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浮動核電站的簡介
全球首座浮動式海上核電站
俄羅斯建全球首座浮動式海上核電站。聖彼得堡巴爾迪斯基造船廠建造144米長、用於承載核電站設施的駁船,完成後,預定2012年拖往尚未向外界透露的「秘密」地點。
根據俄聯邦原子能署計劃,浮動核電站將建在一艘長144米、寬30米的駁船上,將裝載2座35兆瓦(MW)的KLT-40S反應堆。俄羅斯計劃在2012年把燃料裝入反應堆,隨後將浮動核電站拖到遠東堪察加地區。該浮動核電站能為20萬人口的城市提供足夠的電力,其運行壽期為38年,包括3個為期12年的運行周期,每個周期中間平均停產8個月。
核電站投入使用後將使用純度在20%以下的濃縮鈾。船上有儲存核廢料的設施,每10年到12年進行一次徹底檢修,並清理儲存的核廢料。這種新型浮動核電站能夠適應北極和遠東等嚴寒地區的惡劣氣候條件,俄共計劃建造7座類似核電站。
俄羅斯原子能公司(Rosenergoatom)已經與巴爾迪斯基 扎沃德(Baltiysky Zavod)造船廠簽署了完成第一座浮動式核電站的合同,電站預定在2016年試運行 。
這座名為「羅蒙諾索夫院士」號的浮動核電站將在俄羅斯遠東堪察加地區的威爾尤欣斯基投入使用。第一座浮動核電站船體的龍骨曾經於2007年4月在北德文斯克的北方造船廠(Sevmash)鋪設。但是,2008年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表示其建造被轉至巴爾迪斯基扎沃德,因為北方造船廠已經承接過多的軍工合同。
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與巴爾迪斯基扎沃德船廠在2009年2月簽署了一份完成核電站的合同,當時預計船體將於2012年完工,但是後來由於扎沃德造船廠自身面臨破產的境地導致工作受阻。
隨著2台300噸重容器的安裝,俄羅斯首座浮動核電站項目又向完成邁進一步。
『貳』 世界首座浮動核電站起航,除了會動它和普通核電站有啥區別
世界首座浮動核電站(俄羅斯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於8月23日啟航,那麼,浮動核電站跟普通核電站有什麼區別呢?
一,在造價方面
普通核電站,造價非常昂貴,每個大約10至20多億,而漂浮核電站造價比較便宜,它的造價相當於普通核電站的1/10。
在漂浮核電站的建造方面,我國也不甘落後,早在2014年,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期間,中俄已經達成了共識,將共同建漂浮核電站,一旦建成,我國水面軍艦將第一次擁有專門的核動力裝置,對我國核動力航母建造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叄』 浮動核電站的介紹
浮動核電站是指利用浮動平台建造的可移動的核電站。世界首座浮動核電站由俄羅斯建造,名為「羅蒙諾索夫號」(Akademik Lomonosov),主要用於給俄羅斯北部偏遠地區供電。
『肆』 我國在南海區域建起浮動式核電站,有什麼作用呢
如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進行,我國在許多領域方面都有著顯著進步以及突破,比如基建技術。貿易領域、製造業領域以及高鐵技術等等,都讓許多國家欽佩不已,甚至許多國家都會派人來中國潛心學習,可見中國在這幾十年期間發展速度有多快。如今隨著世界各國不斷發展,能源問題一直都是許多國家“關注點”,畢竟世界上能源有限,不可再生能源也也面臨枯竭。
中國這次要幹啥?20口“大鐵鍋”在南海出現,引25國密切關注!如今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並且不斷地創造著奇跡,我們一舉一動總是會引起世界各國的矚目,這一次也不例外,引起25國密切關注。對此,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想法,期待你們的留言,感謝閱讀!
『伍』 海上核電站工作原理是什麼
海上浮動核電站的技術原理其實並不神秘,只是將原本建造在陸地上的核電站安裝在船舶平台上。但是,由於陸地和海上條件差異很大,相關的技術要求不盡相同,海上浮動核電站的設計、建造和運行都面臨特殊的技術難題。這種小型的、可移動式的海上核電站將陸上核電站的縮小版安裝在船舶上,既可為偏遠島嶼供應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給,也可為遠洋作業的海上石油、天然氣開采平台提供電力、熱力和淡水資源,有用電需求時將電站拉過來,不需要便可用船將電站拉走。
『陸』 浮動式核電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大力發展呢
浮動式核電站是近年來世界各國為解決能源危機,充分利用核能發電以及海洋開發的一項技術,該技術已日漸成熟,並展現出高效、經濟性等特點,被認為是核能開發的一大熱點,美、俄、法、韓等國都對浮動式核電站的建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並規劃在未來5年來實現規模化、商業化發展。該文就浮動式核電站的發展史進行了介紹,並就相關技術的應用、在國內外的發展情況和未來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分析。
俄羅斯典型浮式核電站發展現狀?
