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羅斯歷史上僅有的兩位大帝都是誰你知道嗎
以前有人說過,假如要給俄羅斯人改一個名稱得話,那麼可以稱謂她們為「彼得羅維亞人」。而這其中的彼得羅維亞便是來自於俄羅斯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角色——彼得一世。彼得一世當政期內,以前制訂了許多對俄羅斯危害長遠的現行政策。政治理念,他竭力消弱大貴族的權利,把兵權取回沙皇的手上,加強了沙皇的獨裁權利。這一步,也為他開展下一步的變革給予了穩固的確保,終究擁有兵權,才擁有自身的主導權。
由於那時的政府部門十分的腐爛,因此他認為學習培訓西方國家的政府部門基本建設,辦公室程序流程規范化等開展改革創新。這一行為可以說颳起了顛覆性的轉型,打動了很多人的權益。可是針對國家來講,益處是不用多說的。
俄羅斯也由於大力干涉歐洲事務管理,而被稱作「歐洲憲兵隊」。在葉卡捷琳娜時期,俄羅斯不論是國土面積,或是人口總數,全是歐洲第一強國,俄羅斯步入了世界大國隊伍!葉卡捷琳娜二世盡管是一位女士,可是她為俄羅斯所做的奉獻,卻不遜於所有一位男士沙皇,因此她也被稱作「大帝」!
❷ 俄羅斯最出名的幾位大帝是誰
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大帝)--開國皇帝
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帝)---沙皇歷史上兩位大帝之一
亞歷山大一世·巴甫洛維奇--兩次打敗拿破崙的傳奇沙皇
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維奇---解放農奴,打破傳統觀念第一人。將就著也算出名沙皇吧
以下是歷任沙皇生平資料以做參考:
1.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大帝) 1682——1721年為俄羅斯沙皇,1721——1725年為俄國皇帝。打敗瑞典和土耳其。1721年加冕為全俄皇帝。他積極改革,是俄羅斯社會面貌向西方靠攏。他在涅瓦河上建立了新京都聖彼得堡。1725年死於尿毒症。皇位傳給續妻葉卡捷琳娜一世。
2.葉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謝耶夫娜 1725——1727年在位,遵照彼得一世的志願,建立了俄羅斯科學院。
3.彼得二世·阿列克謝耶維奇 1727——1730年在位,在位期間,罷黜彼得一世的寵臣阿·緬希科夫,首都遷回莫斯科。1730年死於天花,此後,羅曼諾夫王朝絕嗣。
4.安娜·伊萬諾夫娜 1730——1740在位。俄國女皇,伊萬五世沙皇和普拉斯科維亞·薩爾特科娃皇後的女兒。
5.伊萬六世 1740——1741在位。登基時還不到1周歲。他的母親是安娜·伊萬諾夫娜女皇的外甥女。1741年被推翻。
6.伊麗莎白·彼得羅夫娜 1741——1761年在位。彼得大帝最後的繼承人和最小的女兒。她發動政變,l囚禁了攝政女皇和伊萬六世。女皇知書而不識禮,為人乖戾暴躁。她參加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幫助普魯士保住了西里西亞。還參加了七年戰爭。1761年死於聖彼得堡,王位傳給外甥彼得·烏爾利希。
7.彼得三世·烏爾利希 1762年在位。彼得大帝的外孫。霍斯丁公爵卡爾·腓特烈的兒子。1742年從霍斯丁回到彼得堡成為大公和皇儲。1744年娶安哈爾特—采爾布斯特公主索菲婭·腓特烈·奧古斯塔為妻。1762年繼承王位,荒疏政務,而且狂熱的模仿普魯士的制度,他憎惡妻子, 結果招來了1762年的政變。他本人被囚禁在彼得—保羅要塞。1762年離奇死亡。
8.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帝)1762——1796年在位。俄國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生於安哈爾特—采爾布斯特。1744年成為大公夫人。1762年發動政變成為女皇。葉卡捷琳娜奉行擴張主義政策,發動了兩次俄土戰爭、一次俄瑞戰爭和三次波蘭戰爭。她和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一起瓜分了波蘭的領土。在這些戰爭中,俄國完全獲得了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口,領土擴大了67萬平方公里。
