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實拍俄羅斯偏遠農村,他們有多窮
你要是和他們聊天,其實他們活的很好,一點都不窮,只是你不能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而已。只要他們肯工作,一般的工資是5000元,肉比中國便宜一半,自己家有土豆。燒火柴是免費的,在極地地區國家還有補助。要是殘疾人國家補助1500元再找一份打更的工作2000元,活的比中國人強多了。住的房子是比中國人的破,可是中國人現在除了房子,還有啥?
2. 俄羅斯的房子是怎麼樣的
俄羅斯的房子多是土木結構磚瓦結構的。俄羅斯是緯度比較高的中高緯度國家。獲得太陽光熱比較少。冬季長寒冷,夏季短而溫暖。大部分地區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所以俄羅斯的房屋窗戶都有三四層窗戶。房屋的地基都是打在木樁上,俄羅斯的凍土層比較深。
3. 中國人到俄羅斯,看看俄羅斯農村房子什麼樣,有你
中國人是覺得大床是比較舒服的,但對於俄羅斯人來說就是,沒有這種大床的概念,因為小床是比較有安全感。
4. 俄羅斯鄉村建築多就地取材取自當地豐富的什麼
俄羅斯鄉村建築多就地取材取自當地豐富的木材。
俄羅斯風格設計多以簡練的色彩和冷靜的基調為主,在強調理性冷靜的同時又加入少許的出奇的創意加以配置,用《這個殺手不太冷》這部電影來形容它的風格最適宜不過。
總體特徵是輕盈、華麗、精緻、細膩。室內裝飾造型高聳纖細,不對稱,頻繁地使用形態方向多變的如「C」「S」或渦卷形曲線、弧線,並常用大鏡面作裝飾,大量運用花環、花束、弓箭及貝殼圖案紋樣。善用金色和象牙白,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卻豪華富麗。室內裝修造型優雅,製作工藝、結構、線條具有婉轉、柔和等特點,以創造輕松、明朗、親切的空間環境。
5. 為什麼俄羅斯農村房子是木質結構
你好
由於歷史及環境的原因,在俄羅斯有許多木結構建築,這些建築規模宏大,做工精細,經久不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諾夫哥羅德--俄羅斯的故鄉,這里有許多典型的的木結構建築。雖說俄羅斯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而且土地面積大,森林面積也大,古代人普遍居住在純木材建造的房屋中。但很顯然,像諾夫哥羅德這樣規模這么精緻的木屋,也不是普通農民能居住的。
望採納,謝謝
6. 俄羅斯族的居住房屋
俄羅斯族居住房屋特點:
房門北開,南北兩面設窗,少數三面、四面設窗。門窗皆為雙層,門窗上的擋雨板和房檐的嵌板大都雕刻花紋並塗漆,窗戶外面安擋雨板,晝開夜關,冬抗寒風夏擋雨。庭院寬敞,有整齊的、也是木刻楞的牛舍、豬圈、雞架、狗窩和倉庫。院內栽種花卉,夏日爭奇斗艷,競相開放。不少人家還在院內或門斗設夏日廚房,使主房涼爽宜人。
居室內壁鑲嵌高1米左右的木板牆圍子,鋪木質地板、天棚。室內大客廳、小居室,廳內設套間,擺大橢圓高角桌,上面常擺放著鮮花或塑料花,並有造型古樸典雅的電開水壺、茶具,廳外設廚房、卧室。廚房連接客廳的一角搭烤爐,平時烤麵包、列巴等麵食,冬季可取暖。俄羅斯族人極愛清潔,廚房和烤爐經常粉刷白灰漿,一塵不染。俄羅斯族信奉東正教,居室的東南牆角上方通常會架著裝飾的三角板,供奉耶穌和聖母瑪利亞像,擺著聖經。
7. 俄羅斯農村長什麼樣為什麼去過的都說太普通了
以前,我認為旅遊就應該去到當地最著名的景區,拍照打卡才算是到此一游。但也因為如此,常常都是走馬觀花的游歷完了一個又一個景區。回首一想,才知道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之中錯過了許多。
有人說,想要了解一個國家最真實的面貌,便是去當地的農村感受感受。在農村裡面,你會發現這個國家不一樣的面貌。這不,就有一位中國遊客,在去俄羅斯遊玩的途中,前去農村探訪。
這幾年來,我們中國與俄羅斯的交流都比以前要密切的多,我們中國遊客也特別喜歡去俄羅斯遊玩。不過,主要去的都是一些著名景區,在首都莫斯科觀光。其實,如果有機會的話,來到俄羅斯感受感受也是一場不錯的旅途!
8. 總感覺去了一個假的俄羅斯,他們農村到底有多窮
俄羅斯作為我們北方的一個鄰國,一直以為這樣一個國家雖然隨著蘇聯解體之後經濟已經大不如前了,但是也沒有想過,俄羅斯的農村其實也是比較貧窮的,去俄羅斯農村走過之後,突然有一種感覺是去了一個假的俄羅斯一樣。有圖有真相哦!
