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聯級戰列艦的介紹
蘇聯級戰列艦(俄語: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英語:Soviet Union class,編號23號海軍計劃)。是蘇聯於二戰前夕設計製造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級別的戰列艦。該級別是當時斯大林時期設計的戰艦。該級別的設計計劃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提出,但從來沒有服役過。最初計劃建造該級別15艘戰列艦,並計劃於1947年完工,使之並成為蘇聯海軍主要的攻擊力量。但設計進度緩慢以及對於納粹德國的過分信任導致了蘇聯不得不從新考慮這個過為樂觀的計劃。它的取消使得蘇聯成為二戰後眾多軍事強國中少數沒擁有過自行建造的戰列艦的國家。
❷ 戰列艦在什麼年代出現
美國海軍戰列艦佛羅里達級:猶它號bb31(靶艦)俄明級:懷俄明號bb32(靶艦)、阿肯色號紐約級:紐約號bb34、得克薩斯號內華達級:內華達號bb36、俄克拉荷馬號bb37賓夕法尼亞級:賓夕法尼亞號bb38、亞利桑納號bb39新墨西哥級:新墨西哥號bb40、密西西比號bb41、愛達荷號bb42田納西級:田納西號bb43、加利福尼亞號bb44科羅拉多級:科羅拉多號bb45、馬里蘭號bb46、西弗吉尼亞號bb48北卡羅來納級:北卡羅來納號bb55華盛頓號bb56南達科它級:南達科他號bb57、印第安那號bb58、馬薩諸塞號bb59、亞拉巴馬號bb60衣阿華級:衣阿華號bb61、新澤西號bb62、密蘇里號bb63、威斯康星號bb64阿拉斯加級:阿拉斯加號cb1和關島號cb2。(超大型巡洋艦?/戰列巡洋艦?)美國海軍戰列艦總體來說以內華達級(採用「亦有亦無」的部分裝甲防護)和北卡羅來納級(採用「裝甲圍艙」的匣式結構)做為戰艦設計上的分水嶺呈漸進式的發展。_戰爭期間損失了亞利桑那號和俄克拉荷馬號戰艦,以及靶艦猶它號。全部是在珍珠港損失的。太平洋戰爭中各型戰艦的任務進行了重新劃分,以北卡羅來納級為界,新型快速戰列艦的主要任務是為航空母艦提供對空掩護。舊型戰列艦的主要任務是支援兩棲作戰。二戰美國海軍戰列艦的結局:佛羅里達級:猶它號(靶艦),1941年在珍珠港被炸沉。殘骸作為紀念遺址保留在原地懷俄明級:懷俄明號(訓練艦),1947年退役,出售給紐約lipsett公司解體阿肯色號,1946年作為原子彈爆炸靶艦沉沒。殘骸位於比基尼環礁內,為美國財產紐約級:紐約號,在比基尼實驗中嚴重受損。1948年作為靶艦在珍珠港外海沉沒。殘骸位置在北緯49度48分,西經158度32分24秒,水面下1200米處。殘骸為美國財產得克薩斯號,在得克薩斯聖哈辛托作為博物館艦保存內華達級:內華達號,1948年作為靶艦在珍珠港外海沉沒。殘骸位於北緯58度,西經159度17分,水下1300米處。為美國財產俄克拉荷馬號,1941年在珍珠港被炸傾覆。1943年浮揚,1946年出售給拆船公司。拖回美國本土途中遇風浪沉沒賓夕法尼亞級:賓夕法尼亞號,在比基尼實驗中嚴重受損。1948年作為靶艦沉沒。殘骸在誇賈林環礁內,為美國財產亞利桑納號,1941年被炸沉。殘骸作為美國國家公墓保存,為美國國家財產新墨西哥級:新墨西哥號,1947年出售給紐約lipsett公解體密西西比號,戰後作為導彈試驗艦保留。1956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愛達荷號,1947年出售給紐約lipsett公解體田納西級:田納西號,1959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加利福尼亞號,1959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科羅拉多級:科羅拉多號,1959年出售給伯利恆鋼鐵公司解體馬里蘭號,1959年出售給learner公司解體西弗吉尼亞號,1959年出售解體`北卡羅來納級:北卡羅來納號,戰後作為紀念艦保留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威爾明頓華盛頓號,1961年出售給lipsett公司解體南達科它級:南達科他號,1962年出售給lipsett公司解體印第安那號,1962年出售給lipsett公司解體馬薩諸塞號,作為紀念艦保存在馬薩諸塞州fallriver亞拉巴馬號,作為紀念艦保存在亞拉巴馬州莫比爾衣阿華級:衣阿華號,停泊在舊金山。作為封存艦只保留新澤西號,停泊在新澤西州,作為博物館艦開放密蘇里號,停泊在珍珠港亞利桑那號殘骸旁邊,作為博物館艦開放威斯康星號,停泊在弗吉尼亞州諾福克港,向公眾開放日本海軍戰列艦金剛級:金剛號、榛名號、霧島號、比睿號扶桑級:扶桑號、山城號伊勢級:伊勢號、日向號長門級:長門號、陸奧號大和級:大和號、武藏號大和級是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大和級兩艦均是在挨了三十枚左右的炸彈及魚雷才沉沒的。日軍戰列艦在戰爭期間除長門號以外全部沉沒。其中扶桑號毀於炮戰;比睿號、霧島號炮戰受重創在空襲的威脅下自沉;金剛號、山城號被魚雷擊沉;榛名號、大和號、武藏號被航空兵擊沉。