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時各國的兵力
1、蘇聯
蘇聯軍隊是二戰中規模最龐大的軍隊之一,由戰爭初期的500萬餘人發展到戰爭結束時的近1200萬人,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蘇聯軍隊的數量都大體維持在900萬到1100萬的水平。
其中蘇聯陸軍是最主要的作戰力量,蘇聯在戰爭中組建了最龐大的裝甲部隊和步兵和炮兵部隊,正是依靠這支強大的地面部隊,蘇聯才最終擋住了納粹德國陸軍的進攻,並最終將戰線退回到德國本土。
戰爭結束時,蘇聯陸軍是世界最具有戰鬥力的部隊,擁有最強大的裝甲部隊,擁有6個坦克集團軍、23個獨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坦克和自行火炮總數超過2萬輛。
2、美國
美國軍隊是一支在戰爭中迅速發展起來的軍隊,是戰後唯一一支能夠和蘇聯軍隊相對抗的武裝力量。不同於蘇聯軍隊的陸軍一支獨大,美國軍隊除了陸軍外還建立了一支空前強大的海軍,這是當時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比擬的。
美國陸軍同樣擁有一支強大的裝甲力量,擁有28個裝甲師,15個獨立裝甲旅和其他獨立裝甲營,坦克和自行火炮總數達13000輛。由於美軍沒有組建更好級別的裝甲單位以及在裝甲戰術上的局限,美軍的突擊能力是遠不如當時的蘇軍的。
3、德國
從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德國軍隊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這得益於德國提前的軍事動員和先進的作戰理念,到1941年德國軍隊已經是歐洲最強大的軍隊,總兵力超過700萬人,而當時蘇聯才有500餘萬人。
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德國軍隊也開始大規模的增加,到1944年德國軍隊的增長達到頂點,用兵超過1000萬人,但是它的對手總兵力也相應的增加到2000萬人,所以德國軍隊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
4、英國
英國由於其特殊地理位置一直以來都是將海軍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只保留一支小型的職業化陸軍以應付和平時期的各種危機。
由於二戰中英法聯軍很快被德軍打敗並被逐出歐洲大陸,英國為了保衛本土不得不將主要經歷放在了海軍和空軍身上,英國是自始至終都堅持發展戰略空軍的國家之一,這不可避免的要削弱陸軍的力量。
不過為了開辟第二戰場,英國還是組建了一支規模較大的遠征軍,戰爭結束時英國總兵力近700萬人,擁有6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軍隊實力僅次於蘇聯和美國。
5、中國
中國軍隊戰前只有不到200萬人,而且嚴重缺乏現代化武器,是一支以步兵為主的軍隊。
但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開始極速的擴張,其中國民政府領導的軍隊人數在400萬左右,中共政府領導的軍隊由幾萬人增加到100多萬,這樣中國軍隊最高兵力應該在500多萬人。
❷ 德國在二戰中軍隊有1000萬,而蘇聯在損失這么多人的前提下還是取勝了,為什麼德國不在增加兵源
首先更正一下,其實德軍並非都是德國人。
德國軍隊最多的時候總數為1040萬(官方統計),但是很多是僱傭軍和其他部隊,也就是說由純正的德國人組成的軍隊不是全部(但是德國軍隊一般都是精銳,如黨衛軍)。所以在戰爭初期,德國的軍隊人數方面給它國家本身造成的壓力還不是這么大。軍費可以從所侵略的國家那裡榨(如維希法國),軍隊可以組成僱傭軍(如匈牙利)。攻佔重要礦點可以獲得礦石資源等。
