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伏龍芝軍事學院簡介
伏龍芝軍事學院 (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генерального штаба вооруженных)
蘇聯武裝力量培養諸兵種合成軍隊軍官的高等軍事學校;研究諸兵種合同戰斗和集團軍戰役問題的科研中心。校址在莫斯科。根據列寧指示,奉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1918年10月7日命令創辦,稱工農紅軍總參學院,旨在從工農中培養具有高等軍事文化程度的指揮幹部。1918年12月8日舉行了建校典禮,會上,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Я.M斯維爾德洛夫就該院的任務發表了講話。1921年8月5日,奉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之命易名為工農紅軍軍事學院,附設高級速成班,培訓高級指揮人員。此外,以該院為基地,在不同時期還開辦過一些高級軍政訓練班。1925年11月5日,被命名為伏龍芝軍事學院。學院先後培養了數萬名具有高等軍事文化程度的諸兵種合成軍隊軍官。許多畢業生在蘇德戰爭中成長為統帥和高級軍事首長,其中有:蘇聯元帥И.X.巴格拉米揚、C.C.比留佐夫、Л.A.戈沃羅夫、A.A.格列奇科、A. И.葉廖緬科、Г.K.朱可夫、M.B.扎哈羅夫、И.C.科涅夫、P.Я.馬利諾夫斯基、K.A梅列茨科夫、K.K.羅科索夫斯基、B.Д.索科洛夫斯基、Ф.И.托爾布欣、B. И.崔科夫、炮兵主帥H.H.沃羅諾夫、空軍主帥A.A諾維科夫等。
該院的歷史與蘇聯武裝力量的建設和鞏固、與蘇聯人民為爭取祖國自由和獨立的斗爭,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兩位資格最老的布爾什維克B.H.扎列日斯基和Э..H科茲格夫斯基曾是學院首任政治委員。首批學員中有許多人是直接從國內戰爭前線調來學習的,其中有天才的指揮員П.E.德邊科、E.И.科夫秋赫、B.Д.科夫紹夫、И.C.庫佳科夫、И.Ф.費季科、B. И.恰帕耶夫(夏伯陽)等人。學院是在復雜的條件下創辦的,是在年經的蘇維埃共和國與白匪和武裝干涉者激烈搏鬥、國內形勢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開始教學的。國內戰爭時期,經常有大批或單個學員被派往武裝斗爭最緊張的地方。在歡送學院畢業生和學員奔赴前線的隆重集會上,常有蘇維埃共和國著名的黨和國務活動家出席。1919年4月19日和6月14日,列寧兩次親臨學院,對開赴東方面軍、西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的學員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臨別贈言。列寧一向十分關心學院的活動,經常給以多方面的支持。國內戰爭時期,有1/3的學員因積極赴前線作戰而榮獲紅旗勛章。黨組織在學院生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共產黨員在教學和軍事學術活動中都起了先鋒作用。
國內戰爭結束後,學院列教學、科研和黨政工作進行了調整。在完成這項任務中,1924年4月-1925年1月任該院院長的M.B.伏龍芝發揮了直大作用。在他的領導下,健全了學院體制,改革了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法,廢棄了不必要的科目。重視了野外作業,發展了軍事科學研究工作,活躍了軍事科學協會和研究生班(1924年1月成立)的活動。隨著裝甲坦克和機械化兵、炮兵和航空兵的發展,學院面臨著為團至軍級培養具有廣泛知識的話兵種合成軍隊指揮員的任務。為此,成立了摩托化和機械化、空軍和戰斗訓練等教研室。1931年,在戰役學教研室基礎上成立了戰役學系,培訓集團軍級至方面軍級的指揮、參謀幹部。1931-1932學年度,學院不僅招收了諸兵種合成軍隊指揮員,而且接收次了炮兵、坦克兵、航空兵等學員。二戰前夕和戰爭初期,學員和教員人數增加了。當時十分重視研究西班牙戰爭、哈桑湖地域和哈拉欣河作戰以及蘇芬戰爭的經驗,提高了野外作業的地位,學員參加實兵演習也更為經常。
