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羅斯的戰爭史
俄羅斯歷史分為四個時期:留里克王朝、羅曼諾夫王朝、蘇聯、俄羅斯聯邦。
一、留里克王朝
西元六世紀時,居住在第聶伯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以波利安人為中心形成部落聯盟,因其居住在德聶伯支流羅斯河兩岸,被稱為羅斯人。蒙古人將羅斯轉音稱為「俄羅斯」。
九世紀時,來自北歐的瓦良基人首領留里克征服了羅斯人,建立了俄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882年,留里克王朝定都基輔,稱為基輔羅斯。此時階級與貧富雖已出現,但農村公社制依舊根深蒂固存在了近八百年,成為俄羅斯民族的一個顯著特色。
王朝初期,對內實行索貢制。每年春夏兩季,俄羅斯大公率領親兵向平民商人徵收手工業品、蜂蜜、蜂蠟等物品。到十一世紀,羅斯人才從原始生產力轉變為封建制度。
隨著經濟文化發展,基輔羅斯不斷通過戰爭擴張。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讓全體羅斯人受洗,改信東正教,拋棄多神教信仰。
改信東正教的羅斯加強了與西歐、拜占庭的文化融合。基輔成為連接東方西歐之間的交通要道,隨著商業的發展,手工業開始在羅斯發展進來,基輔城內開設了鍛造刀劍的作坊。
基輔羅斯成為中世紀歐洲最大的國家,城內建築了輝煌的皇宮、威嚴的教堂、牢固的城牆,著名的蘇菲亞教堂。
蒙古人統治時期
十一世紀後半期,由於王位之爭和各地原始農奴制生產力的發展不平衡,波蘭、北歐、西歐民族的入侵,基輔羅斯造成分裂。
十二世紀時,在蒙古草原上崛起的蒙古人,憑藉他們驃悍的騎兵,靈活多變的包抄、圍堵戰術、鐵血紀律、縱橫歐亞大陸。他們每個騎兵擁有兩匹馬,飢食馬肉,渴飲馬血,日夜行程二、三百公里。蒙古人所到之處,城市化為灰燼,人民血流成河。他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大帝國。中國本部(含蒙古)是大汗直轄之地,是為元朝。伊兒汗國包括伊朗、阿富汗、大部分阿拉伯國家。察哈台汗國包含中亞大部分地區,金帳汗國統領北亞、東歐。印度汗國涵蓋南亞。蒙古帝國勢力一度達到亞平寧半島、希臘半島、波羅的海、德意志、波蘭、印尼群島。除了日本、英國、西歐和一些偏遠島嶼,整個歐亞大陸都在蒙古人的鐵蹄之下。1240年起,羅斯王公和教會成了金帳汗國的奴僕。羅斯各城最豪華的房子里住著大汗的代表,他們催取稅收,發布命令,王公和神甫各個低聲下氣,唯恐侍奉不周,每年各個王公定期朝拜大汗,領取浩命,作為自己統治的憑證。
蒙古人二百四十年的統治,使俄羅斯經濟、文化、發展停滯不前。十三、四世紀時,被毀的城市開始重建,手工業、農業開始恢復,商業的發展也加強了羅斯各地的聯系。
蒙古人的統治越來越不能為羅斯人民忍受,隨著各地王公勢力的興起,他們迫切需要取得獨立地位。教會勢力和商人、農奴主想從大汗手中獲取收稅權力,平民百姓也把自己的苦難原因歸結為蒙古人。
十四世紀蒙古人從中國退出後,又在中亞、印度等地遭到重大失敗,加上各王公之間內哄,導致金帳汗國開始衰落。
十四世紀時,莫斯科公國興起。莫斯科地處歐洲,遠離金帳汗國統治中心,又有森林沼澤掩護,大批羅斯人在那裡找到避難之所,莫斯大公運用權謀從金帳汗國大汗那裡取得了淩駕其他大公之上的權利,以大汗之名大大加強了自己的威望。
1480年,伊凡三世打敗蒙古人。羅斯脫離蒙古統治。
羅斯受蒙古統治,學到了優良的軍事技術,繼承了金帳汗國廣大領土以及殘酷的專制制度。從此羅斯人幾百年都無法明白,什麼是"自由"、"平等"、"民主"。西歐重現個體價值的啟蒙思想無法被羅斯人了解,他們將"自由"當做無法無天,"平等"當做"均貧富",而民主不過是"人民當家作主"。羅斯走向了既非西歐又非東方三大文明(中國、伊斯蘭、印度)的方向,他們自稱是"歐亞人"。
