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羅斯有幾大歷史戰爭
1、俄土戰爭,是指17-19世紀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干、克里米亞、黑海等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其中重要的有10次。
2、大北方戰爭(1700~1721),又稱為第二次北方戰爭,是俄國為了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及與瑞典爭霸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俄國從此稱霸波羅的海,而瑞典則從此衰退,由歐洲列強的名單上消失。
3、拿破崙戰爭 1814年3月31日,打敗了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親率反法同盟軍隊進入巴黎。但是,這次勝利也給俄羅斯帝國帶來了隱患,許多參加戰爭的貴族軍官受到美國和法國大革命的啟發。
4、日俄戰爭國內危機發展。1905年工人和平請願被鎮壓,全國抗議浪潮此起彼伏,埋下了革命的種子。這次革命被列寧稱作是「十月革命的一次預演」。
5、俄羅斯-喬治亞戰爭,是2008年8月8日至18日,喬治亞和俄羅斯為了爭奪南奧塞梯的控制權而爆發的戰爭。在國際各方的調停下,喬治亞和俄羅斯分別於8月15日和16日在停火協議上簽字,俄軍於8月18日開始撤離喬治亞,戰爭結束。
6、俄國十月革命,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或布爾什維克革命,獲勝的蘇聯紅軍一方稱之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是1917年俄國革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的重要階段。
(1)俄羅斯侵略歐洲哪些土地擴展閱讀:
早期歷史
俄羅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長於東歐平原的東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善於流動的民族,索洛維約夫稱之為具有「液態因素」。
作為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羅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東到第聶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廣袤的東歐平原上。這塊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與沼澤交錯、河流縱橫、土質以砂質黏土為主,同時遠離海洋、與大草原連接。
在公元初,東斯拉夫人還保留著氏族制,每個部落由幾個氏族組成。他們砍伐森林,平整土地,從事耕作,集體飼養牲畜,狩獵和打魚,一切問題由氏族大會決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俄羅斯歷史
❷ 俄羅斯歷史上曾經3次要求加入北約,美國等國為何一直拒絕
蘇聯為了能和美國爭霸,在軍事,以及重工業領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讓它擁有了足以匹敵美國的軍事實力,但它的輕工業、農業等卻很落後,這導致蘇聯很強大,但百姓的生活很貧窮。在與美國爭霸的過程中,蘇聯內部的矛盾越積越深,最終在1991年9月,蘇聯宣告解體。
三、俄羅斯加入會損害北約利益
葉利欽時期,俄羅斯不斷向美國靠攏,處處討好美國,但美國並沒有完全接納俄羅斯,而普京時期,俄羅斯已經認清現實了,北約不會接納俄羅斯,但俄羅斯面對北約的圍追堵截,卻壓力頗大,所以他們要求加入北約,也是向北約釋放友好信息,希望北約不要將俄羅斯當成敵人。同時,俄羅斯也想通過這種方法讓北約難堪,為自己贏得輿論支持,表達對北約擴張的不滿。
❸ 俄羅斯除了掠奪過中國的土地還掠奪過哪些國家的土地
俄羅斯還掠奪過日本的北方四島,烏克蘭的克里米亞等領土。
❹ 俄國領土面積的歐洲部分,占整個歐洲面積的百分之多少
歐洲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俄羅斯面積約1709萬平方公里,歐洲部分佔俄羅斯總面積1/4,即427平方公里左右
俄羅斯歐洲部分面積占整個歐洲面積42%左右。
❺ 俄羅斯在歷史上三次要求加入北約,為什麼一直被拒絕
