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沿岸的那塊飛地是怎麼來的
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在二戰前是德國領土,名叫柯尼斯堡。蘇聯在二戰勝利後為了懲罰德國,將這塊德國領土劃歸蘇聯,由俄羅斯管轄。91年蘇聯解體,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加里寧格勒與俄羅斯本土分開成為了飛地。
❷ 二戰後,柯尼斯堡為什麼劃給蘇聯而不是波蘭蘇聯解體後,為什麼德國...
1 柯尼斯堡是東普魯士的首府,歷史上曾經被俄國統治過。東普魯士被分割後,蘇聯作為戰勝國,自然要佔領當地最重要的城市。剛剛復國的波蘭無法與蘇聯相爭。
2 1990年兩德統一,德國與波蘭蘇聯均進行了談判,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邊界劃分。德國承認現有邊界,換取波蘭與蘇聯對兩德統一的支持。
❸ 俄羅斯(地圖上的另一個)
這種情況叫飛地~
飛地是指
①一個單位所有的、與其成片土地相分離而坐落在其他單位范圍內的土地。
②屬於一個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
③土地的實際坐落,同土地證書上所載坐落不一致的土地。
飛地是一種人文地理概念,意指在某個國家境內有一塊主權屬於他國的領土。根據地區與國家之間的相對關系,飛地又可以分為「外飛地」(Exclave)與「內分地」(Enclave)兩種概念,其關系如下:
外飛地(Exclave) — 某國家擁有一塊與本國分離開來的領土,該領土被其他國家包圍,則該領土稱為某國的外飛地。
內飛地(Enclave) — 某國家國境之內有塊地區的主權屬於別的國家,則該地區是這國家的內飛地,也同時是握有主權國家的外飛地。
外飛地與內飛地雖然是相對的名詞,但互相之間卻不見得是可以互換的關系。如果與母國分離的孤立飛地是夾在兩個以上國家的邊境之間,那麼它雖然是個外飛地,但卻不是任何國家的內飛地。
❹ 東普魯士一直屬於德國,但是卻為什麼將它讓給蘇聯了呢
1945年初,有部分德國人在戰後企圖返回東普魯士,但全部都被蘇聯軍隊驅逐,也有很多人被發配到蘇聯當苦工。當地所有德式地方名字都改成俄式或波蘭式。
東普魯士戰後被前蘇聯和波蘭瓜分:北部成為前蘇聯俄羅斯聯邦的加里寧州,東普魯士收復格尼斯堡在1946年改稱加里寧格勒。前蘇聯解體後,該州成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一塊飛地。
(4)柯尼斯堡怎麼變成俄羅斯的擴展閱讀:
戰爭期間,德軍征服波蘭西部,令東普魯士擴大。1939年,此區人口共249萬人。雖然納粹黨強烈宣傳民族主義,宣稱他們征服的地區都住著大量德國居民、都想回歸德國。
但事實恰恰相反:根據國家的統計,1939年時德軍佔領區的994,092居民當中,只有31,000人是德國人。很多居民在戰爭中死亡,其中大部分青年被徵召到軍隊、戰死沙場。
戰後蘇聯吞並了東普魯士北部,剩下的南部劃分給了波蘭,兩國先後都驅除了東普魯士全部德國公民,並對各佔領地給予改頭換姓。
東普魯士實際意義上已經不復存在,這是得到了國際法的一致承認,德國作為戰敗國無法改變這一事實,只能任人宰割,更何況戰後領土縮小了40%也不敢言,雖然歸還了部分。
德國雖然已經是歐洲頭號強國,GDP遠超俄羅斯和波蘭,但面對強大軍事實力的俄羅斯,德國不敢收回東普魯士。
❺ 加里寧格勒是德國的「龍興之地」,為何會成為俄羅斯的領土
加里寧格勒原本是德國的領土,二戰後期,蘇聯佔領了這個地方,並向盟國提出將這個地方劃為蘇聯領土。加里寧格勒州,現在是俄羅斯最小的州,面積只有1.5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不到100萬。其位於波羅的海沿岸,與立陶宛,波蘭接壤,與俄羅斯本土相隔500里,是塊十足的飛地。俄國在加里寧格勒的所為,其實和其在遠東的所為,完全一樣。
所以,這個地區從文化、民族等方面看,已經和德國沒有任何關系了。加里寧格勒戰略地位重要,俄羅斯高度重視、牢牢掌控。因此,這才是加里寧格勒一直保持穩定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民族都換了,俄羅斯人自然不會離開俄羅斯,當然不會鬧獨立了。
❻ 柯尼斯堡,德意志人龍興之地,是如何變成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的
