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如何應對戰略主動

俄羅斯如何應對戰略主動

發布時間:2022-07-30 12:31:30

Ⅰ 冷戰後俄羅斯對外戰略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冷戰後俄羅斯對外戰略的調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1-1992年)實行向西方「一邊倒」政策,尚未提出明確的亞太戰略目標。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俄羅斯為了爭取西方經濟援助,努力「融進西方文明社會」。這一階段的對外戰略和政策特點:
其一、完全向西方國家傾斜的「一邊倒」政策。
其二、以尋求西方大規模的經濟援助作為推動國內激進經濟改革的動力源,把西方的援助看作是解決國內經濟困難的靈丹妙葯,在重大的國際問題上與西方國際社會保持一致,在涉及俄羅斯切身利益問題上唯唯諾諾。
其三、1992年初期,俄羅斯外交部制定的外交政策雖然提出不但要偏重於歐美,而且要側重於亞洲,但並未付諸具體行動,在目標和政策上並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第二階段(1992-1993年)積極推行穩定東部安全環境,擴大在亞太地區的政治影響,確立以「亞太大國」地位為主要目標的亞太戰略。
俄羅斯在推行經濟改革過程中付出重大代價,但仍未獲得大規模援助和西方社會的信任,這大大傷害了俄羅斯人敏感的自尊心。俄羅斯不得不重新調整它的外交戰略,把目光投向經濟快速發展的亞太地區。

在這一時期,俄羅斯亞太戰略的特點主要體現為:
其一、以經濟合作為中心,發揮俄羅斯遠東的經濟潛力和地緣經濟優勢,爭取融入亞太多邊經濟合作機制,成為亞太經濟合作夥伴。
其二、以安全對話為重點,積極推動建立亞太地區安全體系。

第三階段(1994年至今)全力推行亞太地區的經濟一體化,保持亞太力量均衡格局,藉助亞太制衡歐美,實現世紀之交的俄羅斯「大國復興」戰略。

俄羅斯外交政策轉變的根本目的是改變前一時期推行的親西方外交造成的俄在亞洲格局中的不利局面,積極參與亞太地區所有的重要政治、經濟事務。在亞太地區推行以保障經濟利益為重點的安全戰略,強化和重視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以顯示俄羅斯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捍衛國家利益的決心。

在這一階段俄羅斯亞太戰略的特點主要體現為:
其一、俄羅斯的亞太戰略目標已不僅僅局限在謀求經濟利益和政治影響的層面上,而是積極參與亞太地區的國際合作,謀求盡快融入亞太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進程,並把亞太地區營造成俄同西方抗衡的戰略大後方和政治籌碼。
其二、在亞太地區實現以經濟利益為重點的安全戰略目標,進一步加強俄羅斯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和地位。
其三、這一時期俄羅斯同西方國家的矛盾日益暴露,它逐步意識到,作為世界大國的俄羅斯在世界大家庭中並沒有占據應有的位置,它追求的「俄羅斯大國復興戰略」受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種種限制和阻撓。俄羅斯與歐美的關系此時是合作與對抗並存,在對抗和妥協中尋求發展空間。

Ⅱ 中國對俄羅斯的「主動融入」戰略有什麼對策和措施及方法

俄羅斯不可能融入西方,就像中國不能融入西方一樣。
俄羅斯融入西方需要:土地跟法國一樣大、人口跟英國一樣多,最好軍事實力跟波蘭一樣差。當然經濟要跟德國一樣好!這些俄羅斯不可能實現的。

所以中國對策就是等就行了,不用做什麼!