長期的戰爭形成了俄國人的流動性格。貴族打仗、農民種地,
"民族的流動性格"、"專制"、"農村公社"成了俄羅斯的三大痼疾。軍役貴族階層的相對擴大,使農村勞動力缺乏,羅斯走向了"農奴制"的道路。
伊凡雷帝(1533-1544)進一步加深了封建制度,打擊、削弱貴族勢力,連年征戰,擴大版圖。
1598年,留里克王朝絕嗣,波蘭人大規模入侵。俄羅斯人紛紛起義,打擊波蘭侵略軍,恢復了國家的獨立。
1605年,戈都諾夫突然死亡,羅斯,進入「混亂時代」。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才終告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舉伊凡四世的親戚,即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
二、羅曼諾夫王朝
羅曼諾夫王朝始於1613年,第一位沙皇為米哈伊爾,他的皇位不是傳來的,不是搶來的,也不是偷來的,可以說是撿來的或請來的。米哈伊爾的姑婆是沙皇伊凡的皇後,米哈伊爾的父親雖然曾得過沙皇重用,但早已遭惡運,雙親被強迫分開,皆被貶入寺院為僧為尼,米哈伊爾因此在寺院中長大。父親重去投軍又被德軍俘虜。沙皇伊凡之子無後,死後俄國陷入混亂15年。從伊凡苛政到亂世,羅斯人的日子並不好過。但羅曼諾夫家族最後卻終於時來運轉,一些東正教會和俗世人士請尼姑母子出廟,立米哈伊爾為沙皇。16歲的米哈伊爾的皇位據說是眾權貴感念他的姑婆-伊凡皇後-的德行而來。米哈伊爾掌政之後,於1619年將父親從德國俘虜營贖回,把治國實權交給父親。當時俄國皇室想與歐洲其他王族攀親,卻到處碰壁,有些王室連米哈伊爾的父親派來的求親者都不接見。歐洲王室看不起的不只是新沙皇。當時歐洲國家以自我為中心,鄙視俄國,將之排斥在歐洲之外,視俄國為亞細亞國家。羅曼諾夫家族成員雖然為皇權有過不人道的爭斗,可是在富國強兵,和「歐洲化」(彼時俄國「現代化」的代名詞)的過程中卻是一致的。其中以彼得大帝和凱薩琳二世影響最大。
雖是米哈伊爾的孫子,彼得大帝的皇位卻得來不易。他的父親阿列克賽,1645年米哈伊爾去世後也在16歲時即位為沙皇。阿列克賽與第一任皇後生的多個子女中只有兩子一女存活,兩個兒子體弱多病,小兒子先天痴呆。彼得的母親與沙皇所生的子女中只有彼得活到成年,且身體強壯。彼得的父親去世之後,他的異母長兄繼位。6年後去世,無子嗣。權貴們決定立10歲的彼得為沙皇。但是,彼得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婭靠寵臣和宮庭衛隊逼權貴們增立比彼得年長的痴呆為共同沙皇,以年齡為排序標准,其目的是為了要立索菲婭為攝政王。索菲婭也推行過一些歐化措施,也讓自己的寵臣帶兵打仗,但成效不大。少年彼得喜好西方文化。常到莫斯科的外國使館區,耳聞目睹了西歐文化。他身材高大,脾氣暴燥,喜玩軍事游戲,自組兩個團,從使館區招來外國「軍事顧問」,從國庫中領取槍炮。1689年,17歲的彼得靠著已有一千官兵的這兩個團逼索菲婭退位,進尼姑庵。
彼得掌權後,於1697年派一使團一起出訪西歐,(剛開始假裝為一小軍官),一年半中親眼目睹西歐各方面實情,醫院,博物館,天文台和各式工廠,包括制幣廠、軍工廠,彼得最愛看的是造船廠,包括荷蘭和英國的,在當時最好的一個英國造船廠待了六個星期。彼得回國後,推行「全盤西化」。衣服款式改穿西歐式的,臣民須剃須(這在當時為勢力強大的教會所反對的),設立第一個俄國解剖博物館。
彼得推行政治改革、鼓勵工業化、安內攘外,陸軍越戰越勇,海軍也從無到有,先在陸地上,後以第一個波羅的海艦隊在海上,打敗當時的強國瑞典,也戰勝過奧斯曼帝國。俄國從瑞典這個以前大不在意自己的國家手中奪得一片靠波羅的海的土地,成了俄國西部。在這片土地上,彼得大帝下令設計建造聖彼得堡。其後多半時間,俄國首都也被移到聖彼得堡,而不是莫斯科。
