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說勃列日涅夫毀了蘇聯呢
俄羅斯歷史學家羅易·梅德韋傑夫曾用這樣的一段話來評價勃列日涅夫,在其將近20年的時間里,勃列日涅夫身居極為重要的政治職位。但是,作為一個人物,他是那麼平庸;作為一個政治家,他是那麼缺乏才氣。他是個幾乎在各個方面都很弱的人,這正是他與所有前任的不同之處。由此可見,勃列日涅夫在當時的很多人眼中是完全無法跟前幾任的蘇共最高領導人相提並論的。平庸不是錯,但是自己察覺不到平庸還感覺良好,接連做錯不少事,就是最大的錯誤。
正是從勃列日涅夫時代開始,整個蘇聯開啟了官僚階層,奢侈浪費,貪污腐化、以權謀私的風氣。就連蘇聯快速增長的經濟都落入了那些貪污腐敗的官員手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利益集團。他們開始相互勾結,一起貪污受賄,占據國家資源,最終導致絕大多數的官員都成為了追求奢侈生活,想方設法往自己家撈錢的人,也進一步拉大了蘇聯的貧富差距。特別是他執政後期,還大搞個人崇拜,早已經被貪污腐敗搞得烏煙瘴氣的蘇聯,經濟開始陷入了停滯當中。可以這么說,是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的貪污腐敗問題拖垮了蘇聯的經濟發展,最終成為毀了蘇聯的一個重要因素。
『貳』 如何看待勃列日涅夫時期在蘇聯史上的定位
據了解,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逝世,終年76歲。在勃列日涅夫的時代,蘇聯的國家實力歷史性地達到了頂峰,但由於勃列日涅夫對蘇聯社會積累的無數歷史尖銳矛盾缺乏足夠的認識,使這些矛盾越積越深,社會動亂的能量越積越大。
在勃列日涅夫去世的20多年後,俄羅斯人民依舊十分懷念這位「忠厚長者」。俄各界對於勃列日涅夫的評價呈現出肯定大大多於批評的總體態勢,勃列日涅夫至少有一點令其他人望塵莫及:他的國際聲譽是最好的。俄羅斯權威民意調查機構——列瓦達中心的民調顯示,39%的民眾對這位曾經執掌蘇聯大權18年的蘇共總書記表示欣賞、有好感或尊重,與此相比,對斯大林有同感的大約佔36%,戈爾巴喬夫則有20%;對勃列日涅夫感到憤恨的只有12%,而斯大林和戈爾巴喬夫兩位領導人則高達38%和43%。全俄輿情研究中心的調查則表明,勃列日涅夫是僅次於普京的聲望最高的領導人。61%的受訪者認為勃列日涅夫時期是國家發展最好的時期,一半的人認為勃列日涅夫在俄發展史上扮演了非常正面角色。這主要是出於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與現在相比具有公正的優勢,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統計數據表明,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的1965年,蘇聯人的平均工資只有96.5盧布,到了其執政晚期就上漲到170盧布。很多蘇聯人在這段時間內搬進了屬於自己的房子,購買了像樣的傢具、服裝甚至汽車。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社會分化為界限分明的貧富兩大社會集團。對於大多數俄羅斯民眾,勃列日涅夫時代是如今「不公正、不平等」的俄羅斯的對立面。根據列瓦達中心的材料,2005年1月,48%的受訪者認為,如果俄羅斯所有的一切都保留在戈爾巴喬夫改革之前的狀況會比較好。二是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處於發展的巔峰期,國際格局一度呈現出蘇攻美守的局面,俄羅斯的大國主義傳統和實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然而在蘇聯解體之後,在經歷了十幾年的經濟和社會資本主義化之後,俄羅斯始終沒有能夠找回曾經的大國榮光。而大國意識和強國意識恰恰在俄民眾的意識形態認同中佔有重要地位。
當然,俄羅斯人民在贊揚和緬懷這位國家領導人的同時,也在反省勃列日涅夫時代。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因為諸多歷史遺留問題而開始停滯不前,這段時間內,蘇聯GDP增速從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到後期的9%。蘇聯經濟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依賴於石油和天然氣出口。
