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峽谷有那些
世界大峽谷排名:
1:雅魯藏布大峽谷
(中國)
2:喀利根得格大峽谷
(尼泊爾 深 4403m)
3:科爾卡大峽谷
(秘魯 深 3200m)
4:金沙江虎跳峽
(中國 深:3000m)
5:科羅拉多大峽谷
(美國 深:2133m
Ⅱ 世界七大自然奇景是什麼
1.科羅拉多大峽谷
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西北部,是科羅拉多河經過數百萬年以上的沖蝕而形成,色彩斑斕,峭壁險峻。1979年大峽谷被列入世界遺產。在許多非權威版本的世界七大自然奇觀列表上都有大峽谷的名字。目前由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管理。
大峽谷總長446公里,平均深度有1200公尺,寬度從0.5公里至29公里不等。科羅拉多高原抬升時,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切割層層沉積岩,由此形成了大峽谷。將近20億年來的地質變遷史一覽無余。
地理環境
從河面看大峽谷大峽谷最深處約1900公尺。從李氏渡口(Lee's Ferry)至漢斯險灘(Hance Rapid),峽谷平緩傾斜,岩層顯露無遺。從谷底至頂部沿壁露出從前寒武紀到新生代各期的系列岩系,水平層次清晰,岩層色調各異,並含有各地質時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峽谷終止於格蘭德瓦什崖(Grand Wash Fault)。
大峽谷的北岸比南岸高出三百多米,並且科羅拉多河與南岸更靠近些。北岸高地降水量相對較高,其幾乎所有徑流都流向大峽谷中;而南岸高地的徑流則順著地勢向著背離峽谷的方向流去。這就加劇了峽谷的侵蝕,使科羅拉多河北岸的峽谷及其分支更快地拓寬。
大峽谷的日出由於海拔差異,峽谷北岸的氣溫相對低於南岸。冬季,該地區常有大量降雪。從北岸觀望,峽谷的擴張較為明顯。
大峽谷的邊緣是一片森林,越往峽谷中走溫度就越高,到峽谷底端則近似荒漠地帶,因此大峽谷中包含了從森林到荒漠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國家公園內的植物多達1500種以上、並有355種雀鳥、89種哺乳類動物、47種爬蟲動物、9種兩棲類動物、17種魚類生活其中。第26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也是大峽谷的眾多熱愛者之一,他多次在此獵捕美洲獅或是欣賞風景。
地質變遷
大峽谷的日落峽谷成因的細節依然廣受爭議。據地質學家韋恩•萊尼說:「至今,地質學家們仍然無法確定峽谷的准確形成年代以及沖積的細節過程。」關於大峽谷的形成原因,也無任何權威性理論。
大峽谷崖壁上裸露的岩層年代跨度很大,既有20億年前形成的毗濕奴片岩(Vishnu Schist,位於 Inner Gorge 底部),又有2.3億年前形成的凱巴灰岩(Kaibab Limestone,位於岸上)。當最初的北美大陸海岸線反復向前推進或後退時,許多岩層便在溫暖的淺海、沿岸海灘、或是沼澤地中沉積下來。但也有例外,其中包括在沙漠中以沙丘形式沉積的可可西諾砂岩(Cococino Sandstone),以及 Supai 岩層的某些部分。
大峽谷之所以如此之深、其岩層(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形成)如此高聳,可能要歸功於大約6500萬年以前科羅拉多高原將近1500至3000米的抬高。這一抬高使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的傾斜度大大增加,從而加快了其流速、增強了其下切岩石的能力。
2.維多利亞瀑布(Victoria Falls,地理位置:東經25.86°,南緯17.92°)
位於非洲三比西河的中游,尚比亞與辛巴威之間,是世界上最壯觀的瀑布之一。它寬約1.7公里,高約128米。
1855年蘇格蘭探險家戴維•利文斯敦成為首位見到維多利亞瀑布的歐洲人,並以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為之命名。當地人則稱它為莫西奧圖尼亞(Mosi-oa Tunya),意為『像雷霆般轟轟作響的煙霧』。
維多利亞瀑布也是尚比亞的莫西奧圖尼亞國家公園和辛巴威的維多利亞瀑布國家公園的一部分。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維多利亞瀑布和這兩個國家公園列入世界遺產的名錄。它們是南部非洲最重要的旅遊點之一。
歷史
