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羅斯在2014年與那些國家一一liu有過戰爭,的故事
1.克里米亞歸俄國 2.烏克蘭事件 3.G8變G7
『貳』 俄羅斯末期發生過什麼戰爭
中蘇珍寶島戰爭:
1969年蘇聯為教訓中國挑起了珍寶島戰爭,雖說這場戰爭雙方只是死傷幾百人,但由這個彈丸小島險些引發了世界核大戰,蘇聯在對中國進行核攻擊前愚蠢地將計劃通報給美國,美國出於中美蘇三角平衡考慮,一旦中國被蘇聯擊敗,則美國以當時的軍力無法抗衡蘇聯,出此目的,美國立即進入一級戰備,將陸海空所有核武器對准蘇聯,嚴重警告蘇聯如果蘇聯對中國進行核攻擊,則美國也要對蘇聯進行核攻擊,一場世界即將遭到毀滅的核大戰被制止了。
中國在珍寶島戰爭中得利多多:
1、毛澤東以藐視一切強敵的偉人氣概,在綜合國力很弱的情況下,敢於對蘇聯霸主出手還擊,即使面對核戰爭也無所畏懼,表現了中國人的大無畏氣概,最後以珍寶島仍在中國手中而取得勝利。反觀現在的中國人常常以綜合國力作為戰爭勝負的標尺,含羞忍恥,受盡世人凌辱,令國人感慨萬千。
2、珍寶島戰爭使中國領導人認識到美國不僅是中國的敵人,而且可以成為中國的戰略盟友,由此拉開了中美改善關系的帷幕,中國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得到提高,中國順利加入聯合國,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加重,使中國真正成為一個大國,中美蘇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世界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
中蘇珍寶島戰爭中的秘密
有人認為珍寶島戰爭美國更本不會幫助中國,看看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彼得羅夫,蘇軍伊曼邊防總隊政治處士兵。1969年3月2日,在珍寶島沖突中陣亡。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蘇先後在珍寶島發生了叄次較大規模的武裝沖突,這是中蘇兩國矛盾長期摩擦並由蘇方挑起的一個沖撞點。由於中方預先有準備,蘇方被毀坦克、裝甲車17輛,據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公布的數字,蘇軍死58人,傷94人。顯然,蘇方「吃了虧」。
珍寶島沖突爆發後,蘇聯領導層反應十分強烈。以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元帥、部長助理崔可夫元帥等人為首的軍方強硬派主張「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准備動用在遠東地區的中程彈道導彈,攜帶當量幾百萬噸級的核彈頭,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等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8月20日,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奉命在華盛頓緊急約見了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向他通報了蘇聯准備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的意圖,並徵求美方的意見。蘇聯的意圖非常明顯:在中美關系當時也很尖銳的情況下,如果蘇聯動手,讓美國至少保持中立。第二天一早,基辛格到白宮時,發現尼克松早已急不可耐:「說吧,亨利,碰上了什麼麻煩事?」基辛格拿出十幾張寫滿字的紙放到桌上說:「看看吧,蘇聯想對中國使用核武器。昨晚,多勃雷寧先生同我深談了一夜。克里姆林宮的幾個傢伙決定用核導彈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的威脅,現在他們來徵求我們的意見。」
