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1861年是哪個皇帝

俄羅斯1861年是哪個皇帝

發布時間:2022-08-01 22:10:16

1. 俄羅斯總共有多少代沙皇

俄羅斯總共有25代沙皇:

1、沙皇俄國時期的沙皇如下表:

(1)俄羅斯1861年是哪個皇帝擴展閱讀

1547年,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俄羅斯國家誕生。1721年彼得一世在與瑞典王國進行大北方戰爭勝利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

俄羅斯正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帝國。並於18世紀中後期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達到鼎盛。在亞歷山大一世統治時的俄羅斯參與全歐洲抵抗拿破崙的反法同盟,並成為戰後神聖同盟的領導者,此後長期充當「歐洲憲兵」的角色。

2. 1861年,簽署廢除農奴制改革的俄國沙皇

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維奇(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1818年4月17日—1881年3月13日,1855年—1881年在位),是俄羅斯帝國皇帝,尼古拉一世的長子。
1814年,當亞歷山大一世率領大軍威風凜凜賓士在法蘭西大地上時,作為打敗拿破崙的主力的沙皇俄國,其榮耀也達到了高峰。此後40年中,俄國以「神聖同盟」骨乾的身份,扮演「歐洲憲兵」的角色,包括出兵鎮壓了本來與己無關的匈牙利革命。

