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發現恐龍種類最多的地方是哪個國家
中國,阿根廷,俄羅斯都有很多 的,主要是看國土面積,還望採納,助人為樂不容易,謝謝。
Ⅱ 俄羅斯有沒有恐龍化石
有,
阿穆爾龍
所有阿穆爾龍的化石都是從單一的骨床發現,位於1984年在俄羅斯遠東地區阿穆爾州的布拉戈維申斯克市郊。
Ⅲ 這種恐龍叫什麼名字
眾所周知,恐龍曾經是統治我們這顆星球的主人。如果要列出恐龍的所有種類的話,那估計有數萬種,今天十大排行網(Top10.ph)重點給小夥伴們介紹下10大地球上最著名的恐龍。你聽說過幾個?
古代地球上最著名的10大恐龍
10 背甲龍(裝甲的恐龍)
背甲龍常常被認為是裝甲恐龍的始祖。它的特徵就是全身帶甲殼的身體和巨大的椎尾。但是背甲龍是甲龍屬種最大的一種。與現在的陸地動物相比,背甲龍顯得尤為巨大。有的科學及估計它大概身長30英尺,雖然很矮但是體型寬大。背甲龍有四隻腿,後肢比前肢稍長。它是食草動物,因此它小小的葉子形的牙齒適合咀嚼草類食物。這些牙齒對比它的體形顯得更小了。背甲龍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它背上的甲殼,它由厚實的凸岩和骨板組成,常常被稱為皮內成骨或者鱗甲,深深地嵌在皮膚中。這些骨板在這種動物的頸,背和臀部排列成有規律的橫排,上面有許多小瘤能保護巨大骨板間隙的部位。背甲龍的椎骨也由許多連在一塊的大型皮內成骨組成。這樣利於在搖尾時力量像尾部的傳遞。這看起來像很有效的保護武器,能夠很有力地對襲擊者進行反擊。
Ⅳ 白堊紀時期的恐龍有哪些
有
禽龍(Iguanodon)
雷利諾龍(Leae
LLynasaura)
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梅萊營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meileyingensis)
重爪龍(Baryonyx)
古角龍(Archaeoceratops)
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
惡龍(Masiakasaurus)
棘龍(Spinosaurus)
竊蛋龍(Oviraptor)
霸王龍(Tyrannosaurus)
奇異龍(Thescelosaurus)
鴨嘴龍(Hadrosaurus)
慈母龍(Maiasaura)
甲龍(Ankylosaurus)
腫頭龍(Pachycephalosaurus)
Ⅳ 關於恐龍化石的資料
有關「恐龍」的資料
第一塊恐龍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國牛津博物館保管員羅伯特·普勞特發現並收藏起來的。此後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險者及學者陸續發現和研究了本屬於恐龍的化石,但幾乎均未被正確鑒定。
1841年,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根據一些大型爬行動物化石標本,首次提出「dinosaur」一詞,該詞來自希臘語「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本和我國學者譯之為「恐龍」。
「恐龍」概念問世之後,學者們對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做了細致的觀察和鑒定,並開展了進一步的發掘工作。亞洲恐龍的發掘是在20世紀以後才開展起來的。我國最早的恐龍化石發現於1902年(黑龍江),以後又陸續在全國許多地方發掘出大量的恐龍化石,其中包括雲南祿豐、山東萊陽、四川自貢、西藏、內蒙古等較為著名的恐龍化石埋藏點。祿豐和自貢還分別建立了恐龍博物館,1991年還舉辦了「祿豐首屆恐龍節」。中國堪稱「世界恐龍大國」。
迄今全世界發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包括骨、牙齒、皮膚、卵、糞便、足跡等,有2000多個,經鑒定,共計2目7亞目57科350餘屬800餘種(有學者認為地球上生存過的恐龍數目在900—1200屬之間),我國有80餘屬100餘種。