蘇德戰爭開始後,學院縮短了學制,同時積極參加建立莫斯科防區。教員們參加了首都民兵部隊和殲擊隊的培訓。僅1941年就為作戰部隊輸送軍官約3千名,而在整個戰爭年代共向部隊輸送了1.1萬名訓練有素的指揮員和參謀人員。他們沒有辜負黨和政府的信任,其中很多人成了蘇聯英雄,榮獲政府崇高獎賞。不少畢業生和教員在對德國法西斯侵略者作戰斗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有:大將И.P.阿帕納先科和H.Ф.瓦圖京,上將M.П.基爾波諾斯,中將M.Г.葉夫列莫夫,工程兵中將Д.M.卡爾貝舍夫等。戰後,學院廣泛開展了研究和總結戰斗經驗的活動,並從開始深入研究軍事學術中的新問題。
學院的編制(1976)包括:基本系和函授系、戰役戰術教研室、馬列主義教研室、蘇共黨史和黨政工作教研室、戰爭史和軍事學術史教研寶、外語教研室,訓練部、科研部,各種實驗室,伏龍芝科研陳列專修室,以及其他分隊。圖書館藏書約200萬冊。學院優先招收畢業於諸兵種合成軍隊高級指揮學校,具有分隊指揮的實踐經驗,在戰斗訓練和政治素養方面達到了高標準的軍官;同時還幫助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軍隊培訓指揮幹部。科教幹部的培訓和深造,通過面授研究生班和在職參加專業應考的方法實施,應考專業有:合同戰術、戰役學、司令部勤務、戰爭史和軍事學術史等。
伏龍芝軍事學院是蘇聯軍事學術思想的中心之一。有許多著名的蘇聯軍事科學界代表人物在這里工作,他們是:H.E.瓦爾福洛梅耶夫、K.E.韋利奇科、A.И.韋爾霍夫斯基、M.P.加拉克季奧諾夫、A.M.宰翁奇科夫斯基、Г.C.伊謝爾松、Д.M.卡爾貝舍夫、A.K.科利諾夫斯基、B.Φ.諾維茨基、A.A.斯韋欽、M.H.圖哈切夫斯基、B.K.特里安達菲格夫等。學院的學者們撰寫了許多很有價值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歷史著作、教科書、教學參考書、書籍和小冊子。30年代開展對大縱深戰役新理論的研究,是學院軍事科研工作的重要階段。戰役戰術教研室和戰役系為這一理論的創立做出了重大貢獻。1938年起出版了論述蘇聯軍事學術型論和實踐各種新問題的學術論文集。蘇德戰爭年代,軍事科研工作主要是總結作戰經驗,以講義、戰例匯編、情況通報和單行本參考材料等形式向學員和部隊介紹。戰後,出版了《蘇德戰爭合同戰術戰例(團-師)》(1-6卷)、《蘇德戰爭時期蘇軍戰術的發展(1941-1945)》,以及9種教科書、120種教學參考書。還積極參加了條令和教令的擬制工作,撰寫寫了210餘篇有關戰役學和戰術學的科研著作。
在軍事各領域發生根本變革、新的作戰兵器出現、各兵種和專業兵發生質變的時期,對戰術和戰役學問題進行綜合研究,論證戰役戰術對新式兵器和軍事技術裝備的要求、對教育訓練問題、戰爭史和軍事學術史的研究,成為學院全體科研人員的中心課題。軍事學者-教研室領導人、教授和科學博士Г.Ф.比留科夫、B.Я.格蘭金、M.M.基里揚、Г.A.洛博夫、B.Я.彼得連科、B.Г.列茲尼琴科、P.Г.西莫尼揚等人在開設新的教學課程和研究現實學術問題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許多有價值的著作受到了蘇聯國防部長的通令嘉獎,其中一部還榮獲伏龍芝獎金。發行量很大的《戰術》一書深受蘇軍將官和軍官們的歡迎。
學院榮獲紅旗勛章一枚(1922),列寧勛章一枚(1934),一級蘇沃洛夫勛章一枚(1945),以及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勛章。
歷任院長:1918-1919年A.K.克利莫維奇、1919-1921年A.E.斯涅薩列夫、1921-1922年M.H.圖哈切夫斯基、1922年1-8月A.И.黑克爾、1922-1924年П.П.列別傑夫、1924-1925年M.B.伏龍芝、1925-1932年P.П.埃德曼、1932-1935年B.M.沙波什尼科失(一級集團軍級)、1935-1937年A.И.科爾克(二級集團軍級)、1937-1939年E A.夏堅科(軍政委級)、1939-1941年M.C.霍津(二級集團軍級,1940年6月起為中將)、1941-1944年H.A.韋廖夫金-拉哈利斯基中將、1944-1948年H.E.奇比索夫上將、1948-1950年B.Д.茨韋塔耶夫上將、1950-1954年A.C.扎多夫上將、1954-1968年П.A.庫羅奇金上將(1959年5月晉升為大將)、1968-1969年A.T.斯圖琴科大將、1969年起A. И.拉濟耶夫斯基上將(1972年11月晉升為大將)。
著名校友:
崔可夫
格列奇科
朱可夫
沃羅諾夫
