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俄羅斯的政府職位
俄羅斯聯邦目前是按照三權分立的原則來調整其國家的政治生活的。《俄羅斯聯邦憲法》規定,俄羅斯聯邦是共和制的民主聯邦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原則和總統制。
第一,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是憲法、人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的保障。總統按照憲法和法律履行職責。經國家杜馬同意任命。
第二,議會。俄羅斯聯邦議會,由聯邦委員會(上院)和國家杜馬(下院)組成。是俄聯邦國家權力機關的獨立組成部分,是俄羅斯聯邦的代表與立法機關。 俄羅斯聯邦議會的主要權力是通過聯邦憲法和法律。根據俄聯邦憲法的規定,所有的法律草案都要提交國家杜馬。聯邦法律由國家杜馬通過。聯邦委員會審議批准國家杜馬通過的法律。對總統、政府和司法機關具有監督權。議會的上院即聯邦委員會可以罷免俄羅斯聯邦總統的職務,議會的下院即國家杜馬可以提出罷免俄羅斯聯邦總統的指控,決定對俄羅斯聯邦政府的信任問題。
第三,憲法法院。俄羅斯憲法法院是法院系統用以制約總統和議會,平衡行政、立法、司法權力關系的一個機構。它有權對政府首腦頒布的行政命令和議會制定的法律作違憲性審查,即看它是否符合憲法,並有權宣布違反憲法的行政命令和法律無效。
㈡ 俄羅斯現今最高軍銜是什麼,俄羅斯擁有最高軍銜有幾個
俄羅斯的現行軍銜制度
俄羅斯的軍銜制度分為6等20級,海軍自成體系,蘇聯解體以後,軍銜由原來7等22級壓縮為6等20級,
相對蘇聯軍銜有所精簡
1、正式取消了蘇聯時代只授予過斯大林的大元帥銜。
2、蘇聯元帥、蘇聯海軍元帥更名為俄羅斯聯邦元帥。不常設,為最高軍銜,海軍和其他兵種均可提拔。蘇聯時代相應級別將領,均享受俄羅斯聯邦元帥待遇。而新榮獲該軍銜的,唯有前國防部長、戰略火箭軍司令謝爾蓋耶夫一人。
3、設俄羅斯大將、俄羅斯海軍元帥,其級別相當於蘇聯時期軍兵種主帥、海軍元帥和大將,將過去2級壓縮為1級,也不常設,只酌情授予資歷較高的將領。
俄羅斯現役最高將領
尼古拉·葉格羅維奇·馬卡羅夫(Николай·Егорович·Макаров),(1949.10.07-),1949年出生於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梁贊州盧布諾夫斯基縣格列波瓦村[1] 。是羅斯國防部前副部長,武裝力量前總參謀長。
1967年至1971年在莫斯科高等諸兵種合成指揮學校學習,並以優異成績畢業。1977年至1979年在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成績優異。1979年畢業後被分入貝加爾軍區工作。1999年9月- 2002年 - 12月擔任莫斯科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一職。2009—2012年擔任俄羅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一職。在其任內,與時任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共同實行軍隊大改革,收到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的支持,並准許其在65歲退休。2012年底謝氏因涉嫌貪腐問題下台,馬卡羅夫受到牽連,於2013年11月7日剝奪其一切職務,其職務由莫斯科軍區總司令格拉西莫夫·瓦列里·瓦西里耶維奇上將(2013年2月20日被授予大將軍銜)接任。
㈢ 請問俄羅斯軍隊軍官晉銜和晉級的難度是怎樣的
軍銜是區分軍人等級,表明軍人身份的稱號、標志,是國家給予軍人的榮譽。通常由元帥、將官、校官、尉官、士官、士兵構成其等級體系。以置於肩、領或袖、帽等處的專門徽章符號,標志軍人的軍銜等級和所屬軍種、兵種及專業勤務。軍銜的種類,按其性質,可分為正式軍銜、臨時軍銜和榮譽軍銜;按兵役,可分為現役軍銜、預備役軍銜和退役軍銜。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軍銜是軍人的終身榮譽,非經法律判決不得剝奪,具有一定功績的軍人退役後,在規定的場所有權著佩帶軍銜符號的軍服。實行軍銜制度,有利於提高軍人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加強軍隊的組織紀律性,方便軍隊的指揮和管理,促進軍隊正規化建設;對國際聯盟作戰和軍隊交往也具有重要意義。
軍銜等級的設置,同軍隊的規模和體制編制密切相關。歐洲早期的軍隊,最大編制是團,所以當時最高軍銜只是上校,將軍則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揮作戰的首領。以後,隨著軍隊組織編制擴大,將軍遂劃分為若乾等級,以指揮不同規模的軍隊。各國軍官軍銜同軍隊職務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通常是一職兩銜,即:上尉(中尉)一連長,少校(上尉)—營長,上校(中校)一團長,大校(上校)一旅長,少將(大校)一師長,中將(少將)一軍長,上將(中將)一方面軍(或大軍區)司令官。軍銜授予的條件和程序,各國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規定。歷史上存在過的最高軍銜為納粹德國的「帝國元帥」,世界上僅有一人獲此軍銜——赫爾曼·戈林 Herman Wilhelm Goering (1893-1946)