9.保羅一世·彼得羅維奇 1796——1801年在位。俄國皇帝,官方說法是彼得三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獨子。1796年即位之後廢除了大部分母親所建立的制度。他狂熱的仿效普魯士的軍事制度,遭到了貴族們的反對。1801年,保羅一世死於一次政治謀殺,罪魁很可能是他的兒子和繼承人亞歷山大大公。
10.亞歷山大一世·巴甫洛維奇 1801——1825。俄國皇帝保羅一世的長子。出生在聖彼得堡。1801年策劃了謀殺父親的政變,同年成為俄國皇帝。亞歷山大與拿破崙皇帝簽訂了《提爾西特和約》,但仍然不可避免地捲入了反法戰爭。1811年亞歷山大在莫斯科擊敗了拿破崙的60萬大軍,1814年和1815年分別在萊比錫和滑鐵盧打敗法軍,迫使拿破崙兩度退位。此後亞歷山大一世成了歐洲的保護者和英雄。他信仰神秘主義,受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影響很深。1825年與伊麗莎白·阿列克謝耶夫娜皇後到塔甘羅格療養,結果離奇的死在那裡。亞歷山大娶巴登公主路易莎·瑪麗婭·奧古斯塔(伊麗莎白·阿列克謝耶夫娜)為妻,他們只有兩個女兒,他的王位由弟弟尼古拉大公繼承。
11.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維奇 1825——1855。1825年亞歷山大一世駕崩,尼古拉大公遂向王兄康斯坦丁大公宣誓效忠,但康斯坦丁自願放棄王位,尼古拉就成了沙皇尼古拉一世。尼古拉一世為人殘暴,對革命和起義採取堅決鎮壓的態度。他洞察到了農奴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一個強大的封建帝國,但他的改革還僅限於不損害地主階級的利益的范圍內。尼古拉一世把俄羅斯引進曠日持久的克里米亞戰爭,俄國在這場戰爭中沒撈到什麼好處,而是損兵折將,經濟崩潰。1855年,尼古拉在戰爭的硝煙中去世。尼古拉一世是俄國第一位迎娶普魯士王族的皇帝,他之所以違反祖制的娶了一位一等大貴族的女兒,是因為他當時並不知道會成為君主。他和妻子普魯士的弗里德里卡·路易莎·夏洛特·威廉明娜(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夫娜)共生有7個子女,長子亞歷山大繼承王位。
12.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維奇 1855——1881。尼古拉一世死後,亞歷山大二世順應時機的結束了克里米亞戰爭(1856),戰爭結束之後,面對國內愈演愈烈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於1862年頒發敕令,解除了農奴對農奴主的義務,但他們須得用大量的金錢「贖身」。盡管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根本沒有減輕農奴的負擔,但它畢竟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革命,並為二月革命打好了基礎。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在十二月黨人的未遂政變中被刺殺。亞歷山大二世娶黑森—達姆斯塔特的馬克西米連娜·威廉明娜·奧古斯塔·瑪麗婭為妻,子女均夭折;後娶葉卡捷琳娜·多爾戈盧卡婭女大公,有數個子女。王位由次子亞歷山大大公繼承。
❸ 俄國的沙皇到底是什麼人
簡介:
沙皇(царь)一詞中的「沙」來自拉丁語中凱撒(Caesar)的轉翻(Цезарь),царь就是「大皇帝」的意思,後保加利亞君主西蒙大帝自稱沙皇(цар),其詞源即來源於「沙阿」,是為沙皇的最早使用,沙皇相當於國王,而不是皇帝。
伊凡四世後來也採用沙皇作為自己的頭銜,俄語轉寫為царь(Tsar)。
