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m5多少錢一斤

俄羅斯m5多少錢一斤

發布時間:2022-07-30 16:11:03

⑴ 美國、蘇聯所有坦克(最好標年份)

美國主戰坦克M1A1坦克
M1A1坦克的全稱為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屬於戰後的第三代主戰坦克,1985年開始
M1A1主戰坦克
在美軍服役。該坦克於1984年8月28日定型,生產始於1985年8月,1986年7月正式裝備。該車戰斗全重57噸,乘員4人,最大速度每小時66.8公里,最大行程465公里。
該坦克主要特徵是裝備由美國特許生產的德國萊茵公司的Rh120式120mm滑膛炮,美國編號為M256。由於口徑增大,彈葯基數減至40發。
1988年以後生產的M1A1型開始加裝貧鈾裝甲,防護力大大加強。此外,M1A1還增裝了集體三防裝置,換裝了新型車長顯示器、新主動輪和T-158型履帶。

蘇聯BT坦克
BT系列坦克的進一步改進工作被不斷推進著,T2K設計局的工程師們在1935年研製出了更新的後續車型——BT-7坦克。該型坦克安裝了性能更先進的M-17T航空發動機,並對傳動系統做了大的改進。其中一些坦克還安裝了高射機槍。1935,在BT-2坦克基礎上還改進研製了一種安裝1門76.2毫米火炮的原型車。它被稱為「炮兵坦克」(artillery tank),用於為進攻坦克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⑵ TU-22M5轟炸機是怎樣的

TU-22M5:1997年俄羅斯決定對「逆火」C作出的改型,並重新編號為TU-245。該型將裝備地形規避/地形跟蹤雷達系統,是該機具有自動低空飛行能力。預計將使用到2020年。

⑶ 俄羅斯鑽探到地獄是真的嗎

應該不是真的,一下是一些網路傳言:

1970年代開始,前蘇聯實施了龐大的深鑽工程,其科拉超深鑽孔深達12,262米,但再也鑽不下去,因為出現超自然現象,傳出人類「尖叫聲」,甚至有成千上萬的人的哀號呼救聲,因此放棄。此神秘事件令網友震驚。文章說,科學鑽探開始於1960年代,美國首先提出「深海鑽探計劃」。它與「登月計劃」被譽為人類在1960年代的兩大壯舉。從70年代開始,前蘇聯實施了龐大的大陸科學深鑽工程,其科拉超深鑽孔深達12,262米,為當今世界最深的超深孔,並成為世界第一個深部實驗室。這個最深的超深孔,俄羅斯科學家將其比作繼空間站、深海勘探船之後的第三大科研成果。

地獄入口處 傳出人類「尖叫聲」

據悉,鑽探地地點選在人跡罕至的帕欽加地區,在這里,前蘇聯鑽出了有史以來最深的洞,洞深超過7英里(約12.2公里)。勘探工作於1970年5月24日開始,終止於1994年。到1983年,該井的鑽探深度已經達到了12,000米,為此,決定停止進一步鑽進。最後的262米是在1983-1993年間進行的,花了整整十年。停止鑽探的官方理由是經費不足,而據內部人員透露,真正的原因是井內有一些超自然的現象出現。鑽井技術人員確信:「根本不存在經費問題;而是由於有『妖魔』從井底出來,鑽探工作不得不停止進行。」 科學家表示,超過3千米深以後,便有一些讓人難以置信的奇怪現象出現,如:雖然鑽頭的熔點幾乎等於太陽表面的溫度,但鑽頭會融化到地下某些非常熱的物質中;有時,鑽頭會被墜了下去,拉出來的只剩下鋼絲繩;更可怕的是,人們會聽到從鑽孔中傳出人類的嚎叫聲以及尖叫聲。而這種現象根本無法用科學來進行解釋。據現場研究人員回憶說:「當鑽探的深度接近13,000米時,從鑽井中傳出來了奇怪的聲音。他們向井中放入了一個耐熱的話筒,同時,還放入了其它類型的感測器,錄下了非常奇怪的,像『人的吼聲』一樣的聲音。」他們發誓說:「聽到的聲音就像從地獄中罪人的呼叫,隨後,突然聽到一聲自然界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強烈爆炸聲,之後的數天里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千千萬萬人的哀號呼救聲