陸奧號毀於事故。三十年代以來日本只有大和級兩艘服役,看看美軍二戰中服役的戰艦數量,日軍豈有不敗之理。長門級、大和級在大戰期間惟恐被擊沉而挫了士氣很少出戰(戲稱柱島艦隊),扶桑級、伊勢級過於老舊很少投入一線,卻只有金剛級這種日軍中最老式戰列艦馳騁大樣,原因也是航速和續航力。另外日軍戰列艦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異常高大的寶塔式多層上層建築和桅桿。很好辨認。二戰日本海軍戰列艦的結局:金剛級:金剛號:1944年11月21日在台灣附近海域被美國海獅號潛艇擊沉;比睿號:1942年11月13日在薩沃島海戰中被美國巡洋艦隊重創,次日遭美國飛機攻擊,被迫自沉;榛名號:1945年7月19日和28日在吳港被美國飛機攻擊,坐沉在錨地;霧島號:1942年11月13日在索羅門群島附近海域夜戰中被美國華盛頓號和南達科他號戰列艦重創,次日被迫自沉;扶桑級:扶桑號:1944年10月25日在蘇里高海峽夜戰中被美國艦隊擊沉;山城號:1944年10月25日在蘇里高海峽夜戰中被美國艦隊擊沉;伊勢級:伊勢號:1945年7月28日在吳港附近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沉,1947年打撈解體;日向號:1945年7月28日在吳港附近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沉,1947年打撈解體;長門級:長門號:19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中被美國艦載機重創,停泊在橫須賀一直未能修復,戰後作為戰爭賠償交付美國,1946年7月29日在比基尼環礁原子彈爆炸試驗a試驗中傾覆沉沒;陸奧號:1943年6月8日在廣島灣由於事故發生大爆炸沉沒;大和級:大和號:1945年4月7日沖繩天號作戰途中在九州坊之岬附近海域被美國艦載機擊沉;武藏號:1944年10月24日萊特阿號作戰途中在錫布延海被美國艦載機擊沉。德國海軍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老式戰列艦赫爾戈蘭級:黑森號heisse:作為無線電靶艦使用。戰後賠償給蘇聯德意志級:漢諾威號hannover:靶艦。戰後拆毀施萊辛號schlesien:作為布雷艦使用。戰爭末期在施韋內明德擱淺作為岸炮台。戰後解體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schleswig-holstein:被炸沉,殘骸打撈起來後賠償給蘇聯襲擊艦德意志級deutschlandclass德意志(呂佐lutzow)號:1945年在施韋內明德鑿沉。戰後由蘇聯打撈解體舍爾海軍上將號admiralscheer:在基爾的德意志工廠被炸傾覆。戰後解體斯比伯爵號admiralgrafspee:1939年在烏拉圭蒙的維地亞自沉大型襲擊艦/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級沙恩霍斯特號scharnhorst:1943年在北冰洋被皇家海軍擊沉格奈森瑙號gneisenau:1945年在格丁尼亞港鑿沉。1947年由波蘭解體戰列艦俾斯麥級俾斯麥號bismarck:1941年在大西洋被皇家海軍擊沉提爾皮茨號tirpitz:1944年被炸傾覆。戰後由挪威解體德國海軍戰艦因為要面對大量的英國艦隊,所以在設計理念上與其他各國略異,基本上可以歸納出幾個特點:裝甲厚:因為火力,機動力與防禦力中很難三者兼顧,德艦采"重裝甲"主義是犧牲火力來換取的,多一門炮不一定打得到敵軍,多一寸裝甲可以抵擋多發敵艦的炮彈。速度快:德艦擁有世界一流的引擎,因為數量居於劣勢,有較高的速度才能採用"打帶跑"戰術,否則英軍玩起"一換一"戰術,德艦就被耗光了。火控優良:精度奇佳的光學瞄準儀與雷達,配合其火炮優良的冶金技術,炮擊的威力與準度相當可觀。外觀相似:德國受凡爾賽條約限制軍備,故雖在造艦技術上雖有先進的理論,卻缺乏實務經驗,故其船艦設計略嫌保守,每型船艦都像是同一版本的不同比例,外觀都差不多。英國海軍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舊式戰列艦鐵公爵級:鐵公爵號(作為海軍艦艇母船使用)伊麗莎白女王級:伊麗莎白女王號、厭戰號、巴勒姆號、勇士號、馬來亞號復仇級:復仇號、決心號、拉米里號、皇家橡樹號、君權號戰列巡洋艦聲望級:聲望號、反擊號/胡德號/條約型戰列艦納爾遜級:納爾遜號、羅德尼號英王喬治五世級:英王喬治五世號、威爾士親王號、約克公爵號、安森號、豪號新型戰列艦前衛級:前衛號英國在一戰結束至二戰前投入建造的條約型戰列艦為了追求防護性能從而導致在航行性能上都有重大的缺憾,這和英國國力衰退有很大關系。開戰時英國戰列艦隊以一戰時服役的兩級戰列艦為中堅,在戰爭中這種老式戰艦不斷改進在護航作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戰爭期間共損失5艘,巴勒姆號、皇家橡樹號被u艇擊沉;威爾士親王號、反擊號戰列巡洋艦、鐵公爵號艦艇母船被航空兵擊沉;胡德號炮戰中被擊沉。其餘在戰後相繼拆除(英國佬對那些有功於他們的東西都挺狠的,無論是居功至偉的丘吉爾首相還是戰功卓著的厭戰號戰列艦,過河就拆橋,使完便拋棄)。