『叄』 勃列日涅夫的「強吻習慣」為何讓官員們痛恨不已
因為他的親吻很令人頭疼,這個吻還不分男女。
勃列日涅夫可能是前蘇聯領導人中最虛榮的人,這體現在他對獎牌的熱愛中。他是世界上獲得最多獎牌的人,這是吉尼斯世界紀錄,獲得認證的其它小弟諸如越南,古巴,南斯拉夫紛紛投其所好,瘋狂為其授勛。
『肆』 現在的俄羅斯人,會懷念曾經斯大林時期強大的蘇聯嗎
老人可能會想念蘇聯,但不是斯大林的蘇聯,而是勃列日涅夫的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正處於鼎盛時期,最好的時期,最強大的時期。當時的蘇聯,以其石油出口,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蘇聯人民生活在最好的時代。
隨著蘇聯的解體,以及鮑里斯•葉利欽(boris yeltsin)時代的經濟和社會動盪,寡頭們吞噬著國有資產,人們陷入貧困,許多俄羅斯人懷念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時代,他們懷念那個時代的穩定和福祉,而那個時代在後來的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和鮑里斯•葉利欽(boris yeltsin)時代已經消失。
『伍』 現在的俄羅斯人那麼不待見斯大林嗎,他們對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的看法又是什麼
他們懷念蘇聯時的強大,天下稱雄,揚武耀威,所以現在有個強勢領導帶領他們走上這條路,他們很自豪。俄羅人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但他們很惡心蘇聯時領導人的作派,包括府敗、極端個人崇拜、殘酷打擊不同意見等
『陸』 勃列日涅夫統治蘇聯18年,你對他的評價是怎樣的
蘇聯歷史上在位最長的領導人,除了斯氏,第二個就是勃列日涅夫,這個蘇聯領導人是「福將」,他上任把蘇聯帶向了輝煌,但他去世之前,蘇聯卻開始走向衰弱。有人把勃列日涅夫稱為「沙皇」,這個稱呼並不為過。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間剛愎自用,甚至否認前任一些正確做法,使蘇聯越來越僵化。
勃列日涅夫能成為蘇聯領導人,與赫魯曉夫也有一定關系,是赫魯曉夫一路提拔才使其進入蘇聯領導層。但赫魯曉夫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小弟」居然發動宮廷政變把他趕下台而上位。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對加琳娜夫妻二人再次進行調查,1988年,丘爾巴諾夫因貪污走私罪獲刑12年。加琳娜雖然沒有受罰,但她已經失去往日輝煌「公主」身份。加琳娜平日里大量酗酒,後來被送到療養院強制治療過。但並沒有改變。期間加琳娜曾向戈爾巴喬夫妻子請求恢復名譽,後來又向葉利欽女兒乞求過。雖然後來恢復了名譽,但依舊孤苦伶仃。1998年,加琳娜去世,身邊無一位親人。
『柒』 求 勃列日涅夫時期 蘇聯 軍事方面資料
1964年10月中央全會後,勃列日涅夫上台,蘇聯的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的對外政策可分為三個時期:60年代末是蘇聯繼續推行赫魯曉夫制定的「和平共處」總路線及勃列日涅夫的「緩和」政策的時期,也是蘇聯進攻戰略的准備階段;整個70年代是蘇聯正式執行積極進攻戰略,與美國進行全球爭霸並大肆對外擴張的時期,也就是蘇聯進攻戰略的實施階段;80年代,蘇聯戰略收縮時期.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
1969年,勃列日涅夫為了擺脫「布拉格之春」事件給蘇聯外交帶來的困境,初步提出了關於「歐洲緩和」的設想和主張。到1971年蘇共二十四大召開時,勃列日涅夫正式提出了6點「和平綱領」,並宣布要「把緩和擺在鞏固和加強蘇聯『和平共處』外交的首位」。
1972年5月22-30日,尼克松、基辛格訪問莫斯科,同勃列日涅夫進行最高首腦會唔之後,東西方關系得到很大改善,友好對話開始代替了劇烈對抗。蘇聯與西方國家的經濟交往明顯增多:蘇聯同西方的貿易額由1970年的46億盧布增至1980年316億盧布,前後增長6倍;1964-1970年,蘇從西方得到的長期貸款僅38億美元左右,而1971-1980年間,貸款額增至300多億美元。可見蘇聯憑借推行「緩和」政策獲得了在與西方直接對抗中前所未有的好處。
