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聯衛國戰爭初期,斯大林為什麼堅持進行基輔保衛戰,最終導致嚴重失敗
基輔一喪失,烏克蘭到捷克斯洛伐克一線就全沒了,能不全力么?再說了一開始斯大林也不認為德軍有那麼強大,要拼一下.
基輔會戰
德國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使德國在西進時免去了東顧之憂
。但蘇聯趁德軍橫掃西歐無暇東顧之際,在佔領波蘭東部領土後,又相繼
佔領了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以及羅馬利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可維納地區,
逼近羅馬利亞境內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烏油田。蘇聯的這些行動對德國在
波羅的海的利益和其機械化部隊賴以生存的石油來源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希特勒不能對此置若罔聞了。1940年7月31日,希特勒對德軍首腦們說:
「必須消滅俄國,而且越快越好」。1940年11月14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
訪問柏林,向希特勒提出:德軍立即從芬蘭撤退,芬蘭屬於蘇聯勢力范圍
;德國承認蘇聯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利益;允許蘇聯在博斯魯斯海峽
范圍內建立軍事基地。希特勒十分惱怒,下定決心對蘇開戰。他對他的高
級將領們說:」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國的勝利已經是俄國所不能容忍
的了。因此,必須使它屈服。」 雖然英國還沒有被征服,但希特勒堅信,
德國如果在近期進攻俄國,德國不會面臨兩面作戰的危險。德軍高級將領
們除雷德爾海軍元帥提出反對意見外,其他人都表示贊同。但在戰略目標
上,希特勒與陸軍總部出現分歧,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陸軍參謀總長哈
爾德主張以莫斯科為主要目標,希特勒對此大不以為然,堅持認為「莫斯
科並非那麼重要」。他並嘲笑陸軍首腦們說:「只有完全落伍的頭腦,才沉
醉在這種過去的觀念中。」1942年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了第21號指令,
並以德國皇帝菲德勒·巴巴羅薩(菲德勒一世)的名字取代號為「巴巴羅薩
」。該計劃全盤吸收了希特勒的觀點,將奪取列寧格勒和烏克蘭作為主要
目標,最後才是莫斯科
1941年6月22日4時30分,德軍北方、中央和南方3個集團軍群共81個步兵
師、17個裝甲師、14個摩托化師和1個騎兵師,在3個航空隊共1830架飛
機支援下,從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一線約1500公里寬的正面上,分北、
中、南三路向蘇聯發起閃電式突然進攻。北方集團軍群26個師由勒布元帥
指揮,從東普魯士出發,穿越波羅的海三國,以列寧格勒為目標;中央集
團軍群49個師由包克元帥指揮,從華沙地區出擊,經布列斯特、明斯克,
直取莫斯科西大門斯摩棱斯克;南方集團軍群39個師由倫斯德元帥指揮,
面向一望無際的烏克蘭麥田,以基輔為目標。
在德軍突然襲擊下,蘇軍措手不及,一天之內就有1200架飛機被擊毀,其
中800多架還未來得及起飛,蘇軍防線被迅速突破,德軍以極快的速度向
縱深推進。至7月9日,蘇軍共有28個師被殲滅,70個師人員和武器損失過
半。德軍在三個方向上推進了300--600公里,北路勒布的北方集團軍群
攻佔了列寧格勒的西南門戶普斯科夫。中路包克的中央集團軍群攻佔了明
斯克。南路倫斯德的南方集團軍群攻佔了日托米爾,進逼基輔。 7月16日
,中央集團軍群的前鋒古德里安第2裝甲兵團攻佔了斯摩棱斯克,扣開了
通往莫斯科的大門。包克和古德里安等前線德軍將領們躊躇滿志地准備殺
