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波戰爭的戰爭經過
在1918年,東線的德軍開始向西撤走。由德國扶植的地方政權、其它在德軍撤走後自行成立的地方政權,以及意欲把那些地區納入蘇俄的布爾什維克人開始爭奪那些同盟國遺下的空間。結果幾乎整個東歐陷入動亂。
1918年11月18日,蘇維埃最高當局下令西集團軍向西進發,務求以有限資源占據盡量多的土地。
1919年初,波軍和蘇軍尚未接到各自政府的命令已開始交戰,維爾紐斯波蘭人自行組織的部隊與Litbel的布爾什維克軍為了爭奪控制區而交火。最後是較有組織的蘇俄部隊獲勝,逼使波蘭人向西撤退。1919年1月5日,紅軍進入明斯克,幾乎沒有遭遇抵抗,短命的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垮台。同一時間,越來越多的波蘭地方武裝進入白俄羅斯及立陶宛,與當地支持布爾什維克的團體多次交火。新組建的波蘭陸軍開始派遣部隊開往東面去支援那些地方武裝,而俄國人也向西增兵。
在1919年春,蘇俄通過徵兵,組成了人數達230萬的紅軍。由於大部份紅軍投進了內戰,只有少數在該年被派往西面;在1919年2月,西集團軍只有4萬6千人。在1919年2月,波蘭陸軍總共有11萬人,4月擴充至17萬人,其中8萬人是戰斗部隊。到1919年9月,波蘭陸軍有54萬人,其中23萬人在蘇俄前線。
到1919年2月14日,波蘭人已經在Kobryn、Pruzhany、Zalewianka河至尼曼河一線建立了據點。大約在1919年2月14日,波軍在Mosty遇到紅軍的先頭部隊,後者未發一槍便後撤。從立陶宛,經白俄羅斯延伸到烏克蘭的前線逐漸形成。 第一次大型武裝沖突在大約2月14日至16日發生,在白俄羅斯的Maniewicze與Biaroza附近。二月下旬,蘇軍停止前進。波軍與蘇軍同時又與烏克蘭人作戰。
1919年3月初,波軍展開攻勢,越過尼曼河,攻佔平斯克,到達利達外圍。4月,布爾什維克人攻佔格羅德諾,不久卻被波軍逐出。
波軍繼續東進,1919年新格魯多克,19日重奪維爾紐斯,把Litbel政權趕離其宣稱的首都。8月8日,波軍攻佔明斯克,同月28日首次出動坦克作戰。經過激戰後,鄰近別列津納河的博布魯伊斯克被波軍攻佔。道加瓦河,控制了從Desna河至陶格夫匹爾斯的區域。
直至1920年初,波軍的進展大致順利。由於紅軍需要把主力用於對抗白軍,只好在北起拉脫維亞、南抵烏克蘭的西面戰線逐步後退。1919年初夏,白軍在俄國內戰中佔了上風,進逼莫斯科,畢蘇斯基認為白軍比布爾什維克人對波蘭的威脅更大,因為白俄不願接受波蘭獨立,而布爾什維克人至少宣布瓜分波蘭為無效。畢蘇斯基不理會協約國的施壓,不肯參與推翻列寧政府,無形中在1919年夏秋之際挽救了布爾什維克政權。畢氏後來寫道,如果白軍獲勝,波蘭在東面最多隻能取得「種族邊界」(寇松線)。與此同時,列寧向波蘭提出把明斯克、Zhytomyr及赫梅利尼茨基地區劃歸波蘭;波蘭軍方領袖Kazimierz Sosnkowski認為這個提議比他們本來要求的更加好。 1919年,各種波蘭和俄國派系進行了幾次不成功的和平談判的努力。同時,由於波蘭政治家難以接受立陶宛的獨立與領土要求,特別是要放棄維爾紐斯(立陶宛歷史上的京城,但波蘭人佔多數),波蘭與立陶宛關系惡化,波蘭談判代表與拉脫維亞臨時政府推進關系,在1919年末、1920年初,波蘭和拉脫維亞軍隊進行了對抗俄國的聯合行動(Zima行動)。
波蘭與流亡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領導人西蒙·彼得留拉在1920年4月21日簽訂《華沙條約》。代表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彼得留拉連同一些烏克蘭部隊在敗於布爾什維克人後逃到波蘭尋求庇護,他僅能控制鄰近波蘭國境的小片地區。根據彼得留拉與畢蘇斯基的協議,彼得留拉同意波蘭對西烏克蘭的領土要求,波烏兩國未來以Zbruch河為兩國之間的國界。彼得留拉得到波蘭承諾烏克蘭的獨立,及波蘭會提供軍事上的支援協助他的政府返回基輔。
