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俄羅斯明明在亞洲大陸 為什麼都說俄羅斯人是歐洲人
俄羅斯國土面積大,有一部分屬於歐洲,離西歐很近
B. 俄羅斯的民族性是什麼知道俄羅斯的民族性的朋友請幫幫忙。。急用!
不能用一句來總結俄羅斯的民族性,但是它還是有其自己的特性的。我覺得俄羅斯是一個非常情緒化的民族。一個人的性格左右搖擺有它的度的。比如一個人既是全世界最勇敢的人,又是全世界最怯懦的人,恐怕這樣人存在的幾率很小的。我們說俄羅斯是非常的好戰和富有進攻性,它贏得了很多戰爭的勝利,否則它也不會擁有今天如此遼闊的疆土。但是同時俄羅斯還有其憂郁的一面,比爾加耶夫在《俄羅斯的命運》中提到「德國是歐洲的男人,俄羅斯是歐洲的女人」的觀點。作為俄羅斯的有影響的哲學家,他的這一觀點並非空穴來風的。我們可以喝酒這件事情,看到俄羅斯人的這種矛盾的性格。我們可以說俄羅斯人喝酒就象吸毒,是一種生活的習慣。俄羅斯在剛開始喝酒的時候,非常的豪爽,但是喝酒以後就是哭泣。喝酒的過程就充分地體現了俄羅斯人的性格的兩個極端。例如,俄羅斯的前總統葉利欽去美國訪問的時候,中午就喝醉,無法參加下午的記者招待會。美國人認為這個缺乏理性的,而俄羅斯人認為這是非常正常的。這體現出了俄羅斯人的性格很粗糙的一面。俄羅斯人在某些方面很不在乎,而在某些方面又非常的在乎。就是粗糙的俄羅斯人又把芭蕾這種精細的藝術發展到了一種極端。又如1975年美蘇有一次太空合作,就是美蘇的太空倉在空中對接。事後,兩個太空倉都放到當時俄羅斯的宇宙博物館去展覽。對比之後,就會發現俄羅斯的太空倉是非常的粗糙,而如此精細的太空對接都可以完成,它卻不去重視太空倉的一些外觀的東西。俄羅斯人的粗與細應該說和其他民族不同的。
俄羅斯民族性格中還有一個非常優秀的東西—樂於助人。在某些時候非常的大度,但是同時有時候又非常小雞肚腸。例如在50年代中蘇關系的「蜜月時期」,對於新中國的援助,至到今天在國際關系史還是非常罕見的,但是後來又由於一些事情,蘇聯又一夜之間撤走所有的專家。很難想像,幾年前還是如此慷慨的援助,但是幾年之後又一下子撕破臉皮來卡脖子,這種急遽變化的國際關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俄羅斯民族性格情緒化的一面。
我們可以想像為什麼俄羅斯民族會有如此情緒化的性格呢?我的原因很多。我想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俄羅斯地處歐亞兩個大陸,既是歐洲又是亞洲,既是東方又是西方。俄羅斯在面對中國的時候,非常強調他的西方特性,而當他面對歐洲的時候,他又強調他的東方特性。他是處在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兩個板塊之間,搖擺於東西兩個文化之間,而自己還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極。
俄羅斯的文化起源很晚,所以俄羅斯的文化在今天還無法確定自己的身份。面對這種在東西方文化的選擇,對於民族性格的分裂有一定的影響。俄羅斯的文化起源很晚,對與自身和社會的認識都非常的不成熟,同時農奴制度的長期存在使得社會的下層無法接受西方文明。而同時彼得大帝的改革使的貴族有機會接受西方文明。同時存在受奴役的農奴和受西方文明的貴族,使得俄國社會的矛盾非常的尖銳。這種矛盾的存在對於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形成構成某種影響。
下面我們談一下與俄羅斯文學緊密聯系的三種性格:
