; 午飯是麵包,菜;晚餐較豐盛,多是米飯、炒菜,或是抓飯、面條等。
俄羅斯族人的飲食不僅繼承了傳統的煎、烤、燉、炸、煮等烹飪習慣,又吸收了漢族以及其他民族飲食文化的長處和經驗,俄羅斯族的飲食依然保持著傳統風味,他們製作的麵包、糕點品種繁多,味道鮮美。他們特別喜歡吃黃瓜、西紅柿等營養豐富的蔬菜。他們製作的拌有牛奶、雞蛋、黃油、果醬的點心為當地其他民族所仿效。俄羅斯族牧民家庭生產的熏腸、熏火腿和小香腸深受各族人民的歡迎。
俄羅斯族人喜愛飲酒,善於製做各種食品和飲料。 著名的是烤制麵包和製做啤酒。俄羅斯人稱啤酒為「畢紅菜湯瓦」,自製的味甜,不象一般啤酒味苦。
俄羅斯族的主食主要是自己烤制的列巴(一種較硬的麵包)和煎餅,副食有肉、雞蛋、灌腸、牛奶、黃油等,他們喜歡吃俄式夾餡麵包和無餡麵包及各種糕點,喜歡吃烤鵝、烤牛肉片、牛肉煮土豆、雞蛋腌豬肉片等俄式熱菜,喜歡吃黃瓜、西紅柿、土豆、胡蘿卜、圓白菜等蔬菜。愛喝加有牛肉和土豆的各種菜蘇波湯、白酒(伏特加)和自己釀制的醇香甜美的啤酒。他們的日常飯菜主要有俄羅斯風味的黑列巴、布拉其尕、魯列特、古力其、比羅哥、蘇波、尕德列得、土豆燒牛肉、比羅什給、布里內、阿拉嘰等。
黑列巴是一種麵包,是俄羅斯族最古老、最尊貴的食物。它的作法不同於一般麵包的烤制,製作時先將酵母在溫水盆中化開,然後加糖鹽各一勺,再加入適量的乾麵粉攪拌成糊狀,放置在較暖和的地方使其發酵,待盆里的麵糊成泡沫狀時,再加入乾麵粉和成團繼續讓其發酵。等面再次發酵後,取出來揉成圓形或長圓條,放進烤盤蓋上蓋布再使之發酵,然後才放入烤爐或烤箱中烤熟,等其冷卻後食用。
布拉其尕也是一種麵包,是用麵粉、奶油、砂糖和雞蛋等原料攪拌發酵後烤制而成的,酥軟香甜,營養價值很高,是俄羅斯族人常吃的一種早點。
「比羅什給」在俄語中是「餡餅」之意。作法是:先將米飯蒸熟,牛肉切碎炒,放蔥頭及花椒、大料等調料。然後把炒熟的牛肉與米飯混在一塊攪拌成餡,和好面,用手拍成很薄的皮,包上餡,又拍成扁形的餡餅,烘烤至熟。
「蘇波」在俄語中是「湯」或「湯菜」之意。是俄羅斯族人最普通、最常吃的一道湯菜,分葷素兩種。
尕德列得,又叫紅燜肉餅,是用牛肉或羊肉、土豆、雞蛋、乾麵包等原料製作而成,略帶酸味,香而不膩,色澤亮麗,深受俄羅斯族人喜歡。俄羅斯族人以麵食為主,主要吃麵包及各種餡餅。副食品有各種蔬菜及豬肉、羊肉、牛肉、牛奶,還有腌制的各種蔬菜等。居住在鄉村的俄羅斯人,家庭幾乎都養有頭數不等的奶牛,戶戶都會精心製作奶油、乳酪、果醬、果丹皮等美味可口的食品。俄羅斯人吃飯時用刀、叉、勺,盛飯的工具大多是盤子。一日三餐,早、晚兩餐比較簡單,先喝湯後吃菜。如果有兩樣以上的菜,一個菜吃完以後,再吃另一個菜。乳酪、奶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料。男人一般喜歡飲啤酒,差不多每家都會自製啤酒,除了自飲,也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俄羅斯人忌食馬肉、驢肉,少數人不食狗肉。因為受哈薩克、維吾爾等兄弟民族的影響,有些俄羅斯人還不吃豬肉。 俄羅斯族實行婚姻自由、戀愛自由,但結婚須徵得父母同意。俄羅斯族與其他民族皆可通婚。俄羅斯族的傳統婚禮十分隆重,程序和儀式也十分繁瑣、復雜。舉行婚禮要事先通知親朋好友,如果接到邀請不來,則被認為是一種失禮行為,會引起主人的不悅。婚禮先在女方家舉行,來客用餐、唱歌、跳舞,熱鬧一陣,結束後,由男方親友及新郎組成迎親隊伍到女方家去迎親。迎親隊伍快到新娘家門口時,女方的親友把大門關上,並派一群小孩向新郎要開門錢,給錢後新郎才能進女方家的門。按照傳統習俗,新郎新娘還要到教堂去舉行證婚儀式,新娘身穿白色禮服,頭戴桂冠,與新郎一起站在神像前,由神父詢問男女雙方是否同意結為夫妻,在雙方肯定答復之後,雙方要交換定情的信物,然後由神父誦念規定的祈禱經文,並對新婚夫婦祝福。儀式完畢,由男方家宴請親友和賓客,接著舉行舞會。晚上還要仿照漢族人的習慣,鬧一鬧新房。
俄羅斯族的家庭實行一夫一妻制,父親是家長,掌管家庭經濟。子女長大結婚以後,另立門戶,獨立生活。父母死亡,遺產由兒女共分。希臘正教是禁止離婚的,俄羅斯族人受希臘正教的影響,一般很少離婚。
俄羅斯族嚴禁叔伯姑表兄妹等近親結婚,但不限制與其他兄弟民族通婚。他們主要通過戀愛自由結合,雖然也有包辦婚姻,但不佔主導地位。
