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彼得一世有哪些改革

俄羅斯彼得一世有哪些改革

發布時間:2022-08-06 02:31:27

『壹』 俄國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彼得一世也就是俄國的彼得大帝,他是俄國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在他親政後隨即開始了向西方學習,也就是彼得一世全面改革,使俄羅斯成為歐洲大國之一。

俄國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涉及到了俄國的方方面面。

此外,他還非常注重興建各類兵工廠,生產新式火炮,修築國防要塞和海軍基地。

『貳』 彼得一世在軍事方面做了哪些改革

彼得一世在軍事方面實行徵兵制,建立新的正規軍和近衛軍。到彼得末年,已建立了一支由步、騎、炮、工四個兵種組成的20萬人的陸軍,以及擁有軍艦48艘、大小戰船800隻、乘員28000人的海軍。此外,還興建軍需工場,創辦炮兵學校、海軍學院,派遣貴族子弟出國留學,培養軍事人才。

『叄』 彼得大帝改革內容以及影響

一、內容:

1、改革軍事,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

2、改革和健全國家行政機構。

3、實行宗教改革,加強皇權。

4、改革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5、興辦近代工業,改變俄國經濟落後面貌。

6、扶植商業,發展貿易,提高商人地位。

二、影響:

(1)對俄國影響

1、國力壯大,躋身歐洲強國行列。通過俄國與瑞典的兩次戰爭結果的比較,可清楚認識到,俄國通過彼得一世的改革,整體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歐洲的影響力也得到了增強。

2、保留封建農奴制,走上擴張道路。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強農奴制基礎上實行的,俄國的經濟基礎沒有改變,這決定了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國家。

(2)對世界的影響

1、對當時一些落後的封建國家有借鑒作用。

2、由於彼得一世鼓勵發展工商業和對外貿易,所以對於當時的一些發達國來說,俄國是一個充足的原料產地、加工工場和勞動力市場。

(3)俄羅斯彼得一世有哪些改革擴展閱讀:

背景:

18世紀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當時俄國社會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國歷史本身發展的必然產物。眾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國無論在政治、經濟或文化教育方面。

都遠遠落後於西歐一些國家。17世紀末,在尼德蘭和英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已經確立,而在俄國依然是落後的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貴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統治階級。

列寧對這個封建農奴制國家作了如下的評述:「地主為了確立自己的統治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力,需要有一種機構來使大多數人受他們支配,服從他們的一定的法規。

這些法規基本上是為了一個目的——維護地主統治農奴制農民的權力。」俄國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農奴制社會進一步的發展。這表現在服役封地和世襲領地趨於合流。

形成了統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種隸屬關系不同的農民(國有農民、宮廷農民、私有主農民)和其他壓在社會最低層的勞動人民都成為封建主剝削的對象。

農奴和奴僕互相接近而融合為一體;沙皇的專制權力,進一步加強,等級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絕對君主制過渡。當時,俄國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

由於統治階級上層的內訌和戰亂頻仍,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農民因飢荒、破產和貧困而四處逃亡,出現了大量土地荒蕪的現象。直至17世紀末,農業生產仍未得到完全恢復。

農民的耕地仍比過去減少20—25%。 為了確保足夠的勞動力,地主、貴族則採用超經濟強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剝削方法,即野蠻的搖役制,把農民強制束縛在土地上。

農民因而喪失了人身自由,淪為農奴。在這種封建農奴制的殘酷壓迫下,廣大農民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17世紀俄國雖然出現了工場手工業,但還很微弱,大量使用農奴勞動。

商品經濟還處在自然經濟的從屬地位,主要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後來,雖然出現了某些資本主義的微弱因素,卻一直受到還在發展著的農奴制的嚴重壓抑。

與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相聯系的俄國政治機構也存在著諸多弊端。17世紀的衙門制度,反映了俄羅斯統一國家中央政權機關仍不健全:行政、財政、司法的許可權不分。

分工不明確;財政制度紊亂;缺乏統一的監督;機構過於龐大。到17世紀末,衙門制度的流弊已非常嚴重。辦事效率極低,因循拖延之風泛濫,貪贓枉法、行賄受賄事件層出不窮。

俄國軍事制度也存在著不少弊端。舊時的貴族軍隊,因平時經營地產、臨打仗時行動遲緩,紀律松馳,已漸漸失去它的軍事意義。新成立的射擊軍,因主要由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