授予軍銜,一般以軍人所任職務的編制軍銜、政治品質、服役經歷及勞績貢獻為依據。軍官軍銜的授予,許多國家集中在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手中,也有的國家將中、下級軍官軍銜的授予權賦予國防部和高級軍事機關。軍銜晉升是軍人的一種權利。各國對校級以下軍官及士兵軍銜的晉升期限,都有具體、嚴格的法律規定;將官軍銜的晉升,通常實行擇優選升,不規定具體期限。和平時期,軍銜一般都是按期逐級晉升,因職務提升而軍銜低於新任職務的編制軍銜,或在工作中建有突出功績的軍官,軍銜可提前晉升。為使軍人的軍銜與其所任職務相一致,有的國家實行臨時軍銜制度。如美國規定,下士以上軍人正式軍銜尚未期滿,而被正式任命或臨時任命為比其正式軍銜高的職務時,則授予同新任職務相適應的臨時軍銜。臨時軍銜,一般都高於本人的正式軍銜。被授予臨時軍銜的人員,其權力和服裝式樣與正式軍銜相同。職務下降時,臨時軍銜亦隨之下降,但不得低於原有的正式軍銜。英國、印度等國,亦實行臨時軍銜制度。
軍銜是多數國家規定軍官服役年齡和軍人享受物質待遇的重要依據。軍官服役年齡的大小,同軍銜的高低成正比,不過這種比率逐步呈縮小趨勢。如20世紀初,日本規定上將65歲,少尉45歲,而80年代末規定上將60歲,少尉53歲,上將與少尉的最高服役年齡之差,由20歲縮小到7歲。西方國家軍官的薪金,大多以軍銜作為依據,東歐一些國家的軍官,軍銜則為薪金構成的一部分。
中國古代有一套獨特的武職官員等級制度。秦漢時期,官員的等級稱「石」。魏晉以後,官員的等級稱「品」,多數朝代的武職官員等級設9品18級(每品分正、從兩級)。唐宋時期,武職官員等級設9品32級。隋唐以後,在品之外還設有「武階」。階數多少各朝不等,多者45階,少則18階,每階均有等級稱號,如驃騎大將軍、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以不同顏色和圖案的冠服佩飾標志官員的品階,是中國古代武階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它表明中國封建社會武職官員的等級制度已趨完善。清朝末年,清政府參仿西方軍事制度,實行營制改革。從1904年開始至1911年3月,歷時6年多,逐步地在中國軍隊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銜制度,取代了傳統的武階制度。中國初次建立的軍銜設6等18級:上等第一級包括大將軍、將軍、正都統,第二級為副都統,第三級為協都統;中等第一級為正參領,第二級為副參領,第三級為協參領;初等第一級為正軍校,第二級為副軍校,第三級為協軍校;額外軍官一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兵分正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辛亥革命後,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改定軍銜等級為6等16級:上等軍官稱將軍,中等軍官稱都尉,初等軍官稱軍校,每等分大、左、右3級;額外官佐1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
1912年8月,中華民國政府重新命名軍銜稱號:上等軍官稱將官,中等軍官稱校官,初等軍官稱尉官,每等分上、中、少3級;准尉官1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1927年國民黨政府成立後,沿用上述軍銜稱謂,除1935年將上將區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外,其餘等次相沿不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55~1965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度時,軍銜設7等19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設而未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在實際授銜過程中,還授予了准尉軍銜作為尉官的最低一級。1988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恢復實行軍銜制度,軍銜設6等18級:一級上將(設而未授)、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軍士長、專業軍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1993年4月,士官軍銜增加等級,軍士長和專業軍士軍銜,由高至低各分為四級、三級、二級、一級。1994年5月,將官軍銜中不再設一級上將。1995年5月10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3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規定預備役軍官軍銜為3等8級:預備役少將;預備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預備役上尉、中尉、少尉。