現已發掘的最早的恐龍化石距今大約2億3千萬年。一般認為恐龍是從始鱷類中的假鱷類里分化出來的。最初的恐龍是一些兩足性食肉恐龍,至三迭紀末期時,恐龍的演化支系基本建成,至侏羅紀晚期時,恐龍類大大發展,其種類和數量均超過三迭紀時的先驅,並成為地球上真正的統治者。還出現了廣泛的適應輻射。
「恐龍」並不是分類上的術語,而是一個通俗名稱。恐龍下設兩個類群:
一、蜥臀目(蜥龍目)主要特徵是組成腰帶的骼骨、坐骨和恥骨三者間的結構形式與其它爬行動物相似,即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帶。下分兩個亞目:
(一)獸腳亞目:霸王龍、恐爪龍、躍龍、細頸龍等。
(二)蜥腳亞目:梁龍、雷龍、祿豐龍、馬門溪龍等。
二、鳥臀目(鳥龍目)主要特徵是組成腰帶的骨骼結構形式與鳥類相似,恥骨指向後方,即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帶,另外還具有前齒骨和頰肌。下分五個亞目:
(一)鳥腳亞目:禽龍、鴨嘴龍等。
(二)角龍亞目:原角龍、角龍、鸚鵡嘴龍等。
(三)甲龍亞目:結節龍、棘龍、甲龍等。
(四)劍龍亞目:劍龍等。
(五)鍾頭龍亞目:腫頭龍等。
恐龍在距今6000—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晚白堊世——新生代古新世初期全部滅絕,這個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多年的古動物類群神秘而不可思議地在地球上全部消失,引起眾多學者對其原因的推測和解釋,至今尚無定論。當今科學界中尚有一席之地的幾種解釋有:小行星撞擊說(貝克萊理論)、周期性絕滅說(復仇女神說)、氣候惡化說、群落演替說等,諸解釋之所以未能被公認,主要原因是它們均不能自圓其說,不能盡善盡美地解釋恐龍為什麼在大約50~100萬年的時間里全部絕滅了。
初中《動物學》課本上記述恐龍等很多爬行動物的絕滅的原因,屬氣候惡化說,是一種漸變論觀點。質疑者認為恐龍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已形成了對各種環境相當的適應能力,否則早就被淘汰了。地球氣候惡化應當是逐漸的、或是局部的,恐龍對此似乎也是可以慢慢適應的,或是可以避免的。中生代早、中期,亦有多次地貌及氣候的重大變化,恐龍並未受到多大影響,即使地球氣候惡化會導致恐龍死亡,也是局部的,全球各地並非都是這樣,仍有一些小區域的氣候沒有多大改變,那裡的恐龍不會與別處的恐龍「同時」滅絕。總之,恐龍絕滅的真正原因還不太清楚,相信會有一天揭開恐龍家族覆滅之謎。
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在恐龍的生物學特性方面,積累了一些資料。
恐龍的四肢(尤其是腰帶)與哺乳類的相似(即可直立在身體下方,能在地面上「高視闊步」地行走或奔跑。一般大小的恐龍(體長幾米至十幾米)通常步距約2.75~5米,奔跑時可達5~8米;小型恐龍奔跑速度可達35~40公里/小時,較大的恐龍奔走速度可達15~20公里/小時,最慢的僅為3.5公里/小時。
多數恐龍為植食性,食量很大,體重數噸至數十噸的蜥腳類每天進食量百餘公斤,甚至可達一噸以上,肉食性恐龍的種類和數量較少,據統計,每100隻恐龍中,僅有3~5隻是肉食性恐龍。
恐龍屬卵生動物,少數可能是卵胎生。生殖時期,雄性常為爭奪雌性而打鬥,或是以委婉動聽的喉音引誘配偶。卵徑80~300毫米,卵殼厚2~7毫米,多藉助陽光孵化,少數可能是象母雞孵蛋那樣來孵化。剛孵出的幼小恐龍有的發育比較完善,能自由活動;有的則發育不全,軟弱無力,需由母體細心照料及喂養一段時間之後才能獨立生活(如鴨嘴龍類因之又被稱為「慈母龍」)。恐龍的壽命一般為幾年至幾十年,少數可長壽達百年之久。
科學家們通常認為恐龍是「變溫動物」,但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有些恐龍可能是「恆溫的。」著名的美國古脊椎動物學家巴克研究認為:變溫動物的能量轉換速率低,骨頭中的鈣一磷交換場所一哈佛氏血管少,而溫血動物的骨頭中具有豐富的血管,以保證能量代謝的需要。巴克在比較了蜥蜴、恐龍和哺乳類的長骨磨片顯微構造之後,認為恐龍可能已有了「恆溫裝置」。恐龍行走和奔跑時產生的熱量,通常依靠長尾、長頸、體表骨板、擴大的鼻道、腦部大型靜脈竇散熱。