一, 尚武精神。我們知道,俄羅斯的戰爭文學非常發達。其實,俄羅斯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從9世紀的一個小公國,通過1000年的擴張而成為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在俄羅斯的境內,到處都是戰爭的紀念碑。戰爭成為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與土耳其在100年的時間里,發生6次大的戰爭。彼得一世在位期間,平均每7個月就有一場戰爭。葉卡迪林娜女皇在位期間,對歐洲發動了6次戰爭,佔領了波蘭和克里米亞半島。下面,我們去了解戰爭和戰爭中人在文學中的表現。俄羅斯的戰爭史詩有其特殊之處,就是俄羅斯的戰爭史詩帶有一種悲劇的色彩,而並非象通常的史詩那樣去歌頌。蒙古統治時期文化比較落後,但是僅有的幾部作品都是描寫戰爭的,例如《鄧河彼岸之戰》。18世紀,俄羅斯興起的古典文學也是以歌頌戰爭為主題。19世紀的普希金寫俄土戰爭是一種凌駕於上的態度來寫的,戰爭的場面如同小孩子的打架,沒有任何個人的色彩加在雙方的身上。在俄羅斯,古典主義之後是浪漫主義。俄羅斯的高加索地區是浪漫主義的理想之地。崇山峻嶺而且充滿了神秘的情調。所以普希金就寫了很多以高加索為背景的作品,如《高加索的俘虜》。戰爭文學和浪漫主義在這里交匯。從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開始對人的性格進行一種網路全書全書式的體現。在《戰爭與和平》中寫戰爭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通過戰爭來描寫社會生活,將人放到戰爭中去,在戰場上凸現人物的性格。20世紀,俄羅斯的戰爭依然不斷,戰爭文學依然風光。據統計,在衛國戰爭以後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平均每年大約有500部有關衛國戰爭題材的文學作品問世,構成了俄羅斯戰爭文學的高潮。一般認為20世紀俄羅斯的戰爭文學出現了三個浪潮,第一浪潮就是在衛國戰爭剛開始的一段時期,主要是歌頌性質的,歌頌愛國主義和英雄氣質,還有領袖的偉大領導,這時候文學真正成為一種武器。小托爾斯泰在他的作品講到,在現實生活中,人的身上裹了一層層的外衣,只有當戰爭發生後,就象太陽曬破你的皮膚一樣,剝去你外衣,讓你露出的本質。第二個浪潮是在斯大林死後,戰爭作品開始凸現戰爭中悲哀和陰暗的東西,被稱為「戰壕真實派」,代表作是《一個人的遭遇》。第三個浪潮就是將英雄主義和悲劇結合起來寫,代表作就是《這里黎明靜悄悄》。最後總結一下,我們發現在俄羅斯文學的戰爭文學中人物,既有一種崇高的英雄主義精神,又帶有他自身的缺點。文學作品,既描述戰爭勝利的喜悅,又讓戰爭中人帶有一種悲劇色彩。
二, 宗教情懷,也被稱為尼塞亞精神。在俄羅斯還處於公國時期的時候,當時統治者希望可以從意識形態上統一各個部落。最初希望通過一個自然神來統一各部落,而在當時各個部落都有自己的自然神,所以用自然神無法統一。於是,公國的統治者就從拜占庭(現在的君士坦丁堡)引進了基督教,此時基督教成為統一的工具。第二個就是「第三羅馬」學說,就是羅馬教廷在分裂成東西教廷以後,天主教逐漸在歐洲占據了領先地位。於是基督教就轉移到了土耳其的拜占庭。但是,在土耳其的拜占庭又不能為伊斯蘭教所容納。於是就從拜占庭轉移到莫斯科。在俄羅斯的宗教發展史上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就是,在1834年的時候,當時的國民教育大臣卧瓦洛夫提出了「三位一體」的政治思想,即東正教,專制制度和人民性是整個國家意識形態的基礎。我們看到在這個三個因素中,東正教是排在第一位,甚至超過了專制制度。還有一個現象可以看到宗教在俄羅斯的深遠影響。在俄羅斯的統治者最初稱「大公」,在依萬雷帝的時候,改稱「沙皇」。沙皇在俄語中是「凱撒」的意思。其實在俄羅斯「三位一體」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一直延續到「十月革命」。在蘇聯時期,唯物主義的無神論成為國家的意識形態的基礎,俄羅斯的宗教開始衰落,莫斯科的教堂數量大量地減少。但在蘇聯解體以後,宗教的思潮又開始復甦。其實俄羅斯的書面文字就是教會發展起來的,書面文字出現就是傳教的需要。