Ⅲ 誰能詳細談談俄羅斯當前的軍事思想軍事戰略

對俄羅斯現行軍事戰略的綜合評論
一、 俄羅斯"實現遏制"戰略的主要特點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以核威懾為基礎,以常規力量為實戰手段,靈活地把機動能力強的作戰部隊(機動部隊)和固定部署的作戰部隊(掩護部隊)結合運用的積極防禦戰略。其核心思想是:在戰略指導上,突出戰略核力量的威懾作用和常規機動力量的實戰作用,遏制和反擊來自任何方向的侵略,以維護和保衛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和傳統利益;在作戰理論上,強調攻防結合,機動作戰,一旦威懾失靈發生武裝沖突時,在利用一線掩護部隊抗擊的同時,迅速出動部署在縱深地區的快速機動部隊,增援一線部隊作戰,改變兵力對比,採取各種靈活、積極的作戰行動,爭取速戰速決,隨著戰爭的逐步升級,必要時則動用戰略預備隊,以實現戰爭的最終勝利;在軍隊建設上,保持一支常備不懈的戰略核力量的同時,重點突出常規機動力量的建設,建立一支規模適中、裝備精良、機動性強、指揮靈活、能可靠維護俄大國地位和傳統利益的現代化軍隊;在戰略方針上,以防止和應付局部戰爭和地區武裝沖突為主要目的,實施前輕後重的戰略部署,力求建立攻防兼備,能應付各種武裝沖突和戰爭的作戰體系。該戰略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積極性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積極防禦戰略。它既不同於前蘇聯時期奉行的"積極進攻"戰略,強調進攻是軍事行動的基本類型,防禦處於輔助和次要的地位;也不同於後蘇聯時期奉行的"單純防禦戰略",把防禦作為軍事行動的基本類型,而是在堅持戰略防禦的同時,強調戰役和戰術行動中的進攻和防禦並重、攻防結合、靈活運用,以一種更加務實的態度重新確定防禦和進攻在未來戰爭中的辯證統一關系。俄軍認為,"軍事學說政治上的防禦方針是指該國反對把戰爭作為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和不準備對任何國家首先發起進攻,而作戰方法則是指導戰爭爆發後所採取的軍事行動方法,這是在完全不同情況下起作用的兩種因素,因此兩者不一定吻合的,戰爭爆發之後,交戰雙方都不會在採取何種作戰方式上束縛自己的手腳,防禦一方在抗擊侵略同時也將採取非常堅決的行動,對敵軍整個部署縱深實施火力突擊,為全殲敵人而實施積極防禦,既包括首先向侵略國領土及最重要的軍事目標實施突擊,也包括打到敵國領土上去,使敵人無法恢復力量和重新進行侵略。""在未來戰爭的戰役和戰斗中採取何種作戰類型,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應選擇最符合業已形成的局面並能奪得主動權和打擊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和手段,而不應拘泥於某種固定的作戰類型。""武裝力量的准備應能實施各種類型的軍事行動,不論是防禦,還是進攻,戰爭需要什麼,陸海軍應有針對性地訓練什麼。"以上表明,俄"現實遏制"戰略正式放棄了後蘇聯時期"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首先動用武力"、"不越過邊界"的防禦理論,具有更加靈活、動植物的性質。
(二) 核威懾性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所採取的主要軍事手段是戰略核力量和常規機動力量,前者主要用於威懾,後者則主要用於實戰。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諾,突出核武器的威懾作用,是俄"現實遏制"戰略的重要特徵,也是俄全面轉入戰略防禦,在被動中爭取主動而對核力量的一種積極戰略運用。1994年11月4日,格拉喬夫在俄全軍高級指揮員會議上指出:"今天戰略核力量仍然是安全的主要保障,是制止可能出現的侵略的主要因素。他在布魯塞爾會見北約代表時說得更為明確:"今天戰略核力量仍然是安全的主要保障,是制止可能出現的侵略的主要因素。他在布魯塞爾會見北約代表時說得更為明確:"俄羅斯不再把核武器視為一種實施軍事行動的手段,而把它作為一種威懾手段。"俄新的軍事學說也明確規定:"俄羅斯聯邦在核武器領域的政策目標是,通過遏制對俄羅斯聯邦及其盟國發動侵略來消除核戰爭的危險。"目前,俄羅斯核威懾思想已與美國的核威懾戰略在本質上趨於一致,所不同的是俄羅斯在現階段重視核武器的威懾作用,在更大的程度上把核武器作為遏制對俄及獨聯體國家發動戰爭的主要手段。1994年,俄著名軍事理論家加列耶夫大將在接受《紅星報》編輯部采訪時強調指出,為了貫徹核威懾思想,當前不僅要研究制度核威懾理論,而且必須改變整個核計劃體系和軍隊的訓練方針,側重打核威懾條件下的常規戰爭。
(三) 經濟性所謂"經濟性"是指在確保國家軍事安全的前提下,平時最大限度地縮小常備軍規模,確保預備役力量,爭取以較小的經濟代價謀求合理的安全效能,這是俄制定"現實遏制"戰略的基本著眼點。俄羅斯認為,隨著冷戰體制的解體,搞軍備競賽花費巨額資金供養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既無必要,也不可能。目前俄羅斯的軍事行動范圍,已由應付世界規模戰爭轉變為應付國內危機和周邊的地區沖突,因此,俄羅斯保持大規模常備軍的必要性減少了。此外,由於俄財政困難,軍隊滿員率下降,俄要保持大規模常備軍也有困難。俄空降兵司令波德科爾津在回答俄通社記者提出關於俄為何組建以空降兵為核心的機動部隊時,曾明確提出:"像俄這樣一個領土如此廣闊的國家,應當擁有一支500-600萬人的軍隊,但是我們不能允許自己如此'奢侈',於是,建立空降兵部隊應成為機動力量的主幹"。基於上述認識,俄從開始組建本國武裝力量時就已明確了裁裁兵力的方式。這一兵力裁減方式在"現實遏制"戰略中體現為:常備軍以能對付目前具有威脅的地區沖突為限度,只保留掩護部隊和機動部隊,若發生為此不能對付的事態,則採取動員設備役的辦法應付。為此,俄目前在裁減常備軍規模的同時,為了防備事態的發展,正努力加強預備役力量。俄1993年2月通過了《俄聯邦兵役義務與服役法》,同年6月通過了《俄聯邦預備役公民軍事集訓條例》,為了確保預備役力量,俄正在修訂有關法律。