恐龍的體表具有鱗片,有的可能有羽毛或毛狀皮膚衍生物,可能具有象鳥類那樣豐富的色彩,特別是小、中體型的種類,幼體的顏色比成體更耀眼,大型的種類色彩則單調一些;生活在樹林中的種類多雜夾著綠、棕或黃色,而曠野里的種類多為黑白圖案。
許多人認為恐龍是巨大的、可怕的動物,這是不全面的。有的恐龍確實很大(震龍體長達42.67米),但有些恐龍則與雞大小相近。
綜合多方面的研究,恐龍的特徵可記述為:
腰帶有臼窩,Ⅱ~Ⅺ枚薦椎癒合;四足或二足直立在身體下方,趾骨著地行走,趾指端有爪或蹄3~5個;皮膚粗糙,被有鱗片或骨質甲盔;屬變溫動物,卵生(少數可能卵胎生);大多具牙齒,多為植食性,少為肉食性;頭骨的結構與鱷類相似。
Ⅵ 恐龍之最有哪些
速龍
類似猛禽的恐龍
速龍也許是大家最熟悉的恐龍之一,它大約生活在七千五百萬年到七千一百萬年以前。速龍是一種中型奔龍,成年速龍長約6.8英尺,高約1.6英尺,重約15千克。速龍的頭顱能長到9.8英寸長,呈獨特的倒弧形,上表面向內凹進而下邊向外凸。上下頜都長有26-28顆寬大的牙齒,兩側的牙齒比門牙更加尖銳,這也許是為了與它捕食跑得迅速的獵物的能力相適應。
秀頜龍
已知的最小恐龍
這種動物只有火雞那樣大,重量輕的只有0.26千克重,它生活在大約一億五千萬年前的歐洲地區。它是已知最小的恐龍。秀頜龍是世界上少數幾種確定所吃食物的恐龍,因為在它們的肚子中保留了小型蜥蜴的殘留。盡管發現時並沒有認出它屬於什麼物種,但是秀頜龍是最早從較完整的骨架開始被人們所認識,也是最小的,與早期鳥類始祖鳥親緣關系最近的恐龍。
劍龍
帶刺的恐龍
由於它奇特的尾刺和骨板,劍龍是最好認的恐龍之一。它們生活在一億五千萬到一億四千五百萬年以前,一個由巨型生物統治的時代。劍龍的體格龐大,是一種食草動物。它的姿勢非常獨特,巨大渾圓的背部,前肢很短,頭部離地面很近而僵硬的尾巴卻高高的翹在空中。
中華鳥龍
最色彩繽紛的恐龍
有很多恐龍都是長羽毛的,但是有些根本看不出來。中華鳥類是第一種被發現化石中帶有羽毛的非鳥類恐龍,也是第一種被確定羽毛顏色的非鳥類恐龍。它生活在早白堊紀的中國,與秀頜龍(最小的恐龍)有著相近的親緣關系。
滑齒龍
海生的恐龍
滑齒龍是這里唯一一種科學上不屬於恐龍類的物種,但是由於它們與恐龍一起生活在侏羅紀時期,所以通常上把它看成是恐龍的一種。主要發現滑齒龍化石的地區在英格蘭和法國,在俄羅斯也有較小的種類發現。它像劃槳一樣的強健四肢說明它是個游泳高手。它的沖擊速度很快,是一種很強的潛伏性捕食者,它會用鼻孔觀察水中的環境,來確定發出特殊氣味的來源――這很有可能就是它的美餐。
雷克斯霸王龍
恐龍中的王者
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會忘記這種恐龍之王――雷克斯霸王龍。這也許是存活到最後的非鳥類恐龍。它生活在七百萬到六百五十五萬年之前北美洲地區。和其他霸王龍一樣,雷克斯霸王龍是一種兩足食肉動物,它巨大的頭顱恰好與又長又中的尾巴相平衡。
易碎雙腔龍
已知的最大恐龍
易碎雙腔龍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恐龍。它也許是已發現的最長的脊椎動物,長約30-40米,總重量大概達到122公噸。任何產生巨大體型變異的進化因素都要從這個種類的起源說起。我們來看看巨型食草類哺乳動物像大象和犀牛的研究,這些研究表明食草動物的體型越大,消化食物的效率越高。
Ⅶ 世界上有哪些恐龍的名字
1,棘龍
棘龍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一類大型獸腳類肉食龍,其中的亞種埃及棘龍是21世紀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龍,體長12到20米,臀高270至400厘米,體重4到26噸,生存於白堊紀的北非,約為114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2,地震龍
地震龍(屬名:Seismosaurus)意為「使大地震動的蜥蜴」,是較大的植食性恐龍之一,為梁龍科的一個異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 尾巴比脖子略長,小腦袋,有一個腳趾長著爪子。
3,特暴龍
