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俄羅斯賓館沒有開水,那俄羅斯人喝什麼,他們只喝酒不喝水嗎
俄羅斯人和歐美大部分人一樣!!他們那裡都直接喝自來水的!煮咖啡才除外!
B. 為什麼俄羅斯人喝這么多伏特加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比喻:伏特加醉鬼——電視里的比喻。
事實上,不僅是俄羅斯,還有整個極北地區:冰島、挪威、瑞典、芬蘭、俄羅斯、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所有被北極圈滲透的國家都屬於所謂的伏特加帶,它們在酗酒方面存在嚴重問題。
我曾多次回答「你們國家怎麼了?」如「氣候」或「地點」。面對現實吧,身處北極圈是對人類尊嚴的侵犯。夏天溫暖而明亮(現在,7月26日,赫爾辛基的日落時間是22:05,日出時間是04:44——實際上整個晚上都是黃昏,一點也不黑暗),秋天、冬天和春天則完全是悲慘的。聖誕節那天,赫爾辛基的太陽早上9點30分升起,下午15點30分落下——只有6個小時的凄涼陽光。如果不是很冷,那就是潮濕的。就好像整個大自然都在密謀對付你。
據說美國人對喝酒和不喝酒的人是有區別的;俄羅斯人把喝伏特加和不喝伏特加的人區分開來。那些喝薩摩貢(私酒)的人則是另一個類別。好的薩摩貢時鍾至少60% vol,通常70%。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醫用消毒酒精(96%,大多數都是安全飲用的)或類似濃度的各種替代品,其中很多都不那麼安全。更不用說各種化妝品和沐浴劑了。
然而,酒精是自殺的解決方案。大約25%的俄羅斯男性在55歲之前死亡——通常是由於乙醇中毒、酒精中毒、酒精相關疾病、酒後斗毆或酒後事故。酒精給俄羅斯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更不用說失去的人才,浪費的生命,破碎的家庭和浪費的金錢。
C. 俄羅斯是出了名的愛喝酒,俄羅斯人愛喝酒到什麼程度呢
說到每個國家的飲食,都是有所差異的,那遵循的文化也有所不同,可能跟地理地勢也有關系,要說到這,很多人都會想到俄羅斯,俄羅斯是出了名的愛喝酒,並且成為了眾所周知的事情。
如果想要購買烈酒,是需要交納金錢的,就是最便宜的伏特加酒,也需要花費47到52元。他們把喝酒當成喝水,只能說他們無所畏懼,為了酒什麼都可以。也有網友表示:在下徹底輸了!
那他們愛喝酒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他們處於的地段不同,北寒帶天氣寒冷,喝酒有暖身的作用,而且他們又找不到工作,閑的無聊,只能拿喝酒來解悶,並且達到麻痹自己的作用。
D. 無酒不歡的俄羅斯人遇上中國白酒,會發生什麼
俄羅斯是一個很漂亮的國家,俄羅斯有這很大很大的土地,但是人口卻不多,大家都知道俄羅斯的人都是很喜歡喝酒的,不管什麼類型的酒酒精度數低的,高的,好看的,好喝的,他們都喜歡喝。所以說酒這個東西就好像是專門為了讓他們喝而產生出來的。
中國的白酒一般度數比較高,但是入口並沒有伏特加濃濃的酒精味,相反的,很多酒喝下去都是綿綿的,後勁很足,需要慢慢呡,可是老外不知道中國人喝酒的方式,初次嘗試,往往還會像在自己的國家一樣,一口悶,無奈度數高的讓他們感覺咳都咳不出來,感覺就像被鎖喉了一樣,痛苦不堪,甚至有的人評價中國的酒就如汽油一樣嗆人。這一點我們應該理解,因為他們不僅會大口喝酒,而且他們喝的酒,比如伏特加、白蘭地等,度數很少超過40度,還會加上冰塊、果汁等做成雞尾酒,喝起來更像是一種飲料。
當然,更多的人對中國白酒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他們評價中國的茅台就像絲綢一樣,綿柔有層次感,非常好喝,俄羅斯的前總統葉利欽對茅台就很喜歡,在1992年的國宴上,一個人就喝了半斤茅台,好酒量。再比如影星基努里維新,說起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說起《黑客帝國》男主角,大家應該就知道了吧,他對中國的白酒和川菜從不拒絕,可見喜愛程度。不僅是茅台,外國人對中國的劍南春、五糧液等濃香型白酒也是喜歡的不得了,中國的白酒也許一開始不會像伏特加給人的濃烈感,更像是一個老故事,值得你慢慢品嘗,慢慢回味,越喝越有感覺,越來越上癮,我相信國外的朋友回去之後會對中國的白酒肯定會念念不忘的,這點不要不相信,我國外的一位朋友在中國居住了一段時間回國後,現在天天嚷著要我幫忙郵寄白酒,看來他已經深深的愛上了中國白酒。
E. 俄羅斯為什麼泡冷水浴
俄羅斯人為什麼身體如此健壯很少得病?畢竟是戰斗民族,其實和他們的氣候所養成的生活習慣有關!