最早的已知的住在維多利亞瀑布附近的人是狩獵採集的科伊桑人,後來Tokaleya人在此定居,他們稱維多利亞瀑布為Shongwe,再後來恩德貝勒人在此落腳,並稱維多利亞瀑布為aManza Thunqayo,最後在這里定居的馬可洛洛族的人則稱之為莫西奧圖尼亞,即像雷霆般轟轟作響的煙霧得意思。
1851年蘇格蘭傳教士和探險家戴維•利文斯敦聽說在非洲內陸有一個大瀑布並開始尋找這個瀑布。從1852年到1856年他從三比西河的上游向下探險一直到達海岸。1855年11月16日他成為第一個看到這個大瀑布的歐洲人。利文斯敦是從上游接近維多利亞瀑布的,在瀑布上方他越過了一個小島,今天這個島就叫做利文斯敦島。利文斯敦在三比西河上游就已經被Ngonye瀑布的景象所打動,他覺得維多利亞瀑布比上游的瀑布要壯觀多了:在一團水霧下三比西河就像是突然從地面上消失了一般。下大雨後這團水霧在數公里外就可看到。人越走近維多利亞瀑布,其轟鳴之聲就越響。這個奇景至今未變。他以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為之命名。他寫道:「在英國沒有這樣美麗的景象,沒有人能夠想像出它的美景。從來就沒有一個歐洲人看到過它,只有天使在飛過這里時才能看到這么漂亮的景象。」
1860年利文斯敦與約翰•柯克一起重返維多利亞瀑布並對之進行詳細的研究。利文斯敦本人當時就已經理會到了這個瀑布形成的過程:「……三比西河從它的左岸向右岸不斷刻入堅硬的花崗岩。」其它早期到達過維多利亞瀑布的歐洲人有葡萄牙探險家塞爾帕•平托和英國畫家托馬斯•貝恩斯,貝恩斯也是最早為維多利亞瀑布畫畫的人。直到1905年鐵路通到維多利亞瀑布,外部很少有人到達這里。
1934年一個68.6平方公里大的跨國界的地區受到保護,從1972年開始這個地區正式成為莫西奧圖尼亞國家公園。
維多利亞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准確來說是一個瀑布群,年平均流量約934立方米/秒,由『魔鬼瀑布』、『馬蹄瀑布』、『彩虹瀑布』、『主瀑布』及『東瀑布』共五條將近百米的大瀑布組成。1.5億年以前,當時地殼運動所造成的岩石斷裂谷正好橫切三比西河,河水直接瀉入長72千米、寬度25~75米的峽谷,形成了維多利亞瀑布。
瀑布右岸最淺,只有80米的深度,中部最深,達110米,是尼亞加拉瀑布的兩倍。在滿月時透過瀑布的水霧可以看到月暈,而在白天水霧導致彩虹。
本來戴維•利文斯敦想利用三比西河作為「神之大道」來基督化南非內陸,但是維多利亞瀑布成為了河上無法通過的一個關口。它將河的上下游隔開。大量的水在這里投入深處,然後沿著一個曲折的峽谷流出,而這個流出點是峽谷唯一的出口。維多利亞瀑布也是三比西河中游的開始,三比西河的中游從這里開始流經多個峽谷,最後到達莫三比克的卡霍拉巴薩水壩結束。
瀑布下
維多利亞瀑布下的峽谷瀑布唯一的出口是一個在離瀑布西岸約2/3距離的一個深谷,這個深谷約30米寬,整個河水流入這個深谷,首先筆直流約120米,然後進入一個曲折的峽谷系統,這個峽谷系統約長80千米,是過去瀑布在花崗岩中刻出來的。
在第一個轉折點有一個小潭,在水少的時候這個潭裡的水淺和平靜,在大水時潭中有許多緩慢、巨大的漩渦。峽谷的壁高120米。
鐵路橋
就在第一段峽谷上,幾乎與瀑布垂直,有一座鐵路橋。它是唯一五座跨越三比西河的橋梁之一,1905年4月落成。大橋跨越250米,其中最大的珙跨越150米。低水時水面與橋面的距離為125米。本來它應該成為賽西爾•羅茲計劃的好望角-開羅鐵路的一部分,今天有班車連接維多利亞瀑布市、利文斯敦市和布拉瓦約,以及連接利文斯敦與路沙卡。
3.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尼泊爾語:सगरमाथा),簡稱珠峰,又意譯作聖母峰,位於中國和尼泊爾交界的喜馬拉雅山脈之上,海拔為8844.43米,終年積雪。是世界海拔第一高峰。
名稱
藏語珠穆朗瑪,藏文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稱作聖母峰。藏語「珠穆」(Jo-mo)是女神之意,「朗瑪」(glang-ma)應該理解成母象(在藏語里,「朗瑪」有兩種意思:高山柳和母象)。神話說珠穆朗瑪峰是長壽五天女(tshe-ring mched lnga)所居住的宮室。
西方更多的稱這山峰作額菲爾士峰或艾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是紀念英國人佔領尼泊爾之時,負責測量喜馬拉雅山脈的印度測量局局長喬治•額菲爾士(George Everest)[1]。
尼泊爾語名是薩迦瑪塔(सगरमाथा;Sagarmatha),意思是「天空之女神」。這名字是尼泊爾政府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名的。由於此前,尼泊爾人民沒有給這山峰起名,而政府由於政治原因沒有選擇用音譯名稱。