雖然這一時期的東西方關系出現了一定緩和,並得到了一些改善,但矛盾卻沒有消除,反而有加深的趨勢。例如:蘇聯在與美國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簽署之後,卻並沒有在軍備競賽的道路上停下來,而是在保持數量優勢的同時,繼續發展戰略核武器,並希望在戰略核武器的質量方面趕超美國,而其質量提升重點是分導式多彈頭導彈和導彈命中精度。1973年,蘇聯部署D級彈道導彈核潛艇、1974-1975年,蘇聯部署裝有分導式多彈頭的SS—17、SS—18、SS—19,這些都使得蘇聯在戰略核武器質量方面與美國的差距在縮小。
在勃列日涅夫當政的18年間,龐大的軍費開支和同樣巨大的重工業投資,使得蘇聯的軍事力量迅速膨脹,逐步改變了蘇美之間的力量對比。60年代,蘇聯處於美國軍事力量的壓制之下,而到70年代時,蘇聯的軍事力量已經能與美國平起平坐,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美國。如:蘇聯海軍在之前就是一支近海防禦艦隊,但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不僅使蘇聯領導人大力發展戰略核武器,在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大力支持下,海軍得到了擴建,蘇聯艦隊由近海防禦艦隊轉變成為一支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武裝力量;戰略核武器方面,1962年古巴危機時,蘇聯的戰略武器(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只有美國的1/4,當時美國擁有1038件,而蘇聯僅有265件,到1970年時,蘇聯已擁有洲際彈道導彈1300枚,首次超過了美國1054枚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
⑶蘇聯積極進攻戰略的實施
70年代,蘇聯的對外擴張加快了步伐。西線的歐洲雖然是其與美國爭奪的重點,但歐洲對峙著的數百萬軍隊顯然不是時能夠動的了的;東線的越南在得到大量蘇聯軍援之後,把美國拉的是很緊,可一個越南顯然不是那麼容易就把美國這么一個超級大國打垮的,當然蘇聯也沒想過越南能把美國打垮,蘇聯要的只是其將美國趕出印度**而已;找來找去突然發現南線這個被稱為「歐洲的軟腹部」的中東和非洲地區是塊好地方,這里西方國家都不能在很快的時間里聚集起強大的力量對抗蘇聯。於是,蘇聯立馬利用軍援、經援、軍售以及條約對這里進行滲透。
1971年5月蘇聯與埃及簽訂《蘇埃友好合作條約》,向其提供50億美元的經濟、軍事援助,派遣軍事專家顧問達18000多人。當然蘇埃友好合作條約也擁有所有友好合作條約中必有這么一句話:締約雙方的任何一方遭到威脅,雙方立即協商,以消除威脅並採取一定措施保障兩國的和平與安全。同年8月,蘇聯與印度締結《蘇印友好合作條約》之後不到兩個月,印度即入侵巴基斯坦,並佔領了東巴基斯坦,在這一過程中蘇聯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1978年11月,蘇聯與越南簽訂《蘇越友好合作條約》,越南比之印度還要心急,締約後不到一個月,越南便入侵柬埔寨,而越南的10萬大軍的指揮者就是蘇聯的軍事顧問。而在整個70年代,像這樣帶結盟性質的友好合作條約,共有10多個第三世界國家與蘇聯簽訂。
除了建立條約網,控制滲透簽訂國和地區之外,利用代理人進行戰爭是蘇聯另一個主要干涉與擴張手段,而古巴軍隊在這階段成了蘇聯的金牌打手。1975年,蘇聯通過古巴軍隊對安哥拉內戰進行了大規模的武裝干涉,把近2萬人的古巴軍隊和大批武器裝備運入安哥拉。蘇聯自己的軍事人員包括飛機和坦克駕駛員、軍事顧問等也直接參與了軍事行動。1977至1978年,蘇聯又利用衣索比亞和索馬里在歐加登地區的武裝沖突,在非洲之角實行大規模的軍事捲入,向衣索比亞運送了1.7萬多名古巴軍人和大批軍火,蘇聯軍官還指揮了古巴和衣索比亞軍隊的聯合軍事行動。與此同時,蘇聯還利用古巴軍隊插手扎伊爾和民Z葉門的內政。
此外,在70年代後半期,蘇聯還普遍加強了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尤其是軍事援助。1970至1974年蘇聯對第三世界的軍事援助為140億美元,1975至1979年猛增到300億美元。