彼得大帝在位期間,以嚴刑治貪官污吏,但是腐敗問題還是愈演愈烈。他遇到了皇位繼承的問題。他與第一任皇後的關系在婚後幾周內就生變,雖有一子,但彼得從西歐回來不久就將她趕進尼姑庵。後來他從親信大將門切尼可夫那裡轉來一位出身低微的立陶宛女子,對她大加寵愛,以至她成為有子女參加婚禮的人的榜樣,即是先生育子女而後結婚。第二任皇後生的四子和六女多半早逝,最後剩下兩女。第一任皇後所生之子後來以企圖謀反父皇之罪,被判決死刑。直到彼得大帝於1725年駕崩,第一任皇後所生之子留給彼得的一個孫子只有9歲。最後,在彼得大帝沒有明確遺囑的情況下,有權貴翻到了一紙彼得大帝贊揚其皇後輔帝有方的信件,作為皇位傳給彼得的第二任皇後的理論依據。第二任皇後繼位後就是凱薩琳一世。她靠門切尼可夫的輔佐在位2年。因無子嗣,死後傳給彼得大帝第一任皇後所生之子留下的這時已11歲的孫子(彼得二世)。但他在位不到3年即去世。此後皇位繼承陷入一片混亂。
凱薩琳一世與彼得大帝所生的次女伊莉莎白想繼位,未果。因為彼得大帝痴呆的哥哥(伊凡五世)的後代女兒中有一位嫁到中歐小公國因為守寡而回俄國的安娜,最上層的權貴立她為女皇,附帶要她在一個秘密協議上簽字,即所有的大事都要經這幾個人的同意。安娜女皇先是答應,但很快就撕毀了協議。可惜她攬權有術,治國無方,她請了許多她所嫁去的德國小公國的外國人出任多個要職。她有的是外觀的歐化而缺乏對國力的推進。
安娜在位十年(1730-1740),死後傳位給親姐姐的三個月的孫子(伊凡六世)。剛滿一年,凱薩琳一世與彼得大帝的女兒伊莉莎白在寵幸和宮庭衛隊支持下推翻了攝政王,廢小沙皇並將他終生囚禁,伊莉莎白遂自任為女皇。
伊莉莎白女皇在位二十年(1741-1761),重新推動其父彼得大帝政策。在「七年戰爭」中打敗了普魯士,在文化上發展了俄國文化新時期。羅曼諾索夫和蘇馬羅科夫都是出身於伊莉莎白女皇時代。出身漁夫的羅曼諾索夫被公認為俄國第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在化學物理各領域中都有傑出表現,他多才多藝,普希金稱之為歷史學家、力學家、化學家、礦物學家、藝術家和詩人。出身貴族的蘇馬羅科夫在文學和戲劇方面為俄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伊莉莎白女皇接受羅曼諾索夫建議,在1755年設立了俄國第一所大學,這就是久負盛名的莫斯科大學。經過伊莉莎白時代,彼得大帝開創的文化上的西化在俄國貴族階層被普遍接受,甚至是造成「崇洋媚外」,也加大了貴族階層與平民之間的差異。在傳宗接代上,伊莉莎白把自己的親姐姐的兒子彼得從外國接回,幫他娶了中歐另一小公國的妻子凱薩琳。伊莉莎白死後,彼得三世繼位不到半年,凱薩琳在寵幸和宮庭衛隊支持下逼自己的丈夫放棄皇位,自立為女皇,是為凱薩琳二世。她的寵臣們找藉口挑釁已經被關的彼得三世,將他殺害。正式宣布他的死因是「急性腸痙攣盡力醫治無效」。
凱薩琳二世與羅曼諾夫家族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為一德國人,不放心已被關了近二十一年的十五個月起就被伊莉莎白廢了皇位的伊凡六世。他從小就為親姨婆和母親背罪,被表姨婆關起來的青年,最後被表姨指使的人殺了,做了生於皇族之家而歹命的例子。
凱薩琳二世也稱為凱薩琳大帝,在位三十四年(1762-1796),雖是德國人,卻使俄國人長了民族氣慨。繼位初期先整頓軍隊和國家,寵臣波登金建造新城市,協力建造黑海艦隊。稍後鎮壓了農民起義,以後戰過奧圖曼帝國,瓜分了波蘭,擴大了俄國版圖。在「西化路線」上,熟悉西歐文化的她更新法律,送貴族青年留學,引進西歐文學、哲學。凱薩琳大帝以金錢和權力來支持外國和本國的「知識份子」,讓他們出版圖書。她喜歡法國的伏爾泰,西歐的藝術品。此時西化風氣在俄國盛行的程度也更家普遍,而不再局限於大城市了。