兩人即時面對本土的反對聲音。畢蘇斯基受到國內的國家民主黨人強烈反對,他們反對烏克蘭獨立。彼得留拉也因為與波蘭結盟及放棄了西烏克蘭而被許多烏克蘭政客抨擊。
與彼得留拉的聯盟使戰役開始時有1萬5千親波蘭的烏克蘭部隊參戰,在戰爭中,經過招兵及吸納從蘇俄部隊脫離的逃兵後,增至3萬5千人。可是到最後,這支兵力並不足以實現彼得留拉尋求烏克蘭獨立的心願,或是畢蘇斯基渴望他的Międzymorze聯盟擁有烏克蘭盟邦的夢想。 波軍的FT-17坦克(1920年)
Norman Davies指出,要推斷雙方實力相當困難,即使是當時的將領們,也往往不完全清楚自己的部隊。
1920年初,紅軍已經擊敗了白軍,鄧尼金失敗了,又與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簽訂和約。波蘭前線變成紅軍最重視的戰場,蘇俄加強投入資源及部隊到那裡。1920年1月,紅軍在別列津納河附近及白俄羅斯開始集結70萬人。
在波軍展開基輔攻勢時,紅軍的西南方面軍約有82,847人,包括28,568前線部隊。波軍兵力估計有12,000至52,000人。當蘇方在1920年中反攻時,形勢已經改變,蘇方有約79萬人,至少比波軍多5萬人;圖哈切夫斯基估計自己有16萬可隨時作戰的部隊;畢蘇斯基估計敵軍有20至22萬人。
在1920年內,將近80萬紅軍人員被投進對波蘭的戰爭,其中40萬2千人派往西方面軍,而35萬5千人派往西南方面軍。Grigoriy Krivosheev的估計相近,西方面軍有38萬2千人,而西南方面軍有28萬3千人。
Norman Davies指出波蘭前線的紅軍部隊在1920年初增加如下: 1920年1月1日-4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 1920年2月1日-5個步兵師、5個騎兵旅 1920年3月1日-8個步兵師、4個騎兵旅 1920年4月1日-14個步兵師、3個騎兵旅 1920年4月25日-20個步兵師、5個騎兵旅 波蘭部隊從1918年的約10萬人增至1920年初的逾50萬人。1920年8月,波蘭陸軍共有737,767人,一半在前線。扣除蘇方的人員損失,波蘇兩軍在人數上相若,到了華沙戰役時,波軍可能在人數及後勤上輕微占優。
蘇俄最高當局計劃在4月下旬或5月發動新攻勢。波蘭已經發覺蘇方正預備新攻勢,波蘭方面決定先發制人。1920年的基輔攻勢是為了打敗波軍南翼的紅軍,及在烏克蘭扶植親波蘭的彼得留拉政府。 4月24日,波蘭展開其主要攻勢「基輔行動」,目標是建立一個獨立的烏克蘭國,成為畢蘇斯基計劃中的聯盟一員。
波蘭第三軍團輕易地打敗烏克蘭的紅軍,不過後者損失輕微。波烏聯軍在5月7日進占基輔。
紅軍在5月29日反攻。北方的波蘭第一軍團被擊敗,俄軍第十五集團軍奪回道加瓦河與別列津納河之間的地區。
1920年5月24日,南方的波蘭部隊初次遭遇謝苗·布瓊尼的第一騎兵集團軍。6月5日,布瓊尼以哥薩克騎兵突破了波烏聯軍的戰線。蘇俄隨後利用流動騎兵去打擊波軍後方,針對通訊及補給。到了6月10日,波軍全面後撤,6月13日放棄基輔。 在烏克蘭的波蘭第三軍團司令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決定向西北突破蘇軍戰線。波蘭在烏克蘭的部隊雖然順利後撤,卻無法支援北方前線及加強在Auta河的防禦。
由於兵力不足,波蘭在三百多公里的前線只有薄弱的12萬人及約460門炮,且無戰略預備隊,防禦工事幾乎全無。
面對波蘭戰線的是紅軍的西北方面軍,由年輕的圖哈切夫斯基指揮,兵力有10萬8千人以上的步兵及1萬1千騎兵,722門炮及2,913挺機關槍。在某些扼要地點,俄軍的兵力是波軍的四倍。