通過上述手段,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被蘇聯直接或間接的控制著,這些國家的領導人無一不是親蘇派。在扶植起一批親蘇政權之餘,蘇聯還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紅海、南亞和東南亞等許多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獲得了一批機場和港口的使用權,在越南、古巴、阿富汗更是建立了海外軍事基地。蘇聯進攻戰略的目標之一就是打擊、削弱、排擠並力圖壓倒它的主要對手美國,而它在70年代的海外擴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國在全球的勢力和影響,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這時的蘇聯自己也承認,其對外政策「在當前條件下具有全球進攻性」。
三、蘇聯戰略收縮階段
1979年12月底蘇聯入侵阿富汗以後,美國時任總統卡特立即要求蘇聯撤軍,稱其違反蘇美緩和協議,同時,向美國國會提出停止審議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並決定參取包括禁止向蘇聯出售高技術產品,停止對蘇聯的糧食運輸和貿易關系,取消大部分經濟、技術與文化交流,抵制在莫斯科舉辦的奧運會等在內的一系列對蘇制裁措施。第二年,「卡特Z義」誕生,至此,美國一改70年代時的軟弱形象,開始以強硬的態度維護美國的全球利益,如宣布波斯灣地區為美國的「切身利益范圍」等,而這也標志著蘇美緩和時代的結束。
進入80年代後,蘇聯陷入前所未有的逆境,特別是在里根上台之後。1981年裡根上台執掌白宮,他的對外政策與其前任想比,更具進攻性,他奉行「以實力求和平」的戰略,對軍備控制沒有一絲興趣,所以還未得到國會通過的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在他眼裡不過廢紙一張,他想要的是「造就一種足以在必要時去取勝的力量」,為此他提出的1982—1986財政年度的軍費開支高達1.6萬億美元。
蘇聯經濟居高不下的積累率、不斷增加的軍費開支以及為了軍備競賽長期發展重工業造成的國M經濟畸形都使得蘇聯國內的經濟形式愈發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希望能夠與美國等國緩和關系,減少對抗,最好是停止軍備競賽。勃列日涅夫明確表示「企圖在軍備競賽中勝過對方和指望在核戰爭中獲勝,這是危險的喪失理智的表現」。
但是,很可惜的是里根不是尼克松,停止軍備競賽的提議沒有得到美國的積極響應,美國政F在1983年3月提出了「戰略防禦計劃」(SDI)即所謂星球大戰計劃,里根琢磨著通過「戰略防禦計劃」,既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核威懾力量,又可以帶動美國科技經濟的發展,還可以造成對蘇聯的技術和經濟上的壓力,從而拖垮蘇聯,真是一箭三雕的好辦法啊。蘇聯見美國對其停止軍備競賽非但沒有個強烈表示,還提出這么一個可能讓蘇聯龐大的戰略核武庫成廢鐵的計劃來,勃列日涅夫立馬決定為了保住他上台以後軍備競賽的成果,現在就是全國人民一起餓死都不能停止加強蘇聯軍事力量。1982年10月27日,即勃列日涅夫在他臨終前不到半個月對軍隊領導人的一次講話中還說,為了使蘇聯軍隊能夠勝任職責,「人民是一切都在所不惜的……黨中央採取的措施是使你們什麼都不缺」。
在這一時期,蘇聯雖然竭力鞏固它在70年代擴張時從第三世界獲得的勢力范圍,防止美國重新取得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如拒絕從阿富汗撤軍,對越南侵略柬埔寨繼續提供支持等等。但這些都無法掩飾其在全球范圍內停止擴張,並開始戰略收縮的事實。
四、結論
勃烈日涅夫在蘇聯執政長達18年之久,占整個蘇聯歷史的近1/4。在其執政的這18年間,蘇聯的綜合國力達到頂峰,經濟實力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軍事實力與美國平起平坐,世界兩超之一。但是,另一方面,蘇聯高度集中而又粗放的經濟管理方式嚴重製約了生產力的提高,進行改革已經刻不容緩;勃烈日涅夫上台之後,取消了赫魯曉夫的「幹部更新制度」,此舉雖然保持幹部隊伍的基本穩定,但也造成了各級幹部嚴重老化,不思進取,自上而下進行自我更新的能力完全喪失,以至於沒有把握住對蘇聯進行改革最有利的機會,使蘇聯痛失歷史機遇。