尼克松在同他的高級官員緊急磋商後認為西方國家的最大威脅來自蘇聯,一個強大中國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戰略利益。蘇聯對中國的核打擊,必然會招致中國的全面報復。到時,核污染會直接威脅駐亞洲25萬美軍的安危。最可怕的是,一旦讓他們打開潘多拉盒子,整個世界就會跪倒在北極熊的面前。到那時,美國也會舉起白旗的。「我們能夠毀滅世界,可是他們卻敢於毀滅世界。」經過磋商,美國認為:一是只要美國反對,蘇聯就不敢輕易動用核武器;二是應設法將蘇聯意圖盡早通知中國,但做到這一點很難,美中30年來積怨甚深,直接告訴中國,他們非但不會相信,反而會以為我們在玩弄什麼花招。最後決定「讓一家不太顯眼的報紙把這個消息捅出去,美國無秘密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勃列日涅夫看到了也無法怪罪我們。」
8月28日,《華盛頓明星報》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則消息,題目是「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文中說:「據可靠消息,蘇聯欲動用中程彈道導彈,攜帶幾百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對中國的重要軍事基地——酒泉、西昌導彈發射基地、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以及北京、長春、鞍山等重要工業城市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則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勃列日涅夫氣得發瘋。中國當然更不會像基辛格所說的「但願中共領導看到了這則消息,千萬不要隨後扔掉」。毛澤東聽取了周恩來的匯報後說:「不就是要打核大戰嘛!原子彈很厲害,但鄙人不怕。」同時果斷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方針,全國很快進入了「要准備打仗」的臨戰態勢,許多企業轉向軍工生產,國民經濟開始轉向臨戰狀態,大批工廠轉向交通閉塞的山區、叄線,實行「山、散、洞」配置,北京等大城市開挖地下工事。
當中蘇兩國已進入戰爭邊緣的時刻,蘇聯領導人出於全球主要戰略對手是美國、戰略重點在歐洲、難免在襲擊中國後遭報復等多方面考慮,突然採取了緩和措施,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利用9月上旬赴越南弔唁胡志明之機,向同時去弔唁的中國黨政代表團提出要在回國途中途經北京同中國總理會談。經反復考慮,毛主席同意了這一要求。9月11日,雙方在機場進行了叄個半小時的會談。這次會談表明中蘇關系略有緩和,但危機依舊。柯西金回國後,蘇聯又改變了態度,趨於強硬,反映蘇領導層內對華政策不一致,勃列日涅夫等人反對柯西金緩和對華政策的意見,繼續對中國保持高壓政策。
9月16日,倫敦《星期六郵報》登載了蘇聯自由撰稿記者、實為克格勃新聞代言人的維克多·路易斯的文章,稱「蘇聯可能會對中國新疆羅布泊基地進行空中襲擊」。對中國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的陰雲又一次籠罩中華大地。美國明白,維克多的文章是對美國的一個試探!更是對中國的示警。
出於美國全球戰略利益和發生大規模核戰爭的嚴重後果,在尼克松召集緊急國防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副總統阿格紐、國防部長萊爾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惠勒、國務卿羅傑斯和基辛格)後認為:「對於眼前這場中蘇一觸即發的戰爭,我們當然應當阻止。如果他們執意要打,那是他們的事情。」為此,美國實施了叄步曲:一是由於中美政府之間沒有交流渠道,安排高級官員會晤,要費很多周折,時間也來不及,我們可以把中美大使級華沙會談揀起來,華沙會談延續了15年,現在已經中斷了兩年,此時恢復意義自然非比尋常。可以安排駐波蘭大使沃爾特·斯托塞爾馬上去辦。這就出現了斯托塞爾尾追中國駐波大使的戲劇性事件。二是要利用齊奧塞斯庫和葉海亞與中國的親密關系,頻頻傳遞我們期望和解的誠意。叄是為了遠水解近渴立竿見影,美國亮出了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尚保留未及動用的一張牌——「用蘇聯已被破譯的密碼,發出向蘇聯本土134個城市、軍事要點、交通樞紐、重工業基地進行准備核打擊的總統指令。」