圖哈切夫斯基在7月4日沿斯摩棱斯克-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一線發動攻勢,越過Auta河及別列津納河。北方的第三騎兵軍打算從北麵包抄波軍,移近立陶宛及東普魯士的邊界。第四、第十五及第三集團軍向西壓迫,在南方有第十六集團軍及Mozyrska兵團支援。到了7月7日,波軍被逼全線後退。由於波軍頑強抵抗,圖哈切夫斯基企圖突破波軍戰線,把波軍壓逼到西南方的平斯克沼澤的計劃落空。
7月14日,維爾紐斯失守。在南方的加利西亞,謝苗·布瓊尼的騎兵深入波蘭後方,佔領了Brodno,向利沃夫及札莫希奇前進。波蘭人在7月初意識到俄國人的目標不再限於把邊界西移,波蘭的獨立也岌岌可危。 俄軍差不多每日前進20英哩。白俄羅斯境內的格羅德諾在7月19日失守;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在8月1日也被俄軍佔領。波軍打算用第四軍團及Poleska兵團據守布格河之線,但是一星期後便告失守。蘇俄的西北方面軍在8月2日越過納雷夫河,距離華沙只有60英哩。西南方面軍把波軍逐出烏克蘭後,圍攻波蘭第六軍團據守的利沃夫。此時波蘭的政客試圖向莫斯科求和卻不得要領。
在加利西亞利沃夫附近的波軍發動了一次成功的反擊,阻延了俄軍,也制止了波軍在南部戰場後退。可是華沙附近的形勢繼續惡化,波軍無法擴大南部反攻的戰果。為了迎接即將來臨的華沙戰役,部隊陸續集結。
外交陣線,第二部分:政治競爭
當局勢轉為對波蘭不利時,畢蘇斯基在政壇上的力量也減弱,而其對手的力量則上升。在蘇軍逼近華沙之際,畢蘇斯基差不多在最後一刻重拾其影響力,特別在軍事上。Leopold Skulski的政府在6月初辭職。
在蘇聯共產黨的指示下,一個名為「波蘭臨時革命委員會」的傀儡政府在7月28日成立,以管理被紅軍佔領的地區。在勝利在望的時候,蘇軍司令之間的不和也在滋長,正是由於最高司令之間缺乏合作,最終導致他們在華沙戰役大敗。
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向波蘭施壓,勸他們接受蘇俄的和平條件。1920年7月,英國宣布向波蘭供應大量在一戰後過剩的軍事物資,不過反對英國援助「白色波蘭」的英國勞工聯合會卻以威脅發動大罷工為手段,迫使付運波蘭的武器無法離開英國的港口。戴維·勞合·喬治對於支援波蘭人並不熱心,可是受到右翼內閣成員如寇松及溫斯頓·丘吉爾施壓才向波蘭提供那些物資。1920年7月11日,英國政府向蘇俄發出「實質上的」最後通牒,要求蘇俄停止對波蘭及俄軍(在俄羅斯南部由弗蘭格爾領導的白軍)的敵對行動,以及接受以寇松線作為蘇俄與波蘭的臨時邊界,直至永久邊界經談判後確立。如果蘇俄拒絕,英國威脅將以一切可以用到的方法協助波蘭,不過在現實上英國也受到國內政局限制。7月17日,布爾什維克人拒絕,並且反建議直接與波蘭談判。英國的回應是如果蘇俄繼續向波蘭進攻,就中止與蘇俄的貿易談判,蘇俄對此不予理會。
1920年8月6日,英國工黨出版了一份小冊子,宣稱英國工人永不會在這場戰爭中成為波蘭的盟友,而工會也阻止補給品運往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協助白俄軍的英國遠征軍。法國社會黨人在它的報章上說:「不向反動的、資本家的波蘭提供一人、一元、甚至一顆子彈。俄國革命萬歲!工人國際萬歲!」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及德國工人也拒絕轉運供應波蘭的戰爭物資。
立陶宛為了取得維爾紐斯及附近地區,也出於蘇俄在外交上施壓,在1920年7月決定支持蘇俄。可以當成是波蘇戰爭一部份的波蘭-立陶宛戰爭在同年8月發生。
波蘭的盟友很少。法國在1919年派出400人的顧問團到波蘭,又協助主要由波蘭裔組成、在一戰時由法國指揮的「藍軍」從法國到達波蘭。匈牙利願意派出3萬人的騎兵軍支援波蘭,可是捷克斯洛伐克不肯讓他們過境;然而一些裝載武器的火車還是從匈牙利抵達波蘭。