據芬蘭一家報紙報導,在前蘇聯西伯利亞西部一處偏僻地區,發生這樣一件怪事。一位前蘇聯著名地質學家狄米爾.阿撒哥夫博士說,他們用機器鑽開了9英哩深的地洞後,裡面竟然飛出一頭青面獠牙、長有翅膀的怪物。稍後他們將一台收音器送下洞去,收聽到陣陣凄厲悲慘的慘叫聲,彷彿有數不清的人正受到極大的痛苦。這位前蘇聯地質學家說:「我過去不相信有天堂或地獄之說,但作為一個科學家,我現在卻不能不確信有地獄存在。不用說,我們都對此種發現感到萬分震驚。但我們都知道所見所聽的,絕不是幻覺,而我們也絕對肯定,我們已打開了地獄之門。」 阿撒哥夫博士說:「鑽探開始時,一切十分正常。但到了大約9英哩深,那個鑽探機器突然轉得異常劇烈,顯示出地底下有一個巨大的空間。」 他說:「據溫度感應器顯示,那裡的溫度高達華氏2千度。而當我們將鑽探針收上來時,更嚇一大跳的是,隨著那洞口噴出的高溫氣體,一頭長有獠牙,眼神充滿邪惡的巨大怪物,從裡面飛出來,它就像一頭發狂的猛獸,不停高聲尖叫,轉瞬間便飛走了。」他說:「在場一些工人見了,嚇得轉身就跑,但我們卻決定留下,希望找出一個究竟。我們將一台拾音器吊下洞里去,這種拾音器原本是設計用來收聽地殼移動的聲音。但奇怪的是,是從喇叭傳來的不是地殼移動聲,而是人類的慘叫聲。最初,我們還以為是儀器本身出了毛病,但當我們調整過後,卻證實那些聲音的確是來自地底。它不單是一個人的叫聲,而是千千萬萬人的哀號呼救聲。」 他表示:「幸好,我們當時已將這些哀叫聲用錄音機錄下,證明我們並非無中生有。我們現已將那個洞口封好,留待有關方面調查。很明顯,我們發現了某些超乎常理,連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

金含量高達80克/噸

當鑽探深度達到9,500米時,鑽頭鑽進了一個含有黃金和鑽石的地層。科學家們取出的岩芯經過分析表明,金含量居然高達80克/噸。據悉,含金量達到4克/噸的金礦層就具有商業開采價值了。地球表層中很少能找到含金量超過10克/噸的礦層,相比之下,這里幾乎是金子的寶藏了。 深層鑽探堪比地球望遠鏡 據《超深大陸鑽探和地球深度探測》記載,科學家卡爾.福克斯在一次會議上對科拉超深鑽井進行公開評論時,做了太空類推。福克斯說:「地球學有一個『望遠鏡』,就是深層鑽探和地球深處探測!我們充分利用這個望遠鏡,超越目前面臨的種種限制,以便探尋地球科學的新領域。」 美國《連線》雜志報導稱,在冷戰的60年代,隨著太空競賽不斷升溫,地心爭奪戰也慢慢展開。也許前蘇聯和美國永遠無法鑽到那個深度,但是他們可以嘗試著鑽到所謂的莫荷界面(Moho)。莫荷界面正式的叫法是:地球外殼與內殼之間的界線(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它是通常呈現固體形態的外殼和充滿岩漿的地幔之間的一個理論性分界線,但這種說法存在很大爭議。據迪安.杜恩在《地球科學》一書寫道:「在1960年到1962年間,太空競賽期間經濟利益與國家自信心結合,促使前蘇聯科學家計劃鑽出一個『俄國超深鑽井(Russian Mohole)』,這樣做的目的是,趕在美國鑽探項目之前到達地球外殼與內殼之間的界線。」 前蘇聯的這項鑽探工程是從60年代初開始,直到蘇聯解體才宣告結束。盡管前蘇聯地質部部長艾弗傑尼.柯茲洛夫斯基編寫了《科拉超深鑽井》,但現在已經絕版,並很難找到這本書,有關這個項目的數據也從沒傳出國外。