俄羅斯族的人名,由本名、父名和姓三部分組成。女人結婚後,一般隨夫姓,也有男的隨女姓或雙方都不變姓的。通常以名字或小名稱呼未成年人。對成年人通常稱本名和父名,對平輩親各或晚輩,可直呼其名;朋友間在非正式場合下,亦可直呼其名。 俄羅斯族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元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 。紀念耶穌降生。這一天俄羅斯人到教堂祈禱後,家人們聚在一起慶賀。每年3月21日是希臘正教徒紀念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復活的復活節。復活節前40天,教徒們要齋戒、素 食。復活節那天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每年復活節後50天為降靈節。降靈節亦稱聖靈降臨節 ,是希臘正教紀念耶穌門徒領受聖靈的節日。主要有「復活節」、「聖誕節」、「舊歷年」、「清明節」、「主領洗節」等。
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復活節」又叫「帕斯喀節」,是為了紀念耶穌死後復活,沒有固定的日期,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一般在4月4日至5月10日之間。節前,人們按照宗教傳統齋戒49天,每天只吃一頓飽飯,其餘兩頓只吃半飽,而且不吃葷,只吃素,戒期也不許唱歌跳舞。不過除了老人和教徒,我國很多俄羅斯族人已經不再守戒了。過節這天,每家除准備豐富多彩的「比切尼」(糕點)之外,還要准備煮熟的彩蛋(復活節彩蛋),即將煮熟的雞蛋塗上紅、黃、藍、咖啡、綠、紫等色彩,每當客人來到,主人就分一個彩蛋,以象徵生命的昌盛。節日期間人們要以上好的點心、餅干款待來客,親友們互登門祝賀,青年男女則載歌載舞,跳起節奏強烈的俄羅斯踢踏舞,拉起三弦琴和手風琴,盡情歡樂。每年復活節後50天為降靈節,降靈節亦稱聖靈降臨節,是希臘正教紀念耶穌門徒領受聖靈的節日。
聖誕節也是我國俄羅斯族的一個盛大的宗教節日,是為了慶祝耶穌的誕生。俄羅斯人的聖誕節在每年俄歷的1月7日舉行,聖誕節的前一天,即1月6日被稱為聖誕前夜(сочельник ),西方稱為平安夜。在聖誕前夜教徒要全天禁食,直到晚上才能開齋。聖誕前夜的晚上信徒和非信徒按習慣要吃聖誕鵝,這是聖誕晚餐必不可少的。人們將買回來的鵝腹中填入蘋果、麵包和過了油的蔥頭,加入各種作料,烤熟食用。當節日來臨時,俄羅斯族人都要用柏樹或松樹布置成華麗的聖誕樹,准備豐盛的節日食物。晚上團聚時,裝扮的聖誕老人要給大家贈送聖誕禮物,還要舉行唱詩會。聖誕樹至今仍是新年和聖誕節必不可少的裝飾品。聖誕樅樹(рождественская ёлка ),也叫聖誕樹,常用杉、柏之類呈塔形的常青灌木做成,象徵著健康長壽。教徒在聖誕前夕開始布置聖誕樹,並一直擺到1月14日(即俄歷的舊歷新年),而非教徒則在新年的前夕布置聖誕樹(新年樅樹)。裝飾新年樅樹的風俗從18世紀開始盛行於歐洲。傳說神在新年時藏在常青的松樹里,為敬奉他們,必須為他們准備禮物。新年樅樹上掛滿各種各樣的禮物就是這么來的。在家庭中裝飾聖誕樹是全家老少最為開心的時刻。人們在聖誕樹上掛上用錫紙包的水果和糖及用錫紙剪的各種動物,把買來的長串彩燈、彩珠繞在聖誕樹上,樹下藏著父母送給孩子們的禮物。有的家庭還專門請聖誕老人(Рождественский дед ,也叫Ёлочный дед 或Дед - Мороз )給孩子們送禮物。聖誕老人和他的孫女雪姑娘(Снегурочка )是新年最主要的人物。聖誕老人是西方童話故事中善良慷慨的化身,最能吸引千千萬萬顆純潔童心的是他背著的那隻大禮物袋,他給孩子們溫暖和歡樂。每年聖誕夜,聖誕老人乘著鹿拉雪橇從北方來,從煙囪進入每個有孩子的家庭,悄悄地把禮物裝在新長筒襪里或塞在枕頭下,給孩子們一個意外的驚喜。而雪姑娘則是青春常駐、快樂永存的象徵。聖誕老人和雪姑娘大都是青年人扮演的,由孩子的父母電話預約,前來恭賀新年,贈送禮物。
報喜節,新疆等地俄羅斯族傳統歲時活動,一般在農歷三月上旬舉行。據《新約聖經》載:聖母瑪利亞在這天領受了天使向她宣布上帝的旨意,她將由「聖靈」感孕而生耶穌。節日期間人們要進行各種慶賀活動。三月四日孩子們把烤好的百靈鳥形狀的餅干帶到田地里,拋向天空,然後再接住,以示迎春。婦女們於三月九日把一塊亞麻布鋪在村外的地上,擺上一個大圓麵包,請春天母親享用。姑娘們則用紙或布紮成各種小鳥,用繩子拴的折下的樹枝下。各人自找山披、屋頂、柴垛等較高的地方,搖動樹枝,唱迎春歌。也有的地方於三月二十五日慶祝報喜節,因為這時春天已來臨,候鳥也已返回。在這一天,人們唱迎春歌。
洗禮節,新疆等地俄羅斯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公歷1月19日舉行。據《新約聖經》載:耶穌曾三次顯示其神性,第二次受洗禮時,「聖靈」和鴿子降在他頭上,顯示他為上帝的兒子。希臘正教注重這次顯聖,定於公歷一月十九日為此節日。洗禮本是基督教的一種入教儀式。在洗禮節那天人們除去教堂祈禱外,還要到江河裡破冰取「聖水」,有的人還要跳進冰窟窿里洗一洗。十八日晚按風俗習慣是占卜時間,尤其是女孩子們要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
