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近代沙皇俄國通過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侵佔我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這些條約有哪些
主要條約是五個:中俄尼布楚條約,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天津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改訂伊犁條約。
一、《中俄尼布楚條約》
中俄於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在尼布楚(今蘇聯涅爾琴斯克)簽訂的兩國劃界條約,正式名稱是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這是中俄兩國締結的第一個條約,也是清政府第一次以中國為名簽訂的具有近代性質的條約。
1652年(清順治九年)始,俄國開始侵入中國東北邊境,並在尼布楚河與石勒喀河合流處建立了雅克薩城與尼布楚城。清政府數次派軍隊清剿,亦無法將其全殲或驅逐。為求北方邊境的安寧,清軍在重兵清剿並圍困雅克薩城之後,按照土地換和平的原則,與沙俄政府在尼布楚簽訂了邊界劃界協定(史稱中俄《尼布楚條約》)。
《條約》規定:
1、外興安嶺以南、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以東至海的整個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屬於中國。
2、外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的地區,留待以後再議。
3、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清政府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及東西伯利亞大片領土讓給俄國。
如何評價《尼布楚條約》的公正性,中國學者目前仍存異議。有兩點確定確定的是:
1、這是一個在清政府作了很大讓步的情況下簽訂的一個平等條約。條約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遏止了俄國向東方的侵略擴張,在簽訂後150多年間,中俄東段邊境地區相對穩定,兩國人民和平往來,貿易得到很大的發展。
2、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中俄尼布楚條約》使居歐洲的沙俄東侵合法化,獲得了遼闊的西伯利亞平原;而清政府自扎樊籬,無法西進北上,更為嚴峻的是它引入了西方威脅,強大的沙俄取代了北方散弱的游牧民族,使中國北方的地緣環境急劇惡化。另外,它分割了蒙古族,使生活在遼闊的西伯利亞平原上的蒙古族及其近親民族從此成為了俄國的子民。
二、中俄《璦琿條約》
《璦琿條約》,又稱《璦琿城和約》,是沙皇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和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於1858年5月28日(咸豐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愛輝區)簽定的不平等條約。
19世紀中葉,俄國軍隊再次侵入黑龍江下游,建立侵略據點,並對中上游北岸和下游兩岸實行軍事佔領。1858年5月,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穆拉維約夫借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兩國逼近京津之機,率領哥薩克部隊南下,以「助華防英」為幌子,逼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談判,要求廢止中俄《尼布楚條約》對兩國邊界的規定。奕山最終屈服,於28日與穆拉維約夫簽訂了《璦琿條約》。
《璦琿條約》共3條,主要內容為:
1、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清國領土劃歸俄國,璦琿對岸精奇哩江(今俄羅斯結雅河)上游東南的一小塊地區(後稱江東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國方面的永久居住權和管轄權。
2、烏蘇里江以東的大清國領土劃為清俄共管。
3、原屬大清國內河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只准大清國和俄國船隻航行。
由於奕山根本無權與沙俄簽訂條約。因此,清政府沒有批准、也不承認《璦琿條約》,並在事後對奕山等人予以處分。
三、《中俄天津條約》
《中俄天津條約》是1858年(咸豐八年)6月13日清朝與沙皇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與《中美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構成了《天津條約》的主體。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沙俄力求在中國獲得與英、法等國同等的侵略權益,未獲清庭同意。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借英法聯軍進攻京津之機,沙俄使臣普提雅廷乘機要挾,表示如能速按俄國條款定議,即可代向英、法說合。清政府擔心英、法進攻京、津,被迫同意俄方條件。6月13日,俄國搶在美、英、法三國前面,同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
《天津條約》有12條,主要內容包括:
1、向俄國增開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台灣(台南)、瓊州七處通商口岸。