在以農民利益為代價的情況下,凱薩琳二世給了貴族庄園主較多優待,想鞏固他們對外國來的女皇的忠誠或支持。她也利用自己的眾多寵幸中的一些人來輔政。其中以波登金最有成效,而最後一位小她近四十歲的朱波夫,大誤她的國事卻不為察覺。凱薩琳二世後期在面臨自己起初大力提倡的西化思想帶來「持不同政見」的情況時,卻不能容忍。拉基謝夫、諾威科夫等一些出身貴族但卻不滿現實的作家,因為在作品中敢於描繪俄國農村現狀、討論不同意見,或被流放西伯利亞,或關監獄。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凱薩琳二世更是下令停止翻譯包括一些以前她自己提出要翻譯成俄文的西方著作,禁止出版包括以前她提倡引進的書。從此,一場最初由沙皇開始的自上而下的西化過程,在政治和思想方面民間開始超前,而且開始了與沙皇政權有了利益沖突。在沙皇政權最得意之時,埋下了最終被推翻的種子,雖然這個過程又經歷了一百多年。十九世紀的俄國沙皇,最令人難忘的是亞歷山大一世與拿破崙的戰爭(「第一次衛國戰爭」,1812年先失莫斯科,1814年攻下巴黎)。十九世紀的俄國在民間也活躍起來。大批才子,包括:詩人普希金,作家卡拉姆金、萊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評論家別林斯基,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等。
雖然保羅一世解決了羅曼諾夫家族內部傳位的問題,但是沙皇家族「小團體」與覺醒中的廣大民眾的關系卻一直沒有解決。亞歷山大一世曾試圖創立憲法,行政改革,卻放不下絕對權力。有些參與協助謀劃的知識份子後來遭到流放。亞歷山大一世後期因對宗教狂熱,神秘死於外地。尼古拉一世繼位,「十二月黨人」起義。起義的青年軍官最後被沙皇以武力鎮壓。尼古拉一世在軍事和政治上精治俄國,建立一套刊物審查制度,親自招來普希金給他的作品「提建議」。他一面「平反」和起用被流放的人士,一面建立專門機構來監視全國的可能政見異議者。他也讓自己的「精英」(包括一個前流放分子)提改革建議。雖然這些措施在西歐都沒有阻止皇權倒台,沙皇總是相信俄國有俄國的國情,這個國情當然也是沙皇自己的版本。尼古拉一世對兒子亞歷山大二世聘請老師教導,讓他年青時游歷俄國許多地方,到歐洲各個國家,並直接參政。
亞歷山大二世繼位後,推行重大改革。他在米留丁協助之下推出解放農奴法,收買庄園主土地歸農民集體所有。他也由米留丁兄弟等協助連續推出行政、法律和兵役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法案。亞歷山大二世是唯一在位時被革命黨人殺害的沙皇。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三世繼位後在經濟發展上蕭規曹隨,而在政治上卻全面倒退,革命黨人和自由派人士,學生,職員,農民一概嚴厲打壓,得到了表面上的穩定。亞歷山大三世最後死於腎炎。
亞歷山大三世高壓下得到的穩定,至兒子尼古拉二世終於維持不了。1905年俄國暴發大罷工、罷市、罷課,尼古拉二世靠武力鎮壓後竟然認為俄國民眾應該覺得對不起他們的沙皇。一些上層人士建議的改革,他不採納或改革太慢、太少,沙皇聽信皇後。在國家形勢巨變的時代卻感覺遲鈍,熱衷於皇後形成的小圈子,這個小圈子包括庸才和怪人(如「農民聖人」拉斯普丁)。等到1917年二月革命暴發時,下層上層一齊造反,尼古拉二世在外地連家都回不去,在火車上被逼棄位。
㈡ 俄國領土擴張歷史。有什麼戰爭嗎
有。當時彼得一世先跟瑞典打了一仗。戰爭長達二十餘年,奪得波羅的海沿岸大部分地區,使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有了出海口;而後女皇葉卡捷琳娜又和奧斯曼土耳其打了一仗,取得黑海沿岸地區,使俄羅斯在俄南方地區有了出海口。最後在19世紀下半葉陸續與當時的滿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和《勘分西北界約記》,共取得140萬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使俄羅斯在遠東有了天然良港符拉迪羅斯托克(海參崴)。