1258年出土的《蓮花遺教》以「拉齊」稱之,噶舉派僧人桑吉堅贊《米拉日巴道歌集》稱珠穆朗瑪峰所在地為「頂多雪」。1717年,清朝測量人員在珠穆朗瑪峰地區測繪《皇輿全覽圖》,以「朱姆朗馬阿林」命名,「阿林」是滿語,意思是「山」。1952年中國政府更名為珠穆朗瑪峰。
高度
珠穆朗瑪峰最近的一次測量在2005年,是由中國國家測繪局測定的。2005年3月的珠峰復測大型科考活動啟動開始,歷時2個多月的探測,5月22日第一批登頂隊員11時08分成功登頂,2005年10月9日測繪局公布珠峰的岩面海拔高度應該為8844.43米,冰層厚度3.50米[1] 。這是對珠峰進行的首次岩面海拔高度測量,據稱也是至今為止最准確的測量值,比1975年測量的高度8,848.13米矮了3.7米。為了得出更精確的權威數據,中國國家測繪局這次測量珠峰高度採用了經典測量與衛星GPS測量結合的技術方案,並首次在珠峰測量中動用了冰雪深雷達探測儀。外界另有珠峰高度達8848米、8840米、8850米、8882米等多種說法。
珠穆朗瑪峰雖然是世界第一高峰,但是它的峰頂卻不是距離地心最遠的一點。這個特殊的點屬於南美洲的欽博拉索山。
文化影響
珠穆朗瑪峰高大巍峨的形象一直在當地甚至全世界的范圍內產生著影響。第四版人民幣十元的背面以及紐西蘭五元的正面就是珠穆朗瑪峰。
攀登歷史
1921年——第一支英國登山隊在查爾斯•霍華德•伯里中校的率領下開始攀登珠穆朗瑪峰,到達海拔7000米處。
1922年——第二支英國登山隊是用供氧裝置到達海拔8320米處。
1924年——第三支英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喬治•馬洛里和安德魯•歐文在使用供氧裝置登頂過程中失蹤。馬洛里的遺體於1999年在海拔8150米處被發現,而他隨身攜帶的照相機失蹤,故無法確定他和歐文是否是登頂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53年5月29日——34歲來自紐西蘭的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作為英國登山隊隊員與39歲的尼泊爾向導丹增•諾蓋 (Tenzing Norgay) 一起沿東南山脊路線登上珠穆朗瑪峰,是紀錄上第一個登頂成功的登山隊伍。
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為首的瑞士登山隊在人類歷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瑪峰。(有準確記錄以來)
1960年5月25日——中國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他們是王富洲、貢布、屈銀華。此次攀登,也是首次從北坡攀登成功。
1963年——以諾曼•迪倫弗斯為首的美國探險隊首次從西坡登頂成功。
1975年——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為世界上首位從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女性。
是年,中國登山隊第二次攀登珠峰,9名隊員登頂。其中藏族隊員潘多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從北坡登頂成功的女性。
1978年——奧地利人彼得•哈貝爾和義大利人賴因霍爾德•梅斯納首次未帶氧氣瓶登頂成功。
1980年——波蘭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維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瑪峰成功。
1988年——中國、日本、尼泊爾三國聯合登山隊首次從南北兩側雙跨珠穆朗瑪峰成功。
1996年——包括著名登山家羅布•哈爾在內的15名登山者在登頂過程中犧牲,是歷史上攀登珠穆朗瑪峰犧牲人數最多的一年。
1998年——美國人湯姆•惠特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攀登珠穆朗瑪峰成功登頂的殘疾人。
2000年——尼泊爾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從大本營出發由北坡攀登,耗時16小時56分登頂成功,創造了登頂的最快紀錄。
2001年——美國人維亨邁爾成為世界上首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盲人。
2003年——紀念人類首次成功攀登珠穆朗瑪峰五十周年。
2005年——中國第四次珠峰地區綜合科考高度測量登山隊成功攀登珠峰並測量珠峰高度數據。
2007年——尼泊爾觀光部指出,美國19歲少女「珊曼莎‧拉森」是最年輕的成功登頂外國女性。