(四) 聯盟性聯盟戰略是俄羅斯軍事戰略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俄羅斯為分化敵視營壘,避免兩線作戰,建立緩沖地業,爭取喘息時間而採取的一貫做法。在俄羅斯軍事戰略發展史上曾有過許多樅橫捭闔的戰例。沙俄時期,伊凡四世在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立沃尼亞戰爭"中,在東、南、西三面樹敵的情況下,採取先東後西,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從而最終避免了兩線作戰。葉卡特琳娜二世在發動爭戰之前,總要進行充分的外交活動,以建立聯盟,並分化和孤立敵人。俄國推行聯盟戰略,建立緩沖地帶最成功的行動是二次大戰後在歐洲建立了軍事聯盟集團--華沙條約組織。當前,俄"現實遏制"戰略也同樣高度重視建立軍事聰明和緩沖地帶。
蘇聯解體,統一的軍事體系、統一的防禦區、統一的軍事戰略空間已處於四分五裂狀態,包括俄羅斯在內的獨聯體各國的防禦能力明顯下降,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俄軍認為,"俄羅斯的安全和獨聯體各成員的安全密不可分","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的防禦要在集體防禦、統一指揮下,通過獨聯體各成員國之間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保障",為確保俄羅斯自身的安全與穩定,"不需要尼古拉一世時期的那種牢固的警戒線,需要的牢固的睦鄰和相互關系,但這種關系不能建立在經濟或軍事的軟弱上,而應建立在與大國身份和能力相稱的力量上。"俄前總參謀長科列斯尼科夫也強調指出,獨聯體各國不應只是俄羅斯與其它國家的緩沖國,而應成為俄的軍事聯盟。當前俄羅斯推行聯盟戰略,建立緩沖地帶的主要做法是,將獨聯體國家方為其傳統勢力范圍,一方面普遍與各主權國家簽署軍事合作協議,積極謀求建立以俄為主導的集體安全體系;另一方面俄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諸手段,加強與重點方向國家的軍事合作,謀求長期駐軍並建立軍事基地。目前,在中亞地區,俄羅斯與塔吉克等中亞四國簽署了組建聯合防禦部隊,以俄軍為主保衛塔阿邊界和控制塔吉克局勢的協定;與土庫曼簽署了共同保衛土珂邊界和土伊邊界的協定,進一步強化了中亞地區的集體安全體系。在高加索地區,俄羅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左右著喬治亞和亞塞拜然的局勢,迫使阿重返獨聯體大家庭,迫使格成為獨聯體的新成員,加以條約的形式確定了在格的軍事存在。在摩爾多瓦,俄羅斯向德涅斯待河沒岸派駐了維持和平部隊,基本控制了該地區動亂的局勢。俄推行聯盟戰略的最終目的的,建立以俄羅斯為盟主、類似北約的軍事聯盟集體安全體系。
綜上所述,俄"現實遏制"戰略,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根據新的地緣政治態勢和現代戰爭的特點而重新確立的一種積極防禦戰略。它既受傳統觀點的影響,也有新穎之處;既滲透歷史的經驗,又體現著現實的要求,集"積極性""核威懾性"、"經濟性"、"聯盟性"於一體,較原蘇聯軍事戰略具有更加靈活、務實的特點。
二、 俄"現實遏制"戰略產生的背景和原因俄"現實遏制"戰略是在華約解散、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的情況下,俄羅斯接管原蘇軍的基礎上制定的,有著特定的國內國際背景和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原因。
(一) 服從國家戰略的需要軍事戰略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戰略必須服從並服務於國家戰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由於國內所面臨的經濟形勢,不得不退出美蘇全球爭霸舞台,重新制定國家戰略。這里的關鍵是俄羅斯已經不是具備原蘇聯經濟實力的基礎。據西方國家統計,1975年原蘇聯國民生產總值約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7%;1987年其國民生產總值約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64%;而1992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國民生產總值只佔美國的34%,到了1995年,進一步下降到17%。所以,早在1992年初,葉利欽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布希時就公開地承認,俄羅斯已經是一個"不正常的大國",俄羅斯"應從新的現實出發,放棄以往超級大國的外交政策,放棄世界救世主的思想,放棄與美國競爭的戰略,不再追求與美國平起平坐"。當然,葉利欽的這番話,有今天來看,顯然有他政治和外交上的考慮。但是,他也基本上道出了俄羅斯國家戰略的核心思想,即在俄羅斯目前國內政治、經濟、軍事都極為困難的過渡時期,俄羅斯暫時放棄與美國爭霸世界的全球戰略,重點搞好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變革,以圖今後東山再起。正是基於這種考慮,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放棄了原蘇聯那種咄咄逼人,全面擴張的傳統做法,而把軍事戰略的目標,確定在維護大國地位,確保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邊境安全這一基點上。
