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拉克戰爭爆發後,俄羅斯曾經想出兵伊拉克,這是真的嗎
很明顯不是真的,因為俄羅斯根本就沒有想和美國對剛的想法。畢竟俄羅斯自己也知道,要是真的在實力上進行對比,俄羅斯是根本不佔優的,所以它才不會怎麼管美國在伊拉克乾的好事,而且俄羅斯也認為美國不會對伊拉克動手。
這次的伊拉克戰爭,伊拉克輸得一敗塗地。畢竟美軍抓住了伊拉克空軍的弱點,一擊到位,很快的就把戰局拿下,確實是大家沒有想到的。
2. 伊拉克戰爭時,俄羅斯為什麼沒有救薩達姆有三點關鍵原因,哪三點呢
歷經了七年,美國打倒薩達姆政黨,最終以薩達姆的身亡結束。很多人都說,薩達姆如果當時懷著俄羅斯的大腿根部,只需俄羅斯能在中間出示點援助,再不濟生產製造個機遇,就可以把薩達姆帶回家。那麼簡易的實際操作就可以把薩達姆做大做強,當初俄羅斯為什麼就對薩達姆政黨置若罔聞的呢?事實上要了解也非常簡單,這三大緣故十分重要。
伊拉克的兵敗太過度快速了,這在其中的緣故除開美國軍隊過度強勁以外,伊拉克內部瓦解也是一大要素,美國軍隊基本上沒有碰到哪些好點的抵禦,許多伊拉克部隊要不就地散夥,要不改旗易幟,缺失人心的薩達姆實際上救不救對俄羅斯都實際意義並不大。
3. 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
兩伊戰爭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伊拉克戰爭起因是美國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疑似)而發動的全面戰爭,共有4國參與作戰.但是沒有得到聯合國的統一擅自發動的,是違法的
4. 伊拉克戰爭贏了還是美英聯盟戰爭了
奧巴馬發表講話,宣布駐伊美軍作戰任務結束,卻隻字不提戰爭是否勝利
美國於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4400多名美軍士兵在7年多的戰爭中死亡,3萬多人負傷。伊拉克戰爭費用已超過7000億美元。美伊戰爭發生在2001年紐約世貿大樓傾覆和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閉之間,被稱作是一場「多餘的戰爭」,幹掉薩達姆,美國到底在伊拉克能撈到多少好處尚不清楚,滅了一個伊拉克,一個伊朗又站了起來。美國這幾年忙著操勞戰事之時,倒是給中俄等贏得了不少時間,中國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如此迅速地重獲顯赫的國際地位,伊戰也讓俄羅斯成為國際舞台不能忽視的力量。
所以總的看來,美國拿下伊拉克的這場戰爭算是輸了。
5. 伊拉克戰爭的勝敗
勝利個毛,布希前幾天才剛說的伊拉克戰爭是個錯誤,失敗了
戰爭勝敗的關鍵是看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其次才是看折損和消耗,要損失和消耗那美國哪場戰爭都TM是輸的美軍後勤需要巨大,花費非常厲害的,伊拉克本來就沒什麼錢了 給你炸的目標有些還沒導彈貴。。。戰機整天飛 3代機平均
飛一小時都要花幾十萬呢 還不算消耗的武器。。
薩達姆當年被親信出賣,伊拉克到現在都不安寧,現在的總統是賈拉勒·塔拉巴尼
6. 伊拉克戰爭誰贏了
美伊戰爭以美國成功推翻薩達姆政權而勝利結束。
伊拉克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實質上是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借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一戰爭。由於這次戰爭實際上是1990年海灣戰爭的繼續,所以,這次戰爭也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
到2010年8月美國戰斗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將其銷毀的文件和人證。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
由於伊拉克戰爭使用了大量的美國現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軍使用的武器費用非常的高昂,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浪費錢的戰爭。
7. 伊拉克戰爭的結果是什麼
「不能忽視一個事實,就是伊拉克是一個有著各種缺陷的國家,美國現在根本無法確定世界上未來的面對的對手是否和伊拉克同樣虛弱。」----作者
回顧伊拉克戰爭和先前美英與伊拉克軍事力量的對比都清晰地反映出聯合作戰力量角色的轉變。伊拉克戰爭的結果不僅展現了這種轉變的價值,而且解決了有關戰爭一系列關鍵教訓的爭論,而這種爭論甚至開始於主要戰斗開始之前。