軍銜出現於15~16世紀西歐一些國家,故習慣上稱其為西歐式軍銜。17~18世紀,西歐式軍銜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採用,形成一種國際性軍隊等級制度。各國軍銜的形式大同小異,通常以將、校、尉、士、兵構成其等級體系,其等級設置數量的多少不一。將官,多者設5級,少者設1級,設2級、3級、4級者皆有。校官、尉官,有的國家各設3級,有的國家設4級。准尉,有的國家不設,有的國家設置,但其等級數量不同,少者1級,多者6級。軍士,多數國家設3級或4級,少數國家設兩級或5級、6級、7級。兵,多數國家設兩級或3級,少數國家設1級或4級。陸軍、海軍和空軍的軍銜設置,多數國家三者基本一致,少數國家略有差異。平時與戰時軍銜的設置,絕大多數國家沒有什麼區別,但有的國家的最高軍銜,如蘇聯的大元帥、美國的五星上將,平時一般不授。
幾個主要國家的基本軍銜等級設置情況如下:
美國軍銜設6等26級:五星上將、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五級准尉、四級准尉、三級准尉、二級准尉、一級准尉;總軍士長、一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俄羅斯軍銜設7等20級:俄羅斯聯邦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高級准尉、准尉;大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朝鮮軍銜設6等23級:大元帥、元帥、次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特務上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中等兵、下等兵、列兵。
越南軍銜設5等17級: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古巴軍銜設6等16級:總司令(相當於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軍士長、軍士;上等兵、列兵。
印度軍銜設7等20級:元帥: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三級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韓國軍銜設6等20級:元帥: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日本自衛隊軍銜設6等18級: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阿爾及利亞軍銜設6等17級: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軍士長、軍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英國軍銜設8等19級:元帥;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法國軍銜設5等20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總軍士長、軍士長、准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下等兵、列兵。
加拿大軍銜設6等17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列兵。
軍銜制度在中國已有近百年歷史。20世紀初,晚清軍隊引入世界通用的軍銜制度。以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幾個時期實行的軍銜制度,基本上都是在清末軍銜制度基礎上的發展和沿革。
㈣ 俄羅斯聯邦主席是啥職務 俄羅斯總統普京簡歷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主席是政府首腦。
1、俄羅斯聯邦主席
俄羅斯聯邦政府是俄羅斯聯邦的行政機關,首腦稱為聯邦政府主席(總理),這一職位由總統任命同時需得到國家杜馬認可。
政府首腦決定政府工作的基本方向並領導這一工作,向總統提交有關聯邦權力執行機構組成的建議。
2、普京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1952年10月7日出生於列寧格勒(現為聖彼得堡),俄羅斯總統。曾擔任俄羅斯總理、統一俄羅斯黨主席、俄白聯盟部長會議主席。
普京先後四次當選俄羅斯總統,擔任總統期間,整體提升了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的國際地位,在對內外政策方面偏強硬,在民主方面遭到很多爭議,被認為是一位「鐵腕總統」。
普京致力於復興俄羅斯超級大國地位,對內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整頓經濟秩序,加強軍隊建設;對外努力改善國際環境,拓展外交空間,維護本國利益,在國際舞台上恢復了世界性強國地位。
(4)俄羅斯總長是什麼級別擴展閱讀:
普京在俄羅斯國內幾乎變成了人民的偶像式人物,變成了年輕人心目中的「變形金剛」――符合各種人的胃口和嗜好。普京作為「007」式的傳奇人物,已經開始被拍攝成驚險的偵探片,神勇無敵,所向披靡。
普京形象已經被譜寫成流行歌曲廣為傳唱。2002年,一首叫做《嫁人就要嫁普京這樣的人》的流行歌曲風靡俄羅斯的大街小巷。
當年普京在聖彼得堡生活和工作過的老房子,如今已經變成了旅遊熱線;當年普京在德國德累斯頓市住過的地方,同時也變成了德國人賺錢的旅遊勝地。
