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子彈不會轉彎導彈會
子彈只會做拋物線運動,不會拐彎。電影里的這種情節是藝術家憑空想像出來的,在現實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因為它違反了物質運動的自然規律。
導彈都是追著目標打的,不能拐彎的話,那就是高射炮了。中國的自然是有著能力的,至於追蹤目標,最後在目標附近引爆,產生沖擊波,破壞目標,這種具體功能,各國不一樣。中國的應該算一流類的了。
2、導彈拐彎,是動力設置,加上尾翼或者舵來實現的。
3、追蹤目標,使用的主動索引雷達,或者被動的,主要有激光導引,紅外熱搜索,電磁波輻射等。所以戰機都強調發動機尾部冷卻功能,輻射波吸收,就是怕被追蹤。
4、據我所知唯一沒有導引轉彎的就是俄羅斯的一種「暴風魚雷」了,不過水下,盡管直射的,但是速度快過潛艇好幾倍,還是很有威力的。
Ⅱ 請教俄羅斯艦載防空導彈垂發系統冷發射角度
你關於俄制艦載冷發射
防空導彈
裝置
外傾的目的很對,其中俄羅斯SA-N-6防空導彈外傾15度。
Ⅲ 俄羅斯軍艦導彈發射筒為什麼在甲板上
簡單說方形發射箱方便儲運,圓形發射筒方便發射。方形導彈發射箱,其實更應該叫導彈儲運箱,導彈本身是從發射箱裡面的發射導軌發射。外部發射箱只是起到密封和儲運左右,導彈發射方式其實與傳統的發射架上滑軌發射沒什麼區別。發射箱式發射方法導彈佔用空間要大大增加,不過大部分導彈彈翼都是採用X型布局。這樣一來,可以利用發射箱的四個角空間來容納導彈彈翼,不需要去設計折疊彈翼。
箱式發射方式空間大,而且其實就是架式發射方式,所以只要能塞的進發射箱的導彈,理論上都可以從中發射,導彈通用型和升級型比較方便。而軍艦上垂直發射系統還可以不需要發射架,只需要固定好垂直姿態就行,因而海軍垂發多用箱型,來實現更好通用性。
而筒式發射方式,發射滑軌是與發射筒內壁合在一起,緊緊的卡住導彈。整體體積可以縮小很多,密封性和緊湊性更好。但相應的對於導彈尺寸要求非常嚴格,彈徑大一點都不行,有彈翼的話還必須經過折疊處理,發射系統通用性就差很多,基本上都是專用型號。
另一方面就是圓形發射筒空隙小,導彈在燃氣反推下就會產生類似像槍膛發射子彈一樣效果。離開發射筒的所需要燃料大幅度降低,導彈初速可以更快。這樣只需要一個很小的助推器或用高壓氣體就可以把導彈推出發射筒,而箱式發射導彈還需要沖破發射架上的固定卡索裝置,需要相當的初始推力。單兵攜帶型導彈都是筒式發射,不僅更加方便攜帶,底部裝點小火葯就可以把導彈推出發射筒後一定距離再點火主發動機,否則直接將發射手臉烤焦。使用高壓氣體冷發射的S-300系列採用筒式發射也是這個道理。
Ⅳ 俄羅斯導彈為什麼那麼厲害
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毛子在玩文字游戲,自吹自擂
比如空空導彈,發射高度和載機速度決定了最大射程,老美都是取接近作戰環境的中間狀態,毛子為了出口宣傳取的都是理想值。看上去自然數據好看,可看看實戰,衣索比亞和厄利特里亞空戰時R27的命中率跟火箭彈差不多,還不如越戰中臭名昭著的麻雀
Ⅳ 俄羅斯的導彈為什麼這么厲害,美國的導彈都沒他厲害
有這么幾個因素
1、毛子的吹噓,為了出口,毛子往往使出忽悠大法,偷換概念,把自己的武器吹得跟朵花似的
比如毛子的S400導彈,吹噓可以攻擊200公里外的目標,但仔細看它的設定參數就能發現,這200公里外的目標有嚴格的限定條件,就是大型飛機,飛行路線平穩,不能做大幅機動。實戰中哪有這種條件?