向莫斯科,勃勞希契和哈爾德等陸軍首腦們也欲揮師繼續東進,提前佔領
蘇聯的權力中心。但希特勒仍然堅持以奪取列寧格勒和烏克蘭作為主要目
標。他對陸軍將領們大談戰爭的經濟學,他說:「列寧格勒附近的工業區
是我們的主要目標。至於莫斯科和烏克蘭,有好幾個原因使我傾向於後者
:第一,因為南方集團軍群似乎已經建立了一個勝利的基礎;第二,我相
信烏克蘭的原料和農產品,對於德國以後的作戰有很大的重要性;第三,
我認為克里米亞是俄國用來轟炸羅馬利亞油田的空軍基地,所以必須鏟除
。我希望能在冬季剛開始的時侯,再來攻佔莫斯科。」 7月19日,希特勒
發布了第33號訓令,命令中央集團軍群所屬的古德里安第2裝甲兵團向南
運動,與南方集團軍群合作,對基輔附近的蘇軍進行一個大包圍戰;霍特
第3裝甲兵團向北轉進,協助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8月21日,希特
勒又發布了第34號訓令。訓令說「在冬季來臨之前,主要的目標必須達到
。這不是莫斯科,而是在南面,佔領克里米亞和頓聶茲工業和產煤地區,
並切斷高加索產油地區的聯系;在北面則為包圍列寧格勒,並與芬蘭軍會
合在一起。」 蘇軍最高統帥部認為西南方向是德軍進攻的主要方向,因而
把蘇軍大部分兵力部署在烏克蘭,設立了西南、南方2個方面軍計6個集團
軍,69個步兵師、11個騎兵師和28個裝甲旅,由西南方向總司令布瓊尼元
帥指揮。其中,西南方面軍轄有第5、第6、第26、第12四個集團軍,由基
爾波諾斯上將指揮;南方方面軍轄有第18、第9兩個集團軍,由秋列涅夫
上將指揮。
盡管蘇軍在烏克蘭地區部署了重兵,但在德軍的突然打擊下,蘇軍猝不及
防,抵擋不住德軍的猛攻。8月初,烏克蘭西部平原上的五一城被克萊斯
特的第1裝甲兵團攻佔,蘇西南方面軍所屬第6、第12集團軍及南方方面軍
所屬第18集團軍之一部,共約20個師被包圍,包括2名集團軍司令在內的
10萬餘人被俘。到9月初,蘇軍被迫退守第聶伯河東岸的烏克蘭首都基輔
,依託第聶伯河建立起一道新的防線。第聶伯河由北向南彎曲注入黑海,
與其上游的支流傑斯納河構成了一個大S形。基輔則位於傑斯納河和第聶
伯河的交匯處
德軍計劃目標是奪取基輔,並在一巨大的舌形地區中,將布瓊尼元帥麾下
的蘇重兵集團圍殲。這一個舌形地區北起傑斯納河北岸的圖比齊夫斯克,
南達第聶伯河河灣的克里門巧格,西以基輔為頂點。擔任包圍作戰任務的
是南方集團軍群的第1裝甲兵團、第6集團軍、第17集團軍,中央集團軍群
的第2裝甲兵團和第2集團軍。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兵團從圖比齊夫斯克以
西渡過傑斯納河向南挺進,直插基輔後方的羅姆尼;魏克斯的第2集團軍
從戈梅爾向南運動,掩護古德里安的右翼;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兵團則從
第聶伯河河灣上的克里門巧格向北進攻,與古德里安在羅姆尼和羅赫維策
地區會合,把第聶伯河西岸的蘇軍切斷在大河曲一帶;施普拉格的第17集
團軍負責把蘇軍牽制在切爾卡賽以北第聶伯河河灣,同時掩護克萊斯特的
左翼;賴歇瑙的第6集團軍向東運動,渡過第聶伯河,進入基輔,並開始
圍殲這批蘇軍重兵集團。
⑵ 基輔戰役為何會是這樣的結果
基輔戰役是1941年7~9月蘇德戰場的三大戰役之一。蘇軍西南方面軍及其友鄰部隊在正面300餘公里、縱深約600公里的廣大地區英勇奮戰,以翼側突擊和正面防禦相配合,遲滯德軍進攻達2個半月之久,吸引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南翼的突擊力量南下,為蘇軍加強莫斯科方向的防禦贏得了時間。但是,由於蘇軍兵力相對薄弱,缺少抗擊德軍裝甲摩托化部隊的經驗與手段,採取消極守城的作戰方針,最終遭到損兵失地的重大失利。德軍在進攻初期兵力分散,未能將蘇軍重兵集團殲滅在第聶伯河以西,此後利用三麵包圍蘇軍西南方面軍的有利態勢,集中2個集團軍群的內翼兵力協同作戰,迅速圍殲該方面軍主力,減少了中央集團軍群的南翼威脅,為南方集團軍群奪取哈爾科夫與頓涅茨經濟區,前出克里木和高加索創造了條件,但卻因此失去了進攻莫斯科的有利時機。