普京的形象已經被畫成了套娃娃,變成俄羅斯最炙手可熱的紀念品;普京的照片也已製作成掛歷,變成了所有官員最為自豪的收藏品。
㈤ 中國、美國、韓國、日本、俄羅斯的軍銜從小到大依次是什麼
中國現在的軍銜從小到大依次是 少尉 中尉 上尉 少校 中校 上校 大校 少將 中將 上將美國的依次是 准尉 中尉 上尉 少校 中校 上校 准將 中將 上將 其中准尉是不屬於士官也不屬於軍官的獨立等級 共分五級 分別是 一級准尉 二級准尉 三級准尉 四級准尉和高級准尉 上將也分為幾個級別 分別是兩星上將 三星上將 四星上將 和五星上將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邊不在授予 目前軍銜最高的上將就是指揮91年海灣戰爭盟國部隊的 施瓦茨科普夫四星上將
德國的軍銜制度如下:一、陸軍軍銜:
最高統帥——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1);
元帥——陸軍元帥(3);
將官——大將(4)、兵種上將(5)(分步兵、騎兵、炮兵、裝甲兵、裝甲擲彈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種)、中將(6)、少將(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級上士(15)、二級上士(16)、中士(18);
軍士——一級下士(19)、二級下士(20);
兵——二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滿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以上共8等22級。(另有一說:1944年增設大尉軍銜,未證實。)
總參勤務軍官軍銜設:總參勤務上校(9)、總參勤務中校(10)、總參勤務少校(11)、總參勤務上尉(12)等2等4級。總參勤務軍官的待遇、晉升等方面均優於同級別的軍官。據當時德國將軍的回憶,一個總參勤務上校可以監督、參與集團軍群級部隊的作戰指揮,頗有點「欽差」的味道。著名的「七二零狼穴爆炸案」的主謀施陶芬貝格,在任後備軍參謀長時就被改授總參勤務上校軍銜。
二、空軍軍銜:
元帥——帝國元帥(2)、空軍元帥(3);
將官——空軍大將(4)、兵種上將(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術兵、航空通信兵、空軍等6種,其中「空軍上將」只授予非空軍出身而從其他軍種、部隊或地方調入的人員)、空軍中將(6)、空軍少將(7);
校官——空軍上校(9)、空軍中校(10)、空軍少校(11);
尉官——空軍上尉(12)、空軍中尉(13)、空軍少尉(14);
士官——空軍一級上士(15)、空軍二級上士(16)、空軍中士(18);
軍士——空軍一級下士(19)、空軍二級下士(20)、空軍上等兵(22);
兵——空軍一等兵(23)、空軍二等兵(24)、空軍三等兵(25)、空軍列兵(27)。
以上共7等22級。飛行勤務軍銜設飛行勤務上校至飛行勤務二級下士,共4等11級。
三、海軍海上軍銜:
元帥——海軍元帥(3);
將官——海軍大將(4)、海軍上將(5)、海軍中將(6)、海軍少將(7)、海軍准將(8);
校官——海軍上校(9)、海軍中校(10)、海軍少校(11);
尉官——海軍上尉(12)、海軍中尉(13)、海軍少尉(14);
士官——海軍一級上士(15)、海軍二級上士(16)、海軍一級中士(17)、海軍二級中士(18);
軍士——海軍一級下士(19)、海軍二級下士(20)、一級上等水兵(21)、二級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以上共7等24級。
四、海軍海岸軍銜:
將官——海岸少將(7);
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
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
士官——海岸一級上士(15)、海岸二級上士(16)、海岸一級中士(17)、海岸二級中士(18);
軍士——海岸一級下士(19)、海岸二級下士(20)、海岸一級上等兵(21)、海岸二級上等兵(22);
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
以上共6等19級。
五、武裝黨衛隊軍銜:
將官——黨衛軍大將(4)、黨衛軍上將(5)、黨衛軍中將(6)、黨衛軍少將(7);
校官——黨衛軍准將8)、黨衛軍上校(9)、黨衛軍中校(10)、黨衛軍少校(11);
尉官——黨衛軍上尉(12)、黨衛軍中尉(13)、黨衛軍少尉(14);
士官——黨衛軍一級上士(15)、黨衛軍二級上士(16)、黨衛軍中士(18);
軍士——黨衛軍一級下士(19)、黨衛軍二級下士(20);
兵——黨衛軍一等兵(23)、黨衛軍二等兵(24)、三等兵(25)、黨衛軍上等列兵(26)、黨衛軍列兵(27)。 日本的軍銜制度
1945年二戰結束前,舊日本軍銜分為將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計六等十六級。所謂准士官即准尉,下士官即軍士。按日文稱謂其十六級次序為: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海軍軍銜,分為將官,上長官(同陸軍佐官),士官(同陸軍尉官),准士官(准尉),下士(軍士)和卒,計六等十八級。下士官以上的等級與陸軍相同,而兵的等級較陸軍多兩級,分為一,二,三,四,五等水兵。