(二) 對40年"冷戰"反思的結果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從本質上講,它是一種遏制性的防禦戰略,其核心思想是通過核威懾和常規力量的實踐,來遏制侵略,防止戰爭,從而確保其國家戰略的實現。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俄"現實遏制"戰略有是戰爭性的戰略,它的本意不是為了戰爭而戰爭,而是為了防止戰爭。這和原蘇聯時期"要和平就要戰爭"、"只有戰爭才能實現和平"的傳統思想截然不同。那麼,在40年"冷戰"後的今天,俄羅斯的軍事思想、軍事政策,為何會發生了如此重大的變化呢?這和美蘇40年"冷戰"的教訓是分不開的。今天,蘇聯為何從一個超級大國,最後落到崩潰瓦解呢?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以來前蘇聯軍備負擔過重。據俄國人自己統計,戰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蘇聯電子工業的絕大部分,機器製造業和金屬加工業的1/3,冶金工業的1/5,以及化工產品和能源的1/6,都用在了國防。除此之外,還由於蘇聯長期以軍事力量為主要手段,積極向外擴張,使蘇聯在國際上又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據西方統計,戰後相當長的時間內,蘇聯每年為越南花費35億美元,為古巴和尼加拉瓜提供60億美元,為安哥拉、莫三比克和埃賽俄比亞支援30多億美元,僅為這6個國家,蘇聯每天就要消耗3500多萬美元。俄國人稱,蘇聯在阿富汗的這場戰爭,像一根稻草壓垮了蘇聯這頭駱駝的背。所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當局在總結"冷戰"歷史教訓時,得出兩條結論:一是現代戰爭不能輕易打;二是窮兵黷武,過度地發展軍備將給國家經濟造成嚴重的惡果。正是基於這些教訓,蘇聯解體後,俄政府為了擺脫國內經濟困難,不得進一步減少軍費開支,壓縮軍工生產,裁減軍隊員額。正如俄外交部長普里馬科夫所講,在指望大力加快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同時,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合理地安排國家生產開支和國防軍費開支。
(三) 適應俄安全環境的變化安全環境是俄羅斯制定軍事戰略的一個重要依據。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安全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1. 地緣政治環境嚴重惡化。這一點在俄羅斯的歐洲地區表現得更為突出,由於華約解散和蘇聯解體,俄羅斯先後先去了縱深約2000多公里的戰略掩護地帶。在俄羅斯西部主要戰略方向,俄羅斯的戰略邊界,已經從原東、西德的邊界,向東後退了1500多公里,直接退到原蘇聯的戰略腹地--斯摩棱斯克城下,俄羅斯的戰略重心門戶洞開,完全暴露在外。在西南和西北兩個戰略方向,不僅俄羅斯對歐洲的兩個重要海洋方向--黑海和波羅的海同時受阻,而且其陸地的西翼--南高加索和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也相繼丟失,使其西部主要戰略方向失去了重要的依託。由此可見,俄羅斯的心臟地區很容易遭受外來的入侵。1996年4月,俄羅斯為何要不惜血本,免去白俄羅斯欠它的一切經濟債務,與白俄羅斯搞統一?當然,雙方各有各的考慮,但是俄羅斯更多地還是從地緣政治來考慮。所謂地緣政治,簡而言之,是指在國際政治中,從地理環境角度來分析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影響。在俄羅斯的歷史上,東歐是西方列強入侵俄羅斯的基地。從中世紀條頓騎士的入侵,到近年拿破崙對俄戰爭,和德意志帝國的兩次入侵,都是從這里直取莫斯科。1812年,拿破崙軍隊在攻下斯摩棱斯克城以後,不到一個半月就佔領了莫斯科。歷史學家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軍在1941年7月攻克斯摩棱斯克後,如果當時希特勒不臨時改變其作戰計劃,不把其主力部隊調向列寧格勒和基輔,而繼續攻打莫斯科,那麼莫斯科很有可能被攻下來,蘇德戰爭的歷史將改寫。要知道,從斯摩棱斯克到莫斯科只有400多公里。從這里可以看出,白俄羅斯從地緣政治上講對俄羅斯太重要了。
2. 原蘇聯的國防戰略體系遭到結構性破壞。蘇聯解體後,不僅原蘇軍被所在國瓜分掉,而且最關鍵的是原蘇聯多年經營起來的統一的戰略預警系統、統一的戰略防空系統、統一的戰區指揮體系和統一的國防工業體系等,都由於蘇聯的解體而被割裂開,遭到了結構性的破壞。而在俄聯邦境內,一直沒有建立起獨立的國防戰略體系。因此,俄國人在軍事安全上始終有一種危機感。
3. 原蘇聯地區戰亂直接威脅俄安全。俄羅斯總參軍事戰略研究中心最近報道,在原蘇聯地區的領土爭端高達200多處,而且自1992年以來就領土和民族問題已發生了20多場武裝沖突和70多次爭端。俄羅斯著名軍事歷史學家佐洛塔廖夫教授曾預測,在原蘇聯地區,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可能要發生80~85起武裝沖突,而且在這些沖突出,將有50萬軍人戰死疆場,800多萬居民可能成為戰爭的犧牲品。