他們不僅當兵,平時還從事手工業和買賣,加上訓練和裝備都很落後,作戰能力很低,也不能適應國家對內政策和對外戰爭的需要。

俄國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後,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領域占絕對統治地位。居民中識字的人很少,社會上出現的書籍都是手抄本,錯誤連篇,價錢昂貴。

行銷的也都是一些宣揚宗教的作品。民間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術,普遍保留著極其愚昧落後的風俗。雖然開辦了一些學校,但都是宗教性的,教會對非宗教的知識傳播採取敵視態度。

據統計,到17世紀下半期,象在莫斯科這樣的大城市,居民中識字的人數也僅占總人數的23.6%。甚至還有一些達官顯貴仍目不識丁。

特別在婦女中識字的人更少,就連在著名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中,所有的婦女幾乎全是文盲。這種落後狀況,嚴重地阻礙著俄國社會的發展。

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也看出這種落後狀態對俄國的嚴重危害,也曾有人試圖進行改革,但未能大膽果斷地進行,因而成效甚微。

彼得一世執政後,憑借其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毅然決然地拋棄俄國自大守舊的傳統,親自率團出國考察,學習西歐,實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膽果斷的全面改革。

『肆』 彼得一世改革執行過什麼具體的舉措嗎

彼得一世改革,18世紀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當時俄國社會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國歷史本身發展的必然產物。眾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國無論在政治、經濟或文化教育方面,都遠遠落後於西歐一些國家。17世紀末,在尼德蘭和英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已經確立,而在俄國依然是落後的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貴族地主是支配。

第一、改革軍事,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

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動,主要是在大北方戰爭期間(1700—1721)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彼得的許多改革措施是圍繞著軍事改革而展開的。所以,馬克思認為彼得的「全部事業都是以征服波羅的海沿岸為轉移」 。為了擊敗堪稱歐洲強國的瑞典,奪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戰爭前夕,彼得就著手改組軍隊。

1700年彼得下令廢除射擊軍,實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各階層不分貴賤,服兵役一律平等。彼得在位期間,先後徵兵53次,約有284000人被強征入伍。為了提高軍隊幹部的技術和指揮能力,彼得把大批貴族青年派往義大利、法國、英國、荷蘭等國去學習軍事,並以重金聘請外國人在俄國軍隊中擔任要職。

1721年,在俄國著名將領中,有14名是外籍人 。同時,在國內還開辦了各種軍事學校、技術學校和訓練班,大力培養軍事人才。為了加強軍隊的組織性和戰鬥力,彼得一世親自主持制訂重要的軍事條令和章程。

1716年頒布了著名的《軍事法規》。它總結了北方戰爭的經驗,包含了隊列和戰術訓練的基本原理,確定了軍隊的編制和組織原則。

1720—1722年,又陸續頒布了《海軍章程》,對海上艦隊的編制、戰船的等級、海軍官員相互之間的關系及他們的權利和義務都作了明確規定。彼得在領導海軍建設的同時,並注意對陸軍的集中統一領導。他根據北方戰爭的形勢發展,幾次調整統帥機構。

1720年,成立了以緬希科夫為院長的「陸軍院」,加強對陸軍的領導。同時注重興建各類兵工廠,生產新式火炮,修築國防要塞和海軍基地。

第二、改革和健全國家行政機構

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為了滿足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的願望,彼得於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為市政廳)。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

為了鞏固地方政權機構,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國分成8個省,1714年又增設3個省。各省設總督1人,擁有行政和軍事大權。同時,各省還成立了參議會,其成員從地方貴族中選任。

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時,將全國劃分為50個州,每個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

1720年在新都聖彼得堡建立了市政總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據市政總局的規程,城市居民分為「正規」公民和「非正規」公民兩大類。

『伍』 彼得一世在政治體制方面進行了哪些改革

在政治體制方面,彼得一世廢除貴族杜馬,建立參政院,負責擬定法令,管理中央和地方行政,建制陸海軍和徵收賦稅;設立監察署,負責監督法令的執行;把全國劃分為8個省,省下設50個州,省長由中央任命;頒布職官等級表,將文武官員分為14等,根據才能選拔官吏和晉升等級;罷黜反對改革的大教長,廢除主教制,設立宗教事務管理局,把教會直接置於國家控制之下。