⑶ 明明知道不撤退,會遭遇圍殲,斯大林為什麼死守基輔不放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出動146個師的兵力向蘇聯發起了猛攻,其中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被視為核心進攻目標。
其中主攻基輔方向的德軍,被編制為「南方集團軍群」,兵力約為39個師,德國沙場老將龍德施泰特元帥坐鎮指揮。基輔是今烏克蘭的首都,當時整個蘇聯的第3大城市,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糧倉。
至於為什麼斯大林要這么堅定的守住基輔,小袁認為這個點最重要,爭取以美國為對象的輿論支持,7月28日,斯大林會見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特使哈里霍普金斯。
在會面之中為了得到美國的物資需求,蘇聯急需向美國保證蘇聯人有足夠的能力抵禦侵略者。假如美國人剛走,基輔這個第3大城市就丟,在美國評估援助風險之時,這個數值肯定會急速飆升。
⑷ 基輔保衛戰的詳細過程
德國以步兵集群向正面突擊。同時從中央突擊兵團中抽調了裝甲部隊支援基輔戰場,從側後迂迴基輔。導致基輔蘇軍全面被包圍。總共有67萬人被圍,逃出了15萬左右。突圍的人員中,包括後來的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包圍戰,同時也是蘇聯為了確保莫斯科防禦准備工作而被迫投入其中的戰役。事實證明,沒有基輔戰役拖住德軍4個星期,莫斯科可能要承受更大的壓力。
⑸ 為什麼基輔會戰會成為蘇聯的一場惡夢
呂海峰
話說,如果我們回首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會不難發現,在蘇軍與德軍的基輔會戰當中,德軍竟然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消滅了蘇聯將近70萬的主力部隊,從而使這場戰役成為了蘇聯軍隊的一場噩夢。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咱們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
首先,當1941年6月的太陽如期升起之後,氣勢洶洶的法西斯德軍部隊就以閃電般的速度,發起了對蘇聯的全面進攻。並且,由於一路上抵抗非常薄弱,所以,德軍的現代化部隊很快就突破了斯大林防線東部地區,兵臨基輔城下。當然,本來德國元首希特勒的意思是,不要在乎基輔這一地區而是要以全部兵力劍指烏克蘭。然而,德軍的第一裝甲兵團司令並沒有聽從希特勒的指揮,而是趁機直接切入到了基輔防線的外圍地區,做好了進攻基輔的准備。
而此時,德軍的第二集團軍和德軍的第三集團軍也在完成了對烏克蘭的攻擊任務之後,迅速與德軍第一集團軍隊一起對基輔形成了一個三面合圍的態勢。緊跟著,包圍基輔的德軍實力是越來越強大,因為,此時德軍的後援步兵也已匆匆趕到,而這支部隊,雖然並沒有裝備先進的坦克,但實際上卻是一支步兵中的炮兵,他們裝備了大量三號D型,和B型自行突擊炮。顯然,這就為最終打贏這場城市攻堅戰提供了最有力量的攻擊武器。
於是,在德軍萬事俱備之後,他們就於7月30號,對蘇軍的陣地開始發動了進攻。而蘇軍呢?當他們面對著德軍突如其來的步兵配合炮兵的猛烈攻擊時,一下子都感到暈頭轉向,手足無措。但即使是這種情況下,雖然也有一些蘇軍部隊一看情況不妙,倉皇撤退,但依然有大量的蘇軍始終堅守在自己的碉堡當中,一步也不後退,相反,他們還用更加密集的炮火,抵擋著德軍的進攻。尤其是,堅守在克里米尼什村的第131號機槍掩體的蘇聯守軍,更是一次次擊退了德軍的猖狂進攻,甚至,讓進攻的德軍感到匪夷所思,膽戰心驚。當然,最終當碉堡內的蘇軍全部陣亡之後,德軍還是勝利的攻佔了這一區域。
此後,德軍在暫時作一修整之後,他們馬上就於8月5號,在德軍後援炮兵的配合下,再次對蘇軍陣地發起了最後的猛攻。由於守衛基輔的蘇聯守軍的45毫米防坦克炮,對於德軍的三號突擊炮的正面打擊,始終收效甚微。所以,導致德軍很快就連破了蘇軍的數道防線。於是,此時,就有蘇軍的許多高級參謀都勸斯大林,不如放棄基輔,保存實力,同時,停止對基輔的增援。而斯大林也在久經思考之後,決定放棄基輔。於是,在基輔守軍——大約55萬名蘇軍士兵被德軍完全包圍的情況下,盡管他們也曾拚死突圍,但還是只有少數人得以成功脫逃,其他人卻是插翅難飛。
