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是如何進入北極的

俄羅斯是如何進入北極的

發布時間:2022-08-10 02:12:44

A. 為什麼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位於北極圈內卻是終年不凍港

在大西洋的赤道附近,有一股勢力強大的暖海流自南向北沿美洲大陸流動(赤道附近水溫高達27℃),被稱為墨西哥灣暖流。它到達北緯40°附近後,在西風的吹送下橫貫大西洋直奔西北歐,被稱為北大西洋暖流。它到達北緯60°附近,又分出一股暖海流沿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端進入北冰洋(巴倫支海),好像一個巨大的暖氣管,把熱量從低緯地區不斷往北極圈內輸送。摩港雖然已在暖流的盡頭,但是它的最低水溫仍在3℃左右,遠遠高於海水的冰點溫度(-1·332℃)。這樣,摩港自然不會結冰。由於冷空氣籠罩在暖水面上,水汽不斷凝結成細小的霧滴,看上去就顯得熱氣騰騰了。 在俄羅斯的西北端,有一個狹長幽深的科拉灣,寬1~7千米,向南伸入陸地60千米。它的兩側是懸崖峭壁,形勢十分險要。水道的盡頭就是俄羅斯在北冰洋上的著名軍港——摩爾曼斯克。 來源:青少年科技博覽(中學版)

B. 俄國怎麼被發現的

1553年,英國一個叫做商人企業家的協會,為了應對經濟衰退,組織了一個具有探索任務的行動。商人企業家協會集合了250位商人,每人出25英鎊,買了三艘船,由威若比爵士和錢德勒船長率領,向北走尋找中國。為什麼向北走?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圓的,從東、南、西、北,任何一個方向航行,都能找到中國。從英國到中國最近的道路,就是向北走。於是,由以莫科斯韋好為首的三艘商船,在經歷了重重艱險,以損失了三分之一的輪船及船員的代價之後,進入北極,發現了一個冰雪大陸。在這個冰雪大陸的一個小村莊里,他們見到了俄國第一任沙皇----恐怖大王-伊凡雷帝,並將伊凡雷帝所在的村莊,易他們乘坐的旗艦莫科斯韋命名。
該問題問的是俄國怎麼被發現的,不是問何時建立的。建立

C. 俄羅斯穿越北極活動在3月20日開始的原因

答:①「和平號」空間站進入大氣層後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即重力的作用,而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故其向地球墜落;
②碎片在空氣中燃燒發光是因為其與空氣摩擦做功,使自身的內能增大,溫度升高,發燃燒;在這一過程中,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D. 如何去地球的北極大概的路線流程是怎樣的

其實目前大多數人會選擇去南極,因為北極大多是北冰洋水域,甚少陸地,遊客去到北極也難以踏上北極陸地。
如果可以,你可以去香港勝景游報名參加18天『南美、南極18天「極地環保探索之旅」』,團費至少十萬元港幣一個人。路線由香港出發,經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轉機到阿根廷南部烏斯懷亞市,再改乘游輪前往南極。
前往南極,由紐西蘭及南美等熱門地出發都不用簽證,惟若取道美國轉飛南美則要辦理多次入境簽證。往南極只有水路,郵輪通常在南極的夏季(即每年10月底至3月)開辦行程。郵輪團船程約10至20天,單是郵輪價格則由2萬至17萬不等,視乎船隻設施及行程,另外還未計算機票、稅項及郵輪小費等。

E. 莫斯科探險是怎樣的

1553年5月的一個晴朗的清晨,許多情緒激動的市民自發地聚集在英格蘭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港灣。他們的目光都集中在港內巨大的船隊上。領航的幾艘小船上,站滿了身著藍色海軍制服的海員,隨後三艘風帆高聳的大型船隻緩緩前進,船身之間以堅實的繞繩緊結著,甲板上,扶手旁同樣立滿制服整齊的水兵。

船隊逐漸駛近格林威治宮殿,水手們紛紛回到崗位,放開索具,升起船帆,三隻船齊鳴禮炮。

官員們走出宮殿觀禮,岸邊群眾愈來愈多,歡呼聲與炮聲相應和。

禮儀結束,三隻船加快速度,沿河往外海航行,送行的群眾們更加拚命地揮手歡呼,直到船隻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為止。

船上的每一名士兵、軍官無不感到光榮之至。但是,對船隊的指揮官理查·張思勒而言,聲聲歡呼卻如山重般的軍令。祖國海岸漸漸消失在地平線上,心情沉重的張思勒,腦海又浮出現留在岸上的兩個孩子,太太已經不在人世,現在他又單獨前往海外航行,萬一不能安全回返祖國,孩子的前途實在令人牽卦。張思勒心裡明白這次出海的意義非比尋常,為了達成任務,為了兩個孩子,他暗自下定決心要凱旋歸來。

張思勒和司令官沙·修、維路比爵士這次出航的使命是「往東方開拓東北航線」。船隊航程預計越過挪威北上,與酷寒未知的海域搏鬥,然後沿亞洲大陸最北的海岸東行,可能的話再順著中國的卡達伊海岸南下,到東印度群島。前方究竟有怎樣的凶險竟況,有多少艱難險阻,船員們無法預知,但盡管如此,他們仍對開發東北航路抱持極大的期望。