4.猛獁洞
猛獁洞(Mammoth Cave)位於美國肯塔基州中部的猛獁洞國家公園,是世界自然遺產之一。猛獁洞以古時候長毛巨象猛獁命名,這個「巨無霸」洞穴截至2006年,已探出的長度近600公里,究竟有多長,至今仍在探索。二百多年來,探險家的前赴後繼,他們的探索精神已被鏤刻在猛獁洞每一公里的發現史上。
猛獁洞其中的10英里對遊客開放。它由255座溶洞分五層組成,上下左右相互連通,洞中還有洞,宛如一個巨大而又曲折幽深的地下迷宮。在這些洞中有77個地下大廳,三條暗河、七道瀑布、多處地湖,總延伸長度近250公里。猛獁洞以溶洞之多、之奇、之大稱雄世界。在77座地下大廳,其中最高的一座稱為「酋長殿」,它略呈橢圓形,長163米,寬87米,高38米,廳內可容數千人。有一座「星辰大廳」很富詩意,它的頂棚有含錳的黑色氧化物形成,上面點綴著許多雪白的石膏結晶,從下面看上去,彷彿是星光閃爍的天穹。
5.冰河灣
冰河灣國家公園位於美國阿拉斯加,距舊紐西50英里,佔地330萬公頃,圍繞在陡峭的群山中,只能乘船或飛機到達。那裡有無數的冰山、各類鯨魚和愛斯基摩人的皮劃舟。冰河灣遊人在那裡居住在帳篷中或在鄉村田舍中。根據碑文的記載,冰河灣國家公園最引人入勝的景觀之一就是巨大海灣中活動著的冰河。謬爾(Muir Glacier)是第一個仔細研究冰河的科學家,他從1879年起幾次來到這里,為這里美麗多資的冰河所征服。自謬爾探險時代之後,冰河沿海灣向北移動了很遠,這種現象在北半球其它地方也曾被發現。
謬爾冰川(Muir Glacier),位於冰河灣內,在阿拉斯加北端突出的地方,是以科學家謬爾的名字命名的。狹長的冰川灣伸入內陸約一百零五公里,邊緣地帶還有更多的小灣(其實這是由冰川所刻鑿出來的),這些小灣多是遽然而起的冰壁,而這冰壁即為自山坡延伸至海岸的冰山鼻。自一九八二年以來,謬爾冰川後退速度很快。隨著冰川的後退,植物很快的代替冰川,而覆蓋了地表。除冰川外,冰川內的野生動物也深深吸引著各地的遊客。圖為一群海豹在謬爾冰川的一角棲息,這種海豹大多長著厚而粗糙的皮,和一層厚厚的脂肪(通常有11-13厘米),這層脂肪除了可以將它們與寒冷的外界隔離,還可以為它們儲存能量以應付食物短缺的節。
冰河灣國家公園及保護區是1980命名的,她佔地10784平方公里。這一國家公園無公路跟外界連接,但每年都有數十萬的遊客來參觀。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冰河據說是4000年前的小冰河時期形成的,而不是一萬至一百萬年中間的更新世紀元(Pleistocene time)的產物。我們的游輪主要是觀看的是馬傑瑞冰河(Margerie Glacier)和約翰•霍普金斯冰河(Johns Hopkins Glacier)。這兩個冰河被稱為「到海冰河(Tidewater Glacier),冰河經長期的堆擠,直接頃泄入海。據介紹說,那些冰川的下滑速度每天大約為7英尺左右,面臨海水的那些冰川差不都是三四百年前從山上一尺一尺的滑行下來的。這些冰河在海灣里形成一堵好幾十米高的冰雪牆。這冰雪牆不時地崩塌著,有時會有大的冰山(iceberg)墜入海里。在夏天的時候,那些大的冰山大概會經過一個星期或者更長的時間才會融化掉。
6.貝加爾湖
貝加爾湖(俄語:О́зеро Байка́л),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南部伊爾庫茨克州及布里亞特共和國境內,距蒙古國邊界僅100公里,是東亞地區不少民族的發源地。
地理
貝加爾湖呈新月形,長636公里,寬24~80公里,面積31,494平方公里,是亞洲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第七大湖泊,屬於構造湖,沿岸地震頻繁、多溫泉,流域面積560,000平方公里,有多達336條河注入,其中僅有一條安加拉河為其外流河,流向北極海,湖中有22島,最大的奧爾洪島 (Olkhon island)長達72公里,湖面每年1月至4月結冰。
貝加爾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最深處從原先測量的1620米(5315英尺),再次測量為1940米(6365英尺),平均深度758米,湖面海拔456米,最深處湖床海拔—1484米,因深度深,其體積達23,600立方公里,佔全球河、湖總水量(包括淡水和鹹水)的20%,比整個波羅的海的水量還多,僅次於裏海 (78,200立方公里)。貝加爾湖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湖泊,據研究,它已經在地球上存在超過2,500萬年的歷史。
貝加爾湖有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海豹貝加爾海豹和貝加爾鱘。
歷史