二戰英國海軍戰列艦的結局:伊麗莎白級:伊麗莎白女王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厭戰號:1947年12月出售解體,在拖往戰列艦「屠宰場」的途中掙脫拖帶的纜繩,在康沃爾郡海岸擱淺(比較不屈不撓)。不過後來還是就地拆解了;馬來亞號:1948年2月出售解體;巴勒姆號:1941年11月在地中海被德軍u331號潛艇擊沉;勇士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復仇級:復仇號:1948年9月出售解體;決心號:1948年5月出售解體;拉米里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君權號:租借給蘇聯,1949年2月歸還,4月出售解體;皇橡號:1939年10月在錨地斯卡帕灣被德國u47號潛艇擊沉。納爾遜級:納爾遜號:1949年3月出售解體;羅德尼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英王喬治五世級:`英王喬治五世號:1958年1月出售解體;威爾士親王號:1941年12月被日軍航空隊的飛機擊沉在馬來海域。約克公爵號:1958年2月出售解體;安森號:1957年12月出售解體;豪號:1958年6月出售解體。前衛級:前衛號:1949年開始作為訓練艦和皇家遊船,於1960年拆毀。聲望級戰列巡洋艦:聲望號:1948年3月出售解體;反擊號:1941年12月被日軍航空隊的飛機擊沉在馬來海域。胡德號戰列巡洋艦:1941年5月在追擊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戰斗中戰沉。法國海軍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舊式戰列艦:科爾貝級:科爾貝號(後改為訓練艦)、海洋號、巴黎號(後改為訓練艦)普羅旺斯級:普羅旺斯號、布列塔尼號、洛林號條約型戰艦:黎塞留級戰列艦:黎塞留號、讓•巴爾號(二戰爆發時未完工)、克萊蒙梭號(二戰爆發時在建)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法國的條約型戰艦的主炮很有特色,主炮塔由兩對雙聯炮組成一座四聯裝炮塔。雙聯炮是一個整體,許多部件兩門共用,主炮裝彈高低角沒有限制,減輕了重量,提高了射速。法國條約型戰艦(及英國納爾遜級)的這種主炮排列方式,優點是裝甲防護重點地帶集中在軍艦的中前部,可以減少全艦裝甲的重量,缺點是主炮集中在一起,戰時的戰損率會增加;射擊時存在死角。可惜的是二戰中法國在陸上敗得太快,法軍被德軍秋風掃落葉般的打跨了,海軍不但失去了表演的機會,還成為列強虎視耽耽的一塊肥肉。戰爭期間損失8艘,戰列艦布列塔尼號被英國艦隊擊毀,科爾貝號和巴黎號被英國「接管扣押」。戰列艦海洋號、克萊蒙梭號被德軍繳獲,後被炸沉。戰列艦普羅旺斯號、戰巡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自沉。義大利海軍戰列艦舊式戰列艦加富爾級:加富爾公爵號、儒略•愷撒號杜里奧級:杜里奧號、安德列•多里亞號新式戰列艦利托里奧級:利托里奧號(後改叫義大利號)、維多里奧•威尼托號、羅馬號、帝國號(在建)義大利投入戰爭時三軍備戰不足,被英軍夜襲塔蘭托後意國海軍更是沒了精神,此後再未恢復元氣。義大利的戰爭潛力很差,資源也不足,舉例來說加富爾級等戰艦改裝時的320mm主炮是用原裝備的305mm炮銑成的;到了戰爭後期居然將戰艦用來充當兵營!可見意國海軍之窩囊。要說意國戰艦的優點就是其381mm/50倍口徑主炮的射程極長達到42,800米。戰爭期間帝國號未能完工,後被德軍虜獲。愷撒號退役,加富爾號、羅馬號被航空兵擊沉。義大利號、威尼托號和愷撒號戰後被分別賠償給美、英、蘇戰勝國。加富爾級加富爾伯爵號contedicavour,1940年12月在塔蘭托軍港被英國飛機炸沉。1941年浮揚,拖到的里雅斯特船廠。修理工作從1943年初開始。1943年10月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船員將其自沉。德國將其打撈出水,1945年2月被美國飛機炸沉。儒略•愷撒號giuliocaesar,1943年之後被盟國拘留在馬爾他和蘇伊士運河的大苦湖。戰後作為戰爭賠償移交給蘇聯,改名「新羅西斯克」號。1956年在塞瓦斯托波爾港內爆炸沉沒。推測原因為觸到二戰遺留水雷。杜里奧級杜里奧號caioilio,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1944年後作為義大利海軍訓練艦使用。1956年退役,1958年解體。安德列•多里亞號andreadolia,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1944年後作為義大利海軍訓練艦使用。1956年退役,1958年解體。利托里奧級利托里奧號littorio,後改名義大利號italia,在塔蘭托空襲中受傷。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根據聯合國對意和約,於1947年解體。