㈢ 俄土戰爭共進行了幾次
十一次,(算是一戰)平均19年打一次,正好是一代士兵成長的時間
㈣ 日本和俄羅斯歷史上開戰過幾次他們兩國之間是因為什麼而結下了仇恨...
歷史上日俄大規模戰爭應該有四次:
第一次是1904年2月8日至1905年9月5日的日俄戰爭(以日本勝利,俄軍失敗告終)。
第二次是一戰後日本出兵干涉俄國蘇維埃革命(以蘇聯紅軍將日本干涉軍趕出蘇聯告終)。
第三次是1939年5-6月的諾門坎戰役(以蘇軍完勝,日軍慘敗告終)。
第四次是二戰末期,1945年8月8日蘇軍出兵中國東北,消滅日本關東軍。
如果比海軍,由於日本是個島國,向來注重海軍建設,而蘇俄則一直是貫徹大陸軍主義,因此直到二戰,日本海軍在質量上應該占據一定優勢。二戰後,由於日本受到限制,蘇聯又要應付與美國的全球爭霸,海軍發展受到重視,蘇、日兩國海軍實力對比,強弱形勢發生顛倒。
㈤ 歷史上俄羅斯莫斯科經歷多少次保衛戰
三次。
第一次為1612年莫斯科保衛戰,為17世紀初俄羅斯的民間起義解放莫斯科被波蘭入侵佔領的狀態。1612年前後波蘭佔領莫斯科和入侵俄羅斯,是俄羅斯歷史上黑暗的動盪時代,1612年11月4日在民間起義軍米寧和波扎爾斯基兩人發動民間武裝起義解除了波蘭的統治。
第二次是1812年俄法戰爭時期。拿破崙進攻俄國,1812年8月20日,庫圖佐夫被任命為俄軍總司令。8 月29 日,庫圖佐夫抵達部隊就職,在距離莫斯科約125公里處建立了防禦陣地。9月7日俄軍退到莫斯科郊區,在博羅季諾村附近同拿破崙一世軍隊進行決戰。在博羅季諾戰役,雙方傷亡慘重,俄方損失尤大,連主戰派的大將第二集團軍司令巴格拉季昂也戰死了,不得不先不趁夜撤出戰場。9 月13 日,庫圖佐夫在菲利村召開軍事會議。10名將軍出席,6名將軍贊成撤退。庫圖佐夫命令於9 月14 日放棄莫斯科,留下米羅拉多維奇上將率領後衛部隊,米羅拉多維奇上將給繆拉元帥一封信,繆拉沒有進攻莫斯科。就這樣,俄軍不戰而退。大部分居民也隨軍撤出。法軍進入莫斯科的頭一天,城裡一片火海,拿破崙緊急任命莫蒂埃元帥為莫斯科總督,讓他率軍滅火。烈火一直燒到9月18日,整個城市化為一片廢墟。
第三次為二戰時期的莫斯科保衛戰。戰事開始於1941年10月一直持續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衛戰包括蘇軍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各突擊集團而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進攻戰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此次戰役最終以蘇聯紅軍的勝利而告終。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
㈥ 俄羅斯曾經發生三次大規模戰爭,是哪三次
第一:1768年,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俄土戰爭爆發,在1774年以凱納甲湖條約的簽訂而結束。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亞的韃靼則從奧斯曼帝國獨立,而葉卡捷琳娜在1783年吞並了克里米亞。1787年,第二次俄土戰爭爆發,1792年戰爭結束,俄國將其勢力伸入巴爾干半島;雖然奧斯曼帝國沒有被俄國完全趕出歐洲,但已不再是俄國的嚴重威脅了。在西方,俄國則趁著波蘭國勢日虛之際,與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