總而言之,當前俄羅斯所面臨的安全環境,比原蘇聯時期顯得更為復雜、嚴峻。俄外長普里馬科夫明確指出,俄羅斯所面臨的安全環境,迫使我"不得不重新考慮全部防禦構想,不得不改組武裝力量,調整軍事部署,修改作戰計劃。"(四) 順應軍事革命的潮流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的形成,與當今正在興起的這場軍事革命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實際上,早在80年代初,俄國人就預見到這場軍事革命即將到來。當時,蘇軍總參謀長奧爾加科夫明確指出:"先進的非核技術的出現,正在引起一次新的軍事革命。"海灣戰爭使俄國人更加確信,"軍事革命的時代已經到來"。俄軍認為,海灣戰爭已具有核後時代戰爭的一些特徵,特別是當今信息技術和精確制導武器在軍事領域中的廣泛運用,已經使軍事思想實現了完全不同於核時代的一次質的飛躍,包括從戰爭觀、建軍理論到作戰思想等。所以,蘇聯解體後,俄軍在重視發展高技術兵器的同時,結合海灣戰爭不斷地探索由軍事技術革命所帶來的軍事理論上的重大變革。西方軍事專家曾分析指出,當今的軍事革命和海灣戰爭的實踐,從一個側面為俄軍改變傳統的軍事理論提供了現實的依據。這也是俄"現實遏制"戰略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俄羅斯的"現實遏制"戰略,有以下幾個著眼點:一是盡快擺脫俄內外交困的局面,改善俄羅斯的安全環境;二是在確保國家軍事安全的前提下,平時最大限度地縮小常備軍規模,減輕國家經濟負擔,重點保障俄國內經濟建設;三是力爭在21世紀的軍事高科技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提高和增強綜合國力。
三、 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的發展趨勢一個國家軍事戰略的調整,從理論上的提出,到全面實行,客觀上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這是因為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軍事體制的轉軌、軍隊結構的改組、戰略部署的調整等,都需要時間上的保證。戰後美國軍事戰略調整,從"大規模報復戰略"轉向"靈活反應戰略",前後整整花了10年多時間。當前俄軍事戰略調整,本身包括一整套對國家和軍隊進行根本性改組的復雜問題。俄不僅要繼續裁減軍隊50多萬,而且要徹底改變原蘇軍70多年來所形成的一整套建軍原則、軍事學說、指揮體系、軍隊結構、戰略部署等,其軍事改革難度大,牽扯麵廣。解決這些問題,都需要一定時間。俄國進行軍事改革的歷史經驗表明,進行這種改革通常需要幾十年時間。因此,俄"現實遏制"戰略面臨諸多制約因素,其全面實行將至少是下個世紀初的事。
一是受俄國內政治形勢的影響。軍事戰略的調整,以及為此相應進行的一系列軍事改革,客觀上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而當前俄羅斯正處在政治動盪、民族分裂、經濟危機的歷史性過渡時期,而且這種局面在短期內將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扭轉。因此,在近幾年內俄軍事戰略調整和軍事改革將不可能有很大的進展。值得注意的是,俄"現實遏制"戰略形成時間不長,尚需不斷完善。特別是俄軍內部目前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還存在嚴重分歧,如在軍隊員額、指揮體制、軍隊對內職能等問題上,意見還不統一,而俄羅斯軍方的態度又是促進軍事戰略調整變化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因此,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俄軍事戰略的調整將不可能順利地進行。
二是受俄國內財政狀況的制約。軍事改革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作保障,無論是進行軍兵種的合並,還是組建機動部隊,進行現代化改造,都需要有足夠的資金。但就目前俄經濟形勢而言,首先,雖然改革方案已經出台,但改革將在軍費緊縮的情況下進行,國家領導層尚未就改革所需資金的數額等進行最後的預算及評估,這筆資金的來源也不得而知。其次,改革善後工作也需要大筆資金。僅1997年,俄計劃裁軍20萬人,其中將有5萬名軍官被裁減,僅為被裁減人員提供社會保障和安置就業等需要3。5萬億盧布,這對經費本來就很緊張的俄軍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盡管俄已成立了以丘拜斯為首的軍事改革財政與經濟保障委員會,但俄國內有關方面認為,僅付清施欠軍隊的債務就需要目前聯邦稅收的一半以上資金。而軍事改革所需的高出其清還債務幾倍的資金是其聯邦預算所無法承受的。因此,經費問題必將成為俄軍改革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三是受獨聯體、美國、北約等外部因素的制約。據西方報道,目前獨聯體國家對俄羅斯企圖重樹大國地位,恢復傳統勢力范圍的舉動有所警惕。烏克蘭指責俄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做法是不道德的;喬治亞宣布,保留退出獨聯體的權力,可隨時打發俄軍回家,並也對黑海艦隊提出主權要求;中亞五國盡管在安全方面對俄的依賴性增加,但對大俄羅斯主義的復活和俄羅斯軍隊的駐扎深懷戒心,曾嚴格規定便宴在中亞的軍事行動必須得到所在國政府的首肯。而這種戒備心裡將導致獨聯體軍事合作的深度和力度都十分有限。與此同時,俄羅斯軍事戰略不斷"趨硬"引起了西方國家的警惕。西方快不會容忍俄羅斯獨霸獨聯體的軍事事務。目前,西方國家接納東歐國家加入北約,既而向東方推進的戰略意圖十分明顯。故西方國家削弱俄國的軍事實力,插手獨聯體軍事事務的意圖和行動是制約俄羅斯軍事戰略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俄軍事戰略調整面臨諸多制約因素,軍事改革進程將不會一帆風順,"現實遏制"戰略的全面實行將至少是下個世紀初的事。