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它是二戰之後,美國為了對抗和自己意識形態不同的蘇聯而成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而蘇聯為了能和美國抗衡,也成立了一個以自己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
1946年3月5日,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了著名演講“鐵幕演說”,隨後美國出台了杜魯門主義,這將美國和蘇聯推向了對抗之路,華沙集團和北約集團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
蘇聯為了能和美國爭霸,在軍事,以及重工業領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讓它擁有了足以匹敵美國的軍事實力,但它的輕工業、農業等卻很落後,這導致蘇聯很強大,但百姓的生活很貧窮。在與美國爭霸的過程中,蘇聯內部的矛盾越積越深,最終在1991年9月,蘇聯宣告解體。
三、俄羅斯加入會損害北約利益
葉利欽時期,俄羅斯不斷向美國靠攏,處處討好美國,但美國並沒有完全接納俄羅斯,而普京時期,俄羅斯已經認清現實了,北約不會接納俄羅斯,但俄羅斯面對北約的圍追堵截,卻壓力頗大,所以他們要求加入北約,也是向北約釋放友好信息,希望北約不要將俄羅斯當成敵人。同時,俄羅斯也想通過這種方法讓北約難堪,為自己贏得輿論支持,表達對北約擴張的不滿。
但是俄羅斯體量太大了,北約將俄羅斯吸納進來,很難將其消化。俄羅斯還與北約的不少成員國有矛盾,俄羅斯加入北約會影響北約內部的團結,他們之間的共同防衛協作也就名存實亡。同時,北約在蘇聯解體後沒有解散,主要目的是防禦俄羅斯,若俄羅斯也加入北約,就起到防禦俄羅斯的作用,北約也就失去存在價值了,所以北約成員國不會同意俄羅斯加入北約。
❻ 沙俄瘋狂擴張吞噬了哪些國家
四百年擴張史
[zxhm] 於 2006-01-14 21:48:49上貼
--------------------------------------------------------------------------------
東斯拉夫人請來諾曼人,遂造就一大強國俄羅斯.其實細想起來,原先在林海雪原里以打魚打獵和養蜂為生的東斯拉夫人,其實可能是一個溫和的民族,否則他們也不會去請來強悍的諾曼人統治他們。今天俄羅斯的性格,可能已不是原來東斯拉夫人的性格,而是得到了那些北歐海盜的真傳。今天的瑞典丹麥早已成為最和平最與世無爭的民族,俄羅斯卻成了當年北歐海盜的真正傳人。
兇悍的北歐海盜塑造了俄羅斯,於是,東斯拉夫人變成了霸氣十足的俄羅斯人,不斷擴張,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俄國的擴張,細究起來,其實應該分為兩部分,即在歐洲的擴張和在亞洲的擴張。這兩類擴張,其性質其實是不同的。
打開俄羅斯地圖,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使俄國成為最大國家的主要原因,是那一大片廣袤的西伯利亞土地。而對這片土地的佔領,是與俄國在歐洲的擴張明顯不同的。
俄國在歐洲的擴張,是俄國的政府行為,無論在規模上和形式上,與其他歐洲強國完全一樣,爭奪地區相對於亞洲來說面積不是很大,但至關重要,爭奪極其艱難。
莫斯科公國建立後的俄羅斯統一戰爭,類似於金人的內部統一戰爭。來自林海雪原的莫斯科人推翻金帳汗國的斗爭,則類似於同樣來自林海雪原的金人推翻遼帝國的戰爭。統一俄羅斯之後,莫斯科大公國就走上了對外擴張之路。
俄國在歐洲的擴張,首先是伊萬雷帝滅掉兩個韃靼小汗國,伊萬雷帝還為了爭奪北方出海口,發動了長達二十五年的立斡尼亞戰爭,但未能成功。
俄國在歐洲擴張的突破發生在一百年後的彼得大帝時代。羅曼諾夫沙皇與留里克沙皇在俄國的擴張上是一脈相承的。為了使俄國得到北方出海口,彼得大帝投入了自1700-1721年的北方戰爭,經過二十一年的艱苦血戰,彼得大帝終於戰勝北方勁敵瑞典,奪得波羅地海出海口,並且興建了著名的彼得堡。瑞典也經此一戰,徹底退出大國行列,變為一個和平小國。
彼得的老爹阿列克賽也對俄國有很大的貢獻,從1654年到1667年,他經過與當時的歐洲大國波蘭的十三年戰爭,虎口拔牙,從波蘭手裡奪得了半個烏克蘭。
而俄國在歐洲的大擴張時代則是葉卡捷琳娜大帝在位時期。通過1768-1774年的俄土戰爭,俄國擊敗土耳其帝國,吞並了克里米亞汗國,俄國獲得了比北方出海口更為重要的黑海出海口。