維多里奧•威尼托號vittorioveneto,在塔蘭托空襲中受傷。1943年義大利退出戰爭後被拘留在蘇伊士運河。根據聯合國對意和約,於1948年解體。羅馬號roma,1943年隨義大利海軍艦隊駛往馬爾他投降時,被德國炸沉。帝國號impero(未成艦),1943年9月被德國俘獲,作為靶艦使用。1945年2月被美國炸沉,1947年打撈並拖往威尼斯近海擱淺。1950年解體。二戰期間蘇聯海軍的戰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級: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原馬拉號戰列艦。戰爭期間作為浮炮台使用。在波羅的海配合紅軍進行岸轟任務。多次遭到德國轟炸,艦體損壞嚴重。1955年解體甘古特號,原十月革命號戰列艦。戰爭期間作為浮炮台使用。在波羅的海配合紅軍進行岸轟任務。1952年起作為訓練艦使用。1957年解體塞瓦斯托波爾號,原巴黎公社號戰列艦。戰爭期間作為浮炮台使用。在黑海配合紅軍進行岸轟任務。1947年改為訓練艦。1956年解體租借戰列艦:復仇級君權號(阿爾漢格爾斯克號):1944年獲得,主要用來在北極航線護航。1949年歸還英國,同年解體。1939年9月1日主要國家戰列艦數量(艘/噸):英國——15/473,588。美國——15/464,300。日本——10/314,024。法國——7/162,654。義大利——4/95,012。德國——5/99,200。蘇聯——3/69,878。補充一些夭折的二戰戰列艦/戰列巡洋艦計劃米帝:戰列艦:「蒙大拿」級BB.67蒙大拿費城海軍船廠建造BB.68俄亥俄費城海軍船廠建造BB.69緬因紐約海軍船廠建造BB.70新罕布希爾紐約海軍船廠建造BB.71路易斯安娜諾福克海軍船廠建造約翰牛:戰列艦:「獅」級1937年計劃,主要是針對德國的新型主力艦而設計,共四艘,分別為獅,蠻勇,征服者,憤怒。前兩艘於1939年4月開工,但在不列顛之戰打響後因船廠屢遭轟炸而停工,後兩艘也因此被取消。高盧:阿爾薩斯級戰列艦:1938年計劃,黎賽留級改進型,共六艘,前四艘為阿爾薩斯,諾曼底,弗郎第埃,伯爾格諾,後兩艘未命名。「獅II」級:1944年底,英國決定將被擱置的兩艘獅級完工,同時對其設計進行了修改,主要是依戰訓強化了防空。但二戰結束後英國國力大不如前,因而這個計劃也未能完成。戰列巡洋艦:g3戰列巡洋艦1939年型:為了打擊德國的海上襲擊艦,英國急需高速主力艦,但由於時間緊迫,新艦沒有重新設計,而是直接使用了1922年因華盛頓條約被放棄的g3戰巡的資料,並用當時的最新技術進行了修改。改進內容包括更換新的主機,新的主,副炮,強化防護,加裝雷達等等。改進後具體性能不詳,不過其噸位應該和依阿華差不多。鬼子:戰列艦:「超大和」級大和放大版,只是圖紙上的東西,計劃建造6艘,均未開工。漢斯:戰列艦:H級H艦(興登堡)1939.7.15布羅姆·福斯漢堡造船廠開工1939年底停工J艦1939.8.15威希公司不來梅港造船廠開工1939年底停工K艦未開工L艦未開工M艦未開工N艦未開工大型襲擊艦/戰列巡洋艦:O級O艦、P艦、Q艦,3艘均未開工襲擊艦/袖珍戰列艦:P級P1~P12原計劃12艘,後削減為8艘,均未開工蘇聯:戰列艦:23型「蘇聯」級「蘇維埃聯盟」號1938.7.15列寧格勒波羅地海造船廠開工「蘇維埃烏克蘭」號1938.10.31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開工「蘇維埃白俄羅斯」號1939.12.21莫洛托夫斯克開工「蘇維埃俄羅斯」號1940.3.21莫洛托夫斯克開工27型「彼得巴甫洛夫斯克」級改進計劃對戰損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級進行改裝,換裝「飛剪」艦艏,拆除3號炮塔,加裝各種口徑高炮以加強防空。後由於發現如此改進和新造一艘差別不大,只好作罷。大型巡洋艦/戰列巡洋艦:69型「喀琅施塔德」級「喀琅施塔德」號1939.7.15列寧格勒造船廠開工「塞瓦斯托波爾」號1939.11.5列寧格勒「61公社社員」造船廠開工
❸ 蘇聯級戰列艦有哪些介紹
蘇聯級戰列艦。是蘇聯於二戰前夕設計製造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級別的戰列艦。該級別是當時斯大林時期設計的戰艦。該級別的設計計劃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提出,但從來沒有服役過。最初計劃建造該級別15艘戰列艦,並計劃於1947年完工,使之並成為蘇聯海軍主要的攻擊力量。但設計進度緩慢以及對於納粹德國的過分信任導致了蘇聯不得不從新考慮這個過為樂觀的計劃。它的取消使得蘇聯成為二戰後眾多軍事強國中少數沒擁有過自行建造的戰列艦的國家。
❹ 甘古特級戰列艦的概述
日俄戰爭之後,俄國海軍面臨戰列艦極度短缺的窘境。1906年,在設計和性能上有著革命性突破的英國無畏號戰列艦問世,它讓俄國艦隊僅剩的幾艘戰列艦也迅速地過時。同時,「無畏」號的出現也標志著一輪新的海軍軍備競賽在全世界范圍內展開。不甘人後的俄國海軍打算為自己爭取四艘無畏型戰列艦,並全部配備在波羅的海,以便在可能爆發的戰爭中與德國人在波羅的海的力量抗衡。在俄國人的設想中,這些新型戰列艦應該具備這樣一些起碼的要求:航速至少21節,裝備12門12英寸(305毫米)主炮和至少16門4.7英寸(120毫米)炮廓式副炮。這也符合俄羅斯海軍的傳統:火力第一、速度第二。