附視頻: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5MTQ3Mjk2.html

⑷ 《戰爭與和平》好看嗎

《戰爭與和平》好看,《戰爭與和平》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它的場面廣闊、人物眾多,不但以前沒有人寫過這樣的小說,以後也不會有人再寫,是當之無愧的「史詩」。

《戰爭與和平》是一幅有關一切人們在其中發現自己的幸福和悲哀、偉大和恥辱的事物的完整畫像。

在這部規模宏大的作品中洋溢著時代的氣息,這部作品以高超的技藝描述了本世紀初俄羅斯的社會生活和個體生活。《戰爭與和平》使能夠更直接、更准確地了解俄羅斯人民的性格和氣質,以及整個俄羅斯的生活,這會勝過讀幾百部民族學和歷史學的著作。

《戰爭與和平》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3F_cXkphSM5Fj5YB54F8dg

?pwd=b091 提取碼:b091

⑸ m5混合砂漿砌築配合比、和水泥砂漿的區別

在建築施工領域中,我們可能會面對材料的選擇問題,不僅僅在於產品品牌、價位的選擇,還在於混合配方以及具體的含量方面的選擇,比如今天舉例的m5混合砂漿,它表示水泥砂漿的強度等級在M5左右。這一點就決定了它和傳統產品相比較在使用領域、適用范圍方面的差異。作為消費者,不妨參考下文給出的混合砂漿的配合比、M5水泥砂漿和M5混合砂漿區別兩個方面入手分析。

一、M5水泥砂漿和M5混合砂漿有什麼區別

按照JGJ/T98-2010《砌築砂漿配合比設計規程》的規定,砌築砂漿分為水泥砂漿、水泥混合砂漿、預拌砌築砂漿三種,其中水泥砂漿和水泥混合砂漿的區別在於,水泥砂漿是以水泥為膠凝材料,水泥混合砂漿除了水泥以外,還加入了石灰膏和電石膏。

M5是強度等級,表示水泥砂漿和混合砂漿的強度等級相同,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

表觀密度,水泥砂漿要求≥1900kg/m3,混合砂漿要求≥1800kg/m3;

保水率,水泥砂漿要求≥80%,混合砂漿要求≥84%。

二、混合砂漿的配合比介紹

抹內外牆主要根據要求,一般外牆強度要高一些,用水量根據砂漿的和易性調節。

砂漿強度M5;水泥強度32.5級,粗砂重量配合比=1:0.56:7.12,

每立方用量=水泥212Kg石灰膏118Kg砂1510Kg

砂漿強度M5;水泥強度32.5級,中砂重量配合比=1:0.56:6.56,

每立方用量=水泥221Kg石灰膏124Kg砂1450Kg

砂漿強度M5;水泥強度32.5級,細砂重量配合比=1:0.57:6.07,

每立方用量=水泥229Kg石灰膏131Kg砂1390Kg

砂漿強度M7.5;水泥強度32.5級,粗砂重量配合比=1:0.36:6.24,

每立方用量=水泥242Kg石灰膏88Kg砂1510Kg

砂漿強度M7.5;水泥強度32.5級,中砂重量配合比=1:0.37:5.78,

每立方用量=水泥251Kg石灰膏94Kg砂1450Kg

砂漿強度M7.5;水泥強度32.5級,細砂重量配合比=1:0.38:5.33,

每立方用量=水泥261Kg石灰膏99Kg砂1390Kg

砂漿強度M10;水泥強度32.5級,粗砂重量配合比=1:0.22:5.57,

每立方用量=水泥271Kg石灰膏59Kg砂1510Kg

砂漿強度M10;水泥強度32.5級,中砂重量配合比=1:0.22:5.14,

每立方用量=水泥282Kg石灰膏63Kg砂145Kg

上文首先舉例的內容是關於M5水泥砂漿和M5混合砂漿之間的區別介紹,由此得知,表觀密度、保水率都決定了產品各自具有的特性,所以它們對應的適用領域以及適合人群也是不一樣的。除此之外我們還分析了混合砂漿的配合比,通過舉例常見的方案以供參考,有意向選擇的朋友可以綜合自己的情況,或者實際的需求預算入手參考、實踐和分析。