1920年8月10日,俄軍的哥薩克人越過維斯瓦河,企圖在主力從東面展開進攻時從西面攻佔華沙。8月13日,俄軍的初次攻勢被擊退。波蘭第一軍團抵擋了向華沙的直接進攻,又阻止了向Radzymin的進攻。
蘇方總司令圖哈切夫斯基認為一切按自己計劃進行,但波蘭方面已經可以解讀紅軍的無線電通信,使圖哈切夫斯基跌進畢蘇斯基及其參謀長Tadeusz Rozwadowski布下的圈套。在北面,俄軍越過維斯瓦河後,正進入一個波軍兵力薄弱的真空地帶。在將會決定戰爭勝負的華沙南面,圖氏只部署少量兵力去據守連接西北方面軍與西南方面軍的中間地區。另外,布瓊尼的第一騎兵集團軍在利沃夫受阻。蘇俄最高指揮當局在圖氏的堅持下,曾下令第一騎兵集團軍向北面的華沙及盧布林進發,可是布瓊尼沒有遵從,因為西南方面軍司令耶格羅夫與圖哈切夫斯基不和。西南方面軍政委斯大林的政治把戲是促使布瓊尼及耶格羅夫違抗命令的決定性因素。追求個人勝利的斯大林只顧奪取利沃夫,紅軍在圍攻該城時卻遇到頑抗。
弗克拉河。它面對數量上及物資上占優的蘇俄第三及第十五集團軍。在一日之內,蘇軍朝華沙及莫德林的推進停止,隨後變成撤退。第五軍團以閃電般的行動驅趕筋疲力盡的蘇軍。波軍在一天內前進30公里,把蘇軍在北方的包抄攻勢瓦解。到了8月16日,畢蘇斯基指揮後備軍全面投入反攻。波軍貫徹了畢氏的計劃,從南面出擊,找到敵軍方面軍之間的巨大缺口。波軍兩支部隊繼續向北追擊,到達圖哈切夫斯基部隊的後方,8月18日把其大部份部隊包圍。在同一天,遠在明斯克總部的圖哈切夫斯基終於明白蘇軍已經大敗,下令他的余部後撤及重新整編,可是前方不是太遲才收到命令就是根本收不到命令。在前線中央的蘇軍陷入一片混亂。圖哈切夫斯基下令全軍向布格河撤退,可是他在那時根本無法與大部份在華沙附近的主力部隊聯絡,所有計劃因為通訊問題而變得亂七八糟。蘇軍沒有秩序地後撤,各個師陷入恐慌及瓦解。由於紅軍失敗之大及突然,波蘭有人稱華沙戰役為「維斯瓦河的奇跡」。2004年發現的文件證明波蘭的破解密碼員成功破解紅軍的加密無線電通訊對於波軍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
布瓊尼的騎兵向利沃夫的前進受阻,於是取道波軍防守薄弱的地區,在8月29日到達札莫希奇並試圖攻佔它。8月31日,布瓊尼放棄圍攻利沃夫,改為試圖支援從華沙後撤的俄軍西北方面軍。俄軍在卡莫羅戰役被波軍騎兵擊敗,雖然布瓊尼的第一騎兵集團軍部隊逃過包圍,可是遭受嚴重傷亡且士氣大減。布瓊尼的第一騎兵集團軍余部在9月6日向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撤退,不多久又被波軍擊敗。
圖哈切夫斯基在9月組成了一條新防線,可是波軍在尼曼河戰役又再逼使俄軍後退。波軍繼續全線東進,在10月初到達Ternopil-Dubno-明斯克-Drisa一線。
在南面,彼得留拉的烏克蘭軍在9月18日佔領了Zbruch河左岸,次月又再向東前進。
結束
在華沙戰役後,蘇俄向波蘭求和,而波蘭人一來在戰爭中已傷亡不少,二來受到國際壓力,而且波軍已佔領了大部份有爭議領土,也願意談判。10月5日,蘇俄向波蘭的提案被波蘭接受。10月12日,波蘭與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及蘇維埃烏克蘭簽訂停火協議,10月18日生效。和約的談判其後開始。
當時彼得留拉的烏克蘭軍已有2萬3千人,並已佔領了波蘭以東的一些地區。他在11月10日被布爾什維克軍攻擊,到了21日被逐至波蘭控制區內。
2.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意味著什麼
蘇聯解體,是指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共產黨失去執政地位及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解體的事件。