中國古稱貝加爾湖為北海,漢朝時,屬於匈奴的活動范圍。著名的蘇武牧羊故事就發生在貝加爾湖一帶。自漢以後,歷經三國、晉、五胡亂華時期、唐、宋諸朝,貝加爾湖地區生活著鮮卑、烏桓、敕勒、契丹、回紇等古代游牧民族。這些民族通常獨立於中原的王朝甚至入侵,有時臣服於中央政府,如盛唐時回紇曾臣服。至蒙古興起時,作為與蒙古族的隆興之地——色楞格河(註:色楞格河是注入貝加爾湖的最大河流)十分相近的地區,貝加爾湖的政治經濟戰略地位越發顯得重要。
明滅元後蒙古退到長城以北,分成二部,瓦剌與韃靼,貝加爾湖處於蒙古的統治之下。
明末清興起時,除漠南蒙古即今內蒙古地區已具有較強的向心力外,漠北和漠西蒙古仍與整個華夏民族若即若離。清入關前,今外蒙古地區生活的是喀爾喀蒙古,貝加爾湖地區生活的是布里亞特蒙古,漠西今新疆一帶生活的是准噶爾蒙古。布里亞特蒙古人活動的中心地帶,最核心的土地,就是貝加爾湖。
1697年和1757年,喀爾喀蒙古和准噶爾蒙古分別被清政府控制或征服。不過之前在《中俄尼布楚條約》中,屬於布里亞特蒙古的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則劃歸俄國。
1908年6月30日,在湖西北方800公里處發生了通古斯大爆炸,部分影響了湖附近的森林。
7.黃石公園
黃石國家公園(英語: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簡稱黃石公園,是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成立於1872年。黃石公園位於美國中西部懷俄明州的西北角,並向西北方向延伸到愛達荷州和蒙大拿州,面積達7988平方公里。這片地區原本是印地安人的聖地,但因美國探險家劉易斯與克拉克的發掘,而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公園。它在1978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園內高度從北方入口(蒙大拿州的伽德納(Gardiner))的5,314英呎(1,620 公尺)上升到公園東南方最高點的鷹峰(Eagle Peak)的11,358英呎(3,462 公尺)。在黃石公園廣博的天然森林中有世界上最大的間歇泉集中地帶,全球一半以上的間歇泉都在這里。這些地熱奇觀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存在的證據。黃石公園以熊為其象徵。園內約有200多隻黑熊,100多隻灰熊。
黃石的動態景觀分三方面:熱氣地帶、黃石河流域、野生動物
熱氣地帶
黃石國家公園的地熱地形黃石其實是一個巨大的火山口,這個活火山在人類歷史上還沒有爆發過,但在地質時代里曾經爆發過三次。
這個火山跟世界上大部分的火山都不一樣,它並不在地殼上兩塊板塊相交的地方。它跟夏威夷的火山相同原理,乃是地幔里的一個熱點(Hot Spot)。板塊飄移的時候,熱點並不移動,因此就好像熱點在板塊上挪動的感覺一樣。黃石熱點產生於俄勒岡州的東北角,經愛德荷州到今天懷俄明州西北角的位置,將來還要往蒙大拿州和北達科他州進發。熱點經過的地方,形成一系列的死火山,這些火山過去噴發出來的熔岩,形成了今天的蛇河高原(Snake River Plateau)。
黃石熱點來到落磯山脈以前,黃石公園的地貌就類似今天與它接壤的大狄頓國家公園(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將來黃石熱點離開後,這里就會像是今天位於愛德荷州的月形坑國家自然保護區(Craters of the Moon National Monument)一樣了。
黃石熱點的具體表徵就是地表的熱氣地帶。不斷有地下熱水補充的稱為熱泉(Hot Spring),不斷噴發的稱為噴泉(Fountain),定時或不定時噴發的稱為間歇泉(Geyser),還有隻冒氣、不噴發的(Steam Geyser),噴泥巴的(Mud Pot),甚至每幾百年來一次大爆炸的火山口(Crater),總之是千奇百怪,應有盡有。這些水的溫度都很高,而且含有豐富的硫化氫[H2S],因此吸引了各式各樣的細菌來這兒生活,這些細菌各有不同的鮮艷色彩,將熱氣地帶染得五彩繽紛,艷麗奪目。這些地熱地形雖然廣泛分布在整個黃石公園里,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幾個盆地里。
可是它們並非一成不變的,隨著地殼變動,原來很活躍的地方有可能突然安靜下來;原來寂寂無名的地方也可能會一鳴驚人的。公園西北角的龐大熱泉(Mammoth Hot Spring)就是一個例子:它原來是好幾個熱泉從山坡上一節一節地流下來,被各種細菌染得五顏六色,形成一個非常漂亮的大台階;可是2002年的一次地殼變動,這里的大部分熱泉都不再流了,死掉的細菌變成灰白色的粉末,殘留在乾枯了的大台階上,反射著耀眼的陽光,將這里變成一片肅剎的不毛之地。