在3月底美軍地面部隊行動停滯時,一場爭論出現了,它針對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強迫美國軍隊和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托米·弗蘭克斯接受比他們最初所要求少得多的軍事力量。一些批評家指出,這種對戰爭計劃的干涉削弱了聯合軍事力量,使他們不足以贏得決定性的勝利。
然而,聯合軍事力量勝利的速度和程度回答了一切。聯合作戰計劃和軍事力量態勢不無風險,但是聯合軍事力量不需要達到取得戰爭勝利的傳統軍事實力標准。同時,戰爭結果還引出了新的軍事理論問題,未來美國軍事力量運用計劃和美國現在是否能夠計劃一場「新式戰爭」,這些都需要未來進一步解決。
一、戰爭計劃的爭論
伊拉克戰爭的戰爭計劃形成的詳細過程還是一個未打開的「黑匣」。除了那些直接參與作戰計劃制訂和執行的人以外,能真正了解聯合作戰計劃形成詳細情況和作戰計劃的選擇的人很少。實際上在所有戰爭計劃的制訂過程中,有關作戰指導原則方面都有嚴肅的爭論,提出最有可能的軍事解決方案是軍事人員的職責所在,而確定戰爭計劃符合政治、財力、物力條件和總統的總體要求則是國防部長的責任。在軍隊和政府官員這些對國家安全最負有責任的人員中,不含有這種激烈爭論而制訂出戰爭計劃的戰爭是會陷入危險和被動境地的。
通過與一些曾參與制訂伊拉克戰爭計劃的個人交談,我們了解到,在2003年3月底一些文職官員對戰爭計劃提出的批評阻礙了戰爭計劃,但很明顯其中也包含了真理的因素。在戰爭計劃制訂過程的早期,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他的同事曾質詢弗蘭克斯將軍和戰爭計劃制訂者們,要求他們研究重空輕地的軍事力量選擇和使用問題。高級軍官在討論過程中指出這些討論有時候是對立的觀點,但多數令他們緊張的問題還有其它原因。
一些軍官感到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他的同事們非常輕視軍事專家,這種緊張出自國防部長對美國軍事力量和各種各樣的規劃的主要改革和軍隊計劃的討論。這種緊張在陸軍特別強烈,他們中至少一些人認為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更有效地兼任了陸軍參謀長之職,並偏愛空中和空間的精確戰而不是笨重的陸軍。
在戰爭開始時,一些軍官對雙方軍事力量對比和支援保障有效性表示擔心。按照1990年戰爭計劃標准衡量和此後研究「兩個主要地區性突發事件」,美國將需要5-7個重型師以對付與伊拉克陸軍規模相當的軍事力量,而不是一個重型機械化步兵師,一個中型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和一個相對輕型的第101空中突擊師。
傳統的軍事計劃需要更強的軍事力量來保證主要地面進攻部隊後方和側翼的安全,並且需要更多的各種支援保障分隊。體現這種兵力運用的不同時期部隊調整表被聯合參謀用於制訂戰爭計劃。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反復質詢了軍事力量的兵種和規模,在戰爭計劃制訂的最初階段又做了縮減和調整。
然而,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在內部軍事爭論時,軍事和文職人員之間如此對立還是少見的。許多軍官也質詢傳統軍事力量需要量,並且感到一些決策在戰爭計劃制訂中有些過時了。他們感到一些決策要求過多的軍事力量和戰爭計劃實施進程過於緩慢,這些都沒有反映出情報、監視、偵察、空中精確打擊和地面力量機動速度的優勢。
如果說軍事人員內部關於以上問題存在「代溝」的話也許是不公平的,因為支持傳統還是改變畢竟與年齡沒有關系。至少一些參與制訂戰爭計劃的官員感到在提交給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那份戰爭計劃里的關鍵決策是過時的,並且力圖提交一份令大家都滿意的戰爭計劃,其中所需的各個軍種都大於其實際所需。
還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戰爭計劃是在沒有人對伊拉克戰爭能力有錯覺的情況下制訂的,盡管直到戰爭結束,沒有一個計劃制訂者能夠排除伊拉克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可能。美國的情報已經清楚地確定了伊拉克軍隊結構規模絕大多數對比缺點。當美國情報分析家發現伊拉克潛在的威脅是因其龐大的軍隊人數時,他們也看到了實際在伊拉克常規部隊的各個方面存在著嚴重的缺陷,而且他們的評價沒有給聯合軍事力量對比提供理論根據,伊拉克現軍隊無法打敗它。
此外,像陸軍副總參謀長在戰爭計劃爭論之前就認為,精確空中打擊和裝甲機動能力和聯合作戰所構成的優勢使得更小的部隊就可以保證側翼和後方安全,機動速度和精度比傳統戰爭樣式更有效,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爾斯將軍也持相似觀點。
二、政治因素引起「戰爭計劃」的爭論