人數雖然多,但是到了後期能用的並不多。因為自從1941年蘇德戰爭開始以來,德國就一直兩線作戰,戰線大幅拉長,這種戰略極為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不能再派出更多的部隊。一個蘇聯,就能讓400多萬德軍被拖住,其他地方肯定也是很緊張的。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當時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情況:蘇聯戰場還在艱苦作戰,北非那邊也在掙扎,大西洋上也不太平,本土時不時的還總被轟炸。雖然基本徵服了歐洲(除了英國等),但是戰爭形勢還不能太樂觀。德國在一開始攻入蘇聯的時候很順利,但是隨著戰線拉長和時間推移(到了冬季),蘇聯戰場上德軍就開始逐漸由戰略進攻轉向戰略防守,進攻的步伐緩慢,大城市屢攻不下。
德軍一開始的確是增兵的,因為1941年一開始用來進攻蘇聯的軍隊只有150——200萬(平攤到幾百幾千公里的戰線上)。在戰爭前期德軍取得重大進展,比如創造過全殲蘇軍一個方面軍的戰績(基輔大會戰,擊斃蘇軍司令基爾波洛斯,使蘇聯損失66.5萬人),蘇軍也確實遭到了極大損失。
但是由於戰略的失誤、冬季的來臨和蘇軍的反擊,德軍也有損失,雙方開始僵持,德軍於是增加兵力。但1942年春季蘇聯大反攻失敗,而德軍又沒有趁機集中兵力擊破蘇軍防線,終於喪失戰機。之後再增多少兵也幾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這里涉及到雙方對於戰爭之「勢」的把握。一旦蘇聯開始了有效的反攻,德軍就很難再站住腳了。
到了中後期,德軍幾個方向兵力已經不佔什麼優勢了。所以幾乎也派不出什麼兵。有的時候軍隊派過去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蘇聯及其所在的同盟國擴大優勢,逐步收復失地,擊敗第三帝國。
到了攻克柏林之前,希特勒的一次講話中就指出,男人作為戰士應該去戰斗,而女子就要為帝國培養未來的戰士。這句幾乎是厚顏無恥的一句話也確實道出了德國那時的窘況。所以軍隊的銳減當然在情理之中。
說句題外話,蘇聯進攻柏林的時候,德軍有70萬,蘇軍200萬。戰役結果是蘇軍勝利,損失30.8萬(據說因為圍攻柏林的時候蘇軍人太多,很多人是被自己人的炮彈打死的)。德國到了最後關頭的時候,已經無力回天,200萬人戰線分散、士氣低下,不可能與同盟國抗衡。
所以總結一下:
1、蘇德戰爭一開始,德軍取得巨大勝利,沒有增兵,也沒有必要增兵。但是希特勒錯誤地估計了蘇聯軍隊的頑強意志和反擊決心,認為擊敗蘇聯就如同踢倒一座腐朽的老木屋一般簡單。
2、蘇德戰爭中前期和中期,由於蘇聯的反擊和一些其他因素,德軍付出一定的傷亡。由於那個時候歐洲戰場基本已經被德國占據,在這種戰略局面下,德國增兵蘇聯來試圖達到其擊敗蘇聯的目的。蘇聯領土上的德軍最多達到400萬。我個人認為這個時期完全結束的標志是斯大林格勒會戰。是役,德國損失數十萬精銳(保盧斯部),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3、中後期,開始於盟軍的大規模反擊。德軍在蘇聯的情勢已經逐漸走下坡。由於其他戰場軍力分配不均勻,及軍力的匱乏,各地的戰場均要求增加援兵(比如隆美爾就是因為得不到補給和援兵而被迫撤退的)。德軍已經不可能穩定住蘇德戰場的局面。
4、蘇軍全面反攻,大舉收復失地;德國丟失大量侵略地,全面收縮的時候,德國幾乎是捉襟見肘。
5、戰爭末期,德國覆滅。
所以,德國不是沒有增兵,具體的增兵情況及原因和後來的戰況是有聯系的。而當德國想再往蘇聯增兵的時候,因為各地區的戰略原因,已經缺兵可增。
希望對你理解這段歷史有幫助。我不是專家,但是我對歷史也有些興趣。我的分析你可以參考。
❸ 二戰德國有多少兵力
1.1939年9月1日前,德軍擁有108個師(還有一種說法是103個師),總兵力約230萬人。
2.1940年,在德國入侵法、比、荷、盧等國的戰爭中,德軍投入136個師,330餘萬人,當時德軍總兵力大約為350萬人。
3.1941年,德國用於進攻蘇聯的陸軍為152個師又兩個旅,加羅馬尼亞、芬蘭、匈牙利等國提供的29個師又16個旅,共計181個師又18個旅,連同空軍、海軍,總共約550萬人。當時德國總兵力約為723.4萬人。
4.1942年德軍總兵力達到810萬.其中570萬部署在東線.
5.到1943年12月1日,德軍總人數為1016。9 萬人(陸軍709 萬人,空軍191。9 萬人,海軍72。6 萬人)。其中作戰部隊為668。2 萬人,後備軍為348。7 萬人。
6.1944年德軍總兵力約700萬.