19世紀有三個作家和宗教的聯系比較緊密,果戈里和妥斯托耶夫斯基,其中妥斯托耶夫斯基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就是「美可以拯救世界」,而這里的「美」實質上是藝術和宗教的結合。第三個是托爾斯泰,托爾斯泰是被教會開除出教的。但實質上從他的作品中提出的「心靈辯證法」,我們可以看到托爾斯泰在創造他自己的宗教。即使在蘇聯時代,無神論占據主導地位,宗教衰落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從文學作品找到宗教的影子。如《母親》中的巴威爾身上,我們看到實質上是殉道者的形象。在俄羅斯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它其中的宗教感。人物既彷徨又虔誠,這樣兩種情感的結合產生了《多餘人》的形象。這種人的情緒的分裂,處於進退之間,或許也是俄羅斯富有情緒化的民族性格的原因。這種富有情緒化的民族性格,或許對於俄羅斯這個國家是一個不幸,但是對於俄羅斯的文學來說,或許又是大幸。
三, 藝術氣質,也就是審美烏托邦的問題。我們可以接觸一些去過俄羅斯的人,當我們去詢問他們對俄羅斯的印象時候,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如果是商人或者政府官員,他們認為俄羅斯很差勁,不行。當時去詢問知識分子或者藝術家,他們會認為俄羅斯很了不起,是個很有藝術氣質的民族。從歷史上,俄羅斯的文學作品是非常「入世」的。18世紀的葉卡迪琳娜時代,「文學是一種時尚」。19世紀的時候,「美就是生活」。到後來的「白銀時代」依然非常的「入世」。象徵主義不是一種純粹的藝術游戲,其目的是要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審美的烏托邦」。對俄羅斯人來說,現實是一個世界,藝術再造一個世界。俄羅斯對生活藝術化,而俄羅斯的作家,藝術生活化。俄羅斯一直強調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文學是生活的教科書」。俄羅斯的文學很沉重,有道德感。
最後,如果在以後閱讀俄羅斯文學作品,理解人物形象的時候,能夠一種帶有悲劇的英雄主義精神,或者能夠感受到一種既虔誠又使命感的宗教情懷,或者能夠感覺到既嚴肅又天真的審美烏托邦的氣質,那麼你就拿到打開俄羅斯人藝術心靈大門的鑰匙。
問:俄羅斯是否會成了和東西方文化並駕齊驅的第三種文化呢?
答:這是我在講的過程中的一個例子,很難說俄羅斯文化時候會成為第三種文化。我們知道,盡管美國非常強大,但是我們依然提到美國文化的時候,把它歸歐洲文化或者歐美體系。當然現在看來,美國文化有崛起的勢頭,因為美國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具有政治經濟軍事的優勢地位。我個人認為,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俄羅斯文化可能要最終歸入歐洲文化的范疇,這也是俄羅斯的努力方向。
問:剛才你說俄羅斯富有情緒化的民族性格對俄羅斯國家是不幸,對俄羅斯文學是大幸,你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答:好的。這是我個人的觀點,我並非預測俄羅斯的將來的形勢。我們一般認為一個國家的政治需要穩定,一種延續性,用中國話來說,就是要「中庸」一點,並非經常性走到極端上去。
摘要: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典型性特徵及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形成,是受俄羅斯文化、俄羅斯地理上東西之間的矛盾以及俄羅斯社會結構之間的矛盾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而形成的,探討和研究俄羅斯民族性格有助於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經濟...