Ⅳ 面對北約圍堵步步緊逼的態勢,俄羅斯都採取了哪些反制措施

作為戰斗民族的俄羅斯,面對北約國家的各種圍追堵截,展現出了非常強大的反制措施。而且即使是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北約,俄羅斯到現在也沒有顯現出疲態。其實俄羅斯的反制措施還是非常多的 。首先就是俄羅斯部署了大量的核潛艇,包括台風級和最先進的北風之神級別。對北約國家進行了強有力的 戰略威懾。其次就是在敘利亞戰場上頻頻重拳出擊,保證自己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存在,對美國的中東戰略進行干擾和制衡。最後就是研發了各種各樣的先進戰略性武器,對北約國家進行威懾。比如口徑導彈和伊斯坎布爾導彈等等。

最後就是研發了各種各樣的先進戰略性武器,對北約國家進行威懾。比如口徑導彈和伊斯坎布爾導彈等等。其實俄羅斯之所以敢於和美國進行正面抗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俄羅斯的核武庫很強大,美國頂多和俄羅斯進行角力,並不敢真正的和俄羅斯進行正面開戰。

Ⅳ 北約東擴,不斷壓縮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俄羅斯將如何應對

北約東擴其實也是為了試探俄羅斯的戰略紅線,盡管近年俄羅斯的勢力范圍被不斷壓縮,但顯然未達到俄羅斯的戰略紅線,一旦超越了紅線結果就是軍事沖突。而北約也不是無止境地東擴,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獲得對俄羅斯的戰略優勢,如果使局勢緊張或爆發軍事沖突,那麼這場國際間的政治和軍事「游戲」就很沒趣了,而且對雙方也沒有什麼好處。俄羅斯對北約的東擴肯定不爽,但它也沒有能力在軍事上對北約施壓了,因為它以雄風不再,現在的俄羅斯也只能在口頭上說說要用核導彈瞄準哪些親美的東歐國家,因為俄軍裝備老舊,而且軍心渙散。但是在一些嚴重的安全問題上,俄羅斯也堅決地給了北約警告,那就是發生在去年的喬治亞戰爭。很明顯這是俄羅斯對北約和部分親美的東歐國家的嚴厲警告,它們的行動已經快要超越我的戰略紅線了。畢竟俄羅斯還有最後一張王牌,就是能源牌,俄羅斯是歐洲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國,它可以利用以此向歐洲施壓,年初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天然氣之爭就是已很好的例子。但個人覺得,俄羅斯當前的任務還是應該發展經濟,與各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只要將來有錢搞什麼都可以。

Ⅵ 俄羅斯軍事戰略是什麼

俄羅斯軍事戰略是歐陸霸權

俄羅斯現行軍事戰略的名稱:「積極防禦,攻防兼備」

俄羅斯:實行"現實遏制"核戰略

普京就任俄總統以來,世界戰略格局和安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俄羅斯開始重新評估自身軍事安全面臨的主要威脅。2000年1月和4月,普京先後簽署的《國家安全構想》和《軍事學說》,為新世紀俄軍事改革奠定了理論和法律基礎。在外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外直接干預行動不斷升級,最近的伊拉克戰爭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俄羅斯的海外利益和安全受到挑戰。而內部現實威脅主要是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及其所進行的恐怖活動,尤其是近年來車臣非法武裝的分裂活動更是直接威脅著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為此,普京提出俄軍事安全戰略的目標是憑借自己的強大軍事實力,在第一時間內發現威脅,鞏固傳統勢力范圍,維護國家安全與穩定,確保經濟不受影響。