特暴龍(學名:Tarbosaurus)意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種大型獸腳亞目恐龍,屬於暴龍超科。是霸王龍的遠親。特暴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亞洲的蒙古和中國,約7400萬年前到7000萬年前。
4,霸王龍
霸王龍即雷克斯龍(Tyrannosaurus Rex),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5,腕龍
腕龍(學名:Brachio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ς」(蜥蜴)結合而來,因它的前肢比起後肢大很多。
Ⅷ 恐龍有哪幾種
早白堊世、美麗龍、始盜龍、穆塔布拉龍、無畏龍等。
1、早白堊世
白堊紀(早白堊世)中生代最後的一個紀。白堊紀(Cretaceus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始於距今1.37億年,結束於距今6500萬年,其間經歷了7000萬年。
2、美麗龍
美麗龍klamelisaurus是蜥腳型亞目、美麗龍屬、戈壁克拉美麗龍的一種,植食性,生活於侏羅紀晚期,化石發現於我國新疆。
3、始盜龍
在已發現的諸多恐龍中,始盜龍是最原始的一種。1993年,始盜龍發現於南美洲阿根廷西北部一處極其荒蕪不毛之地--伊斯巨拉斯托盆地,該地屬於三疊紀晚期地層。始盜龍是小型肉食動物,長約1.5米,能夠兩足行走。
4、穆塔布拉龍
木他龍是一種白堊紀早期的鳥腳龍類,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省莫他布拉鎮的岩層中所被發現。木他龍和禽龍十分相似,都是大型的草食性四足恐龍,並可用後肢支撐站立。像禽龍一樣,木他龍中間的三個指頭融合在一起而成蹄狀,拇指上則有明顯的爪。
它還有一個加大的、中空的會向上鼓起的口鼻部,用來發出聲音及求偶炫耀。
5、無畏龍
無畏龍(屬名:Ouranosaurus),意為"勇敢蜥蜴",是種奇特的禽龍類,生存於早白堊紀,約1億1000萬年-9500萬年前的非洲。豪勇龍身長7米,推測體重4噸,草食。
Ⅸ 世界上所有恐龍的名字
二疊紀:(初龍不算龍)棘齒龍,靈鱷,蛇齒龍,(上龍類,迷龍類,鱷類)……三疊紀 :始盜龍(最早的恐龍),芙蓉龍,純信龍,十字龍,加斯馬吐龍(古鱷),南十字龍,埃雷拉龍,腔骨龍,原角鼻龍,金塔龍,原美頜龍,板龍(三疊紀最大的原始蜥腳類,長約5~7米),美頜龍(最小的恐龍,只有0.2米),跳龍,豎尾龍,槽齒龍,躍步龍(三疊紀最迷你的肉食恐龍),黑丘龍(生活在三疊紀末期至侏羅紀早期),黑瑞龍(三疊紀最兇猛的肉食恐龍),黑瑞拉龍,肩角龍,幻龍,沙尼魚龍(目前最大的魚龍,長約14~18米(薩斯特魚龍可能更長)),泰曼魚龍,卵皮龍(一種海龜型的水生動物),達爾文翼龍,蓓天翼龍(可能是最早的翼龍),真雙齒翼龍(原始蜥臀目,鳥臀目)…… 侏羅紀 :合踝龍(三疊紀末期至侏羅紀早期),安琪龍(被稱為「最美麗的恐龍」),扭椎龍,優椎龍(大型肉食恐龍,長約7米),盤足龍,叉龍,小盾龍(身上有像犰狳一樣的盾甲,因此得名),沱江龍,雙脊龍(分布廣,中國雲南、美國,加拿大都發現了化石),樹龍(也叫樹棲龍),單脊龍,大椎龍,青島龍,巨椎龍,里奧哈龍,異齒龍(有三種不同的牙齒,因此得名),曉龍,橡樹龍,賴索托龍,華陽 龍,胄甲龍(可能是最早的甲龍),斑龍,異龍,異特龍(侏羅紀最大,最兇猛的肉食恐龍,身長9~11米),劍龍(最著名的恐龍之一),永川龍(中國己發現的最大肉食恐龍),巨棘龍(劍龍類,不是肉食恐龍),角鼻龍(鼻上有一個角,因此得名,梁龍,腕龍,地震龍(侏羅紀最大的恐龍,可長35~40米),虛骨龍,超龍,竊鳥龍,圓頂龍,釘狀龍,勒梭維龍,梭背龍
,嗜鳥龍,馬門溪龍(脖子最長的龍),建設氣龍(在中國,被一個石油考察隊發現,因此得名。只有一個屬),巨齒龍(最早有名字的恐龍),蜀龍(尾巴上有尾錘的長頸恐龍),翼龍