在那裡,溫度達到零下22華氏度,但對於俄羅斯人來說,這只是游泳合適的溫度。雖然它聽起來很嚇人!
完全沒有任何的寒冷感!真的不冷嗎?
俄羅斯人覺得冷水可以激活你的免疫系統和整體健康。
冬泳是集冷水浴、空氣浴與日光浴於一體的"三浴"。江河湖海中豐富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日光浴中的紫外線對健身、供氧、防治骨質疏鬆等有益。當人的身體受到冷水刺激後,全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就會加強,皮膚血管就會急劇收縮,很多血液被吸入內臟器官及深部組織,這樣內臟重要臟器的血管就開始擴張。人的身體為了御冷,我們的皮膚血管很快又擴張,致使大量血液又從內臟流向體表。這樣有規律的一張一縮,從而使血管得到了鍛煉,增強了血管彈性,所以冬泳也叫"血管體操"。
F. 為什麼說格瓦斯是俄羅斯人民的「靈魂飲料」
說到俄羅斯的飲品,除了伏特加(這個如果也算飲品的話),不可不提的就是格瓦斯了。
俄羅斯人的靈魂飲料「格瓦斯」 看完就明白了格瓦斯是一種盛行於俄羅斯、烏克蘭和其他東歐國家的飲料。格瓦斯由俄式大列巴(黑麵包)發酵釀制而成,顏色近似啤酒而略呈紅色。
在蘇聯時期,物質極大匱乏,街上的格瓦斯小車彷彿就是俄羅斯人民的「精神寄託」。它也多次出現在俄羅斯的影視作品中,為外國人民熟知。
格瓦斯是適合俄羅斯,烏克蘭和其他東歐國家人群的口味。一直就這樣作為靈魂飲料延續到了現在,我相信以後還會繼續延續的很久很久。
G. 俄羅斯的風俗
俄羅斯民族飲食習慣有以下幾大特點:
酸:俄羅斯人喜歡吃酸的食品。麵包、牛奶是酸的、菜、湯也多以酸為 冷:午餐多數是冷盤。以紅黑魚子、各種香腸、火腿、紅魚、咸魚、酸蘑菇、酸黃瓜、涼拌菜、乳酪等為主。
湯:俄羅斯人午餐、晚餐喜歡喝湯。有各種肉湯、魚湯、酸菜湯、紅菜湯、白菜湯等。
酒:俄羅斯人喜歡喝烈性酒,而且一般酒量都大。
茶:俄羅斯人喜歡喝紅茶,在茶中加檸檬片和糖。倒茶時,先從茶炊里倒出一些釅茶,然後用水沖淡。
主食:主食大多數是以黑麥、小麥麵粉製成的麵包。黑麵包是俄羅斯人愛吃之物,並常用來作為待客的食品。
副食:主要是魚、蝦、羊肉、青菜和水果。如羊肉串、羊肉湯、烤羊肉、炸羊排、炸羊腸等。蔬菜有黃瓜、西紅柿、土豆、蘿卜、生菜和圓蔥。但俄羅斯人不吃某些海物(烏賊、海蜇、海參)和木耳。
吃的規矩
在服務性場所,一般給小費,也叫茶錢。付帳的時候酌情多付一點兒,然後說"不用找",就行了。
應邀做客時,進屋應先脫衣帽,向主人及其他人間好。在主人家裡,應先向女主人鞠躬問好,然後坐在主人讓給的位置上。
吃西餐時,應左手持叉,右手持刀,麵包通常用手拿。飲酒時用右手拿杯;嚼東西時應把嘴閉上,不能嚼出聲來。吃水果一般削皮。在宴會上須"紳士"一些,照顧好身旁的婦女。
衛生習慣
俄公共場所禁止吸煙,不許隨地吐痰。在街上,即使你離人群很遠吸煙,也會有人走過來"關照你"。俄羅斯人這方面公德意識很強。
俄羅斯人有"泡澡堂"的習慣。他們的澡堂很獨特一蒸汽澡堂。澡堂里有爐子、上面放有燒熱的石頭,把水潑到石頭上,立即出現蒸氣,然後用白樺樹條編成的"小掃帚"拍打身子。
打招呼
俄羅斯人對稱呼相當有講究。在大街、商店、公共汽車等場所,你可稱對方"您"或"同志"。如果進一步交談,你可以按對方性別、年齡,分別稱先生、小姐、女士、朋友、小夥子。
假如你與俄羅斯人在一個較正式的場合互相認識和交談,應該努力記住對方的全名,既要稱呼他的名字還要加上