然後參觀了他們的廚房,好吧,這樣的環境雖然中國也依然存在,但是沒想到俄羅斯這個曾經的大國,竟然也還有這樣貧窮的地方啊。
9. 俄羅斯的住房是政府分配還是自由買賣
盡管俄羅斯的領土面積比冥王星還要大,但目前俄羅斯家庭的單元住房每套平均建築面積僅為52平方米。1959年7月24日,美國副總統尼克松訪問蘇聯,並在莫斯科索科爾尼基公園為美國國家展覽會揭幕,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與尼克松展開了著名的「廚房辯論」,赫魯曉夫宣揚蘇聯住房改革的成功,自豪地說蘇聯人不花錢就可以住進實用的房屋。這樣的底氣,來源於一種標准化住房革命——赫魯曉夫樓。
赫魯曉夫樓曾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城市發展項目。面對二戰後城市規模爆炸式擴張、人口迅速增長、住房嚴重短缺的現象,1954年,蘇聯政府在五年計劃中提出:「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低的成本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以確保1980年每戶家庭都能在屬於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產主義的到來。「
赫魯曉夫命令建築師開發一種可迅速復制的建築模板,使其成為全世界的典範。與標榜古典主義的斯大林時代建築有別,赫魯曉夫樓統一規劃為5層,這樣就免去了裝電梯的費用,且沒有任何不必要的裝飾。
整個樓房簡單便宜,可以大規模工廠化的批量生產,生產和建設速度快。在實際操作中,15天就能蓋一棟樓,房屋外觀很簡單,不允許有任何雕琢的花紋裝飾。
在這位領導人「我們不反對美麗,我們反對浪費」的指示下,樓體採用預制板結構,不設垃圾通道,並嚴格控制廚房、衛生間、門廳和過道的面積。由於施工只需短短數周,類似的建築很快在蘇聯遍地開花。
1958年,首個實驗住宅區在莫斯科南郊的切廖姆什基村開工。該項目採用住宅設計競賽的優勝方案,3種主力戶型分別為30平方米的一居室、44平方米的兩居室,以及60平方米的三居室,成為此後在蘇聯廣泛應用的樣板式住宅。
作為蘇聯時代的獨特風景,赫魯曉夫樓一度化解了嚴重的住房危機。到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時,近1/4(約5400萬)的蘇聯人住進了新居。1961年,蘇聯的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達到1.27億。
半個世紀前,幾乎全世界都為蘇聯的大規模計劃經濟量產「新生活」而驚嘆。1967年,一位美國國家標准局官員對《芝加哥論壇報》表示,「蘇聯人想發明世界上唯一的大規模廉價住宅建設模式,他們所做的一切讓人吃驚。」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類似的建築在俄羅斯各地頗為常見。這些用混凝土預制板搭建的長方體不帶任何裝飾,秩序井然地矗立在裸露的黑土地上,遠遠望去,活像一堆堆排列整齊的火柴盒。
赫魯曉夫時期建造了大量標准住宅樓,全國各地都非常相似。以至於有一部蘇聯電影就是這個主題,男主人出差到另一個城市,居然有跟自己家一模一樣房子,只差個老婆了。蘇聯電影《命運的捉弄》中,批量生產的住宅樓成為男女主人公相識的契機——醉酒的男主角住在莫斯科的一棟赫魯曉夫樓里,在新年夜誤打誤撞地登上了去列寧格勒的飛機,然後在陌生的城市用自家鑰匙打開了女主角的房門,開啟了一段情緣。
赫魯曉夫樓在設計之初盡可能地滿足居民對舒適性的要求。今天看來,這種「舒適」相當有限——廚房為6平方米,衛生間被壓縮到4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僅5平方米。不過,赫魯曉夫對此十分滿意,稱「只要容得下我,其他人都不會有問題」。
雖然空間局促,但居民甘之如飴。人們發明了折疊沙發、可以拉出書桌的櫃子、可以拉出餐桌的碗櫃、藏在窗檯下的冷藏櫃等,桌下、床下和一切能利用的角落都被用來儲物。
其實傳說中的蘇聯式新生活,即「共產主義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都是騙人的。老百姓住房緊張充斥著整個蘇聯時期,從斯大林時代到赫魯曉夫當政,再到勃列日涅夫。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這就是赫魯曉夫式的典型布局,內部空間很小,按照設計滿足一般人日常生活就可以了。當初的每一平方厘米的建築面積都經過了詳細的數學模型計算和人體工程學設計,包括人體在廚房、廁所和浴室的活動范圍,最後得出結論,以最節約的面積來滿足居住要求。但是實際生活經常是不夠用的。
上圖為赫魯曉夫樓的一居室平面圖,廚房5.3平方,門廳過道3.1平方,廁所2.7平方,卧室12.4平方,總面積23.5平方米,可滿足一個三口之家的勉強居住。當然也有大的,一般5口人住在50平方的房子。
蘇聯早期的公寓樓都是混居筒子樓,公用的廚房,因為爭搶做飯的優先權,主婦們經常吵架,而男士們則把廚房作為聊天的公共空間,以至於大多數政治笑話都是公共廚房裡流傳出來的。筒子樓的衛生間也是公用的,卻配備著坐便抽水馬桶,但是沒有馬桶墊圈,需要各家自備,上廁所的時候,住戶拎著自己的馬桶墊圈去......
