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從外觀區別常規潛艇和核潛艇
常規潛艇和核潛艇有如下區別:
1、動力來源不同
常規潛艇是用柴油機作為動力源,邊航行邊帶動發電機給電池充電;核潛艇是以核反應堆為動力來源設計的潛艇只有軍用潛艇才採用這種動力來源。
2、航程不同
常規潛艇水下航行受蓄電池電量的限制,常須浮出水面或在水下一定深度,使用柴油機航行,並帶動主電動機為蓄電池充電以補充電量;核潛艇水下續航能力能達到20萬海里,自持力達60-90天。
3、潛艇作戰方式不同
常規潛艇,由於水下通信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因此潛艇只能按計劃以按時間協同或按海區協同的方式配合水面艦艇作戰;核潛艇以魚雷、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為主要武器,用於攻擊敵方的水面艦船和水下潛艇。
❷ 俄羅斯阿爾法級攻擊核潛艇的設計有什麼特點
阿爾法級核動力攻擊潛艇是蘇俄第二代攻擊核潛艇,該級潛艇自行設計,建造到最後服役一直充滿了爭議。阿爾法級是蘇俄迄今為止滿編作戰人數最少,水下航速最快的核潛艇。
設計與結構
阿爾法級正式定型後為雙殼體結構。外形採用水滴流線型設計,阿爾法級的指揮圍殼也是蘇俄潛艇中少數使用流線型外形的潛艇。全殼體用鈦合金製造,是全世界僅有的兩個的全級為鈦合金製造並服役的軍用潛艇中的一個。
由於初期製造工藝不夠完善,首艦在下水後發生了殼體開裂隨即改為預備役。但隨後蘇俄在冶金與焊接技術上的快速進步使得以後的鈦合金潛艇沒有再次發生殼體開裂的事故。
由於鈦合金的強度要比普通造艇消磁鋼大的多,這樣讓鈦合金殼體的耐壓力更大,下潛深度也隨之增加。其次,鈦合金的密度也小於消磁鋼,也就減輕了潛艇的排水量。此外,鈦合金具有無磁性的優點,從而降低了潛艇磁性物理場效應而使其更難被反潛飛機用磁探測儀發現。同時鈦合金還要比其他材料更抗海水的腐蝕。但不可否認的是,鈦合金造價極為昂貴。
動力系統與電器設備
動力則是由30兆瓦的汽輪機和兩台100千瓦的電動論及組成,另有一台50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和鋅鉛電池作為備用動力。反應堆是705級和705K級的最大區別。705級採用OK-550反應堆而705K採用БM-50型反應堆。БM-50型較OK-550型穩定,OK-550型曾在K-64航行時發生了冷卻劑凝固造成反應堆停工。
兩種反應堆都使用鉛鉍液態合金作為冷卻劑。盡管БM-50型的穩定型有所提高,但仍然因為鉍在受到中子照射後形成活性釙-210形成的放射性污染而使得反應堆維護難度較壓水反應堆要難。
在電氣設備上,阿爾法級使用了400赫茲作為全艇電器電源的頻率,阿爾法級也是唯一一個用400赫茲作為電源頻率的蘇俄潛艇。這使得阿爾法級的電器設備無法與其他潛艇的電器設備通用。但400赫茲也降低了電氣設備的重量同時讓潛艇內部組成了一個統一的電網,不需要像其他潛艇為個別設備裝備變頻器,同時藉助統一的電網結構,減小了潛艇的物理場從而增加了隱蔽性。
阿爾法級使用MBУ-III「和諧」作戰情報系統以控制所有火力裝備;自動導航系統為「索日」型,與德爾塔級潛艇所裝備的「鮑托爾」型同屬慣性制導;通訊系統為「閃電」型;聲納系統為「海洋」型。全艇還裝備了「坦」型平衡調節系統,「鋁土礦」型深度調節系統以及「節奏」型自動監視系統等等電子設備以降低艇員人數。
❸ 核潛艇和普通潛艇的區別是什麼
主要是動力不同,排水量(體積)不同,攜帶的武器不同。
動力不同: 核潛艇是潛艇中的一種類型,指以核反應堆為動力來源的潛艇。一般只有軍用潛艇採用這種動力來源。核潛艇水下續航能力能達到20萬海里,自持力達60-90天。常規潛艇(普通潛艇)以柴油機-電機、蓄電池或不依靠外來空氣的動力裝置(AIP)等為推進動力源的潛艇。