日俄戰爭的失敗使得俄國國內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海軍的拙劣表現也讓它成為各種勢力抨擊的最好目標。「1905年革命」後產生的新杜馬堅持認為海軍需要在行政等方面進行重大改革,沙皇和海軍高層則一口咬定沒有任何改革的必要,於是杜馬便否決了海軍所有的造艦計劃,新型戰列艦也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1908年,沙皇尼古拉二世決定不顧杜馬反對強行推進海軍的重建。這種情況下,杜馬被迫讓步,和海軍達成一定的妥協,慘淡經營四年之久的海軍終於開始重建步伐。
相對於無畏艦這一全新概念,俄國船廠的設計和建造能力顯得極為不足,因此,海軍部向國內外各大造船廠發起招標,不久海軍部就收到了國內外27家造船廠提交的51份設計方案,這些方案來自義大利、法國、英國、美國甚至德國,但27家船廠中只有6家是俄國的。開始,海軍部對義大利庫尼貝蒂(Cuniberti)公司的方案很感興趣,但當得知義大利人把120毫米副炮安裝在炮塔(而非俄國人希望的炮廓)中,並且堅持不對這一設計做出修改後,俄國人馬上把這個方案拋在腦後。接下來進入俄國海軍眼裡的是德國布洛姆與福斯(Blohm&Voss)公司的方案,但俄國人又提出這些戰列艦必須在俄國船廠建造,德國人當然不願意接受,雙方也不歡而散。俄國海軍部決定利用買下的德國設計按照俄國標准重新修改德國公司的原始設計,波羅的海船廠接受了這個任務。在修改過程中,英國約翰·布朗船廠提供了很多幫助,英國人從那些被否決的方案中發掘出可取之處,其中就包括了庫尼貝蒂公司方案的不少特點(這也使得甘古特級最終和該公司原始方案頗為相似)。
修改後的設計方案讓人感覺新型戰列艦是介於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之間的一種軍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波羅的海戰列艦」。這個設計方案突出了空前強大的火力:4座三聯主炮塔全部布置在艦體縱向中心線上。艦體前後各布置一座主炮塔,舯部布置兩座炮塔,這與當時義大利建造的但丁·阿利格伊切里號戰列艦的布局相似。它的305毫米口徑主炮舷側齊射的火力超過同時期任何一艘英國或者德國戰列艦。設計方案中的戰列艦採用破冰船艏,以便冬季封凍時也能自如地在波羅的海活動。由於使用較輕的亞羅式鍋爐代替此前常用的貝爾維爾式鍋爐,該方案艦的速度同樣突出,航速達到24節,比同時期大多數無畏艦的航速都要高2-3節。然而該方案也有一個很明顯的弱點:為了保證高航速犧牲了太多裝甲防護,舷側水線裝甲厚度為229毫米,和同期世界主要戰列艦相比,它大部分部位的裝甲帶都薄了1-3英寸(25-76毫米)。而從這點上看,它似乎是介於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中間艦型。為防止魚雷或水雷給戰艦造成重大損害,該艦採用雙層艦體,並一直延伸到甲板。
新型戰列艦的建造於1909年開始,由於俄國造船廠本身效率低下,加上正在建造的又是一種全新的戰艦,新型戰列艦的建造困難叢生進度很慢,到1910年甚至陷於停頓,因為海軍對於正在建造中的戰列艦在艦體強度和建造工藝方面都不滿意,認為根本無法達到設計要求。此後兩年,新型戰列艦的建造一直斷斷續續,而在此期間,杜馬鍥而不舍的努力終於收到了一定效果:造船廠的缺陷得到了改進,海軍糟糕的行政管理體系也終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解決了一系列問題之後,新型戰列艦得以繼續建造,但正是在這兩年中,世界各海軍強國的無畏艦也在飛速發展,英國已經開始建造裝備13.5英寸(343毫米)主炮的戰列艦,從而使俄國無畏艦在開工時所期望的火力優勢盪然無存。
該級艦四艘均於1911年下水並進行海試,第一艘服役的「塞瓦斯托波爾」號於1914年加入海軍作戰序列,其餘三艘也在當年12月陸續服役。俄國方面一般也把該級艦稱為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
❺ 俄國「列特維贊」號戰列艦的武裝裝備有什麼特點
「列特維贊」號戰列艦主要火力是裝備在前後2座雙聯炮塔內的4門40倍口徑1895年式的305毫米火炮。射速40-45發/分,每門火炮備彈77發。相對於日本和英國戰列艦主炮的重型炮彈,俄國人的火炮採用發射較輕的炮彈,可以獲得較高的初速和更好的穿透能力。對比英國1893年開始裝備的305毫米Ⅷ型主炮和日本EOC G/G1型主炮,俄國人在中近距離上還是不差的。
炮塔原本是和艦體分開的合同。克朗普最初希望最好是投標決定,當時還傳出可能裝備具有美國風格的主炮塔。但是在1898年7月舉行的俄國海軍技術委員會的會議上還是決定在俄國國內兵工廠進行製造,原因竟然是他們覺得自己的工廠質量更好些!分解開的主炮塔在1901年10月運到船廠組裝,這項組裝工程也額外花費了船廠5萬美元。
