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俄羅斯人是不是北匈奴阿提拉的後代,如果是普京是不是匈奴人後代
不是。歐羅巴人(白人)。
俄羅斯人屬歐羅巴人種,具有這一人種的基本特徵:淺色皮肢,柔軟的波狀發,男子胡須和體毛發達,鼻窄且高高隆起,唇薄,直頜,面部輪廓清晰,身材中等或中等以上。但俄羅斯人還有自己的特點:北部俄羅斯人屬歐羅巴人種中的白海-波羅的海類型,身材中等,頭型較長,鼻子高突,鼻樑呈直形或凹形,頭發和眼珠色淺。南方俄羅斯人屬歐羅巴人種中的中歐類型(或稱阿尓卑斯類型),身材中等或中等以上,頭型寬短,臉寬,鼻高且大,發色淡黃並呈波狀。
普金不是匈奴人後代。
匈奴是一個或兩個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游牧民族,他們在蒙古中心建立國家,根據語言研究方面的推論,蒙古國內有觀點認為匈奴是現在蒙古族的直接祖先。也有人認為這一觀點是錯誤的,蒙古人的直系祖先應為室韋。到了後來內遷中原的匈奴人在十六國時期成立地方政權,如漢趙、北涼、胡夏等。
⑵ 俄羅斯有沒有匈奴血統
俄羅斯人(血統)是東斯拉夫人的後裔和代表。
在史前時期,斯拉夫人的原始居住地是亞洲,西元前第3或第2千紀間移居到歐洲東部某些地區。3世紀,隨著匈奴的西遷,歐洲許多民族開始了重新組合與分化。公元5—6世紀時,隨著日耳曼人向西移動,更引起了斯拉夫人的大遷徙,向西進入奧得河和易北—薩勒河之間的地區,向南進入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匈牙利、巴爾乾地區,向北則沿著聶伯河上游遷移。6世紀,斯拉夫人劃分為東斯拉夫,南斯拉夫,西斯拉夫三個民族。其中,西斯拉夫人以波蘭為代表,南斯拉夫人以塞爾維亞族為代表,東斯拉夫人以俄羅斯為代表。俄羅斯的意思,其實是「大羅斯」。
⑶ 俄羅斯 有多少個民族有100多個么
俄羅斯共有民族130多個。其中俄羅斯人佔82.95%
。主要少數民族有德意志、韃靼、烏克蘭、楚瓦什、巴什基爾、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烏德穆爾特、亞美尼亞、阿瓦爾、馬里、哈薩克、奧塞梯、布里亞特、雅庫特、卡巴爾達、猶太、科米、列茲根、庫梅克、印古什、圖瓦等。
主要民族的宗教與人口
民族
人口(千)
百分比
宗教信仰
俄羅斯族
115868.5
79.82%
東正教
匈奴族
5558.0
3.83%
遜尼教*
烏克蘭族
2943.5
2.03%
東正教、天主教、聯合教派*
巴什基爾
1673.8
1.5%
遜尼教
楚瓦什族
1637.2
1.13%
東正教
車臣族
1361.0
0.94%
遜尼教
亞美尼亞族
1130.2
0.78%
基督單性論教派*、東正教
莫爾多瓦族
844.5
0.58%
東正教
白俄羅斯族
814.7
0.56%
東正教、天主教
阿瓦爾族
757.1
0.52%
遜尼教
哈薩克族
655.1
0.45%
遜尼教
烏德穆爾特族
636.9
0.44%
東正教
亞塞拜然族
621.5
0.43%
遜尼教
馬里族
604.8
0.42%
東正教
日耳曼族
597.1
0.41%
新教、天主教
卡巴爾達族
520.1
0.36%
遜尼教
奧塞梯族
514.9
0.35%
東正教、遜尼教
達爾金族
510.2
0.35%
遜尼教
猶太族
500.0
0.34%
東正教、猶太教*
布里亞特族
445.3
0.31%
東正教、佛教、薩滿教*
雅庫特族
444.0
0.31%
東正教、薩滿教
庫梅克族
422.5
0.29%
遜尼教
印古什族
411.8
0.28%
遜尼教
列茲金族
411.6
0.28%
遜尼教
⑷ 俄羅斯人有匈奴血統嗎
經過俄人類學家和中國人類學家對古匈奴人的DNA,和俄羅斯人與中國人的DNA進行比對發現俄羅斯人中沒有匈奴的血液但是中西伯利亞人中卻有少量,中國神話中大部分北方人都有匈奴人的DNA。與匈奴人最接近的確實希臘人。
⑸ 俄羅斯人有多少亞洲血統Z
說現代的那個民族到底是由多少支族群構成本來就是一個說不太好的問題,不過確能據歷史來分析出一些事實。俄羅斯民族是斯拉夫人的一個重要支系。從現在已知歷史看,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古代斯拉夫人就主要生活在東歐平原。而歷史上進入這個地區的亞洲民族有四至五世紀的匈奴人,六世紀到那裡的柔然人,八到九世紀之後也許還有少部分突厥人進,再後來便是十三世紀蒙古人西徵到此,並且征服這里達五百年之久,之後俄羅斯人終於翻身做主人了。所以說當代俄羅斯人在形成過程中絕對有原生於亞洲黃種人的血統的。
⑹ 俄羅斯為什麼沒有匈奴人了
第一,大部分匈奴人在16世紀就被趕出了俄羅斯國土
第二,俄羅斯境內的一些民族還是有匈奴血統的
⑺ 俄羅斯就是古代匈奴人嗎