C. 西方人是怎麼看俄羅斯的俄羅斯人是歐洲人嗎
西方人,尤其是西歐人,看待俄羅斯大都是不怎麼友好的,其評價基本上都和石油、粗魯、封閉、腐敗、危險等負面詞彙有關。如一位英國記者就說,俄羅斯是一個擁有大量石油和天然氣的暴徒。當然,暴徒是重點。試問,負面評價都給了,怎麼還會承認你是歐洲人呢?
D. 為什麼俄羅斯在歷史上老是不受其他西方國家待見,俄國人也是西方人啊
歐洲(尤其是西歐)並不認為俄國人是歐洲人
大部分東歐人是匈奴,突厥,烏拉爾,蒙古等人種的後裔~(斯拉夫,吉普賽,阿爾泰等語系民族)在歷史上與純種的歐洲人(日耳曼語族 ,羅曼語族 ,希臘語族 ,凱爾特語族 等)關系並不好,被視為入侵者!特別是近現代,俄羅斯民族的崛起被稱作「恐怖的北極熊」~威脅到歐洲大陸的利益。法蘭西,德意志等傳統歐洲人都不很能接受東歐人。
而且,俄國(特別是蘇聯),曾在近代做過很多很不光彩的事情(入侵波蘭,卡廷慘案,蘇芬戰爭,吞並波羅的海三國等),認為其是個「生於不義,死於恥辱」的國家,所以也不待見他們
E. 俄羅斯大部分領土在亞洲,為什麼俄羅斯人卻是歐洲人
俄羅斯人之所以叫歐洲人是因為俄羅斯屬於歐洲國家,因為俄羅斯的比較重要的城市都位於歐洲,亞洲的這塊領土基本上都是不太重要的城市。而且首都莫斯科也是在歐洲的位置,同時俄羅斯的很多傳統也和歐洲相似,而和亞洲的差距更大,人種方面也更偏向歐洲,所以俄羅斯人屬於歐洲人。
所以說俄羅斯是歐洲人而不是亞洲人,無論是從各種客觀方面,還是從俄羅斯人的主觀方面,這個說法都是沒有錯誤的。而且俄羅斯有大部分人口的種族都屬於歐洲地區的種族,同時俄羅斯通常也和歐洲的交往更加密切一點,像當地人結婚也比較多是和歐洲人而不是和亞洲人。
F. 俄羅斯屬於歐洲國家,但是歐洲人卻認為應該是亞洲國家,他們為何會這么認為
首先因為俄羅斯絕大多數的領土都處於亞洲,最東面已經幾乎接壤了阿拉斯加,再者,俄羅斯遠東地區依然生活著不少黃種人原住民,也就是雅庫特人,加上俄羅斯雖然主體民族依然是斯拉夫民族,是地道歐洲人,但是像英國德國都認為他們有著蒙古的血統,因為被統治過。
俄羅斯的主體民族其實依然分布在歐洲莫斯科周圍的部分,只是無奈領土實在是太廣袤了,之所以領土跨越的這么大,也是因為以前沙俄年代的擴張慾望,倘若那時候阿拉斯加不賣給美國,俄羅斯現在可以說地跨歐亞美三大洲了。
G. 作為歐洲國家之一的俄羅斯,為什麼會被歐洲人討厭
俄羅斯,被歐洲人討厭,肯定是有原因的——分析起來,原因有四:1、歷史原因;2、宗教原因;3、領土擴張;4、意識形態。
俄羅斯,是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國家,四分之三的國土面積在亞洲,但它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還有人口,都集中在只有四分之一歐洲部分。也因此,俄羅斯一直都以自己是歐洲大國、強國自居。只可惜,以歐洲大國、強國自居的俄羅斯,卻一直被歐洲人所討厭、防備、排斥、敵對。之所以這樣,具體分析,理由有四:
4、意識形態。
