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醬的快速做法
做法:
1. 洗黃豆,將壞的黃豆揀出來。然後泡5個小時。(應該在2月底3月初開始做)
2. 把黃豆煮熟,烀黃豆的大約要兩三個小時,需要文火。要經常翻鍋,注意不要煮糊了,我是開鍋煮。
3. 1個小時後,滿屋子的豆香,嘗了幾顆豆子真是好吃,索性就盛出一碗黃豆放些切碎的蔥花,醬油,香油,蝦皮搬勻後享用。吃了一碗又一碗,打住,這樣下去就做不成大醬了。
4. 然後攪碎,也不是特別的碎其中還有好多半顆的豆瓣。我買了一個攪碎器,攪啊攪,攪啊攪,整個晚上我和豆子把所有的豆子都攪碎了
5. 將攪碎的豆子放入一個四方形的盒子,這個盒子是用來裝蛋糕的。用力的壓豆子,然後將盒子翻扣,慢慢得讓豆子滑出來 。
6. 將四方體的醬塊子用刀切成四分,手裡少粘些水,將醬塊子的四面壓平整。
7. 醬塊子晚上放到蔭涼的地方,如放在地下室。白天放到陽光下面曬,要把每個面都曬干成一層殼,其實中間還是軟的。
(然後,要等到5月份下醬,還得出去找醬缸,做醬耙子,買紗布)
8. 用紙包上放一段時間,不要用報紙。
9.(陽歷5月15 )是下醬的日子,這個季節在端午左右,雨季之前,穩中有升的溫度才能保證大醬里的毛黴菌正常而快速地發酵。把曬好的醬表面(有毛是正常的)洗干凈,然後弄成小塊。
10. 准備一個壇子,先放水,後放鹽,攪拌均勻,我們老家的規矩是1斤醬塊子半斤鹽,鹽少了不行,會壞掉。
11. 用細紗布蓋上放在陽光下(這樣醬才會發酵)。
12. 需要每天用醬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訂了一塊板)每天搗(一定要),把沫子盛出來丟掉,每天弄醬會變的很細。
13. 等醬發了就可以吃了,一搬在6月份就可以吃了。
14. 還可以把黃瓜等蔬菜放到醬缸里腌制。
⑵ 朝鮮族大醬怎樣做
1、准備黃豆,粒大,光亮,均勻的。挑選一下,去掉不好的豆子,確保沒有石子。這樣打豆子的過程得到了徹底的優化。
⑶ 如何製做大醬
材料;黃豆、鹽、水。 將大豆黃豆精選,剔除壞的、變質的豆粒和其它雜質,清水洗凈,放進鍋里加水煮熟,待湯焅凈,切不可焦糊,豆粒用手一捻極酥爛,熄火燜至次日上午,豆燜成呈紅色。然後用攪肉機絞成均勻豆泥。醬泥干濕適宜,過干則難以團聚成坯,影響正常發酵;水分過多則醬坯過軟難以成形,坯芯易傷熱、生蟲、臭敗。醬坯大小一般以三斤干豆原料為宜,約為30公分長的橫截面積20平方公分柱體,易於發酵酶變。於室內陰涼通風處晾至醬坯外干(約三、五日),然後在醬坯外裹以一層牛皮紙(防止蠅蟲腐蝕、灰塵玷污等),放在陰涼的地方通風處,坯件間距約一寸,醬坯多時可以分層摞起,但以細木條隔開,約一周時間將醬坯調換位置繼續貯放如前。發到一定的程度,裡面都長白毛了才好。待之農歷四月十八或二十八開始下醬。去掉外包裝紙後將醬坯入清水中仔細清洗,刷去外皮一切不潔物;然後將醬坯切成盡可能細小的碎塊,放入缸中。缸要安置在窗前陽光充分照射之處,為避免地氣過於陰涼,一般要將醬缸安置於磚石之上。隨即將大粒海鹽按二斤豆料、一斤鹽的比例用清凈的井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澱,注入缸中,水與碎醬坯大約是二比一的比例。然後用潔凈白布蒙住缸口。三天以後開始打耙。