2、俄國兵船可在各口岸停泊;在各通商口岸設領。
3、治外法權,中國今後給予別國的一切政治、貿易及其他特權,毋庸再議,即與俄國一律辦理施行。
4、由兩國派員查勘"從前未經定明邊界"等。
可以說通過該約,沙俄取得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力圖取得的沿海通商權利,並憑借最惠國待遇條款,一舉取得了英、法、美等國日後在中國可能獲得的侵略權益。同時,該約為沙俄以勘界為名進一步割佔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四、《中俄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即《中俄續增條約》。1860年(咸豐十年)11月14 日沙俄利用英法侵華聯軍攻佔北京的軍事壓力,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將舉世聞名的圓明園洗劫一空,並揚言要炮轟北京城,搗毀清皇宮。出逃熱河的咸豐皇帝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欣出面談判。求和心切的奕欣請求「中立」的沙俄駐華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出面調停。伊格那季耶夫乘機要挾,逼迫清政府接受沙俄此前提出的領土要求和其它苛刻條件。清政府不敢反對,於11月14日奕欣與伊格那季耶夫在北京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
該條約共十五款,主要內容為:
1、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強行劃歸俄國。
2、規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賓達巴哈起經齋桑卓爾、特穆爾圖卓爾(今伊塞克湖)至浩罕邊界,「順山嶺、大河之流及現在中國常駐卡倫等處」為界,根據這一規定,於1864年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給俄國。
3、開放喀什噶爾(今喀什市)為商埠。
4、俄國在庫倫(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喀什噶爾設立領事官。
按照新條約覆蓋舊條約的國際慣例,該條約表明清政府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合法性,事實上使《中俄尼布楚條約》失去了法律效力。它與《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構成了《北京條約》的主體。
五、《中俄伊犁條約》
又稱《中俄改訂條約》、《聖彼得堡條約》,1881年(光緒七年)2月24日,由欽差大臣、大理寺少卿、駐英法公使曾紀澤與沙俄代表在聖彼得堡簽定的有關歸還新疆伊犁地區的條約。
《中俄伊犁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
1、俄國將伊犁地區歸還中國,中國將霍爾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一帶地方劃歸俄所有。
2、中國賠款509萬兩白銀,作為俄軍「代收、代守」伊犁的兵費和補恤,限兩年內償清。
3、俄商在華通商優惠條款,及在華設領事事宜。
4、伊犁居民一年之內可以「自由」遷居俄國。
《中俄伊犁條約》簽訂後,沙俄又根據該約中關於修改南、北疆邊界的原則規定,於1882年到1884年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伊犁界約》、《喀什噶爾界約》、《科塔界約》、《塔爾巴哈台西南界約》和《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等5個勘界議定書。沙俄通過《中俄伊犁條約》和上述這些勘界議定書,中國雖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領土,但仍割讓了塔城東北和伊犁、喀什噶爾以西約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所以,《中俄伊犁條約》是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⑵ 中俄《璦琿條約》內容是什麼
咸豐八年四月十六日,黑龍江將軍奕山,會同俄羅斯東悉畢爾將軍岳福,在璦琿城議定和約三條:
一、黑龍江、松花江左岸,由額爾古訥河至松花江海口,作為俄羅斯國所屬之地;右岸順江流至烏蘇里河,作為大清國所屬之地;由烏蘇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連兩國交界明定之間地方,作為兩國共管之地。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河,此後只准中國、俄國行船,各別外國般只不準由此江河行走。黑龍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爾莫勒津屯,原住之滿洲人等,照舊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遠居住,仍著滿洲國大臣官員管理,俄羅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二、兩國所屬之人互相取和,
三、 俄羅斯結聶喇勒固畢爾那托爾木喇福岳福,大清國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奕山,
本和約見《咸豐條約》,卷2,頁13―14,俄文本及法文譯本見《俄外部:俄華條約集》,頁83―84;兩種滿文本及蒙文本均見同書,頁113―121。
⑶ 俄國1856年在中國定了什麼條約
1856年中俄簽訂《璦琿條約》