父姓,以示尊敬和客氣。而且千萬要記住:稱"您"不能稱"你"。
交際禁忌
讓煙時,一般要遞上煙盒讓其自取,不能只合一支。特別應注意不要用一根火柴替三個人點煙。男人吸煙時,應先問問身邊的婦女介不介意。出門進門,男子應幫助同行婦女穿大衣、開門。
談話時應看著對方,不插話,以示尊敬。上廁所的代語是"對不起,請等一下",或說"對不起,我去打個電話,請等一等"。握手時要摘下手套,不能搖對方的手。如果關系一般,輕輕地握;關系很好時可以用力。對年長者的婦女,不應先伸手;對初次見面的婦女,可先鞠躬。假如你是女子,切忌用裙子當扇子扇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對他人不得用手指指點點,交談時不要大聲嚷嚷。俄羅斯人在公共場合要麼不說話,要麼低聲交談,很文明。 (夜鷹)
俄羅斯社會風尚之女士優先(遠東經貿導報2003-29-1)
俄羅斯人一向把尊重婦女當作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修養好的標志。雖然"女土優先"並不掛在口上,但男士們卻很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否文明,在婦女面前,他們不僅注意儀表,而且還談吐文雅、禮貌謙恭。
俄羅斯人尊重婦女反映在日常瑣事的一舉一動之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社會所特有的公德和風尚,這種風尚幾乎隨處可見。比如,在公共場所的出入口常常見到男人們主動為婦女拉門,公共汽車上為婦女讓座位,街道擁擠的路邊讓婦女先行等等,體現出整個社會對婦女的關心、愛護和體貼。
俄羅斯婦女在這種環境中,自然享有不少的好處,進而也形成了一些不大不小的習慣,如習慣了坐小汽車不自己開門,習慣了出門時別人給披上外衣,習慣了下公交車有人攙扶,總之,習慣了一切文明禮貌性的服務。就連七八歲的小男孩都不乏紳士舉動,每當公共汽車停站時,他們會首先跳下車,然後轉身遞去一隻手給自己的母親或長輩,幫助她們下車,全然一副大男子的風度。
如果說平時這些點滴行動還不足以體現出社會對婦女的關愛的話,那麼,俄羅斯婦女在外旅行時受到的周到服務則更為明顯。坐飛機、乘火車途中,女性有時要手提沉重的行李,行走困難,這時,素不相識的人會走過來,熱情地伸出雙手為她幫忙。幫助婦女在俄羅斯似乎已成為極其自然而普通的事情。同宿一個包廂的男女旅客彼此非常照顧,列車起動後,男旅客自動離位,騰出地方和時間給女旅客,這時婦女們便能更換旅行時所穿的舒適的衣服。夜晚入睡前,男人們也讓出包廂,等婦女合衣而卧後自己才歸來。這些過程大家不用任何語言,彷彿成為一種慣例。
俄羅斯有不少吸煙者,當婦女在場時,他們吸煙首先要徵得她們同意,獲得同意後,才抽煙。當然,也有對婦女視而不見在公共場合"噴雲吐霧"的人,對這種旁若無人的不自覺表現,婦女們,則敢於提出抗議,直至其收斂自己的行為。事情雖小,但尊重婦女的確成為俄羅斯男人一種優雅的風范。
尊重婦女不是一朝一夕人們心血來潮的表現,它是俄羅斯民族長期形成的傳統美德。在中小學生的課本中,有專門講如何尊重婦女的課文供學生閱讀。從小的正規教育、家長的正面傳授以及社會的耳濡目染,培養了俄羅斯人文明、禮貌、懂得尊重別人的良好習慣。 (珊珊)