(翼龍類的通用名),魚龍(通用名),翼嘴翼龍(鳥臀類,蜥臀類等30多種類)…… 白堊紀 :暴龍(也叫霸王龍),始暴龍,特暴龍,薩斯克霸王龍(最大的暴龍),澳大利亞霸王龍(要遷徙的暴龍),惡暴龍(頭上有和異特龍一樣的v型角),警暴龍,凶惡龍(屬暴龍類),惡龍,冠龍(暴龍的近親,發現於中國),恐手龍(肉食的鐮刀龍類),恐爪龍(十分兇猛,腳上有彎鉤,鐮刀龍(恐龍中前肢最長),合尾龍,慢龍(也屬鐮刀龍類),懶爪龍,單爪龍,始祖暴龍,西母霸龍,欒川暴龍,奔龍,奔山龍,角龍,三角龍(最著名的恐龍),尖角龍,原角龍,開角龍(也叫隙龍),牛角龍,小角龍,戟龍(角最多的龍),中國角龍,祖尼角龍,北極龍(並非生活在北極,而生活在阿根廷和南極),尤他龍(也叫薩爾塔龍),巴洛龍(有許多個心臟),雷龍(原叫迷惑龍),似鯨龍,鯨龍,荒漠龍(跑得最快的龍之一),鷲龍(長有羽毛),內烏肯盜龍(我們了解最少的馳龍),南方盜龍,猶他盜龍(最大的馳龍,長約7米),爪龍,欒川盜龍,天宇龍(長有羽毛),天宇盜龍(長有羽毛),斑比盜龍,馳龍,似馳龍,古角龍,巨龍(分布廣,中國,蒙古,非洲,北美洲都有分布)鴿龍,西爪龍(最小的龍),阿馬加龍(也叫阿瑪加龍),泰南吐龍(來自中國的巨龍類),劍角龍,龍王龍,冥王龍,腫頭龍,伶盜龍(長有羽毛),傷齒龍(最聰明的龍),中華盜龍,中華麗羽龍,棘龍(最大的肉食恐龍,長達15~18米,可能食魚),似鱷龍(食魚),激龍(僅發現一頭骨化石)似雞龍,阿拉善龍(唯二來自中國的鐮刀龍類),纖角龍(不是小角龍),冰河龍,北票龍(最早發現有羽毛的龍),中華龍鳥(可能有毒),中華鳥龍(唯一確定顏色的恐龍),鸚鵡嘴龍(長著鸚鵡嘴般的嘴,因此得名),火山齒龍(發現於火山附近,因此得名),阿普吐龍,蝴蝶龍(不是翼龍,是巨龍),葡萄園龍(發現於葡萄園,因此得名),副櫛龍(頭冠可以發聲),櫛龍(同前),真板頭龍(一種晚期甲龍),扇冠大天鵝龍,甲龍,包頭龍,鴨嘴龍(牙齒最多的龍),埃及龍,鯊齒龍(第三大的肉食恐龍),彎龍(布氏彎龍,全型彎龍,侏儒彎龍等6種彎龍的聯合名),狂君顱龍,瑪君龍,禽龍(第二早發現的化石,第一是斑龍,比禽龍早100年,不過當時還沒有發現恐龍。直到發現禽龍,所以,禽龍被默認為最早發現的龍),雪松山龍,埃德蒙頓龍,埃德蒙頓甲龍,阿爾伯塔龍,食肉牛龍(前肢短小),林龍(也叫森林龍,海拉爾龍),山東龍,小盜龍(長有四個翅膀的龍),寐龍(發現它時顯寐(睡覺)狀,因此得名),烏爾禾龍(有方骨板的晚期劍龍),穆塔布拉龍(鼻子上有個「紅燈籠」),滿洲龍(中國第一個被發現的龍),錦江龍,竊蛋龍(被誤為偷蛋,但不能改名),葬火龍,,神眼龍,皮拉坎龍,邁亞龍,大鴨龍,帕克斯龍,熱河龍,擬鳥龍,古擬鳥龍,鴯鶓龍,似鴯鶓龍,似鳥龍(跑得最快的龍),准噶爾翼龍,海王龍,滄龍,菊石(鸚鵡螺的遠古近親,長約1米)大眼魚龍(眼睛最大的魚龍),泥泳龍,薄片龍,滑齒龍,飛龍,無齒翼龍,風神翼龍(最大的
Ⅹ 恐龍中比較有名的有哪些
1.劍龍為一種巨大的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四隻腳的食草動物。它們被認為是居住在平原上,並且以群體游牧的方式和其它如粱龍的食草動物一同生活。它的背上有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可達 12 公尺長和 7 公尺高,可重達 4 噸。 劍龍,也叫骨板龍,是一類體型較大的恐龍,它們的背上長著許多骨板,尾端具有長刺,樣子怪誕不經。如果我們不是從地層中發現了它們的骨骼化石,誰都不會相信在地球上曾經生活過這樣奇特的動物。 劍龍是完全用四足行走的恐龍。大小與大象差不多,但體形卻大不一樣,前肢短,後肢較長,整個身體就像拱起的一座小山,山峰正好處在臀部。令人驚奇的是,從發現的化石得知,劍龍的背上有兩排三角形的骨板,從頸部排到尾巴,宛如一把把插著的尖刀。這些骨板有什麼用處呢?長期以來,不少人對這個問題進行過研究,但是意見不一,至今還是一個懸案。有人認為,骨板可以起到保護身體的作用。因為在侏羅紀的時候,陸地上的恐龍開始繁榮起來,肉食龍個體逐漸增大,這對食植物的劍龍威脅是很大的,劍龍只有以背上「刀山」一樣的骨板防禦敵人了。但是,身體裸露的地方怎麼保護呢?所以有人又認為,骨板實際上是一種「擬態」,用於迷惑敵人。劍龍的骨板上帶有各種顏色的皮膚和一簇簇像本內蘇鐵植物一樣的東西,把自己裝扮得不易被其他動物發現。近年來,有人又提出了新看法,認為劍龍的骨板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當劍龍覺得體溫太高時,就爬到陰涼處,這時就有大量血液流到骨板里,通過骨板散發熱量,這是變溫爬行動物的一種特殊適應方式。 雖然劍龍的個頭如大象,但頭很小。一個小腦袋如何指揮龐大的身體運動呢?有人認為,在劍龍的臀部還有一個擴大神經球,大約是腦子的20倍大,它能指揮後肢和尾巴的行動,所以有人說劍龍有兩個腦子。看來,劍龍移動它那粗重的後肢和活動它那強勁的尾巴,要比運用頭腦肯定要重要得多。