7.1945年春天.德軍兵力約為350到400萬.
從東線和西線的戰果來看,在二戰中,德軍大約損失了1800萬人。
❹ 二戰德國最鼎盛時期面積多大,有多少軍隊。
包含東歐各國,比如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波蘭大部分;以及奧地利,法國等等。軍隊大約500多萬。
❺ 二戰德軍總兵力是多少
雖然二戰爆發於1939年9月1日,但納粹德國在此之前做了周密的准備。
早在1934年,希特勒就突破了《凡爾賽和約》的限制,瘋狂擴軍備戰,把國防軍從10萬擴大到30萬。
1938年3月11日,在奧地利狂熱法西斯分子的配合下,德軍“解放”了奧地利,從此邁出了侵略擴張的第一步。
勢均力敵,希特勒把屠刀伸向捷克和斯洛伐克,獲得了大片土地和軍隊,為發動全面戰爭奠定了基礎。
1939年9月1日,強大的納粹德國派兵南下,與蘇聯一起瓜分波蘭第二共和國,從而拉開了二戰的序幕。
不到一年(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的鐵蹄遍行歐洲大部分地區,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在內的廣大領土被這些法西斯軍隊佔領。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百萬大軍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來到莫斯科。
蘇聯人民在偉大領袖斯大林的領導下,不屈不撓地抵抗了德國的進攻,逐漸轉入反攻。盟軍於1944年6月成功登陸諾曼底,開辟了西線戰場。德軍兩面夾擊,路死了,步步為營,1945年5月8日投降。
納粹德國是二戰元兇,為什麼這么說,因為它
然而,一個國家必須有從事製造業的工人,以及來自各條戰線的雇員,如醫生、官員、教師、法官和行政人員。所以說德軍動員了一千七百萬是不準確的。
❻ 二戰中德軍的所有軍力大約有多少
納粹德國前後動員兵力大約在1500萬左右,其中1200萬左右是納粹德國軍隊,其他為附屬國士兵。納粹德國就是德國(1933-1945)。第三帝國的軍隊是有很多外籍士兵的,外籍軍士較多,外籍兵的軍裝是有袖章標志區分的。即使是在情況急劇惡化的1944年後期,第三帝國的軍隊仍然有900多萬(一說1100 萬),執行巴巴羅薩計劃閃擊前蘇聯之前,第三帝國總兵力大概是700-800萬,其中500萬是納粹德國士兵。
一、二戰德國損失
1945年底,德國被劃分為二區,東德人口為一千五百萬、西德人口為三千五百萬,合計5000萬人口。然而,在二戰前:「德國8000萬人口」是包括了奧地利、捷克蘇台德地區、波蘭的波屬西里西亞、波屬但澤等區域的「德意志人口總數」。
單論「德國」的人口,是6600萬。按照戰後人口的統計,德國在二戰至少損失了1600多萬人(其中士兵死傷高達600多萬,平民約死傷1000多萬),從1944年開始,只是短短的2個月之內,蘇軍攻入德國後,就屠殺了300多萬平民,在盟軍的空襲下也造成了約200萬平民的傷亡。1945年5個月以來,蘇軍佔領德國後,屠殺辱殺平民高達500多萬。
二、納粹德國介紹
納粹德國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先後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與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一詞繼承了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
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並,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並,斯洛伐克則是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至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在1944年紅軍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地轟炸,面臨著嚴重地資源短缺問題。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而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三、納粹德國軍事成敗原因
1、勝利滅亡法國
在英、法的壓迫與希特勒的威脅下於1938年9月29日使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這一軍事要區劃分給了德國,這便是《慕尼黑協定》,史稱「慕尼黑陰謀"但德國並不罷休1939年3月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既而希特勒的矛頭指向了波蘭,1939年4月希特勒發布了「永遠消滅波蘭」的作戰計劃。
9月1日德國出動了五十多個師、二千多輛坦克和二千多架飛機,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的倉促應戰加之武器落後、裝備又差,且一味的依賴英、法兩國。而英、法指望德國擊潰波蘭後進攻蘇聯。由於波蘭是英、法的盟國,所以對德宣戰其實是宣而不戰。
那時候德軍在西線只有二十三個師,而英、法擁有一百一十個師的龐大兵力,卻不出擊,出現了所謂「奇怪的戰爭」、「靜坐戰」、「滑稽的戰爭」的狀態。而其實,德國與蘇聯已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德軍進攻波蘭同時,據內幕消息,蘇聯也正式從東線進攻波蘭.蘇聯希望德國能與英法作戰。