豐收節,新疆等地俄羅斯族傳統農祀活動,每年公歷十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舉行。收割結束時,人們特意在地里留下最後一束小麥,將它周圍的雜草除盡、然後擺上麵包、鹽和奶酷等供品,表示感謝大地的恩賜,祈求來年獲得更大豐收。
謝肉節,又稱「送冬節」,新疆等地俄羅斯的傳統見時節日。時間由原來每年的公歷2月底或3月初改定為大齋(希臘正教的齋戒日期在復活節之前7周開始,無固定日期,一般不得早於每年的3月22日或晚於4月25日)前的一周舉行。節期為七天。按照民間習俗,節期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內容:星期一是迎春日;星期二是娛樂日;星期三是美食日;星期四是醉酒日;星期五是新姑爺回門日;星期六是姑娘相新嫂子日;星期天是送冬日和寬恕自己的言行。在謝肉節期間,家家戶戶大擺酒宴,因為在謝肉節過後的齋戒期內不能吃葷和喝酒。 俄羅斯族性情開朗,說話幽默,民族自尊心較強 ,接人待客,講究禮節。俄羅斯族人對熟識的人見面時要問好,說「您好」 、「早上好」、「白天好」、「晚安」等。節日前夕見 面時要說「預祝節日愉快」,如遇重大節日,有的還有 互相寫信或互相致賀電的習慣。
接吻、鞠躬、握手等禮節最為普遍。親人或好友久 別重逢的要擁抱一起,雙方互吻面頰。在比較隆重的場合,有時男子要彎腰吻女子的右手背。長輩和晚輩相見 ,一般是長輩吻晚輩的面頰三次,先右後左,再回到右 ,以表示疼愛。也有的長輩為了表示對晚輩的疼愛和贊許,吻額頭一次。晚輩對長輩表示尊重時,一般吻二次 。女子之間好友相遇時,一般是擁抱,有時也互吻。男子之間,則只互相擁抱。親兄弟姐妹久別重逢或分離時 ,要行握手禮,一般下級或晚輩不宜先伸手。男子遇到女子時,要等女子先伸手才能與之握手。對初次見面的婦女,只行鞠躬禮。
到俄羅斯族人家中作客或辦事,進屋要敲門,得到允許才能入內,進屋要脫帽,坐在主人讓給的位子上,不能坐床,坐床認為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來客不得隨便吸煙,吸煙須經主人同意。俄羅斯人最隆重的傳統禮節 是用麵包和鹽迎接客人,象徵著友誼和善意。來客須用刀子切下一塊麵包沾少許鹽吃下後方可進屋。這種禮節從前只用於迎接貴賓和新娘,也用於一般社交場合 。 俄羅斯族性情開朗,說話幽默,民族自尊心較強,一般都好客,講究禮節。迎接客人,最隆重的傳統禮節是用麵包和鹽迎接客人,象徵著善意和友誼。來客須用刀子切下一塊麵包沾少許鹽吃下後才可用於一般社交場合。俄羅斯人忌送黃色禮品,認為黃色表示不忠誠,藍色代表友誼。社交中,接吻禮節也較盛行,但也有種種禁忌,如朋友之間只能互吻面頰,男子不能吻未婚姑娘的手,只能吻已婚婦女的手背,只有長輩才能吻晚輩的額頭等等。與老年人同行時,年輕人不可走在前面,男女同行時,男子不可走在前面;在宴會上,男子不可以在婦女入座前先坐;男子不得戴手套和別人握手,見到長者或婦女時,應先鞠躬,等對方伸出手來時才可行握手禮。
去俄羅斯族人家作客時,有不少規矩。要先敲門,得到主人允許後,方可進屋,進屋後不能戴帽子,不能坐在主人家的床上;客人若要吸煙,必須事先徵得主人的同意;點煙時,不可以用一根火柴連續給三個人點煙;不能問別人的收入,也不可以問婦女的年齡,否則被視為不禮貌;赴家庭宴會時,一般應比預訂的時間晚15 分鍾到,但不宜更晚。俄羅斯族人在生活中還很忌諱數字,尤其是「13」,被他們稱為是鬼數,最不吉利。
俄羅斯族人愛吃肉,但忌食馬肉、驢肉,飲酒時不可以左手舉杯。喝湯時必須用勺,但不得用左手拿勺。
B. 豐收節是什麼時候
在中國漢族及大部分少數民族中豐收節為農歷十月初十。在中國畲族等部分少數民族中豐收節為農歷八月十五。在南印度也叫「龐格爾節」,在公歷3月中左右。
在中國,農歷十月初十日是傳統的豐收節,豐收節有著上千年的歷史 。主要是慶祝一年的豐收,祭祀豐收神「炎帝神農氏」。中國民間認為農歷雙十節是「十全十美」的吉日,在這天結婚登記的人更是認為是「十全十美婚」。
在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復發布,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2)俄羅斯豐收節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豐收節節日中的「豐收」,蘊含著深厚悠遠的民俗文化淵源。「農民豐收節」是現代節慶概念,我國古代沒有同樣名稱的節日。古代的豐收祭既是對農業神靈的恩報,對稼穡有功者的感謝,也包含著對來年農業年景的祈禱,既反映觀念上的天地信仰,更體現重農憫農的國家意志。