這個難題非常復雜,不是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地,直到現在學術界對其中一些問題也有爭論。 在先秦時期少數民族被分為南蠻、東夷、西戎、北狄等。到了秦漢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體可分為匈奴和東胡。 匈奴人經過長期的征戰和遷徙,已經消失,但在廣大的歐亞大陸上都有他們的足跡。 東胡即所謂通古斯,通古斯三個字是中國從西方文獻翻譯而來,最早卻是西方從中國文獻中的東胡翻譯過去。蒙古人就是東胡的一支。 突厥發源於蒙古西部和天山北部一帶,其祖先學界內說法不一。其最早見於文獻是在南北朝時期,當時蒙古高原的統治者是游牧民族柔然,突厥是依附於柔然的一個小部落,以鐵器精良而聞名。後,突厥消滅柔然,統治從蒙古高原到中亞的廣大區域。 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跟我們漢族不一樣。我們基本靠文化和血緣來聯系。他們則靠利益!所以,他們更應該說是利益集團。北方的游牧人,他們看到哪個民族(集團)強大,就跟哪個集團,當然就變成哪個民族了。 匈奴集團被消滅後,只是這個集團結構被消滅,他所管轄的游牧人都還存在,但都不再聽匈奴的了,加入了周圍其他的民族集團。蒙古本來就是很小的一支,後來強大了,周圍其他民族集團下的游牧人,就加入到蒙古這個民族集團,於是蒙古就「統一」了蒙古高原。 舉個例子,突厥集團本來是很小的一支,靠給柔然打鐵為生。後來柔然衰弱了,突厥興起了,柔然集團下的人,就都跑到突厥門下。突厥就統一蒙古高原了。後來突厥被唐朝消滅後,突厥東部集團下的人都跑到東胡、契丹、回鶻等集團下,或直接投向唐朝。西突厥集團則遠逃西亞,沿途又招收其他小集團的人馬,漸漸的,西突厥里的白種人變多了,使得西突厥人種由黃種變為白種,成為現在的土耳其人。 匈奴瓦解以後北方各個主要民族集團的順序: 匈奴(周秦漢晉)-鮮卑(東漢晉宋齊梁陳)-柔然(東晉宋齊梁陳)—突 厥(陳隋唐)-回鶻(唐)-契丹(唐宋)-女真(宋)-蒙古(南宋,明,民國,人民共和國)-滿洲(明,民國)-俄羅斯(明,民國,人民共和國)
⑻ 匈奴的後裔
匈奴是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游牧部族,在不斷吸納或吞並周圍部族的基礎上迅速壯大,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個奴隸制政權,並在秦漢之際使西域諸國多臣服於己。但隨後的外部壓力和內部分裂,使匈奴內部分化愈來愈復雜,便如「溢堤的洪水」影響著歐亞大草原的歷史進程,而其西遷更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影響了世界歷史。
關於匈奴族西遷的歷史,中國史書語焉不詳,多為「向西方跑了」。匈奴史專家、內蒙古大學教授林干說:「公元前1世紀時漢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創,部分匈奴或內服或西遷西域,並終使匈奴後來分裂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一個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進程是很快的。」
西遷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擊滅位於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後,便開始扮演著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角色,對歐洲歷史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如曇花般的匈奴王國在歐洲消失了,但是許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來。許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匈牙利人與歐洲其他地方人的長相有明顯區別,匈牙利民歌很多與陝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陝北民歌如信天游的產生遠比蒙古人早,很可能與匈奴有關。
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父親姓劉,其子孫也姓劉,只有赫連勃勃自號「赫連」。現在陝北姓劉的很多,或許是匈奴的後裔。匈奴的部族很多,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等,但不能說姓這幾個姓的一定是匈奴後裔。
自號「長安匈奴」並以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蜚聲文壇的作家高建群說:「匈牙利人吹嗩吶和剪紙的情形和中國陝北的一樣,他們說話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一首詩中曾經這樣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很多匈牙利學者都認為這個國家與匈奴後裔有著密切的關系。」
匈奴作為一個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下來了。以現在主要流行於蒙古國、俄羅斯以及中國的內蒙古與新疆的「胡笳」為例,胡笳雖為匈奴樂器,但其傳播、繼承卻早已超出了匈奴。
⑼ 歷史上匈奴到底有多少個
泛指!