二戰後,日本於1950年開始重建軍隊,至1954年建成陸,海,空三軍,稱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軍銜分幹部,曹士兩大類。其幹部仍為將,佐,尉,三等九級,但軍銜稱謂與舊日軍有所不同,將官分為將一,將二,將補,分別相當於上,中,少將;佐官稱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尉官稱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曹士稱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長(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1970年增設准尉,1980年又增設曹長(即軍士長)。目前,日軍官兵的軍銜共有六等十八級。
日本新舊軍銜名稱日,漢對照表
舊日軍 戰後自衛隊 漢譯名
大將 將一 上將
中將 將二 中將
少將 將補 少將
大佐 一佐 上校
中佐 二佐 中校
少佐 三佐 少校大尉 一尉 上尉
中尉 二尉 中尉
少尉 三尉 少尉
准士官 准尉 准尉
曹長 軍士長
曹長 一曹 上士
軍曹 二曹 中士
伍長 三曹 下士
上等兵 士長 上等兵
一等兵 一士 一等兵
二等兵 二士 二等兵
三等兵 三士 三等兵
元帥只是大將的名譽加級而已,有很多好處,比如參加元老院,拿元帥杖,配校官,尉官各一名,是天皇的軍事顧問,稱呼一般為海(陸)軍大將,元帥***. 俄羅斯軍銜制度俄羅斯軍官軍銜分4類12等。其中:尉官4等,分別是少尉、中尉、上尉和大尉,屬初級軍官;校官3等,分別為少校、中校和上校,屬中級軍官;將官4等,分別是少將、中將、上將和大將,統稱為將軍,與俄聯邦元帥同屬高級軍官。 俄聯邦元帥很少授予,僅前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1人擁有這一軍銜。與前蘇聯的蘇軍軍銜相比,軍銜名稱恢復了俄羅斯傳統的稱呼方法:只在海軍軍官軍銜前冠以「海軍」,其他軍種的軍官軍銜統一使用一種名稱
㈥ 俄羅斯總理和總統誰官大
其實俄羅斯和韓國差不多,都是行總統制的,雖然兩國都設有總理,但不設副總統,總統出缺時由總理補上。
俄羅斯和韓國的總理只不過是備位元首,在內閣中扮演秘書長的角色,很多事情的最終決定權都在總統手上。
現在由普京擔任俄羅斯總理,總理的權力多了不少,不過是普京在國內的威望和作為杜馬最大黨主席的關系。
原則上是總統說了算,但現在的俄羅斯政局不然,梅德韋傑夫總統要聽命總理普京的
㈦ 求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軍官的各級軍銜
中國軍銜
軍銜是區分軍人等級、表明軍人身分的稱號、標志,是國家給予軍人的榮譽。
軍銜制度,軍銜設6等18級:
一級上將(設而未授)、
上將、中將、少將;
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上尉、中尉、少尉;
軍士長、專業軍士;
上士、中士、下士;
上等兵、列兵。
尉官(一杠)
一杠一星:少尉
一杠二星:中尉
一杠三星:上尉
�6�1校官(兩杠)
兩杠一星是:少校
兩杠二星是:中校
兩杠三星是:上校
兩杠四星是:大校
�6�1將軍
沒有用杠,而是用金色的松葉,直接加上金星。
一顆金星:少將
二顆金星:中將
三顆金星:上將
一、士兵軍銜肩章版面底色:陸軍為棕綠色,海軍為黑色,空軍為天藍色。
士兵有兩級,列兵(現役第一年的義務兵)和上等兵(現役第二年的義務兵)。
二、士官分為一級士官、二級士官、三級士官、四級士官、五級士官、六級士官。其中一級、二級士官為初級士官,三級、四級士官為中級士官,五級、六級士官為高級士官。士官軍銜在肩章版面上綴以象徵符號和折杠。象徵符號、折杠的繁簡分別表示士官軍銜高、中、初三等和級別。三道粗折杠為六級士官軍銜;兩道粗折杠加一道細折杠為五級士官軍銜;兩道粗折杠為四級士官軍銜;一道粗折杠加一道細折杠為三級
士官軍銜;一道粗折杠為二級士官軍銜;一道細折杠為一級士官軍銜。士官軍銜肩
章分硬肩章和套式軟肩章。
三、兵的軍銜在肩章版面上綴以折杠,無象徵符號。兩道折杠為上等兵軍銜;一道折杠為列兵軍銜。兵的軍銜肩章為套式軟肩章。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編制軍銜,基本上實行一職編兩銜的制度,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修正的《軍官軍銜條例》規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的職務編制軍銜為上將,其他各職級的編制軍銜為:
正大軍區職:上將、中將 ;
副大軍區職:中將、少將;
正軍職,少將、中將 ;
副軍職:少將、大校;
正師職:大校、少將;
副師職(正旅職);上校、大校;
正團職(副旅職):上校、中校;
副團職:中校、少校;
正營職:少校、中校;
副營職:上尉、少校;
正連職:上尉、中尉;
副連職:中尉、上尉;
排職:少尉、中尉。
美國軍銜設6等25級:
五星上將(戰時或戰後對有特殊貢獻的軍官才授予)、上將、中將、少將、准將;
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三級准尉、四級准尉、五級准尉;
一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
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俄羅斯軍銜設7等20級:
俄羅斯聯邦元帥;
大將、上將、中將、少將;