中型火炮群由12門仿法國迦納特45倍口徑152毫米速射火炮組成。其中8門設置在主甲板的炮塔內,4門則在上甲板的炮塔中。火炮初速792米/秒,射速3到4發/分,備用彈葯2400發。由於俄國士兵沒有操作復雜機械的習慣,克朗普在副炮塔火炮射擊前設置兩道甚至三道保險,保證開炮前俄國士兵可以不受傷害。這樣一來,使得火炮相對其他國家同類火炮射擊速度稍微慢些。
重型反魚雷艇炮群由20門50倍口徑75毫米仿法國迦納特式火炮組成,14門安裝在主甲板預制的開口中,其中4門位於每側艦首到第1座152毫米副炮炮塔之間,最後1座152毫米副炮炮塔到艦尾間3門;另外6座同樣位於上甲板,每側3門,全部在上甲板兩座152毫米炮塔之間。每門備有彈葯325發。
輕型反魚雷艇炮群由24門哈乞開斯43倍口徑47毫米速射炮組成,每門備彈125發。上層建築前後上各4門,另外的8門位於上層建築的尾部。剩下8門中前後戰斗平台各3門,另外的兩門在桅桿平台。還有6門哈乞開斯23倍口徑37毫米輕型火炮,位於艦橋兩側,每門備彈200發。另外也搭載兩門63.5毫米行營炮,每門備彈200發。
雖然不適用但「列特維贊」號也裝備6具381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水上,兩具水下,裝備有17枚阜姆產魚雷。
「列特維贊」還可以搭載45枚水雷,並且裝備有6具75厘米大型探照燈。
火控系統在試航返回俄國後安裝。應用電動指示器刻度盤參數轉換目標射程和參數,可由在指揮塔里的射擊指揮員指揮單個火炮或全部火炮射擊,比機艙呼叫的那種報話筒先進不少。距離測定是由千分尺,類似六分儀的設備提供,主要是通過敵艦上顯著特徵來估量角度,如水線到桅頂的實際高度已知,利用千分尺得到個角度就可以計算出敵艦的距離。以至於俄國海軍艦只上都攜帶有記載的外國軍艦不同特徵高度的參考書。
和同時代的戰列艦一樣,「列特維贊」在設計中也攜帶有兩艘三等魚雷艇,通過艇首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魚雷。共有5艘這樣的魚雷艇在新澤西州船廠建造。每艘都攜帶有艇首發射的魚雷1枚和1門向前的小口徑速射炮。歷史上戰列艦搭載的三等魚雷艇戰果不是很多,除了日俄戰爭時期日本「三笠」號有過擊沉驅逐艦的經歷,其他都是碌碌無為一生,只作為交通艇使用。
❻ 俄國列特維贊號戰列艦有哪些介紹
「列特維贊」號的故事應該從費城人查爾斯·克朗普說起,正是由於他在困境中堅持才最終取得成功,才能在30多年後獲得俄國皇家海軍第一艘在外國建造戰列艦的合同。
查爾斯·亨利·克朗普生於1828年,是費城船廠創建人威廉·克朗普的大兒子。青年時代在海軍學院學習了海軍艦艇設計,1846年在他父親的船廠里開始工作,1859年開始成為父親商業活動中的重要幫手。
隨後的幾年裡,查爾斯逐漸接管部分船廠的商業事務。美國內戰時期克朗普設計了舷側炮塔裝甲艦的船體,內戰時期美國只建造了兩艘該型艦。之後還提出了建造相同的船體但改進船舷火力的裝甲艦設計計劃,但是美國海軍的目光都被「班長」號鐵甲艦所吸引,自然對他的意見不感興趣。
費城船廠在戰爭期間只贏得聯邦軍隊很少量的建造合同,不過當時人們沒有料到戰爭後的20年間海軍竟然沒有任何訂單建造新船!整個海軍基本上停止了發展,主力艦只還都是內戰時期或之前建造的。幸好費城船廠還接到些商船建造訂單聊以度日。
那段漫長的歲月里,費城船廠唯一為美國海軍建造的戰艦就是1874年開工的「恐怖」號,理論上說是美國內戰時期同名的那艘著名戰艦的同型艦,但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艘艦,這艘也是裝備空氣壓縮炮的怪異艦艇之一。
轉眼到了1878年,這一年克朗普遇到了一批正在美國船廠考察的俄國皇家海軍官員,由於當時俄國正同土耳其作戰,同英國關系變得非常緊張,由於擔心同英國也發生戰爭,俄國海軍在遠離歐洲大陸的美國尋找各種可以改裝成為貿易襲擊艦的商船來應付可能發生的戰爭。這些官員在費城船廠考察不久就買下3艘費城船廠已經造好的商船。
之後在費城船廠改造成輔助巡洋艦後加入俄國皇家海軍。第4艘貿易襲擊艦作為新艦開始在費城船廠建造。第二年查爾斯·克朗普在法國巴黎會見俄國海軍部長時,這位海軍上將對美國建造的這些艦只質量還是相當滿意的。
威廉·克朗普死於1879年,查爾斯·克朗普成為船廠的總經理。進入19世紀80年代美國悄然開始了新海軍的建設。約翰·瑞查船廠贏得建造第1艘新海軍的鋼鐵戰艦的建造合同。克朗普則得到了第二個,也是金額更大的合同,到1887年建造3艘艦艇。更多訂單跟隨而來,很快克朗普就展示了他在軍艦設計建造方面的天賦。
克朗普在獲得建造美國海軍第l艘裝甲巡洋艦「紐約」號的合同後,建議重新布置動力系統以增加軍艦的水下防禦,獲得海軍部的批准;「費城」號巡洋艦的動力部分也是克朗普設計的。說明其在艦艇設計方面尤其是動力部分設計還是很有天分的。
新海軍的高速發展使得俄國皇家海軍有機會重新了解這個造艦工廠。1893年巡洋艦「海軍上將」號、「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睿恩達」號來到美國參加在這里舉行的哥倫布發現美洲300周年紀念活動。費城船廠負責維修這些艦船,一些艦隊中的指揮官也藉此機會順便參觀了這個船廠,其中就包括這支分遣艦隊指揮官卡斯納科夫。
這位俄國將軍顯然對船廠的效率和能力印象深刻,盡管當時船廠內5個船塢都停滿了在建的船隻,但是對俄國軍艦的維修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當俄國艦隊離開後克朗普仍然同這位將軍保持著通信,借著這個關系也打通了和其他俄國海軍高級官員之間的關節。