而英法也希望能"引水他流",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很好抓住了英法蘇這一心理,從中抓住機遇,不斷擴張獲取資源為日耳曼民族獲得生存權。但對波蘭的戰爭中我們也已看出,除了這個原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德軍自身的戰鬥力,德軍的戰鬥力、士兵素質、戰略、戰術都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這一點從對法國戰爭中實力展露無疑。
2、錯失戰機
當英、法軍隊錯失良機的時候,德國卻做好了西線進攻的准備.丹麥和挪威是控制北海和波羅的海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瑞典鐵礦輸往德國的交通要道.1940年4月9日清晨,德軍空襲丹麥和挪威,四小時佔領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6月10日德軍佔領整個挪威.1940年5月10日德國計劃繞過馬其諾防線,然後迫使法國投降,盧森堡國小力弱,不戰而亡。荷蘭抵抗了四天後,於14日宣布投降。
比利時同一戰時一樣英勇抵抗,5月28日宣布投降,但不一樣的是沒有能挽救法國.德軍裝甲兵團開始發揮其優勢,前進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然而正當眾人都開始認為德軍將橫掃六合之時,希特勒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5月24日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盟軍有四十餘萬人,被迫退到一塊狹小的三角形地帶敦刻爾克。
而正當古德里安命令其所屬第二裝甲師挺進之時,希特勒卻突然下達了坦克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得以讓盟軍將33.8萬人運到英倫三島。這些人後來成為了反攻歐洲大陸的中堅力量。對這一命令有兩種說法可以解釋:一是不列顛民族是希特勒認為的僅次於日爾曼人的民族想放英國人一條生路為今後留有後路;二是因希特勒擔心自己心愛的裝甲部隊過於深入會陷入孤立。
即使這樣,6月5號德軍兵不血刃的佔領了巴黎,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極具諷刺的是,希特勒挑選的簽字地點正是當年「一戰」德國簽字投降的地點。這也進一步表明了英法推行的綏靖政策使法國葬送在希特勒的鐵蹄之下。
3、丘吉爾上台
1940年5月1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被迫辭職,保守黨首領袖丘吉爾上台執行,決心挫敗希特勒。丘吉爾在政期間做了件罕為人知卻對「二戰」有著巨大影響的事件。他將政府在瑞士銀行里的資金用於買通西班牙政界人士,這才使西班牙在「二戰」時保持了中立。
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中,由於德國的大力幫助使西班牙法西斯專政推翻共和國。所以憑此關系,西班牙一定會加入到德國這一邊來的,這樣以後的戰局就很難預測了。所以這算是一個「第三帝國」衰亡的外部原因。除此之外希特勒此時又犯了一個重大錯誤,他命令空軍司令戈林對不列顛進行空襲,但只持續了兩、三個星期,英國的主要軍用設施並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相反使英國人的鬥志更加堅強。
德國空軍沒有實現沉重打擊英國的目標,而德國海軍又難以與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抗衡。在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德軍無法對英國實施登陸。沒有完全解決英國,也就沒有完全解決德國腹背受敵的危險。希特勒便准備進攻蘇聯。
4、進攻蘇聯
希特勒進攻蘇聯恰恰又是他犯的一個毀滅性錯誤。在沒有完全消滅英國之前,他對蘇聯的戰爭無疑是將自己的戰線拉得更長。此乃軍事上的大忌,但他別無選擇。
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一旦發動就無法停止下來,因為納粹德國的軍備擴張和財政擴張是無止境的,這種無限度的軍備擴張和財政擴張已經摧毀了納粹德國的造血能力,迫使他們必須一次又一次的發動戰爭獲取其他國家的收益和財富,並徹底從經濟上掠奪猶太人以及各個佔領區,用掠奪到的財富來支付他們天文數字一樣的財政開支和軍費支出。
假如這個過程一旦停止下來,那麼等待著他們的就是必然的經濟崩潰和軍事失敗!換句話說,納粹德國從發動戰爭起就註定會失敗。
❼ 蘇德戰爭開始時德國及其盟國共出動了多少軍隊
真厲害!你幾乎復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錄》第9集「巴巴羅沙行動」的原文!只是開篇你所說的蘇德雙方的兵力對比為何不引用原文!?你在「借用」他人史料的同時卻又更改了原文的真實數據!這樣做不誠實啊。幫你更正一下(摘自原文):「……同在這個時刻,200多萬德軍正悄悄進入接近蘇聯邊境的各個進攻出發陣地……在戰爭的頭一周,中央集團軍群已推進到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南方集團軍群的前鋒已進至通向基輔的接近地。北方集團軍群已渡過西德維納河。面對德國強大的進攻攻勢,蘇聯政府立即採取緊急措施,把前沿軍區改為方面軍,成立了蘇軍統帥部,但由於大量准備工作未能搶在戰爭爆發前就緒,因而戰爭初期嚴重失利。蘇聯西部軍區的兵力並不算少,共有170個師270萬人,但在強敵臨頭時,戰略總意圖不明,是戰是退,舉棋不定,加之裝備陳舊,指揮人員素質較差,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等原因。致使戰爭初期便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