『陸』 彼得大帝改革的內容

彼得改革的內容十分廣泛,其具體改革措施可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革軍事,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動,主要是在北方戰爭期間(1700—1721)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彼得的許多改革措施是圍繞著軍事改革而展開的。所以,馬克思認為彼得的「全部事業都是以征服波羅的海沿岸為轉移」 。為了擊敗堪稱歐洲強國的瑞典,奪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戰爭前夕,彼得就著手改組軍隊。1700年彼得下令廢除射擊軍,實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各階層不分貴賤,服兵役一律平等。彼得在位期間,先後徵兵53次,約有284.000人被強征入伍。為了提高軍隊幹部的技術和指揮能力,彼得把大批貴族青年派往意、法、英、荷等國去學習軍事,並以重金聘請外國人在俄國軍隊中擔任要職。1721年,在俄國著名將領中,有14名是外籍人 。同時,在國內還開辦了各種軍事學校、技術學校和訓練班,大力培養軍事人才。

為了加強軍隊的組織性和戰鬥力,彼得一世親自主持制訂重要的軍事條令和章程。1716年頒布了著名的《軍事法規》。它總結了北方戰爭的經驗,包含了隊列和戰術訓練的基本原理,確定了軍隊的編制和組織原則。1720—1722年,又陸續頒布了《海軍章程》,對海上艦隊的編制、戰船的等級、海軍官員相互之間的關系及他們的權利和義務都作了明確規定。

彼得在領導海軍建設的同時,並注意對陸軍的集中統一領導。他根據北方戰爭的形勢發展,幾次調整統帥機構。1720年,成立了以緬什科夫為院長的「陸軍院」,加強對陸軍的領導。同時注重興建各類兵工廠,生產新式火炮,修築國防要塞和海軍基地。

第二、改革和健全國家行政機構。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為了滿足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的願望,彼得於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為市政廳)。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總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據市政總局的規程,城市居民分為「正規」公民和「非正規」公民兩大類。

為了鞏固地方政權機構,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國分成8個省,1714年又增設3個省。各省設總督1人,擁有行政和軍事大權。同時,各省還成立了參議會,其成員從地方貴族中選任。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時,將全國劃分為50個州,每個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

對於國家中央行政機構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別的重視。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參政院,取代原來的貴族杜馬。新建立的參政院由9名參政員組成。參政院擁有很大權力,從國家中央機構到地方行政系統,從財政預算、貢賦徵收到陸海軍的編制,都屬於參政院管轄范圍。

參政院成立後,1718—1721年間又相繼建立起11個院(分管陸軍、海軍、外交、稅務、開支、礦務、手工業、商務、監察、領地、司法),以取代舊衙門機構。每個院由10名重要成員組成。重要問題不是由個人決定,而是採取投票的辦法解決。

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完成,為了提高國家機構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於1722年1月24日,頒布了「官秩表」的法令。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員分成14個等級:在文職方面,從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職方面,從准尉和炮長直至大將、元帥。這是一種新的官員選拔制度,有利於刺激文武官員的上進心和積極性。在此法令頒布之前,彼得一世還頒布了「一子繼承法」,其目的除擴大國庫收入外,還旨在保證文武官員的來源。

第三,實行宗教改革,加強皇權。彼得一世不僅在軍事、行政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且不顧教會勢力的反對,大膽地進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將部分教會財產收歸國有,主張由世俗官員來管理修道院的領地。彼得一世不僅限制教會經濟實力的膨脹,而且還限制教會的權力;把教會完全置於國家的管轄之下,使教會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1721年頒布了關於宗教事務管理條例,廢除了總主教的職銜。政府根據管理世俗事務的委員會的形式,建立了管理教會的宗教委員會,以此取代總主教的權力。這個宗教委員會後來改名為宗教事務管理總局,總局長一職,從非宗教人士中挑選。宗教事務管理總局的局長及局內其他高級官員,象世俗官員一樣,由沙皇政府任命。於是,沙皇被稱為東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為了改變俄國文化教育的落後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級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種類型的學校,全俄各縣普遍建立小學,對貴族子弟實行強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各國學習。同時,彼得政府還通過各種途徑,把西歐近代科學著作翻譯介紹到俄國來。

第五、興辦近代工業,改變俄國經濟落後面貌。在改革期間,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在國內發展礦業和創辦有如外國通常開設的那些工廠企業」。為此,彼得一世以引進西歐先進技術力量為指導,對全國地下資源、鐵礦、銅礦、銀礦和煤炭等進行勘察和開采。在鞏固和擴大原有的場礦企業,把國家創辦的一些手工工場轉讓給私人經營的同時,政府又以提供勞力和貸款等優惠辦法,獎勵本國商人和外國企業主投資,建立起一批煉鐵、煉鋼、造船、兵工、採煤、製鞋、紡織、鋸木等近代場礦企業,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奠定了基礎。