公園里的地熱盆地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區,這里有上間歇泉盆地(Upper Geyser Basin)、中間歇泉盆地(Midway Geyser Basin)、下間歇泉盆地(Lower Geyser Basin),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老忠實泉(Old Faithful)和大棱鏡泉(Grand Prismatic Spring)了。老忠實泉每隔30至120分鍾就會噴發一次,平均每70至90分鍾噴一次,每次噴發維時約一分半鍾至五分半鍾不等,噴發高度約五十多米。人們掌握了老忠實泉「每次噴發時間長度」以及「距離下一次噴發的時間間隔」之間的數學關系,因此每次都能相當准確地預測下一次噴發的時間。由於老忠實泉日以繼夜、春來秋往、年復一年地准時噴發,因此被稱為老忠實泉。
最近,黃石的地熱有稍微北移的跡象,老忠實泉也許真的老了,每次噴發的平均間隔時間越來越長了;相反地,在公園西部的諾里斯間歇泉盆地(Norris Geyser Basin)變得越來越活躍了。其中的蒸氣船間歇泉(Steamboat Geyser)已經從好久才噴一次變成幾乎每天都在噴了;還有一些間歇泉的噴發高度更是屢創歷史新高,一些好幾個月才噴一次的間歇泉其噴發高度可以是老忠實泉的好幾倍呢。Norris間歇泉盆地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
黃石河流域
由於地熱的關系,黃石公園里到處都有熱噴泉,就是連被水淹沒的湖底或河流底下也不例外,因此黃石的水都含有豐富的礦物質,以至於有毒,即使煮熟了也不適合人類飲用。黃石公園里最大的河流莫過於黃石河了,它在公園東部,從南部的黃石湖出發,往北流時先是形成一條緩緩流動的小溪,然後突然俯沖下萬丈深淵至黃石大峽谷,形成上黃石瀑布和下黃石瀑布。
黃石湖是黃石公園里最大的湖泊,除了南面一些地方以外,湖面上允許開機動快艇。湖的形狀就像是一隻手,西面一處像大拇指的地方被稱為西大拇指(West Thumb),是其中一個著名的熱氣地帶。在西大拇指那裡看黃石湖,就會發現岸邊的湖面五光十色,而且顏色不斷在變化,這就是湖底的熱噴泉在噴發的跡象。這種變化中的顏色也可以在黃石河的許多其它地方看見。公路沿湖西岸走,對岸的地勢比較高,遠遠地排了一排雪山,湖光山色也許不如與黃石公園接壤的大狄頓國家公園那麼壯麗,但也已經讓人不禁叫絕。
黃石湖往北流,形成黃石河。釣魚橋(Fishing Bridge)基本上位於黃石湖與黃石河的分界處,過去是釣魚的勝地。現在為了保護這里的自然生態,已經不允許釣魚了。要是想釣魚可移步到附近其它河流,如火洞河(Firehole River)。接下來的這段黃石河逐漸變成了一條彎彎的小河,靜靜地流淌在綠油油的小山崗之間,吸引了不少野生生物。這里的河岸並不以岩石很清楚地定義著,因此河邊許多地方看上去長滿了草或其它灌木,真的踩下去很可能都是水呢。到了冬天,這里就是白茫茫的一片,偶爾有一群狼或其它生物出沒。
再往西北流沒多久,黃石河突然右轉,然後立刻一瀉萬丈,形成兩道黃石瀑布,沖刷出壯觀的黃石大峽谷。黃石大峽谷兩邊峭壁都呈黃色,應該是硫磺所染的
野生動物
在黃石公園棲息的大型野生哺乳動物有(按照被遊客觀察到的容易程度排序):
美洲野牛:成年美洲野牛重達1000公斤以上,雖然大,卻很溫馴,但卻是造成遊客傷亡最多的動物。
美洲大角鹿(Elk):成年馬鹿重達300公斤。又譯麋鹿、馬鹿,但不是亞洲的麋鹿或馬鹿。雄鹿長分叉角,每年冬季角會脫落。雌鹿無角。
騾鹿(Mule Deer)
白尾鹿
黑熊
駝鹿(Moose):又稱麋鹿、四不像,但不是亞洲的麋鹿(即四不像)。比大角鹿稍小,雄鹿角分叉底部連成一片,像手掌。雌鹿無角。
郊狼:又稱土狼、美洲野狗
叉角羚:美洲奔跑最快的野生動物
灰熊(Grizzly Beer)
大角羊
灰狼:從前黃石國家公園的狼被殺光了,近年來公園專門引進了狼群,控制美洲大角鹿的數量
Ⅲ 世界十大峽谷分別在哪些國家
世界十大峽谷有經典介紹 一、雅魯藏布大峽谷(西藏)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處北回歸線以北5度,長496.3公里,平均深度5000米,其中南迦巴瓦峰和佳拉白壘峰之間為5382米,是峽谷最深處,居世界第一。大峽谷最窄處為74米。大峽谷從米林縣派區開始,朝東圍繞南迦巴瓦峰作馬蹄形彎曲後,又向南延伸到墨脫縣的希浪附近。在雅魯藏布江峽谷東西兩端,屹立著兩座世界著名的高峰,一座是中國境內的南迦巴瓦峰(高7782米),一座是克什米爾境內的南迦帕爾巴特峰(8125米)。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長度和深度遠遠超過美國科羅拉多峽谷(長349公里,深1800米)和秘魯科爾峽谷(深3200米),當之無愧為世界第一大峽谷。 