此後,葉卡捷琳娜大帝的俄國,擴張起來已經輕松自如,得心應手。她輕輕鬆鬆地和普奧三次瓜分波蘭,波蘭徹底消失。波蘭七十餘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俄國分得四十多萬平方公里,可謂是最大的贏家。
此時的葉卡捷琳娜大帝志得意滿,環顧歐洲,她說:「我兩手空空,來到俄國,現在我終於給俄國帶了我的嫁妝,就是克里米亞和波蘭。如果讓我活二百歲,我將征服整個歐洲,使俄國變成一個有六個京城的大帝國!」
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孫子亞力山大一世,和強大的拿破崙帝國苦苦周旋,戰戰和和,在慘痛的失敗後, 面對拿破崙帝國的強大攻勢,絕地反擊,以俄羅斯人千百年來在林海雪原中養成的特有的吃苦耐勞的特性,以及老天爺嚴寒的幫忙,艱難地戰勝拿破崙帝國,再次吞並已被拿破崙解放了的波蘭。沙俄也就此一躍而為歐洲霸主,獨步歐洲。
1848年,沙皇尼古拉一世鎮壓了歐洲革命,俄國更是不可一世。
1853-1856年,為向地中海突破,俄國與英法土之間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結果俄國戰敗,割地求和。尼古拉一世成為俄羅斯帝國第一個割讓土地的沙皇,因而氣憤自殺。這也可見俄國在歐洲擴張的艱難。俄國就此被打回原形,淪落為二等大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更是被德國打得找不著北,最後投降了事,還割讓了西部一百餘萬平方公里最好的土地。
縱觀俄國在歐洲的擴張,與其他歐洲強國一樣,都是苦心經營,結果是有得有失。如果沒有在亞洲的擴張,俄國與其他歐洲強國沒什麼兩樣,盡管會大一些,但還是同一個數量級的。
有了在亞洲的擴張,才使俄國把其他歐洲國家遠遠甩在後面,變成世界最大國家。而俄國在亞洲的擴張,與其在歐洲的擴張相比,形勢也完全不同。
歐洲是俄國的重點,得失進退之間,生死攸關。相對於歐洲來說,俄國對亞洲則不是那麼特別在意。俄國在亞洲的擴張,類似於西班牙在美洲的擴張,不完全是政府行為,而是官方和民間力量參半。但這種順其自然不甚著力的擴張,給俄國帶來的土地卻比他們在歐洲所得的大得多,正是在亞洲的擴張,才使得俄國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俄國在亞洲的擴張,著力不多,收獲很大,這是因為,第一,亞洲北部空地面積很大;第二,亞洲北部居民很少,而且原始,俄羅斯人對付他們,與西班牙人對付印第安人完全一樣。
我們就來看看俄國是怎樣在不經意間,一不留神,就把西伯利亞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輕易收入囊中的。
對西伯利亞的擴張開始於1581年。當時的伊萬雷帝正在立斡尼亞戰爭中被當時的歐洲強國波蘭和瑞典打得焦頭爛額,對於遙遠的西伯利亞根本沒有概念,他只是派了經常與西伯利亞汗國打交道的一個商人家族斯特洛岡諾夫家族去向西伯利亞汗國收取毛皮。該家族的部屬,哥薩克人葉爾馬克,率領一支840人的小隊伍上了路。那西伯利亞汗國是白帳汗國的後裔,相對於他們在南方大草原上的兄弟來說,這個老林子里的部落可謂是小國寡民,雙方戰斗的規模經常是幾百人對幾百人,和打群架差不多,和歐洲那種以舉國之力相拼的大戰不可同日而語。年邁的古楚汗和強悍的哥薩克苦苦周旋,到底弓箭長矛敵不過火槍火炮,1598年,西伯利亞汗國滅亡,古楚汗逃到南方草原,被那裡的人殺死。俄國吞並了西伯利亞西部。這其實是由一個商隊完成的。這支商隊在與西伯利亞汗國纏斗的時候,俄國本土正是留里克朝末代沙皇弱主費多爾在位,西伯利汗國於1598年滅亡時,費多爾已於這年一月死去,留里克朝絕嗣,俄國正陷於一片混亂之中。
在留里克朝與羅曼諾夫朝之間的混亂時期,俄國本土發生了大飢荒,三分之一的人餓死;並且俄國還遭到當時的歐洲大國波蘭的進攻,幾乎亡國。俄國本土的危機,並未影響到遙遠的北亞的俄羅斯商人們,他們仍在繼續他們在北亞的進軍。吸引他們的倒不是土地資源,他們不斷向前推進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毛皮。就在俄國本土一片大亂之際,北亞的俄國商人們又佔領了葉尼塞河一帶。隨著商人們的開拓,農民們也隨之而來。
1613年,羅曼諾夫朝建立,俄國本土這才穩定下來,俄國人在北亞的開拓也推進到了勒拿河流域。1632年,俄國商人們修建了俄國在北亞的第一個城市,雅庫次克城堡,沙皇在此設立督軍府,俄國官方開始接手在北亞的擴張。
俄國人於1639年推進到鄂霍次克海沿岸。之後,他們與貝加爾湖一帶的布里亞特蒙古人展開爭斗。原始的布里亞特人敵不過俄國的火器,七十年代,俄國人佔領了貝加爾湖一帶。
1689年,侵入黑龍江流域的俄國人與清帝國簽訂《尼布楚條約》,這是他們在亞洲的第一次退卻,不過,他們還是奪取了貝加爾湖以東地區。這時,俄國本土正是彼得的姐姐索菲婭大權獨攬,姐弟倆斗得你死我活的時候。這一年八月,彼得一舉推翻索菲婭的統治,奪取了政權。