相傳我國開展「祭社稷」活動,從夏朝的大禹時代開始,歷經四千多年而不輟。幾千年來,豐收慶典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和情感世界之中,推動著中華農耕文化延續和發展。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一個繼往開來的節日。這里的「豐收」含義已經不單指「多收三五斗」的產量追求,而是既要產量高,更要品質好、價格優,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全面豐收。
C. 哪位可以給列一份中國和俄羅斯的節日對照表啊~!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全國放假一天;春節(農歷新年),全國放假三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記者節(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將傳統節日納入法定假日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俄羅斯的傳統節日
俄羅斯的傳統節日主要包括新年和四季節日(送冬節、樺樹節、豐收節和迎冬節)。除此以外,由於東正教長期作為俄羅斯的國教,影響深遠,不少宗教節日已經成為俄羅斯人傳統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新年(元旦):俄羅斯的新年曾經定在每年初春時分的3月1日,屆時舉行隆重的祭祀太陽的儀式。15世紀末又受拜占庭的影響把節期改到9月1日。直到1699年,彼得大帝才依照西歐各國的傳統習慣,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新年。
1669年除夕午夜,彼得大帝在紅場上點燃了第一枚禮花,並命令莫斯科居民用松、柏、樅等常青樹裝房屋,以示吉祥。於是後來樅樹成為聖誕節和新年的主要標志。由於節期相近,東正教把新年和聖誕節連在一起慶祝。新年的慶祝活動中少不了嚴寒老人(聖誕老人)和雪姑娘,他們向人們贈送禮物,祝賀新年。
1930年,蘇聯政府將新年正式定為全國性節日。新年時,各個公共場所都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在城市的大廣場上聳立著高大、漂亮的新年樅樹,家家戶戶的客廳里也擺著掛著各種小禮物的樅樹,塔形的樅樹象徵生命常青。在新舊交替的午夜12點鍾,克里姆林宮巴斯克塔上的大自鳴鍾傳出洪亮的鍾聲,收音機和電視將鍾聲傳遍全國。舉國歡慶,人們打開香檳,互相祝賀新年。
公歷1月14日是俄歷元旦,俄羅斯人照例又要慶祝一番,尤其在農村。
送冬節(謝肉節):新年後第二個最熱鬧的節日是送冬節。送冬節是四季節日之一,節期約在2月末、3月初,為時一周。
送冬節的前身是古斯拉夫人的春耕節。人們認為冬去春來是春神雅利洛戰勝嚴寒和黑夜的結果,因此每年2月底3月初都要舉行隆重的送冬迎春儀式。人們用烤成金黃色圓形小薄餅祭祀太陽,晚上則燃起篝火,燒掉用稻草紮成的寒冬女王像。人們以此歡慶經過漫長的嚴冬,明亮的太陽又開始為大地送來溫暖。
節日期間吃黑麥烤制的犁形、耙形大麵包。第一天播種時,人們帶著麵包、鹽和雞蛋下地,當牛馬犁出三條壟溝時,人們吃掉一部分麵包和鹽,其餘的喂牛馬。又把雞蛋埋入土中,表示祭祀大地,祈求保佑。
東正教傳入俄羅斯後,無力取消這一異教的民間節日,只好把春耕節改稱謝肉節,節期安排在春季大齋前一周。教會把這一周稱為無肉周或乾酪周,因為在這一周里人們仍然可以吃葷食或乳製品,這一周過後,進入大齋期,人們將不得吃肉食和乳製品,故稱謝肉節,意為大齋之前向肉食告別。
謝肉節持續7天,每天各有其名,慶祝方式不盡相同。
星期一為迎春節。家家戶戶煎制圓薄餅,作為節日的必備食品,吃時佐以魚子、酸牛奶等。
星期二為始歡節。人們邀請親朋好友家的未婚姑娘和小夥子們一起娛樂,為他們牽線搭橋,提供挑選意中人的機會。
星期三為宴請日。岳母宴請女婿。
星期四為狂歡日。慶祝活動達到高潮。人們在大街上舉行各種狂歡活動,開懷吃喝,盡情歡樂。
星期五為新姑爺上門日。新女婿宴請岳母及其家人吃薄餅。
星期六為歡送日。人們載歌載舞把象徵寒冬女神的草人用雪橇送往村外燒毀,在這一天新媳婦要拜訪丈夫的姐妹。
星期日為寬恕日。人們走親訪友,拜訪鄰里,請求他人原諒自己的過錯。
60年代末,蘇聯政府將這個節日改為送冬節,又叫俄羅斯之冬狂歡節。節日的古老習俗和宗教意義都淡化了。但這個節日仍然是俄羅斯人的重要節日,象徵太陽的圓薄餅依然是節日的必備食品,節日期間跳的圓圈舞依然是俄羅斯最主要的民間舞蹈形式。節日里,各地還舉行化裝遊行,彩車上載著人們裝扮的寒冬女神、俄羅斯三勇士等神話中的人物,人們載歌載舞送別寒冷的冬天,迎接溫暖的春天。