彼得一世為保護和刺激年輕的民族工業的發展,制定了很高的進口稅,同時規定凡開辦工場的場主及其親屬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頭稅。1721年,他又規定工場主有權向貴族領主購買農奴充當本場的勞動力,凡領主擁有的地下礦藏,加以隱瞞,遲遲不開采者,處以死刑,以此促使領主興辦場礦,向工商業資產階級轉化。

第六、扶植商業,發展貿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彼得一世為了促進商業資本的發展,頒布了一系列敕令,並將「城鎮居民分為3個行會,第一類是錢庄老闆、豪商大賈、醫生和大工場主;第二類是小手工業主和商販;第三類是普通工人、粗活工和自由小市民」。指令各城市建立起有利於商人和工場主的市政制度,規定從第一行會中選出市政長官,由商人管理工商業、稅收和民事糾紛,藉以提高商人和工場主的政治地位。在經濟上又授予商人有貿易特權。彼得一世大力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他認為「對外貿易是俄國吸收西歐文化,發展國內生產力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手段」。為此,他鼓勵商人組織公司,發展對外貿易。在國內則實行嚴格的關稅保護政策,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優勢。此外,政府還大力整治交通,興建通商港口,開鑿維什尼、沃羅察克運河,使伏爾加河與涅瓦河互相溝通,從而加強了國內市場聯系,使俄國商業貿易迅速發展起來。

結果:彼得一世改革對俄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把俄國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時代。馬克思就認為彼得一世改革「為結束俄國百年來的落後狀況,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更為形象地給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評價,說它「讓俄羅斯騰空而起」。

『柒』 彼得一世對教育進行了哪些改革

俄國皇帝彼得一世(1672年~1725年)在位時,從增強國家實力出發,以歐洲為榜樣,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方面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彼得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是開辦普通學校、建立專門學校、創建科學院。

『捌』 俄羅斯帝國沙皇彼得一世改革內容是什麼

彼得大帝的改革被稱為「強制性的現代化運動」,它對俄羅斯的歷史與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彼得之前,俄國是一個落後的歐洲邊緣國家。歷史上,俄羅斯的前身基輔羅斯曾是歐洲文明的一部分。在中世紀早期,基輔憑借其與君士坦丁堡帝國的關系,而在黑海貿易中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古羅斯的衰落使其與近代俄羅斯之間出現了斷裂。這其中,又尤以十三世紀蒙古征服對俄羅斯的影響最為巨大。一方面,金帳汗國的統治實際上促使了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新勢力的興起與走向統一;另一方面,蒙古統治切斷了俄羅斯與歐洲的傳統聯系,使其錯過了歐洲早期現代化的第一波發展,而且從此以後游離於歐洲主流之外至今。

彼得大帝改革內容簡要說來,包括:

第一、改革軍事,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創建新軍,實行義務徵兵制。開辦新型軍事院校。引進新式武器與戰略戰術。建立俄第一支海軍。

第二、改革和健全國家行政機構。

為了鞏固地方政權機構,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國分成8個省,1714年又增設3個省。各省設總督1人,擁有行政和軍事大權。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時,將全國劃分為50個州,每個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

對於國家中央行政機構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別的重視。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參政院,取代原來的貴族杜馬。

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完成,為了提高國家機構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於1722年1月24日,頒布了「官秩表」的法令。這是一種新的官員選拔制度,有利於刺激文武官員的上進心和積極性。

第三、實行宗教改革,加強皇權。

彼得一世不僅在軍事、行政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且不顧教會勢力的反對,大膽地進行宗教改革。最終,沙皇被稱為東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彼得一世指定各級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種類型的學校,全俄各縣普遍建立小學,對貴族子弟實行強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各國學習。

第五、大力發展工商業。推行重商主義。從國外招聘大量技術專家。派遣大批留學生去西歐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及先進技術。

第六、建設新首都彼得堡。 在涅瓦河上建立聖彼得堡,成為面向歐洲的「窗口」。

彼得大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和影響:俄羅斯在北方戰爭中最後擊敗瑞典,使其一蹶不振,取得了波羅的海的控制權。俄國從一個幾近被邊緣化的國家一躍而成為歐洲強國,彼得大帝將落後的俄國帶進了現代世界的門檻。其中俄羅斯文化倒向了歐洲文化系統,而且學習歐洲也成為了以後俄羅斯幾個世紀的發展戰略。同時,彼得大帝的皇權強化進一步為俄羅斯樹立了專制主義的傳統。而一個特殊之處在於俄國的上層都是野心勃勃欲用自上而下手段使其強盛之統治者。這一點還會影響到蘇聯的斯大林模式的確立。相對應的是,俄國的民眾自然多了一層服從權威的奴性。

