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達斡爾族分布地,達斡爾族人口多少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是131992人。
達斡爾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鄂溫克族自治旗一帶;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遼寧省等地。
達斡爾族居住地最早記載為討浯兒河(今洮兒河),明初遷往黑龍江以北;17世紀中葉因中俄邊疆戰事,清政府為鞏固後方,達斡爾族最初遷往嫩江流域,少部分仍留在今外貝加爾一帶。後因清政府征調青壯年駐防東北和新疆邊境城鎮,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分布的狀況。
發展:
1952年7月,中共黑龍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決定,在龍江縣達斡爾族聚居的卧牛吐建立達斡爾族自治區。
1956年9月,齊齊哈爾市政府決定,將原龍江縣虎爾虎拉區、達呼店區、卧牛吐達斡爾族自治區以及榆樹屯等4個農村區合並,成立縣一級的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是中國現有的五個城市民族區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的達斡爾民族區。
② 達斡爾族有多少人
達斡爾族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 十七世紀中葉,達斡爾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在浴血奮戰了半個世紀之後,離開了世居的黑龍江北岸,南遷到大興安嶺、嫩江流域。[1]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達斡爾族人口數為132394
③ 達斡爾族一共有多少個部落多少個淺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3
④ 達斡爾族的人口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 共有人口131992人。
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達斡爾族總人口為13.24萬人,與10年前的'四普'相比,達斡爾族人口增加了1.09萬人,增長率為9.00%,平均年增長率0.83%。在達斡爾族人口中,城鎮人口有6.92萬人,占總人口的52.25%;鄉村人口6.32萬人,占總人口的47.75%。與10年前相比,達斡爾族城鎮人口比率下降了5.43個百分點。
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在達斡爾族15歲及15歲以上的人口中,已婚比例為70.39%,初婚比例為59.89%,再婚的人數佔3.68%,離婚比率為1.67%,喪偶比例為5.15%。
在1999年11月1日-2000年10月31日期間,全國達斡爾族出生人口為1090人(按長表推算),總和生育率為0.90。出生性別比為118.00,其中一孩出生性別比為145.95,二孩出生性別比為18.18,三孩出生性別比為150.00。
在1999年11月1日-2000年10月31日期間,全國達斡爾族死亡人口為813人,其中:男性551人,女性262人。粗死亡率為6.15‰,其中男性為8.40‰,女性為3.94‰,嬰兒死亡率為14.19‰,預期壽命為66.80歲。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達斡爾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合計有122068人,這三個省(區)2010年達斡爾族人口佔全國達斡爾族人口的92.48%,中國大陸的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都分布有達斡爾族人口。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有達斡爾族人口41229人,內蒙古自治區達斡爾族聚居地呼倫貝爾市,2010年達斡爾族人口占內蒙古自治區達斡爾族人口的佔90. 45% ,黑龍江省達斡爾族聚居地齊齊哈爾市,1982年該市達斡爾族人口佔全省達斡爾族人口的70. 4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達斡爾族人口聚居地塔城地區,2010年占達斡爾族人口佔全區達斡爾族人口的77. 55% 。