克朗普在戰艦建造上的成就在19世紀90年代持續增長,費城船廠已經超過約翰·瑞查船廠成為全美國最成功的造船廠。截至1898年建造了那個時期美國全部11艘戰列艦中的4艘,18艘巡洋艦中的7艘,兩種艦只建造的總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任何船廠。除了這些之外,還為日本建造了「笠置」號防護巡洋艦,質量也是一流。但克朗普並不就此滿足,他甚至有更大的夢想:將他的船廠建設成美國的阿姆斯特朗船廠!他曾經妒忌地說過:「阿姆斯特朗船廠不是造船的工廠而是海軍的建造者!」妒忌之餘又透出羨慕。
那個時期俄國海軍都是在自己國家的船廠進行大型艦艇的建造,選擇美國船廠建造戰列艦最可能的解釋是克朗普對當時國際形勢和艦艇建造需求的了解。那時,英國在任何可能建造軍艦市場上均占據著統治地位。日本的「笠置」號防護巡洋艦的建造只是出於親善的考慮,日本還是會在他們信賴的英國船廠繼續他們主要艦只的建造。克朗普的船廠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海軍中沒有建造機會。
另一方面,俄國是一個同法國結成大陸同盟對抗英國的國家,同時也是另一個高速發展海軍的國家。與英國的長期不合使其不會向英國定購任何艦艇的。
1897年克朗普在雜志——《北美評論》上發表了名為新興的海軍力量的文章,他明確地在提示俄國領導人:日本在遠東的海上力量快速增長,已經改變了遠東地區力量的平衡。文章隨後也被歐洲的報紙和雜志所轉載,多少也觸動了俄國人已經綳緊的神經。
❼ 為啥蘇聯的航母稱為重型載機巡洋艦英國的輕航被稱為輕型載機巡洋艦
1,蘇聯航母和英、美得航母有些不同,蘇聯的航母在搭載飛機的同時,甲板上也裝備有各種重型反艦導彈、遠程防空導彈,有巡洋艦一樣的武器和火力,這樣一來,蘇聯的航母就是航母與巡洋艦的結合體,所以叫「載機巡洋艦」並沒有什麼不妥。這是主要因素。
2,蘇聯黑海艦隊需要經常進出土耳其達達尼爾海峽,西方為了限制蘇聯,迫使蘇聯和土耳其簽訂條約,規定蘇聯的戰列艦、航母不得通過土耳其海峽,所以蘇聯才叫載機巡洋艦。關於這點理由,沒有任何證據,所以算不上主要因素。
3,恕我孤陋寡聞。英國的航母不是叫輕型航母就是叫直升機航母,沒有聽說有「輕型載機巡洋艦」的說法。
❽ 俄羅斯(包括蘇聯),歷史上建造哪些比較有名的戰列艦
蘇聯-俄羅斯真正裝備的戰列艦只有4艘「甘古特級」;蘇聯在二戰前夕設計的「蘇聯級戰列艦」( 23號海軍計劃)因二戰爆發被取消;1947年開工的2艘「斯大林格勒」級因1953年斯大林去世而被取消,當時1號艦體已經完成了92%,隨後成為靶艦。
甘古特級戰列艦開始建造於1909年,1911年下水並進行海試。是俄羅斯第一級無畏艦,也是蘇聯海軍從沙皇海軍繼承的唯一一級戰列艦,也是蘇聯海軍唯一的戰列艦。
標准排水量:23400噸(25464噸);滿載排水量:25850噸(26700噸)
艦長:181.2米(184.86米);艦寬:26米(27.3米);吃水:8.4米
最大航速:23節(設計)/24.6節(實際);燃料:1000-3000噸煤(1170噸油料)
續航力:5000海里/10節,4000海里/16節,900海里/23節
武備:主炮四座三聯裝305毫米/52倍口徑炮;副炮16門120毫米/50倍口徑炮廓炮
高射武器:2門76毫米高炮;4門47毫米高炮(6門45毫米高炮);8挺高射機槍(二戰期間在跑塔頂部加裝了6門76毫米高炮)
魚雷:4座457毫米(18英寸)魚雷發射管(水下)。
原沙皇時代的戰艦大都於1922年-1924年期間拆毀,只有四艘甘古特級被保留下來,並重新命名:
①1925年5月27日「甘古特」號更名為「十月革命」號, 1943年恢復「甘古特」號艦名。
❾ 戰艦有很多種類,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航母等,這些艦都有什麼不同它們都有什麼作用
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是一種以艦載機作為主要攻擊武器的戰斗艦艇。當前,世界上共有10個國家擁有大、中、小型航母近30艘。美國主要發展大型航母,是擁有航母最多的國家,佔世界航母的一半。俄羅斯擁有可搭載常規起降固定翼飛機的6萬噸級重型航母「庫茲涅佐夫」級。法國擁有4萬噸核動力航母。當今航空母艦的排水量一般在10000~75000噸,大型航空母艦達100000噸,主機功率一般為28萬~30萬馬力,常規動力的續航力為8000~14000?海里,核動力的續航力為4萬~70萬海里,能抗12級台風,在5~6級海況下可順利起落飛機作戰,基本具有全天候適航能力,每晝夜可機動600海里,大型航空母艦載機70~120架。但它目標大,造價高。航母的發展動向,目前除了發展大型航空母艦外,有些國家十分注重發展輕型航空母艦。特別是直升機和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發展,為研製輕型、多用途航空母艦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動力方面,大型和中型航空母艦趨向採用核動力;輕型航空母艦趨向採用燃氣輪機。有的人還在設想研製與導彈核潛艇組成編隊的水下航空母艦,研製航速可達100節以上的側壁式氣墊航空母艦和具有甲板面積大、穩性好的雙體航空母艦等等。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航空母艦正在向著更加現代化的水平發展。