『玖』 彼得一世在教育方面是如何改革的

俄國皇帝彼得一世(1672年~1725年)在位時,從增強國家實力出發,以歐洲為榜樣,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方面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彼得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是開辦普通學校、建立專門學校、創建科學院。

專門學校為培養各方面專門技能人才,以促進俄國軍事和科技的發展,1701年彼得發布了3個開辦專門學校的命令。1701年1月10日發布了建立炮兵學校的命令。炮兵學校培養掌握讀、寫、算並具有一定科學知識的炮手。學生來自各個階層,貴族出身者居多。學校分初級班,高級班兩級,學習期限四年,合格者送往部隊,成績差的令其退學,送到炮兵工廠當工人。1月14日發布建立「數學及航海學校」的法令,招收10歲至12歲少年,學習與航海有關的各種科學。學校管理嚴格,每天上9小時至10小時的課,對缺課者實行體罰和罰款。學生畢業後,大多送往荷蘭、英國等地深造,回國後擔任艦隊將校級軍官。1715年其航海班遷往彼得格勒成為「海軍學院」。7月彼得又頒布了開設「外國語學校」的命令,要求學校用拉丁語、德語、瑞典語來教授俄國官員的孩子。學校除開設外國語外,還教授各種普通課程。至1715年,培養出250多名學生,多數擔任政府部門和印刷廠的譯員。

此外,彼得還允許成立了技術學校、醫療學校等。

普通學校18世紀以前俄國初等學校數量少,質量低。針對這一現狀,1714年彼得命令全國各地開辦計算學校,教授識字、寫字、算術以及關於幾何、代數和三角的基本知識。到1718年已開辦了42所。學校招收一切階層的兒童(農奴除外),但大多是軍人子弟。1717年彼得又敕令要求木工、船員、冶煉工人及其他職工必須掌握讀寫。於是1719年彼得格勒海軍工廠首先設立了俄語學校,此後不少造船廠也相繼設立俄語學校,兒童一般7歲入學,前四年學習讀寫,後二年學習計算與幾何,畢業後派往海軍工廠或輪船廠當工人。不少船員和職工都積極送子女入學,俄語學校學生以工人子弟居多。

創立科學院彼得在訪問歐洲時,受到德法等國科學研究的影響,為培養造就本國的專家學者,1724年發布了設置科學院的命令。第二年,科學院正式成立。科學院分三部分:一部分以研究數學為主,一部分以研究物理為主,一部分以研究人文學科為主。科學院還附設了大學和預備中學。

俄國著名的科學家羅蒙諾索夫(1711年~1765年)對教育做出了重大貢獻。1741年他擔任了科學院附屬大學和中學的領導工作。1755年在他的倡導下開辦了「莫斯科大學」,莫斯科大學不設神學系,為便於平民進入大學,在預備中學里設平民部。1779年莫斯科大學又開辦了一所附設的師范學院。

『拾』 俄國彼得一世做了哪些改革

1697—1698年間,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派大使團到西歐考察。以加強和擴大同西歐各國的反土耳其聯盟,同時學習西歐各國先進的科學技術。1698年,在平息了國內的軍事叛亂後,為強化中央集權和鞏固農奴制,彼得一世開始在國內進行一次全面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有:軍事方面,他建立了一支20萬人的正規陸軍,並創建了海軍艦隊,更新裝備,嚴格訓練軍官。在經濟方面,彼得大力發展各類手工工場,實行重商主義。他還允許工場主大量購買農奴作為勞動力。同時,還建設了通商口岸,發展國內貿易,並實行保護關稅政策,獎勵輸出,限制輸入。文化教育方面,彼得創辦了各類各級學校,培養各類專門人才。同時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學習,規定貴族子弟必須接受教育,必須學會算術和一門外語。他還建立了俄國的第一個印刷所、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劇院。政治上,彼得把宗教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改革了行政管理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社會生活方面,彼得要求俄國人的生活西化,強迫俄國人剪掉引以為豪的長胡須,要求貴族男女們按照西方式禮節交往。這些改革改變了俄國生產力水平低、工商業和文化不發達的局面,為俄國躋身於歐洲強國之列奠定了基礎。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彼得一世有哪些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