1969年10月15日晚7時許,心慌意亂的柯西金向勃列日涅夫報告:「剛才國家安全委員會報來兩個消息,一個是中國的導彈基地已經進入臨戰狀態,所有的地面導引站都已開通,這一點我們衛星收到的信號和拍攝的照片都已經證實。另一個是美國已經明確表示中國的利益與他們有關,而且已經擬定了同我們進行核戰的具體計劃。因為情況十萬火急,他們只是通報了消息,正式報告還要稍晚些送來。」勃列日涅夫不信:「美國會站到中國一邊?這簡直是天方夜譚。請馬上撥通駐美使館電話。」幾分鍾後,大洋彼岸的多勃雷寧大使向勃列日涅夫報告:「情況屬實,兩小時前我同基辛格會晤過,他明確表達了尼克松總統認為中國利益同美國利益密切相關,美國不會坐視不管。如果中國遭到核打擊,他們將認為是第叄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他們將首先參戰。基辛格還透露,總統已簽署了一份准備對我國130多個城市和軍事基地進行核報復的密令。一旦我們有一枚中程導彈離開發射架,他們的報復計劃便告開始。」聽完後,勃列日涅夫憤怒地喊道「美國出賣了我們」。
至於中國,正如10月15日晚柯西金待盛怒的勃列日涅夫稍為平靜後說的:「 也許美國的所謂核報復計劃是恐嚇,但中國的反擊決心是堅決的。雖然他們的核彈頭不多,但我們不可能在戰爭一開始就剝奪他們反擊的能力。更何況他們在四年前就進行過導彈負載核彈頭的爆炸試驗,其命中目標的精度是相當驚人的。而且他們有了防備,現在幾乎動員了全國所有的人都在挖洞。我們應該和中國談判 。」柯西金談話中的爆炸試驗是指1966年10月27日,中國用中程彈道導彈攜帶當量為2萬~2.5萬噸的原子彈,從數百千米外的雙城子發射到羅布泊的一次實彈實戰性原子彈爆炸。
1969年9月23日和29日,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0周年前夕,中國先後進行了當量為2萬~2.5萬噸當量的地下原子彈裂變爆炸和轟炸機空投的當量約300萬噸的氫彈熱核爆炸。美國地震監測站、蘇聯地震監測中心,以及兩國的衛星幾乎同時收到了能量巨大的爆炸信號,尤其是蘇聯,十分清楚中國核爆炸的含意。美聯社播發的一篇評論頗具代表性,「中國最近進行的兩次核試驗,不是為了獲取某項成果,而是臨戰前的一種檢測手段」。10月20日,中蘇 邊界談判在北京舉行,由珍寶島事件引發的緊張對峙局勢開始緩和。20世紀中國的最後一次核危機隨之灰飛煙滅。
這篇文章讓我們很明白的看到國際社會對戰爭的影響有多大。
『叄』 俄羅斯與烏克蘭為何會開戰戰爭什麼時候可以結束呢
所有國家都注意一定的平衡。只有在這種平衡下,兩國才能長期和平相處。俄羅斯經過5次東擴,北約這個軍事組織已經被推到了俄羅斯的家門口。烏克蘭是俄羅斯的前線,如果他們繼續任由北約東擴,導彈將到達俄羅斯邊境。俄羅斯要努力讓烏克蘭不落入西方國家,不加入北約是最後的底線。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身居高位,他原本是個演員,靠著被普通人推選,才能當上總統。
『肆』 俄羅斯和烏克蘭為何會爆發戰爭二者有何淵源
烏克蘭和俄羅斯,其實是一個民族,都是羅斯人。雖然同樣都是羅斯人,但烏克蘭不同於俄羅斯。他們是古老的維京人的一支,原來居住在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後逐漸沿著商路來到東歐平原,活躍在當地的商路上。烏克蘭與俄羅斯沖突根源在於復雜的歷史原因疊加及地緣政治變化所致。這兩國很久以前算是一脈相承,中世紀時,烏克蘭被多國統治過。後來,因為不滿波蘭的統治。烏克蘭爆發起義,開始了和俄國千絲萬縷的關系。
