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俄國內戰白軍怎麼才能勝利
白軍得到了當時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的大力支持,因為這些國家擔心共產主義者在俄羅斯建立政權,他們企圖推翻蘇聯共產黨的統治,繼續推動白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不過白軍最後還是輸了啊
② 蘇俄內戰的各懷鬼胎
反過來看,白軍雖然人多勢眾、來勢洶洶,但他們面臨的問題卻不像紅軍的問題那麼好解決。有些問題短時間來看也許並不是很危急,但如果放任下去,其後果無異於慢性自殺。
首先是兵員的補充,在內戰的初期白軍擁有技戰術水平高出對手很多的高素質兵員,白軍中受過良好教育訓練、經驗豐富的軍官充裕到可以作為普通步兵使用。高素質的兵員是白軍最大的優勢,而補充這些高素質兵員的傷亡,則是白軍面臨的最大的瓶頸問題。畢竟有熱情參加白軍的舊軍人和貴族軍官在數量上遠遠不能與支持革命的工人士兵相比,更何況白軍在佔領區沒有建立起有效的行政體系,也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動員體制,不要說高素質兵員,就是「壯丁」恐怕也難以補充,即使有動員和補充,量既不足,在質上更遠遠不能與最初的那些職業軍人相比。無法克服兵員補充的瓶頸,白軍就只能是一支「一次性軍隊」,它的每一點消耗和損失都幾乎是無法恢復的,每打一仗——即使是勝仗——就削弱一分,勝利越多,損失越多,實力越弱,離最終的覆滅也就越近了。
白軍在軍事上另一個無法克服的問題是缺乏統一的領導與指揮。在蘇維埃政權的各路敵人當中,有忠於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克倫斯基,有妄圖復辟諾曼洛夫王朝和沙皇專制的——高爾察克、鄧尼金,有想趁著天下大亂借機恢復故國爭取民族獨立的——曼納海姆、畢蘇斯基,有想割據一方佔地為王的——彼得留拉,有想換取自由和回家的機會的——捷克軍團、有純粹就是看不慣蘇維埃政府的政策、方針和路線的——叛亂的哥薩克、甚至還有乾脆就是打家劫舍過了今天不想明天的流寇——馬赫諾。這些力量雖然都與蘇維埃政權為敵,但他們的政治信仰和目標卻千差萬別,存在著無法調和的矛盾。即使是目標立場大致一致的力量,彼此之間也缺少人望、能力都足以服眾的領袖人物(由此看來對俄羅斯皇族和被俘的白軍主要將領的果斷處置應該也有消滅白軍為之團結戰斗的精神支柱和偶像的考慮)。這些都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在軍事行動上協調一致、滅切配合,也就難免被內線作戰的紅軍各個擊破了。
不僅他們,參與進蘇俄內戰的外國干涉軍也是各懷鬼胎:德國是為了徹底解除俄國繼續與其作戰的能力,消除兩線作戰的威脅,同時以俄國的資源補充本國原材料和農產品的不足與損失;英國是為了恢復和維護一個對本國和協約國集團既依賴又合作的俄國政權;法國是為了防止德國利用俄國的資源和協約國援助俄國的武器物資繼續戰斗,並企圖在由沙俄統治下恢復獨立的民族國家中擴展自己的影響;日本是為了攫取俄國在遠東地區的領土和權益;美國純粹是為了和其他協約國成員在行動上保持一致。
③ 俄國內戰白軍為什麼會勝利
白軍得到了當時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的大力支持,因為這些國家擔心共產主義者在俄羅斯建立政權,他們企圖推翻蘇聯共產黨的統治,繼續推動白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不過白軍最後還是輸了啊