排水量不同:核潛艇都是大體積,最大的俄羅斯「台風級」核潛艇水下排水量可以達到2.65萬噸,中國096級核潛艇最大排水量16000噸。而常規潛艇2000噸已經是大型的常規潛艇了。
攜帶武器不同:核潛艇多以導彈為主。以巡航導彈和魚雷為主的核潛艇是攻擊型核潛艇。以彈道導彈和魚雷為主的是彈道導彈核潛艇。而常規潛艇多以魚雷為主。
當然還有其他的不同。核潛艇由於動力的不同,靜音效果,續航力,自持力核潛艇優於常規潛艇。
❹ 俄亥俄級、洛杉磯級、海浪級核潛艇的區別
核潛艇的核字是指核動力,而非指是否用核武器。俄亥俄級是戰略核潛艇,裝備的是洲際彈道導彈,是美國戰略核威懾力量的一部分。洛杉磯級和海狼級核潛艇是攻擊型核潛艇,主要用於常規的戰斗(如反潛、反艦、對陸攻擊等),實際上洛杉磯級和海狼級可攜帶帶核彈頭的巡航導彈,具備核打擊能力(但是這實際是是戰術核武器),冷戰結束後,美國就決定不再在常規戰艦上攜帶核武器,現在洛杉磯級和海狼級核潛艇當然就沒帶核武器了。洛杉磯級是六七十年代開始設計製造的,海狼級則是八十年代開始設計製造的,本是要用來取代洛杉磯級的,所以各項性能當然要比洛杉磯級先進,而且有了特種作戰能力和近海作戰能力(比如攜帶特種兵在海岸邊進行滲透)(實際上經過改進的洛杉磯級也具備了),但冷戰結束,使性能先進但價格昂貴的海狼級用處不大了,所以美國建了三艘海狼級後就不再建了,轉而開始建造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弗吉尼亞級也是一級攻擊型核潛艇,相比海浪級,不再追求適合深海作戰的大潛深(弗吉尼亞級只有260米,而海狼級則有600米)、高航速(弗吉尼亞級只有28節,而海狼級則有35節以上)、低噪音等性能,因為已經沒有可以和美國海軍進行海上大戰的強大海軍了,美國海軍今後的對手海上實力較弱,美海軍將主要在近海/淺海作戰,為了實現美海軍"由海向陸"的戰略,所以弗吉尼亞級加強了淺海作戰的能力以及特種作戰能力。此外,由於放棄了高性能要求,並採用了模塊化設計,利用為海狼級開發的現成的一些技術,所以弗吉尼亞級比海狼級便宜多了。
❺ 潛水艇外表有什麼特點
潛艇外表按艇體線型的形狀可分為常規型、水滴型和過渡型。
常規型潛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潛艇採用的線型。這種潛艇的側面形狀與水面艦艇相似。為了降低航行時的興波阻力,首部做成類似水面艦船首部的形狀。為了使潛艇在有風浪的海面上有較好的適航性,首部有很大的脊弧並設有浮力艙,依靠浮力艙提供的浮力來改善潛艇在風浪中的埋首現象。
潛艇的種類繁多,形制各異,小到全自動或一兩人操作、作業時間數小時的小型民用潛水探測器,大至可裝載數百人、連續潛航3-6個月的俄羅斯台風級核潛艇。
(5)俄羅斯核潛艇外觀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潛水艇功能:
潛水艇能利用水層掩護進行隱蔽活動和對敵方實施突然襲擊;有較大的自給力、續航力和作戰半徑,可遠離基地,在較長時間和較大海洋區域以至深入敵方海區獨立作戰,有較強的突擊威力;能在水下發射導彈、魚雷和布設水雷,攻擊海上和陸上目標。
潛艇也被用於非軍事用途,如海洋科學研究、搶救財物、勘探開采、科學偵測、維護設備、搜索援救、海底電纜維修、水下旅遊觀光、學術調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潛水艇
❻ 中國買俄羅斯的兩種潛艇877和636有哪些區別
877屬於比較早的型號,636是升級型號。
中國一共買了12艘基洛級,其中只有4艘屬於877,剩下的都是636.