如果細數兩國漫長的歷史與糾葛,當下這場危機也是矛盾的徹底爆發。戰爭分為侵略戰爭和自衛戰爭,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從目前網路上所看到的,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了,而是有著很復雜原因的。戰爭不等於一般的政治,它是流血的政治。
『伍』 俄羅斯和烏克蘭為什麼會有沖突
俄羅斯和烏克蘭為什麼會有沖突既有民族遺留問題,也有政治沖突。
為什麼這么說?看下去,有點長哈。
一、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的分分合合
俄羅斯和烏克蘭同屬東斯拉夫民族,「烏克蘭」一詞最早見於《羅斯史記》(1187年)意為「邊陲之地」,在9-12世紀的基輔羅斯時期他們和俄羅斯族一樣被稱為羅斯人,「邊陲之地」指的是南羅斯加利西亞沃倫地區,生活在「邊陲之地」的羅斯人,隨著「烏克蘭」這一稱謂逐漸的擴展,也逐漸將地理概念演變成語言概念和民族概念,到15世紀烏克蘭民族已經形成了單獨的民族特性——有自己的語言、生活地域並形成經濟、政治和宗教特徵。
俄羅斯族也是羅斯人,之所以在族名前多了個「俄」,是因為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為「沙皇」,其國號為「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屬歐羅巴人種,公元1世紀時被羅馬史家稱為「維勒底人」,即我國古代稱的「羅剎」。
公元初,東斯拉夫人還保留著氏族制,每個部落由幾個氏族組成。他們砍伐森林,平整土地,從事耕作,集體飼養牲畜,狩獵和打魚,一切問題由氏族大會決定。直到公元862年才有了以本族群為主體的君主制國家,因為首都在基輔,也被稱為基輔羅斯,基輔羅斯是它們共同的搖籃。
『陸』 對於俄羅斯來說 上世紀90年代發生的車臣戰爭屬於什麼戰爭
對於俄羅斯來說,屬於反分裂戰爭。因為在俄羅斯的立場下,車臣車臣人鬧民族獨立、煽動民族分離、破壞俄聯邦國家統一,這場戰爭屬於反分裂戰爭。
車臣戰爭,是指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聯邦和其下屬的車臣共和國分離分子之間爆發的兩次戰爭,有著深刻的歷史和民族因素。
車臣共和國是現俄羅斯聯邦的自治共和國之一,位於高加索山脈北側,面積約一萬五千平方公里,人口約一百萬,其中絕大多數是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穆斯林不是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信徒統稱穆斯林)。
車臣雖然只是處於裏海與黑海之間的彈丸之地,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進出高加索的咽喉要道。它的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從中亞向歐洲輸送石油的管道也必須經過這里,一旦阻塞,俄羅斯的經濟損失將相當嚴重。因此,長期以來,俄國一直把牢牢地控制住車臣作為它的重要國策。
車臣戰爭俄羅斯領導人以車臣人鬧民族獨立、煽動民族分離、破壞俄聯邦國家統一為理由出兵懲罰,但在許多小民族來看;
這是大俄羅斯民族欺壓謀求民族獨立自主的少數民族,從而使他們回想起歷史上沙皇軍隊征服弱小民族的情景,因此不僅同情弱小民族車臣人,而且公開反對和遣責俄軍進犯車臣。
戰爭起因
車臣北高加索一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這一地區是蘇聯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儲存最多的地方。