典型浮式核電站其實可以理解為就是一艘生產核電的船舶,俄羅斯原子能公司製造的「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是此類浮式核電站的代表。
以「羅蒙諾索夫院士」號為例,可以了解典型浮式核電站的特點。該型浮式核電站長144 m、寬 30 m、高 10 m,重 21 500 t,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運營的浮動核電站和世界上最北端的核裝置,其主要任務是為偏遠工業企業、港口城市及海上油氣平台提供電力。它擁有典型的船型平台,甲板面積較大、裝載能力很強,可以實現各種核電生產設施的布置,同時有充分的空間布局劃分各功能艙室。
該型浮式核電站上目前裝配了兩座 35 MW 的改良型 KTL-40 反應堆,可達到 7 萬 kW 的年發電量,即可滿足 30 萬人的生活供電,預計使用壽命 40 年。
同時,這種船舶式的浮式核電站在機動性方面的表現非常出色雖然自身沒有推進系統,但是在牽引船的牽引下,可以較為輕松地轉移到任何海上作業區域。
由於「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採用的大型船舶製造技術較為成熟、造價成本較低,體現出了較明顯的經濟優勢,在開發生產運用方面表現突出。
美國小型海上核電站(OFNP)發展現狀?
美國是最早提出浮動式核電站設想的國家,受 20 世紀70 年代石油危機的影響,曾一度停止過對相關項目的研發建造計劃。與俄羅斯的研究開發方向不同,美國對浮式核電站的研究以麻省理工學院設計的小型海上核電站(OFNP) 為主。
此類浮式核電站最明顯的特徵是外型整體結構是直立的多層圓柱形,因此其平台為圓筒形,並設有生活區和直升機停機坪,其餘大部分則是在水下由水密艙壁隔開的隔間,可放置 300 MW 或 1,100 MW 機組的核反應堆以及相關的安全系統。
這種設置方法可以在核反應堆過熱時快速引入海水降溫,並不斷更新提供無限的冷卻源,從而增強核電站的安全性。與船型平台相比,圓筒型平台的結松更為簡單,面對海洋的風、浪、流可以更好的適應環境,同時這種結構可以實現對來自各個方面壓力的平均載荷,降低疲勞載荷,安全性更高。
同時,圓筒型平台的重心更低,對於慣性問題的控制能力更強,可以保持整個浮式核電站的穩定性,這一點對於在海上作業的平台來說非常重要。
另外,圓筒形平台在空間布置方面可以實現各功能艙室圍繞反應堆設置,具有更高的空間利用率,預計第一批小型海上核電站 OFNP 可以在 15 年實現部署。
法國 Flexblue 下沉式海上浮動核電站發展現狀?
Flexblue 下沉式海上浮動核電站是由法國國有船舶製造企業(DCNS)開發的產品,是一種下潛式柱形全模塊化移動式浮動式核電站,採用的是小型壓水反應堆。此類型浮動式核電站採用艦艇模塊化建造技術,核電站在船廠完成建設組裝後再被運送到工作場所進行安裝。
它被安裝於距海岸線 5 km~15 km 的海床上,大約在海平面下方 60 m~100 m 處,考慮到地震危害,結合安裝場所的地理環境,要麼水平固定於海床上,要麼正浮懸掛在距離海底幾米高的位置,並依靠海底電纜輸送電力。Flexblue 下沉式海上浮動核電站的特點是可以在不同的地點同時製造。
?國內浮動式核電站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對於浮動式核電站開發研究較美、俄等國略晚。但我國發展浮動式核電站 3 個優勢:首先,我國的核電產業正在不斷壯大,雖然相比於世界上其他擁有核能發電能力的國家,我國核電發電量佔比暫時處於落後局面,但近年來我國的核電總發電量量正在不斷上升,且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據《2017-2022 年中國核電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中的內容顯示,我國自 2011~2016 年核電的發電量由 872 萬 kW 提升到了 2 132 萬 kW,核電發電量占我國總發電量的比重從 1.8% 提升到了 3.6%。可見我國在核電開發方面的長足進步和良好發展前景,這為國 內浮動式核電站的研發建設提供了契機。
其次,我國對於 清潔能源的需求量正在不斷攀升,政府為了促進核電的生 產發展,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16 年 12 月 30 日,國家能源局在其發布的《能源技術創新「十三五」規劃》中, 將」建設海洋核動力平台」寫入到相關規劃中,並提出在 「十三五」期間開展 50-100MW 級海洋核動力平台的研製建造工作,並實現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以及建立健全相關的標准規范體系。
最後,我國的地理環境對浮 動式核電站有一定的需求,我國擁有較長的海岸線,沿海 作業項目較多,對於電力的需求旺盛,因此浮動式核電站 研發成為當前較為重要的課題。
中國對於浮動式核電站的 研究目標是在開闊水域建設核電站,為石油鑽井平台和沿 海島嶼提供電力,並實現對受災海岸提供救援的目的。