傳統婚俗:古羅斯和封建時代,俄羅斯人的婚姻嚴格受社會等級門第的限制,主張門當戶對,貴族不與平民、農奴通婚。男女婚姻須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沒有婚姻自由。19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發展後,婚姻自主的風氣逐漸流傳,但傳統的婚俗影響仍長期存在,尤其是在農村。
古老的俄羅斯婚俗很具民族特色,但結婚儀式十分復雜隆重,其過程大致分為五個部分。
首先是說媒。十月革命前,每個村莊和城鎮都有職業媒婆,以說媒為生,多是能說會道的中老年婦女。她們對周圍各家未婚男女的情況及其家庭財產情況了如指掌,專為男方出主意,舉薦未婚妻,並受男方的委託,到女方家庭去提親。媒婆去的時間一般是逢單的日子(決不能在每月13號或星期三)的晚上。媒人進房後不能說出自己的身份和來訪目的,而是稱自己是獵人、朝聖者或商人等等,過一會才花言巧語地說明來意:"你家有個小鴿,我家有隻小鷹,你家有隻小貂,我家有個獵人,你家有個姑娘,我家有個小伙,咱們來結個親。姑娘是支花,為何耽誤在家。"一番說服後,若女方父母同意考慮這門親事,他們便與媒人繞桌三圈,然後商定相親日期。相親之日,未婚夫與父母、媒人來到女方中,與女方見面。男方父母出面提出婚姻要求。女方父母在相看了未婚夫之後,如初步同意,就把男方帶來的麵包切成相等的兩塊或四塊與男方家人吃掉。隨後男女方家長和媒人一邊喝酒一邊商談雙方各自應該付的聘禮和嫁妝及婚期等問題。俄羅斯人很看重聘禮,也看重嫁妝。聘禮少或者嫁妝不夠就難以締結良緣。
接下來就是訂婚。男方父母和未婚夫在媒人的陪同下擇日再次來到女方家中,正式向女方求婚。女方表示正式同意,並接過男方父母獻上的麵包和鹽。雙手接過後要吻一下麵包,表示感謝,然後把它放在擺滿佳餚的宴席上。雙方父母祝福未婚夫婦,未婚夫婦交換禮物。一般未婚夫送給心上人訂婚戒指或珠寶首飾,有的還在禮盒裡裝一根短鞭以示丈夫的權利。未婚妻回贈情郎的則是她親手綉制的圍巾、手套等女紅。儀式之後,宴會開始,未婚妻給客人們敬酒並回贈每人一塊絲綢手帕。
婚禮前夕或當天早晨,待嫁的準新娘把閨中好友請來舉行"哭嫁"儀式,向少女時代告別。她解開發辮,把發帶分贈給女友,跟她們一起唱有關出嫁後悲慘命運的歌曲,這些歌曲都是描寫新娘婚後的不幸生活: 啊呀,水是那麼涼,又是那麼黃/ 他們打發我這姑娘去挑水/ 我光著兩只腳,沒有鞋穿/ 我赤身露體,沒有衣衫……。
接著是洗澡和與家神告別。未婚夫婦在婚禮前都要進行沐浴凈身,在傳統的浴室里洗個蒸汽浴。結婚時新婚夫婦還要交換樺樹枝製成的浴帚。
婚前的一項重要活動是送嫁妝。送嫁妝的車隊通常由五輛馬車組成,第一輛上裝著神像和茶炊,載著一個捧著茶葉和方糖的男孩;第二輛坐著新娘的教母,捧著瓷器和銀鹽碟;第三輛馬車上放著厚薄被各2床,大小枕頭各2對,床單床罩各6條,床幃2條,鵝毛褥子1個,還有新娘的衣服什物;第四輛載傢具地毯;第五輛上坐著新娘的姨母和抱著一隻母火雞的媒人。新娘家如果富裕,嫁妝多,車隊就更長。
高潮是結婚的日子。當天早晨,新娘換上白紗做的結婚禮服,梳上已婚婦女的發型,戴上基奇加帽(已婚婦女才戴的帽子),坐在神像下等待迎親車隊。這時,新郎、伴郎、媒人及親朋好友分坐四輛馬車而來,馬車都用綵帶、鮮花、樹枝裝飾得格外華麗。迎親隊伍要經過一番周折(用錢買路、尋新娘等)和逗趣哄鬧之後方能進入新娘房內。伴郎向女方家人敬酒三杯,然後把一條手帕塞到新郎手裡,把他領到新娘跟前,讓新娘握住手帕的另一端。然後,新郎新娘坐在一起接受新娘父母的祝福。此後,新娘與伴娘及女方媒人隨迎親隊伍去教堂。動身之前新娘及其家屬照例要痛哭一場,這時為整個婚禮的轉折點。按照風俗,新娘離家後不應再哭泣。