匈奴人原本是活躍在中亞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從公元3世紀開始了漫長的西遷。匈奴人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匈奴的騎兵擅長使用長矛和弓箭作戰。為了找到新的適合放牧的草原,匈奴人帶著家眷和大量的馬匹牲口開始了遷徙。匈奴軍隊有著強大的力量和嚴明的紀律,他們以不可阻擋之勢掃清了西遷路上的所有障礙。當地的民族為了躲避恐怖的敵人而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從而掀起了一陣巨大的遷徙浪潮。這一連鎖反應由君士坦丁堡和東羅馬帝國一直延伸到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最終在公元476年淹沒了西羅馬帝國。
匈奴人終於發現了所喜愛的土地,他們定居在匈牙利平原,在蒂薩河畔的塞格得城建立了自己的大本營。匈奴人需要廣闊的草原來放牧他們的馬群和牲口,從這一片區域開始,匈奴人通過同盟或是征服的方式控制了由俄羅斯的烏拉爾山直到法國的萊茵河之間的區域。
匈奴人是馬術精湛的騎手,從少年時期就開始接受訓練,一些歷史學家相信正是匈奴人發明了馬鐙,增強了騎兵在持握長矛沖鋒時的戰鬥力。匈奴騎兵的機動能力使敵人帶來感到恐懼,他們每天要更換幾匹戰馬以保持這一優勢。匈奴人的第二個優勢是他們使用的復合弓,遠遠超過了西方的任何同類武器。站立在馬鐙上,他們能夠向前後左右各個方向發射弓箭。匈奴人的戰術是令人驚異的閃電般的突襲,並因此而帶來恐怖。他們是一支由輕騎兵所組成的軍團,他們的行政體系需要一名偉大的領袖來統率整個部落。
在阿提拉的統治時期,匈奴的強盛達到了最高峰。阿提拉於公元433年即位,很快就對南俄羅斯和波斯帝國發動了一系列的突襲,不久後他將目光投向了巴爾干半島,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恐怖和嚴重的破壞,突襲者們在接受了當地統治者的賄賂之後才決定撤離。在公元450年,阿提拉轉而進攻西羅馬帝國,他帶著大約十萬名戰士渡過了美因茨北面的萊茵河。在向前推進的100英里以內,匈奴軍團洗劫了位於現今法國北部的大部分村莊。羅馬將軍阿提紐斯組織了一支高盧羅馬軍團以抵抗正在圍困奧爾良城的阿提拉。在查隆丕呢的大決戰中,阿提拉終於被打敗了,盡管匈奴人的戰力沒有被完全毀滅。
阿提拉在查隆丕呢的戰敗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戰役之一,這場戰役阻止了整個基督教的覆滅和游牧民族控制歐洲的嚴重後果。
阿提拉隨後入侵了義大利,尋找新的戰利品。當他統率著部隊進入義大利境內的時候,成千上萬的難民湧向了沿海島嶼的安全地帶,並按照傳統慣例建造了港口城市威尼斯。盡管羅馬人在戰斗中遭受了極大的損失,他們的主力軍團留在高盧的土地上,匈奴人也同樣顯得脆弱不堪,不斷的戰斗、疾病和義大利境內的飢荒使得戰力消耗殆盡。在阿提拉和羅馬教皇聖 里奧一世進行了一次重要會面之後,他同意了撤出義大利。
公元453年,阿提拉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在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人之後,曾經稱雄一時的匈奴帝國面臨著崩潰的邊緣。異族的奴隸紛紛起來反抗,不同的派系為了爭奪統治權而激戰不休。匈奴帝國最終由於汪爾達部落等新敵人的入侵而滅亡,從歷史的長河中消逝不見。
當伊朗人種的游牧民(斯基泰人和薩爾馬特人)占據著草原地帶西部即南俄羅斯時,無疑地還包括圖爾蓋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亞;草原地帶的東部是處於突厥-蒙古種民族的統治之下。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統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一名而被中國人所知。匈奴一名與後來羅馬人和印度人稱呼同一蠻族的名稱(Huns〔Hunni〕和Huna)是同詞源的。可能這些匈奴人(直到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才在中國編年史上清楚地記載了匈奴一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紀時已經被中國人稱為嚴狁。更早一些的時候,他們可能被稱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作"胡人"。在歷史的黎明時期,中國人所知的胡人是指那些當時居住在中國邊境上,即在鄂爾多斯、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那些民族。馬斯佩羅推測:所謂北戎即"北部之戎",分布在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紀時已經歸降於趙國的中國人。