比留佐夫
劉伯承
左權
劉亞樓
楊至誠
李德
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與美國西點軍校,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黃埔軍校並稱世界「四大軍校」。
㈡ 四大軍校的伏龍芝軍校
軍事學院
伏龍芝軍事學院 (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генерального штаба вооруженных)蘇聯武裝力量培養諸兵種合成軍隊軍官的高等軍事學校;研究諸兵種合同戰斗和集團軍戰役問題的科研中心。校址在莫斯科。根據列寧指示,奉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1918年10月7日命令創辦,稱工農紅軍總參學院,旨在從工農中培養具有高等軍事文化程度的指揮幹部。1918年12月8日舉行了建校典禮,會上,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Я.M斯維爾德洛夫就該院的任務發表了講話。1921年8月5日,奉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之命易名為工農紅軍軍事學院,附設高級速成班,培訓高級指揮人員。
蘇聯解體後改為伏龍芝軍事學院。該學院現已並入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諸兵種合成學院,但俄國人還是習慣稱之為伏龍芝軍事學院。
此外,以該院為基地,在不同時期還開辦過一些高級軍政訓練班。1925年11月5日,被命名為伏龍芝軍事學院。學院先後培養了數萬名具有高等軍事文化程度的諸兵種合成軍隊軍官。許多畢業生在蘇德戰爭中成長為統帥和高級軍事首長,其中有:蘇聯元帥И.X.巴格拉米揚、C.C.比留佐夫、Л.A.戈沃羅夫、A.A.格列奇科、A. И.葉廖緬科、Г.K.朱可夫、M.B.扎哈羅夫、И.C.科涅夫、P.Я.馬利諾夫斯基、K.A梅列茨科夫、K.K.羅科索夫斯基、B.Д.索科洛夫斯基、Ф.И.托爾布欣、B. И.崔科夫、炮兵主帥H.H.沃羅諾夫、空軍主帥A.A諾維科夫以及我國著名將領劉伯承,左權等。該院的歷史與蘇聯武裝力量的建設和鞏固、與蘇聯人民為爭取祖國自由和獨立的斗爭,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兩位資格最老的布爾什維克B.H.扎列日斯基和Э..H科茲格夫斯基曾是學院首任政治委員。首批學員中有許多人是直接從國內戰爭前線調來學習的,其中有天才的指揮員П.E.德邊科、E.И.科夫秋赫、B.Д.科夫紹夫、И.C.庫佳科夫、И.Ф.費季科、B. И.恰帕耶夫(夏伯陽)等人。學院是在復雜的條件下創辦的,是在年經的蘇維埃共和國與白匪和武裝干涉者激烈搏鬥、國內形勢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開始教學的。國內戰爭時期,經常有大批或單個學員被派往武裝斗爭最緊張的地方。在歡送學院畢業生和學員奔赴前線的隆重集會上,常有蘇維埃共和國著名的黨和國務活動家出席。1919年4月19日和6月14日,列寧兩次親臨學院,對開赴東方面軍、西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的學員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臨別贈言。列寧一向十分關心學院的活動,經常給以多方面的支持。國內戰爭時期,有1/3的學員因積極赴前線作戰而榮獲紅旗勛章。黨組織在學院生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共產黨員在教學和軍事學術活動中都起了先鋒作用。
㈢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伏龍芝的英年早逝