因為,劍龍通常生活在灌木、叢林之中,不時地選擇一些細嫩的枝葉為食;但是如遇到肉食龍來侵襲它時,它會用釘子般的尾刺鞭打它們,與敵人決一雌雄,這時第二大腦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 世界上的古生物學家對劍龍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歷史,自那時以來所發現的劍龍化石,大多是支離破碎的,完好的標本比較少。在少數完好的標本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886年費奇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發現的「典型」的劍龍。它是一具有相當完美頭骨的骨架化石,百餘年來,世界各國古生物學家再也沒有找到過這樣完整的骨架化石。此外,非洲坦尚尼亞的刺棘龍骨架標本,雖然在世界上也佔有重要地位,但頭骨保存不全,整個骨架也是拼湊起來的。 2. 暴龍又名霸王龍,模式種與目前唯一的有效種是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或稱雷克斯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公尺,體重約7公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 暴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暴君蜥蜴」,種小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龍屬的第二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暴龍科的種已被提出,但它們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於其他屬。 如同其他的暴龍科恐龍,暴龍是二足、肉食性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並藉由長而重的尾巴來保持平衡。相對於它們大而強壯的後肢,暴龍的前肢非常小。長久以來,暴龍被認為只有兩根手指,但在2007年發現的一個完整的暴龍化石,顯示它們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龍可能是種頂級掠食者,以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為食,但有科學家認為暴龍是種食腐動物。雖然目前有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的體型與暴龍相當,或大於暴龍,暴龍仍是最大型的暴龍科動物,也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者之一。 目前已有超過30個雷克斯暴龍的標本被確認,包含數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暴龍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學家們有足夠的資料研究暴龍生理的各個層面,包括生長模式與生物力學,有些研究人員也發現了軟組織與蛋白質。但霸王龍的食性、生理機能以及移動速度,仍在爭論當中。 霸王龍是一種兇猛的食肉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陸生性食肉類,體長15米,僅頭部就有1.5米長,身高達6米。頭骨笨重,高而側扁,具有兩個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橢圓形。牙齒極為發達。在齒骨、髃骨和前關節骨之間有粗大的活動韌帶固著痕跡 ,頸骨較短,有9~10個頸椎,其構造特點是短寬型。肩帶退化,肩胛骨細長,而肱骨短小,長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細弱,僅有二指,亦可能殘存第三指。霸王龍腰帶非常發育,結構極為緊湊,不僅腸骨與薦椎緊密癒合,坐骨與恥骨的遠端也彼此貼合在一起;其恥骨遠端擴粗呈足狀突,而坐骨遠端為棒狀。