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高級准尉、准尉;
大士、上士、中士、下士;
上等兵、列兵。
日本自衛隊軍銜設6等18級:
上將、中將、少將
上校、中校、少校;
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
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㈧ 國外軍銜等級
列兵
一些國家士兵軍銜中最低的一級銜稱。俄軍根據彼得一世1722年1月24日頒布的《官級表》,首次設置此銜。l874年,俄國實行普遍徵兵制後,列兵屬於「低級軍銜」。1918年,蘇維埃共和國建立工農紅軍後,將列兵改稱為紅軍戰士,1946年 7月恢復列兵銜稱。目前,世界上設列兵軍銜的國家有:蒙古、阿爾及利亞、波蘭、法國、捷克、盧森堡、瑞士、西班牙、希臘、義大利、巴拿馬、巴西、古巴、加拿大、墨西哥、尼加拉瓜、委內瑞拉等國。其他國家士兵最低軍銜的稱呼,有的稱四等兵,如德國;有的稱三等兵,如美國、日本、奧地利、智利、秘魯等國;有的稱二等兵,如印度尼西亞、比利時、荷蘭、匈牙利等國,有的稱新兵。
中國軍隊引進軍銜制後,清朝新建陸軍和民國時期的陸軍稱二等兵,北洋時期的海軍稱二等練兵。中國人民解放軍兩次實行軍銜制中,均設列兵軍銜,新兵經 3個月入伍訓練合格後,授予列兵軍銜,服現役 1年後晉升為上等兵。上等兵服役滿一年後可晉升士官。
上等兵
多數國家兵銜中最高等級的稱號。該詞源自法語,法國軍隊曾規定,騎士如果在戰斗中失去馬匹,則暫歸步兵指揮,執行步兵勤務,但仍保留他們的騎士稱號和薪購,並免干粗活。後來,就把這種「免除了列兵某些職責的人」叫做上等兵。17世紀初,德國將上等兵作為一級軍銜設置於連隊,授予有經驗而可靠的士兵,賦予他們負責哨兵派班、押解俘虜等重要任務,有時班長缺勤,還可以代理班長工作。1716年,彼得一世將上等兵銜引進俄國,陸軍條令規定,在步兵、騎兵、工兵中設置,授予屢建戰功或長期服役無理的士兵。1722中的《官級表》規定,在陸軍中設上等兵、上等炮手,海軍中設上等水兵。目前,世界各國除兵銜只設一級的少數國家(如不丹、韓國、加拿大)外,大多數國家都設有此銜。清朝末年軍銜制引進中國後,稱最高的一級兵銜為「正兵」;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陸軍官佐士兵階級表》中,使用了上等兵這一稱號,之後被歷屆政府沿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條例規定,服現役第二年的列兵可晉升為上等兵軍銜。
一級士官
士官中最低一級士官,新兵第一年是列兵,滿了一年後,第二年就升為上等兵。第二年滿了以後就可以申請轉為一級士官。服役三年,後可晉升二級士官。
二級士官
一級士官服役滿三年後,可以申請轉為二級士官。二級士官服役年限和一級士官同樣是三年。由團或相當於團級單位審批。
直到六級士官
少尉
該詞源於法語「代表」,是法國古代對步兵和騎兵部隊中掌旗軍官的稱呼。從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起,少尉被確定為法國最低一級軍官的軍銜稱號。
在德國,1500年前後,人們用由法國傳人的該詞稱呼某些軍事長官的代表或其他公務人員,約l8世紀後稱軍隊中最低一級的軍官為少尉。
在俄國,少尉軍銜設於1703年彼得一世時期,在1722年頒布的《官級表》中,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一直沿用到1917年。
現在,少尉是絕大多數國家尉級軍官中最低一級的軍銜稱號,少數不以少尉為尉官最低軍銜的國家,有兩種情況,一是不設少尉軍銜,以中尉為尉官最低銜,如蒙古、波蘭和羅馬尼亞的男軍官;再是將准尉列入尉官等級,以准尉為尉官最低銜,如阿富汗、土耳其、阿根廷、智利等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少尉,是排長的編制軍銜,大學專科和中等專科學校畢業擔任軍官職務者,或由士兵經短期培訓後直接提升為基層軍官者,一般授予少尉軍銜。
中尉
1、在西方 : 該詞源自法文「代理人」、「副職」。中尉作為軍隊職務名稱,最早出現在法國,1444年法國軍隊將擔任副隊長的首領稱為中尉,到 15世紀末中尉成為對副連長的稱呼。從17世紀下半葉起,中尉成為法蘭西等西歐國家陸軍和海軍的軍銜稱號。俄國軍隊17世紀中葉在新制團設置了中尉軍銜,起初授予步兵連和騎兵連的副連長,後來中尉被任命擔任連長。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都設有中尉軍銜稱號,一般為副連長的編制軍銜。有的國家還將中尉區分為一級中尉與二級中尉兩個級別。
2、在我國古代:官名。戰國時趙國初置,掌薦舉人才等事。秦漢時為武職,掌京師的治安警衛。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稱執金吾。唐代自德宗以後,於神策軍置護軍中尉,專由宦官擔任,率領禁兵。元內史府置中尉,為正三品,位內史之下。內史原名王傅,至元二十九年(1292),封晉王於太祖四斡耳朵之地時改。民國軍銜,為九等中第八等。《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新唐書.宦官傳.竇文場霍仙鳴傳》:「德宗還京,頗忌宿將,凡握兵多者,悉罷之......貞元十二年六月,特立護軍中尉兩員、中護軍兩員,以帥禁軍,乃以文場為左神策護軍中尉,仙鳴為右神策護軍中尉。」又《田令孜傳》:「從義父入內侍省為宦者......累遷神策中尉,左監門衛大將軍。」