中文譯為「沙皇」,是將царь的音譯「沙」與代表地位(當時俄國已經是帝國)的「皇」字連寫而來。俄國的最高統治者。
含義:
中世紀的俄國,沙皇這個稱號指最高統治者。早期俄羅斯人認為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是宇宙的中心。俄羅斯人尊稱拜占庭的君主為「沙皇」,而認為俄羅斯的大公們是拜占庭沙皇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們也稱呼舊約的人物為沙皇。
13世紀,蒙古韃靼人的駭人聽聞的統治,加上強盛的蒙古大汗娶了拜占庭的公主為皇後,使俄羅斯人轉而尊稱蒙古大汗為「沙皇」,俄羅斯大公即又是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的大臣了。
但隨著蒙古人的衰落,俄羅斯人不樂意再尊稱蒙古大汗為沙皇了,但始終不敢正式自稱沙皇。
1547年1月16日,莫斯科大公國大公伊凡四世(伊凡雷帝)發表了重要講話,將大公升格為沙皇,國號即被稱為沙皇俄國(王國時期),伊凡四世打破了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領主政體改為了沙皇專制政體,於是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後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於1721年將沙皇升格為皇帝,俄羅斯正式成為帝國,但一般沿用沙皇、沙皇俄國作為俄羅斯帝國君主和國家的呼稱。
在保加利亞,保加利亞大帝西蒙一世(西蒙大帝)於913年將大公升格為沙皇,國號即變更為保加利亞王國,925年迫使東羅馬帝國給予「保加利亞人和希臘人的皇帝」頭銜,即成為皇帝,國號也一度被稱為保加利亞帝國。特別注意的是:「希臘人的皇帝」是東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
說沙皇是凱撒的俄語音譯,其實是一種附會。沙皇一詞最早出現在歐洲是10世紀的保加利亞,西蒙大帝一生與東羅馬帝國交戰,自然不會去崇拜羅馬帝國的事實開創者凱撒。更不可能用凱撒一詞作為自己的頭銜作為國王的地位來使用。西蒙大帝後來被東羅馬帝國奉為皇帝,也表明沙皇是國王,而不是皇帝。
俄羅斯的沙皇頭銜如下:蒙上帝恩典,俄羅斯、莫斯科、基輔、弗拉基米爾和諾夫哥羅德的皇帝及獨裁者、
喀山、阿斯特拉罕、波蘭、西伯利亞、陶立克克森尼索和喬治亞沙皇、普斯科夫領主、斯摩棱斯克、立陶宛、沃里尼亞、波多利亞和芬蘭大公、愛沙尼亞、利沃尼亞、庫爾蘭、瑟米加利亞、薩莫吉希亞、別洛斯托克、卡累利阿、特維爾、尤戈爾斯克、尤格拉、維亞特卡、保加爾和其他地區的王公、下諾夫哥羅德領主和大公、切爾尼戈夫、梁贊、波洛茨克、羅斯托夫、雅羅斯拉夫爾、別洛焦爾、烏多利亞、奧勃多利亞、孔迪亞、維捷布斯克、姆斯齊斯拉夫和全北域的君主伊弗里亞、卡塔林尼亞和卡巴爾德尼亞地域及亞美尼亞地區領主、
切爾卡斯亞和山地山地王公及其他的世襲領主和統治者、突厥斯坦領主、
挪威王位繼承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施托爾曼、迪特馬爾申和奧爾登堡公爵。
❹ 普京大帝的全名是什麼
俄國人的名字特別有意思,跟中國人完全不同。排列為「名字、父稱和姓」。像我們平時比較熟悉的俄羅斯作家,像普希金,托爾斯泰、契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都是他們的姓。
俄羅斯人的名字相對簡單,再加上信奉東正教,很多人都把孩子帶到教會去受洗,讓教士給取個名字,所以重復率很高,可能你在大街上大喊一聲伊萬,會形成好多人一起回頭的壯觀場面,那怎麼辦呢?很簡單,全名加一個父稱,就相當於誰家的孩子的效果。
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全名是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漢語譯名為」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普京是姓,名字叫弗拉基米爾,父稱叫弗拉基米羅維奇,這說明,普京父親的名字就是弗拉基米爾。