第二:拿破崙戰爭,1812年6月,拿破崙率領了60萬大軍侵略俄國,比俄國正規軍大兩倍以上,而且裝備更加精良。但在拿破崙推進的同時,也同時面臨了過度擴張的問題。俄國使用了焦土戰爭的策略,又遇上俄國寒冷的冬天,使得拿破崙遭遇了災難性的慘敗:不到3萬人能回到他們的母國。在法國軍撤退之際,俄國軍則推進到中歐和西歐,最後到了巴黎的城門邊。在反法同盟擊敗拿破崙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被視為歐洲的救世主。
第三:克里米亞戰爭,這個大家都很熟我就不說啦
㈦ 俄羅斯侵略過哪些國家
1533年,立國不到50年的俄羅斯先後吞並了普斯科夫和梁贊,從立陶宛奪取了斯摩棱斯克。
1547年,俄羅斯的統治者伊凡四世被東正教主教宣布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從此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沙皇。在伊凡四世在位期間,他先後發動了多次遠征喀山的戰爭,最終將喀山汗國並入了俄羅斯的版圖,之後,為了打通地中海的入海口,伊凡四世發動了持續25年的立沃尼亞戰爭。
1583年,伊凡四世病逝。1598年,繼任沙皇費多爾也病逝,由於無後,留里克王朝自此終結。在經過了15年的內部斗爭之後,1613年,米哈伊爾·羅曼諾夫被加冕為沙皇,從此開始了羅曼諾夫王朝在俄羅斯長達300多年的統治。
1689年,彼得一世親政,他大刀闊斧的對俄羅斯帝國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拉開了俄羅斯快速崛起的序幕。彼得一世的改革就其直接目的而言是為了改變俄國貧窮落後的面貌,增強國的經濟軍事實力;而就其根本目的來看則是維奇向外擴張、奪取世界霸權奠定基礎。
圍繞稱霸這一國整體目標,彼得一世所確立的國戰略發生了從地域性蠶食向世界性侵略的轉變。這個轉變的基本標志,一是從蠶食周邊土地轉變為爭奪海洋;二是從爭奪東歐霸權轉變為爭奪以歐洲為重點的世界霸權。彼得一世在位期間先後發動了的主要展示包括連次遠征雅俗、北方戰爭、進軍普魯特河、遠征波斯、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奪取遠東水域、侵佔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通過這些戰爭,俄羅斯不僅大大拓展了疆域,而且奪佔了面向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入海口,使俄羅斯由內陸國成為瀕海強國。由於彼得一世對俄羅斯擴張和崛起的巨大功績,1721年,彼得一世獲得了「大帝」和「祖國之父」的尊號,俄羅斯也正式改名為「俄羅斯帝國」。
1725年,彼得大帝病逝,俄羅斯政局一度陷入混亂。即使是在國內政局混亂的情況下俄羅斯的沙皇們仍然念念不忘對外擴張侵略。在東方,俄羅斯除了進一步加強對我國黑龍江流域的入侵外,在1741年越過白令海峽侵入了阿留申群島和阿拉斯加。在西方,通過與瑞典的戰爭將帝國的西北邊境推進到庫門聶河一線。此外,還不同程度地參加了「七年戰爭」、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對土耳其戰爭等。
1762年,葉卡捷琳娜二世成為俄羅斯沙皇。作為彼得一世對內對外政策的繼承者,葉卡捷琳娜二世繼承了沙俄歷來以軍事為手段的領土擴張政策。南入黑海,西吞波蘭,北控芬蘭。鞏固和擴大了俄國在彼得一世時期所佔領的波羅的海亞南地區的地位。將克里木半島、諾曼半島和庫班河南岸地區納入其管轄之下,在此基礎上組建了黑海艦隊,以克里木半島為基地積極向東南歐、中近東以及地中海地區擴張。同時,通過瓜分波蘭,把俄羅斯的西部邊界從比聶伯河推進至涅曼河和布格河一線,深入中歐,為干涉歐洲事務打開了方便之門。