去年的兵器上還有過一篇文章,就是揭S400的老底的
此外還有毛子的空空導彈,吹得厲害,可到了厄利垂亞和衣索比亞的空戰中,100多枚R27導彈,楞沒打掉一架戰斗機,這命中率比越戰還不如
2、以往的不知情,造成的人為誤解
典型代表就是毛子的SS-N-19,當初老美的新聞媒體說,這種導彈可以自行進行編隊制導,結果以訛傳訛,變成了天下第一殺器
後來發現根本沒這功能
3、毛子的大力發展,應該承認,毛子在戰略和彈道方面下的功夫很大。比如SS-27白楊
但老美的更好,比如老美的D5潛射戰略導彈,精度可以打到10米,甩毛子一條大街
Ⅵ 誰能介紹一下俄羅斯軍艦轉輪式垂直導彈發射系統,它的優點和缺點
俄羅斯軍艦轉輪式垂直導彈發射系統其實跟左輪手槍的工作原理非常接近,要連續發射就必須不斷轉動轉輪,當帶有備彈的轉輪轉動到發射口位置時,停止轉動鎖定導彈並點火發射,因此缺點非常明顯,就是不能高頻率連續不間斷發射導彈,有一定的准備間隙,另外如果發射口出現故障,則整個發射系統就將癱瘓。而美製垂直發射單元是矩陣式工作模式,每一個發射單元都可以獨立發射導彈,不需要進行任何轉動准備階段,可以快速高效地進行批量發射,戰鬥力和防護能力顯然更高!
Ⅶ 俄羅斯210級絕密導彈核潛艇發射的「颶風」超空泡超高速魚雷最大航速500節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利用火箭發動機,在魚雷頭部噴嘴生成大量氣泡層,使得魚雷完全被氣泡包圍,雷體不與水直接接觸,大大降低水的阻力,從而實現高航速,這便是「超級空化」。
俄羅斯的風暴火箭動力魚雷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超空泡武器,是由位於烏克蘭的流體力學研究所研製的,1997年裝備部隊。風暴魚雷長8.23米,重約2700公斤,殼體由尾部至頭部慢慢的變細,頭部裝有戰斗部,尾部中心為大孔徑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噴灌,周圍有8個小型的圓柱型啟動火箭,他們將風暴加速到超空泡速度,然後主發動機開始幹活,魚雷的頭部是最重要的超空泡發生器,呈圓形或者橢圓型平盤狀,向前傾斜形成一個「攻角」,以產生支持魚雷前部的升力,緊靠空泡發生器的後面是幾個環狀的通氣管,這些管將火箭排氣注入空泡穴使其張大,航行的時候,首先由平盤式空泡發生器形成局部的空穴,然後由通氣管向空穴注入氣體,使他形成超空泡。小型啟動火箭使魚雷航行直至形成空穴,然後中央火箭才工作。
風暴的缺點——續航能力太差,20海里還不到,還有一條,先期型號不能在水中拐彎,呵呵,就像身上著火的老鼠一樣——跑起來是不會拐彎的~~~哈~~~
空泡發生器的邊緣是尖銳的,能夠產生最清晰的氣泡穴,風暴的原理其實就是魚雷圍繞著氣泡穴的周邊進動,目前,世界上開始對超空泡進行廣泛的研究,除了魚雷之外,還可以將這個技術用在船舶上,提高航行速度。
超空泡是一種物理現象,當物體在水中的運動速度超過100節的時候,物體的後部就會形成奇異的水蒸汽泡泡,從而產生「超空泡」流體——這是一種機械效應,液體圍繞物體快速運動的時候,壓力會下降,隨著速度的增加,當液體壓力等於水蒸汽的壓力時,液體便由水相變為氣相,形成水蒸氣。空泡會使水流發生畸變,從而損失水泵、渦輪水翼和推進器的使用效率,還可能導致強烈的沖擊波的出現,並引起金屬表面出現腐蝕現象。現在船舶的設計師們經常要與知道麻煩的空泡們打交道,做斗爭,試圖避免出現空泡現象,這就是船體為什麼設計成流線型的原因之一。