一些在職的軍官批評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他的同事們傲慢無理地干涉軍事還表明主要是弗蘭克斯將軍贏得了爭論的勝利。事實是土耳其拒絕為美英200多架戰斗機、大約70-100架直升機提供基地,而美國第四步兵師和第三裝甲騎兵師與戰爭計劃的爭論無關。聯軍開戰沒有完全計劃好開辟伊拉克北部第二條戰線也與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決定的戰爭計劃無關,這也是事實。
同樣大多數軍事力量計劃受聯合國安理會長時間對伊拉克動武授權爭論的影響也是事實。這種爭論迫使國防部作出政治決定以延緩一些部隊的部署和眾多海、空運輸行動,避免美國好像要在聯合國授權之前就急於開戰,這同樣給伊拉克更多的時間來備戰。
最後,在戰爭一開始就決定利用有利時機對伊拉克現政權領導人薩達姆·海珊實施「斬首」行動是一項政治決定,與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軍隊關系緊張沒有任何關系。決定不等幾天看薩達姆是否死亡和伊拉克現政權是否垮掉就開始大規模空襲戰役同樣與此沒有關系。
三、關於不了解「戰爭計劃」詳細過程和特質的爭論
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是一個長於與人對質爭論的人,他不是一個以同情和憐憫的方式來懇求或刺激別人的人。但是,在3月25日美國國防部的記者招待會上,他回答的有關爭論公平性的一些基本問題還是值得注意的:
我不知道政府以外的人是怎麼知道我的看法是什麼的,或者是弗蘭克斯將軍的觀點是什麼的,或者邁爾斯將軍觀點的。我們都深受影響,戰爭計劃已經被所有指揮員,當然,也有邁爾斯將軍、佩斯將軍、唐·拉姆斯菲爾德和美國總統先生,而且這個戰爭計劃很好,在4天半到5天時間地面部隊已經逼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了。我們在伊拉克的軍事力量每一天、每個小時、每一分鍾都在增強。這是事實,而且將繼續增強。有一個軍事力量流,數周之前就開始向戰區流動,全體人員空運到戰區與自己的裝備整合。每個小時那個國家聯軍的軍事力量都在增強。
如果你們回到阿富汗形勢,就會像前幾天一家報紙描寫那樣的陷入「泥潭」。並且就是最近幾天形勢看來不錯,我記得,馬扎里沙里夫已經被攻陷,其它城市也開始陷落。
3月25日,美國國防部的記者招待會上邁爾斯將軍關於此問題還有如下發言:
這項計劃正在執行當中,人人都參與了計劃的制訂,人人對計劃表示同意。我已經公開發表意見表示,我認為戰爭計劃最終由弗蘭克斯將軍參考他和他的指揮人員們的意見系統化和最終整理,是一項非常出色的戰爭計劃。並且我們已經按照此項計劃實施了近一周時間。我們已經逼近巴格達。我們遭受重大損失主要是因為伊拉克嚴重違反《日內瓦公約》中有關武裝沖突的條款,伊拉克軍隊身著平民服裝或向我部隊詐降然後對我部隊人員發起突然襲擊。所以我認為這項戰爭計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們會實施到底。
我要說,實際上我軍此時已經深入伊拉克境內200多公里,已經到了巴格達腳下,我們不急於攻擊伊拉克地面共和國衛隊師。因為我們已經用直升機打擊他們,武裝直升機,還有空軍和火炮打擊他們,但是我們沒有用典型的戰斗方式與其激戰。
聯軍地面部隊司令在戰斗結束後的4月23日發表了相似的觀點:
地面戰役的行程已經反映出我們高速持續性的作戰行動,准確的機動、遠距離的後勤補給保障,我承認其中在我們的遠距離的通信和後勤補給保障線有風險,但我們已經克服了困難,戰爭計劃執行決策總是針對敵人的。
並且我要反駁任何提出戰爭中的作戰行動有所停頓的言論。我們時時刻刻都通過空、地、海和特種部隊等向薩達姆政權施加壓力。
伊拉克戰爭中沒有作戰行動停頓,你制訂戰斗計劃後會碰到糟糕的天氣,戰爭中有3-4天我們就碰到了這種情況,他們停下來以便後勤保障能跟上,幾次戰斗後部隊也需要重新編隊,如果那一天你和這個部隊在一起,看起來這支部隊好像停下來了。但同時我們沒有停止空中打擊、直升機對地攻擊、戰場其它部分地面部隊的機動,在整個戰爭中我們的特種作戰部隊都在伊拉克全境執行特種作戰任務。
華萊士將軍對戰爭計劃、軍事力量強度和戰後的意外提出一些重要觀點:
我建議你的是「節奏」快些或慢些,或者快慢都行只要由你控制節奏,而不是由敵人。當我們放緩推進的進程和節奏,那是我們有意做的,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我們想在總攻巴格達之前建立我們的後勤補給基地。二是即使不向前推進,我們每天也都在攻擊敵人。
我想薩達姆的部隊想將我們引入城市,他們認為在城市中對他們有利。實際上,我們將城市變成了一個對其不利的地方,用我們的裝甲部隊突襲他們的重型裝備、車輛、掩體。我們曾用我們的重型裝甲部隊進行襲擊,後來轉變為由重型裝甲裝備支援下,輕型步兵進行進一步的清理性行動。在這一系列戰斗中,我們不僅保證了通信線路的安全,沉重打擊了敵人的戰鬥力,而且開始控制人口中心區,本來准備在戰爭第4階段穩定性的軍事行動進行的,這一問題比我們預期提早結束了。
四、「戰爭新樣式」的爭論