之後一百餘年,俄國沒有再向遠東擴張,遠東似乎被遺忘了。十八世紀末,葉卡捷琳娜大帝統治末期,俄國人才又繼續向東進軍,吞並了楚科奇半島,並進而越過白令海峽,吞並了北美的阿拉斯加。不過,在遠東的擴張始終不是俄國人關注的重點,對俄國人來說,那隻是偏遠地區的小事,無關大局,所以,阿拉斯加後來又被輕易賣掉了。
正是在這不經意間,俄國奪得了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土地,使其一躍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對北亞的征服,俄國的民間力量出了大力。對應我們在本文開始時所說的,如果說俄國在歐洲的擴張是政府行為的話,那麼俄國在亞洲早期的擴張多半是民間行為。由此可見,對外擴張不僅是歷代沙皇皆如此,而且俄國人民也如此。擴張侵略,已經深入俄國人的骨髓,說俄國人侵略成性,恐怕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克里米亞戰爭之後,由於在歐洲擴張受阻,沙皇政府才把侵略的重點轉向亞洲,全力以赴,在中亞和遠東進行拓展。從歐洲到亞洲,俄國成為真正的雙頭鷹。
克里米亞戰敗後,俄國的矛頭指向中亞。在歐洲淪為二流的俄國,在亞洲卻所向披靡。至1875年,俄國用了二十年時間,出動大批軍隊,一舉征服了中亞諸汗國。1858年至1860年,俄國通過《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侵佔了清帝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一百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十九世紀下半葉,俄國又通過《勘分西北界約記》等不平等條約,侵佔清帝國西北五十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1900年,俄國趁清帝國發生義和團暴亂,侵佔了清帝國在烏蘇里江以東僅存的立腳點,江東**屯,然後,十七萬俄軍大舉南下,一舉侵佔清帝國東北全境,企圖將東北變成黃俄羅斯。
1904年,俄國與新興強國日本爆發戰爭,結果戰敗,被迫將東北南部讓給日本。
1911年,俄國又煽動中國的外蒙古獨立,趁機將外蒙作為其勢力范圍。
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俄國已成為面積達2280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總觀俄國在東西兩線的侵略擴張,重點在歐洲,由沙皇政府親自出馬;亞洲非重點,前期主要由民間力量完成,後期由沙皇政府接手。可見俄國由上到下,無不具有十分強烈的擴張性。對外擴張,成為俄羅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徵。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4448327.html
❼ 俄國在歐洲所佔領土的面積
俄羅斯的面積1707.54萬平方公里,在亞洲的面積為1110萬平方公里
,歐洲為597.54萬平方公里
❽ 俄羅斯侵略過哪些國家
1533年,立國不到50年的俄羅斯先後吞並了普斯科夫和梁贊,從立陶宛奪取了斯摩棱斯克。
1547年,俄羅斯的統治者伊凡四世被東正教主教宣布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從此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沙皇。在伊凡四世在位期間,他先後發動了多次遠征喀山的戰爭,最終將喀山汗國並入了俄羅斯的版圖,之後,為了打通地中海的入海口,伊凡四世發動了持續25年的立沃尼亞戰爭。
1583年,伊凡四世病逝。1598年,繼任沙皇費多爾也病逝,由於無後,留里克王朝自此終結。在經過了15年的內部斗爭之後,1613年,米哈伊爾·羅曼諾夫被加冕為沙皇,從此開始了羅曼諾夫王朝在俄羅斯長達300多年的統治。
1689年,彼得一世親政,他大刀闊斧的對俄羅斯帝國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拉開了俄羅斯快速崛起的序幕。彼得一世的改革就其直接目的而言是為了改變俄國貧窮落後的面貌,增強國的經濟軍事實力;而就其根本目的來看則是維奇向外擴張、奪取世界霸權奠定基礎。