這種名字和父稱相同的情況,在俄羅斯很常見,類似於中國的「狗剩家的狗剩」,意思是爹跟兒子的小名都叫狗剩。
普京總統對他的名字和父稱一定很滿意而且很自豪。翻譯成漢語有「統治世界」、「鎮守和平」的意思,因為Влади是俄語」統治「的意思,мир是俄語」世界「的意思,Владимир按意譯,大約是」統治世界「的意思。
作為俄羅斯人最喜愛的人名之一,革命領袖列寧、俄羅斯總統普京,以及現任俄羅斯海軍總司令科羅廖夫等人的名字中都含有「弗拉基米爾」。
❺ 俄國歷史上那三個沙皇被賦予「大帝」稱號
莫斯科公國大公
1276年—1303年,達尼埃爾
1303年—1325年,尤里·達尼洛維奇
1325年—1340年,伊凡一世
1340年—1353年,謝苗一世(高傲王)
1353年—1359年,伊凡二世
1359年—1389年,季米特里·伊凡諾維奇(頓河英雄)
1389年—1425年,瓦西里一世
1425年—1462年,瓦西里二世(瞎子王)
1462年—1505年,伊凡三世(全羅斯的大公)
1505年—1533年,瓦西里三世
1533年—1547年,伊凡四世
俄羅斯沙皇
1547年—1584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或伊凡大帝)
1584年—1598年,費多爾·伊萬諾維奇
(尤里克王朝亡)
1598年—1605年,鮑里斯·戈東諾夫
1605年—1606年,偽沙皇季米特里
1605年—1613年,空位時期
(羅曼諾夫王朝開始)
1613年—1645年,米哈伊爾·羅曼諾夫
1645年—1676年,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
1676年—1682年,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
1682年—1689年,伊凡五世
1689年—1721年,彼得一世
俄羅斯皇帝和沙皇
1721年—1725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年—1727年,葉卡捷琳娜一世
1727年—1730年,彼得二世
1730年—1740年,安娜·伊萬諾夫娜
1740年—1741年,伊凡六世
1741年—1761年,葉麗薩維塔·彼得羅芙娜
1761年—1762年,彼得三世
(羅曼諾夫王朝的荷爾斯泰因-哥道普分支開始)
1762年—179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大帝)
1796年—1801年,巴維爾一世
1801年—1825年,亞歷山大一世
1825年—1855年,尼古拉一世
1855年—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
1881年—1894年,亞歷山大三世
1894年—1917年,尼古拉二世
(羅曼諾夫王朝滅亡)
大帝:
1547年—1584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或伊凡大帝)
1721年—1725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62年—179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大帝)
❻ 俄國歷史上有哪些人被稱做大帝
在俄國歷史上,被廣泛稱為大帝的有四位:弗拉基米爾一世(基輔俄羅斯)大公、伊凡三世大公、彼得一世皇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
❼ 俄羅斯歷史上兩位大帝是誰
歷史上兩位大帝:
1、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開始俄羅斯西方化進程,被授予全俄羅斯皇帝頭銜的俄羅斯歷史上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他加速了俄羅斯文化、教育、科研事業、均是和貿易的改革與發展,並取得了大北方戰爭的勝利,使得俄羅斯成為歐洲大國之一。