伊拉克戰爭是否是戰爭變革的產物,反映一種新的戰爭樣式。戰爭雙方的不對稱是戰略、戰術、技術等多方面的綜合,這種變革幫助美英快速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談及「戰爭新樣式」和軍事力量變革需要有一個歷史的角度。關於二戰後美軍軍事力量變革需要軍事歷史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包括這種變革成功和失敗的規律,及軍政官員在這種變革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這一過程總是充滿著軍事政府部門的關系緊張和軍隊內部深層次的爭論。美國已經從眾多正規的籌劃工作受益,決策制訂通常總是辯證的而不是經驗主義的。
當今眾多的軍事變革都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早期的歷史根源,美國的軍事變革的速度和特性引人注目,尤其是在冷戰後期美國在越南戰爭的失敗而獲得了變革的惟一動力後。
這不是分析伊拉克戰爭教訓而隨便找的一個時間點。眾多軍隊政府領導人用了將近25年時間來建設成的美國軍隊,在2003年3月投入了伊拉克戰爭。他們是勝利與失敗的產物,實際上,每一點作戰要素在投入戰斗時都是處於軍事變革過程之中的。
概略地看,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這些軍事力量開始實踐一種「戰爭新樣式」,而且在阿富汗戰爭中使用並改進了許多技術裝備,但是他們使用的許多關鍵的武器裝備都是定型於越南戰爭或更早的戰爭時期。當然,關於戰備和領導的一些最重要的教訓主要來自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的失敗。所有這些都說明了「戰爭新樣式」是建立在新舊戰爭能力的恰當融合上。
美國確實實現了一種新的「戰爭新樣式」的許多要素,正如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他的同事們制訂的軍事力量改革的相關文件和證明所提到的一樣。伊拉克戰爭的經過已經清楚的表明了美國軍事力量通過作戰分別達到《四年防衛評估報告》中確定的六個目標:
一是保衛美國本土和其它軍事行動基地安全,清除敵核、生、化武器和運載工具;
二是不給敵人庇護所,剝奪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他們的跑和藏的能力;
三是在遙遠的戰區規劃和建設軍事力量以應付面臨的威脅;
四是在太空進行有效的軍事行動;
五是進行有效的情報活動;
六是使用情報技術提供美國聯合作戰力量通用行動圖。
伊拉克戰爭的進行遵循的許多軍事原則出自一開始就提到的「拉姆斯菲爾德學說」,盡管各新聞機構對拉姆斯菲爾德學說的表述各有側重。
一份報告將其描述著重於「精確閃擊戰」,強調:
一是快速機動、部隊輕裝,這樣的軍事力量能夠快速投入戰斗;
二是彈性決策,保證戰場部隊對形勢的變化做出快速反應;
三是陸、海、空、海軍陸戰隊聯合作戰;
四是運用戰略空中力量對數百個目標發動同時攻擊;
五是將高技術應用於「靈巧炸彈」和戰場情報收集。
另一家新聞機構將拉姆斯菲爾德學說描述為:
一是由文職人員調整戰爭計劃及其實施;
二是速度和機動;
三是彈性實施;
四是著重運用特種作戰部隊、大規模空中精確打擊、諸軍兵種聯合或整體作戰;
五是應用更新的技術裝備,如利用無人機提供戰場實時圖像。
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軍隊改革辦公室主任在總結伊拉克戰爭教訓時沒有提及任何拉姆斯菲爾德學說,他表述了如下內容:
一是網路中心戰的運用增加,及其通過空地作戰和動態作戰等新形式所表現出的作用,他把被更好的感測器和情報信息網、迅速決策、相對獨立多戰場的駕馭能力推動的這一過程稱為沒有前沿的戰場;
二是在網路中心戰中需要更多的接續性;
三是所有的非直接火力方式,火炮支援、近距空中支援和空中戰場遮斷等,要增加有效運用、相互促進;
四是在戰場盡可能減少對直升機垂直空運的依賴;
五是提高對特種部隊和地區性因素重要性的認識,有能力與當地友軍共同作戰,提供更多像特種作戰部隊一樣的力量保障情報、偵察、監視系統;
六是聯合作戰計劃還需要進一步修訂,特別是編寫一部透徹的聯合作戰理論學說和為軍隊改革制訂一幅路線圖;
七是進一步增強戰略機動性,盡可能提高海上運輸和飛船運輸的速度;
八是指揮控制速度要進一步提高。
實際上,許多過去的觀點看法表明如「拉姆斯菲爾德學說」報告描述的概念和原則很大一部分源於軍方觀點,這些觀點早在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入主國防部之前就有了。一個例子就是聯合參謀部制訂的一系列聯合構想戰略的文件,與此相關的就是聯合參謀部編寫的《2020年聯合構想》,它發表於布希政府上台之前。在談論文官創新而軍隊保守之前,有必要提一下《2020年聯合構想》中強調的作戰行動的四種觀念,這四種觀念看來與伊拉克戰爭計劃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軍隊改革目標非常相似:
一是機動優勢;
二是精確攻擊;
三是聚焦式後勤;
四是全維防護。