3. 亞歷山大二世的人物生平

亞歷山大是尼古拉一世的長子,1818年出生。由於他的兩位伯父,亞歷山大一世和康斯坦丁大公都沒有子嗣,故整個宮廷上下很早就意識到亞歷山大有可能是未來皇儲,是俄羅斯帝國的繼承人。所以俄羅斯宮廷,包括父親尼古拉在內,都對未來皇儲的教育給予極大的重視。
亞歷山大的老師是當時俄羅斯最著名的學者茹可夫斯基,這是一位德高望重,人文氣息極濃的學者。茹可夫斯基在對亞歷山大的教育中沒有嚴格劃分文化教育和道德修養教育的界限,而且更重視對皇子的思想教育。茹可夫斯基曾直言不諱,指出他最擔心的就是亞歷山大在未來把整個俄羅斯人民當作軍團,把俄羅斯當成軍營。
尼古拉一世卻認為俄羅斯帝國的皇帝首先應該是一個標準的軍人,否則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就在尼古拉一世和茹可夫斯基針對亞歷山大展開的思想教育爭奪戰中,亞歷山大既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思想教育,也受到了良好的軍事教育。
亞歷山大在十九歲完成了所有的學業。他學過諸多科目,包括數學、物理、地理、歷史、東正教神學、政治經濟學、法學和外語,掌握了四門外語——英語,德語,法語和波蘭語。可以說,同此前所有的俄羅斯帝王相比,亞歷山大接受的教育是最好的。 在幼年時,亞歷山大曾隨父母到過莫斯科、華沙和柏林。在學業完成後,在老師茹可夫斯基的陪同下,亞歷山大以皇儲身份開始在俄羅斯各地的旅行。他不但走過俄羅斯歐洲部分的大多數省份,還到過偏遠的北部高寒地區,包括十二月黨人的流放地托波利斯克。每到一地,當地的軍政官員都予以高規格的周到接待,也盡力向亞歷山大展示社會發展良好的一面。盡管地方官員們極力掩飾,亞歷山大還是接觸到了社會底層的一些真實情況。這次巡遊可能就是他在繼位後大力推行改革措施的一個源出處。
1838年,亞歷山大去歐洲旅行,在一年的時間里,先後到了瑞典、丹麥、德國、瑞士、義大利、英國和奧地利等國,受到了所有這些國家君主和元首的接待,還參觀了這些國家著名的博物館、圖書館、議會和重大戰役的發生地點。
亞歷山大唯一沒去的歐洲國家就是法國,當時尼古拉一世為了顯示對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的不滿,特意不讓亞歷山大出訪法國。在出訪德國期間,亞歷山大選中了黑森-達姆施塔特大公的幼女瑪麗亞作為自己未來的妻子。
1840年,瑪麗亞應邀來到俄羅斯,次年亞歷山大與瑪麗亞成婚。
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開始,尼古拉一世開始逐漸地扶植亞歷山大參加國務活動,1842年在尼古拉一世休假期間,亞歷山大代替父親,主持了一個月的軍國大政。
1845年,尼古拉一世出國訪問,亞歷山大再次臨時主持政務。從四十年代後期,亞歷山大獲得了任命個別部長的權利,也開始逐漸地處理一些日常政務。起初尼古拉一世委託亞歷山大負責俄羅斯的農業問題,在1850年後又逐漸任命他擔任軍隊職務。在這一期間,亞歷山大對俄羅斯農奴制的看法發生了轉變,逐漸放棄了原來的保守思想,決定要逐步廢除落後的農奴制。
俄羅斯在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使得俄羅斯國內朝野對尼古拉一世的不滿達到了頂峰。半個世紀前稱霸歐洲的俄軍遭此慘敗,暴露出裝備落後,後勤運輸和供應能力低下,軍事思想陳舊,指揮無方等嚴重問題。恰好在這一歷史轉折關頭,尼古拉一世病逝了。
亞歷山大接手的是一個國力衰落、危機四伏的俄羅斯。 1855年,亞歷山大繼位,成為俄羅斯帝國的第十一位皇帝,史稱亞歷山大二世。 亞歷山大二世認識到,俄軍在克里木戰爭中暴露出的問題,實質上是俄羅斯工業和政治體制落後於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的問題。
基於這個判斷,改革俄羅斯陳舊的政治經濟體制已經勢在必行。首當其沖需要廢除的就是農奴制。 當時俄國90%的人口是農奴,被完全束縛在土地上,生產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也嚴重妨礙了以自由僱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數百年來農奴制與沙皇俄國的統治基礎緊密結合,以至於歷代多少高瞻遠矚的雄主,包括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去打開這個潘多拉的盒子。
但歷史已經將責任無可推卻地放到了亞歷山大二世面前,克里木戰爭之後,俄國農奴反抗運動一年比一年高漲,遲一天改革,問題就更嚴重一步。實際上,亞歷山大二世從繼位那一天起就已經決心實行改革。1857年,他成立了「農民事務總委員會」,開始籌備廢除農奴制的改革。 1861年3月,沙皇終於下詔進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兩點:一是宣布廢除農奴制,農奴全部獲得人身自由,包括遷徙、婚姻、改變職業、擁有財產、訂立契約等;二是規定全部土地為地主所有,農民按照規定贖買一小塊土地,贖金數額為土地實際價格的兩三倍,農民支付一部分,其餘由政府以有償債券的方式代付,農民必須在49年內還清本息。改革還有其他一些方面,如將獲得自由的農民組織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職人員由農民選舉產生,但必須服從地方行政機構的管理。