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達斡爾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內蒙古和黑龍江,共有12.08萬人,占達斡爾族總人口的91.24%。另外,達斡爾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地區有遼寧和新疆。 莫力達瓦旗是素有「大豆之鄉」的美譽。1978年,全旗糧食總產量突破1億斤。1983年被國家商業部確定為商品糧生產基地縣。1989年,跨入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的行列。2002年,莫力達瓦旗糧食總產量達到12.42億斤,是1978年1.37億斤的9.07倍,是1958年0.859億斤的14.46倍,是1949年0.575億斤的21.6倍。2005年,莫力達瓦旗生產糧食16.3億斤。
2005年,黑龍江省36個達斡爾族村的總播種面積達到36107公頃,其中種植糧食作物26881公頃,產糧113729噸;種植綠色特色經濟作物6831公頃,產量為8729噸;實現農業收入17062萬元,約佔全年總收入的39.16%。 「哈拉」是達斡爾族的氏族組織,是以父系血緣關系為紐帶而結成的社會集團。每一個「哈拉」都有自己的聚居地,例如,「郭博勒哈拉」居住於精奇里江下游支流布丹河流域,「敖拉哈拉」聚居在精奇里江中游支流提拉登河流域等。屬於同一「哈拉」的人,均具有血緣關系,因而嚴格禁止通婚。各「哈拉」均有民主選舉的「哈拉達」(氏族首領),管理氏族內部事務。清朝末年,達斡爾人以「哈拉」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活動,是氏族組織共同生產、平均分配習俗的殘存。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哈拉」的規模日趨廣大,於是,一個「哈拉」又分為若干個「莫昆」。「莫昆」是達斡爾族的父系家族組織。每一個「莫昆」都有自己獨自的名稱,如「烏力斯莫昆」、「郭博勒莫昆」、「畢日揚莫昆」等。同一「莫昆」的人居住在同一個村落或相鄰的地方,在生產和生活方面有互相幫助的義務,也有收養孤兒、贍養孤寡老人的義務。所有「莫昆」內的成年男子都有權參加「莫昆」會議,它是家族的最高權力機構,負責選舉或撤換「莫昆達」(家族長)、商討家族內部生產和生活上的大事,處罰違反習慣法的家族成員等。
無論是「哈拉達」還是「莫昆達」,都是在為族人盡義務,沒有任何報酬,也不脫離勞動。元明清時期,中原王朝在達斡爾族居住的地區先後建立起自己的統治機構,「哈拉達」和「莫昆達」被任命為基層政權的行政首領,「哈拉」和「莫昆」除繼續履行其血緣組織的功能外,還擔負起基層行政組織的職能。
1640年8月,清朝政府將在征服索倫部戰爭中俘獲的壯丁、婦女幼小均隸入八旗,編為牛錄。此後,清朝為加強對達斡爾等族的管理,陸續將歸附內遷的達斡爾人編為牛錄。布特哈的達斡爾人編為都博淺、莫日登、訥莫爾3個扎蘭(清朝八旗軍事單位,連或隊之義),將鄂溫克族編為5個阿巴(獵區),隸屬於齊齊哈爾總管衙門管轄。扎蘭是在原先設立的牛錄基礎之上而形成的一種具有地方管理和軍事職能雙重特點的統治機構,它既仿效了滿洲八旗的甲喇、參領之制,又充分利用了達斡爾族社會原有的哈拉、莫昆制度,為日後布特哈八旗的組建奠定了基礎。
1732年,清政府在達斡爾族3個扎蘭和鄂溫克族5個阿巴的基礎上正式組建了布特哈八旗。其中,達斡爾人聚居的都博淺扎蘭被編為鑲黃旗,莫日登扎蘭被編為正黃旗,訥莫爾扎蘭被編為正白旗。 主詞條:薩滿教
達斡爾族同其他阿爾泰語系各民族一樣,主要信奉薩滿教。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達斡爾人雖然受到過喇嘛教、道教和天主教的影響,並且也有人供奉過漢地的關帝神、娘娘神等神靈,但是外來的宗教和神祗均不足以破壞薩滿教的完整性和獨立性,沒有動搖傳統的薩滿教在達斡爾人精神文化中的原有地位。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後,薩滿教仍是居住在不同地區的達斡爾人共同信仰的宗教。