這樣粗壯的腰帶結構,表明其後肢活動強烈。霸王龍主要生活在丘陵區,以植食性的爬行動物為主要的捕食對象。由於周圍生活環境的變化,霸王龍在晚白堊世最晚期時絕滅了。 霸王龍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機。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是一種非常致命的兇殘恐龍,它在恐龍世界中的「暴君行徑」是名不虛傳的。其碩大顎骨和鋒利牙齒能夠將獵物撕裂成牙簽大小。這種恐龍的體型很龐大,體長40英尺,身高20英尺,體重近1.6萬磅。 霸王龍是兩足行走,在0.65億年前白堊紀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廣闊地域。目前,科學家們仍置疑是否霸王龍是動作遲緩的食腐動物還是動作敏捷的掠食性動物,但無論它的食物是活著的還是死的,它口中的獵物一定很大,這種食肉性恐龍進食時一定非常血腥。 3.翼龍(Pterosaur)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會飛並很可能是溫血動物。中生代三疊紀出現在地球上的翼龍是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但有人懷疑它只是徒有虛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腦中處理平衡信息的神經組織相當發達,翼龍不僅能像鳥類一樣飛翔,而且很可能是飛行能手。 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使用計算機分層造影掃描技術,依據化石建立了翼龍大腦的三維圖像。圖像顯示,翼龍的小腦葉片相當發達,其質量占腦質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的。與之相比,擅長飛行的鳥類的小腦葉片也只佔其腦質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龍是披羽蛇翼龍。展開雙翼有12米長,相當於一架飛機大小。 最小的樹棲翼龍化石——隱居森林翼龍,翼展僅25厘米,相當於一隻燕子或麻雀大小。 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發現。今年6月10日,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的《自然》雜志上。由於這次重大的發現,《自然》雜志還在其網站首頁「今日新聞」欄目中同時配發了相關的新聞報道和圖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也報道了這一重要。由於這樣一塊無比珍貴化石的發現,今天的人們已獲得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翼龍這類與恐龍同時出現又同時絕滅,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藍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卵生。 早在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汪筱林就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一項重大發現。據說那是一個尚未出殼的翼龍的化石,發育中的翼龍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 它是汪筱林和同事周忠和兩位研究員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考察時發現的。化石產自遼西錦州義縣一個湖泊沉積的地層中,距今約1.21億年。這一地點曾經發現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鰭魚、滿洲鱷以及一些翼龍和鳥類化石。 然而,它的重要意義似乎遠不止於此,在科學探索的路上,它更像一個神奇的時空穿梭機,從1.21億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能夠管窺史前翼龍生息的許多細節。 