2、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於1762年至1796年在位的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頭銜的女皇,在位期間不僅在政治和司法方面主張開明專制,還在軍事上有著顯赫功績,如擊敗奧斯曼帝國、打通黑海出海口、三次瓜分波蘭,將多個國家領土收入囊中,使俄國成為歐洲第一強國。
彼得大帝歷史評價
俄國貴族革命家拉季謝夫:①彼得是名副其實地堪稱為大帝的非凡男子漢。②彼得確認的不是「個人自由」,而是人民所受的壓迫和農民所處的徹底的農奴地位。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彼得大帝不僅是我國歷史上、而且也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他是召喚我們走向生活,在巨大的、但陷於沉睡中的古老俄羅斯的身體中注入生氣勃勃的精神的上帝。
❽ 俄羅斯帝國的創始人是誰
彼得·阿列克塞耶維奇·羅曼諾夫(1672—1725),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代沙皇,史稱彼得大帝。生於1672年5月30日,1682年,與其兄伊凡同時即位,立為「第二」沙皇,由其異母姐姐索菲亞攝政。1696年,伊凡病死,彼得為惟一君主。
在索菲亞攝政時,彼得隨母住在莫斯科近郊的普列奧布拉任斯基皇村。在這里,年幼的彼得除了認字讀書、背誦聖經,最愛乾的是三件事:一是學木匠、鐵匠、泥瓦匠和雕刻匠等手藝活,這培養了他從小對科學的熱愛;二是經常同一幫小孩拖著一條破舊的帆船,到鄰近的河池裡練習駕船,請外國僑民教他數學和航海知識,這使他從小受到了西歐文化的影響,為他以後創建海軍,向歐洲先進國家尋求富國強兵之道,奠定了思想基礎;三是經常同來自鄉下、宮廷里的少年侍從和馬夫以及名門子弟,用自製的木頭刀槍玩攻城奪地軍事游戲,並且和他們一起組成了兩個童子軍團——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軍團和謝苗諾夫斯基軍團,後來,這兩個軍團就成了他的最精銳的嫡系部隊。
1689年1月,17歲的彼得遵從母命,和貴族之女洛普辛娜結婚。按朝廷的傳統,皇上結了婚,即應該親政。可是野心勃勃的索菲亞不僅不交權,反而策動射擊軍叛亂,試圖殺掉彼得,由自己當女皇。彼得預先得此消息,果斷率領他的「童子軍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鎮壓了射擊軍,抓住了索菲亞,把她關進了謝爾也夫三聖修道院。然後,他把朝政交給了母親納雷什金娜、舅父納雷什金和寵臣鮑里斯·戈里津等人,自己仍回到皇村,訓練他的童子軍團。
彼得親政初期,俄國還是個極其落後的內陸國家。在他之前的歷代沙皇為了打通通往西方的出海口,不斷進行征戰,但是都未能如願。彼得執政後,為實現先皇的遺願,一邊擴充軍備,一邊廣收人才。他在莫斯科僑民區發現瑞士僑民列福爾特精通軍事,便聘用他為軍事顧問;在視察圖拉城時,發現鐵匠德米多夫既會修理槍械,又善於經營,便當場許諾撥給經費5000盧布,讓他在該城創辦一座軍工廠,後來又任命他擔任俄國軍工大臣。
經過一番准備,彼得以「第一炮手」的身份,任命謝英為陸軍統帥,率領3萬俄軍於1695年1月,同土耳其爭奪黑海要塞亞速,企圖為打通黑海出海口鋪平道路。可是,俄軍和土軍剛一交火,就被土軍打得落花流水,望風而逃。夾在俄軍中間的「第一炮手」慌忙向追擊的土軍開了一炮。沒想到,炮彈竟落在了俄軍當中,炸死了一大片俄軍士兵。彼得趕緊下令撤軍。第一次遠征亞速的失敗,使彼得認識到,俄軍失敗的原因在於沒有海軍,不能從海上封鎖亞速;俄軍使用的大炮都是一些陳舊、生了銹的玩藝兒。土軍勝利的原因在於擁有海軍,可以不斷從海上輸送援軍和軍需品,而且裝備精良,使用的火炮先進。彼得在總結了失敗的教訓以後,立刻指派列福爾特在頓河沃龍涅什建立造船廠。經過半年,列福爾特就造出了30艘軍艦和一批運輸船及快艇,並且組建了一支海軍艦隊。1696年5月,彼得任命列福爾特為海軍司令,再次發動了進攻亞速的戰爭。俄軍從水、陸兩路同時包圍土軍,迫使土耳其軍隊投降,俄軍終於佔領了亞速。