在達斡爾語中,主持宗教活動的巫師通常被稱作「雅達干」。由於漢語音譯的不同,「雅達干」一詞又出現了「亞德干」、「亦都罕」、「耶德根」等種種不同的寫法。信教的人們相信,雅德干是神的代言人和人的保護者,他們具有特殊品格和神奇本領,能夠通神,為族眾求神驅鬼、占卜祭祀及消災祈福。雅達干沒有特殊地位,不脫離生產,平時參加生產勞動,有事則替人跳神治病,主持宗教禮儀和祭祀活動,雅達干沒有寺院廟宇之類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也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組織,始終保持著自然宗教原始古樸的特徵。
達斡爾族的薩滿教,尚保留著原始氏族社會的鮮明烙印。在達斡爾人中,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氏族薩滿,叫「斡卓爾雅達干」。這類巫師領有氏族祖先神,有法衣和神鼓等宗教用具。當疾病、家宅不安寧、孕婦難產、人死後沒有留下遺言等事發生時,薩滿便負責「轉達」神靈的幫助。「斡卓爾巴爾肯」是達斡爾族以氏族等血緣團體為單位供奉的祖神,以布剪成人形為偶像,供於西窗之下,平時不擺設供品。逢年過節之時,都要燒香上供,臘月三十晚上用豬肉或狍子肉、蕎麥米粥和酒獻祭。
達斡爾人供奉的神靈,種類和數量很多,有與農業相關聯的「嘎吉日巴爾肯」(土地神)、「巴那吉音」(土地神),有與畜牧業息息相關的「吉雅其巴爾肯」(富畜神),也有與漁獵經濟密切相關的「畢日給巴爾肯」(河神)、「白那查」(山神)和「巴特何巴爾肯」(獵神)。這些神靈的存在,說明薩滿教具有多神教的特點,反映出達斡爾人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和偶像崇拜等傳統信仰。 在清代及清代以前,達斡爾族保持著以皮衣為主的傳統服飾文化。男子服裝具有很強的季節性,人們根據季節和氣候的變化更換不同種類的衣服。在漫冬季,男人們穿的皮袍多採用立冬至春節前後的獸皮或牲畜皮製作,春秋兩季,男子們穿一種長至膝蓋的皮袍,叫「哈日密」。這種皮袍採用春、夏或秋初的狍皮製作。由於缺少布匹,男子們一年四季都穿皮褲。男人們頭上戴的帽子種類較多,有冬天戴的皮帽,春秋時戴的氈帽,夏天戴的草帽,見客時戴的禮帽,鄭重場合戴的官帽,狩獵時戴的狍頭皮帽,等等。腳穿「奇卡米」(用袍皮、鹿皮作的靴子)、「斡洛奇」(布靿布底或皮底的便靴)或靰鞡。
婦女穿長袍,不束腰帶,不穿短衣,顏色以藍為主。冬季穿「奇卡米」;夏天穿白布襪子、花鞋。年節或者喜慶時穿各色綉花的綢緞衣服,外面套的斜襟坎肩叫「奧勒情」,與清朝滿族樣式基本相同,內吊皮里,外加緞面。
清末以後,達斡爾族的傳統狩獵經濟日漸萎縮,當地的陸路交通和商品經濟日漸發達,布匹綢緞得以大批量運入,皮革製品在達斡爾族傳統服飾習俗中的主導地位不復存在。布匹、綢緞、棉毛製品逐漸取代了皮質服裝。同時,服裝的式樣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在新中國成立後,達斡爾族其日常穿的衣裝鞋帽與當地其他民族大致相同。 達斡爾人傳統姓氏成為「哈勒」、「莫昆」。
「哈勒」源於氏族社會,多以祖先最初在黑龍江流域居住地的山河等名稱為名,如鄂嫩哈勒源於居住地鄂嫩河流域,精奇里哈勒源於居住地精奇里江。
「莫昆」源於家族,多以祖先的名字或居住地名稱為名,如色布奇莫昆源出居住地精奇里江西色布奇山峰。此外,還有以所居住村屯來劃分莫昆的。
清代文獻記載,達斡爾族原有「哈拉」三十餘個,「莫昆」六十餘個,後部分「哈拉」並入較大「哈拉」,一些並入「莫昆」中,加上漢字書寫有誤、歷史原因,大部分消失,截止2015年7月,主要「哈拉」二十餘個,「莫昆」三十餘個。
因新疆地區達斡爾族部分未簡化,沒有準確統計,故簡化姓氏不詳。 語言
達斡爾族有自己獨立的語言,達斡爾語是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一個獨立語支,達斡爾語與蒙古語族的其他親系語友的語言有許多共同的語法特點和相同、相近似的詞彙。 由於居住分散,達斡爾語形成了布特哈、齊齊哈爾和新疆、訥謨爾4種方言,但語音、詞彙、語法的差別不大,可以互相通話。達斡爾族是一個古老民族,和古代契丹人、奚人等有著較近的遺傳基因。
達斡爾語屬粘著語,構詞方法主要有派生法和復合法。除布里亞特語和卡爾梅克語外,達斡爾語是蒙古語族內部與蒙古語最相近的語言。
文字
達斡爾在遼代使用契丹文後由於戰亂及民族壓迫等原因而失傳,文人階層自康熙初年開始學習使用滿文,在清代形成了以滿文字母為基礎的達呼爾文,留下了《巡邊記》等對中國東北國界確定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文獻,該文獻現保存在哈爾濱。清晚期,達斡爾族人開始學習使用漢文,解放後,隨著漢文教育的普及,廣大達斡爾族人民群眾大多知曉漢文並能使用。達斡爾文在習慣上拼寫達斡爾語,「滿文字母記音」 。
有學者研究指出,達斡爾族曾在清朝使用過一種帶有輔助性質的文字,即滿文字母的達斡爾文。它是一種借用滿文字母來音寫達斡爾語的文字,產生於19世紀30年代。