這導致了俄羅斯政府與車臣政府及俄羅斯的寡頭資本家都想要控制此地,以使自己得到豐厚的利益,從而就導致了俄羅斯與車臣各方為爭奪這塊肥田而爆發了激烈的沖突和博弈。這是車臣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從19世紀車臣被征服並入沙俄以來就一直是俄羅斯帝國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羅斯想要再度崛起也絕對離不開車臣,而車臣在蘇聯解體時獨立後上至俄羅斯政府下到俄羅斯的普通民眾民族主義情緒強烈,都想要收復車臣。最重要的一點是高加索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是控制車臣的誘人戰利品,為此車臣民族政權與俄羅斯中央政府一直以來都進行著激烈的斗爭。
同時俄羅斯軍方是車臣戰爭積極的推動者,因為在車臣獨立的過程當中,俄軍內部通過地下軍火貿易向車臣民族武裝輸送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而大發橫財,導致了軍備的蒸發,害怕事情暴露也急需要一場戰爭來掩蓋。
『柒』 俄羅斯曾經發生三次大規模戰爭,是哪三次
第一:1768年,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俄土戰爭爆發,在1774年以凱納甲湖條約的簽訂而結束。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亞的韃靼則從奧斯曼帝國獨立,而葉卡捷琳娜在1783年吞並了克里米亞。1787年,第二次俄土戰爭爆發,1792年戰爭結束,俄國將其勢力伸入巴爾干半島;雖然奧斯曼帝國沒有被俄國完全趕出歐洲,但已不再是俄國的嚴重威脅了。在西方,俄國則趁著波蘭國勢日虛之際,與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
第二:拿破崙戰爭,1812年6月,拿破崙率領了60萬大軍侵略俄國,比俄國正規軍大兩倍以上,而且裝備更加精良。但在拿破崙推進的同時,也同時面臨了過度擴張的問題。俄國使用了焦土戰爭的策略,又遇上俄國寒冷的冬天,使得拿破崙遭遇了災難性的慘敗:不到3萬人能回到他們的母國。在法國軍撤退之際,俄國軍則推進到中歐和西歐,最後到了巴黎的城門邊。在反法同盟擊敗拿破崙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被視為歐洲的救世主。
第三:克里米亞戰爭,這個大家都很熟我就不說啦
『捌』 車臣戰爭簡介
第一次車臣戰爭發生於1994-1996年,是俄羅斯與車臣武裝軍之間的一次軍事沖突。戰爭的起因1991年,當時的車臣總統焦哈爾·杜達耶夫發表獨立宣言。1992年,車臣一分為二,西部的印古什地區宣布加入俄羅斯聯邦。1993年,印古什以外的車臣地區再度宣布獨立。此後,車臣大舉壓迫境內的俄羅斯人,導致大量俄羅斯人移出車臣地區。
1994年12月11日,鮑里斯·葉利欽向車臣發動進攻。但由於當時車臣境內仍有大量俄羅斯人居住,國內反戰浪潮聲不斷;再加上是次進攻准備不足,俄軍士氣極度低落。然而,在火箭炮和空軍的掩護下,俄軍於12月29日抵格羅茲尼,並實行圍城行動
格羅茲尼之戰戰斗的初期,俄軍以火箭炮和戰斗機不斷對城內設施進行轟炸。但由於車臣武裝部隊善於匿藏在民居之中,空襲最終帶來大量平民死亡。1994年12月31日,俄軍地面部隊向城內進攻,遭武裝軍頑強抵抗,一夜之間有超過1000俄軍陣亡。1995年1月19日,經過一個多禮拜的激烈巷戰後,俄軍終於攻佔格羅茲尼。武裝軍退往南部山區。
戰爭的後期在格羅茲尼之戰後,俄軍繼續以空襲方法進占車臣南部其他鄉鎮。在不斷撤退之同時,車臣武裝軍將策略轉移到綁架和恐怖襲擊 (在這一期間發生許多極不人道的1999年集體屠殺戰俘事件),謀求引起民眾壓力逼使俄軍撤離。1996年8月31日,在國內壓力和大選逼近下,鮑里斯·葉利欽和車臣簽署停火協定。第一次車臣戰爭正式結束。
戰爭的結果第一次車臣戰爭給俄軍帶來嚴重的傷亡代價。根據官方數字,俄軍死亡人數為3826人,傷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蹤。此外,是次戰爭亦導致超過10萬平民死亡,大量設施遭嚴重破壞。在此後3年,盡管車臣仍為俄羅斯共同體的其中一員,但實質上卻享有非正式的獨立
第二次車臣戰爭於1999年8月26日開始,俄羅斯聯邦在這次戰爭中重奪車臣的控制權。
在莫斯科、布伊納克斯克等城市接連發生多宗炸彈爆炸案後,俄羅斯政府指責是車臣分離份子所為。10月1日俄羅斯部隊進入車臣。[1][2]俄軍的行動終結了車臣伊奇克里亞共和國當時實質上的獨立,使聯邦政府重新控制該地區。
