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牧民有多少馬

俄羅斯牧民有多少馬

發布時間:2022-07-31 11:33:21

1. 馬的品種有哪些急需!!!

家馬(E.caballus)是現存數量最多的奇蹄目成員,與人類的關系密切。家馬是歐洲野馬或稱泰盤野馬的後代,二者學名相同,歐洲野馬已於1876年滅絕,此名就單指家馬。
1881年人們又發現了另外一種野馬,稱為普氏野馬(E.przewalskii)或蒙古野馬,也簡稱野馬。普氏野馬可能也是家馬的祖先之一,有人認為和家馬屬於同一種。現有的普氏野馬都是早期捕捉到的幾批野馬的後代,此後很長時間野外沒有確切的野馬的紀錄,恐怕野生的已經滅絕。
非洲野驢(E.asinus)是家驢的祖先,二者列為同一種,非洲野驢分布於非洲東北部的乾旱地區,目前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但是家驢卻被人帶到世界各地,因為適應力強,有些再次野化。
亞洲野驢(E.hemionus)是亞洲僅有的野生馬類,體型介於驢和馬之間,分布於亞洲的開闊地帶,有數亞種,多數處於瀕危狀態,其中青藏高原的野驢常被單列為西藏野驢(E.kiang),數量相對較多,印度和波斯的亞種有時也被單列為波斯野驢(E.onager)。
普通斑馬(E.burchellii)是奇蹄目中現存唯一野生數量比較多的種類,分布於非洲東部到南部之間的廣大開闊地區,是非洲原野的象徵性物種,亞種較多,其花紋有一定區別。
南非曾經有一種擬斑馬或稱斑驢(E.quagga),和普通斑馬外形比較相似,但花紋區別較大,身上僅部分地方有條紋。擬斑馬已於1883年滅絕,新的研究表明擬斑馬可能只是普通斑馬的一個色型。
山斑馬(E.zebra)是最早被命名的斑馬,也是現存體型最小的野生馬類,分布於非洲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區,數量稀少。
細紋斑馬(E.grevyi)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野生馬類,條紋細而密集,分布於非洲東北部,處於瀕危狀態。

大宛馬
源自大宛國(大宛是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據《史記》記載,大宛馬「其先天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後,肩膀位置慢慢鼓起,並流出像鮮血一樣的汗水,因此得名「汗血寶馬」。
按說,引進的汗血寶馬有雌有雄,是可以進行繁殖的。但由於我國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引入馬種後,都走了「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時,由於戰馬多被閹割,也使一些汗血寶馬失去繁殖能力。種種原因使汗血寶馬在國內蹤跡難尋,目前只有土庫曼和俄羅斯境內,還生存有數千匹汗血寶馬。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42厘米,體重267.7~372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 楊洪武核雕《馬》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徵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樑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佔領時期,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當地馬種雜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後,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負重80千克,7小時12分鍾就可到達。是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山丹馬
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於中國甘肅山丹馬場,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1/4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鑒定命名。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頭中等大,頸稍斜。甲較長,胸寬深,背腰平直,腰較短,尻較寬而稍斜。四肢堅固,關節強大,肌腱明顯,後肢稍外向,蹄質堅實。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母馬平均體尺(厘米):體高138.5,體長142.3,胸圍169.3,管圍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連山區,平均馱重100千克時行程200公里,歷時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騎乘測驗記錄1600米為2分11秒,5000米為8分13秒。對側步1000米為2分11秒最大挽力達455千克,相當於體重的91%。單馬駕兩輪膠車載重500千克,時速15公里。遺傳性穩定。

荷蘭溫血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說有哪一個品種的馬,像明星一樣快速竄紅,那就是荷蘭溫血馬。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於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荷蘭溫血馬的起源來自於荷蘭兩個本地的品種,海爾德蘭馬(Gelderlander)與格羅寧根馬(Groningen) ,事實上這跟當地的土壤息息相關。海爾德蘭在荷蘭中部,當地的土壤為沙地,所發展出來的馬屬於較輕型。而格羅寧根當地則都是硬質的黏土,成長出來的馬就屬於較重型的。然而兩個品種的基因卻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爾德蘭馬的血統中加入格羅寧根馬的血統,來增加海爾德蘭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都是自中世紀以來在荷蘭與其鄰近區域就有的品種。海爾德蘭馬有安達盧西亞馬(Andalusian)、義大利的那不勒斯馬(Neapolitan)、諾曼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英國的盎格魯-諾曼馬(Anglo-Norman)、哈克尼馬(Hackney)與純血馬(Thoroughbred)的血統。而格羅寧根馬則是由丹麥的佛里斯馬(Friesian)與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兩種品種交叉產生的。
自古以來荷蘭的農夫靠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嚴格的培育馬的方法,來淘汰品種中健康與性格的缺點,以及智能不足的馬。這種嚴格篩選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蘭溫血馬。工業革命之後的機械化,使得馬的用途轉為休閑騎乘與運動,荷蘭人以此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現他們的培育技術。荷蘭人引進英國純血馬,以增加它的勇氣,並改善有時會發生的缺陷,例如過長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當輕盈的動作也是純血馬帶來的,而為了要去除隨著純血馬而來的難以駕馭的特質,不但靠引進其它荷蘭本土血統,也引進法國的塞拉法蘭西馬(Selle Francias)、德國的漢諾威馬(Hanoverian)與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血統,以改良出最後的品種。另外也引進英國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馬,也有些人繼續培育傳統海爾德蘭馬型態的馬,最後竟演變成三種類別的荷蘭溫血馬。

柏布馬 Barb or Berber
柏布馬的家鄉在古時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摩洛哥、阿爾吉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現今在阿爾吉利亞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與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場。當地邊遠山區與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應該還有飼養許多柏布馬類型的馬。
柏布馬是另一種古老的東方馬品種,幾世紀以來對各種馬的品種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許多成功品種。和阿拉伯馬(Arab)一樣,它在馬的品種培育上佔有不容否認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卻較不為人知,不像阿拉伯馬那麼出名。柏布馬最初被帶到歐洲時,常常被歐洲人誤認為是阿拉伯馬,因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說阿拉伯語。
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國純血馬(Thoroughbred)的祖先之一「Godolphin Arabian」,其實它是一匹柏布馬。它是摩洛哥蘇丹送給法國國王的禮物,但是法國人並沒有發現它的價值。當有名的育種專家葛多芬大公(Load Godolphin)發現它、將他帶到英國之前,它在巴黎被當做拉車的馬。在比較新的文獻中,已將它的名字已改成「Godolphin Barb」。這個故事已被瑪格莉特.亨利(Marguerite Henry)寫成小說「風之王」,並榮獲1949年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金牌獎,好萊塢也拍成同名電影。
特質
柏布馬以強壯、耐力超強、速度快、反應快出名。尤其是在用它來培育與改善其它品種時,這些特質更顯得重要。它不如阿拉伯馬那麼活潑、漂亮,動作也不夠輕快、流暢。有些動物學家認為柏布馬起源於史前的歐洲血統,而不是亞洲血統,大家還在辯論它算不算東方馬類別。人們總是拿它和阿拉伯馬比較,認為他不像阿拉伯馬,性格也不如阿拉伯馬那麼溫柔親切。一樣的是強壯,能吃苦耐勞,使得照顧它的工作很容易。
外型特徵
柏布馬的外型算是輕型的沙漠馬。頸部長度中等,弓彎、強壯。腿精緻但強壯且長。跟所有的沙漠馬一樣,蹄子非常硬。鬃毛與尾毛比阿拉伯馬濃密。
頭:頭長而狹窄,耳朵長度中等,鼻樑有點凸起,眼睛看起來很英勇的樣子,鼻孔的位置較低。
毛色:真正的柏布馬為灰色、黑色、栗色、騮色、與深騮色、深棕色。混有阿拉伯馬血統的才有其它顏色。
身高:從148公分到160公分。
現狀:
在以前柏布馬被認為是上等的戰馬,現在則是很好的騎乘用馬,有時也用於賽馬。可惜的是,它在家鄉以外的地區,沒有得到它應該有的名聲。
由於柏布馬原產地區的經濟狀況不好,純種柏布馬的數量越來越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7年在阿爾及利亞成立世界柏布馬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Barb Horse, Organisation Mondiale Cheval Barbe, OMCB)。成員為幾個柏布馬的原產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一些歐洲的育種協會。但不幸由於阿爾及利亞復雜的政治情勢,該組織自九十年代起就幾乎停止運作了。