3、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中尉,是連長、副連長和排長等初級軍官的編制軍銜,大學本科畢業後的軍人可直接獲得中尉軍銜。
上尉
該詞來源於拉丁文「首領」,是一個最古老的軍事術語。西方陸軍最早的組織形式是被稱作「連」的單位,每個連由一名上尉指揮,當時的上尉是一種職稱,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連長是同一個詞(Hauptmann)。這個詞由「頭」和「人」兩片語合而成,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過去一般是對首領或司令官的稱呼。以後,上尉逐漸演變為擔任連長職務者的軍銜稱號。當今世界上凡是實行軍銜制的國家,都無一例外地設有上尉軍銜,在絕大多數不設大尉的國家中,上尉是尉官中的最高級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上尉,是副營長、連長和副連長的編制軍銜,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可直接獲得此銜。
少校
該詞源於拉丁文「大的」、「職位較高的」、「年長的」等詞彙,是一個古老的軍事術語。四百多年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稱號使用。16世紀少校這一軍事術語傳人德國,開始只是作為對擔任一定職務人員的稱呼,如少校與「城市」一詞搭配,即指城市事務管理者,與「鑰匙」一詞搭配,則指負責要塞門戶開關的人。以後德國在建立常備軍時,少校便作為軍銜稱號使用。1698年,俄國為新制團的指揮人員和在俄軍中服役的外國人設置了少校軍銜,13年後在彼得一世建立的正規軍中也開始設置此銜。18世紀--19世紀,俄國一度將少校區分為一級少校和二級少校兩個級別,還把少校與崗位相搭配來表示一種固定的職位,如「基地少校」�、「門衛少校」等。
現在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均設有少校,為校官中最低的一個級別,一般為副營長的編制軍銜,有的國家也規定為營長或特種兵連長的編制軍銜。
中校
校級軍官中間一級的軍銜稱號。在 17世紀俄國軍隊的副團長稱作中校,後來逐漸演變為副團長的軍銜稱號。在西歐國家,中校是團隊指揮官上校的第一助手。1722年俄國彼得一世在《官級表》中,將中校作為校官的第二級軍銜稱號固定下來。1935年蘇聯紅軍實行軍銜制時,校官只設上校和少校兩個級別,到 1939年才補充設置了中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均沒有中校軍銜稱號,一般為副團長或營長的編制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現行法律規定,中校可以授予正團職、副團職和正營職等三級指揮軍官和擔任高級、中級、初級等所有的專業技術職務的軍官。
上校
上校一詞源自義大利語「(軍隊之)縱隊」。在法國古代的步兵部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l8世紀末法國人往往把團長和上校混為一談。在俄國,上校一詞首先出現在16世紀,當時人們稱呼指揮團隊的人為上校。1631年,上校代替了督軍和團首領的稱呼,把擔任團長職務的僱傭軍官叫做上校。從1632年起,上校作為軍銜開始授予新制團的指揮員。清朝末年軍銜制傳人中國後,清朝政府命名該級軍銜稱號為「正參領」,是「統帶官」 (「標」的指揮官,相當於現在的團長)的職務軍銜。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將這級軍銜稱號重新命名為「大都尉」,後北洋政府改名為「上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一般都設有上校這一級軍銜稱號,除設有大校的少數國家外,上校是校官中的最高一級銜稱。上校一般為團長的編制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法律文件規定,上校也可以授予副師職軍官。
大校
少數國家校級軍官中最高一級的軍銜稱號。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出現的一級銜稱,最初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設置。中國人民解放軍於 1955年和 1988年兩度實行的軍銜制度中,均設有此銜。設有大校軍銜稱號的國家,還有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和摩洛哥。人民解放軍的大校軍銜稱號,1955年----1965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規定,可以授予軍長、副軍長、師長和副師長等四個級別的軍官。1988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大校軍銜可以授予副大軍區職、正軍職、副軍職、正師職和副師職等五個級別的軍官。1994年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大校軍銜只授予副軍職、正師職和副師職等三個級別的軍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規定,大校只是副師長的編制軍銜。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不設大校軍銜,有的國家不承認大校是高於上校的一個軍銜等級,往往同他們國家的上校對等,在名稱的翻譯上譯為「資深的上校」或「老上校」。