樺 樹 節:四季節日的第二個節日是樺樹節,節期在俄歷每年6月24日。樺樹節源自古代的夏至節。夏至節本在6月22日,這一天太陽在空中達到最高點,此節日帶有太陽崇拜的色彩。在農村,此時夏季來臨不久,農民辛勞一春,稍得清閑,因此要歡慶一番。
民間的慶祝活動體現了水火崇拜。人們身著節日盛裝,頭戴花環,圍著篝火唱歌跳舞。有人從篝火上跳過,或燒掉舊衣服,以消災辟邪,強身祛病。人們還把樺樹枝與祭品一起投入湖中,祈求神靈保佑豐收。少女們將點燃的蠟燭放在花冠上,放進河水中,誰的蠟燭燃得最久,誰就被認為是將來最幸福的人,她們還按照花環漂動的方向占卜自己的婚事。古代,俄羅斯過夏至節時還要到森林中尋找兩株距離很近的小白樺樹作祭祀用。有的地方則用花環、綵帶裝飾一株小白樺的風俗。
後來東正教把夏至節與聖三主日結合在一起,將時間改在6月24日,因為東正教在這一天紀念施禮約翰誕辰。節日期間教堂用樺樹枝裝飾起來,教徒們也手持樺樹枝來做禮拜。民間還把這一天看作是悼亡節,都要去上墳。
夏至期間正是草木繁盛、氣候宜人的季節,人們都在戶外舉行歡慶活動,特別是青年人,因此到了蘇維埃時期夏至節變成了蘇聯青年節。這一天歡慶又離不開樺樹,於是從1964年起又被稱作樺樹節,或者"俄羅斯小白樺節"。白樺樹成為俄羅斯民族的象徵是有其歷史淵源的。11-15世紀許多古羅斯文獻就是刻寫在樺樹皮上的。不少俄羅斯作家都懷著深厚的感情描寫過白樺樹,在俄羅斯人看來,樺樹是那麼秀美,挺拔。樺樹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用樺樹枝、矢車菊、鈴鐺裝飾房間。節日里還要舉行聯歡會,女主持人被稱作"小白樺",還有化裝遊行,遊行隊伍簇擁著樺樹,真是處處有白樺樹。
豐 收 節:豐收節是"四季節日"中的第三個節日,在前蘇聯被稱作農業工作者日。農民對這個節日非常重視,特意在田裡留下一束小麥,在它面前擺上麵包、乳酪和鹽,拜祭大地,感謝其賜予的恩惠。
迎 冬 節:迎冬節是"四季節日"中的最後一個。具體日期根據各地冬天來臨的時間而定。節日的中心人物是"冬媽媽",人們以麵包和鹽向她表示敬意。
D. 俄羅斯族的傳統節日 有哪些節日活動
在我國少數民族中,有很多他們自己的的 傳統節日 ,在節日的時候也會有很多節日的慶祝活動,那麼在 俄羅斯族 中有哪些傳統節日呢?這些節日的活動都有哪些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 少數民族的節日 一起來看看吧!
俄羅斯族的傳統節日
復活節
「復活節」又叫「帕斯喀節」,是為了紀念耶穌死後復活,沒有固定的日期,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一般在4月4日至5月10日之間。節前,人們按照宗教傳統齋戒49天,每天只吃一頓飽飯,其餘兩頓只吃半飽,而且不吃葷,只吃素,戒期也不許唱歌跳舞。不過除了老人和教徒,我國很多俄羅斯族人已經不再守戒了。
過節這天,每家除准備豐富多彩的「比切尼」(糕點)之外,還要准備煮熟的彩蛋(復活節彩蛋),即將煮熟的雞蛋塗上紅、黃、藍、咖啡、綠、紫等色彩,每當客人來到,主人就分一個彩蛋,以象徵生命的昌盛。
節日期間人們要以上好的點心、餅干款待來客,親友們互登門祝賀,青年男女則載歌載舞,跳起節奏強烈的俄羅斯踢踏舞,拉起三弦琴和手風琴,盡情歡樂。每年復活節後50天為降靈節,降靈節亦稱聖靈降臨節,是希臘正教紀念耶穌門徒領受聖靈的節日。
聖誕 節
舉行,聖誕節的前一天,即1月6日被稱為聖誕前夜,西方稱為 平安夜 。在聖誕前夜教徒要全天禁食,直到晚上才能開齋。聖誕前夜的晚上信徒和非信徒按習慣要吃聖誕鵝,這是聖誕晚餐必不可少的。人們將買回來的鵝腹中填入蘋果、麵包和過了油的蔥頭,加入各種作料,烤熟食用。
當節日來臨時,俄羅斯族人都要用柏樹或松樹布置成華麗的聖誕樹,准備豐盛的節日食物。晚上團聚時,裝扮的聖誕老人要給大家贈送聖誕禮物,還要舉行唱詩會。
聖誕樹至今仍是新年和聖誕節必不可少的裝飾品。聖誕樅樹,也叫聖誕樹,常用杉、柏之類呈塔形的常青灌木做成,象徵著健康長壽。教徒在聖誕前夕開始布置聖誕樹,並一直擺到1月14日(即俄歷的舊歷新年),而非教徒則在新年的前夕布置聖誕樹(新年樅樹)。
裝飾新年樅樹的風俗從18世紀開始盛行於歐洲。傳說神在新年時藏在常青的松樹里,為敬奉他們,必須為他們准備禮物。新年樅樹上掛滿各種各樣的禮物就是這么來的。
在家庭中裝飾聖誕樹是全家老少最為開心的時刻。人們在聖誕樹上掛上用錫紙包的水果和糖及用錫紙剪的各種動物,把買來的長串彩燈、彩珠繞在聖誕樹上,樹下藏著父母送給孩子們的禮物。有的家庭還專門請聖誕老人給孩子們送禮物。聖誕老人和他的孫女雪姑娘是新年最主要的人物。
聖誕老人是西方童話故事中善良慷慨的化身,最能吸引千千萬萬顆純潔童心的是他背著的那隻大禮物袋,他給孩子們溫暖和歡樂。
每年聖誕夜,聖誕老人乘著鹿拉雪橇從北方來,從煙囪進入每個有孩子的家庭,悄悄地把禮物裝在新長筒襪里或塞在枕頭下,給孩子們一個意外的驚喜。而雪姑娘則是青春常駐、快樂永存的象徵。聖誕老人和雪姑娘大都是青年人扮演的,由孩子的父母電話預約,前來恭賀新年,贈送禮物。