阿克哈?塔克馬
阿克哈?塔克馬也就是「汗血寶馬」中國對「汗血馬」的最早記錄是在2000年前的西漢,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
漢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欣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並作歌詠之,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僅有一匹千里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為奪取大量「汗血馬」,中國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
最初,漢武帝派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純金製作的馬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的種馬。來到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阿斯哈巴特城)後,大宛國王也許是愛馬心切,也許是從軍事方面考慮(因為在西域用兵以騎兵為主,而良馬是騎兵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宣稱"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遂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行軍4000餘公里,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郁城,但初戰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國,只好退回敦煌,回來時人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後,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軍遠征,帶兵6萬人,馬3萬匹,牛10萬頭,還帶了兩名相馬專家前去大宛國。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余汗血馬1000多匹。
汗血馬體形好、善解人意、快速、耐力好,適於長途行軍,非常適合用作軍馬。引進了「汗血馬」的漢朝騎兵,果然戰鬥力大增。甚至還發生了這樣的故事:漢軍與外軍作戰中,一隻部隊全部由汗血馬上陣,敵方人數眾多,刮目相看。久經訓養的汗血馬,認為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對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馬,見汗血馬高大、清細、勃發,以為是一種奇特的動物,不戰自退。
汗血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曾興盛上千年,但是為什麼後來消失無蹤。從史料看,當時, 引進的汗血馬數量相當大,雌雄比例也比較適中,進行繁殖是可行的。但是由於中國的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任何引入馬種,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在這一過程中,「汗血馬」因自身的缺點而造成後人的棄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纖細,相對說起來負重能力不強,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士兵騎馬作戰,身批甲胄、手提兵器,總重相當大,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並且由於馬具的原因,汗血馬不能駕轅,而粗壯的蒙古馬則無此劣勢,最後幾乎所有從中亞、西亞引入的種馬都歸於消亡。
2007年7月,在中國百姓視野中消失了千年的夢幻之馬「汗血寶馬」--阿赫達什(寶石之意),從它的故鄉中亞土庫曼,由空中穿越古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這匹馬是土庫曼總統作為中土和平友好的象徵贈送給我國領導人的。
說起「阿赫達什」的血統,可真是不一般:他的祖先曾是蘇軍著名元帥朱可夫的坐騎。朱可夫騎著它在烏克蘭打敗德軍名帥曼施坦因,騎著它參加過解放柏林的入城式。
「寶石"的系譜表明,它的先輩都曾被收錄在名馬檔案,"寶石"爺爺的爺爺曾獲得20世紀60年代奧運會馬術比賽盛裝舞步的冠軍。顯赫的出身註定了它的不平凡,1996年"寶石"剛兩歲時,在平地上1000米的奔跑紀錄就達到了1分12秒4。正是極快的奔跑速度和良好的耐力,使得汗血寶馬成為世界級名馬,當今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純血馬體內就有它的基因。目前國際市場上,汗血寶馬的售價十分昂貴,通常每匹幾十萬美元,有的身價甚至高達1千萬美元。
土庫曼駐華大使卡瑟莫夫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土庫曼人將馬視作親人對待,並只送給最好的朋友"。他表示,送給中國的這匹馬將成為「土中兩國和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
《漢書》記載,大宛國貳師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馬,奔躍如飛,無法捕捉。大宛國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馬放在山下。野馬與母馬交配了,生下來就是汗血寶馬,肩上出汗時殷紅如血,脅如插翅,日行千里。「汗血馬」這種活在史書上的傳奇之馬,在消失了2000年後,"奇跡"般地出現在中國公眾面前。

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學名:Equus przewalskii)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型健碩,體長約2.8米,高1米以上,體重約為300公斤。體毛為棕黃色,向腹部漸漸變為黃白色,腰背中央有一條黑褐色的脊中線。鬃毛短硬,呈暗棕色,逆生直立,不似家馬垂於頸部的兩側。從比例上來說,頭部較大而短鈍,脖頸短粗,尾巴粗長幾乎垂至地面,尾形呈束狀,不似家馬自始至終都是長毛。
1977年,三位荷蘭鹿特丹人創立了普氏野馬保護基金會,該基金會有兩個主要目標,一是將造前的普氏野馬血統記錄數據經電腦處理,建立起蒙古野馬血統記錄資料庫;二是首倡將普氏野馬放回歸大自然。
1878年,沙俄軍官普熱瓦爾斯基率領探險隊先後3次進入准葛爾盆地奇台至巴里坤的丘沙河、滴水泉一帶捕獲、採集野馬標本,並於1881年由沙俄學者波利亞科夫正式定名為「普氏野馬」。由於普氏野馬生活於極其艱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還有低溫和暴風雪的侵襲。而人類的捕殺和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更加速了它消亡的進程。在近1個世紀的時間里,野馬的分布區急劇縮小,數量銳減,在自然界瀕臨滅絕。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經捕捉到過1隻,當時送到烏克蘭的動物園飼養,此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普氏野馬。 中國於1957年曾在甘肅肅北縣的野馬泉和明水之間捕到過1隻,1969年在新疆尚有人在准噶爾盆地看到過有8匹野馬組成的小群。1971年,當地的獵人看到過單匹的野馬。20世紀80年代初,還有人在東准噶 爾盆地烏倫古河和克拉美山之間的地域發現了野馬的蹤跡,但沒有確鑿的證據。後來,新疆也時常傳來發現野馬的消息,不過經證實,所看到的都是野驢。中國對野馬的存亡十分關注,1974年、1981年和1982年,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大學等單位先後組織考察隊,深入到准噶爾荒漠、烏倫古河、克拉麥里山、北塔山等野馬產地考察,並結合航空調查,力求找到野馬,結果令人失望。現在大多數人認為,如果自然界還有殘存的野馬,其數量也少到不能形成種群,因而不足以保證一個物種的生存,所以野生的普氏野馬很可能已經在自然界消失。 20世紀60年代,蒙古國首先宣布野生野馬滅絕,而國內新疆作為普氏野馬的故鄉,也由於俄、德、法等國的探險隊不斷大規模捕獵,並將28匹馬駒偷運出境,加之國內大批捕殺,到20世紀70年代,新疆普氏野馬也基本宣布消失。到1985年,分布於美、英、荷蘭等112個國家和地區的存活野馬僅有700多匹,而且是圈養和欄養的。1986年8月14日,中國林業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組成專門機構,負責「野馬還鄉」工作,並在准噶爾盆地南緣、新疆吉木薩爾縣建成佔地9000畝全亞洲最大的野馬飼養繁殖中心。隨著18匹野馬先後從英、美、德等國的運回,野馬故鄉結束了無野馬的歷史。 部分普氏野馬後來進化成現在的家馬。也就是說部分家馬的祖先是普氏野馬。

2. 俄羅斯少數民族有哪些有沒有漢族

那是東干族。
在前蘇聯的中亞地區有一個陝西村,居住了不少陝西人,不少人流徙到莫斯科郊外耕種或做修路工人。有一位中國記者被派到莫斯科學習,碰上了一位陝西老人,老人說很久沒有見過中國人,要同他傾訴親情。老人講一口一百多年前晚清的陝西方言,讓記者只能聽懂十分之一,無法交談,最後兩人只能以俄羅斯語言交流。原來,他們被俄羅斯稱為東干族裔,120年前,中國西北部陝甘寧地區爆發了持續十多年的回民起義,起義失敗之後,數以千計的起義軍民攜帶家眷,翻山越嶺,往中亞細亞逃生。他們大部分人流落在楚河岸邊,即是今天的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交界處。自此之後,他們就與華夏大地徹底失去了聯系,成為了一個棲息於中亞細亞的新民族。