趙武靈王(大約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從他們那裡奪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區),實際上還奪取了今鄂爾多斯北部地區(約公元前300年)。正是為了有效地防範這些游牧民的進攻,秦國(陝西)和趙國(山西)的中國人都改他們的重車兵為靈活的騎兵。這一軍事改革帶來了中國服裝上的徹底變化;弓箭時代的長袍被從游牧民那裡學來的騎兵褲子所取代。從游牧民哪裡,中國武士們還模仿了羽毛裝飾的帽子、"三尾服"和後來對名為"戰國時期"的藝術起到很大作用的"帶扣"。也正是為了防禦匈奴,趙國及其鄰近諸國的中國人開始沿其北部邊境壘起最初的城牆,後來秦始皇統一和完成了城牆的建築,成為了長城。
據中國史家司馬遷記述,正是在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匈奴似乎成為一支統一的、強大的民族,他們由一位名叫單於的首領統帥著,單於的全名漢文譯音是撐犁孤塗單於,中國人把這些詞解釋為"像天子一樣廣大的首領"。在這些詞中可以發現突厥-蒙古語詞根,特別是"撐犁"是突厥-蒙古語詞(Tangri,天國)的譯音。在單於之下,有兩個最大的官職,即屠耆王,意為左右賢王。漢文譯音"屠耆"與突厥字(doghri)有關系,意思是"正直的"、"忠實的"。就基本上以游牧生活為主的民族所能談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單於住在鄂爾渾河上游的山區,以後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這兒。左賢王--原則上是單於的繼承人--住在東面,可能在克魯倫高地。右賢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爾伯特·赫爾曼認為的那樣,在杭愛山區、今烏里雅蘇台附近。接下去,匈奴統治集團內依次有: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然後是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這個游牧民族,在行進時被組織得像一支軍隊。一般行進的方向是朝南,這在突厥-蒙古種各民族中已成為習慣;類似的現象在匈奴的後裔、6世紀的突厥人中,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都可以看到。
中國人描繪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徵,我們在他們的繼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爾概括道:"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胡須濃密,而領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一隻耳環。頭部除了頭頂上留著一束頭發外,其餘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長齊小腿的、兩邊開叉的寬松長袍,腰上系有腰帶,腰帶兩端都垂在前面,由於寒冷,袖子在手腕處收緊。一條短毛皮圍在肩上,頭戴皮帽。鞋是皮製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在踝部捆紮緊。弓箭袋系在腰帶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吊在腰背部,箭頭朝著右邊。"
上述服裝的一些細部,特別是裹齊踝部的褲子,對匈奴人與斯基泰人來說都是共同的。有許多習慣也是相同的:如葬禮上的犧牲。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在酋長(或首領)的墓上,割開其妻子及隨從們的喉嚨,至於匈奴人,其人數達到上百或者上千。希羅多德(IV.65)記載,斯基泰人將敵人的頭蓋骨在沿眉毛平處鋸開,在外面用皮套蒙上,裡面嵌上金片,作為飲器使用。《前漢書》證實了匈奴人中有同樣的習慣。這一習慣特別是從老上單於用月氏王的頭蓋骨來飲酒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確實,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把頭看作戰利品的。希羅多德(IV.64)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戰利品中展示他們砍下的敵人的頭顱以及掛在馬韁繩上的頭皮,以示誇耀。
在匈奴的後裔,即公元第6世紀的突厥人中,一個戰士墳墩上的石頭,其數目是與他一生中所殺敵人的數目成比例。這種嗜血性的風俗也同樣盛行於印歐種和突厥-蒙古種的游牧民中。斯基泰人用敵人的血灑在插在一個小土堆上的神聖的短彎刀上,以及喝一杯被他殺死的第一個敵人的血。匈奴人在訂盟約時,要用人頭蓋骨製成的容器喝血。在悼念死者時,斯基泰人和匈奴人用小刀把臉劃破,"讓血和淚一起流出來"。