1697—1698年,彼得為了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組成了一個由250人參加的使團,由列福爾特和戈里津率領。他本人化名「米哈伊爾」,混在使團中間,隨團考察歐洲諸國。使團先訪問了波蘭王國,與波蘭國王締結了反對瑞典同盟,接著考察了荷蘭、英國和奧地利等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和風俗民情。彼得每到一地,顧不得旅途勞累,立刻帶著幾個心腹,時而扮成工匠,跑到店鋪作坊、造船廠或者鑄炮廠拜師學藝;時而充當水手,溜到軍港碼頭觀看海軍演習;時而自稱學者,拜訪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和造船師;時而假裝留學生混進軍事院校,旁聽軍事課程;有時又作為遊客,參觀天文台、科學院、圖書館,收集國外科學資料和藝術品。為了了解英國議會情況,他竟然不顧身份,偷偷爬到議會大廈的隔樓,朝下觀看議員開會的情景,結果被衛兵發現逮住。盡管彼得在此次出國考察中出了幾次洋相,但是收獲頗大。使團回國時,從歐洲國家購買了大量的先進武器和機器設備,聘用了上千名水手、炮手、工匠、技術專家和學者。同時,也使彼得本人大開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轉變了觀念。
彼得一回國,就在俄國推行歐化政策。他先從「割鬍子、剪袖子」開始。當時的俄羅斯人年紀輕輕的就蓄起了大鬍子,以致外國人把俄國稱為沒有生氣的老人國。據傳說,鬍子是上帝賜給男人一件最珍貴的禮物。誰的鬍子最長,誰的品德就最高尚;誰的鬍子最濃密,誰就最威嚴,有人甚至把鬍子作為炫耀身份和地位的資本。因此,當割鬍子的消息一傳出,立刻就引起了人們的恐慌。教會乘機造謠說:「割了鬍子的人一定會受到上帝的懲罰!」彼得不信這個邪。他親自動手割掉了幾個近臣的鬍子,然後下達詔書:凡抗拒割鬍子的人必須交納蓄鬍稅。富商每年交100盧布,領主和官吏每年交60盧布,一般居民交30盧布,農民進城每次交一戈比。交了稅的人,發一銅牌掛在脖子上,以做憑證。由於採取這一強制措施,蓄鬍子的人越來越少了。接下來是「剪袖子」。俄羅斯人歷來喜歡穿拖地的長袍(或長褂),外罩一件長袖坎肩。這種穿著,走路幹活礙手礙腳,很不方便,而且有損儀容。彼得對此深惡痛絕。於是下令:「俄羅斯居民身著外衣之長,以銜接吊襪帶為度,內衣則應短於外罩,衣袖不得超過手腕。違令將予以重罰。」
割了鬍子,剪短了衣袖,俄羅斯人顯得精神、利索多了。「割鬍子、剪袖子」似乎是兩件不起眼兒的小事,但是在彼得看來,這卻是革除俄羅斯人陳規陋習、破除守舊觀念、革新社會風氣、推行歐化政策的重要舉措,也是對自己的權威是否確立的一次檢驗。實踐證明,無人敢於公開和他的權威挑戰。
1700年元旦過後,彼得收到了俄國駐外使節的報告:土耳其已同意和俄國簽訂為期10年不再交戰的和約,丹麥和波蘭王國答應,支持俄國反對瑞典。彼得得此消息,即於同年8月率3.5萬名俄軍進攻瑞典波羅的海的要塞——納爾瓦(史稱「北方戰爭」,1700—1721)。結果,被早有準備的瑞軍打得一敗塗地,俄軍180門大炮全部丟棄,300名軍官被擒。彼得逃回莫斯科後,惡狠狠地對大臣們說:「此次進攻只是戰爭的開始,絕非戰爭的結束!」他當即下令,把每三個教堂中的一個教堂里的鍾搬來鑄炮;兵員不足,農奴中的青壯年男子也可招來當兵(過去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兵權利);艦船不足,他親自趕到造船廠,揮斧和工人一起造船;缺乏軍官,即從他的兩個「童子軍團」中,破格提拔年輕軍官來代替。經過一年的緊張准備,一支配有300多門大炮、幾百艘艦船的5萬多人的討瑞大軍就重新建起來了。
1701年,彼得利用瑞典和波蘭交戰的機會,再次進攻瑞典在波羅的海的要塞。經過激烈戰斗,俄軍接連攻佔了諾特堡、寧斯干茨堡、多爾巴得、納爾瓦、愛斯蘭等城堡以及涅瓦河沿岸和芬蘭灣南岸的一些地區。從1703年5月起,彼得開始在所佔領的寧斯干茨堡地區,大興土木,修建未來的新都——彼得堡。