每天用醬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訂了一塊板)打耙,大約堅持打耙一個月時間,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每次二百下左右,把沫子盛出來丟掉,直到將發勁兒(醬液表面生出的沫狀物)徹底打除為止,每天打耙醬會變的很細,等醬發了就可以吃了。此間,要特別注意避免「捂了醬頭」——醬液發酵過勁兒而產生異味。為了通風防雨,缸口上要罩上一頂「醬缸帽子」。農村醬帽的傳統製法是就地取材用秫秸或葦子秸編成大草帽形狀,既透氣又防雨水。
⑷ 俄羅斯紅魚子醬的做法
不需要加工了,直接食用就可以。俄羅斯人一般是抹在麵包上、放幾粒在一分為二的煮熟的雞蛋上、抹在煎餅上(類似我們的春卷)。
⑸ 怎樣做大醬
這個自己做有點麻煩的說。
首先,要煮豆子,買優質大豆,浸泡一天,洗干凈,下鍋煮,一定要小心不要沾鍋了,煮到豆子顏色變成淺褐色,用手輕輕一捻就成泥的狀態就好了,倒出來,攤開晾涼。然後放在一個大號容器里,用手或用木製工具把它搗碎,也不要太碎了,略微帶點豆子顆粒的糊狀就很ok,然後准備一個干凈的飯盒或者別的什麼容器都行,在裡面墊一大張保鮮膜或干凈的屜布,然後把豆子泥放進去,壓緊,壓成一塊類似轉頭的東西,就可以倒出來去掉保鮮膜或布。放在干凈的案板或木板上,找個通風陰涼的地方晾著,等到豆子塊表面綳皮了,用手摸摸,硬的,就用干凈的紙包起來再用草繩纏幾圈,掛起來晾著。這樣大約2個月後,就可以下醬了。准備一口缸,根據你做了多少醬來准備大小。然後買鹽,用大粒鹽比較好,一般兩斤豆子用一斤鹽。把醬塊表面刷洗干凈,砸成小塊,放在缸里,加進 融化了鹽的涼水,水要比醬塊多大約一倍的量。然後用一塊布把口封起來,三天後打開,用木製的勺子或鏟子,從下向上慢慢做一個掏的動作,如果有細小的絮絮,臟東西,就要撈出來丟掉。每天都要打。。都要撈干凈沫子。 還有就是一定要在陽光充足的日子拿出來曬,白天用紗罩罩著曬,或者用薄薄的棉布罩著 。晚上用蓋子蓋好,小心不要進雨水,灰塵和昆蟲。這樣大概過一個月半左右你聞著有撲鼻香了,就是醬好了。要是是春天做,你夏天就能吃到嘴裡了。。。。
⑹ 農村做大醬的方法和原因
1、泡黃豆
制大醬主要原料為大豆、麵粉、食鹽和水。黃豆需要提前泡12小時,然後放入大鐵鍋里,添上井水,剛好抹過黃豆即可,水不能多又不能太少,講究一次成型,不要中途添加。
2、燜煮
柴火燒開,蓋住蓋子燜煮四個小時左右,煮至黃豆熟透,顏色發紅為止,略有湯汁。
3、搗碎
烀熟的豆子舀入陶缸里,用傳統的木頭杵子趁熱搗碎,搗成半顆粒和豆子泥混合狀。再將豆子碎摔打放入木頭模具里按壓搗實,如此反復,修成長條塊,脫模子放板上晾曬。
4、通風
一周左右醬坯子半干後用稻草繫上兜起來,掛在房樑上,陰涼通風處40天左右,直至醬塊子長黴菌,水分蒸發得差不多了,取下醬塊子,掰成拳頭大小的塊小心刷洗干凈。
5、入醬缸
醬塊入醬缸,注入井水抹過醬塊,大粒鹽根據醬塊和水的大小撒入,宜多不宜少。干凈棉布封緊缸口,外面用鐵皮罩子罩上,防止雨淋。
6、搗缸
三天後,開始每天搗缸,從底下往上翻,把醬塊子散開,搗勻,讓鹽水充分與醬塊混合。白天敞開曬醬,蒸發部分水分,晚上封缸系緊,如此往復多日,直至醬塊子下來醬色,鹽水與醬塊充分融合,醬汁越發粘稠。曬足三十天左右,顏色醬黃,醬味濃郁,農家大醬基本製作完成。
⑺ 大醬的製作方法詳細過程
東北農家做大醬的步驟具體如下:
食材准備:黃豆5斤,涼白開20斤,小缸1個,粗鹽1斤半,醬杵子1根。
1、挑選優質的黃豆。
(7)俄羅斯人怎麼做大醬擴展閱讀