普京奉行"國家強大首先要有強有力的軍隊作保證"的方針,提出了較為務實的軍事改革思想。其目標是"建立一支密集型、紀律嚴明、高度職業化、機動快速靈活、善於完成國防任務並能制止任何武裝沖突的與國家經濟實力相適應的武裝力量"。基於此,俄啟動了新一輪軍事改革:繼續裁軍,減員消腫;調整軍種結構,優化指揮體制;積極推行軍隊的職業化改革,以合同兵役製取代現行的義務兵役制;加強常備部隊建設。

21世紀初俄將奉行"現實遏制"軍事戰略,其實質就是"核遏制"戰略或"加強核遏制"戰略。普京首次將"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權利"作為條文頒布,正式提出了"核遏制"戰略,實施"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原則,以"核還擊-迎擊"為主要作戰樣式,而不僅僅局限於以前的"核還擊",以提高核戰略的主動性和適應范圍。

首先,提高戰略核力量的威懾和打擊能力。在強化陸基戰略核力量方面,主要是加快生產和部署有很強突防和摧毀能力的"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預計到2010年其裝備總數將超過100枚,可基本實現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換裝。而在這一時期美反導系統對新型戰略導彈的攔截能力只為7-10枚,這樣就可保障俄對美仍有足夠的核威懾能力。在增強海基核力量方面,目前已開始建造新一代戰略導彈潛艇,預計到2010年,俄可能擁有約12艘彈道導彈核潛艇。

其次,增強戰略核力量的快速反應能力。2001年,俄戰略火箭兵新組建了一支1.3萬人的值班部隊,可通過40餘條通信線路對所屬部隊實施24小時的監控,大大提高了現役戰略導彈的安全性和戰備程度。同時,2010年前戰略導彈部隊將全面裝備新型計算機,屆時其作戰指揮系統的效率可提高20%。

第三,促美共同削減戰略核力量。俄憑目前的經濟條件根本無力維持數量龐大的核武庫,按照"質量"和"合理足夠"的核武發展原則,進一步核裁軍勢在必行。但俄又不願就此失去核大國的地位,為在一定程度上與美保持核均勢,普京積極促美共同核裁軍。2002年5月24日,普京與美國總統布希在莫斯科簽署了《俄美關於削減進攻性戰略力量條約》,規定俄美兩國在2012年12月31日前將核彈頭數量削減到1700-2200枚。

在綜合國力衰退、常規力量無法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相抗衡的情況下,俄將核武器作為維護大國地位、遏制侵略、保障俄及其盟國軍事安全、維護國際穩定與和平的有效因素,同時也是維持與美低水平戰略平衡、遏制北約東擴的主要盾牌。(中宣部《時事報告》李冬)

Ⅶ 澤連斯基揚言要用「海馬斯」火箭炮炸毀克里米亞大橋,俄羅斯如何應對

澤連斯基揚言要用「海馬斯」火箭炮炸毀克里米亞大橋,俄羅斯如何應對?別說烏克蘭根本就不敢真的炮炸克里米亞大橋,就算烏克蘭真的這么做了,俄羅斯的反導彈系統也不是吃素的,炮彈根本就不可能落到克里米亞大橋就已經被攔截了。而且這絕對會惹得俄羅斯大怒,說不定俄羅斯就會用核武器直接就把烏克蘭突突了。

基於以上分析,澤連斯基應該不敢直接炮轟克里米亞大橋,就算是澤連斯基這樣做了,俄羅斯的空中防禦也能保障大橋不被炮轟的。親愛的朋友們,對此你們有什麼想法?你們覺得澤連斯基真的敢炮轟克里米亞大橋嗎?歡迎大家留言,說出你的見解!

Ⅷ 冷戰後俄羅斯對外戰略的調整分為哪三個階段

俄軍事戰略調整的根本目標是有能力擊敗針對俄及其盟國的武力施壓和入侵。從根本上講這還是應對「威脅」的軍事戰略思想,並非著眼於主動的「能力」建設思想。這是俄羅斯軍事戰略調整與美國軍事戰略調整的根本差別,其他的一切差異都是源於這個根本的差別。當前俄羅斯軍事戰略在軍事力量部署方面顯示出幾大特點:一是加速獨聯體軍事一體化進程,重點是以俄白聯盟為核心構建獨聯體聯合防空體系。二是努力與歐洲建立更緊密軍事夥伴關系。三是將首先在遠東地區部署最新型戰役戰術導彈系統。四是加大在高精尖武器系統,特別是新型戰略武器研製方面的投入。

操作上的策略是:隨時對威脅作出反應,不排除「先發制人」。俄羅斯除了保存和加強其核戰略遏制力量外,還試圖在和平時期能夠有效應對兩場任何形式的軍事沖突。雖然都標榜為「先發制人」,但俄羅斯軍事戰略中的「先發制人」概念是在威脅臨頭的情況下被動地「先發制人」,而美國軍事戰略中的「先發制人」概念是根據美國自身判斷,在需要「先發制人」進行打擊的任何情況下「先發制人」,這其中既包括了被動的「先發制人」,也包括了主動的「先發制人」。