像斯基泰人一樣,匈奴人基本上是游牧民,他們生活的節奏也是由他們的羊群、馬群、牛群和駱駝群而調節。為尋找水源和牧場,他們隨牧群而遷徙。他們吃的只是畜肉(這一習慣給更多是以蔬菜為食的中國人很深的印象),衣皮革,被謝裘,住氈帳。他們信奉一種以崇拜天(騰格里)和崇拜某些神山為基礎的、含混不清的薩滿教。他們的單於或者最高君主,在秋季召集全體匈奴人(這個季節馬最壯)課校人畜。所有的中國著作家都把這些野蠻人描述成頑固的掠奪者,他們會出其不意地出現在耕地邊緣,侵襲人畜和搶劫財產,然後在任何還擊可能來到之前帶著戰利品溜走。當他們被追趕時,他們的戰術是引誘中國軍隊深入大戈壁灘或是草原荒涼之地,然後在自己不遭埋伏的情況下,以雷雨般的箭懲罰追趕者,直到他們的敵人被拖垮,被飢渴弄得精疲力竭,他們才一舉而消滅之。由於他們的騎兵的機動性以及他們的弓箭技術,這些方法相當有效。在從最初的匈奴到成吉思汗時期的所有草原居民中,這些方法都很少變化。對於所有那些由馬上弓箭手組成的部落,無論是東方的匈奴人或是西方的斯基泰人,這些方法都是共同的。正如希羅多德所陳述的,斯基泰人對付大流士就是採用同樣的策略。大流士及時地意識到這種危險,並且在這種"退出俄羅斯"可能終止災難的來臨之前就撤退了。有多少中國將領後來因為缺乏這種謹慎,他們受到匈奴人佯裝逃逸的蒙蔽而進入沙漠荒涼之地,在那兒遭到了屠殺呢?
至於匈奴在突厥-蒙古種各民族中的語言位置,一些作者,如白鳥庫吉傾向於把他們歸入蒙古種人。相反,伯希和從漢文譯本所提供的反復核對的幾次巧合中,認為全面來看,這些匈奴人應該屬於突厥種,特別是他們的政治領導人。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族屬尚無定論,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說。無文字。戰國末,常擾掠秦、趙、燕北邊,三國相繼築長城以拒之。冒頓單於在位(前209~前174)時,統一各部,建立國家,統有大漠南北廣大地區。老上單於(約前174~前160)時,匈奴勢力東至遼河,西越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草原游牧帝國。漢初,匈奴不斷南下侵掠。公元前200年,圍漢高祖劉邦於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遂迫漢朝實行和親,且歲奉貢獻,並開關市與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屢屢背約南侵,成為漢朝一大邊患。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舉出兵反擊匈奴,匈奴勢力漸衰。漢代,匈奴由於天災、人禍及漢軍的打擊,發生過兩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現的五單於並立局面。結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於歸漢,引眾南徙陰山附近。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發西域各國兵遠征康居,擊殺與漢為敵的郅支單於,消滅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人王嬙(昭君)嫁呼韓邪單於,恢復了和親。另一次是王莽篡漢後,匈奴的勢力有所發展。但到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於,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於的稱號,請求內附,得到東漢允許。匈奴又一次分裂,成為南北二部。南下附漢的稱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雲中(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等郡,東漢末分為五部。至西晉,南匈奴人在逐步轉向定居農耕生活,但除了上層貴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教養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外,匈奴仍然聚族而居,社會結構變化不大。304年,匈奴劉淵建立政權,民族共同體開始瓦解,逐漸漢化。除劉趙政權外,十六國中的夏(赫連氏)和北涼(沮渠氏)也是匈奴支裔建立的。
公元91年,漢軍出居延塞(今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一帶),圍北匈奴單於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戰敗後部分西遷,余眾後來歸附於興起的鮮卑。多數學者認為,西遷的北匈奴就是歐洲史上的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