636較877多了一些裝備,比如潛射型的俱樂部S導彈,636帶拖曳式被動聲吶陣列,而877不帶。636航行不僅噪音更小更安靜,且擁有比877更長的水下航行時間。
因為636和877屬於同一系列,只是注重了內部的裝備升級,外觀改動不大,基本維持877從外觀上不容易辨認。
❼ 諾第留斯號和今天的潛艇有什麼異同
諾第留斯號(又叫做鸚鵡螺號)和今天的潛艇有3點不同,相關介紹具體如下:
一、兩者的運作原理不同:
1、諾第留斯號的運作原理:諾第留斯號在水中上升、下降,就使用兩個縱斜機板,機板裝在船的兩側浮標線的中央,諾第留斯號是活動的,可以隨便變換位置,使用動力強大的杠桿,從船內部來進行操縱。
2、潛艇的運作原理:潛艇的種類繁多,形制各異,小到全自動或一兩人操作、作業時間數小時的小型民用潛水探測器,大至可裝載數百人、連續潛航3-6個月的俄羅斯台風級核潛艇。
二、兩者的外形不同:
1、諾第留斯號的外形:諾第留斯號是很長的圓筒形,兩端作圓錐狀,像一支雪茄煙。從頭到尾,正好是七十米,它的橫桁,最寬的地方是八米。它的寬是長的十分之一,它從頭至尾是夠長的,兩腰包底又相當圓,因此船行駛時積水容易排走,絲毫不會阻礙它的航行。
三、兩者的設計不同:
1、諾第留斯號的設計:諾第留斯號船殼是用鋼板製造的,鋼的密度與海水密度的比例是十比七至八。第一層船殼至少有五厘米厚,重量是三百九十四點九六噸。
第二層內殼,就是龍骨,有五十厘米高,二十五厘米寬,只重六十二噸。機器,鎮船機,各種附屬船具和裝置品,內部的各樣牆板和木材等等的重量和上面的三百九十四點九六噸加在一起,就是總重量一千四百九十二點一三噸。
2、潛艇的設計:研發需要高度和全面的工業能力,目前只有少數國家能夠自行設計和生產。特別是彈道導彈核潛艇更是核三位一體的關鍵一極。潛艇也是較早期就有的匿蹤載具。潛艇的噪音降至90分貝左右就可以「淹沒」在浩瀚的海洋背景噪音中,就不是當代聲納所能偵測的。
❽ 核潛艇的樣子、結構、作用
潛艇為什麼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下潛到水下的一定深度並且能在水下保持長時間的潛航狀態呢﹖要想解開這個謎,就應從了解潛艇的結構形式和潛艇所具有的結構強度開始。現代潛艇的艇體基本上是由耐壓結構和輕型結構兩部分組成。耐壓結構包括耐壓艇體、耐壓指揮台以及耐壓液艙等,是保證潛艇在安全深度之內能夠從事水下運行的基本結構。輕型結構包括潛艇的指揮台圍殼、上層建築以及一些液艙等。輕型結構又進一步分為非耐壓水密結構和非耐壓非水密結構。
潛艇的耐壓艇體結構通常有三種形式——單殼體結構、雙殼體結構以及介於單雙殼體之間的過渡型的鞍形壓載水艙殼體結構或者稱為個半殼體結構。從潛艇發展的歷程來看,絕大多數的潛艇或者採用的是單殼體結構,或者採用的是雙殼體結構,而採用個半殼體結構的潛艇較少。特別是在二戰之後,採用個半殼體結構的潛艇幾乎已經絕跡。
早期的單殼體結構的潛艇,其壓載水艙全部布置在耐壓艇體的內部。與其它兩種結構的潛艇相比,單殼體結構潛艇的特點是尺寸小,濕表面面積較小,因此水下航行阻力也較小。但是,由於單殼體的潛艇在耐壓艇體內部布置了壓載水艙,而且是內肋骨結構,因此艇內的有效容積被減少了許多。另外,壓載水艙布置在潛艇耐壓艇體內部,難以確定究竟應該使壓載水艙具有多大的承載能力,因而給潛艇結構設計造成了許多困難。
二戰後,以美、英為首的西方國家都傾向於單殼體結構的潛艇設計,而這時期的單殼體結構潛艇已發生了很大變化,最大的變化是壓載水艙不再布置在艇內,而是布置在艇外。美國海軍於70年代建造的「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便是極為典型的現代單殼體結構潛艇。該艇所有的壓載水艙都分別集中在潛艇耐壓艇體外部的艏艉兩端,並且與耐壓艇體構成了完整的潛艇流線型外形,但是該級艇的儲備浮力卻相對較小。此外,美國的「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英國的「特拉法爾加」級攻擊型核潛艇、法國的「寶石」級攻擊型核潛艇、德國的209型以及瑞典的「哥得蘭」級常規動力潛艇等,都是典型的現代單殼體結構的潛艇。最初採用在耐壓艇體外部布置壓載水艙的單殼體結構潛艇是二戰期間德國的U-ⅩⅩⅢ型潛艇,當時由於該級潛艇上的蓄電池的容量需求非常大,為了增加蓄電池容量,只好把壓載水艙從耐壓艇體內移到艇外。