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建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這是一種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完全不同的體制。對於這個,歐洲的資本家,非常的反對和敵視。因此歐洲國家,一直不斷的黑化、醜化、惡化蘇聯。俄羅斯作為蘇聯的主要繼承國,必然會受到歐洲人潛意識的敵視。
H. 俄羅斯也是歐洲國家,為什麼歐洲人很討厭俄羅斯
其實這個也能理解,俄羅斯大陸面積橫跨亞歐大陸。這就相當於在歐洲人看來,其實俄羅斯大部分是在亞洲,他是屬於亞洲人。而在亞洲人看來的話,俄羅斯其實大大部分人是居住在歐洲,而亞洲這邊幾乎就沒人。所以現在就造成了一個尷尬的情況,再加上他們的宗教信仰不一樣,其實在俄羅斯和西方的矛盾早已由來已久,在民族和宗教上,沙俄和西方就不屬於一個圈子。
宗教信仰的不同,往往是兩個國家或者民族仇視的最為重要的原因。伊斯蘭世界與以色列的水火不容便是如此。若拋開這個原因,你會發現以色列跟周邊那些國家,其實也沒什麼大的矛盾。歐洲人多是信仰基督教,而俄羅斯信仰東正教。兩個教本來是同宗同源,但在11世紀初基督教東西兩派分裂了。但兩種宗教都以自己是正統自居,所以搞得水火不容,矛盾非常嚴重。
他們對俄羅斯人鄙視,因為俄羅斯曾經被蒙古金帳汗國統治,這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龐雜聯合體。有作為征服民族的蒙古族,還有欽察人,突厥系人種,土庫曼人等等。對人種純潔要求很高的歐洲人來說,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並且在歐洲人看來,以上這些人種都是野蠻的,具有侵略性的,讓人瞧不起的。
I. 俄羅斯人為什麼被稱為歐洲的農民
這個話題扯起來就會有點長。我用簡單的兩句話來概括。
第一就是俄羅斯是屬於農耕文化的國家,尤其是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地區,基本就完全依賴於農業生產。也就是說,它歷來就是以農業為本的。就算到了二十世紀,蘇聯的工業,大多在烏克蘭和俄羅斯南部地區。所以說,俄羅斯是個農業國。
第二就是俄羅斯人比較野蠻,沒文化,俄羅斯人喜歡酗酒,沒有太多的文化素養,跟西歐國家相比,不重視文化教育,所以稱他們為歐洲的農民,是對他們的一種嘲諷和鄙視。
J. 為什麼歐洲國家對俄羅斯懷有戒心
俗語有話:遠親不如近鄰。但,歐洲國家,對它們強大的鄰居懷有強烈的戒心,因為這個鄰居太搞事,太有威脅了。具體分析,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原因:歷史原因、現實原因、意識形態、軍事實力。
1.歷史原因。
在歷史上,俄羅斯人因為天寒地凍,一直都有四處擴張的傳統,他們對土地很是渴求,畢竟誰都想找一個溫暖的家。沙皇時代的俄羅斯人四處擴張,給歐洲人帶來巨大的傷害。一個民族的本性是很難改變的,所以歐洲一直對俄羅斯懷有戒心,一直打壓俄羅斯的經濟。
4.軍事實力。
現在俄羅斯的軍事實力,雖然沒有蘇聯時期那麼變態,但也非常厲害,世界第二。它有用大量的核武器和大量現金的攻擊性武器。如果哪天俄羅斯抽起風來,那麼將是歐洲巨大的威脅,歐洲人民,隨時進入水深火熱的狀態。所以,歐洲國家對強大的俄羅斯有著強烈的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