洗禮節
洗禮節, 新疆 等地俄羅斯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公歷1月19日舉行。據《新約聖經》載:耶穌曾三次顯示其神性,第二次受洗禮時,「聖靈」和鴿子降在他頭上,顯示他為上帝的兒子。希臘正教注重這次顯聖,定於公歷一月十九日為此節日。
洗禮本是 基督教 的一種入教儀式。在洗禮節那天人們除去教堂祈禱外,還要到江河裡破冰取「聖水」,有的人還要跳進冰窟窿里洗一洗。十八日晚按風俗習慣是占卜時間,尤其是女孩子們要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
豐收節
豐收節,新疆等地俄羅斯族傳統農祀活動,每年公歷十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舉行。收割結束時,人們特意在地里留下最後一束小麥,將它周圍的雜草除盡、然後擺上麵包、鹽和乳酪等供品,表示感謝大地的恩賜,祈求來年獲得更大豐收。
謝肉節
謝肉節,又稱「送冬節」,新疆等地俄羅斯的傳統見時節日。時間由原來每年的公歷2月底或3月初改定為大齋(希臘正教的齋戒日期在復活節之前7周開始,無固定日期,一般不得早於每年的3月22日或晚於4月25日)前的一周舉行。節期為七天。
按照民間習俗,節期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內容:星期一是迎春日;星期二是娛樂日;星期三是美食日;星期四是醉酒日;星期五是新姑爺回門日;星期六是姑娘相新嫂子日;星期天是送冬日和寬恕自己的言行。在謝肉節期間,家家戶戶大擺酒宴,因為在謝肉節過後的齋戒期內不能吃葷和喝酒。
萬愚節
萬愚節(4月1日)又稱「 愚人節 」,是俄羅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在每年公歷的4月1日舉行。
此節原為歐洲人的習俗,據說它起源於印度。古代印度有個「詮俚節」,節日最後一天是5月31日。過節的內容主要是以開玩笑、騙人取樂。此節後來流行於歐洲,變成了「愚人節」。節日這天上午,人們可以任意說謊,互相愚弄,以抓傻瓜獲得最大的開心。上當受騙者也毫不介意,一笑了之。
E. 每年舉辦豐收節的少數民族是
豐收節,新疆等地俄羅斯族傳統農祀活動,每年公歷十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舉行。收割結束時,人們特意在地里留下最後一束小麥,將它周圍的雜草除盡、然後擺上麵包、鹽和奶酷等供品,表示感謝大地的恩賜,祈求來年獲得更大豐收。
台灣省少數民族
台灣花蓮的撒奇萊雅人慶祝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豐收節(又稱「豐年祭」)。豐收節是包括撒奇萊雅人在內的台灣少數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祭典。每年的農歷7至8月穀物收獲的季節,人們就會穿上本民族節日的盛裝,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紀念先祖,禱告來年五穀豐登。
F. 農民豐收節是在每年的什麼時候
農民豐收節是在每年的秋分日,2021年農民豐收節是9月23日。
今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晚會,第一次走出演播廳,走向豐收的田野。晚會以潮汕地區豐收為中心,利用5G技術手段,串聯起全國各地的豐收景象。
呈現出一幅全國共慶五穀豐登、共享歡樂喜悅的節日畫卷。展現了在黨的領導下,各地農民「慶豐收、感黨恩」的圖景,全國主糧和農副產品「物質豐收」的同時,在鄉村振興推向全面加速進程中,中國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我國今年農業生產情況
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一季度,中央和地方財政累計投入小麥病蟲防控資金近30億元,支持開展病蟲統防統治,累計防治面積超過10億畝次,病蟲損失控制在5%以內。
進入4月份,化肥、農葯價格出現較大幅度增長,中央財政及時安排200億元補貼糧食生產。6月初,河南新麥開秤價每斤1.18—1.2元,比去年高8分錢到1毛錢。截至9月15日,主產區累計收購夏糧6091萬噸,同比增加260萬噸。
G. 俄羅斯重要節日