為了確保「同時打贏兩場局部戰爭」的目標得以實現,俄軍採取了四大舉措:

首先,強調質量建軍和軍隊的機動靈活性。俄增加了常備部隊的數量,並提高其大范圍快速部署的能力。同時,俄在常備部隊的基礎上,組建接受統一指揮的常備武裝力量集群,並將其部署到所有的戰略區域。常備武裝力量集群可隨時根據需要部署到任何地方。

第二,在大量裁減軍隊人數的情況下,俄軍加快向合同制方向轉化的步伐,走職業化發展的道路。目前,俄武裝力量已有13萬名士兵和軍士簽訂了服役合同,佔全軍總人數的22%;到2007年,還將有14.7萬名服役的士兵和軍士轉為合同制。

第三,給軍隊配備現代化的武器。目前俄軍現代化武器的配備量只佔軍隊武器裝備總量的20%—30%,到2010年,俄軍先進武器裝備要達到軍隊裝備總量的35%,2015年達到45%。

第四,根據從最近10年來戰爭表現出的特點,俄軍要加強和鞏固反導彈襲擊和反擊空中打擊的能力。

2006年2月2日俄羅斯《獨立報》一篇題為《總參謀部揭開秘密改革計劃》的文章披露了俄羅斯軍事戰略改革的進程。俄羅斯將正式放棄軍事戰略中的「對稱」原則,即放棄不惜任何代價也要同潛在的敵人保持數量上的平衡這種做法,轉而根據「非對稱」原則建設武裝力量和軍事組織。在高技術條件下,維持數量龐大的軍隊應對大規模常規戰爭或核戰爭,顯然與國家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有明顯矛盾。

為此,俄羅斯將進一步精幹常備部隊,發展偵察、通訊和電子對抗部隊。軍隊結構要形成作戰部隊和保障部隊的最佳配置,以便在不同的戰略方向建立有自我保障能力的集團軍。另外,為了實現戰略遏制和地區遏制,俄羅斯核力量的潛力要保持在起碼的足夠水平上。再者,要重點發展空軍,在資金分配上要照顧到防空武器的發展,將來還要重視發展太空防禦力量。

在軍事力量的組織模式方面俄羅斯將作出一些重大決定:國防部和總參謀部的職能將被分開,國防部在很大程度上將成為文職機構,對軍隊進行監督,執行幹部政策和負責軍隊給養並負責對軍隊進行精神道德教育,而總參謀部將負責統一指揮軍隊的軍事行動。同時一些軍兵種將被取消,轉而在其基礎上組建戰略核力量司令部和軍事太空防禦司令部、海軍司令部等。軍區的地位將降低,主要的指揮單位是地區司令部,軍區將服從地區司令部指揮。可能成立的3個地區司令部將分別是,建在烏蘭烏德(包括遠東軍區和西伯利亞軍區)、薩馬拉(伏爾加河沿岸一烏拉爾軍區和北高加索軍區)和莫斯科(莫斯科軍區和列寧格勒軍區,而且莫斯科軍區的司令部有可能搬到斯摩棱斯克)。拆解所有的4個艦隊,取而代之的是分艦隊和區艦隊,它們將聽從地區司令部指揮。從這些措施中,我們或多或少地看到美國軍事力量組織模式的影子。

俄羅斯的行動反映了世界范圍內的新軍事變革和軍事戰略大調整的趨勢

Ⅸ 俄羅斯東部戰略方向主要防範

俄羅斯的重心還是在東歐,畢竟其核心地帶就位於歐洲最東部,而且東歐國家大多都曾收到蘇聯|俄羅斯的直接控制或影響,這一帶的形勢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普京明確指出:「軍事領域威脅的水平和規模日益上升和擴大,俄聯邦國家安全在國際領域面臨的威脅表現在,別國企圖阻撓俄羅斯成為多極世界中有影響的一極的努力,國際恐怖主義已公開以破壞俄局勢穩定為目的發起攻勢。」

《俄聯邦軍事學說》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對俄聯邦及其盟國的軍事安全的潛在外部威脅和內部威脅依然存在,其中外部威脅包括:對俄聯邦的領土要求;干涉俄聯邦內部事務;在俄聯邦和盟國的邊境附近建立軍事集團。內部威脅包括:極端民族主義、宗教和恐怖主義活動;非法武裝的建立及其活動;破環軍事設施及其他非法活動」。



(9)俄羅斯如何應對戰略主動擴展閱讀:

而美國雖然國土面積以及東西南北跨度沒有俄羅斯大,但是地理位置要比俄羅斯好得多。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大平原、西部高原牧場、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區都是可以利用的廣闊的土地,實際上美國可以利用迴旋的國土比俄羅斯還要大。

當然美國位居北美大陸主體位置,遠離歐亞大陸戰爭頻發地區,使美國本土免受戰火殃及,這也為美國發展創造了條件。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如何應對戰略主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