在陝西村,東幹人不僅保留著自己的口頭語言,而且全力保留著故土時候的生活習俗,東幹人居住的楚河谷地,竟然保存著幾座晚清韻味十足的陝西村。走進了東幹人的民家小院,感覺就像到了陝西農村,那糧倉、水井、屋檐上的一串串老玉米、待客所用的一張大炕、正中擺放著油跡斑斑的炕桌。盤腿坐在桌旁,吃上一碗男主人的婆娘精心拉出的面條,再伸長筷子,嘗嘗各種鹹菜和炒菜的味道,留在外國的感覺就沒有了。東幹人的村莊名也中國味道十足,有的村名叫做「米糧村」,有的叫做「新渠」,有的叫「馬三期」。東幹人結婚時,男的穿上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完全像滿清的鄉紳;新娘子則腳穿綉花鞋,頭戴紅花高髻,身穿著手綉龍鳳圖案的紅裙褂。他們已經不懂得書寫中國文字,但仍然能夠用俄文拼音的辦法,把他們的陝西土話流傳下來。

漢人只有江東六十四屯,血洗之後就死光了。這段歷史可以在網上搜索:江東六十四屯

其他的民族都是牧民,牧民遷徙快,很快都跑到國界線內了。這段歷史可以查看《我的邊界歲月》 孫振光 世界知識出版社

3. 俄羅斯境內有多少民族分別是什麼民族

俄羅斯擁有140多個民族。人數在100萬以上的只有7個,其中最大的民族是俄羅斯族,人口1.198億,位居第二的是韃靼族,人口552.2萬,依次下來是烏克蘭族(436.3萬)、楚瓦什族(177.4萬)、巴什基爾族(134.5萬)、白俄羅斯族(120.6萬)、摩爾多瓦族(107.3萬)。人數在50萬—99萬的民族有8個:車臣族(89.9萬)、日耳曼族(84.2萬)、烏德穆爾特族(71.5)、馬里族(64.4萬)、哈薩克族(63.6萬)、阿瓦爾族(54.4萬)、猶太族(53.7萬)、亞美尼亞族(53.2萬)。人數在10萬—49萬的民族有23個:布里亞特族(41萬)、奧塞梯族(40萬)、卡巴爾達族(38.6萬)、薩哈族(38萬)、達爾金族(35.3萬)、科米族(33.6萬)、亞塞拜然族(33.6萬)、庫梅克族(27.7萬)、列茲金族(25.7萬)、印古什族(21.5萬)、圖瓦族(20.6萬)、摩爾多瓦族(17.3萬)、卡爾梅克族(16.6萬)、茨岡族(15.3萬)、卡拉恰耶夫族(15萬)、卡爾—彼爾米族(14.7萬)、喬治亞族(13.1萬)、烏茲別克族(12.7萬)、卡累利阿族(12.5萬)、阿迪蓋族(12.3萬)、朝鮮族(10.7萬)、拉克茨族(10.6萬)。人數在1—10萬的民族有31個,人數在1萬以下的民族有80個,其中有44個民族人數不到1000。人數最少的利夫族僅有100人左右。