巡洋艦
巡洋艦是僅次於戰列艦的反艦、反潛水面攻擊艦艇,排水量多在8000噸以上。在航母未誕生之前,可以率領艦艇編隊進行遠洋巡邏和作戰;航母誕生後,可以依賴岸基飛機而獨立在近海水域作戰,亦可以作為航母的護衛艦在遠洋作戰。與驅逐艦相比,巡洋艦的噸位更大、續航能力更強,有的還採用了核動力;其攻擊和防衛能力亦更加強大,如前蘇聯的「基洛夫」級巡洋艦,可攜帶500多枚艦--艦及艦--空導彈,每枚艦艦導彈的裝葯量達一噸之多,一顆導彈就足以將敵軍的航空母艦送入海底,而且火控系統可以使其同時打擊數十個活動目標;此外還備有3架反潛直升機以及魚雷、深水炸彈等多種武器,故被冠以「戰列巡洋艦」的美稱。但作戰亦是要講究軍事經濟效益的,從經濟性、可修復性及作戰性能等指標上綜合考慮,驅逐艦可能更勝一籌,因此巡洋艦有逐漸被驅逐艦所代替的趨勢。
驅逐艦
驅逐艦是以導彈,魚雷,艦炮等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軍艦。它是海軍艦隊中突擊力較強的艦種之一,用於攻擊潛艇和水面艦船,艦隊防空,以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襲擊岸上目標等。
護衛艦
護衛艦是以導彈、艦炮、深水炸彈及反潛魚雷為主要武器的輕型水面戰斗艦艇。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艦艇編隊擔負反潛、護航、巡邏、警戒、偵察及登陸支援作戰等任務。
補給艦
遠洋綜合補給艦是海上編隊不依賴海外港口進行遠洋航行,遠海作戰的必要保障力量
登陸艦
登陸艦
用於運送登陸兵及武器裝備的登陸艦船。有大型和中型兩種。大型登陸艦,排水量2000--8000噸,續航力3000海里以上,艦上可裝載坦克10-20輛登陸兵數百名。中型登陸艦,排水量600--1000噸,續航力1000海里,可裝載坦克數量,登陸兵數百名。登陸艦多採用柴油機作動力裝置,航速12--20節。艦上裝載艙內設有斜坡板或升降平台、牽引絞車等。艦上武器有艦炮數門,主要用於防空和登陸時進行火力支援。此外,還有較齊全的觀通、導航設備,以保證航行安全和通信聯絡。世界上第一艘登陸艦為英國於1940年建造。
兩棲攻擊艦
兩棲攻擊艦
攜載直升機用於輸送登陸部隊及裝備的登陸艦船。也稱直升機登陸運輸艦。主要是使用直升機輸送登陸兵進行垂直登陸,以提高登陸作戰的突然性、快速性和機動性。艦上飛行甲板能同時起降7-8架直升機。飛行甲板下方為機庫和登陸車輛等。直升機和車輛由機庫中的升降機運送到飛行甲板。登陸兵住艙有通道可直達登機部位。艦上還有指揮中心,導航設備和較齊全的醫療設施等。美國建造的「硫磺」島兩棲攻擊艦,滿載排水量為1.83萬噸,最大航速23節,可攜載20架直升機、4架垂直-短距起落飛機,艦上還裝有航空導彈和76毫米艦炮,還可載運2000名登陸兵及武器裝備
掃雷艦
掃雷艦的任務是排除水雷,為登陸部隊、艦隊或船隊打開通行的航道。水雷是一種重要的海上防禦武器,主要布設於海峽、水道以及近海水域,以進行海上封鎖和增強抗登陸能力。水雷一般布設於水面下5-10米,可裝葯300餘公斤,爆炸力強大並專門攻擊船底,對於驅逐艦等中小型艦艇,一隻水雷即可將其炸入海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共有2700餘艘艦船被水雷擊沉。現代水雷更是五花八門,有碰撞式的錨雷、磁性引爆的水雷及音控雷等,沒有特殊裝備的艦船較難偵測和排除。掃雷艇即專為排除水雷而設計的艦艇,通過聲納等設備進行偵測,利用爆破等方法實施排除,是整個船隊的保護神。
戰列艦
戰列艦是一種裝備多門艦炮,具有很強裝甲防護能力的大型艦艇。19世紀以前,曾經是最大的海軍艦艇,由於在海戰中經常要排成單縱隊的戰列線進行炮戰,所以人們稱它為戰列艦。早期的戰列艦也曾稱作鐵甲艦或裝甲艦等。
戰列巡洋艦
戰列巡洋艦是一種20世紀初興建的一種大型戰艦。是在裝甲巡洋艦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一種功能性很強的新型戰艦。 英國廣布全球的通過漫長海上航運線和商業網路相互聯系的殖民利益,需要強大並且可以快速集結的海軍艦隊保護。英國皇家海軍需要一種強大火力與高機動力相結合的戰艦,不僅可以有效的打擊敵方的襲擾,又能夠快速部署應付突發性事件。於是英國海軍以「理想型巡洋艦」名義設計的戰列巡洋艦是一種把戰列艦強大火力和巡洋艦高機動結合在一起的戰艦,當時新的技術提供了建造新型戰艦的可能性。戰列巡洋艦與裝甲巡洋艦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武裝。戰列巡洋艦的主炮口徑比裝甲巡洋艦大。從主炮口徑大小和威力方面戰列巡洋艦可以與戰列艦媲美,但防護裝甲比戰列艦薄。裝甲方面省下來的重量被用在更強大的驅動裝置上,這為戰列巡洋艦提供了更高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