其它重要觀點像網路中心戰和通用的術語「軍事革命」在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入主國防部的前十年就提出來了。全維同步攻擊或「平行作戰」思想是第一次海灣戰爭戰爭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效果中心戰」的許多思想運用於科索沃戰爭,「聯合反應力量」思想是20世紀90年代早期就提出來的。柯林頓總統的首任國防部長威廉·科恩在擔任參議院議員和國防部長期間都曾提倡擴展特種作戰部隊的任務范圍。
像「精確閃擊戰」的思想基礎是古老的運動戰,新軍事強調的「絕對優勢」是18世紀歐洲戰爭思想,那個時代強調運用軍事力、經濟力、政治力聯合優勢達成戰爭目標——通常不需要使用戰爭。
從第一次海灣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來看,伊拉克戰爭更像是一次進化性而非革命性的戰爭。聯軍「閃電般的」勝利是以戰爭雙方軍事力量的極度不均衡為基礎的,必須思考戰爭新樣式是「新」在哪裡了。標題「精確閃擊戰」可能是新的,但這種思想與戰爭同樣古老。
總之,伊拉克戰爭中所運用的新的技戰術和著眼於未來作戰的軍隊改革都是經歷了數十年發展的。如果說美國在最近10年軍事發展速度非常迅速的話,至少部分原因是眾多的外國軍事力量發展的停滯和倒退,很多美國人忘記或根本不知道目前軍事發展的過程。實際上,美國的「戰爭新樣式」是相對保守的。它從來不會裁掉公認的軍隊單元直到有更新的來取代它,它是新舊作戰方式的融合,是經過評估和運用的。
五、「鮑威爾學說」與「拉姆斯菲爾德學說」的爭論
思考「鮑威爾學說」與「拉姆斯菲爾德學說」,已經成為戰爭計劃和軍隊改革的一部分,看起來更像是提出不相乾的事實或論點,以分散對主題的注意力。它與伊拉克戰爭中的實際軍事行動的細節沒有什麼關系,這種爭論是鮑威爾喜歡大規模的軍事力量,更多運用傳統的軍事行動方式,而拉姆斯菲爾德側重於用小規模的部隊,運用高技術武器裝備。
這種爭論又一次反映了美國軍隊與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他的許多文職顧問之間爭論仍存在,主要是關於軍隊改革的速度和道路方式的選擇。這反映了拉姆斯菲爾德等文職官員和軍方在許多其它問題上的緊張關系,其中軍方認為對方是剛愎自用,對軍隊的意見置之不理,而拉姆斯菲爾德等人認為對方是過於官僚的軍事,不願面對形勢變化的需要。
這也反映了一種支持鮑威爾和支持拉姆斯菲爾德之間更廣的政治爭論,這種爭論針對各種各樣與伊拉克戰爭幾乎沒有關系的問題,這是政客之間鉤心斗角。
實際上,將用於伊拉克戰爭的戰爭計劃稱為「拉姆斯菲爾德學說」的結果沒有什麼意義,因為:
一是戰爭的軍事力量規模不是拉姆斯菲爾德一開始要求的;
二是國務卿鮑威爾從來沒有在任何場合表達過對戰爭計劃和拉姆斯菲爾德正在實施的軍隊改革計劃的意見。鮑威爾惟一可能早就知道的是他感到伊拉克戰爭計劃使用的兵力是否充足。這很難說是一場爭論,很可能是發言人將自己的話帶上了國務卿的帽子,那根本不是什麼「鮑威爾學說」。
此外,國務卿鮑威爾在擔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時曾協助開創許多美國軍事技戰術的改革,使海灣戰爭勝利成為可能。他支持1991年的戰爭計劃,那是劃時代的創新。在冷戰結束後他曾幫助美國進行主要軍事力量的削減,這都表明他是支持革新的,並不是一個固執地堅持教條的人。
第三是伊拉克戰爭不可能用拉姆斯菲爾德尋求的那種軍事革新的方式來打。這種軍事革新還沒有在來年的防衛計劃中正式宣布,它只能等2004財政年度的防衛預算的資助下才正式開始實施。這種拉姆斯菲爾德尋求的改革後的軍事力量至少要5-7年才能形成。
第四是美國空軍、海軍陸戰隊和海軍都有改革考慮,還沒有具體的學說和長期力量改革計劃,只能是服從或反對拉姆斯菲爾德尚未確定的軍隊改革計劃。
第五,當把「鮑威爾學說」討論的一些內容與美國軍隊的領導人的觀點相聯系看,軍隊的計劃是最空洞的。美國陸軍打擊旅——陸軍首先努力使其更輕型化、更易於部署——並沒有完全准備使用在伊拉克戰爭。此外,他們主要用於打擊的對象不是伊拉克共和國衛隊重型坦克部隊,而且與任何「鮑威爾學說」和精確打擊力量無關。
迄今為止,美國軍隊遠沒有能夠為其未來戰斗系統清楚地制訂一個軍隊方案,未來作戰系統還在提出無盡的要點和具體軍種、設備、費用。甚至根據軍方自己提出的,更寬的概念的軍隊改革方案直到2010-2020年的某個未確定的時間才能實施。
圍繞關於「戰爭新樣式」爭論的問題和任何主要軍種計劃決策都是非常嚴肅的。圍繞個人學說沒有任何具體爭論,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國務卿鮑威爾都沒有為個人目的公開發表相互對立的意見。
最後,還有更重要的討論需要美國戰略和防衛計劃的制訂者參加。美國武器在發展戰爭新樣式方面的成功,並且贏得了伊拉克戰爭的勝利,沒有借口說是任何形式的「勝利主義」。美國還是易受不對稱戰爭和恐怖主義的攻擊。那些成功發展的國家沒有很好的答案,先發制人的攻擊或「首次攻擊」能夠引起可怕的地區沖突。