宗教結婚儀式由神甫主持。神甫給新婚夫婦戴上婚冠,詢問雙方是否願意與對方結合,為新人祈福。然後,新郎新娘交換結婚戒指。按照習俗,只有在教堂舉行過婚禮儀式、接受過上帝祝福的婚姻才是幸福的、牢固的。
教堂婚禮後,新婚夫婦到新郎家。賓客們在門前用麵包和鹽迎接新人,往他們身上撒麥粒、啤酒花、花瓣等,祝福新人婚後生活富裕、幸福。隨後,盛大的婚宴開始了。婚宴上除了各種美味佳餚以外,特製的大圓麵包是必備食品。上面飾有太陽、月亮、星星、鴿子,表示新人如日月相隨,相親相愛。按照傳統習俗,婚宴中有一位扮作農家廚娘的婦女端上一瓦罐麥粥,請新人將粥喝盡,並且口中念念有詞:"要是樹林里的樹墩多,你們就多生幾個兒子,要是草地上的樹墩多,你們就多生幾個閨女"。席間,賓客頻頻舉杯向新人祝福,並高喊"苦哇,苦哇",讓新人接吻。在這喜慶的宴會上,坐在最顯著位置的新人卻不能走動,也不能隨意吃喝。
狂歡至深夜,新人入洞房。洞房的牆角或床上一定懸掛著箭,箭象徵愛情。在俄羅斯的傳說中,婚姻是由鐵匠錘定的,而鐵匠和箭都代表雷神。有雷才能下雨,有雨才能豐收,因而箭也象徵多子多福。箭還象徵威力,守護新人的幸福。洞房花燭夜,新娘必須為新郎脫鞋,以示順從。
婚禮的最後一步是回娘家。婚後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到女方家中去。岳母請女婿吃的頭道菜是煎蛋,吃後女婿要把一枚硬幣投入盛著葡萄酒的高腳杯里,並遞給岳母,表示承認新娘的貞潔。
這是傳統的結婚禮儀,禮節繁瑣,以前通常只有富裕家庭才能做到。
蘇維埃時候婚俗:十月革命後,城市居民的訂婚儀式很簡單。通常是由女方在家中設茶點款待客人,時間一般選在婚前三個月內的某一天。這天未婚夫婦的親朋好友歡聚一堂,首先由女方父親宣布為女兒訂婚,然後未婚夫向未婚妻贈送訂婚戒指。未來的女主人給客人們斟上香茶,端出覆盆子果醬,請客人們品嘗自己親手烤制的甜點。而客人們照例一邊品嘗,一邊對未婚妻的手藝給予評價。
城市裡婚禮也很簡單:未婚夫婦先到市、區的民政機關登記,然後在親友的陪同下分乘兩輛汽車來到專為新婚夫婦舉行婚禮而設的"幸福宮"。,新郎攜新娘在門德爾松的結婚進行曲中走進大廳。新郎一般身著深色禮服,白色襯衫,站在新娘的右側。新娘則一般穿白色婚紗,頭帶花環,手持花束。傳統的花環由香橙花編成,或為蓓蕾,或半開。花束通常用玫瑰、鬱金香、康乃馨和牡丹編成,或是白色,或是玫瑰色。白色象徵純潔、溫柔;玫瑰色象徵青春。
婚禮主持人先詢問未婚夫婦是否自願結合,得到肯定的答復之後,請新郎新娘和證婚人在結婚證書上簽字。接著新人交換戒指,接受雙方父母的祝福。婚禮儀式結束後,新人會去一些有意義的地方,如初次見面的地方、經常同游的地方,或者去烈士墓、紀念碑等地方獻花,或在結婚林中植樹。然後再回家或到餐廳舉行婚宴和晚會與來賓歡慶。整個過程一般一天就結束了。農村婚禮保留了較多的傳統禮節形式。
當代東正教婚禮:蘇聯解體後,宗教的地位在俄國逐漸上升,教堂婚禮也增多了。正教會禁止與不同信仰的人結婚,因此來教堂舉行婚禮的人必須是經洗禮入教者,而且必須持有公民證和在官方民政部門辦理的結婚證件。
未婚夫婦在婚禮前須齋戒7-10天。新娘須穿著白色婚紗,也可著蘭色、玫瑰紅或淡褐黃色婚紗,但忌穿紫色或深色服裝。頭上要有帽、蓋頭等物。新郎穿深色西裝,不能戴帽。