物體在水中運動時,還需要克服與水的摩擦力所造成了黏性阻力,這種阻力大約是空氣阻力的1000倍。科學研究人員為減少這種阻力想了不少辦法,還是解決的不夠徹底。恩~~~誰知道最後卻驚奇的發現,一個有效的辦法竟然是可以利用這種討厭的氣泡,形成一種可更新的氣泡包絡,使得流體對物體表面的浸濕面積最小化,從而大大的降低黏性阻力,這種低密度的氣泡,就是超空泡。超空泡是氣泡或者是空泡的一種極端表現形式,當物體在水中的運動速度超過50米/秒時,鈍頭航行物體或者是安裝在頭部的氣體注入系統就可能產生低密度的氣泡穴,氣泡的長度與物體的運動速度有關,物體能夠在自己所產生的長氣泡中,以最小的阻力飛速前進——
Ⅷ 俄羅斯戰艦 的導彈為什麼都放在兩邊看著挺猛啊 我看中國的 最新型的戰艦都挺嚴實的像個方塊有攻擊力嗎
那是ss-n-22「日炙」吧?四個發射管一組的?或是2個一排斜倚著好幾排的那種?
毛子導彈威力大速度快,但是精度遜於美國人,所以為了彌補精度缺陷,崇尚飽和攻擊,力求「除了被攔截和誤差丟靶,總會有命中的」。只要命中一顆,不管什麼艦,不沉也得殘廢。
看著挺威猛,但是只要一枚反艦導彈擊中附近,就會引爆一大堆。常規導彈不是核彈,核彈只要不解除保險怎麼都不會炸,但是常規導彈裡面是高爆炸葯,受到熾熱和猛烈撞擊都會炸。
萬一被引爆,一枚「日炙」的爆炸威力就相當於800公斤TNT,那就慘了,那可是一堆「日炙」擠到一塊。
中國產的驅護艦上反艦導彈最多是4管一組,4管一組的肯定是裝葯比較少的反艦導彈、大威力戰斗部的反艦導彈最多是2管一組。甚至是單發。當然垂直發射單元除外。垂直發射單元反射面積小,被直接命中的幾率不大,而且內置被保護。不容易引起殉爆。
我們在設計反艦導彈伊始,就吸取了蘇聯和歐美的經驗,中國的導彈即具有速度快、彈頭威力大的特點,又具有歐美導彈比蘇聯導彈精度高的特點。而且,中國 的思路不是單靠軍艦去發動攻擊,而且和飛機、潛艇、導彈快艇配合達到飽和攻擊的效果,水面驅護艦不是單干,所以沒必要七八顆導彈堆在一塊,而且還盡量避免了被擊中時導彈集體殉爆的情況發生。
Ⅸ 什麼是俄羅斯「道爾」地空導彈
俄羅斯是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該型導彈的,這是當今世界上惟一一種採用垂直發射的低空近程地空導彈系統。西方把它叫做「薩姆」-15。1991年交付部隊使用。「道爾」地空導彈系統能對付作戰飛機以及那些精確制導的空地武器,是一種近程、低空的地空導彈武器系統。
地空導彈是一種防空武器。世界各國從凹世紀40年代就開始研製。近幾十年來,它的研製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種是以攔截彈道導彈為主,叫做反導彈武器,如美國的「愛國者」地空導彈系統;另一種是以攔截轟炸機、攻擊機和直升機等低空目標為主,叫做防空導彈,如美國的「尾刺」防空導彈,可以在單兵肩上發射。
將「道爾」地空導彈稱為武器系統,是因為它包括一部搜索雷達,一部跟蹤雷達,一部電視跟蹤瞄準設備和導彈發射箱。導彈發射箱內裝有8枚待發導彈。但是,這整個武器系統的所有裝備,都是裝在一輛越野性能良好的履帶車上的。
車上共載有3人:車長、操縱員和駕駛員。一輛車就是一個火力單元,從搜索、發現目標到完成任務,這輛車全都能獨立完成。而且只需在導彈發射和制導時,車子暫時停下來。完成其他作戰程序的時候,車子完全可以在行進中進行。這種武器機動靈活,生存能力強。