179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病逝,繼任的保羅一世沙皇1801年死於宮廷政變,皇太子亞歷山大一世即位。亞歷山大一世在位期間堅持以同拿破崙爭霸為其對外政策的中心,並繼續向高加索、黑海和芬蘭方向擴張。1809年,吞並芬蘭。1812年佔領了土耳其的比薩拉比亞地區和南高加索地區。1813年將喬治亞、亞塞拜然和達吉斯坦並入俄國。
1825年,有「棍棒」沙皇之稱的尼古拉一世登基。他將繼續保持拿破崙戰爭之後俄羅斯取得的歐洲霸權和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擴大俄國在巴爾乾和南高加索的勢力作為俄羅斯帝國對外政策的兩個主要目標。1826年到1828年,通過對波斯的侵略戰爭吞並了亞美尼亞地區。1828年底到1829年再次入侵土耳其,割佔了多瑙河口及其附屬島嶼以及黑海東岸的廣大地區,將土耳其的勢力徹底逐出了南高加速,強迫土耳其承諾向俄羅斯無條件開放土耳其海峽。在東方,則加緊對我國領土的蠶食,於1853年佔領庫頁島,到1857年已經實際控制了我國黑龍江以北的廣大地區。1853年,尼古拉一世發動了旨在佔領伊斯坦布爾,徹底吞並土耳其的克里米亞戰爭,但由於其侵略擴張的胃口超出了自己的實力,這場戰爭在英法的干涉下以失敗告終。
1855年即位的亞歷山大二世因其開明的對內政策被稱為「解放者」沙皇,然而在對外擴張上卻一如其先祖野蠻而貪婪。僅對我國,通過1858年5月的《璦琿條約》、11月的《北京條約》和1864年的《勘份西北界約記》,攫取了近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其繼任者亞歷山大三世更是變本加厲,將中亞地區39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變成了沙俄的殖民地,並進一步蠶食了我國7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894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此時的俄羅斯帝國已經是江河日下,國內矛盾日益尖銳突出。即使在這樣一種即將面臨崩潰的局勢下,俄羅斯帝國仍然在繼續著對外擴張的步伐。1911年,俄羅斯策動外蒙獨立,入侵中國唐努烏梁海地區。
㈧ 歷史上十次俄土戰爭打了十次還是十七次
歷史上打了10次,但一般歷史學家將一戰和俄國內戰也算上了,也就是12次俄土戰爭
在17-19世紀,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干、克里米亞、黑海等進行過一系列戰爭,史稱俄土戰爭。其中重要的有10次。此外雙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交戰和土耳其在俄國內戰中的干預通常也被認為是第11次和第12次俄土戰爭。
第一次俄土戰爭 (1676年-1681年)
第二次俄土戰爭 (1686年-1700年)
第三次俄土戰爭 (1710年-1713年)
第四次俄土戰爭 (1735年-1739年)
第五次俄土戰爭 (1768年-1774年)
第六次俄土戰爭 (1787年-1792年)
第七次俄土戰爭 (1806年-1812年)
第八次俄土戰爭 (1828年-1829年)
第九次俄土戰爭 (1853年-1856年)又稱克里米亞戰爭
第十次俄土戰爭 (1877年-1878年)
第十一次俄土戰爭 (1914年-1918年),參見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十二次俄土戰爭 (1917年-1922年)(土耳其干預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