2017 年 8 月 10 日,由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牽頭成立中核海洋核動力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拉開了對海洋核動力裝備開發、建造、運營和管理業務的序幕,並將業務延伸到相關產品如蒸汽、海水淡化等。這一系列舉措為浮動式核電站在國內的研究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 浮動式核電站的研發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績,如中核集團的 ACP100S 海上浮動堆和中廣核集團的 ACPR50S 海洋浮動核動力平台。
4 結語
浮動式核電站是在對核能研究開發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新的核電應用方式,不僅能夠解決長期以來人們在核電生產過程中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顧慮,同時能有效解決偏遠地區、沿海區域的用電、用水、供熱問題,與普通熱力發電相比還能起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作用,對於滿足人類能源需求,保護地球環境都具有重要意義。針對海上浮動式核電站的研究開發應用,各國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與突破。
我國對該項目也進行了系統的規劃,計劃將來建立一系列小型浮式核電站,用於沿海石油開采以及偏遠島嶼的供電供熱及海水淡化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海上浮動式核電站的前景會更加明朗。
『柒』 俄首座浮動核電站為何被稱全球最強移動電源
2018年4月28日,包含兩座核反應堆的俄羅斯首座浮動核電站「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正被拖船拖離聖彼得堡。這座漂浮在水上的核電站也被戲稱為「全球最大移動電源」。
此前,俄羅斯副總理DmitryRogozin表示,這座海上浮動核電站會和沿海基礎設施連接,通過電纜為北極城市提供電力。圖為「羅蒙諾索夫院士」號被拖離聖彼得堡。
「羅蒙諾索夫院士」號長140米,寬30米,高10米,排水量21500噸,能配備70名左右船員。在這座「全球最強移動電源」上,裝備的兩座KLT-40型核反應堆,可輸出70兆瓦電功率或300兆瓦熱功率,供20萬人使用。
『捌』 海上浮動核電站是怎麼回事,我國何會斥巨資建設
俄羅斯首座「海上浮動核電站」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正式開赴俄遠東地區,為那裡的邊遠城市和海上鑽井平台等工業設施提供包括大量電能和熱源供應。這種浮動核電站相比傳統的核電站而言,具有機動性強、建設成本低廉的優勢,可以根據需求隨時為那些缺乏電能和能源供應的邊遠地區提供保障,
所以自俄羅斯開工建造其首座浮動式核電站之際,很多國家就開始了這種新型核電站的基礎研究工作,並且很多國家也對這種小型浮動式核電站表示了很大的購買或者租借興趣。那麼作為擁有300萬海洋面積、大部分城市都位於沿海地區、且需要大量電能供應的我國,後面是否有必要建造浮動式核電站給沿海城市或者邊遠海洋島礁供應電能或者熱能呢?
『玖』 海上核電站助力「海洋強國」
據南方日報報道,4日下午,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在深圳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廣核與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在當天上午簽署了《「中廣核ACPR50S實驗堆平台項目」壓力容器采購協議》,這意味著廣受關注的中廣核海上小型堆ACPR50S建設正式啟動,這也是我國第一座海上核電站開工建設。
那麼海上核電站到底是如何發電的呢?核電站建在海上不污染海水嗎?發出來的電又怎麼送出去?建造海上核電站的投資比陸地上的高嗎?實際上,為建造這種海上核電站,科學家們就為諸如此類的問題爭論了近10年,最後在1982年12月美國原子核協調委員會才批准建造海上核電站的計劃,並同意設計用於電站的核反應堆。
世界上首座海上浮動核電站是俄羅斯的「羅蒙諾索夫院士(Akademik Lomonosov)」號,將於2017年10月30日完成測試後正式投入使用。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拾』 浮動核電站真的實現了嗎
據媒體報道,世界上第一座浮動核電站「羅蒙諾索夫院士」被拖出聖彼得堡船廠。它將穿過波羅的海,最終到達摩爾曼斯克的一個基地。羅蒙諾索夫院士將在那裡完成核燃料的裝載,於2019年夏天被拖至北極港口佩威克使用。
此外,在建造「羅蒙諾索夫院士」期間,挪威和瑞典等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官員對可能發生的海上事故表示擔憂。對此,核電站所有者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表示,浮動核電站是不可摧毀的,並已採取相關保護措施抵禦海嘯和其他自然災害。核反應堆的核反應過程也符合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所有要求,對環境沒有潛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