要想對付精確制導的空地武器系統,導彈必須有高速的數據處理能力。從發現目標到發射導彈,反應時間要非常短。只有導彈自動化程度相當高,才能將判斷過程所需要的時間縮到最短。「道爾」地空導彈系統有3台每秒100萬次運算能力的計算機,整個作戰程序高度自動化。操作員只需觀察就行了,只有在敵方電子干擾比較嚴重時才實施於預。使用「道爾」地空導彈系統,從發現目標到發射導彈,只需(5~8)秒鍾。
它的導彈裝在密封的四聯裝發射筒內。兩個發射筒共8枚導彈都垂直地裝在炮塔上。發射時,導彈的彈射系統把它推出發射筒,呈垂直狀態升空。當升到幾十米後,導彈開始轉彎,向目標平面飛行。垂直發射可以用來對付各個方向來襲的空中目標。
它的最大速度是850米/秒,射程(1.5~12)千米,射高(10~8600)米,它的戰斗部是破片殺傷式的,用無線電引信來引爆,以便大范圍摧毀目標。
「道爾」導彈系統使用了多種感測器。在20世紀90年代,它是世界上同類武器中惟一具有三坐標搜索雷達的武器系統。這種雷達可以在足夠大的范圍內搜索;在25千米內提供48個來襲目標的距離、方位、高度和威脅程度的信息;可同時跟蹤其中12個目標,能根據目標威脅力的大小,排出攔截的先後順序。可以想像,當各種空地武器鋪天蓋地同時襲來時,「道爾」導彈雷達工作的覆蓋面是相當大的,可以同時處理多個目標,還可以同時用兩枚導彈攻擊兩個目標。
「道爾」地空導彈系統還有另外兩個感測器:一個是跟蹤雷達,可同時跟蹤兩個目標,跟蹤距離達25千米;另一個是電視跟蹤瞄準設備,它的任務是當處於電子干擾的惡劣環境中,雷達無法工作時,它就取而代之,使「道爾」導彈能繼續作戰,這種設備最遠能瞄準20千米的目標。
為了保障「道爾」地空導彈系統的作戰能力,部隊還需配有運輸裝填車、導彈運輸車和修理車。
Ⅹ 蘇聯的空空導彈為什麼兩頭尖
該彈採用鴨式氣動外形布局,由5個艙段組成。第一艙為引信和戰斗部艙,無線電近炸引信裝在頭部,最大作用距離13米,破片殺傷戰斗部裝在引信之後,裝填炸葯為梯恩梯和黑索近混合炸葯。第二艙為制導控制艙,採用無線電駕束式制導,將裝在導彈尾部的定向天線接收的機載雷達的照射波束信號,轉變為與導彈偏離等強信號線的偏移量和偏移速度成比例的制導信號,輸給舵機裝置,控制鴨式舵面運動,使導彈沿著機載雷達照射目標的波束方向飛向目標。第三艙為發動機艙,位於彈體中部,內裝單級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以及電源,兩個排氣噴管位於該艙段後部的彈體兩側。第四艙為穩定艙,內裝橫滾穩定裝置和冷氣裝置,彈體外部裝十字形尾翼。第五艙為無線電天線接收機和控制裝置艙,位於彈體尾部,用來接收機載雷達的照射波束信號。
作為雷達型空空導彈,該彈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但是由於採用駕束式制導,必須與載機的火控雷達配合工作,使載機不具有「發射後不管」的能力;同時,受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機載雷達和導彈本身的性能很差,米格-17ПФ的機載雷達作用距離不超過10km,由搜索轉為自動跟蹤的距離為3.2km,可發射導彈的距離為2.5km,導彈的射程受發動機推力限制不超過4.5km,導彈的作戰高度受地雜波影響不低於2000m,載機只能從尾後攻擊機動性差的敵方轟炸機,不能滿足現代空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