4. 馬匹的種類有哪些呢

馬的種類繁多,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中國有30 多個 。可以籠統的分為東方馬和西方馬。
1、汗血寶馬
汗血馬的原產地在土庫曼。史記中記載,張騫出西域,歸來說:「西域多善馬,馬汗血。」故在中國,兩千年來這種馬一直被神秘地稱為:「汗血寶馬」。
按說,引進的汗血寶馬有雌有雄,是可以進行繁殖的。但由於我國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引入馬種後,都走了「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時,由於戰馬多被閹割,也使一些汗血寶馬失去繁殖能力。種種原因使汗血寶馬在國內蹤跡難尋,目前只有土庫曼和俄羅斯境內,還生存有數千匹汗血寶馬。
2、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42厘米,體重267.7~372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3、哈薩克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徵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4、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樑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5、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6、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佔領時期,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當地馬種雜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7、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後,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負重80千克,7小時12分鍾就可到達,是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8、山丹馬
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於中國甘肅山丹馬場,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1/4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鑒定命名。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頭中等大,頸稍斜。甲較長,胸寬深,背腰平直,腰較短,尻較寬而稍斜。四肢堅固,關節強大,肌腱明顯,後肢稍外向,蹄質堅實。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母馬平均體尺(厘米):體高138.5,體長142.3,胸圍169.3,管圍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連山區,平均馱重100千克時行程200公里,歷時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騎乘測驗記錄1600米為2分11秒,5000米為8分13秒。對側步1000米為2分11秒最大挽力達455千克,相當於體重的91%。單馬駕兩輪膠車載重500千克,時速15公里。遺傳性穩定。
9、巴里坤馬
巴里坤馬是挽乘兼用型地方馬種,產於哈密地區的巴里坤縣。現有馬約1、5萬余匹,主要分布在該縣境內和縣前山牧場一帶。產區地處新疆東部天山山麓,年平均氣溫1.1℃,絕對最高氣溫33.5℃,絕對最低氣溫零下43.4℃,年平均降水量204.5毫米。全縣擁有較大面積的天然草場資源,氣候適宜,牧草豐富,發展畜牧業生產具有優越條件。據推測,現在巴里坤馬是歷史上的巴里坤土著馬與蒙古馬及哈薩克馬經過長期的雜交繁育和風土馴化形成的一個地方品種。
巴里坤馬頭較粗重,耳尖大,鼻孔大,眼明亮有神,胸寬而深,四肢關節粗大,蹄小質堅。主要毛色有騮色、栗色,也有部分青灰和花毛色。成年公馬體高1.35米左右,體重370公斤。速力測驗成績,1600米2分34秒5;挽拉力也不錯,用三馬聯駕膠輪大車,載重1500~2500公斤,日行(8小時)45~60公里。母馬日平均產乳量可達7公斤多。屠宰率可達54%。公馬到3~4歲開始配種,母馬在3歲時開始配種。馬匹的平均繁殖成活率在52.2%左右,最高可達70%以上。
10、百色馬
百色馬是廣西存欄數量最多的地方馬品種。有土山馬和石山馬兩種類型。以矮短粗壯,小巧靈活,性情溫馴,適應性強,耐粗飼,馱載負重量大,耐力持久著稱。目前群體數量超過20萬匹,約占廣西馬匹數量的50%。
百色馬,原名百色石山矮馬,古時又稱果下馬,類屬中國西南馬的一個品種。其主產區為廣西百色市,故稱百色馬。屬馱挽乘兼用型,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優良地方馬品種之一,已列入了《中國家畜品種志》和《廣西家畜家禽品種志》。百色馬體質乾燥結實。頭稍重,直頭,顎凹寬廣,耳小前豎,頸長中等,斜頸或稍呈水平。鬐甲適中,肋拱圓,背腰平直,腹稍大,尻略斜。肩短而立,肌腱、關節發育良好,骨量充實,蹄質堅實,前肢肢勢正常,後肢多曲飛,部分呈外弧。鬃、鬣、尾毛較多。毛色以騮色為主,其他有青毛、栗毛、黑毛等。分中型馬和小型馬,小型馬是我國唯一的矮馬品種,體高1.1米。成年體尺:公馬體高為114厘米,體長為114厘米,胸圍為134厘米,管圍為16厘米;母馬分別為113、116、132、15厘米。百色母馬生後10個月開始發情,初配年齡為2歲半。一年一胎或三年兩胎。公馬1歲~4歲時的體高分別為成年馬的91.43%,92.76%,97.04%,99.20%;母馬1歲~4歲時相應為93.41%,95.41%,95.57%,99.82%。
11、岔口驛馬
岔口驛馬,民間俗稱「走馬」,以擅長走「對側步」而聞名於世,騎乘時步伐快速平穩,無顛簸之感。有較強的挽力。產區山高氣寒,馬匹終年放牧,因而形成了耐粗放飼養管理的特性,能適應較惡劣環境條件,耐勞持久,抗病力強,分布地域亦廣。該馬種不僅是甘肅省特有的寶貴畜種資源,也是我國稀有的馬類種質資源,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岔口驛馬體質結實,體型多呈正方形。頭形正直,中等大,眼大眸明,耳小尖立,鼻孔大,顏面乾燥。頸長中等,大多呈30°傾斜。鬐甲不高而長。前胸寬,胸廓深長,背長中等,腰短寬,腹部充實,肌肉發達。四肢關節、肌腱均發達,距毛少,蹄質堅硬,前肢肢勢端正,後肢稍外向。公馬的鬃鬣、尾毛較長。毛色以騮毛居多,青、黑、栗毛次之,頭部白章較多見。成年公馬平均體高、體長、胸圍、管圍和體重分別為:132.9厘米,135.3厘米,159.8厘米,18.5厘米,310.5公斤,成年母馬分別為:129.9厘米,136.2厘米,158.7厘米,17.2厘米,303.9公斤。
12、大通馬
大通馬產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內大通河流域而得名,中心產區在大通河流域的門源、祁連二縣,以皇城、蘇吉、仙米、阿力克、多隆等鄉所產者質量最優。
大通馬適合騎乘,特別善於在高原上長程騎乘,多走對側步。大通馬對高原適應性強,對海拔3500米的高寒山地生態環境適應良好。大通馬長期適應高原環境,是體型偏重、挽乘皆宜的地方品種,且兼有蒙古馬、河曲馬等品種的血統,早已聞名於西北。它具有耐粗放、易戀膘、繁殖力較高的特點,並以善走對側步著稱,實為青海省境內有代表性的馬種。
大通馬體質粗糙緊湊,稟性溫馴,悍威中等。體格粗壯,肌肉豐滿。中軀偏長,結構尚勻稱。頭略重,多直頭或半兔頭,耳長中等,眼大而圓,鼻孔大,頜凹寬,頭部輪廓不甚明顯。頸顯短薄,頸礎中等,頸肩結合稍差。鬐甲低短。胸廣肋拱圓,背腰平直,腰長腹大,膁窩明顯。甲肢長中等,管部顯細,距毛較多,關節強大,蹄質堅韌,後肢多輕度刀狀、外弧肢勢。鬃尾長毛較粗長。毛色以騮毛為主,黑、栗、青毛次之,雜色毛較少。成年公馬平均體高、體長、胸圍、管圍和體重分別為:132.8厘米,139.9厘米,160.1厘米,18.2厘米,321.8公斤,成年母馬分別為:127.1厘米,134.4厘米,152.8厘米,16.4厘米,271.7公斤。
13、鄂倫春馬
鄂倫春馬產於大小興安嶺山區。繁殖性能好,在小群自由交配的情況下,有些母馬一年產一駒。生長緩慢,6~7歲時才能結束生長發育期。一般在3~4歲開始使役,先用於馱載,至6~7歲時用於騎乘。最有效的經濟利用期為7~15歲。
鄂倫春馬性情溫順,步伐穩健,行動敏捷,在山地乘馱能力較好,持久力強。登山能力很強,能迅速攀登陡坡,穿林越溝,橫跨倒木,均很靈敏。特別是冬季在深雪陡坡下山時,背負騎手,採取犬坐姿勢,可一滑而下。夏季遇沼澤地,可跳踏塔頭(在沼澤地生長的草墩子)而過,並能走獨木橋。常能忍飢耐渴,有的狩獵一天,無飼料時,夜間拴在樹下,次日可照常狩獵。冬季在深雪山放養,能趴雪采草,吃雪解渴。其合群性好,公馬護群、母馬護駒能力很強,能與野獸搏鬥。
鄂倫春馬屬乘馱兼用型。體質粗糙。體格不大,頭長中等,呈直頭,眼較大,鼻翼開張。頸長中等,頸礎較低,呈水平頸。鬐甲不明顯。胸廓深寬,假肋較長,背腰平直,腰部堅實。四肢較短,多呈曲飛,蹄質堅硬。毛色以青毛最多,騮毛次之,其他毛色較少。成年公馬平均體高、體長、胸圍和管圍分別為:129.6±1.41厘米,133.0±3.8厘米,159.8±10.9厘米,18.2±1.4厘米,成年母馬分別為:129.8±5.2厘米,137.8±4.7厘米,159.3±7.3厘米,17.7±0.7厘米。
14、錫尼河馬
錫尼河馬主要分布於呼倫貝爾盟。屬乘挽兼用型。體質結實,結構勻稱。頭清秀,眼大額寬,鼻孔大,嘴頭齊。頸直。鬐甲明顯。胸廓深廣,背腰平直,肋拱腹圓,尻部略斜,肌肉豐滿。四肢乾燥,關節明顯,肌腱發達。前肢肢勢正直,後肢多呈外向,蹄質緻密堅實。鬃、鬣、尾毛長中等,距毛短而稀,毛色以騮、栗、黑為主,雜毛較少。成年公馬平均體高、體長、胸圍和管圍分別為:146.7±4.0厘米,152.3±3.3厘米,171.6±7.7厘米,19.8±1.0厘米,成年母馬分別為:138.9±4.4厘米,144.8±5.0厘米,167.9±7.1厘米,18.5±0.7厘米。
錫尼河馬是兼用型地方良種,在完全依靠自然的粗放條件下,表現出體大力強、力速兼備、乘挽皆宜、富持久力、耐粗飼、適應性強等良好性能。但因選育的歷史尚短,個體間仍有一定差異,少數馬匹外形尚有缺點。
15、焉耆馬
焉耆馬早在漢朝時,就在中原和西域享有盛名,隋唐時焉耆年產馬達10萬匹,有「龍駒」「海馬」之美稱。
焉耆馬產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與蒙古馬有密切的血緣關系。頭較長,耆甲中等高長,背較長直,毛色以騮、栗、黑毛為主。成年體尺:公馬體高為142.4厘米,體長為144.9厘米,胸圍為168.7厘米,管圍為19.5厘米;母馬相應為135.2、141.5,161.4和17.7厘米。騎乘速度1千米為1分23秒,5千米為8分23秒,最大挽力400千克,單馬載重為600千克。日產奶4.36千克,90天泌乳量392.4千克,屠宰率為45.7%,初配期公馬為3歲,母馬為4歲,母馬受胎率為53.5%。
16、建昌馬
建昌馬,因主產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而得名。適應性強,特別能適應山地的生態環境。體格短小、精悍、機巧靈活,善於登山涉水,能耐勞苦,並可長途托運。涼山州彝族地區每年都舉行賽馬節,使建昌馬附加了更多的人文歷史特色,對建昌馬的品質提高也有一定的作用。
建昌馬體質結實乾燥。體格較小。頭稍重,多直頭,眼明亮有神,耳小靈活。頸略成水平或斜頸。鬐甲較尻略低,亦有鬐甲與尻同高或稍高者。胸稍窄,背平直,腰短有力,背腰結合良好,尻略短微斜。四肢較細,肩短面立,肌腱明顯,蹄小質堅,肢勢一般正常,前肢間有外向,後肢多有刀狀。全身被毛短密,鬃、鬣、尾毛較多而長。毛色以騮毛較多,其次為黑毛等色。成年公馬平均體高、體長、胸圍、管圍和體重分別為:116.0±5.6厘米,118.2±7.2厘米,131.5±7.0厘米,15.7±1.2厘米,215.9±29.5公斤,成年母馬分別為:114.1±4.6厘米,115.5±6.5厘米,129.5±6.9厘米,14.6±0.9厘米,205.3±27.5公斤。
17、雲南馬
雲南馬,也稱「滇馬」, 產於雲南的滇西和滇東的烏蒙山區。體質結實,體格短小,結構勻稱。頭略重,額寬或略突,鼻平直。頸短。鬐甲低平胸寬深,腹圓而微收。鬃尾毛發達。毛色復雜,毛色以騮、栗、黑、青毛較多,白章極少見。公馬馱重60千克~100千克,母馬馱重40~60千克,日行30千米,可連續使役半月以上。雲南馬1.5~2歲時達性成熟,母馬3歲時開始配種,繁殖年齡可至15歲。成年體尺:公馬體高為119厘米,體長為120厘米,胸圍為140厘米,管圍為16厘米;母馬相應為118、122、141、15厘米。
18、貴州馬
貴州馬屬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馬科動物,個體小,體質結實,軀體近高方型,毛色以騮、栗色為主。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必節地區。成年體尺:公馬體高為116.1厘米,體長為114.3厘米, 胸圍為132.7厘米,管圍為15.2厘;母馬相應為113.2、113.9、129.4、14.6厘米。馱載力公馬為108.36千克,母馬為91.83千克;日行30千米可連續半月以上,單馬載重551.7千克,速力1000米1分20秒。性成熟母馬為1.3~2歲,初配年齡為3歲,繁殖率為71%,成活率為91.6%,繁殖年齡為3 ~16歲。