胚胎化石傳達了最明確的信號:翼龍,與鳥類和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卵生而非胎生。 4.伶盜龍(學名:Velociraptor)又譯迅猛龍、速龍,在拉丁文意為「敏捷的盜賊」,是一種蜥臀目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大約生活於8300 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伶盜龍的模式種為蒙古伶盜龍(V. mongoliensis),也是目前唯一確定的已知種。伶盜龍由著名古生物學家奧斯本於1924年在蒙古發現,這是第一種亞洲馳龍類。其他馳龍類皆在北美洲發現 伶盜龍的體型接近火雞的大小,小於其他的馳龍科恐龍,例如恐爪龍與阿基里斯龍,但它們之間仍有許多相同的生理特徵。伶盜龍是種二足、肉食性的有羽毛恐龍,具有長而堅挺的尾巴,低矮的頭顱骨,以及朝上微翹的口鼻部。 伶盜龍尖牙利爪,能高速奔跑,加上它家喻戶曉的知名武器——長約九厘米的第2趾是它捕殺獵物的主要武器。其捕獵手段為:一隻腳著地,另一隻腳舉起第2趾,先用前肢上的利爪勾住獵物,一躍而起,用鐮刀足扎進獵物的腹部,然後用力撕咬獵物的脖子等致命部位,開膛破肚,一下置於死地。 由於沙漠之中的降雨主要集中在一個月里,這時食物充沛,沒有形成大群的必要,所以這時它們會結成小群行動,到了旱季,獵物漸漸稀少,它們往往集結成大群,以便捕殺大獵物。 迅猛龍往往選擇大部分動物都處在繁殖期的雨季捕獵小動物迅猛龍通常在小獵物頻頻出沒的沙丘,林地邊緣或固定水源進行埋伏。當獵物進入視線時,它們就會更加謹慎,慢慢潛伏到離獵物100米左右的地方,做好沖刺的准備。然後,它們會一躍而起,以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沖向獵物,再開膛破肚,慢慢享用。 到了旱季,其他恐龍開始了小規模的遷徙,大漠上數量最多的是似雞龍但是,似雞龍常常在開闊地段行動,根本沒有遮擋物進行埋伏。所以,它們只能採取正常的追逐策略。當似雞龍群發現迅猛龍之後,會迅速逃跑。但是,雖然似雞龍的速度很快。但是,他們很沒耐力,過不了多久就慢了下來,這時的迅猛龍會分離出來一個單獨的目標,把它包圍起來,然後圍成梅花陣再漸漸收縮陣型。內圈的迅猛龍會跳到獵物身上,用前肢抓住獵物,後爪刺進獵物身體里,然後向後猛拽,再迅速跳開,即使獵物沒有被它拽倒,那也會在幾輪進攻之後失血過多。接下來,就可以慢慢享用了。 5. 迷惑龍可能是所有恐龍中最受寵的一群,曾經廣為人知的名字是雷龍(brontosaurus),今天它失掉這個熟悉的名字,主要因為古生物學家在命名上如此的嚴謹與吹毛求疵。它可能重量達二十七公噸,而大約體長二十三公尺,它的脖子六公尺長,實際上比體軀還長。它的尾巴大約長達九公尺,它站立到臀部,大約四公尺半高。而它身體後半部比肩部高,但當它以後腳跟支撐而站立起來,它真像是高聳入雲。它可能生活在平原與森林中,並可能成群結隊而行。它可能受到巨龍(megalosaurus)的攻擊而為其假想的獵物。 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北美洲叢林,午後時分,翼龍和始祖鳥在樹上歇著,偶爾扇動幾下翅膀,林中時而傳來幾聲昆蟲的鳴叫。突然,傳來「轟」、「轟」的聲音,由遠而近,越來越響,好像雷聲一樣沉重。然而,天上除漂浮的朵朵白雲外,一碧如洗,毫無變天的跡象。晴天打雷,豈不是咄咄怪事!原來這不是天上的雷聲,而是叢林里走出了一隻大型蜥腳類恐龍。因其腳步沉重,聲音巨大,每踏下一步,就發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所以古生物學家給這種恐龍取了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做雷龍,意思是「打雷的蜥蜴」。 雷龍體軀龐大,重約40噸,體長可達24米。四肢粗壯,腳掌寬大,腳趾短粗,前腳上具有1個、後腳上具有3個發達的爪子。雷龍自發現以後,便「身世」不凡,起初人們把它視作最重的恐龍。爾後,美國一家石油公司耗費巨資,用它的復原形象作廣告,使其普及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