1.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清國領土劃歸俄國,璦琿對岸精奇哩江(今俄羅斯結雅河)上游東南的一小塊地區(後稱江東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國方面的永久居住權和管轄權;
2.烏蘇里江以東的大清國領土劃為清俄共管;
3.原屬大清國內河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只准大清國和俄國船隻航行。
其中第1條的滿清方面居住和管轄權沒用,第2條公關在1860年的中俄新約中被廢除,第3條也沒什麼用,基本都是俄國船隻在走。
⑷ 俄羅斯佔領海參崴是誰簽的字
1856年中俄簽訂《璦琿條約》,規定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中俄「共管」,海參崴也就被「共管」了!但到1860年中俄簽訂《北京條約》時,「共管」也被取消了,海參崴成了沙俄的領土,被改了一個對中國極具侮辱性的名字「符拉迪沃斯托克」,意即統治東方。
⑸ 1858年,中俄簽定了什麼條約
1858年,中俄簽定了《璦琿條約》,該條約中沙俄割占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六十多萬平方公里土地,還把烏蘇里江以東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作兩國共管。取得陸路通商和沿海口岸通商的權利,還取得在通商口岸停泊軍艦、內地傳教、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
《璦琿條約》是沙皇俄國迫使清政府簽訂的中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璦琿系滿語「母貂」之意,明末清初,璦琿一帶曾以產貂聞名。建於明朝的璦琿舊城地處黑龍江東,史稱江東璦琿。
由於江東璦琿隔黑龍江與內地往來多有不便,清政府遂於舊璦琿下游12公里的江西岸重築城池,將軍衙門也遷移到這里,相對江東璦琿而稱此地為江西璦琿,也稱黑龍江城或璦琿新城。《璦琿條約》就是1858年5月28日在璦琿新城簽訂的。
條約影響
《璦琿條約》使中國的領土、主權蒙受重大損害,而俄國從中獲得巨大的領土利益和黑龍江、烏蘇里江的航行權,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
正如恩格斯所說,俄羅斯不費一槍一彈「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於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俄羅斯在遠東的成功》,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662頁)
俄羅斯將穆拉維約夫割佔中國黑龍江地區的行動方式概括為一個侵略公式:「必須以實際佔領地方的辦法來支持俄國外交上的要求」。
其後,俄羅斯通過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一不平等條約又侵佔了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和外西北地區大片領土,都是這樣乾的。《璦琿條約》的簽訂,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開了一個罪惡的先例。
⑹ 1689年中俄雙方簽定了什麼條件
1689年中俄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
中俄尼布楚條約(《尼布楚議界條約》)是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簽定的第一份邊界條約。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政府全權使臣索額圖和沙俄全權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內容以滿、漢、蒙、俄和拉丁文五種文字刻成界碑。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東西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中國領土,清朝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土地讓給俄國。
條約原文:
大清皇帝欽差分界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索額圖,內大臣一等公都統舅舅佟國綱,都統朗談,都統班達爾善,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薩布素,護軍統領瑪喇,理藩院侍郎溫達;俄羅斯國統治大俄、小俄、白俄暨東、西、北各方疆土世襲獨裁天佑君主約翰·阿列克歇耶維赤及彼得·阿列克歇耶維赤欽差勃良斯克總督御前大臣費岳多·鄂斯塔斐耶維赤·烏拉索夫,總主教謝門·克爾尼次克,於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兩國使臣會於尼布楚城附近,為約束兩國獵者越境縱獵、互殺、劫奪滋生事端,並明定中俄兩國邊界,以期永久和好起見,特協議條款如下:
①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額爾古納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於北岸。
②雅克薩地方屬於中國,拆毀雅克薩城,俄人遷回俄境。兩國獵戶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則捕拿問罪。十數人以上集體越境須報聞兩國皇帝,依罪處以死刑
③此約訂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罷論。自兩國永好已定之日起,事後有逃亡者,各不收納,並應械繫遣還