新郎新娘由男女儐相陪同走進教堂。進入教堂後,新郎立於右側,新娘立於左側。神父問明他們確實同意結合之後,向新郎新娘各祝福三次,祈禱上帝賜福,把點燃的蠟燭遞到他們手中,把置於聖壇上的戒指戴在他們手上,之後新人相互三次交換戒指,各喝三小口紅酒。然後新人親吻耶酥和聖母像,接受在場者的祝福。儀式結束後,新人男右女左攜手走出教堂。
按照東正教的習俗,在齋戒期間、某些宗教節日、星期二、星期四、星期六不舉行婚禮。
左右方位觀:古希臘和古羅馬都有右吉左凶的觀念。受這些文化的影響,俄羅斯民族中形成了右為尊、為貴、為吉,左為卑、為賤、為凶這一觀念,並將右與男、左與女聯系起來。在俄語中,"右"這個詞同時又是"正確的,正義的"意思;而"左"則有"反面的"意思。心情不好可能是起床時左腳先著地的原因;穿衣時,俄羅斯人必定先穿右袖,先穿左袖是不吉利的;右頰長痣是吉痣,左頰長痣是凶痣。俄羅斯人至今還有向左肩後吐三次唾沫消災的習俗。
吉凶觀念:徵兆觀念是傳統文化的遺留下來的,世界上各民族都有,俄羅斯民族也不例外。
在俄羅斯下列現象被視為吉兆:小孩出生時被羊膜包著全身,預兆終生幸福;兒子像母親,女兒像父親,也預兆孩子會終生幸福;兩人交談時,突然同時說出一個詞,預兆未來兩人的某一個願望定能實現;坐在兩個同名的人之間時,心中想一個願望,此願望定能實現;喬遷時先放一隻貓進屋,日後生活必定順意;在俄式澡堂洗澡時,用白樺枝條抽打上身,身體會健康;姑娘試穿新衣時被針刺,預示她穿這件衣服時定會有人,特別是小夥子的喜歡;蜘蛛落到人手上,預示此人將收到信或好消息;杯中茶葉垂直浮在水中,預示喝茶的人將會獲得好消息。
下列徵兆被視為凶兆:用毒眼看人,對方不吉;烏鴉在屋頂叫,預示死亡;途中遇到貓(尤其是黑貓),或看到兔子穿過道路,或遇到提空桶的人,預示此行不吉;出門時,忘記帶某種物品而又回家取,不吉。避凶的辦法是返回後照照鏡子;看到衣著與自己完全相同的人,不吉;鹽倒灑出來,不吉,預示會與人吵架;杯中茶水突然潑掉,不吉,預示有突發事件。
禁 忌:俄羅斯傳統習俗中還有一些禁忌,如:不能送他人尖利的東西,如刀、別針等物,如一定要送,則應討回一枚硬幣,或用要送的尖東西扎對方一下;不能送別人手帕,因為送手帕預示著分離;兩個用同一手帕擦汗,預示終會分離;忌在家裡和公共場所吹口哨,口哨聲會招鬼魂;忌讓姑娘對著桌角坐,坐在這地方預示姑娘三年嫁不出去。
H. 沐浴露,玻璃水 俄羅斯人為什麼把這些當酒喝
俄羅斯人嗜酒世界聞名,其「豪飲」的酒文化也由來已久。莫斯科大公弗拉基米爾早在公元988年就宣稱:「喝酒是俄羅斯人的一大快事。」
提及俄羅斯、酒,兩個關鍵詞,首先浮現在眼前的便是伏特加(Vodka)。作為一種無色透明的烈酒,伏特加是俄羅斯的名酒,在世界上也小較有名氣。有些西方人乾脆把伏特加當作俄羅斯的代名詞。 俄羅斯人對伏特加的迷戀就是其酒文化的縮影。
伏特加酒之所以能成為俄羅斯民族的至愛,自有其道理。其一,這個民族自形成之日起,不得不忍受著極端嚴酷的自然條件,其冬季往往漫長且嚴寒。
伏特加是烈酒,最終的酒精含量一般在 40% 以上,伏特加不需陳釀即可出售。其風味口感十分獨特,最明顯的就是入口即可感受高酒精度帶來的灼熱感,因此俄羅斯人常在冬季飲用濃烈的伏特加來驅走寒氣。
還有人將俄羅斯人對酒精的喜愛歸因於政治。他們認為,俄羅斯人不僅要與自然斗,更要忍受著一個又一個暴虐的獨裁政權:維京海盜的斧頭,蒙古皇帝的鐵騎,伊凡四世的鞭子,彼得大帝的刺刀。