1708—1709年,彼得又親自指揮了列斯納亞戰役和波爾塔瓦戰役,從瑞典人手中奪取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在取得了陸地上的絕對優勢後,他便命令新建的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海上向瑞軍發動攻勢。在1714年和1720年所進行的漢古特和克琅加姆兩次大海戰中,俄軍徹底打敗了瑞軍,迫使瑞典在芬蘭簽訂了《尼什塔特和約》。長達21年的北方戰爭,終以俄國的勝利而結束。俄國不僅奪取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而且獲得了芬蘭灣、里加灣、部分卡累利阿、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
1721年10月,俄國樞密院授予彼得一世為「大帝」和「祖國之父」稱號。俄國國號也因此改名為「俄羅斯帝國」。
北方戰爭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巨大的勝利,是與彼得大帝在此間進行一系列改革分不開的。在經濟方面,彼得通過貸款和提供優惠辦法,大力發展工業,其中以開礦、冶金、紡織和造船業發展最快。為發展農業,彼得徵集了數以萬計的農奴開鑿運河;為發展商業,又新建通商口岸,獎勵輸出,限制輸入,保護關稅。在軍事方面,廢除了在彼得執政初期曾發動過兩次政變的射擊軍和貴族騎兵,以義務兵制來代替雇傭兵制。通過徵兵、造船、造炮等措施,建立了一支由步、騎、炮、工組成的20萬人的正規陸軍和一支由大小各式艦艇895艘、2.8萬名水兵組成的海軍艦隊。在文化教育方面,彼得特別重視專門人才的培養,大興辦學之風,親自創辦了算術、造船、航海、炮兵、醫護、工程技術、礦業學校以及海軍學院等。選送留學生到國外深造,規定貴族子弟必須上學學會一門算術和外語,否則,剝奪貴族全部特權,不畢業者不得結婚。此外,他還建立了俄國第一個印刷所、博物館、圖書館、劇院,籌建科學院,創辦了俄國第一份報紙——《新聞報》,並親任主編。在政治方面,彼得取消了反對他的領主杜馬,建立了國家最高政權機構——樞密院和9個中央機關委員會,重新把全國劃分為8大州50個省,廢除了大主教職務,建立了宗教院,把宗教控制在國家和自己手裡。在官職任用方面,他打破了過去按出身門第、論資排輩的貴族世襲制度,設立了官職等級制,根據每個官員的知識水平、能力高低、貢獻大小來選拔任用官員。
通過上述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制,鞏固了專制制度,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保證了對外戰爭的勝利。但是卻引起了舊貴族和僧侶的強烈不滿。他們聚集到了代表舊秩序、反對改革的皇太子阿列克塞周圍,陰謀發動政變,恢復舊制度。彼得同反對改革的勢力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並且不徇私情,剝奪了太子的皇位繼承權,把他送交特別法庭,將其處死。
1724年秋,彼得一世患病,於1725年1月28日在新都彼得堡逝世。彼得一世是俄國歷史上一位最有作為的封建君主。就其一生來說,他推行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制,獎勵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在俄國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他發動對外戰爭,加強專制統治,把俄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內陸國家擴張成瀕臨海洋的強大帝國,實際上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殘酷壓迫基礎之上的,同時也給被侵略的國家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❾ 普京為什麼被別人叫大帝 強悍作風令人欣賞
歐洲人對於「大帝」的概念,通常是以軍事領域成就為主,政治和外交上作風強硬,經濟上的成就也不錯但是稍遜。
普京就是這么個典型,自從他上來以後,俄羅斯的經濟從葉利欽時代的崩潰狀態復甦,國際政治上作風強硬,幾次出兵干預都乾脆利落,並且理由充分,俄羅斯在政治上一直遭到孤立的同時,在普京的帶領下混得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