雙殼體結構的潛艇設計是由法國的潛艇設計師馬克西姆·勞伯夫最先於1896年提出的。當時稱這種具有雙殼體的潛艇為「可潛艦」。這種「可潛艦」在航行的大部分時間里都處於水面狀態,只有敵人的目標出現時才潛入水下。在雙殼體結構的潛艇上,耐壓艇體的外面還有一層輕型的艇體,這層艇體通常被稱作輕外殼或非耐壓艇體。在輕外殼與耐壓艇體之間的空間一般用作壓載水艙或燃油艙,統稱為舷間液艙。有的潛艇,例如前蘇聯的「奧斯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在兩層殼體之間的舷間裝載了24枚巡航導彈。兩層殼體之間的距離主要取決於對潛艇結構和平衡方面的考慮,此外還應考慮當潛艇輕外殼被擊中發生爆炸時,耐壓艇體不致於遭到嚴重的破壞。蘇聯的潛艇設計師們更傾向於雙殼體結構的潛艇,其主要原因是蘇聯的潛艇通常都在寒冷結冰的海域中航行,單殼體結構的潛艇一旦與冰層相撞有可能發生艇體破損,而雙殼體潛艇的兩層艇體可以起保護作用,其所具有的儲備浮力亦是一個重要的安全因素。另外,兩層艇體在遭受反潛魚雷或深水炸彈攻擊時也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許多國外專家都認為,西方國家普遍使用的像MK 46型魚雷那樣的輕型魚雷很難擊穿蘇聯潛艇的兩層艇體。
二戰後蘇聯建造的各種型號的潛艇,例如Z級、W級、F級、R級和K級等常規潛艇以及N級、A級、V級、C級、Y級、D級、「奧斯卡」級和「台風」級等核潛艇都採用了典型的雙殼體結構。
在潛艇發展的早期,人們常常把單殼體結構的潛艇稱為潛艇。就是說,單殼體的潛艇只適於潛水作戰。當時的單殼體潛艇的儲備浮力僅為6%~10%,而具有雙殼體的「可潛艦」的儲備浮力卻可以達到30%~40%。由於雙殼體潛艇具有優良的艇體形狀,並且具有較高的干舷、較大的橫穩性和縱穩性,所以,雙殼體結構的潛艇水面航速高,耐波性好。另外,雙殼體的潛艇還可在耐壓艇體外部裝設尺寸更大的肋骨,以增加潛艇耐壓艇體的強度。但是,雙殼體的潛艇在下潛時需要較多的時間,不過,雙殼體的這一缺點在一戰之前尚未充分暴露。英國海軍在一戰期間一直使用雙殼體結構的潛艇,但是戰後立即完全放棄了這種結構的潛艇。二戰期間的種種事實和經驗表明,雙殼體潛艇需要下潛時間較長,這一缺點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潛艇的戰鬥力。
雙殼體潛艇的另外一些缺點是,由於結構復雜而使得潛艇的建造與維修比較困難。在靠近潛艇首尾兩端的部位,空間十分狹窄,建造施工、檢查以及塗裝都難以進行。蘇聯人在對他們的潛艇進行維修時,常常是不得不把潛艇部分地拆除。
盡管單、雙殼體結構的潛艇存在著各自的優缺點,但是在戰後50多年的實踐中,研製和建造這兩種不同結構形式潛艇的國家都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並且使得這兩種結構的潛艇都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和完善。但是最近幾年來,在潛艇設計方面卻出現了一個令人深感興趣的現象。在潛艇設計上一向採用單殼體結構的德國,在90年代最新設計的212型潛艇上卻一反常態採用了雙殼體結構。而慣於採用雙殼體結構潛艇設計的俄羅斯「紅寶石」設計局,在其最新設計的「阿穆爾」級潛艇上,卻放棄了傳統的雙殼體結構,而採用了以單殼體結構為主的單-雙殼體混合結構。在潛艇設計方面出現的這種反常現象,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深切關注和反思。
❾ 俄羅斯「台風」級核潛艇有哪些特點
「台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是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潛艇,首級艇於1977年開工,1980年服役,共有6艘。該級艇艇長171米,寬25米,吃水13米,水上排水量為21500噸,水下排冰量為26500噸;裝有2台壓水反應堆,2台蒸汽輪機,雙軸,導管螺旋槳,水上航速19節,水下航速26節,下潛深度300米。編制150人,實行兩班艇員輪換制。主要裝備20枚SS-N-20彈道導彈(射程12000千米),每枚又帶有(6~9)個威力為10萬噸TNT當量的分導式多彈頭,可以打擊世界上任何戰略目標。另外還裝有SS-N-15、SS-N-16反潛導彈和6具魚雷發射管。總裝載量為36枚魚雷和反潛導彈。電子戰支援設備有「圓邊帽」警戒雷達,「園林燈」測向儀、「克里姆尼」2敵我識別器。該艇還配有先進的電子設備和聲吶系統,並具有在北極3米厚的冰下航行能力。1982年10月14日,該級艇首次進行了水下齊射4枚導彈的試驗並獲得成功。
❿ 阿爾法級核潛艇和阿庫拉級核潛艇有什麼區別兩者外形根本分不出嘛!兩者是不是同型潛艇只是叫法不同啊
看尾部,是兩種不同型號的潛艇。阿庫拉級潛艇的艇艉,上部垂直舵頂部有一個流線型導流罩,內裝拖曳聲吶收放裝置。下圖為阿庫拉級側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