④雙方在對方國家的僑民「悉聽如舊」
⑤兩國人帶有往來文票(護照)的,允許其邊境貿易 ⑥和好已定,兩國永敦睦誼,自來邊境一切爭執永予廢除,倘各嚴守約章,爭端無自而起。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望採納~
⑺ 中俄《瑗琿條約》內容是什麼
《璦琿條約》是俄羅斯帝國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和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於1858年5月28日(咸豐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簽定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黑龍江、烏蘇里江只准中、俄兩國船隻航行;當時清政府拒絕批准該條約。1860年訂立中俄《北京條約》時清政府始予認可。
《璦琿條約》共3條,主要內容為:
1、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清國領土劃歸俄國,璦琿對岸精奇里江(今俄羅斯結雅河)上游東南的一小塊地區(後稱江東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國方面的永久居住權和管轄權。
2、烏蘇里江以東的大清國領土劃為清俄共管。
3、原屬大清國內河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只准大清國和俄國船隻航行。
(7)俄羅斯簽署過什麼海上條約擴展閱讀:
19世紀50年代,腐朽的清政府已經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此時沙俄的侵華野心正日趨膨脹,並向清政府提出了領土要求,先後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瑗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條約。
將中國東北的大片領土納入其版圖,並在這些地區推行殖民統治,中國東北邊疆的人民對此誓不相容,堅決反抗。
東北自古物產豐富,種類繁多,歷朝歷代均被稱之為寶地。所謂「游魚在水,奇寶在林,珍禽在天,神獸在山」,正是對這一方繁衍萬千野生動植物的龍興寶地真實寫照。
自清兵入關後,清政府有別於中原地區的行政制度、管理方式和土地佔有形式,在東北分別設置了盛京將軍、寧古塔 將軍和黑龍江將軍。這實際是將東北地區設置成「陪都特區」,將這片珍稀的土地資源專供清朝貴族享用。
沙皇俄國原本是歐洲國家,與中國相距萬里之遙。自16世紀後期,它就跨過歐亞交界線,逐步向西伯利亞一帶擴張,進而將邊境線延伸到中國的北方邊緣,並伺機侵佔中國領土。
大清早期,政府尚有能力遏制沙俄的入侵。康熙年間,兩國簽訂的《尼布楚條約》維持了中俄邊境百年之久的平靜。
經過了百年的閉關鎖國,曾經的帝國逐漸走向沒落,與世界強國的距離已漸行漸遠。到了19世紀50年代,腐朽的清政府在列強的侵略打擊下,毫無還手之力,中國逐漸淪為列強瓜分的市場,成為帝國主義饕餮覬覦和不斷爭奪的殖民地。
此中,最為窮凶極惡的是沙皇俄國,鴉片戰爭以來,接連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瑗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條約,侵佔了中國東北的大片領土,推行「黃俄羅斯」殖民統治計劃,成為當時中華民族的頭號敵人。
全中國民眾的極度憤慨,東北邊疆的人民對其更是誓不相容,堅決反抗。
⑻ 19世紀後半葉俄國利用其他列強發動侵華戰爭之際先後簽訂了
19世紀後半葉俄國利用其他列強發動侵華戰爭之際先後簽訂了《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璦琿條約》使中國的領土、主權蒙受重大損害,而俄羅斯從中獲得巨大的領土利益和黑龍江、烏蘇里江的航行權,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
正如恩格斯所說,俄羅斯不費一槍一彈「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於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
(8)俄羅斯簽署過什麼海上條約擴展閱讀:
條約對中國主權的又一次嚴重的破壞,使俄、美、英、法獲得了一系列侵略特權。它為英國通過其駐華使領人員對中國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施加影響提供了條件。
並使得英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擴展到了華南、長江流域和東北,更加靠近出口貨物的產地和進口貨物的行銷地,從而更加有利於其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中國的原料,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巨大的破壞。
⑼ 俄羅斯簽訂一系列條約的原因是什麼
起初,俄軍進展順利,接連奪取了敵在波羅的海沿岸的許多要塞,並包圍了里加。然而,1657-1658年間瑞典加強了它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部隊。得不到海上援助的俄軍,在敵軍的逼攻下開始退卻。
由於俄國同波蘭重啟戰端,從而使自己的處境更加困難,被迫於12月同瑞典簽訂瓦利耶薩里條約,3年之後又簽訂加底斯和約。俄國在戰爭中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統統付諸東流。
1741-1743年的俄瑞戰爭是因瑞典政府企圖復仇——收復由於簽訂尼什塔特和約所喪失的領土而引起的一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