赫魯曉夫認為斯大林時代的房子過於奢侈,設計師浪費國家和人民的錢,設計出普通老百姓根本不需要的花瓶式建築,誰會去欣賞你家樓道漂不漂亮,屋檐的雕刻美不美?
隔音很差,設計年限最多50年,那個時候認為大家再過幾十年就能實現社會主義,到時候肯定再換房子,雖然實際上發現可能不止50年的使用,至今俄羅斯很多家庭依然在居住,部分房子已經成危房。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開始建設稍微好一點的房子,這實際上也是赫魯曉夫樓的改良版,比較舒適一些,如果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也可以買來居住,主要在80年代建造。樓層多為十幾層,有電梯,房間面積比較大。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目前俄羅斯全國都在進行老式住房的改造。根據即將實施的計劃,莫斯科將投入3.5萬億盧布,在20年裡拆除8000棟蘇聯時代的舊房,包括1000棟赫魯曉夫樓,160萬名居民將搬遷。
俄羅斯的還保留有大量的革命前樓房(俄語:дореволюционные дома),是指1917年之前建造的房子,在聖彼得堡甚至能買到1755年的房子,而且銀行還可以還房貸。這些房子的質量非常好,最大的優點是結實。
斯大林式建築的等級區別比較大,蘇聯幹部和知識分子住的房子較好一些。如果按年代劃分,50年代早期和中期的斯大林式建築質量最佳,外觀也是精雕細琢。50年代後期的斯大林建築最難看,比較簡單,因為這時正好是赫魯曉夫上台,強調節儉,很多斯大林建築在建設中途就決定減少裝飾。
斯大林式建築的建造時間從上個世紀30年代一直延續到50年代中後期。
斯大林建築內外部裝飾都很漂亮,內部設施應有盡有,保存較好的建築即便在21世紀也是優良的住所。房間內天花板至少在3.5米以上
直至目前,俄羅斯人的住房也並不想傳說中的寬敞大氣。據統計,俄羅斯77%的居民居住單元房,居住獨棟住房的只有23%。俄羅斯公寓式住宅的單元房建築面積普遍都非常小,卧室面積也相當小,俄羅斯家庭的每套單元房平均建築面積僅為52平方米,其中一居室平均面積33平方米,兩居室平均面積47平方米,三居室平均面積63平方米,四居室平均面積100平方米。俄國人的住房以兩居室為主,在現存的各類住房中,一居室佔23%,兩居室佔40%,三居室佔29%,四居室以上佔7.7%。
不過,在俄羅斯計算房子的面積,不是建築面積,而是實際使用面積。俄羅斯住房的公攤面積也小得多,基本上只計算從你家門口到電梯門口這一段的公攤面積。在俄羅斯,不管是新房子還是舊房子,小區環境很好,大樹參天,綠草茵茵。
上圖為俄羅斯目前的普通樓盤,建造於2016年,黃色為一居室,面積小於40平方。綠色為2居室米,面積小於60平方米。藍色為3居室,面積小於80平方米。在俄羅斯,面積超過150平方米的公寓就算是土豪級別了。
俄羅斯的免費住房也是以訛傳訛,事實是這樣的:蘇聯解體後,葉利欽頒布了《俄羅斯聯邦住房私有化法》、《保障每家庭單元房或獨棟房》和《住房公用事業改革》三項法令,規定已有的公房應按照人均18平方米無償轉給個人成為私產,超出部分由居民掏錢補足。此後衛國戰爭家庭、低保殘障仍可申請無償分房,但需等待100年,普京上台後才好轉。目前俄羅斯居民的住房私有率大約是70%,另有三成是國有住房,分配給符合條件的居民租賃居住,例如武裝部隊的軍官,政府官員、衛國戰爭老戰士等等。
蘇聯剛解體時的1991年,俄羅斯的人均住房面積是16.8平方米,到了2013年,俄羅斯的人均住房面積增長至22平方米,而中國這一年的城鎮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為32.9平方米和37.1平方米。
10. 俄羅斯農村的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
地廣人稀,這是我們對於俄羅斯的第一印象。我國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為143人。而俄羅斯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8.6人。
尤其突出的是,俄羅斯的大部分人口都分布在東歐地區,在俄羅斯東北地區,每平方公里也就一個人。因此,俄羅斯有太多地方沒開發出來,這也是中國農民喜歡去俄羅斯租地當農場主的原因。
除了傳統的糧食作物,在俄羅斯很多地方還有著狩獵的習慣。他們主要分布在較為偏遠的西伯利亞等地區。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用木頭建設的房屋,大部分為獨門獨戶,歐洲風情濃郁。這些房屋可以用外牆的顏色來區分主人的富裕程度,顏色越鮮亮,說明越有錢。
當然,俄羅斯偏遠農村,也存在貧困戶,日子過得比低保戶還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