❽ 二戰時德國有多少兵力
鼎盛時期: 法西斯國家中,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日本動員的最大兵力為97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2.8%。 希特勒上台初期: 由於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只能保留10萬的陸軍,沒有海空軍,沒有重型裝備. 蘇德戰爭爆發時期: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當時的統計如下:控制領土面積達904萬平方公里,(為二戰德國領土的三倍),人口1.17億,總兵力為723.4萬,坦克5639輛,飛機萬余架,火炮與迫擊炮6萬余門,艦艇217艘,其中陸軍總兵力約500萬人,共214個師又2個旅,(其中有19個坦克師和14個摩托化步兵師),空軍168萬人,由五個航空隊、國土防空軍和空降兵組成。海軍兵力為40.4萬人,編成三個聯合編隊。此外還有黨衛隊15萬人。 德軍(含黨衛隊)在蘇德戰爭中損失累計近1200萬。其中死亡320多萬人、被俘160萬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後投降或受降者的120多萬德軍)、傷病累計約700萬人次。最終死亡人數為380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奧地利、蘇台德 、阿爾薩斯等地的德意志人,但不包括1945年後大量參戰的人民沖鋒隊之類的民兵組織的損失。
❾ 柏林戰役中蘇德雙方投入的兵力和武器裝備各是多少
蘇德戰爭末期,蘇軍為攻佔法西斯德國首都並給德軍以最後殲滅性打擊,於1945年4月16日~5月8日進行的進攻戰役。戰前態勢 1945年春,蘇、美、英等盟國軍隊分別從東西兩面進入德國本土作戰。蘇軍進抵奧得河、尼斯河一線,距柏林僅60公里;盟軍先頭部隊也前出到易北河附近,距柏林100~120公里。東西兩線都為最後殲滅法西斯德軍進行積極准備。軍事上陷於腹背受敵的德國,政治局勢面臨絕境,人力物力資源完全枯竭,士氣低落,敗局已定。但A。希特勒困獸猶斗,竭力拖延戰爭,指望反法西斯同盟內部發生分裂而使戰爭出現轉機。德軍統帥部把阻止蘇軍向柏林進攻作為主要目標,用於防守該方向的是「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為G。海因里齊大將,4月28日起為K。施圖登特大將)和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F。舍爾納元帥),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以及其他許多獨立兵團,共約10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04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500餘輛、作戰飛機3300架;此外,還有陸軍總預備隊8個師,以及柏林市內國民突擊隊200多個營。德軍建立了堅固的縱深梯次防禦,包括奧得河-尼斯河防禦地區和柏林防禦地域。奧得河-尼斯河防禦地區由三道防禦地帶組成,縱深20~40公里,主力配置在第二防禦地帶。柏林防禦地域由外層、內層、市區三道圍廓組成,外層圍廓距市中心25~40公里。 蘇軍最高統帥部為徹底消滅法西斯德軍,結束歐洲戰爭,且鑒於英國首相W。L。S。丘吉爾力促英美軍隊先於蘇軍攻佔柏林,決心快速實施攻克柏林的戰役。參加戰役的有:白俄羅斯第1、第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波羅的海艦隊一部,空軍遠程航空兵和國土防空軍各一部,第聶伯河區艦隊,以及波蘭的2個集團軍、1個坦克軍和1個航空兵軍,總計162個步兵師和騎兵師、2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人、火炮4.2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6250餘輛、作戰飛機7500架。由於擁有兵力兵器的絕對優勢,蘇軍統帥部決定在寬大正面同時實施數個猛烈突擊,合圍柏林德軍集團,爾後將其分割並逐一消滅。為保障柏林方向的戰役得以順利實施,蘇軍還以3個方面軍同時在戰線南翼實施進攻,以牽制德軍的行動。戰役經過 柏林戰役依其任務性質和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4.16~19):突破德軍奧得河-尼斯河防禦地區。4月16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G。K。朱可夫)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I。S。科涅夫)同時發動進攻,經激烈戰斗,分別於19日和18日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禦地區。