因此,人們在有錢買酒的情況下把自己灌醉是惟一的樂趣。對他們來說,喝伏特加「只是為了將那些與生俱來的負擔忘記」。
另外,歷史上,伏特加酒與俄羅斯同時產生,它們之間有種不解之緣,使伏特加酒成為羅斯民族性格的一種象徵。在俄羅斯人尤其是俄羅斯男人的眼中,伏特加能使他們更加強大。
伏特加在俄羅斯經濟中也佔有一定地位。作為俄羅斯繼天然氣和石油之後最重要的出口產品,每年有不少於一億升的伏特加從這個巨大的工廠流向世界各地。
在世界很多國家,伏特加都被認為是調制雞尾酒必不可少的原料。就俄羅斯內部而言,俄國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也曾將酒業作為沙皇重要的稅收來源。
總之,在諸多因素的作用下,俄羅斯形成了異常繁榮的飲酒文化。據統計,俄羅斯人均酒精年消費量為15.76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
飲酒引發社會問題
酒是一把「雙刃劍」,給俄羅斯人帶來快樂的同時也給這個國家和社會帶來了一系列棘手的問題。
據俄衛生部統計,每年與酒精有關的死亡案例達到50萬起。俄羅斯三分之一的成年男子和七分之一的成年女子「喝酒上癮」。俄羅斯男性平均壽命為65.9歲,大大低於俄羅斯女性的76.7歲,酗酒是主要原因之一。
I. 62名俄羅斯人因喝了含酒精的沐浴液而喪命,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市因飲用沐浴液而死亡的人數已達62人,仍有36人住院治療。這些俄羅斯人是將沐浴液當成了廉價的酒替代品,最後導致中毒身亡或住院。
涉案沐浴液。
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俄羅斯15歲以上男性平均每年喝23.9升酒,女性喝7.8升酒;而中國男性每年只喝10.9升酒,女性2.2升。
2014年刊登在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發現,25%的俄羅斯男人活不過55歲,而英國此項數據僅為7%,美國為10%。 而俄羅斯男性短壽的主要原因就是過度飲酒和吸煙。
世界衛生組織的2015年的數據顯示,俄羅斯男子的預期壽命為64.7歲,僅排世界第127名。
酗酒很可怕,更可怕的是他們酗的不是真的酒
酗酒本身就危害健康,而攝取低質量的替代酒精的健康風險更大。俄羅斯消費監管機構表示,在2016年前九個月,就有9,300名俄羅斯人死於酒精中毒。其中,1200人死於甲醇(工業酒精)中毒。
分析人士說,高達1200萬俄羅斯人喝低價的含酒精的酒替代品,包括香水、潤膚液、防凍劑和窗戶清潔劑。
據了解,導致60多人死亡的沐浴液,每瓶價格最多40盧布(約4.6人民幣),比最低成本的伏特加酒還要便宜。
俄羅斯毒理學專家奧列格·庫茲涅佐夫說,由於經濟危機,今年因飲用替代酒精而死亡人數已經增加。 「人們變得更窮了,但他們對酒的需求仍然存在。以前,對酒有依賴的人會去買最便宜的伏特加,現在他會去買別的,比如窗戶清潔劑。」
原因1:有飲酒禦寒傳統,喝到斷片兒有氣概
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重度飲酒的悠久傳統。