1991年9月6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羅的海三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國領導人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蘇聯正式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原蘇聯在海外的一切財產、存款、外交機構、使領館等由俄羅斯接收。
當時美國中情局還對此召開了多次的緊急會議,美國國務卿貝克還專門帶領代表團到莫斯科實地了解事態的發展。但蘇聯各加盟共和國與首都莫斯科等蘇聯各城市的民眾對蘇聯在一夜之間就不復存在的結果卻表現得異常的平靜。
3. 俄羅斯衰弱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因為經濟不行
只曉得爭強好鬥不想發展經濟,只想憑蘇聯移留下來的核武器做世界老大,國家能發達嗎?
其實民族的強盛與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全國民眾的參與與辛勤勞動。世上什麼資源都會有枯竭的一天。唯有勞動永遠不會枯竭,還會在勞動中產生無窮的智慧和新新技能。唯有我們中華民族才會有無窮無盡的勞動資源和勞動人民為我們的祖國自豪吧!話說回來一個國家無論多麼遼闊,無論多麼強勢,離開勞動,甚至以勞動為恥,尤其是把那些又臟又苦的勞動視為下賤的民族其前途可想而知!其實有時外部環境的壓制真的沒有自身強大那麼重要!
關鍵是惡性內斗,如果蘇聯八一九成功,葉利欽等一批人會被審判。為了自保,葉利欽成功打敗這個政變,成功的原因肯定是沒有公開的,跟美國私下的交易。既美國支持葉利欽,葉利欽必須按照美國提供的路子走,就是上面說的什麼休克療法,迅速私有化,宣布蘇共非法等等等等,結果被掏空。
4. 白俄羅斯仍未放棄幻想,俄羅斯幫了半天,盧卡申科還在討好西方,你怎麼看
據外媒報道,因為遭受歐美國家封禁,白俄羅斯國際航空公司迫不得已終止經營飛到好幾個歐洲各國的飛機航班。即然往西面不可以飛走了,那麼就多往東面飛兒,因而白俄羅斯國際航空公司加開了很多飛到俄羅斯的航道,包含索契、卡拉斯諾達爾、純凈水城、貝加爾等好幾個地域。
必須留意的是,加開的航道中,並不包括克里米亞。在瑞安航空民航客機緊急迫降明斯克事情產生的第二天,克里米亞政府便向白俄羅斯明確提出了啟用上空航道及其鐵路線聯絡的提議,可是白俄羅斯層面並沒有得出一切公布回復,不用說啟用,也不用說不啟用。
白俄羅斯是有直航克里米亞半島花園的飛機航班的,但那就是2014年以前的事兒。在克里米亞全民公投以後,白俄羅斯就取消了直航克里米亞的飛機航班。這代表著,白俄羅斯在克里米亞難題上,是立在烏克蘭一邊的。
自然,俄羅斯協助白俄羅斯也不是由於單純的友情,白俄羅斯等同於此外一個烏克蘭,西方國家想要搞烏克蘭的方式來應對白俄羅斯,俄羅斯則是要防止相近的事兒再次出現。俄羅斯西面早已沒有天然屏障了,假如白俄羅斯徹底倒向了西方國家,俄羅斯便會十分不舒服。因此 ,繞來繞去,全是為了更好地自身的權益,強國是下象棋的人,弱國不甘只當棋盤。
5. 國家和祖國的區別及概念是什麼
祖國就是一定的民族及其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祖國的內容是豐富而廣泛的,概括起來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一定的民族。一定的民族包括民族的構成、民族的歷史、民族的語言文字、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傳統等等。祖國是一些人的祖國,構成祖國的首要內容是一定的民族。沒有一定的民族,就無所謂誰的祖國。所以,一定的民族是祖國的最主要的內容。