軍備競賽和對外擴張,不僅惡化了蘇聯的外部環境,並對蘇聯的經濟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當時的蘇聯的國M生產總值雖有很大提高,可仍然只有美國的60%左右,而就是這樣一種條件下,蘇聯片面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蘇聯工業產量的1/5,其中包括機器制.造業和冶金部門產量的1/3,都用於軍事方面,對其他經濟部門,長期不予重視,像輕工產品和食品長期短缺,造成國M生活困難,國M收入增長率自70年代開始下降,到80年代初即告停止增長。這些使得蘇聯與美國在經濟上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了。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為了其擴張戰略,對外軍援、經援的數量之大是很驚人的,而其所謂的軍售恐怕有些到現在都沒收回款來,基本上就是半買半送性(折扣40%以上),如:蘇聯向第三世界國家提供了7925輛坦克,20470門大炮,17艘潛艇,2620架超音速飛機,32210枚地對空導彈;蘇聯還每年為支持阿富汗親蘇政權(110億美元)、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20億美元)、支援古巴等拉美國家(60~80億美元)、支持衣索比亞等非洲國家(60~80億美元),大約總共需要花費270億美元。總之,當時蘇聯經濟形勢的惡化和國M生活質量的下降,為蘇聯國內的反對派「持不同政見者」有了向蘇共發起進攻的絕佳把柄和根據,也使得社會Z義制度在國M心中黯然失色;廣大群眾對蘇聯GCD,對蘇聯的社會Z義制度的遠景,喪失了信心。
『捌』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人物評價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間,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大國,但是蘇聯國內的福利也有很大的發展。(鳳凰網)
勃列日涅夫時期公正的優勢,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統計數據表明,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的1965年,蘇聯人的平均工資只有96.5盧布,到了其執政晚期就上漲到170盧布。很多蘇聯人在這段時間內搬進了屬於自己的房子,購買了像樣的傢具、服裝甚至汽車。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社會分化為界限分明的貧富兩大社會集團。對於大多數俄羅斯民眾,勃列日涅夫時代是如今「不公正、不平等」的俄羅斯的對立面。(新華網)
2013年,俄羅斯「列瓦達中心」一項20世紀蘇聯領導人好感度調查顯示,勃列日涅夫成為現代俄羅斯人心中最受歡迎的蘇聯領導人,有56%的受訪者對其持肯定態度。 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貪污腐敗之風到處盛行,被揭發出來的人也很少丟官,因為最高領袖本人就是一個腐敗分子。(葉利欽)
俄羅斯一定要避免出現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出現的「停滯」局面。(梅德韋傑夫)
俄羅斯人民在贊揚和緬懷這位國家領導人的同時,也在反省勃列日涅夫時代。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因為諸多歷史遺留問題而開始停滯不前,這段時間內,蘇聯GDP增速從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到後期的9%。蘇聯經濟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依賴於石油和天然氣出口。(中國日報)
整個勃列日涅夫時代,蘇共的許多書記、州委書記、邊疆區委書記、中央委員都捲入了骯臟勾當。高級領導人彼此勾結、濫用權力、貪污受賄的案件層出不窮。除個別案例外,大多數腐敗案件都是勃氏去世後才被揭露出來。勃氏個人的貪婪在這場腐敗盛宴中起到了強烈的「示範」和「帶頭」作用。勃氏對各種送上門來的貴重禮品幾乎照單全收。(騰訊網)
勃列日涅夫以宮廷政變的方式奪取了赫魯曉夫的權力,但並沒有把改革推進到一個新時期,而是力圖再造斯大林模式,重現斯大林的個人集權。這就加劇了蘇聯社會固有的矛盾。當蘇聯人民無法忍受這種制度時,墓也就挖好了,何時下葬只是時間問題,誰來埋葬也不過是歷史的偶然。(環球網)