任何勝利的定義都無法忽略戰爭對人類生命的摧殘,對財、物的消耗。它也不能忽視一個事實,就是伊拉克是一個有著各種缺陷的國家,美國現在根本無法確定世界上未來的面對的對手是否和伊拉克同樣虛弱。
美國在未來任何一場與北朝鮮或俄國、中國對抗的戰爭都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美國有能力發動和贏得戰爭的勝利絕非是靠較量通過國家建設和和平調解贏得和平的能力。它「世界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是主要依靠地區聯盟網和堅持全球政治支持的良好平衡。
圍繞伊拉克戰爭還有一個不確定的批評,就是實際上是如何選擇戰爭方式的,制裁和裁軍早就對付薩達姆·海珊了。在薩達姆·海珊統治下的伊拉克發出的威脅看起來好像並不那麼緊迫,從已發現的資料還不清楚伊拉克成功地保留了多少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種潛在的威脅迫使美英不得不對其發動戰爭。薩達姆·侯塞因的專政、侵略和武器擴散有很長的歷史,可以很好地證明伊拉克戰爭的正義性,但是戰爭發動的時機證明還是有些隨意了。
美國戰爭能力的發展也並不意味著美國能漫無目的地尋找敵人,或放棄尋求建設更強大的國際機構和使用外交而非武力。美國可能有能力推翻一系列實力不強而令人反感的領導,但是「能」絕不是「必須」或「應該」的同義詞。正如克勞塞維茨講到的:
「首先,政治家和指揮官必須要認清他們所進行的戰爭的種類,既不能誤解戰爭種類也不能將其轉化成其它的東西,這是影響最深遠的判斷行為。這是戰略問題之首。」
美國必須贏得全世界的信任,以鞏固其聯盟結構和避免建立一個敵對的軍事、政治、經濟聯盟網。信任不是靠戰爭新樣式而是靠正義和嚴謹獲得的。
8. 伊拉克戰爭是怎麼爆發的
一、伊拉克戰爭爆發的原因:
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總統布希(全名:喬治·沃克·布希)宣布向恐怖主義作戰,並將伊拉克等多個國家列入「邪惡軸心國(Axis of Evil)」。
美國等國對伊拉克開戰的主要理由是認為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伊拉克當局政府踐踏人權。據美國國防部長唐納德·亨利·拉姆斯菲爾德表示,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為:
1、鏟除薩達姆獨裁政權,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政權。
2、搜尋並銷毀隱藏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剿滅恐怖分子。
3、結束獨裁統治,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4、保護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資源。
5、美國前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發行時稱,在書中說進攻伊拉克是為了石油資源。
二、伊拉克戰爭:
伊拉克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實質上是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借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一場戰爭。由於這次戰爭實際上是1991年海灣戰爭的繼續,所以,這次戰爭也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
到2010年8月美國戰斗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銷毀的文件和人證。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
由於伊拉克戰爭使用了大量的美國現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軍使用的武器費用非常的高昂,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浪費錢的戰爭。一般認為,美國鏟除伊拉克政權,實質就是維護美元霸權的地位。這次戰爭再次詮釋了科技是現代軍隊發展和軍事實力的重要支柱。
三、戰爭結果:
關於伊拉克戰爭,似乎是美國勝利了,但是也有人說美國失敗了。從軍事角度看,美國已經打敗了薩達姆,最初的目的達到了,因而美國算是勝利了。但是從戰略全局,從政治、軍事、經濟、社會、道義等綜合角度看,美國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失敗了。
四、戰爭影響:
隨著伊拉克戰爭的硝煙逐漸散去,美國「倒薩控伊」的目標似乎已經達到,但是美國政府很快發現,他們有可能被拖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游擊戰中。從布希總統宣布在伊拉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結束到現在,伊拉克的局勢並沒有如想像的那樣趨於穩定,而是越發混亂不堪。越來越復雜的戰爭形勢和巨額的軍費開支,讓美國政府漸漸感到力不從心,也使全球經濟蒙上了一層不確定的陰影。
至今,伊拉克局勢仍舊動盪,戰爭對該地區及世界經濟的打擊正日益顯現。鑒於經濟全球化的紐帶令世界經濟日益相互依賴,此次的伊拉克戰爭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相比,其嚴重後果必將對正從低谷中艱難走出的世界經濟形勢產生消極影響。
戰爭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旅遊業和航空業遭受重創,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受到打擊,美國經濟復甦將步履艱難。
9. 關於伊拉克戰爭的 資料
伊拉克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實質上是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借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一戰爭。由於這次戰爭實際上是1990年海灣戰爭的繼續,所以,這次戰爭也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
到2010年8月美國戰斗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將其銷毀的文件和人證。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
由於伊拉克戰爭使用了大量的美國現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軍使用的武器費用非常的高昂,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浪費錢的戰爭。戰爭原因
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總統布希宣布向恐怖主義作戰,並將伊拉克等多個國戰爭前的離別
家列入「邪惡軸心國(Axis of Evil)」。
美國等國對伊拉克開戰的主要理由是認為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伊拉克當局政府踐踏人權。據美國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表示,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為:
1,鏟除薩達姆獨裁政權,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政權;
2,搜尋並銷毀隱藏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剿滅恐怖分子;
3,結束獨裁統治,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4,保護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資源。
但是包括部分美國人士在內的很多輿論認為原因並不單純。如伊斯蘭共和報等媒體表示美國已經被猶太集團操縱,佔領伊拉克僅僅是龐大侵略計劃的序曲而已。美國前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發行時稱,他書中說進攻伊拉克是為了石油資源;美國防部長蓋茨回應說「我知道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前就有過同樣的宣稱,而我是不會相信這說法的。」格林斯潘後告訴華盛頓郵報他的話被誤解了,「我不是要說這是(小布希)政府開戰的動機……我只是想說,如果有人問起,「我們幹掉薩達姆算是幸運的嗎」我會說:這是必須的」。2011年2月15日,當年向美國及德國透露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伊拉克變節者首次承認一切均為謊言。
戰爭性質
支持戰爭者認為薩達姆犯下了太多大規模屠殺本國人民的反人類罪行,包括人類歷史上首次對自己國民使用化學武器,當天死亡5000平民,傷10000人,還有很多令人發指的酷刑對待自己的人民,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本著人道主義發動了解放伊拉克的戰爭;反對戰爭者認為這是一場美國為爭奪石油資源而發動的戰爭,而所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是編造的。 事實上伊拉克早在兩伊戰爭中就大量使用化學武器,而在此期間美國政府在完全知道這一點的情況下仍然持續支持伊拉克,甚至為伊拉克研發生化武器提供便利;化學武器殺害5000平民事件發生在1988年,該事件也並未影響當時美伊關系的迅速發展。戰爭爆發前薩達姆政府反復聲明伊拉克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聲稱聯合國銷毀了所有的相關武器。戰爭結束後美國經過徹底搜索未發現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任何證據。