第二,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國土疆域、河流湖泊、山川平原、礦藏資源、生態氣候等等。自然環境是一定的民族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一定的自然環境,人們就無法生存和發展,也就沒有祖國的存在。所以,自然環境是祖國的重要內容。
第三,社會條件。社會條件包括一定民族的社會制度、物質財富、精神財富。
總的來說,愛祖國就是愛自己出生的地方,那裡的人情習俗,那裡的山水土地,自然及人文環境等。
從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理念中,人們通常就把「一片固定疆土」稱之為祖國,並賦予這片疆土生生不息和傳宗接代的特殊含義予以崇拜、愛惜和捍衛。更具深意的是,人們又把祖國比喻為母親,而母親又恰恰是繁衍生命最直接的載體寓意。所以,「祖國啊,母親!」的比擬情感流露,就是人們對祖國熱愛的一種表現形式,通俗地講,愛祖國是一種沒有政治含義的人性本能主張國家:西塞羅《共和國》:國家乃人民之事業,而人民是許多人基於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結合起來的集合體。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國家是一種制度性的權力運作機構,它在實施其規則時壟斷著合法的人身強制。 Duguit:國家是一種人群組織,在這個組織中,人被區分為統治者及被統治者。 Bodin:共和國是對公共事務的主權性管理。恩格斯:國家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政治權力機構。總之,是一個成長於社會之中而又凌駕於社會之上的、以暴力或合法性為基礎的、帶有相當抽象性的權力機構 祖國與國家的區別:
前者是一個地域、文化、歷史、宗教、有時是民族及人種概念,而國家是一個政治權力機構。 但在國際舞台上,國家的概念比在國內政治中寬泛很多。此時國家是國際法中的主體,是該國范圍內的整個社會的代表,是這個國家全體人民的代表,與國內政治中的祖國十分相近。
拿上面的例子來說,祖國好比父母,是不可選的。必須無條件熱愛的。國家就未必了,是可以選擇的,這也是我們的權力。
祖國是永恆的,而國家是暫時的!祖國是蘊藏著美好的可能性的,而國家往往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而扼殺了祖國的美好可能性的。
6. 求一電影名字,只知道海報什麼樣子了
錯了!
是《敢死連》!
狙擊手是女的不是男的!
劇情介紹:
1944年。白俄羅斯西部。紅軍已經推進到蘇聯國界線。
某團補充了有生力量,其中包括:柯里亞.馬拉霍夫——前勞改犯,主動要求上前線,希望「以血贖罪」、換得自由;狙擊手奧爾嘉(奧莉婭).波茲德涅耶娃;中尉安德烈.馬留金。這支部隊由伊諾澤姆采夫少校指揮,它即將參與一次大規模進攻戰役,為此,師部派來一個代表,他的任務是收集敵方的重要軍事數據。可是,該團所在地區有個德軍狙擊手在秘密活動,此前他已經打死了團長和師里最好的狙擊手。而現在,即將和德軍神秘狙擊手展開決斗的是奧爾嘉.波茲德涅耶娃——她曾經是全蘇聯射擊比賽女子冠軍。姑娘和偵察員們(柯里亞.馬拉霍夫是其中一員)一道,接受了這一困難而又危險的任務。
敵我雙方生死對決,戰場是白俄羅斯森林中的一個無名高地...
7. 日劇《圈套》的第一部在哪裡可以看
在優酷這個專輯里有全集
8. 墨西哥電視劇《圈套》哪裡能買到或提供地址
http://..com/question/18650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