5. 俄羅斯重型馬的用途與分類

本品種馬匹適宜作為肉用馬。本品種現有兩種類型:烏拉爾種和烏克蘭種。幾個著名譜系分別為種公馬拉祖德其卡、卡娃爾內、卡比單、斯威斯特、巴金西克等譜系。
產品養馬業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新興的養殖業。所謂產品馬養馬業,是指以獲得商品性馬肉、馬奶及其生物製品等馬類產品為目的生產、加工、經營活動的總稱。俄羅斯與中國是近鄰,兩國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條件很相似。發展產品養馬業即不會破壞生態環境,又可以帶動相關領域的發展,獲得經濟效益,實現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就業水平的社會效益。俄羅斯在發展產品養馬業的過程中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如,頒布執行完整的法律發揮,規范產業生產經營活動;實行專項計劃,提供組織保障,強化行政管理的引導和服務職能;科學測算經濟指標,鼓勵多元經濟主體參與新興的產業發展、壯大;最終,依託科學技術力量,提高效率和效益,實現產品養馬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在世界養馬產業大發展的背景下,我國也能夠像俄羅斯一樣客觀評價產品養馬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俄羅斯產品養馬業發展措施對我國本領域的發展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希望我國的產品養馬業也能得到相應發展,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1 發展產品養馬業具有時代意義
首先,挽曳型馬轉換為產品馬是必然趨勢。技術進步和農業生產領域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導致在世界很多國家的養馬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業機械化有了很大發展,挽曳不再使用馬,這些被時代淘汰的工作用馬如何物盡其用,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將其轉化為經濟型產品馬。
其次,馬渾身是寶,經濟效益極其可觀。近些年來,由於瘋牛病和禽流感的肆虐,人們心存恐懼,對馬肉和馬奶優異的理化特點和營養價值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因而需求量大大增加,國際市場馬類產品供不應求,價格長期居高不下。而且,馬肉的成本比牛肉的成本低2-4.5 倍,比羊肉成本低3倍。所以,當前與養羊業和養牛業相比,產品養馬有盈利更高,穩定性更強的優勢,即可以提高牧民收入,又可以提高消費者福利。同時,發展產品養馬業不會破壞生態環境,也有利於大農業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幫助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
2 俄羅斯馬類產品供給嚴重不足
目前,全俄羅斯用於生產商品馬奶、馬肉的產品馬約25萬匹。主要分布於阿爾泰邊疆區、巴什吉爾、布里亞金、卡爾梅金共和國等地,阿爾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以及新西伯利亞、秋明和車里亞賓斯克等城市也有。這些地區,一般天然草場資源豐富。俄羅斯產品馬的品種主要有巴什吉爾肉用馬烏恰林斯基種、俄國重型馬、新阿爾泰重型馬、蘇聯重型馬、夫拉吉米爾重型馬、新亞歷山大重型馬等。這些多為肉奶兼用型品種。蘇聯重型馬是較為常見的產品馬品種,該品種馬匹體形巨大,雄馬體重在900公斤以上。1985年曾有記錄,蘇聯重型馬雄馬「陸卡爾吉斯特」體重1013公斤。該品種馬性情溫順,雌馬可產奶6000公斤,哺乳期日產奶量2公斤。毛色主要為棕黃或褐色。阿爾泰邊疆區肉食馬的飼養比例佔6-8 %,亞庫克25-30 %,每年可提供馬肉8萬噸。
從該國馬肉和馬奶的供給情況來看,產品市場求大於供的狀況比較嚴重。最近10年俄羅斯馬奶的平均產量是1800噸,而市場需求近2萬噸,缺口較大。馬肉是生產俄式馬肉餡餃子、馬肉香腸和熏馬肉等食品的基本原料。2004年全俄馬肉產量僅4341噸(占需求總量的17%),缺口為21422噸(83%),只能依靠進口。俄羅斯,2004年馬肉的進口價是每公斤1.13美元,當年共進口2.1萬噸馬肉,總價值2451萬美元。俄羅斯進口馬肉的主要來源是阿根廷(70%),蒙古(13%),烏拉圭(12%)等十個國家。阿根廷和蒙古的馬肉雖然價格便宜但是質量差,口感不好,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普遍認為完全放牧的產品馬馬肉有「腥味」)。由此可見,市場需求推動俄羅斯必須加強產品養馬業。
根據俄羅斯專家的預測,到2015年產品馬的數量只有達到189萬匹,才能滿足其國內市場對於馬類產品的需求,這一數字大約相當於2000年產品馬數量(24.3萬)的8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俄羅斯靈活應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措施加強本部門經濟的管理,依據市場規律引導並快速發展產品養馬業。
3 俄羅斯發展產品養馬業的主要措施
3.1健全的法律、規范體系
3.1.1 基本法。
《聯邦馬業和馬場發展法》是俄羅斯馬業和馬場全面振興和發展的基本法。頒布這部法律的重大意義就在於理順養馬業各個環節的關系、保護本國優良品種、保障公民和法人發展馬匹養殖的合法權益,規范馬匹進、出口管理和加強國際合作。規定公民和法人飼養或經營馬匹需要在地方管理機構登記。如果持有純種馬匹,則有義務向俄羅斯聯邦馬業科學研究中心提交純種馬匹的資料報告,並獲得由該機構發放的純種馬匹身份證。純種馬匹必須憑身份證交易。另外,把保護本國純種馬匹的工作上升到依法管理的高度,規定純種馬匹的持有者承擔保護基因、保證數量,保證提供生產、繁育條件等方面的法律責任,國家農業部委託牲畜繁育局負責對他們進行監督。當純種馬匹持有者沒有履行上述義務時,純種馬匹、草場等沒收,轉歸國家管理,然後公開拍賣。
3.1.2 專項法。
這些專項法包括:1993年頒布實施的《育種成績》和1995年頒布實施的《聯邦牲畜良種繁育法》以及即將制定的《保護牲畜基因法》(其中包括馬匹品種)。依據這些專項法律,國家將大力扶持兩家繁育本國優良品種(奧爾洛夫、俄快步、俄國重型馬)馬匹的馬場,一家蘇聯重型馬、一家頓河馬的繁育企業,給予他們國家良種馬匹基因庫的地位,大力支持他們增加飼養數量,力度可達生產經營費用的100%;支持其他繁育本國和引進國外優良馬匹品種的企業,力度可達生產經營費用的50%;大力支持賽馬場、實驗場的經營,最高支持力度可達生產經營費用的50%。
3.1.3具體的規則、標准。
依據產品養馬業的現狀和發展目標,俄羅斯及時修訂或重新制定了馬廠設計的技術指標,各個品種馬匹的飼養標准、馬類產品的生產條件標准、馬類產品的質量標准等。
3.2 系統的行政管理措施
3.2.1 專項計劃。
農業部委託俄羅斯農業科學院全俄馬業科研中心制定了2001年-2010年俄羅斯養馬業發展規劃。根據規劃,馬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應當樹立市場觀念,依據供求關系調整生產經營。對於涉及增加社會福利的產品養馬業國家將大力支持,以便保證對飲用馬奶和用於醫療的馬奶酒的需求。到2010年,在梁贊等地區興辦若幹家標准示範型馬奶加工廠,專門為兒童提供高品質馬奶,每家企業的年生產能力為500噸。在阿爾泰邊疆區等地大力發展屠宰加工企業,生產馬肉製品,每家馬肉加工廠的年加工能力應在205噸以上。俄羅斯深刻認識到發展產品養馬業始於良種繁育環節,為此在近10年當中俄羅斯將提供15億盧布(近7千萬美元)資金支持。另外,確定應加強飼料生產。因為到2010年,產品馬的飼養數量預計可達260萬匹,所以精飼料(濃縮)的生產應達到390萬噸,乾草410萬噸,青貯飼料2740萬噸。
3.2.2 許可證制度。
俄羅斯聯邦農業部通過發放定期的許可證制度,調控企業的經營活動以及調控純種馬匹的出口活動。
3.2.3 組織保障。