當伏龍芝放射他的才華,致力於紅軍建設之時,其生命卻戛然而止。伏龍芝患有胃潰瘍,醫生的兩次會診都認為他應該手術。他認為不用手術,但是斯大林堅持讓他去做手術,說這可以「一勞永逸」地擺脫胃潰瘍。手術中由於伏龍芝的心臟承受不了因麻醉效果不好而增加一倍的氯仿的劑量,他在手術30個小時後死於心臟麻痹。日後,托洛茨基其追隨者散布流言,說斯大林有意謀殺伏龍芝。這一說法在國際上傳播甚廣,但伏龍芝女兒並不認同這一看法,她認為這應該是一場不幸的醫療事故。俄羅斯歷史學家也認為,斯大林謀殺伏龍芝是無稽之談,伏龍芝40歲前已病入膏肓,患有結核病和嚴重的胃潰瘍,加上曾在沙皇監獄里遭受過酷刑折磨,戰爭期間又曾被炸彈震傷過,即使沒有這場醫療事故,伏龍芝能活多久也是未知數。 伏龍芝逝世的時候,正值40歲盛年。他的離世令蘇聯舉國震悼。他的靈樞停放在全蘇工會大廈,前來瞻仰的首都民眾川流不息。昔日伏龍芝麾下的老戰士們、紅軍和紅海軍的指揮員們也紛紛從蘇聯各地趕來,向他們的英雄統帥致最後的敬禮。 伏龍芝被安葬在莫斯科紅場,其墓地位於列寧墓的後方。這里是蘇聯最高等級的墓地。在這里佔有一席之地的統帥,通常都是舉世聞名的人物。如果不算身兼領袖的斯大林,總共只有3人能享此殊榮,即伏龍芝、布瓊尼和伏羅希洛夫。
㈣ 有誰知道基洛夫的二號艦伏龍芝的情況啊
基洛夫級重型巡洋艦總共計劃建造五艘,最後一艘因經費等諸多原因取消。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1980年12月30日服役;第二艘「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1984年10月31日服役;第三艘「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1988年12月30日服役;第四艘「彼得大帝」號1998年4月18日服役。首艦突出反潛能力;後繼三艘則強化防空性能,前蘇聯為之配套大量各型先進防空導彈,而且在世界上率先採用垂直發射模式;第四艘「彼得大帝」號,被稱為前蘇聯海軍的顛峰之作,裝備當時最先進的、最完整的作戰信息系統、通信系統、武器系統、感測器系統和電子戰系統等,具有超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
目前,僅僅「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和「彼得大帝」號保持作戰能力,服役於俄海軍北方艦隊。
㈤ 十月革命之後,俄國成立的第一所高等軍事學院是
俄國十月革命(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布爾什維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8日)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社會主義革命。最終,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伏龍芝軍事學院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是蘇聯培養諸兵種合成軍隊軍官的高等軍事學校。在其過去80年的建校史中培養出了很多出類拔萃的軍事人才,例如朱可夫,劉伯承,左權等,因此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與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美國西點軍校以及法國聖西爾軍校並稱世界“四大軍校”。為俄羅斯乃至世界的軍事家搖籃。
㈥ 伏龍芝的綜述
伏龍芝為中亞各國脫離沙俄的統治有很大的功勞。蘇聯成立後,蘇共曾把吉爾吉斯的首府比什佩克改名伏龍芝,以紀念他的功勞。但吉爾吉斯從前蘇聯獨立之後,又把名稱改回了比什凱克。但伏龍芝仍被比什凱克紀念,市中心的一座博物館與一條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帕米爾一座高山以伏龍芝的名字命名。在俄羅斯,伏龍芝仍是榮譽的象徵。陸軍第二步兵師以伏龍芝命名。莫斯科一座地鐵站稱「伏龍芝站」,並立有伏龍芝雕像。俄羅斯最高軍事學院仍以其名字命名,即伏龍芝軍事學院。
㈦ 蘇聯軍校為什麼以伏龍芝命名
伏龍芝乃20世紀初世界軍事領域的年輕俊傑,剛勇頑強,博覽群書,才兼文武,功勛顯赫,惜大器早隕,令人惋惜。他是20世紀俄羅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之一,為蘇俄紅軍的組建和發展、蘇俄國內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軍事指揮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集中主力,攻敵弱部;機動兵力,迂迴包抄」。