18~19日,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K。K。羅科索夫斯基)在北面強渡東奧得河,搶占強渡西奧得河的出發陣地。第二階段(4.19~25):完成對德軍集團的合圍與分割。4月19、20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坦克部隊從南面進抵柏林接近地,21日突入柏林南郊;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突擊部隊於20日率先炮擊柏林市區,21日從東面突入柏林,開始市區交戰。24日,兩個方面軍的部隊在柏林東南會合,合圍德軍法蘭克福-古本集團約20萬人;25日又在柏林以西會合,封閉對柏林的包圍圈,使柏林守軍20萬人成為瓮中之鱉。同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部隊在易北河畔的托爾高與美軍會師。此時,位於北部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於20日發動進攻並順利西進,強渡西奧得河,連續突破德軍防線,牽制了德第3裝甲集團軍和相當一部分預備隊,保障了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右翼在柏林北面的有效攻擊。第三階段(4.24~5.8):殲滅德軍被圍集團並攻克柏林。蘇軍對被圍集團採取多路向心突擊和分割圍殲的戰法,對企圖突圍的德軍集群有效地實施戰役迂迴和分割包圍,於4月26日~5月1日消滅柏林南面的法蘭克福-古本集團。與此同時,對柏林城區的強攻則採用割裂防禦和各個殲滅的戰術,逐街逐屋強攻佔領。經激烈巷戰,肅清了柏林城區近300個街區內的德軍,於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30日攻佔國會大廈。同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柏林衛戍司令H。魏德林率守軍殘部投降。蘇軍對企圖由市區西逃的零星德軍部隊的作戰,延續到5月5日全部結束。5月8日午夜,德軍統帥部代表W。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的卡爾斯霍特,向盟軍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戰役結局 此役,蘇軍消滅德軍70個步兵師、23個裝甲師和摩托化師,俘虜其官兵約48萬人,繳獲火炮和迫擊炮86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500餘輛、飛機4500架。蘇軍損失30.4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156輛、火炮和迫擊炮1220門、飛機527架。這次戰役的結束,標志著法西斯德國的滅亡。此役,蘇軍在作戰上的顯著特點是: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兵器在寬大正面上實施多路進攻和迅猛突擊,連續突破堅固的縱深梯次防禦;使用大量的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參加突破與遠距離突擊;對敵軍集團採取先分割而後各個殲滅的戰法;市區戰斗中,廣泛組織強擊支隊和強擊群實施激烈的巷戰和夜戰。
❿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總兵力是多少
總兵力550萬人。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夥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超過2700萬人傷亡,其中蘇聯紅軍部隊累計死亡人數為865.6萬人左右,包含300萬上下死亡的俘虜,其餘1800多萬傷亡為平民,全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
納粹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因而極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義大利的作戰以及盟軍第二戰場的開辟。最終德國的陸軍主力在蘇德戰場被決定性的擊敗,東部防線也徹底被蘇聯突破,首都柏林被紅軍攻克。
(10)二戰德國在白俄羅斯有多少兵力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強大的兵力,在大批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軍隊陳舊的武器裝備和落後的戰術,根本無法抵擋德國法西斯的「閃電戰」。波蘭軍隊節節敗退,很快大片土地淪陷。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德國軍隊以550多萬人、4000多輛坦克和近5000架飛機的強大兵力,分為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全面的進攻,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蘇聯軍隊猝不及防,節節失利,蘇聯大片領土淪陷,蘇聯軍隊和武器裝備也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