顯而易見,俄羅斯人愛喝酒的一個原因是氣候。俄羅斯的冬天漫長而寒冷。喝酒可以抵禦寒冷。俄羅斯的飲酒模式在緯度較高地區的許多群體中也是常見的,例如芬蘭人和北美因紐特人。
另外,酒的流行也因為男人想要展示自己的男子氣概。
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大衛·萊昂(David Leon)說,「在俄羅斯,喝到斷片兒不會被認為是不合適的,為了展示男子氣概,你就應該喝很多酒。」
原因2:歷任政府被指背後推動,以增稅收填國庫
據紐約時報報道,在相當程度上,飲酒文化也是由歷任政府推動的。在俄羅斯,即使價格上漲,伏特加的需求仍然存在,所以國家有一種永遠存在的誘惑,即促進民眾飲酒,增加稅收和填補國庫。
例如,1591年,英國大使吉爾斯弗萊徹哀嘆俄羅斯的一位沙皇伊凡四世鼓勵臣民們把最後一分錢都用來去國營酒館買酒,「沒有人會阻止他們,不然就他妨礙了皇帝的收入。
後來,俄羅斯革命的精神領導尼古拉·切爾尼舍夫斯基譴責國家放棄其「提升國家榮譽,國家道德福利,正義與公平」的責任,他認為這些都為了得到高額伏特加稅而犧牲了。
「它存在的唯一原因是掙錢,」 切爾尼舍夫斯抱怨道。 「唯一的目的和關注點就是錢,錢,錢。
但是,斯大林認為酒稅收入是至關重要的。他曾說道「什麼更好,外國資本主義的鎖鏈,還是伏特加的銷量?」他說。 「當然,我們會選擇伏特加。」
原因3:香水、沐浴液被當酒消費,甲醇夾雜最是致命
根深蒂固的飲酒習慣與糟糕的經濟狀況一起催生了俄羅斯的酒品替代市場。
而這個替代市場有兩個主要問題:首先是標為香水或沐浴液的物品被廣泛當酒消費。他們被放在飲料亭銷售,顯然人們會把他們作為酒來購買。
銷售此次致命沐浴液的商店。
這次引發命案的沐浴液,甚至在某些地區的自動售賣機中有售。
普京總統日前對此表態,稱會下令嚴厲打擊酒的替代品,對所有酒精含量超過25%的香水,清潔劑,葯品和化妝品的生產和銷售都要做好管控。
普京的目的是為了防止酷愛飲酒的俄羅斯民眾,尤其是男性繼續飲用有毒替代品造成悲劇。
不過,最為致命的卻是含有甲醇的假酒泛濫。在伊爾庫茨克這個事件中,這兩個問題結合引發了悲劇。
受害者所飲用的沐浴液標簽中聲明產品含有93%的乙醇、山楂提取物和檸檬油,但實際上裡面含有致命的甲醇
J. 俄羅斯人為什麼把沐浴液當酒喝
前段時間出現了一個新聞,就是俄羅斯人因為喝沐浴露而導致中毒死亡了幾十人,那個時候我還不懂,為什麼有人去喝沐浴露,那不是去找死嗎?畢竟在中國的電視劇,或者小說里就有很多弄這些東西去威脅別人自殺的人。
不過在俄羅斯情況完全不同,因為他們不僅僅喜歡喝沐浴露,還喜歡喝洗發水、飛機防凍液、鞋油等。而他們並不是因為異食癖,而是因為在俄羅斯這個國家中,這些東西的酒精含量都很高。而俄羅斯的地理環境是處於高寒地帶,土地廣闊但是又人口稀少,所以如果有烈性酒就可以暖身,抵禦寒冷,並且還可以提神壯膽。
不過俄羅斯人,也因為愛喝酒而喝醉了干出了很多讓人震驚的事情。最出名的就是毆打棕熊的事情。當時2個喝醉了的俄羅斯的年輕人,想混入波蘭他特拉國家公園,而遇到了棕熊,他們因為做賊心虛,以為棕熊是工作人員所扮演的。於是為了自己不被抓住,而動手打了棕熊。後來的結果就是這2個人的傷口並無大礙,而棕熊的頭部就縫了9針,甚至連獠牙都被打斷了。而棕熊則在動物醫院接受治療,而這兩個人不僅僅面臨刑事訴訟,還要承擔棕熊全部的醫療費用。
所以他們戰斗民族的稱號不是白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