20世紀曾出現郭道甫、欽同普、德古來等人分別用在拉丁字母和俄文字母基礎上創制的達斡爾文,但由於中國的戰亂環境等因素均未大面積推廣。
建國後在國家的主持下創制以俄文字母為基礎的達斡爾文,並編寫出版不少的教材及翻譯著作。但由於文革等極端因素的影響而停止,未能推廣。
改革開放後,出現恩和巴圖等的記音符方案和烏珠爾的標音符(省略不清母音)拼寫方案,但未被國家認定為標准文字。
現使用拉丁達斡爾文字(以標音符為主體吸收記音符的優點,綜合了主要方言區發音方法)應用日益廣泛普及。
例如:「達斡爾」拼寫法,Daghur【拉丁達斡爾文】, (Daor【記音符】,Dagur【標音符】) 達斡爾族有極為豐富的民間文學,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諺語、謎語、祝贊詞、民歌和民間舞蹈歌詞在內的民間文學作品,不僅題材廣泛,而且其內容豐富,全面地反映了達斡爾族人民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是其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藝術再現。
民間故事是達斡爾族民間文學作品中數量最豐富的一種體裁。有人物故事,例如《阿波卡提莫日根》、《德布庫的傳說》;有動物故事,例如《套嘎沁脫險》;有生活故事,例如《阿拉塔尼莫日根》,有薩滿故事,例如《尼桑薩滿的傳說》、《德莫日根和齊尼花哈托》;有「莽蓋」故事,例如《去殺莽蓋》、《天神戰勝莽蓋》。「莽蓋」在中國北方各民族民間文學作品中經常以反面典型的面目出現,是一個半人半獸、肢體龐大、形象怪異的害人巨魔,也是自然力和社會惡勢力的代表。與「莽蓋」進行斗爭的故事,寄託了達斡爾族人民征服自然、戰勝惡勢力的願望。
神話是達斡爾族民間文學作品中產生最早的民間文學體裁之一。有些神話反映了達斡爾人對自然的探索以及對天體的認識。古代的達斡爾人認為天體是圓的,由大地上的仙鶴用一隻腳支撐著。當每隔三年仙鶴換一次腳時,大地便會發生地震。《天為什麼下雨和降雪》中講:人類食用的油和面是由天神「騰格日」賜給的,由於人們對食物不珍惜,天神便不再供給人類油和面,只給下雨和降雪,反映了古代達斡爾人的天體崇拜觀念和薩滿教信仰。有些神話講述人類的起源,如天神下凡、捏泥土造人的經過,其情節與漢族的女媧摶土造人神話頗為相似;有的神話講述了仙女與獵人成親並繁衍後代的瑰麗幻想,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有的神話講述了人與動物結合並生兒育女的神奇故事,充滿圖騰主義。
民間傳說是達斡爾族文學作品中較為豐富的種類之一,有關於民族、部落和氏族源流、歷史人物和事件、鄉土風俗和文物古跡的來歷等多方面的民間傳說。《薩吉哈勒迪汗的傳說》是一則歷史傳說,講述了達斡爾先民之部長薩吉哈勒迪汗兵敗後率眾北遷的歷史過程,這與遼朝滅亡以後一部分契丹人北遷的史實相吻合。這類歷史傳說為後人了解早期達斡爾人的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情況提供了鑰匙。《吃鹿胎的傳說》和《獾子油的傳說》分別講述了達斡爾族獵人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發現鹿胎和獾子油葯用價值的經過。
達斡爾族傳統民歌多具有短小精悍、樸素簡明的特點。有些民歌的詞雖然是多段的,但是它的音樂結構卻是由一句、二句或四句組成的。例如,《青蛙誇口》就是由一句組成的民歌,它靠樂節的多次反復完成樂思。
達斡爾族民歌的內容十分豐富,幾乎涉及到達斡爾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生活、生產勞動、精神文化、風俗習慣等都在民歌中有所反映。從體裁上劃分,達斡爾族民歌大致可以分為「扎恩達勒」(山歌)、「哈肯麥」歌曲(舞蹈歌)、「烏欽」(敘事歌曲)、「雅達干伊若」(薩滿歌曲)以及游戲歌、儀式歌等。其表現內容、調式結構和旋律各具特點。
⑤ 五十六個民族人口排名是怎麼樣的
五十六個民族人口排名:
1、漢族:1220844520人
2、壯族:16926381人
3、回族:10586087人
4、滿族:10387958人
5、維吾爾族:10069346人
6、苗族:9426007人
7、彝族:8714393人
8、土家族:8353912人
9、藏族:6282187人
10、蒙古族:5981840人
11、侗族:2879974人