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首府加里寧格勒,位於桑比亞半島南部,西臨波羅的海,南面與波蘭毗鄰,東面及東南面和立陶宛接壤,面積1.5萬平方公里,是俄羅斯面積最小的一個州,人口將近100萬。該地區與俄羅斯本土距離500公里左右。然而,加里寧格勒原來還有個德語名字叫柯尼斯堡。因為它原本是德國的龍興之地,普魯士首府的所在地。
在控制柯尼斯堡之後,看中了其優越的戰略地理位置,蘇聯決意徹底控制這座城市。為此,蘇聯採取了一系列強力手段。一是為柯尼斯堡改名,納入蘇聯行政管轄。1946年4月7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通過了成立俄羅斯哥尼斯堡州的命令。7月4日,以該主席團席加里寧之名命名柯尼斯堡,改為加里寧格勒,州名改為加里寧格勒州。
❼ 蘇聯解體時,為何俄羅斯在千里外留下一塊飛地
近幾年來,加里寧格勒的存在感極強,每當北約聲稱要東擴,或者在捷克、波蘭等國部署反導系統時,或者在靠近俄羅斯的北約國家進行軍事演習時,俄羅斯都會把加里寧格勒搬出來,給予北約國家回擊,警告稱“要以軍事手段應對”。
(駐扎在加里寧格勒的海軍)
後來,蘇聯人將居住於此地的德國人、波蘭人和立陶宛人或驅逐或流放,從國內遷來眾多的俄羅斯人,建起了集體農庄和國營農場,修建了大量的軍工業和重工業,矗立起了高聳的勝利紀念碑和紅軍英雄雕像,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方位改造加里寧格勒的進程就此拉開了帷幕。
1991年,隨著蘇聯的轟然解體,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立陶宛宣布獨立,加里寧格勒和俄羅斯本土也就被立陶宛隔開了,成為俄羅斯唯一的一塊飛地。
雖然加里寧格勒孤懸在俄羅斯本土之外,但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一直被俄羅斯悉心經營和呵護著,成為了俄羅斯插入東歐地區的一塊“楔子”,讓北約國家如鯁在喉。
近年來,加里寧格勒更是成為俄羅斯對抗北約的最前哨。俄羅斯人不但將戰力強勁、裝備精良的波羅的海艦隊駐守在這里,還在此地部署了10套“伊斯坎德爾-M”陸基彈道導彈。
該導彈射程雖僅為480千米,但以俄羅斯人出色的改造能力,可以輕易地將它的射程提升到2000公里以上,這對捷克、波蘭等對抗俄羅斯的北約前線國家來說,無疑是噩夢般的存在。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在俄羅斯多年的苦心經營下,加里寧格勒已成為俄羅斯反擊北約的重要戰略基地,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飛地了。
❽ 二戰後,柯尼斯堡為什麼劃給蘇聯而不是波蘭
東普魯士是純日耳曼人地區,也是普魯士軍國主義的發源地,柯尼斯堡(加里寧格勒)是它的心臟,斯大林想徹底摧毀德國的軍國主義傳統,就直接把柯尼斯堡及其周圍地區並入蘇聯,將當地的德國人全部趕走。
另一方面,出於威懾波羅的海三國的考慮,在這里建立一個俄羅斯人的堡壘,讓這三個反俄情緒一向濃厚的國家生活在俄羅斯本土與飛地之間的夾縫中,萬一它們獨立了,俄羅斯仍然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威懾力,使這三國不敢輕舉妄動。
❾ 立陶宛與波蘭交界處的那一小塊屬於俄羅斯的地方是怎麼來的
加里寧格勒州。
位於波蘭北方、立陶宛西南。
加里寧格勒二戰以前屬於德國的國土,叫做柯尼斯堡。德國戰敗後,柯尼斯堡及周邊地區按波茨坦協定並入蘇聯版圖。1946年,為紀念當時去世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哈伊爾·加里寧,該市由柯尼斯堡更名為加里寧格勒,其周邊地區為加里寧格勒州。雖然加里寧格勒緊臨立前蘇聯的陶宛加盟共和國,但由於歷史上該地並不屬於立陶宛所有,故此,蘇聯解體時俄羅斯做為前蘇聯的主要繼承人,並沒有讓加里寧格勒隨立陶宛獨立,而將其收歸已有,但由於加里寧格勒與俄羅斯並沒有陸地相連,中間隔著立陶宛,因此,成了俄羅斯本土之外的一塊「飛地」。就像美國的阿拉斯加一樣,與美國本土不相連,中間隔著加拿大。
❿ 柯尼斯堡為什麼會改名加里寧格勒
蘇聯將哥尼斯堡改名為加里寧格勒,而周遭區域也變成今日的加里寧格勒省。1990年代關於成立柯尼斯堡州並歸屬於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命令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