⑹ 俄羅斯套娃底部寫的m5是什麼意思

是5ш吧,就是五個一套

⑺ 海參的價格多少錢

不少人以為海參很貴,自撈海參才這個價格,參農價格很低

吃海參不管是大連還是山東的,超過這個價格你就被商家坑了。

一般大連海參 淡干(不包含劣質參,如鹽干 、糖干)價格在3000-4000元左右 5-7年干海參

八年參 、九年參。價格4000-6800。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可以點擊咨詢。

⑻ 俄羅斯有太空梭嗎

這個資料是從BAIDU網路里COPY過來的。可供參考。
http://ke..com/view/703289.html?tp=0_11
1988年11月15日,前蘇聯的暴風雪號太空梭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首次發射升空,47分鍾後進入距地面 250公里的圓形軌道。它繞地球飛行兩圈,在太空遨遊三小時後,按預定計劃於 9時25分安全返航,准確降落在離發射點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無人駕駛的試驗飛行。
暴風雪號太空梭大小與普通大型客機相差無幾,外形同美國太空梭相仿,機翼呈三角形。機長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機身直徑5.6米,起飛重量105噸,返回後著陸重量為82噸。它有一個長18.3米、直徑 4.7米的大型貨艙,能把30噸貨物送上近地軌道,將20噸貨物運回地面。頭部有一容積70立方米的乘員座艙,可乘10人,設計飛行壽命100次。
科學家們認為,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遙控機上電腦系統,在無人駕駛的條件下自動返航並准確降落在狹長跑道上,其難度要比1981年美國太空梭有人駕駛試飛大得多。首先,暴風雪號的主發動機不是裝在太空梭尾部,而是裝在能源號火箭上。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太空梭的入軌重量,同時騰出位置安裝小型機動飛行發動機和減速制動傘。其次,暴風雪號著陸時,可用尾部的小型發動機做有動力的機動飛行,安全准確地降落在狹長跑道上,萬一著陸姿態不佳,還可以將太空梭升起來進行第二次著陸,從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國太空梭靠無動力滑翔著陸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風雪號能像普通飛機那樣藉助副翼、操縱舵和空氣制動器來控制在大氣層內滑行,還准備有減速制動傘,在降落滑跑過程中當速度減慢到 50公里/小時時自動彈出,使太空梭在較短距離內停下來。
編輯本段暴風雪號太空梭的基本資料
最大質量:105噸
有效載荷:30噸
著陸質量:82-87噸
機組成員:2-10人
飛行時間:7-30日
軌道傾角:50.7-110度
軌道高度:250-1000千米
著陸速度:312-360km/h
長度:36.37米
高度:16.35米
翼展:23.92米
機翼掠角:45度
發射流程:
倒計時30分:清理發射台
倒計時11分:發射系統開始自檢
倒計時8秒:主引擎點火
倒計時0秒:助推引擎點火,發射升空
發射後150秒:助推火箭分離
發射後480秒:推進火箭燃盡,落入太平洋
發射後47分:暴風雪號進行42秒變軌機動,抵達高度250千米的軌道
編輯本段從「螺旋」計劃到「暴風雪」太空梭