『玖』 勃日列涅夫是干什麼的請介紹一下
簡介: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蘇聯政治家。評價: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逝世,終年76歲。在勃列日涅夫的時代,蘇聯的國勢達到了頂峰,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晚年生活 但由於勃列日涅夫對蘇聯社會積累的無數尖銳矛盾缺乏認識,缺乏解決問題的決心和魄力,使這些矛盾越積越深,社會動亂的能量越積越大,最終隨著勃列日涅夫的逝去,一個曾經令人仰視的強國也隨之墜入深淵。 然而在勃氏去世20多年後,俄羅斯人卻開始懷念這位「忠厚長者」。俄各界對於勃列日涅夫的評價呈現出肯定多於否定的總體態勢,主要是出於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與現在相比具有「公正」的優勢,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統計數據表明,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的1965年,蘇聯人的平均工資只有96.5盧布,到了其執政晚期就上漲到170盧布。很多蘇聯人在這段時間內搬進了屬於自己的房子,購買了像樣的傢具、服裝甚至汽車。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社會分化為界限分明的貧富兩大社會集團。對於大多數俄羅斯民眾,勃列日涅夫時代是「不公正、不平等」的俄羅斯的對立面。根據列瓦達中心的材料,2005年1月,48%的受訪者認為,如果俄羅斯所有的一切都保留在戈爾巴喬夫改革之前的狀況會比較好。二是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處於發展的巔峰期,國際格局一度呈現出蘇攻美守的局面,俄羅斯的大國主義傳統和實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然而蘇聯解體後,在經歷了十幾年的經濟和社會資本主義化之後,俄羅斯始終沒有能夠找回曾經的大國榮光。而大國意識和強國意識恰恰在俄民眾的意識形態認同中佔有重要地位。 當然,俄羅斯人現在也在反省勃列日涅夫時代。因為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開始停滯不前,這段時間內,蘇聯GDP增速從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降低到後期的9%。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只有1966年和1973年兩年能夠保障麵包的供應,其餘年份竟然需要大量從國外用硬通貨進口糧食。蘇聯經濟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嚴重依賴於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從而為蘇聯的覆亡埋下了隱患。一些有識之士指出,勃列日涅夫執政的歷史要求俄羅斯人民進行深入思考,維護穩定的代價是什麼?穩定又是怎樣轉化成為停滯的泥淖?俄羅斯今後要實現重新崛起就不得不汲取勃列日涅夫時代的慘痛教訓,而不能僅僅沉湎於這個時代表面的顯赫背後。
『拾』 俄羅斯人為什麼懷念勃列日涅夫
恩..這個問題,要分人群,俄羅斯有許多中老年人,還是比較懷念蘇聯時代的,俄共的主要支持者也主要是這部分人群,還有一些激進的青年,左翼,也看好蘇聯,蘇聯時代國力空前強盛,而當今的俄羅斯,軍事衰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大不如從前,一些老聯共黨員也是非常懷念,就像原東德地區,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受到的破壞明顯大於西德,人們又普遍懷念起共產黨時代的民德;不過如今青少年已經不對政治感冒,他們很少關注這些,也談不上懷念,畢竟今天的俄羅斯經濟要遠優於蘇聯,大部分俄羅斯人已經習慣了當下的生活,懷舊心理不是特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