漢族:是中國乃至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約佔中國人口的92%。是古代華夏族同其他一些民族同化、融合形成的。以勤勞智慧著稱於世,受儒、道、佛學思想影響,崇尚仁義忠孝。重要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重陽節。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國內蒙古、吉、遼、黑、新、甘、青、寧、冀、豫等省區。歷史上,蒙古族曾出現過軍事家、政治家成吉思汗,數學家、天文學家明安圖等代表性人物。是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善畜牧、騎射,住蒙古包。宗教信仰藏傳佛教喇嘛教。每年夏秋之際的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節日。
⑥ 俄羅斯有沒有達斡爾族
沒有。
達斡爾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扎蘭屯市、阿榮旗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區、梅里斯區、富拉爾基區(主要居住在罕伯岱村、洪河村、全和台村、海雅屯)、龍江縣、富裕縣、嫩江縣、愛輝縣;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市。
⑦ 達斡爾族的民族簡介
達斡爾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達斡爾族人口數為131992人。
【語言文化】
「達斡爾」的意思說法不一,有的說「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有的說「達斡爾」意即「長宮」、「原來長座位置」,是達斡爾人對先人建立的「遼國」和「長國」的宮廷生活時常懷念。達斡爾族有自己獨立的語言,達斡爾語是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一個獨立語支,達斡爾語與蒙古語族的其他親系語友的語言有許多共同的語法特點和相同、相近似的詞彙。
達斡爾族民間文藝豐富多彩。已搜集的用滿文拼寫的達斡爾語手抄本中,有清代達斡爾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數十篇優秀作品。世代相傳的民間美術、剪紙、刺綉、玩具等,是婦女們的手工藝品。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達斡爾族傳統的曲棍球運動,近年來獲得很大發展,該族曲棍球隊員成為國家隊主力之一,該族所在地區享有「曲棍球之鄉」的聲譽。
【宗教信仰】
達斡爾族人曾多信仰薩滿教,是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供天神、山神、火神、河神、財畜神、祖神等。原來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薩滿主持宗教活動。少數人信仰喇嘛教。
達斡爾族過去以自然界為崇拜對象,每年陽歷五月,屯眾殺牛或豬祭天、地、山、川諸神。每個家庭均有一個專司祭祀的薩滿,除祈禱、祭鄂博(一種山神)外,甚至以巫術治病,屆時要殺牛、羊,同時還要奉送許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種糕點,如今祭祀活動已不多見。
達斡爾族大多信仰多神教,供奉天神、山神、火神、財神、祖神等。由於達斡爾族居住在祖國各種文化交匯和過渡的地帶,加之他們獨特的歷史文化變遷,因而形成了他們社會、文化多元化的特徵。達斡爾族的物質生活、民族文化和傳統習俗所表現的,正是這種農、牧、漁、獵多種文化兼容的特點。
【飲食習慣】
達斡爾族的主食以飯(巴達)、餅(午圖莫)、粥(興恩巴達)為主,每頓飯總配肉類和粗菜。米面較之,以米為主。住在黑龍江北岸時,獸肉曾經是主食之一。遷徙嫩江流域以來,肉類減少,菜類增加了,糧食逐漸變為唯一主食了。主副食種類繁多,營養豐富,別具風味。
肉食過去曾以野生動物為多,有狍子、鹿、駝鹿、野豬、黃羊和飛龍、沙雞、野雞等。隨著狩獵業減少,家養的豬、牛羊、雞成為主要肉食。達斡爾族喜愛吃手把肉和片白肉。燕麥叫"花林坡",帶有狍子肉或牛奶的燕麥粥叫「花林坡巴達」。這是達斡爾人尤其老年人愛吃的一種飯。炒熟的燕麥麵粉叫"哈格";炒熟後碾成的碎粒叫"欣特勒"。哈格和欣特勒常拌白糖、黃油、牛奶吃。由於哈格和欣特勒抗餓性強,乾燥,便於攜帶,受到獵手、放排人、農民的歡迎。
達斡爾族房前屋後常種有各種蔬菜,除了大量應時吃用外還加工成酸菜、鹹菜、乾菜,以備冬春食用。最有特色的是用刀將豆角和西葫蘆削成細長條,曬干後編成股儲存。達斡爾族婦女還採集柳蒿菜、山蔥、山芹菜、黃花等野菜,煮熟食用。