最後,在蘇軍大約付出了一百萬左右的兵力之後,基輔會戰還是不可避免的以德軍的勝利而告終,從而使這一戰役成為了一場蘇聯部隊永遠的噩夢。當然,對於德軍而言,盡管這是一場戰術上的全面勝利,但是,卻由於他們自己所犧牲的兵力也很多,而且,由於離德國本土太遠而得不到及時的兵員補充,進而直接為德軍在東線整個戰役的大潰退埋下了一個伏筆。(呂海峰)
⑹ 基輔戰役蘇軍有能力突圍,為何還是敗得很慘
1941年8月底,蘇德戰場上最大的焦點無疑是發生在基輔的會戰,德國元首力排眾議堅持從中央集團軍群,分兵南下參加合圍基輔的戰斗。古德里安第2裝甲集群與南方集團軍群的第1裝甲集群,已做好了對蘇軍西南方面軍南北夾擊的准備。
然而,蘇軍早已獲悉德軍的意圖也進行了針對性准備,卻以66.5萬人被俘的慘劇收場,其中的原因眾說紛紜,但蘇聯統帥的固執和不切合實際的「瞎指揮」,是人們認可的主要原因。換句話說,蘇軍最大的重兵集團被圍殲是其一手造成的。
隨著戰局的惡化,蘇聯統帥終於鬆口同意放棄基輔,但仍未允許西南方面軍突圍。鐵木辛哥接到此命令後,十分清楚盡管沒有批准突圍,但留守的意義不大,他果斷下達了突圍命令。可悲的是,此時的各部已被打散,無數的蘇軍已經投降。
就這樣,蘇軍最大的重兵集團因其領導人的偏執而付出了慘重代價。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
⑺ 為什麼希特勒會取得基輔合圍戰的勝利
總的來說,在基輔戰役開始之前,德軍無論是在部隊數量以及官兵素質方面都要超過蘇軍,8月底中央集團軍群揮師南下使德軍的優勢更加明顯。蘇聯西方方面軍已經被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個南方集團軍群包圍在了一個縱深達300公里的突出部,等待他們的將是德軍毀滅性的打擊。
西南方向總指揮部司令鐵木辛哥元帥鑒於不利形式建議斯大林放棄基輔,但斯大林不願意失去這座有這重要軍事意義的城市,命令蘇軍在未經允許前不得放棄基輔,也不得炸毀橋梁,西南方面軍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9月17日凌晨3點40,斯大林終於因惡劣的形式情形過來,命令西南方面軍撤退。但一切已經晚了。至19日,曾長時間死守基輔的蘇聯37集團軍開始突圍。當天中午,德國第6集團軍下轄的第29軍的部隊便開進了城市。1941年9月26日,德軍肅清了包圍圈中的蘇軍抵抗力量,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包圍戰以蘇聯曾經最強大的西方方面軍的覆沒而告終。
蘇軍在戰役中遭至如此大敗有諸多原因,由於通訊手段的落後各級部隊之間的聯系一直處於時斷時續的鬆散狀態,這個問題在國境交戰中就出現了,有時甚至連集團軍級部隊都會與上級失去聯系。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蘇軍通信人員在拍發電報時總不願意使用密碼,而是採取將士兵稱為鉛筆,坦克稱為盒子,指揮部稱為蘇維埃村等辦法來進行保密,這種東西連普通士兵都能猜透,自然無法欺騙德國高級將領。從而導致蘇軍防線上的漏洞總是被德軍輕易捕捉到。在這種情況下,那些靠速成培訓出來的士兵及下級軍官戰術素養低下,缺乏主動性,更加使部隊戰鬥力降低。不過蘇軍這一時期的單兵素養倒也不象某些狂熱分子所說的見到德軍就抱頭鼠竄那樣如此之差,盡管無法與德軍士兵相比,但他們在戰前還是經過比較嚴格的訓練,在6、7、8三個月中蘇軍陣亡人數為40萬左右,而同期德軍陣亡人數也有近19萬,雙方傷亡人數近2比1。