④ 蘇聯三年內戰的起止時間
我同意樓上的說法,那時叫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好繞口!)。但是既然你說的是「內戰」,那就是1918年到1920年了。月份我確實不知道,我看了以後才知道的,不過都寫到這了,我再給你拓展拓展,一樓的說法不準確:1917年11月七日十月革命後,因為連著進行了三場大起義(1905年12月,1917年七月和11月)國內蕭條,軍隊厭戰,蘇俄准備退出一戰,可是協約國不同意,蘇俄只好單方面和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在幾經波折後,承諾賠償近121萬平方公里和60億馬克蘇俄才脫身。可是事情沒有這么完的。正因如此,協約國一痛喪失了牽制德奧的東線戰場,二痛令人心驚膽寒的社會主義政權在世界上出現,挑唆被整批整批的招安的原白俄軍隊對蘇俄宣戰,史稱白衛軍叛亂。與此同時,十四國干涉軍在遠東登陸。經過一年苦戰,終於迎來關鍵轉折點——1919年二月的察里津戰役。1920年蘇俄戰勝了所有的白衛軍,只剩下外國控制的遠東沿海地帶。這標志著蘇俄全面戰勝白衛軍叛亂。經過周密部署,紅軍兵臨符拉迪沃斯托克城下。1922年10月25日佔領該城。吃虧的各國干涉軍只得灰溜溜的返回。11月下旬,最後一隻干涉軍——日本干涉軍撤走,標志著蘇俄勝利逐出了外國干涉軍,鞏固了社會主義政權
⑤ 蘇俄內戰時有多少國家向俄羅斯宣戰
/view/848890.htm蘇俄國內戰爭的網路以下是在鐵血網摘到的《蘇俄國內戰爭和抗擊外國武裝干涉》的相關內容,請參考: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英、法、美、日等帝國主義為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策劃、組織俄國境內反革命武裝,對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俄國進行了五次大規模武裝進攻。1919年3月初,盤踞西伯利亞的原沙俄海軍上將高爾察克,調集40萬白衛軍,在長達2000公里的東方戰線向蘇俄紅軍發動進攻,白軍很快越過烏拉爾,佔領烏法,逼近喀山,侵入伏爾加河流域。為配合高爾察克,南方的鄧尼金和波羅地海沿岸的尤登尼奇白衛軍也開始向紅軍進攻。與此同時,英國艦隊入侵波羅地海,英法聯合艦隊進入黑海,法國海軍陸戰隊在敖德薩登陸,英國干涉軍佔領巴庫。在這危急時刻,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發出「一切為了東線」和「必須全力粉碎高爾察克」的號召,得到人民積極響應,大批黨團員帶頭奔赴前線。4月底,伏龍芝率領紅軍在東方戰線轉入反攻,夏伯陽率領紅軍第25師沖鋒陷陣。6月初,紅軍解放烏法,8月,解放烏拉爾,擊敗捷克叛軍。11月14日,攻佔高爾察克老巢鄂木斯克,高爾察克率殘部東逃,年底在伊爾庫茨克被活捉(次年2月被處決)。正當東線戰事激烈時,盤踞高加索的鄧尼金白軍開始北犯,為支持鄧尼金,美國向其提供了10萬人的武器裝備,英國向鄧尼金部派遣200名軍事顧問。1919年6月底,鄧尼金進占察里津。7月3日,鄧尼金下達進攻莫斯科的命令,鄧部兵分三路向北進犯。這時,列寧又發出「大家都去同鄧尼金作斗爭」的號召,在很短時間內,13萬人報名參加紅軍,奔赴前線御敵。10月中旬,鄧尼金軍隊佔領了頓巴斯地區和包括基輔在內的烏克蘭廣大地區並逼近圖拉,距莫斯科只有200公里,形勢十分危急。斯大林奉命到南方戰線加強領導,紅軍主力也由敵人後方調至奧寥爾、沃羅涅日前線,准備發動反攻。反攻中,布瓊尼指揮第一騎兵集團軍沖鋒陷陣,銳不可擋。紅軍在南線連戰連捷,收復大片失地。