在軍事理論上他准確地預測了未來戰爭中陸海空武器裝備的重要性,對蘇軍的迅速崛起和壯大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此外,他參與創建的軍事學院體系為蘇軍培養了大量的軍事指揮人才。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伏龍芝生於俄國皮什佩克城。就學於聖彼得堡工業學院。後加入布爾什維克,參加俄國革命,曾數次被捕。1917年歷任明斯克和維爾諾省農民代表蘇維埃主席、明斯克區革命軍參謀長、舒亞縣黨委和蘇維埃主席等職,積極組織武裝起義和創建紅軍。1918年任省黨委主席、省軍事委員和雅羅斯拉夫爾軍區政治委員等職。1919年任東方面軍第四集團軍司令,多次擊敗高爾察克白軍。同年開始指揮東方面軍,解放烏拉爾北部和中部。1920年任南方面軍司令,指揮彼列科普-瓊加爾戰役,徹底擊敗弗蘭格爾白軍。1920—1924年任駐烏克蘭特派員。1924年出任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和副陸海軍人民委,並兼任工農紅軍參謀長和軍事學院院長。1925年任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陸海軍人民委員。同年10月31日在莫斯科去世。著有《統一的軍事學說和紅軍》、《紅軍的軍事政治教育》等。對蘇聯紅軍的發展影響巨大。
㈧ 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原稱是什麼
該學院創建於1918年,是蘇聯十月革命後第一所高等軍事學院。最初稱為工農紅軍總參謀部軍事學院,1921年改名為工農紅軍軍事學院,1925年起稱為工農紅軍伏龍芝軍事學院,1992年改稱俄武裝力量伏龍芝軍事學院。伏龍芝軍事學院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這是因為它在80年的歷史中培養出了很多出類拔萃的軍事人才,如赫赫有名的朱可夫元帥、科涅夫元帥、崔可夫元帥等都是該院的畢業生,我軍中也有些高級將領畢業於此,如劉伯承元帥、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和原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上將等。該學院現已並入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諸兵種合成學院,但俄國人還是習慣稱之為伏龍芝軍事學院。幾十年來,學院為前蘇聯武裝力量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高級軍事指揮人才,前蘇聯紅軍的元帥和高級將領大都出自於這所學府。 由於伏龍芝軍事學院對前蘇聯武裝力量的建設和發展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因此它被人們冠以「紅軍大腦」的美譽。
㈨ 伏龍芝軍事學院是哪一個國家的它為什麼要叫伏龍芝軍事學院
成立於蘇聯時期,現在是俄羅斯的著名軍事院校。
蘇聯解體後該學院現已並入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諸兵種合成學院,但俄國人還是習慣稱之為伏龍芝軍事學院。伏龍芝軍事學院在世界上享有最高的聲譽,這是因為它在80年的建校史中培養出了很多出類拔萃的軍事人才。與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美國西點軍校以及法國聖西爾軍校並稱世界「四大軍校」。為俄羅斯乃至世界的軍事家搖籃。
是為了紀念前蘇聯著名軍事家伏龍之元帥命名的
1924年4月至1925年1月,著名的蘇聯軍事家伏龍芝元帥擔任了工農紅軍軍事學院院長,在其任職其間,伏龍芝元帥對學院的教學、科研和黨政工作進行過許多重大的改革,為表彰其對學院建設作出的突出貢獻,1925年11月,在他逝世後,全體師生為紀念這位紅軍傑出的統帥和理論家,經最高統率部批准改名的請示後,工農紅軍軍事學院正式被命名為伏龍芝軍事學院。其後的幾十年裡,伏龍芝軍事學院為蘇聯武裝力量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它的畢業生成為了蘇聯軍隊的中堅力量,在戰爭和和平年代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伏龍芝軍事學院也成為世界上最有盛譽的著名軍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