大峽谷年降水量達4000毫米以上,天然水能蘊藏量多達6880餘萬千瓦。其40公里落差水能發電量可達3800萬千瓦。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熱帶山地氣候帶和自然帶的分布達到了北半球水平分布的最北界和垂直分布的最高限,即北緯29度30分,海拔2000米左右。 大峽谷是世界上山地生態系統類型、植被類型、生物群落最豐富的峽穀穀地。從海拔數百米的谷底,直到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頂,熱帶抵山常綠半常綠季風雨林、亞熱帶山地常綠半常綠闊葉林、暖溫帶中山常綠針葉林、寒溫帶亞高山常綠針葉林、亞寒帶高山灌叢草甸、亞寒帶高山冰原和寒帶極高山冰雪等生態系統,沿谷坡依序分布,被譽為世界山地植被類型的天然博物館。 在峽谷中曾發現古人類遺跡。從古人類遺物如陶器、石斧、紡輪等細石器上分析,早在8000年以前,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就有古人類活動過。 二、金沙江虎跳峽(雲南) 虎跳峽長20公里,落差213米,分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峽三段,共有險灘18處。江面最窄處僅30餘米。峽口海拔1800米,海拔高差3900多米,峽谷之深位居世界前列。 虎跳峽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峽谷,以奇險雄壯著稱。從虎跳峽鎮過沖江河沿哈巴雪山山麓順江而下,即可進入峽谷。上虎跳距虎跳峽鎮9公里,有公路直達,是整個峽谷中最窄的一段,峽寬僅30餘米,江心有一個13米高的大石——虎跳石,相傳猛虎曾藉此石而躍過大峽。江水與巨石相搏擊發出山轟谷鳴的濤聲。詩人孫髯翁寫得好:「劈開蕃城斧無痕,流出犁牛向麗奔。一線中分天作塹,兩山夾斗石為門。」金沙江至此真似走在石門中。 30年代初,著名人類文化學者維?弗?洛克曾三次游歷虎跳峽,對峽谷流連忘返,並租用飛機對虎跳峽進行航拍,方感心滿意足。建國後,張沖將軍曾七次親臨虎跳峽,為開發虎跳峽的水利資源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最後,將遺骨灑入虎跳峽,使虎跳峽在悲壯中增添了許多豪氣。 「虎跳峽天下險」,但這個「險」中卻蘊藏著奪人心魄的壯美,正是這種「險」,吸引著國內外無數遊客到此尋幽探險。 三、長江三峽(重慶湖北) 三峽是萬里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西起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全長193公里。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的瑰寶,古往今來,閃爍著迷人的光彩。長江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三峽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並伴隨著許多美麗和動人的傳說。 長江三峽,人傑地靈;這兒,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奇光異彩。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用武之地;這兒有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南津關等。他們同旖旎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 四、怒江大峽谷(西藏、雲南) 怒江大峽谷位於滇西橫斷山縱谷區三江並流地帶,峽谷在雲南段長達300多公里,平均深度為2000米,最深處在貢山丙中洛一帶,達3500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海拔4000多米的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夾著水流洶涌的怒江,峽谷中險灘遍布,兩岸山勢險峻,層巒疊峰,比較有名的景觀有雙納窪地嶂峽、利沙底石月亮、月亮山、馬吉懸崖、丙中洛石門關、怒江第一灣、臘烏崖瀑布、子楞母女峰、江中松等。怒江大峽谷分布傈僳族、怒族、獨龍族、白族、普米族等十幾種少數民族,民俗風情獨特、神秘! 五、瀾滄江梅里大峽谷(雲南)
Ⅳ 世界上有哪些大峽谷
1:雅魯藏布大峽谷
(中國)
2:喀利根得格大峽谷
(尼泊爾 深 4403m)