俄羅斯的傳統節日主要包括新年和四季節日(送冬節、樺樹節、豐收節和迎冬節)。除此以外,由於東正教長期作為俄羅斯的國教,影響深遠,不少宗教節日已經成為俄羅斯人傳統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新年(元旦):俄羅斯的新年曾經定在每年初春時分的3月1日,屆時舉行隆重的祭祀太陽的儀式。15世紀末又受拜占庭的影響把節期改到9月1日。直到1699年,彼得大帝才依照西歐各國的傳統習慣,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新年。1669年除夕午夜,彼得大帝在紅場上點燃了第一枚禮花,並命令莫斯科居民用松、柏、樅等常青樹裝房屋,以示吉祥。
於是後來樅樹成為聖誕節和新年的主要標志。由於節期相近,東正教把新年和聖誕節連在一起慶祝。新年的慶祝活動中少不了嚴寒老人(聖誕老人)和雪姑娘,他們向人們贈送禮物,祝賀新年。1930年,蘇聯政府將新年正式定為全國性節日。新年時,各個公共場所都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在城市的大廣場上聳立著高大、漂亮的新年樅樹,家家戶戶的客廳里也擺著掛著各種小禮物的樅樹,塔形的樅樹象徵生命常青。在新舊交替的午夜12點鍾,克里姆林宮巴斯克塔上的大自鳴鍾傳出洪亮的鍾聲,收音機和電視將鍾聲傳遍全國。舉國歡慶,人們打開香檳,互相祝賀新年。公歷1月14日是俄歷元旦,俄羅斯人照例又要慶祝一番,尤其在農村。
送冬節(謝肉節):新年後第二個最熱鬧的節日是送冬節。送冬節是四季節日之一,節期約在2月末、3月初,為時一周。送冬節的前身是古斯拉夫人的春耕節。人們認為冬去春來是春神雅利洛戰勝嚴寒和黑夜的結果,因此每年2月底3月初都要舉行隆重的送冬迎春儀式。人們用烤成金黃色圓形小薄餅祭祀太陽,晚上則燃起篝火,燒掉用稻草紮成的寒冬女王像。人們以此歡慶經過漫長的嚴冬,明亮的太陽又開始為大地送來溫暖。節日期間吃黑麥烤制的犁形、耙形大麵包。第一天播種時,人們帶著麵包、鹽和雞蛋下地,當牛馬犁出三條壟溝時,人們吃掉一部分麵包和鹽,其餘的喂牛馬。又把雞蛋埋入土中,表示祭祀大地,祈求保佑。東正教傳入俄羅斯後,無力取消這一異教的民間節日,只好把春耕節改稱謝肉節,節期安排在春季大齋前一周。教會把這一周稱為無肉周或乾酪周,因為在這一周里人們仍然可以吃葷食或乳製品,這一周過後,進入大齋期,人們將不得吃肉食和乳製品,故稱謝肉節,意為大齋之前向肉食告別。謝肉節持續7天,每天各有其名,慶祝方式不盡相同。星期一為迎春節。家家戶戶煎制圓薄餅,作為節日的必備食品,吃時佐以魚子、酸牛奶等。星期二為始歡節。人們邀請親朋好友家的未婚姑娘和小夥子們一起娛樂,為他們牽線搭橋,提供挑選意中人的機會。星期三為宴請日。岳母宴請女婿。星期四為狂歡日。慶祝活動達到高潮。人們在大街上舉行各種狂歡活動,開懷吃喝,盡情歡樂。星期五為新姑爺上門日。新女婿宴請岳母及其家人吃薄餅。星期六為歡送日。人們載歌載舞把象徵寒冬女神的草人用雪橇送往村外燒毀,在這一天新媳婦要拜訪丈夫的姐妹。星期日為寬恕日。人們走親訪友,拜訪鄰里,請求他人原諒自己的過錯。60年代末,蘇聯政府將這個節日改為送冬節,又叫俄羅斯之冬狂歡節。節日的古老習俗和宗教意義都淡化了。但這個節日仍然是俄羅斯人的重要節日,象徵太陽的圓薄餅依然是節日的必備食品,節日期間跳的圓圈舞依然是俄羅斯最主要的民間舞蹈形式。
樺 樹 節:四季節日的第二個節日是樺樹節,節期在俄歷每年6月24日。樺樹節源自古代的夏至節。夏至節本在6月22日,這一天太陽在空中達到最高點,此節日帶有太陽崇拜的色彩。在農村,此時夏季來臨不久,農民辛勞一春,稍得清閑,因此要歡慶一番。民間的慶祝活動體現了水火崇拜。人們身著節日盛裝,頭戴花環,圍著篝火唱歌跳舞。有人從篝火上跳過,或燒掉舊衣服,以消災辟邪,強身祛病。人們還把樺樹枝與祭品一起投入湖中,祈求神靈保佑豐收。少女們將點燃的蠟燭放在花冠上,放進河水中,誰的蠟燭燃得最久,誰就被認為是將來最幸福的人,她們還按照花環漂動的方向占卜自己的婚事。古代,俄羅斯過夏至節時還要到森林中尋找兩株距離很近的小白樺樹作祭祀用。有的地方則用花環、綵帶裝飾一株小白樺的風俗。後來東正教把夏至節與聖三主日結合在一起,將時間改在6月24日,因為東正教在這一天紀念施禮約翰誕辰。節日期間教堂用樺樹枝裝飾起來,教徒們也手持樺樹枝來做禮拜。民間還把這一天看作是悼亡節,都要去上墳。夏至期間正是草木繁盛、氣候宜人的季節,人們都在戶外舉行歡慶活動,特別是青年人,因此到了蘇維埃時期夏至節變成了蘇聯青年節。這一天歡慶又離不開樺樹,於是從1964年起又被稱作樺樹節,或者"俄羅斯小白樺節"。白樺樹成為俄羅斯民族的象徵是有其歷史淵源的。11-15世紀許多古羅斯文獻就是刻寫在樺樹皮上的。不少俄羅斯作家都懷著深厚的感情描寫過白樺樹,在俄羅斯人看來,樺樹是那麼秀美,挺拔。樺樹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用樺樹枝、矢車菊、鈴鐺裝飾房間。
H. 在西方國家人們經常在什麼節日上慶祝豐收
豐收節