蘇軍最大的失誤要歸根於戰略上的失誤,重視經濟因素的斯大林始終不願意放棄基輔,並且讓「鬍子比腦子大」的布瓊尼來指揮基輔戰役,採取死守基輔的方法,以導致整個西南方面軍被合圍,在認清形式後德軍的包圍圈已經合攏,而在部隊被包圍後,蘇軍統帥部也沒有及時在包圍圈外採取相對的積極措施實施援救行動,他們希望的是被圍部隊盡可能長時間的牽制住德軍,以便為之後的防禦爭取時間,這種做法使得大批部隊在未能發揮出自己價值前便在一系列戰斗中被德軍消滅,這與戰爭後期科爾松、匈牙利等戰役中德國軍隊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來援救被困部隊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但換個角度來說這也是當時沒有辦法的辦法,在德軍剛對包圍圈封口時,由於封口處兵力相對薄弱,援救或許能取得些效果,而在德軍的包圍圈已經鞏固的情況下,靠1941年的蘇聯軍隊不僅無法成功救援被圍部隊,反而會賠進去更多的部隊,導致部隊被圍才是關鍵性的失誤,蘇軍統帥部一直把重點放在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身上,而忽視威脅最大的第2集團軍和古德里安裝甲集群。
軍作為此戰的勝利者除了德軍基層官兵們的精彩表現外,德軍的指揮人員基本能正確判斷形式,以採取相應的措施,倫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團軍群始終積極行動配合古德里安裝甲集群,實施先捉人再奪城的方案,先在烏曼殲滅蘇軍的3個集團軍使其戰鬥力下降,為之後古德里安裝甲集群合圍蘇軍創造了有利條件。德軍各部隊之間配合密切,如第6集團軍在基輔城的佯攻使得斯大林堅信德軍將通過正面進攻的方式在奪取基輔,造成西南方面軍失去了最後的突圍機會,第17集團軍則乘機奪取克列緬丘格登陸場為合圍蘇軍部隊起了重要作用。
⑻ 基輔戰役70萬蘇軍如何被圍莫德爾憑什麼成「扎緊口袋」的人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軍17個裝甲師中有5位師長不是「科班出身」,莫德爾中將就是其中之一。人們並不看好這個戴著單片眼鏡,貌似「斯文人」,卻又滿口粗話的陸軍將領,會有什麼大的建樹。
讓人驚訝的是,莫德爾的裝甲戰斗群戰術發揮了重要作用,第3裝甲師僅3天就突入蘇聯縱深165公里,成為古德里安第2裝甲集群的「尖刀」。然而,經過2個月沖殺,莫德爾所部的戰損也很大,手裡只有50輛坦克,但他不以為然。
基輔之戰,德軍獲得了巨大勝利,但為此喪失了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機,最終讓斯大林「笑到了最後」。回顧歷史,蘇、德雙方統帥的決定沒有對錯之分,因為軍事就是政治的延伸,就是要服從政治的需要。
大家怎麼看呢?歡迎討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的救火隊員》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⑼ 為什麼稱基輔戰役是陸軍史上最大的問題圍殲戰斯大林格勒戰役傷亡明顯大於基輔戰役。
圍殲這個詞是重點,基輔戰役是德軍圍殲戰的經典案例,而且德軍取得了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是防禦戰的經典,如果德軍勝利了就是陸軍史上最大的攻堅戰。傷亡人數不是戰役形式的闡述。
⑽ 蘇德戰爭期間,蘇聯為什麼漠視基輔地區66.5萬官兵被俘
蘇德戰爭爆發前期,納粹德國進行了精心准備。對蘇聯冬季的酷寒有著深刻印象的希特勒,原定將進攻計劃放在1941年的5月。然而,「不爭氣」的墨索里尼進攻希臘受挫,只得求助德國。解決完巴爾乾地區,進攻的時間被拖到了6月22日。
德國對蘇聯不宣而戰,350萬德軍分北、中、南三路大軍突然發起了進攻。「閃擊戰」再次發揮它凌厲的攻勢,北路的曼施坦因4天突擊320公里,中路的古德里安更是在8天深入腹地600公里。而南路的進展卻差強人意,這是怎麼回事呢?
蘇軍不斷的反攻
斯大林認為,如何體現東方大國價值觀的優越性,基輔的堅持就是很好的說明,就是要在世界面前、美英兩國面前展示自己堅持戰斗的決心和實力。同時,也希望爭取到美國的援助。事實上,蘇聯贏得這場勝利,美國的援助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輔戰役的是非曲直,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但不容否認的是,它確實達成了「以空間換時間」的目的,在該地區拖住對手2個月,將德軍引向寒冷的冬季。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