營養價值
大豆經種粬的培養製造、原料處理、制大粬工序、發酵工序,發酵結束即成為熟醬,還得經高溫滅菌、研磨及防腐處理,這樣不僅除去了有害成分,而且使大豆蛋白質的結構從密集變成疏鬆狀態,蛋白質分解酶容易進入分子內部使消化率提高。整粒大豆的蛋白質消化率為65%左右,加工成醬類製品後蛋白質消化率為92%至96%。
大豆加工製成大醬,加工過程中由於酶的作用,促使豆中更多的磷、鈣、鐵等礦物質被釋放出來,提高了人對大豆中礦物質的吸收率;發酵醬製品在加工過程中,由於微生物作用可合成核黃素等,因此,大醬營養比大豆更易於消化吸收。
⑻ 東北大醬製作方法
1. 選擇大粒黃豆,豆粒越大味道越濃越香。(大粒黃豆不存在轉基因的問題)
2. 時間選擇在立春前後,也就是2月份上旬和中旬烀豆做醬塊。
對於不同的口味要求可以做純豆香味的醬,也可以做帶有臭豆腐味的「東北臭大醬」。
如果做「東北臭大醬」,烀黃豆時間需要晚25-30天,也就是許多人說的「二月二烀醬」,在農歷二月二到二月十二這 段時間,即驚蟄到春分節氣。
3. 把黃豆挑洗干凈,用水泡18-24小時,然後用高壓鍋(最好是26cm高壓鍋,每鍋5斤半豆)燒開,保持15-20分 鍾再燒開一次,即可將黃豆烀爛。
4. 待高壓鍋降壓後,打開鍋蓋,把裡面的水倒出控干,把烀爛的黃豆揉成塊,一鍋(5斤多黃豆)做成一塊。醬塊 越大,發酵效果越好。
5. 醬塊在有光的室內放3-4天,外表乾燥,整體結實,即可裝入紙箱保存發酵。紙箱底用苞米秸稈鋪墊,根據醬塊的干濕程度確定紙箱的通風。存放醬塊的溫度在16-22度,緩慢發酵豆香味純正;正常的發酵醬塊上會長出黑灰色的毛。
如果要做「臭大醬」,就要在25-30度快速發酵。
6. 下醬的時間是穀雨季節根據天氣確定,最好是連續的晴天,氣溫在18-25度。吉林、遼寧(北部)在4月份下旬的穀雨季節,寒冷地區在5月上旬。
如果做「東北臭大醬」,時間要在5月下旬,民間常選擇農歷四月十八和二十八這一天。
7. 醬缸的大小視醬塊的多少確定,醬缸里的醬越多發酵效果越好;醬缸位置一定要朝陽和通 風, 陽光越多越好。
把發酵好的醬塊弄碎,放入醬缸里,按每斤黃豆加4兩鹽的比例加鹽。加水憑經驗,開始不 要加過多的水,可逐步添加。
8. 2天後,開始打杷,把雜物漂出扔掉,連續打5天,把漂浮出來的雜物除凈;然後每2天打杷 一次,直到發酵完畢,約45天。下醬60天香味濃厚,此方法做的東北大醬再經過一個冬天 味道更好,連續存放4年可以保持香味不變。
⑼ 俄羅斯人用魚子醬施肥,魚子醬是如何生產的
據俄羅斯第五頻道報道,由於太平洋鯡魚的數量正在快速增加,有大量魚卵被海浪沖上陸地,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薩哈林島海岸上近日覆蓋了一層10-15厘米厚的「魚子醬」。附近居民將這些魚卵鏟回自家花園,用來施肥。專家表示,這些魚卵不適合食用,不過用作肥料倒是個不錯的主意。
魚子醬營養豐富,且熱量不高,蛋白質含量卻很高,同時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它們的細胞結構與人類十分相似。魚子醬能幫助加速膠原蛋白的自然生成,還含有皮膚所需的微量元素、礦物鹽、氨基酸等等,可以使皮膚顯得豐潤飽滿。所以當你看到一些高級化妝品的主要成分出現了魚子醬,對它營養想必就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