有翼航天器的先鋒當屬60年代初在著名工程師洛吉諾洛金斯基領導下研製的「50-50計劃」,也稱「螺旋」計劃。1962年,米高揚領導的第155設計局根據科羅廖夫下達的任務開始研製「50-50」計劃,其中的「50號產品」為單座軍用空天飛機,而「50-50」號產品」為高超音速載機。「50」這一數字表示為即將到來的偉大十月革命50周年獻禮,並計劃在此時進行首期亞音速試驗。高超音速載機由圖波列夫設計局負責研製,它應在極大的速度(M5.5~6)和24~30公里的高度上釋放這架10噸重的空天飛機。計算表明,該系統的有效載荷重量約為其發射重量的12.5%,且有85%的發射重量返回地球,而當時科羅廖夫設計的320噸重的聯盟火箭只能將發射重量的2.5%送上太空,返回地球的只有2.8噸重的著陸器。同時,「螺旋」不光能返回,它還可以再次飛行,而且無需航天發射場。當時製造了試驗型軌道飛機,並進行了首批計劃內的飛行。在返回大氣層時,它就像飛機一樣,可在半徑為600~800公里的范圍內選擇著陸點。它的用途極為廣泛,既可作為航天轟炸機或偵察平台,也可作為航天武器載機或作為有人駕駛的救援機,同時還可作為截擊機或只是作為技術驗證平台。
1967年開始製造有人駕駛軌道飛機的縮比試驗器。在這些1/2和1/3模型中,代號「105.11」的模型用於亞音速大氣層試驗,「105.12」用於超音速研究,「105.13」用於高超音速研究,但這一項目於1969年6月被中止,當時的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認為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1974年6月30日,在火箭發動機專家格魯什科的支持下,「螺旋」計劃恢復實施,並擬進行軌道飛機的亞音速飛行試驗。1976年10月11日,該軌道飛機完成了第一次飛行,一年後的11月27日也完成了「米格-105」試驗機從圖-95KM型機上在5000米高度上的第一次投放,總共進行了8次試飛,從而確定了該空天飛機的亞音速氣動性能和各系統在大氣層中飛行的性能。
該空天飛機呈平底形狀,採用升力體式機身,前部較大並向上翹起,因此該機又被戲稱為「套鞋」。這種幾何形狀可大大降低機身在再入大氣層時的受熱程度。該機的獨特之處是其可變式機翼。機翼安裝時與水平面呈60度角,在起飛、軌道飛行和再入大氣層時用作垂直安定面。在再入大氣層並將速度降低到亞音速後,機翼轉至水平狀態,從而增加了升力。機身、機翼和巨大垂直尾翼的後掠角度分別為78、55和60度。「米格-105」安裝有科列索夫研製的RD-36-35K型渦輪噴氣發動機,軌道發動機由19台大小不一的發動機組成,以進行軌道粗定位和精確機動。該飛機長8.5米,高3.5米,重4220公斤,翼展7.4米。這一方案最終被取消,但空天飛機的研製工作仍在繼續進行。
在70年代初,美國研製了「太空梭」軌道飛機,也就是目前正在使用的太空梭。這一時間,前蘇聯也開始製造自己的「太空梭」,即「暴風雪」號太空梭。為研究從軌道返回時防熱問題,設計者還研製了「布拉風-4」無人駕駛試驗器,以「宇宙」系列的代號完成了4次軌道飛行,時間分別為1982年6月4日、1983年3月16日和12月27日及1984年12月19日。最初兩架空天試驗機均濺落在印度洋上,其打撈工作引起了西方國家的注意。於是,後兩架「布拉風」均著陸於克里米亞海區。「暴風雪」號於1988年11月15日發射升空,並完成了極其精確的自動著陸。暴風雪號首航成功,按計劃應很快開始載人飛行,後來,蘇聯的政治與經濟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航天計劃撥款急劇減少,於是,「暴風雪」號也就成了「多餘之物」。
編輯本段暴風雪號太空梭簡史 計劃出籠