圍繞稱霸這一國整體目標,彼得一世所確立的國戰略發生了從地域性蠶食向世界性侵略的轉變。這個轉變的基本標志,一是從蠶食周邊土地轉變為爭奪海洋;二是從爭奪東歐霸權轉變為爭奪以歐洲為重點的世界霸權。彼得一世在位期間先後發動了的主要展示包括連次遠征雅俗、北方戰爭、進軍普魯特河、遠征波斯、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奪取遠東水域、侵佔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通過這些戰爭,俄羅斯不僅大大拓展了疆域,而且奪佔了面向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入海口,使俄羅斯由內陸國成為瀕海強國。由於彼得一世對俄羅斯擴張和崛起的巨大功績,1721年,彼得一世獲得了「大帝」和「祖國之父」的尊號,俄羅斯也正式改名為「俄羅斯帝國」。
1725年,彼得大帝病逝,俄羅斯政局一度陷入混亂。即使是在國內政局混亂的情況下俄羅斯的沙皇們仍然念念不忘對外擴張侵略。在東方,俄羅斯除了進一步加強對我國黑龍江流域的入侵外,在1741年越過白令海峽侵入了阿留申群島和阿拉斯加。在西方,通過與瑞典的戰爭將帝國的西北邊境推進到庫門聶河一線。此外,還不同程度地參加了「七年戰爭」、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對土耳其戰爭等。
1762年,葉卡捷琳娜二世成為俄羅斯沙皇。作為彼得一世對內對外政策的繼承者,葉卡捷琳娜二世繼承了沙俄歷來以軍事為手段的領土擴張政策。南入黑海,西吞波蘭,北控芬蘭。鞏固和擴大了俄國在彼得一世時期所佔領的波羅的海亞南地區的地位。將克里木半島、諾曼半島和庫班河南岸地區納入其管轄之下,在此基礎上組建了黑海艦隊,以克里木半島為基地積極向東南歐、中近東以及地中海地區擴張。同時,通過瓜分波蘭,把俄羅斯的西部邊界從比聶伯河推進至涅曼河和布格河一線,深入中歐,為干涉歐洲事務打開了方便之門。
179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病逝,繼任的保羅一世沙皇1801年死於宮廷政變,皇太子亞歷山大一世即位。亞歷山大一世在位期間堅持以同拿破崙爭霸為其對外政策的中心,並繼續向高加索、黑海和芬蘭方向擴張。1809年,吞並芬蘭。1812年佔領了土耳其的比薩拉比亞地區和南高加索地區。1813年將喬治亞、亞塞拜然和達吉斯坦並入俄國。
1825年,有「棍棒」沙皇之稱的尼古拉一世登基。他將繼續保持拿破崙戰爭之後俄羅斯取得的歐洲霸權和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擴大俄國在巴爾乾和南高加索的勢力作為俄羅斯帝國對外政策的兩個主要目標。1826年到1828年,通過對波斯的侵略戰爭吞並了亞美尼亞地區。1828年底到1829年再次入侵土耳其,割佔了多瑙河口及其附屬島嶼以及黑海東岸的廣大地區,將土耳其的勢力徹底逐出了南高加速,強迫土耳其承諾向俄羅斯無條件開放土耳其海峽。在東方,則加緊對我國領土的蠶食,於1853年佔領庫頁島,到1857年已經實際控制了我國黑龍江以北的廣大地區。1853年,尼古拉一世發動了旨在佔領伊斯坦布爾,徹底吞並土耳其的克里米亞戰爭,但由於其侵略擴張的胃口超出了自己的實力,這場戰爭在英法的干涉下以失敗告終。
1855年即位的亞歷山大二世因其開明的對內政策被稱為「解放者」沙皇,然而在對外擴張上卻一如其先祖野蠻而貪婪。僅對我國,通過1858年5月的《璦琿條約》、11月的《北京條約》和1864年的《勘份西北界約記》,攫取了近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其繼任者亞歷山大三世更是變本加厲,將中亞地區39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變成了沙俄的殖民地,並進一步蠶食了我國7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894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此時的俄羅斯帝國已經是江河日下,國內矛盾日益尖銳突出。即使在這樣一種即將面臨崩潰的局勢下,俄羅斯帝國仍然在繼續著對外擴張的步伐。1911年,俄羅斯策動外蒙獨立,入侵中國唐努烏梁海地區。
❾ 俄羅斯在歐洲的部分有多大俄羅斯在歐洲的部分 占歐洲
俄羅斯領土總面積為1705.54萬平方公里,歐洲部分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4,即426.835萬平方公里。歐洲面積1000萬平方公里。
在亞洲的部分1300萬平方公里,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