從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條文中,充分可看出他的良苦用心。農奴獲得解放之後的關鍵是土地問題。連帶土地解放農奴,讓農奴無償獲得他們一直所經營的土地在一場改革(而不是革命)中是不可能的。因為土地的產權本來為農奴主所有,農奴的經營權是同他們的農奴義務結合在一起的。亞歷山大二世想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貴族和農奴都滿意,在巨變的同時維持國內局勢安定,讓農奴以贖買的方式獲得土地或許已是最佳的選擇。說俄國1861年改革只是封建主對農民的一場掠奪顯然是對歷史不負責任的解釋。許多農奴解放之後由於土地減少等原因在經濟上仍然不能自立,只能以封建地租的方式接受地主的剝削,改革是不徹底的,但畢竟已邁過了最艱難的一步。
1857年,農奴制改革首先在政治上較為開明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開始試行。在立陶宛境內,農奴主們宣布解放農奴,讓這些農奴成為獨立的自由農民,此後農奴主和原來農奴的關系轉變為地主和雇農的關系。此後改革措施又開始逐漸在彼得堡等省份開始推行。
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農奴制改革觸動了俄羅斯廣大地主貴族的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對。他們提出反對改革的論據是:這樣會造成俄羅斯政局動盪,加劇克里木戰爭後的經濟困難。此時俄羅斯的革命者大多已經流亡海外,革命者中也對俄羅斯未來的道路有不同主張。地主貴族們利用激進革命者的言論,放大改革造成的負面影響,來對抗改革措施。此外在這一時期俄羅斯國庫空虛,整個國家依靠舉債度日,由於經費緊張,甚至重新裝備軍隊這樣的頭等要務都暫時被擱置下來。地主貴族們把這一切都歸罪於農奴制改革。
面對重重阻力,亞歷山大二世仍將改革推行到底。1861年2月19日,俄羅斯宣布了新的農民法令。3月5日,亞歷山大二世正式宣布解放俄羅斯所有的農奴,從此農奴成為自由耕種的農民。盡管自由農一無所有,沒有自己的土地,在經濟關繫上必須依附原來的地主老爺才能生存下去,但在政治上的意義卻非同小可——農民們獲得了平等的政治權利,成為自由人,可以自由遷徙,也就意味著可以通過新開墾的土地致富,從而在經濟上也獲得完全的獨立。
亞歷山大二世宣布廢除農奴制,是俄羅斯在質量上的社會進步。這項改革的影響之大,被人稱為法國大革命後最偉大的社會運動。因此亞歷山大二世獲得了「解放者」的名號。被解放的農民由於土地減少、支付贖金,以及由改革帶來的混亂破壞了以前的那種安定感,反抗斗爭更加激烈了,1860年農民騷動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增至1176次。但俄國的政局大體上仍保持穩定,終於度過了這段混亂的時期走向新時代。
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措施極大地促進了俄羅斯社會飛速發展,極大地增強了國力,但同時也出現了負面效應。由於俄羅斯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自由化,出現了一些地下革命組織,積極地開展恐怖主義活動,試圖用刺殺沙皇和政要的手段,改變俄羅斯社會。亞歷山大二世對俄國的革命運動仍無情鎮壓,致使革命團體活動不斷增多。這一時期,積極主張行刺沙皇的就是處於地下狀態的人民意志黨人。亞歷山大二世遭到過多次暗殺襲擊,但由於防衛措施得當,一直安然無恙。
1874年之後,革命者中的恐怖主義勢力抬頭,屢次試圖刺殺沙皇。對外方面,努力試圖廢除1856年巴黎條約。1877年—1878年發生俄土戰爭。簽訂聖斯特法諾條約,獲得有利的媾和條件,但是由於列強干涉,被迫接受1878年6月柏林會議的調停,俄國對巴爾乾的野心被阻止。
1881年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准備簽署法令,宣布改組國家委員會,啟動俄羅斯君主立憲的政改進程,但在這一天他再次遇刺。刺客投擲的第一枚炸彈炸傷了亞歷山大二世的衛兵和車夫,亞歷山大二世不顧左右勸阻,執意下車查看衛兵傷勢,結果刺客投擲的第二枚炸彈在他腳下爆炸,亞歷山大二世雙腿被炸斷,當日醫治無效逝世。
亞歷山大二世遇刺,打斷了此前的改革進程。此後的亞歷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未能實行有效的改革措施,俄羅斯的各種隱患不斷發展,最終導致了革命爆發,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在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37年之後,俄羅斯帝國滅亡了。

4. 俄國農奴制改革是哪位沙皇最後的

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維奇(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1818年4月17日—1881年3月13日,1855年—1881年在位),俄羅斯帝國皇帝,尼古拉一世的長子。亞歷山大二世是俄羅斯歷史上與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齊名的皇帝。他在任期間,對俄羅斯的社會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1861年下詔廢除了農奴制,為俄羅斯在19世紀後半期的中興奠定了基礎。他還主持了多項政治改革,制定了把俄羅斯君主制改造為君主立憲制的改革計劃。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1861年是哪個皇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