早在太空時代之前,就有人討論過建造可重復使用的飛機形航天器了。如俄國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就考慮過將飛機送入大氣層以外的可能性。前蘇聯的航天功臣科羅廖夫很早就將RP-318滑翔機安裝上火箭引擎做試驗。20世紀60年代,米高揚設計局設計了一種可重復使用的小型飛船螺旋(Spiral)號,它由超音速飛機發射,發射後則由自備的捆綁火箭作動力源。
70年代初,美國制定了研製太空梭的計劃,並將其列為載人航天的首要項目。美國人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發展一種更經濟的軌道運輸工具以取代飛船和運載火箭,但前蘇聯當局則將這一新型航天器視為未來美國搭載核武器的工具,並於1976年決定發展類似的航天器作為對這種「威脅」的回應。蘇聯人將其取名為「暴風雪(Buran)」。當年米高揚設計局從事螺旋計劃的部分技術人員,以及來自莫爾尼亞、米亞西舍夫等設計局的一些工程師也被調去從事暴風雪計劃。暴風雪的主體由新成立的莫爾尼亞聯合體全權負責研發。
與暴風雪一起研製的是重型運載火箭能源號(Energia)。它可以用來發射暴風雪號太空梭,也可以單獨作為運載火箭使用,這與美國太空梭設計不同,主要是出自蘇聯沒有開發大型固體火箭經驗的考慮。這個設計是由能源聯合體的負責人Valentin Glushko提出的。暴風雪號自身沒有主推進引擎,只有兩個小型引擎供調整軌道姿態用,起飛時它可以看作是能源號火箭的載荷。很多人認為,這一設計實際上要優於美國的太空梭,因為如此做法將降低太空梭的事故率,並可提高其搭載的有效載荷。但在暴風雪與能源火箭對接並運送到發射台的過程中,採用的是水平運輸的方式,這顯然沒有美國的垂直運輸來得方便。下圖是暴風雪號(左)和美國太空梭的後視圖,其中紅色代表主引擎,黃色代表軌道調節用引擎,藍色部分是燃料貯存處。
最初的設計(有些還早暴風雪計劃)有幾種,分別由米高揚、米亞西舍夫、切諾梅等設計局提出,各方案差別非常大,其中包括改良螺旋號飛船,使其可以用質子火箭發射的方案。其中一種設計甚至沒有機翼結構,這是為了使其更適合高速大迎角飛行;最後的著陸則通過降落傘調整。但最終蘇聯人還是採用了三角翼的設計。
拜科努爾發射場為暴風雪號太空梭和能源號火箭建造了3座發射台,但3號發射台從未使用過。
暴風雪號的設計要求是可使用100次以上,能夠將30噸有效載荷送入200千米高、傾角50.7度的地球軌道;標准機組成員4人,包括正副駕駛員各一,另有2名從事艙外活動和其他領域研究的宇航員。在暴風雪號太空梭上要能夠進行復雜的軍事研究。抵抗敵對國家的軍事活動也是暴風雪號的設計任務之一。同時研製暴風雪號的目的還有研究美國的航天技術以增強蘇聯的實力。
另外,安東諾夫設計局還為解決暴風雪號的運輸問題專門設計了安-225「夢幻(Mryia)」大型運輸機。安-225於1985年開始設計,1989年首次背負暴風雪號飛行,是目前已有的體積最大、載重能力最強的飛機,迄今只生產了2架。它的原形是安-124,但採用的是雙垂直尾翼設計,運載能力比安-124提高了50%。
編輯本段地面測試
最初,暴風雪承擔的角色是航天武器和空間站(尤其是日後的和平號空間站)運輸工具。太空梭的建造工作在1980年開始,第一架全尺寸太空梭模型完成於1984年。據信前蘇聯共建造了數架太空梭,這是為了解決他們計算機模擬技術薄弱而作的。他們在不同的機身上安置了不同的電子設備,採用了不同的設計以作測試用。其中供太空飛行用的幾架編號分別為OK-1K1、OK-2K1、OK-1K2、OK-2K2和OK-3K2(後兩架似未完工),其他都是僅供地面試驗的,有些機身還不是完整的。
飛行測試始於1983年,但最開始只是用小型比例模型作試驗。首架全尺寸模型在試飛24次後報廢了;最後一次飛行測試是在1988年春。參加測試的模型多用「宇宙****」為編號。