3:科爾卡大峽谷
(秘魯 深 3200m)
4:金沙江虎跳峽
(中國 深:3000m)
5:科羅拉多大峽谷
(美國 深:2133m
Ⅳ 世界上的大峽谷有哪些
世界大峽谷排名:
1:雅魯藏布大峽谷
(中國)
2:喀利根得格大峽谷
(尼泊爾 深 4403m)
3:科爾卡大峽谷
(秘魯 深 3200m)
4:金沙江虎跳峽
(中國 深:3000m)
5:科羅拉多大峽谷
(美國 深:2133m
Ⅵ 世界上有那些大峽谷
1.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亦稱"東非大峽谷"或"東非大地溝"。裂谷寬約幾十至200 公里,深達1000 至2000 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的1/6 ,氣勢宏偉,景色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有人形象地將其稱之為"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東非大裂谷是全非洲最高的地帶,總面積500 多萬平方公里,占非洲面積的1/6多,非洲的幾座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高峰,全部分布在這個自然區內。東非大裂谷幾乎跨越了東部非洲所有的國家,其中以在衣索比亞境內為最長。
2.科羅拉多大峽谷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羅拉多河中游、科羅拉多高原的西南部,是地球上最為壯麗的景色之一,有人說,在太空唯一可用肉眼看到的自然景觀就是科羅拉多大峽谷。
科羅拉多河是北美洲主要河流。它從落基山脈發源流向西南,進入墨西哥西北部。全長2330公里。流經懷俄明、科羅拉多、猶他、新墨西哥、內華達、亞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亞七個州,在科羅拉多高原上共切割出19條主要峽谷,其中最深、最寬、最長的一個就是科羅拉多大峽谷。該峽谷起於馬布爾峽谷,終端為格蘭德瓦什崖,全長446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峽谷之一。峽谷頂寬6至28公里,最深處1800米。從谷頂到谷底需3至4小時。谷底兩岸的寬者小於1公里,窄處僅120米。兩側的谷壁呈階梯狀。谷底水面不足1000米寬,夏季冰雪融水下注,水深增至18米。山石多為紅色。從谷底至頂部沿壁露出從前寒武紀到新生代各期的系列岩系,水平層次清晰,岩層色調各異,並含有各地質時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故有「活的地質史教科書」之稱。
3.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長達496.3公里,險峻幽深,侵蝕下切達5382米,它的長度超過曾號稱世界之最的美國克羅拉多峽谷(長440公里),深度超過了曾號稱世界之最的秘魯科爾多峽谷(深3200米左右)。具有從高山冰雪帶到低河谷熱帶季內雨林等九個垂直自然帶,是世界山地垂直自然帶最齊全、完整的地方,這里麇集了許多生物資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種類的2/3,已知哺乳動物的1/2,已知昆蟲的4/5.以及中國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稱世界之最。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懷抱南迦巴瓦峰地區的高山峻嶺,冰封雪凍,它劈開青藏高原與印度洋水汽交往的山地屏障,像一條長長的濕舌,向高原內部源源不斷輸送水汽,使青藏高原東南部由此成為一片綠色世界。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里最險峻、最核心的地段,是一從白馬狗熊往下長約近百公里的河段,峽谷幽深,激流咆哮,至今還無人能夠通過,其艱難與危險,堪稱「人類最後的秘境」。由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環境惡劣、災害頻繁,構成人們很難跨越的屏障和鴻溝,其落後與閉塞,使墨脫成了高原上的「孤島」、遠離現代社會的「世外桃源」,至今少有人涉足。1994年,我國科學家組成一科學考察隊,對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進行科學考察,才揭開了雅魯藏布江大峽穀神秘面紗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