俄羅斯馬業管理的專門機構是農業部及其領導下的執行機構,如,在蘇聯時期就已經存在並發揮重要作用的俄羅斯農業科學院全俄馬業科研中心。該中心專設產品養馬業管理辦公室。農業部各部門也有義務提供服務,幫助加強對外聯系,支持發展國際合作。
3.3有效的經濟管理措施
3.3.1 鼓勵家庭農戶養馬。
在2001-2010年間,俄羅斯預計可將馬肉產量從2.1萬噸提高到3.3萬噸,僅此一項就可增加4-5萬個就業崗位。俄羅斯學者經過大量研究,依據產品養馬業各個經濟分區的基本條件,相應地設計出適合家庭農戶發展馬肉或馬奶生產的模型。另外,根據該國國家規定,每年給予每匹雌馬3000盧布(相當於1000元人民幣)補貼。國家支持政策大大激發了農戶養馬積極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3.3.2 劃分產品馬生產經濟區。
目前,全俄羅斯用於商品性生產的產品馬約25萬匹。依據不同自然和經濟發展條件,俄羅斯劃分了七個產品馬生產經濟區,按照各經濟區產品產量占總產量的比重來排序,他們分別是西伯利亞區(42%)、普里瓦爾斯克區(22%)、西北區(12%)、遠東區(10%)、南部區(8%)、中心區(4%)以及烏拉爾區(2%)。產品馬的品種多為肉奶兼用型,其中蘇聯重型馬是最常見的品種,該品種馬匹體形巨大,雄馬最重可達1013公斤,雌馬產奶約6000公斤。經過科學規劃,產品養馬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其中表現突出的是南部區(04年比03 年增產149.55%),西伯利亞區(增產113.19%)和西北區(增產110.78%)。
3.4 科學的技術管理措施
3.4.1 加強地方品種改良工作,提高生產能力。
地方品種的馬匹經過產品特性的改良也可以成為提高馬肉產量的途徑。如,在2002年度獲得認定的產品馬品種「新阿爾泰」就是由地方品種「阿爾泰」經過改良獲得的。新品種產肉量比原來的地方品種高100公斤。在乾草區域採用本地的雌馬與重型挽馬品種通過工業方法雜交所產幼畜的胴體重可提高15%—20 %。
3.4.2 調節種群、畜群結構結構,提高經濟效益。
合理的畜種結構和畜群結構是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專家分析,在乾草區和半無人區飼養羊與馬的比例應是1000比100-120,在山地和山地原始林區是1000比20-40。這樣的養殖業結構比專門養羊所獲得的經濟效益高15%-20%。通過對各種群結構的經濟效益評價,俄羅斯專家得出結論,在大多數地區,種群中雌馬應該占總數的45%—48%,幼畜最好在1.5歲左右屠宰。 在冬季氣候寒冷的地區,如雅庫特地區,雌馬數量應佔60%—62 %,幼畜可在6—8個月時屠宰。經過調整,產品養馬業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
3.4.3 大力開發高附加值馬類產品。
俄羅斯注重開發高附加值馬類產品,如結合雌激素是從孕馬尿中提取的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復合激素類物質。以它為主要原料生產的葯品,主要用於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症,預防老年骨質疏鬆和心臟病,降低循環血脂水平,皮膚抗皺等。國際上純製品價格約為4500元/g,號稱「軟黃金」。每匹馬每個懷孕期馬尿收入平均3500元。
4 俄羅斯發展產品養馬業的啟示
俄羅斯在在產品養馬業的管理中運用健全的法律體系對產品養馬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規范,使得各項管理可以有續地開展,各項調控政策有的放矢;行政管理措施既系統又細致,為實現目標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經濟管理措施從根本上轉變了產品養馬業發展的基礎,即主要依據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產業發展方向;技術領域的管理措施確保了管理具有較強的科學性。上述四類措施互為補充,管理的功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收到顯著成效。俄羅斯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核心,以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為目標,追求科學地發展產品養馬業的措施值得我國借鑒。
發展產品養馬業一舉多得,既體現經濟效益又有突出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目前的國內、國際市場對馬類產品求大於供的情況,給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為此,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產品養馬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應結合本國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目標,制定長遠規劃,積極借鑒國外寶貴經驗,為發展我國的農業,富強我國的農村,造福我們的農民而進行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Анализ состояния коневодства и коннозаводства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2. Барминцев Ю.Н. и др. Продуктивное коневодство.
3. В. В. Калашников; Р. В. Калашников, В. С. Ковешников ;В. В. Калашников, В. С. Ковешников, Р. В. Калашников Продуктивное коневодство в России
4. Е.Е. Гладкова, доктор с.-х. Наук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ПРОДУКТИВНОМУ КОНЕВОДСТВУ
5. Камбегов В.Д. Коневодство и коннозаводство России.
6. Программа развития коневодства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15 года
附俄羅斯主要產品馬品種
1、巴什吉洛夫肉用馬烏恰林斯基種
巴什吉爾肉用馬烏恰林斯基種是肉奶兼用型馬。一般2.5年成熟。身高130-142 厘米,6個月侗體重203公斤,18個月282公斤,30個月375-420公斤。春季生張速度平均為39公斤,秋季45公斤。育肥期平均每晝夜增張1000克。增重每公斤需要消耗8-9個飼料單位。雌馬的產奶性能較為突出,總產奶量2100-2300公斤,其中商品奶1000公斤。 2、俄羅斯重型馬
重型馬俄羅斯種引進於100多年前。這種馬曾經被成為俄羅斯阿爾金馬,1952年以後改名為俄羅斯重型馬。俄羅斯重型馬是較為常見的重型挽馬。馬匹身型不大,但是卻有一系列作為工作馬獨特的優點:拉力強大、有耐力、聰明、順從,對於氣候和生存條件的適應性極強。馬匹身高150厘米,雄馬體重650-700公斤。雌馬產奶量較高。成熟期一般為3年,毛色一般為棕黃或褐色。產奶量3045 公斤。
3、新阿爾太重型馬
在阿爾太地區培育的用馬,新阿爾太重型馬。雄馬體重600-700公斤,雌馬560-650公斤。
4、蘇聯重型馬
蘇聯重型馬是較為常見的品種。品種的繁育工作主要由巴琴科夫馬廠和摩爾多瓦馬場完成。馬匹體形巨大,雄馬體重在900公斤以上。1985年曾經記錄蘇聯重型馬陸卡爾吉斯特雄馬體重1013公斤。本品種馬性情溫順。雌馬可產奶6000公斤,哺乳期日產奶量2公斤。毛色主要為棕黃或褐色。
5、夫拉吉米爾重型馬
夫拉吉米爾重型馬精力充沛、耐久力強。身型巨大,體重一般超過700公斤。強有力的身體繼承於祖先-蘇格蘭克萊茲代爾馬和英格蘭夏爾馬 ,而速度優勢則繼承於本地挽馬。於1946年本品種正式得到注冊。毛色主要為紅棕色,在頭部和肢體末端有白色斑點。
6、新亞歷山大重型馬
新亞歷山大重型馬注冊於1948年。體形中等,身高149-191厘米。雄性體重590公斤,雌性560公斤。雌性產奶量2500-3000公斤