相關爭議
伊拉克戰爭是一場有爭議的非法戰爭,它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
美國政府宣稱有49個國家支持該軍事行動。但真正參戰的國家只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波蘭四國,丹麥政府宣布對伊拉克宣戰,並派遣了兩艘軍艦支援美軍。日本等多個國家提供後勤支援。
這場戰爭遭到俄羅斯、法國、德國、中國、阿拉伯聯盟、不結盟運動等多個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批評與譴責。
奧地利等多個國家宣稱,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由於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已經違反了國際法。埃及籍的聯合國前秘書長布特羅斯·加利譴責該軍事行動,認為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奧地利、瑞士和伊朗禁止聯軍戰機飛越其領空,土耳其禁止美軍通過其領土向伊拉克北部發動進攻,沙烏地阿拉伯禁止美軍導彈通過其領空襲擊伊拉克。
全球普遍的反戰情緒最終導致了全球反對對伊戰爭大遊行。
聯軍佔領伊拉克初期,由於結束薩達姆的獨裁統治,受到伊拉克民眾的廣泛
薩達姆塑像被推翻
歡迎。美軍進入巴格達時也曾被當地市民夾道歡迎。戰後,在美國及各國的幫助下,伊拉克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但發展緩慢,失業人口龐大,居民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
伊拉克針對美英的軍事佔領而進行游擊戰,美國18萬佔領軍介入伊拉克戰爭,深陷比越戰更難以自拔的泥沼,兵力緊綳,使美國無餘力對付其它挑戰。美軍陣亡人數於2008年已突破4000人大關,另有3000多人死於事故,大大超過了9.11恐怖襲擊的死亡人數;除此之外,伊拉克戰爭還導致美軍50000多人受傷,許多士兵留下終身殘疾或心理陰影,導致家庭破裂等悲劇。
進程
開始階段
戰爭開始階段。美英聯軍從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時間)起向伊拉克發動
陣亡的美軍士兵
代號為「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的大規模空襲和地面攻勢。布希在戰爭打響後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戰爭開始,強調戰爭將「速戰速決」。在這一階段,美英聯軍先後向巴格達、巴士拉、納傑夫、摩蘇爾、基爾庫克、烏姆蓋斯爾等十餘座城市和港口投擲了各類精確制導炸彈2000多枚,其中戰斧巡航導彈500枚。與此同時,薩達姆也向全國發表講話,號召伊人民抗擊美國侵略,擊敗美英聯軍。
僵持階段
戰爭僵持階段。由於供給線太長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聯軍「速戰速決」的目標未能實現,地面進攻曾一度受阻。伊軍在伊中部的卡爾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與美英聯軍展開激戰。與此同時,每天都有數百名伊拉克人從約旦等國家返回伊拉克,加入與美英聯軍作戰的行列。
轉折階段
戰爭轉折階段。美英聯軍憑借空中優勢和機械化部隊,兵分幾路發起強
伊拉克戰爭作戰現場
大攻勢,先後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並對巴格達形成合圍,從而使戰事呈現一邊倒的態勢。2003年4月8日,美軍從北部和南部兩個方向推進到巴格達,並奪取了巴格達東南的拉希德軍用機場。美國坦克開進巴格達,佔領了薩達姆城。面對美軍長驅直入巴格達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領導人號召軍隊和人民對美英聯軍採取「同歸於盡」式的襲擊行動。在勸說百姓與敵人同歸於盡後,其本人與少數親信為了生存藏匿起來。
收尾階段
戰爭收尾階段。美軍2003年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戰爭的主要軍事行動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