在戰爭初期,俄軍及車臣當地的親俄民兵聯手對抗車臣分離份子,經過冬季圍城後,於2000年初奪取了車臣首府格羅茲尼。車臣分離份子在此後數年繼續以游擊戰對抗俄軍。另外車臣叛軍也有發動針對平民的恐怖襲擊,而俄軍及叛軍也被指犯有不少侵犯人權的事件。
到2009年止,俄羅斯大致上已經重創了叛軍的活動能力,大規模的戰斗已停止。俄國陸軍及內政部部隊不再駐守各條街道。在戰爭中損毀嚴重的格羅茲尼正在重建中。不過北高加索地區仍有零星的暴力事件;偶然有以聯邦及地方政府部隊為目標的炸彈爆炸及伏擊發生。
『玖』 俄羅斯與哪個國家戰爭
俄羅斯現在正和烏克蘭發生軍事沖突,但現在還不是戰爭。
克里米亞原來屬於俄羅斯,但是在上世界五十年代被送給了烏克蘭。現在烏克蘭想加入歐盟,影響了俄羅斯的安全利益,然後就有了克里米亞獨立,因為克里米亞有60%以上的俄羅斯族,所以政治 立場向著俄羅斯。但是烏克蘭不願意。
也是,送給人家了還要,嗨~~~不過國家利益至上嘛
『拾』 為什麼俄羅斯和喬治亞會發生戰爭
直接原因是:
南奧塞梯是喬治亞的一個自治州,面積3900平方公里,人口約19萬,主要由奧塞梯人、俄羅斯人和喬治亞人組成。南奧塞梯與俄羅斯北奧塞梯接壤。從1989年起,南奧塞梯就要求與俄羅斯境內的北奧塞梯合並。蘇聯解體後,南奧塞梯自治州一直謀求獨立,不服從格中央政府的管轄。
南奧塞梯1992年1月通過全民公決,要求成立獨立共和國及與北奧塞梯合並。因此,格中央政府與南奧塞梯地方當局的矛盾急劇惡化,並導致大規模武裝沖突。
格中央政府與南奧塞梯地方當局的矛盾也嚴重影響了俄羅斯和喬治亞的關系。長期以來,由於南奧塞梯當局與俄羅斯關系密切,喬治亞經常指責俄羅斯暗中支持南奧塞梯。俄格雙方在南奧塞梯問題上齟齬不斷。
1992年6月24日,俄羅斯、喬治亞和南奧塞梯、北奧塞梯四方最高領導人就和平解決南奧塞梯武裝沖突問題首次舉行會談,達成有關實現停火、成立維持和平部隊和監督委員會的協議,格奧沖突雙方隨後實現停火。根據協議,俄、格和南奧塞梯、北奧塞梯成立了解決格奧沖突的四方混合監督委員會,由俄、格和南奧塞梯三方組成混合維和部隊負責在沖突地區執行維和使命。
十幾年來,南奧塞梯當局一直初衷不改。2006年11月,南奧塞梯再次就獨立問題進行全民公決,絕大多數公民支持南奧塞梯獨立。但這一結果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近年來,南奧塞梯與格中央政府的沖突仍不時發生。
美國先支持喬治亞、烏克蘭、亞塞拜然和摩爾多瓦在1997年成立「古阿姆集團」(GUAM),在獨聯體內部搞「分裂」;2003年又暗中支持喬治亞的「玫瑰革命」,親西方的薩卡什維利上台;2005年,喬治亞派兵去伊拉克維和,這些人都由美軍培訓。當然,最有誘惑力的,是考慮喬治亞加入北約組織。
正是以上這些因素,使喬治亞在和俄羅斯的對抗中毫不妥協。如果俄羅斯採取強硬措施,喬治亞正好可以利用「俄羅斯威脅」,加快加入北約的進程。
這次沖突從新聞中可以看到,2008年8月8日凌晨,喬治亞軍隊進入南奧塞梯控制區,並對茨欣瓦利市進行炮擊,使沖突地區局勢驟然惡化。是喬治亞對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實施了主動攻擊,並宣稱已經控制了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俄羅斯指責喬治亞軍隊對南奧塞梯平民進行種族清洗。
因此導致俄羅斯派出飛機轟炸了格軍事基地,又派出駐北高加索地區第58集團軍增援部隊8日挺進到通往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的要沖後,與格軍隊發生激烈交火。負責指揮救援俄羅斯駐喬治亞南奧塞梯維和人員行動的俄陸軍總司令博爾德列夫9日命令抵達茨欣瓦利市郊的俄第58集團軍和航空兵以火力壓制方式,實現維和任務區停火。
根本原因在此: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8/28/content_9727164.htm,LZ可以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