6. 關於馬的資料


分類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綱
目: 奇蹄目
科: 馬科
屬: 馬屬
種: 馬

學名
Equus caballus
馬 (Equus caballus) 是一種草食性家畜,頸上有長鬃,尾有長毛,馬腳長有馬蹄。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原產於中亞草原,4000多年前就被人類馴化,15世紀後,才被殖民者帶到美洲和澳洲。

馬主要作為役使家畜,用於騎乘、挽車和載重,在戰爭和勞作中運用。在歷史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工業革命蒸汽機出現以前,一直是主要的拉車動力,以至於後來機器的能力要以馬力來衡量。在山區無法行車的路上,馬是主要的運載工具。

在戰爭中最早也是拉戰車,由游牧民族首先發明騎乘,中國直到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才開始出現騎兵,羅馬帝國也是後期從中亞游牧民族處學習的騎乘。馬鞍也是游牧民族發明的,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進;馬鐙是中國人在唐朝後期發明的,一開始只是一個,為便於上馬,後來發展為一邊一個,波斯人稱為「中國鞋」,後來才傳到歐洲。直到20世紀末,由於各種戰車、直升機的出現和普及,騎兵才開始退出戰爭。目前騎乘多用於體育競賽,有的大城市巡警也還用馬。

馬也可以作為乳用和肉用,伊斯蘭教律法禁止食用馬肉,公元732年教皇格里高利三世下令禁止基督教徒食用馬肉,但後來作用不大,現在法國人、義大利人都食用馬肉,日本人認為馬肉是營養豐富的肉食。在二戰期間,美國允許肉店供應馬肉以彌補牛肉供應不足,但二戰結束後,在西部牧場主的壓力下,又禁止供應馬肉。馬乳一直是游牧民族的食品,尤其適合釀造「馬奶子酒」。

隨著馬的使用功能淡化,20世紀後半期,許多國家培育出各種小馬,作為寵物。,現在經過幾千年人的培育,馬的種類繁多,從高達2米到只有0.56米,只有一條大狗大的馬,體形各異。

關於馬的演化:
馬的化石非常豐富,所以馬的進化過程也被研究得非常詳細。馬的進化常常被用來作為進化的例子。 馬屬於哺乳綱,奇蹄目。最早的馬叫始祖馬,出現於五千六百萬年前的北美洲,時值始新世。始祖馬個頭 只有狗那麼大,弓著背,四肢長著多個趾頭(前三後四)。由始祖馬分化出了林林總總的眾多支系。有的支 系越來越大,越來越擅長奔跑,也有的支系向著小型化發展。到中新世的時候以三趾馬為代表的馬類動物成 了一類十分繁盛的動物群,是地層古生物中常見的化石動物,常常作為地質年代斷定的重要依據。現代馬的 最直接祖先是出現於一千二百萬年前晚中新世的恐馬,而現代馬則在四百萬年前的上新世出現。北美洲一直 是馬和馬類動物起源和演化中心。馬從這里起源並向四周輻射。馬通過冰川時期形成的白令陸橋擴散到歐亞 大陸,最後進入非洲。馬也通過中美地峽向南美洲擴撒。最晚到大約兩萬年前,馬在北美洲徹底滅絕,南美的馬滅絕得更早。原因現在仍是迷。有人認為跟美洲印第安人過渡捕獵有關。 從此,在近五千六百多萬年的時間里作為馬的老巢的北美洲第一次沒有了馬的存在,一直到公元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再一次把馬帶回了美洲。Discovery製作的一期關於馬的節目里說道「當印第安人第一次見到西班牙人帶來的馬的時候,感覺象見到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現代飼養的馬是由歐洲野馬馴化而來的。野生的馬已經滅絕。現存的普氏野馬不是家馬的祖先。馬的進化歷程充滿了艱難險阻。馬科動物曾經是如此繁盛,前後進化出幾十個屬,到最後卻只有一個屬六七種殘存至今。馬的興衰歷程實際上是奇蹄動物的興衰歷程,奇蹄動物在現代普遍呈衰落的趨勢。

關於馬的詞彙:
兒馬,公馬
騍,母馬
駒,小馬
騸,去勢喪失生育能力的馬
驃,黃色的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駰,淺黑帶白色的馬
驊,棗紅色的馬
驪,黑色的馬
騧,黑嘴的黃色馬
騏,青黑色的馬
騅,黑色白蹄的馬
驄,青白相間,類似蘭色的馬
龍,純白色的馬
駑,跑不快的馬,劣馬

關於馬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雲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地姓馬。

昭陵六駿:(古代君王的馬)

昭陵六駿是指陝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白里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後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並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7. 俄羅斯一共有多少人口

俄羅斯總人口數量是:14623 萬(截至2021年1月) 。

俄羅斯:

俄羅斯,又稱俄羅斯聯邦、簡稱俄聯邦、俄國。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半總統制共和國。位於亞歐大陸北部,地跨亞歐大陸兩大洲,國土面積1709.8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由194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俄羅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7.7%。

人口民族

人口

俄總人口 1.46億人(截至2021年),共有民族194個,其中俄羅斯族佔77.7%。俄是世界上人口減少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人口普查初步結果顯示,2002年至2010年俄人口下降至1.429億,與2002年的1.452億相比減少230萬人,降幅近1.6%。

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俄人口形勢持續惡化,從1993年的1.486億減少到1996年等1.425億人,每年在以減少70萬人的速度在減少,到2030年俄人口將降至1.39億。

民族

除主體民族俄羅斯人外,全國還有193個少數民族,主要少數民族有韃靼人、克里米亞韃靼人、楚瓦什人、巴什基爾人、車臣人、亞美尼亞人、哈薩克人、摩爾多瓦人、白俄羅斯人、阿瓦爾人、烏德穆爾特人、亞塞拜然人、馬里人、日耳曼人、卡巴爾達人、奧塞梯人、達爾金人、猶太人、布里亞特人、雅庫特人、庫梅克人、印古什人、列茲金人、科米人、圖瓦人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俄羅斯