飲料有鮮、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等,奶米茶是把少量稷子米炒有輕微煳味後,加牛奶和水燒煮即成。達斡爾族婦女還喜把採集的稠李子、山丁子、榛仁等磨為合成粉,飲用時沖入開水,拌白糖做成類似麵糊的飲料飲用。味道可口。
【主要節日】
春節,達斡爾族稱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節日里都著盛裝,逐戶拜年,婦女們互贈禮物。過年之前家家都要進行充分准備,殺年豬,打年糕。年三十用各種雜物碼起一個垛,晚上點燃,老年人要把大塊肉和餃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興旺,年三十吃餃子有的要在一個餃子里放上白線,意味著吃到這只餃子的人可長壽兩百歲;有的在一個餃子里放上銅錢,吃到的人意味著今後不缺錢花。初一開始拜年,拜年的人一進門就要打開主人家的鍋,搶吃年糕,表示親密無間,然後吃豬壽子、手把肉,婦女之間要互相贈禮,禮物有煙葉、奶皮、糕點和凍肉,春節一直過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特別是青年人之間要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⑧ 56個民族人口排名
五十六個民族人口排名:
1、漢族:1220844520人
2、壯族:16926381人
3、回族:10586087人
4、滿族:10387958人
5、維吾爾族:10069346人
6、苗族:9426007人
7、彝族:8714393人
8、土家族:8353912人
9、藏族:6282187人
10、蒙古族:5981840人
11、侗族:2879974人
37、毛南族:101192人
38、塔吉克族:51069人
39、普米族:42861人
40、阿昌族:39555人
41、怒族:37523人
42、鄂溫克族:30875人
43、京族:28199人
44、基諾族:23143人
45、德昂族:20556人
46、保安族:20074人
47、俄羅斯族:15393人
48、裕固族:14378人
49、烏孜別克族:10569人
50、門巴族:10561人
51、鄂倫春族:8659人
52、獨龍族:6930人
53、赫哲族:5354人
54、高山族:4009人
55、珞巴族:3682人
56、塔塔爾族:3556人
⑨ 五十六個民族排名
五十六個民族人口排名:
1、漢族:1220844520人
2、壯族:16926381人
3、回族:10586087人
4、滿族:10387958人
5、維吾爾族:10069346人
6、苗族:9426007人
7、彝族:8714393人
8、土家族:8353912人
9、藏族:6282187人
10、蒙古族:5981840人
11、侗族:2879974人
12、布依族:2870034人
13、瑤族:2796003人
14、白族:1933510人
15、朝鮮族:1830929人
16、哈尼族:1660932人
17、黎族:1463064人
18、哈薩克族:1462588人
19、傣族:1261311人
20、畲族:708651人
21、傈僳族:702839人
22、東鄉族:621500人
23、仡佬族:550746人
24、拉祜族:485966人
25、佤族:429709人
26、水族:411847人
27、納西族:326295人
28、羌族:309576人
29、土族:289565人
30、仫佬族:216257人
31、錫伯族:190481人
32、柯爾克孜族:186708人
33、景頗族:147828人
34、達斡爾族:131992人
35、撒拉族:130607人
36、布朗族:119639人
37、毛南族:101192人
38、塔吉克族:51069人
39、普米族:42861人
40、阿昌族:39555人
41、怒族:37523人
42、鄂溫克族:30875人
43、京族:28199人
44、基諾族:23143人
45、德昂族:20556人
46、保安族:20074人
47、俄羅斯族:15393人
48、裕固族:14378人
49、烏孜別克族:10569人
50、門巴族:10561人
51、鄂倫春族:8659人
52、獨龍族:6930人
53、赫哲族:5354人
54、高山族:4009人
55、珞巴族:3682人
56、塔塔爾族:3556人
⑩ 達斡爾族俄國有嗎
有的——
達斡爾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一帶;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目前約有13.2萬人。
亦分布於俄羅斯(石勒喀河與伯力一帶),俄羅斯稱相關地區為達斡里亞,即外貝加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