我們的大校相當於美國軍銜的准將
因為美國軍銜中沒有大校軍銜
比上校高的就是准將
少將
特級軍官中較低的一級軍銜稱號。世界各國的將官,一些國家以少將為 最低的一個級別,一些國家則以准將為最低級別,後者如美、英、法、德、 意、印、巴等國,前者如東歐國家、日本、丹麥、巴西、哥倫比亞、葡萄牙 等國。
少將一般為師長和副軍長的編制軍銜,因而起初在一些國家稱少將為 「師將」,現在法文少將仍由「將軍」和「師」兩片語合而成 (G@n@ral de division) 中國人民解放軍 50年代----60年代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規定少將是 大軍區副司令員、兵團級部隊正副司令員、正副軍長和師長的編制軍銜,10 年 *** 有 1360人獲得了少將軍銜。當前規定,少將軍銜可授予副大軍區職、 正副軍職和正師職軍官,高級專業技術軍官也可授予此銜。
武警少將一般授予各省,直轄市武警總隊長和政委
中將
中將是副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副大軍區職包括總後勤部副部長、副政委,大軍區副司令員、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及其他副大軍區職軍官。此外,中將還是正大軍區職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武警中將一般授予武警總部副職如:副司令,副政委等
上將
許多國家將級軍官中最高級別的軍銜稱號。上將在英語中與「將軍」為同一個詞(General),但在法、德等語中則是在將軍之後加一個名詞或形容詞構成,法語為「集團軍將軍」(Gneral darmee),德語為「最高的將軍」(General oberst)。
最早的俄軍上將軍銜由彼得一世設立,根據 1716年陸軍條令規定,俄軍上將擔任總司令官,級別相當於元帥,有權領導將軍「軍事會議」。 隨著軍隊規模的擴大和國家軍事體制的發展,有的國家遂將上將區分為幾個等級。最早是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授予潘興以五星上將稱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大戰結束後,授予馬歇爾等8人以五星上將稱號,其中陸軍4名,空軍l名,海軍3名。
中國國民政府時期,於 1935年將上將區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三等。特級上將又稱五星上將,只授予蔣介石 1人;一級上將又稱四星上將,授予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陳紹寬等人。
武警上將警銜一般授予武警總部司令員和政委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上個世紀50年代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將官設置為: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上將為將官中的第二個級別,全軍共授予上將稱號者57名。1988年重新實行軍銜制時,法律文件規定,上將分為一級上將和上將兩個級別,一級上將空缺未授,授予上將稱號者17名。1994年5月12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的決定,不再設一級上將。修改後的軍銜設3等10級,即將官: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上將成為軍隊的最高軍銜稱號,是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法定的編制軍銜,資深的大軍區正職也可以授予或晉升為上將軍銜。
整理這些可是花了我好多時間啊。滿意的話,加我分啊
㈨ 俄軍隊領導機構職位組成
第1級: 總統(名義最高統帥)
第2級: 國防部長(實際最高統帥) ……〉總參謀長
(名義上平級,另見注1)
第3級: 各軍兵種司令——各軍區司令
(平級,另見注2)
注1:如果國防部長和總參謀長均為武將,則權力分配會有潛在矛盾;一般情況下,國防部長為文職人員,主從政治層面參與軍事管理,則可分工明確,合作調諧。
注2:讓各軍兵種司令、各軍區司令平級,使得該管理層面混亂(不知到底聽哪邊的命令)。因為各軍區一般會有很多軍兵種,各軍兵種都分配在各軍區。(大多國家的軍區司令要服從於軍兵種司令)。
㈩ 俄羅斯如今的軍銜制度,和蘇聯時期的軍銜制度到底有多少區別
一、軍銜壓縮,精簡軍銜。
原本蘇聯時期的軍銜是7等22級,現在壓縮為6等20級,並且海軍自成體系,也就是換一句來說,相對於數量軍銜有所精簡。
二、大元帥軍銜已被取消。
嗯是的沒錯,也就是說蘇聯時代僅僅授予過給斯大林的大元帥頭銜已被取消。
而現在俄羅斯現役最高將領名為尼古拉·葉格羅維奇·馬卡羅(Николай·Егорович·Макаров),(1949.10.07-),1949年出生於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梁贊州盧布諾夫斯基縣格列波瓦村。是羅斯國防部前副部長,武裝力量前總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