1920年2月初,紅軍已將鄧尼金白軍主力全部殲滅,鄧尼金逃往國外,殘部在弗蘭格爾率領下,潰逃克里木半島,帝國主義組織的第二次武裝進攻被粉碎。在高爾察克和鄧尼金發動進攻時,尤登尼奇白軍也於1919年5月中旬,向彼得格勒發動進攻。在英國艦隊支援下,5月12日夜,白軍突破納爾瓦防線,逼近彼得格勒。為制止尤登尼奇進攻,俄共(布)中央迅速調集兵力,先平息內部叛亂,接著於6月下旬轉入反攻。波羅地海艦隊擊退試圖攻佔喀琅施塔得的英國艦隊。同年11月,尤登尼奇白軍被徹底擊潰,退往愛沙尼亞。在連續兩次失敗後,帝國主義把顛覆蘇維埃俄國的希望,放在了以華蘇斯基為首的波蘭地主政府身上,幫助它武裝了74萬人的軍隊,組織發動了第四次大規模武裝干涉。1920年4月,波蘭軍隊入侵烏克蘭,5月初,攻克基輔。6月,龜縮在克里木半島的弗蘭格爾殘部回竄烏克蘭南部。圖哈切夫斯基率領西方戰線紅軍反擊波蘭入侵軍,解放了白俄羅斯。7月底,圖部紅軍逼近華沙。葉戈羅夫率領西南戰線紅軍解放烏克蘭,攻至利沃夫。此時,英國外交大臣寇松照會蘇俄政府,要求俄方停止進攻舉行和談。8月,波軍在協約國支持下發起反攻,紅軍受挫被迫後撤。10月,雙方簽訂停戰協議。南方戰線,由伏龍芝指揮的紅軍對弗蘭格爾軍隊發動反擊。10月底,紅軍在克里木半島別列科普地峽北部圍殲白軍10萬人。11月,紅軍突破白軍防線,攻佔刻赤,控制整個克里木半島,帝國主義第五次武裝干涉徹底失敗。到1920年底,蘇俄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干涉基本結束。1922年10月,占據遠東部分地區的日本干涉軍也被驅逐出蘇俄國土。
⑥ 俄羅斯現在是否肯定了當年的"白軍"
所謂的白軍是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的聯軍,其目的是恢復俄國剛剛擺脫的君主專制制度.並不是要幫助俄國建立資產階級政府.只有克倫斯基的二月革命產生的臨時政府具有資產階級性質,而且也沒有受到列強的干涉.實行資本主義的俄羅斯政府為什麼要肯定當年為封建復辟而戰的白軍呢 荒唐
⑦ 在俄國革命中,冬宮到底是哪幾派推翻的,白軍是指哪些派別,高爾查克又是屬於哪一派的
冬宮是布爾什維克派推翻的。
白軍分以下幾個人
高爾察克
尤登尼奇
鄧尼金
主要就是這三股。
高爾察克以東方的西西伯利亞為中心
鄧尼金盤踞在南俄以及烏克蘭
尤登尼奇盤踞於西北
白軍一般支持沙皇,既不支持布爾什維克也不支持臨時政府。
⑧ 領土面積第一的俄羅斯,為什麼人口如此少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達1700萬平方公里,但是與它的領土面積非常不相稱的是,這個國家的人口只有1.4億,堪稱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之一。更神奇的是,俄羅斯的出生率很低,人口還在不斷下降。
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呢?
一,歷史原因。在沙俄時代,俄羅斯幾百年來的國運是不斷上升的,俄羅斯不斷吞並周邊國家,並探索西伯利亞和北美。這幾百年間,俄羅斯的領土和人口都有很大程度的增長。
四,俄國男人酗酒等壞習慣。由於俄羅斯冬季漫長且寒冷,需要喝酒來抵禦嚴寒,所以俄國男人普遍好喝酒,酗酒現象很嚴重。俄羅斯男人經常喝的酩酊大醉被凍死在街頭。酗酒還導致各種疾病,降低了俄羅斯男人的壽命,進一步造成人口減少。
⑨ 俄羅斯內戰死傷多少人。。。
俄羅斯沒有內戰
但是前俄羅斯也就是蘇聯解體
前蘇聯解體沒有直接的死傷數據,但是從某方面前蘇聯解體間接的導致了世界損失500萬名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