豐收節,是世界各地人民慶祝豐收的節日,也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時間在農歷十月初十 ,主要是慶祝一年的豐收,祭祀豐收神「炎帝神農氏」。中國民間認為農歷雙十節是「十全十美」的吉日,在這天結婚登記的人更是認為是「十全十美婚」。每年的豐收節,在外地工作的子女都必須回老家過節,包括出嫁的女兒也要帶著老公和小孩一起回來,和娘家人團聚。這一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做糍粑,用來送給客人,中午大家一邊聚餐,一邊談論今年豐收的景象,晚上,青年男女還可以通宵達旦的狂歡,並進行山歌對唱。
豐收節 - 南印度豐收節 龐格爾節(Pongal)是印度南部一年一度的豐收節,起源於泰米爾納德邦,每年1月13日至16日連續慶祝四天,這一節日也是所有印度節日中唯一按照太陽歷來計算的,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格爾節的正日子是1月14日,家家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煮甜牛奶米粥。早上日出之時,泰米爾人家家戶戶在門前支起火爐,將陶罐中的牛奶煮沸,當牛奶沸騰並溢出罐子的時候,大人孩子們一起高呼「'Pongal-o-Pongal」,並將新年的第一季稻米和糖撒入罐中。「Pongal」在泰米爾語中的原意就是指「沸騰溢出」,人們通過這一儀式祈禱新的一年作物豐收、生活美滿。煮好的米粥也叫Pongal,首先要盛出一份供奉給太陽神Surya,其餘的由眾人分食。這一天也是泰米爾月——Thai的第一天,人們認為從這一天開始,太陽逐漸北歸,自然萬物開始復甦,辛勤勞作了一年的農民也可以稍作休息等待豐收的來臨,所以這一天也被叫做「SuryaPongal」。
中國豐收節
豐收節,新疆等地俄羅斯族傳統農祀活動,每年公歷十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舉行。收割結束時,人們特意在地里留下最後一束小麥,將它周圍的雜草除盡、然後擺上麵包、鹽和奶酷等供品,表示感謝大地的恩賜,祈求來年獲得更大豐收。
台灣省少數民族
台灣花蓮的撒奇萊雅人慶祝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豐收節(又稱「豐年祭」)。豐收節是包括撒奇萊雅
人在內的台灣少數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祭典。每年的農歷7至8月穀物收獲的季節,人們就會穿上本民族節日的盛裝,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紀念先祖,禱告來年五穀豐登。[1]
尚比亞豐收節
尚比亞的豐收節是尚比亞恩戈尼族最隆重的節日,又稱之為「恩克瓦拉」。每年2月末舉行。節日來臨時,雨季才過,豐收在即。這時全族人都要來到祖先最早定居尚比亞的地方,懷念祖先,慶祝豐收。在慶祝儀式上,先用木碗盛一碗熱牛血,請酋長一飲而盡,然後向酋長獻上牛心、牛肝,表示全族的敬意,並通過酋長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最後人們分割牛肉,並用牛血來滋潤大地,以催生萬物。慶祝活動要持續三天三夜,男人們唱歌跳舞,女人則將踩碎的草灑在身上,來表示對勇敢的男子的忠誠和傾慕。
I. 俄羅斯全年有哪些節日
1月1日: 新年
1月7日:主降生日 ( 東正教節日 )
2月14日: 聖瓦連京節( 情人節 )
2月23日:衛國戰士日 ( 俄羅斯又稱男人節 )
3月8日:三八婦女節 ( 國際性節日 )
5月1日:五一勞動節 ( 國際性節日 )
5月9日:勝利日 ( 紀念偉大的衛國戰爭勝利 )
6月6日: 普希金誕辰日
6月12日:俄羅斯聯邦國家主權宣言日
6月22日:衛國戰士紀念日
7月1日: 彼得節 ( 農村節日 )
8月1日: 伊里亞節
9月1日: 知識節
11月7日: 1917年十月革命紀念日
12月12日:俄羅斯聯邦憲法日
傳統節日主要包括新年和四季節日(送冬節、樺樹節、豐收節和迎冬節)以及一些宗教節日
J. 俄羅斯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俄羅斯的傳統節日主要包括新年和四季節日(送冬節、樺樹節、豐收節和迎冬節)。除此以外,由於東正教長期作為俄羅斯的國教,影響深遠,不少宗教節日已經成為俄羅斯人傳統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新年(元旦):俄羅斯的新年曾經定在每年初春時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