8. 馬的品種有多少

大宛馬運動中的馬(20張) 大宛馬 da yuan ma 源自大宛國 (大宛是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據《史記》記載,大宛馬「其先天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後,肩膀位置慢慢鼓起,並流出像鮮血一樣的汗水,因此得名「汗血寶馬」。 按說,引進的汗血寶馬有雌有雄,是可以進行繁殖的。但由於我國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引入馬種後,都走了「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時,由於戰馬多被閹割,也使一些汗血寶馬失去繁殖能力。種種原因使汗血寶馬在國內蹤跡難尋,目前只有土庫曼和俄羅斯境內,還生存有數千匹汗血寶馬。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42厘米,體重267.7~372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 楊洪武核雕《馬》
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徵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樑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佔領時期,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當地馬種雜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後,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負重80千克,7小時12分鍾就可到達。是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山丹馬 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於中國甘肅山丹馬場,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1/4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鑒定命名。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頭中等大,頸稍斜。甲較長,胸寬深,背腰平直,腰較短,尻較寬而稍斜。四肢堅固,關節強大,肌腱明顯,後肢稍外向,蹄質堅實。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母馬平均體尺(厘米):體高138.5,體長142.3,胸圍169.3,管圍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連山區,平均馱重100千克時行程200公里,歷時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騎乘測驗記錄1600米為2分11秒,5000米為8分13秒。對側步1000米為2分11秒最大挽力達455千克,相當於體重的91%。單馬駕兩輪膠車載重500千克,時速15公里。遺傳性穩定。
荷蘭溫血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說有哪一個品種的馬,像明星一樣快速竄紅,那就是荷蘭溫血馬。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於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荷蘭溫血馬的起源來自於荷蘭兩個本地的品種,海爾德蘭馬(Gelderlander)與格羅寧根馬(Groningen) ,事實上這跟當地的土壤息息相關。海爾德蘭在荷蘭中部,當地的土壤為沙地,所發展出來的馬屬於較輕型。而格羅寧根當地則都是硬質的黏土,成長出來的馬就屬於較重型的。然而兩個品種的基因卻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爾德蘭馬的血統中加入格羅寧根馬的血統,來增加海爾德蘭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都是自中世紀以來在荷蘭與其鄰近區域就有的品種。海爾德蘭馬有安達盧西亞馬(Andalusian)、義大利的那不勒斯馬(Neapolitan)、諾曼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英國的盎格魯-諾曼馬(Anglo-Norman)、哈克尼馬(Hackney)與純血馬(Thoroughbred)的血統。而格羅寧根馬則是由丹麥的佛里斯馬(Friesian)與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兩種品種交叉產生的。 自古以來荷蘭的農夫靠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嚴格的培育馬的方法,來淘汰品種中健康與性格的缺點,以及智能不足的馬。這種嚴格篩選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蘭溫血馬。工業革命之後的機械化,使得馬的用途轉為休閑騎乘與運動,荷蘭人以此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現他們的培育技術。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有一些令人激賞的共同特點:華麗的動作、良好的基本構造、具有風採的質量、穩健成長的能力、溫馴合作的氣質。荷蘭人引進英國純血馬,以增加它的勇氣,並改善有時會發生的缺陷,例如過長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當輕盈的動作也是純血馬帶來的,而為了要去除隨著純血馬而來的難以駕馭的特質,不但靠引進其它荷蘭本土血統,也引進法國的塞拉法蘭西馬(Selle Francias)、德國的漢諾威馬(Hanoverian)與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血統,以改良出最後的品種。另外也引進英國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馬,也有些人繼續培育傳統海爾德蘭馬型態的馬,最後竟演變成三種類別的荷蘭溫血馬。
柏布馬 Barb or Berber 柏布馬的家鄉在古時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摩洛哥、阿爾吉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現今在阿爾吉利亞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與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場。當地邊遠山區與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應該還有飼養許多柏布馬類型的馬。 柏布馬是另一種古老的東方馬品種,幾世紀以來對各種馬的品種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許多成功品種。和阿拉伯馬(Arab)一樣,它在馬的品種培育上佔有不容否認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卻較不為人知,不像阿拉伯馬那麼出名。柏布馬最初被帶到歐洲時,常常被歐洲人誤認為是阿拉伯馬,因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說阿拉伯語。 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國純血馬(Thoroughbred)的祖先之一「Godolphin Arabian」,其實它是一匹柏布馬。它是摩洛哥蘇丹送給法國國王的禮物,但是法國人並沒有發現它的價值。當有名的育種專家葛多芬大公(Load Godolphin)發現它、將他帶到英國之前,它在巴黎被當做拉車的馬。在比較新的文獻中,已將它的名字已改成「Godolphin Barb」。這個故事已被瑪格莉特.亨利(Marguerite Henry)寫成小說「風之王」,並榮獲1949年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金牌獎,好萊塢也拍成同名電影。 特質 柏布馬以強壯、耐力超強、速度快、反應快出名。尤其是在用它來培育與改善其它品種時,這些特質更顯得重要。它不如阿拉伯馬那麼活潑、漂亮,動作也不夠輕快、流暢。有些動物學家認為柏布馬起源於史前的歐洲血統,而不是亞洲血統,大家還在辯論它算不算東方馬類別。人們總是拿它和阿拉伯馬比較,認為他不像阿拉伯馬,性格也不如阿拉伯馬那麼溫柔親切。一樣的是強壯,能吃苦耐勞,使得照顧它的工作很容易。 外型特徵 柏布馬的外型算是輕型的沙漠馬。頸部長度中等,弓彎、強壯。腿精緻但強壯且長。跟所有的沙漠馬一樣,蹄子非常硬。鬃毛與尾毛比阿拉伯馬濃密。 頭 頭長而狹窄,耳朵長度中等,鼻樑有點凸起,眼睛看起來很英勇的樣子,鼻孔的位置較低。 毛色 真正的柏布馬為灰色、黑色、栗色、騮色、與深騮色、深棕色。混有阿拉伯馬血統的才有其它顏色。 身高 從148公分到160公分。 現狀 在以前柏布馬被認為是上等的戰馬,現在則是很好的騎乘用馬,有時也用於賽馬。可惜的是,它在家鄉以外的地區,沒有得到它應該有的名聲。 由於柏布馬原產地區的經濟狀況不好,純種柏布馬的數量越來越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7年在阿爾及利亞成立世界柏布馬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Barb Horse, Organisation Mondiale Cheval Barbe, OMCB)。成員為幾個柏布馬的原產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一些歐洲的育種協會。但不幸由於阿爾及利亞復雜的政治情勢,該組織自九十年代起就幾乎停止運作了。
汗血馬 中國對「汗血馬」的最早記錄是在2000年前的西漢,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 漢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欣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並作歌詠之, 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僅有一匹千里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為奪取大量「汗血馬」,中國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 最初,漢武帝派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純金製作的馬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的種馬。來到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阿斯哈巴特城)後,大宛國王也許是愛馬心切,也許是從軍事方面考慮(因為在西域用兵以騎兵為主,而良馬是騎兵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宣稱"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遂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行軍4000餘公里,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郁城,但初戰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國,只好退回敦煌,回來時人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後,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軍遠征,帶兵6萬人,馬3萬匹,牛10萬頭,還帶了兩名相馬專家前去大宛國。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余汗血馬1000多匹。 汗血馬體形好、善解人意、快速、耐力好,適於長途行軍,非常適合用作軍馬。引進了「汗血馬」的漢朝騎兵,果然戰鬥力大增。甚至還發生了這樣的故事:漢軍與外軍作戰中,一隻部隊全部由汗血馬上陣,敵方人數眾多,刮目相看。久經訓養的汗血馬,認為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對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馬,見汗血馬高大、清細、勃發,以為是一種奇特的動物,不戰自退。 汗血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曾興盛上千年,但是為什麼後來消失無蹤。從史料看,當時, 引進的汗血馬數量相當大,雌雄比例也比較適中,進行繁殖是可行的。但是由於中國的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任何引入馬種,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在這一過程中,「汗血馬」因自身的缺點而造成後人的棄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纖細,相對說起來負重能力不強,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士兵騎馬作戰,身批甲胄、手提兵器,總重相當大,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並且由於馬具的原因,汗血馬不能駕轅,而粗壯的蒙古馬則無此劣勢,最後幾乎所有從中亞、西亞引入的種馬都歸於消亡。 2007年7月,在中國百姓視野中消失了千年的夢幻之馬「汗血寶馬」--阿赫達什(寶石之意),從它的故鄉中亞土庫曼,由空中穿越古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這匹馬是土庫曼總統作為中土和平友好的象徵贈送給我國領導人的。 說起「阿赫達什」的血統,可真是不一般:他的祖先曾是蘇軍著名元帥朱可夫的坐騎。朱可夫騎著它在烏克蘭打敗德軍名帥曼施坦因,騎著它參加過解放柏林的入城式。 「寶石"的系譜表明,它的先輩都曾被收錄在名馬檔案,"寶石"爺爺的爺爺曾獲得20世紀60年代奧運會馬術比賽盛裝舞步的冠軍。顯赫的出身註定了它的不平凡,1996年"寶石"剛兩歲時,在平地上1000米的奔跑紀錄就達到了1分12秒4。正是極快的奔跑速度和良好的耐力,使得汗血寶馬成為世界級名馬,當今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純血馬體內就有它的基因。目前國際市場上,汗血寶馬的售價十分昂貴,通常每匹幾十萬美元,有的身價甚至高達1千萬美元。 土庫曼駐華大使卡瑟莫夫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土庫曼人將馬視作親人對待,並只送給最好的朋友"。他表示,送給中國的這匹馬將成為「土中兩國和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 《漢書》記載,大宛國貳師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馬,奔躍如飛,無法捕捉。大宛國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馬放在山下。野馬與母馬交配了,生下來就是汗血寶馬,肩上出汗時殷紅如血,脅如插翅,日行千里。「汗血馬」這種活在史書上的傳奇之馬,在消失了2000年後,"奇跡"般地出現在中國公眾面前。

9. 馬的種類有哪幾種

蒙古馬、哈薩克馬、河曲馬、西南馬、三河馬、伊犁馬、荷蘭溫血馬、柏布馬

10. 關於馬的種類和分布

馬在動物分類學中分類為: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奇蹄目(Perissodactyla)、馬科(Equidae)、馬屬(Equus)、馬(Equuscaballus)[1]。是一種草食性動物。現存家馬和普氏野馬兩個亞種。

分布區域:中國,蒙古,阿拉伯等。馬被人類馴化以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各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和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馬的用途經歷了肉用、乳用、農業生產、交通運輸、軍事和運動娛樂等多個階段交替或互相融合的過程。

(10)俄羅斯牧民有多少馬擴展閱讀:

生活習性:

野馬喜歡群居,一般由一匹公馬、幾匹母馬和它們的後代組成。每個種群都有明確的活動范圍,並以每天5-10公里的速度遷移。野馬以荒漠上的芨芨草、梭梭、蘆葦、紅柳等為食,冬天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

群體中的個體之間在進食之後常互相清理皮膚,輕輕地啃舐對方的耆甲、肩部、背側、臀部等。有時也進行自身護理,比如打滾、自我刷拭和驅散蚊蠅等。野馬藉助聲音、氣味和抿耳、刨地、啃拭等行為進行交流。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牧民有多少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