1985年,暴風雪號的機翼運抵拜科努爾。同年還進行了能源號火箭的第一次點火測試,但在點火後2.58秒,系統檢測到引擎渦輪出了故障;隨後的測試還發現了液氦泄露等問題。第二次測試是成功的,引擎運行了390秒。為保證有充足的冷卻水做測試,附近的城市不得不停水10天。
而暴風雪計劃的弊病也逐漸暴露出來:幾乎所有的研製進度都沒有達到最初的要求。別的不論,單是暴風雪號的零件運輸也成了大問題:人手不足,經驗不夠。蘇聯政府召集了大量工人前往拜科努爾,使這里為太空梭准備的211設施工作人員從600人驟增到1800人。1986年5月,剛剛組裝好的暴風雪號開始進行電子系統的測試。8-9月開始進行能源號火箭的發射試驗。
在暴風雪號真正上天之前,蘇聯共進行了140餘次飛行試驗,其中包括近70次自動著陸試驗。
編輯本段首飛成功
真正的軌道飛行是在1988年11月5日,承擔任務的是OK-1K1。格林尼治時間3點,OK-1K1由能源號火箭從拜科努爾發射場2號發射台發射升空,進入一條近地點247公里,遠地點256公里的軌道。這是一次無人測試飛行,所以太空梭的生命保障系統沒有運轉,其上也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由於計算機存儲能力的限制,暴風雪號只環繞地球飛行了2圈,3小時25分鍾後成功返回地面。有傳言說這次飛行使OK-1K1遭受的損傷無法再恢復,OK-1K1也不能重返太空;但此說法未被官方證實。
這次自動飛行的難度顯然要比美國1981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有人駕駛的首航大得多。暴風雪號配備有小型引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有動力返航,如果第一次著陸失敗還可作二次飛行;它還可以通過機翼舵面調整飛行姿態,著陸時機動性也比美國的太空梭強。
從第一次飛行執行的任務看,這顯然不是計劃中唯一的一次無人飛行試驗,因為這次飛行連最重要的生命保障系統都沒有測試。自動飛行是很成功的,它順利抵抗住了速度達每小時34千米的側風,降落後機身中線與跑道中線距離只有5英尺。
暴風雪號的成功首飛給各國帶來了很大影響,人們期待著它能夠早日作載人飛行。同年,前蘇聯發行了一枚以暴風雪號為主題的郵票。
編輯本段壯志難酬
1988年首飛後,用於暴風雪計劃的資金瀕臨耗盡:僅僅是開發太空梭系統本身就花費了13億盧布之巨,整個項目的開銷超過了200億盧布。而前蘇聯當局也逐漸考慮起龐大的投資與發展太空梭帶來的益處之間的關系。暴風雪計劃在某種意義上加速了蘇聯的瓦解;而蘇聯解體後,昔日的計劃更是徹底失去了經濟支持。1991年,蘇聯軍方停止了對該計劃的撥款支持。1993年,暴風雪太空梭機身的設計者,莫爾尼亞聯合體被迫承認,暴風雪計劃就此結束。他們希望能夠轉向開發其他小型航天設備,但因資金不足,只能作罷。
自1988年至今,暴風雪號太空梭沒有再進行過太空飛行,和平號空間站只能利用一次性飛船和美國太空梭作為往返工具。按原計劃,第二架太空梭將於1991年首飛,第3架則是在1992年建造完成,而首次載人飛行將在1994-1995年間進行。但由於政治和經濟原因,這一切都沒有實現。所有太空梭只能存放在庫房中,任灰塵飛揚,儀器老化。而未完工的兩架則已在90年代中期被拆解。
2002年,暴風雪號太空梭中可以飛行的一架連同能源號火箭一道,因拜科努爾的廠房坍塌而被摧毀。至此暴風雪計劃在凄涼慘淡中徹底終結。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m5多少錢一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