當時,唯一的東方航線是繞過非洲南端,再經過印度洋。而這條航線則一直由首先發現者,葡萄牙人長期使用英國商人企圖拓展與東方的貿易,由於得不到葡萄牙許可,不但無法獲得東方的香料,也無法開拓新市場出口本國的紡織貿易商品。所以,英國人對此次東北航線開拓懷著深切的期望,希望借東北航線的開辟,使東方的奇珍異寶滾滾而來,英國經濟得以突飛猛進。巴斯提雅諾是東北航線探險船隊的贊助者,也是指揮的靈魂人物,創辦倫敦冒險商人公司並親自任職社長這次的航海,此次遠航的三艘大船目都由他投資建造,而且,船長及指揮官張思勒所攜帶的國王委任書也是由他經手辦理,委任書上記著:「朕確信這次航海能成功,還不如說……

「在到達強大的中國前,請代為致意世界東北部各國的王公和君主……」。

出發前維路比和張思勒曾被再三囑咐:「無論如何,船隊務必結伴同行。」他們沿著挪威海岸向北前進,到達勒伯納群島之前,他們完全依命令行事,可是途中遭遇濃霧侵襲,甚至伸手不見五指,船隊因此而離散。

張思勒與船隊失去聯系後,只好獨自前進了數周。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我的心情很沉重、黯然、悲哀」,如果當時他知道這是與船長維路比的永別,對他的打擊可能更大。

維路比和船員在迷失後的幾個月,都漂泊於酷寒荒涼的海岸附近,船上的情況愈來愈遭,大部分船員都得了壞血病,極有可能導致全體死亡。

張思勒的船繼續往東北航行,不久便進入一片沒有黑夜的海域,太陽不分晝夜的懸照著,他們進入了北極圈。

繞過挪威北端,海岸開始向南婉蜒,接著便進入一個大海灣(白海)。

灣內有一個樹落,張恩勒命令全部人員登陸。張思勒剛剛進入村落,四周就出現許多原始居民,並跪下不斷的親吻他的腳。原來這些原始居民從來沒見過這么龐大的船,心裡很害怕,才有此一舉動。張思勒溫和的表示希望會見他們的酋長,沒過多久,酋長來了。

從酋長口中得知,這里是庫姆洛(今阿乾折港附近)。

「我們這個小市鎮地處皇帝伊凡四世所統治的廣大莫斯科公國的國境上。」酋長接著說明。

這個莫斯科大公國,就是後來的俄羅斯帝國。庫姆洛也是剛剛臣服於伊凡皇帝不久,他們第一代皇帝支配下的人民。

張思勒希望和庫姆洛的居民進行交易,但是在沒有得到伊凡皇帝的准許前,這是不可能的。張思勒便表示希望晉謁皇帝,住民們隨即派使者前往莫斯科宮殿,幾天後,使者帶回了伊凡皇帝的親筆函。

張思勒和其手下穿著羊毛皮製成的衣服,在言語不通,脾氣又暴躁的官員和住民們帶領下,乘坐在重本做成的雪車上,開始了陸地旅行。全程有1100公里,經過的地面全為冰雪所覆蓋,冰凍的雪地很滑。一路通過不少陰暗的密林,凍結的川流,是一次驚險的旅程。

不久,一行人到達目的地俄羅斯帝國首都莫斯科。這里的景象與張恩勒想像中的美好光景完全相反。

一市區比倫敦大,但完全是一幅鄉村景緻,區內毫無秩序,大部分的房子都是木造建築,在居留期間,他曾看過許多燒毀的房屋,這是必然的現象。

市民大部分為貧苦階級,每天不停的抽煙,喝伏特加酒,生活潦倒不堪,毫無意義。張思勒對一路上排滿爛醉如泥、倒卧街頭的酒鬼,覺得不可思議。

這些醉卧雪地的酒鬼其下場大都是被凍死,張思勒曾看到過幾次野狗爭食那些腐臭的屍體。

然而,皇宮生活豪華奢侈,與一般平民的寒酸,的確是天壤之別。

伊凡雷帝在市區內的宮殿稱為克里姆林宮,四周由城牆圍著。張思勒曾下意識的論斷:「宮內一定不怎麼清潔!」但是,一走入宮殿正門,卻目眩於它的宏偉華麗。

皇帝安坐純金制的御座上,周圍森立了100多位身著長袍的大臣,長袍上垂滿了金質的飾物。皇帝的穿著最為華麗,他的長袍綴滿了珠王,純金的手杖上閃爍著一顆碩大的寶石,一行人看得眼花繚亂。

張思勒完全被這種奢華壯麗的排場震懾住,但仍不忘謹慎的捧呈英王愛德華六世的親筆函,伊凡皇帝看過信後表示歡迎他們到來,並設晚宴款待這些遠方而來的客人們。

晚宴的場面就如同一般宮庭中所見地奢華。金制的餐具器皿,香噴噴的烤肉不斷由僕役們端出,一杯杯的蜜酒,香甜醇厚,每道菜都經過精心調配和特別的處理。

張思勒被視為皇帝的貴賓,接受隆重的禮遇。幾個星期來,他充分的觀察俄羅斯人的生活方式並實際體驗各種當地的奇異風俗。其中有一項是他們信仰的「東方正教」,此教承繼了基督教的正宗傳統。

新教徒的張思勒對東方正教的印象是「如此嚴重的迷信,前所未聞。」他認為俄羅斯人把聖像當偶像般膜拜是極為幼稚的行為。

成群的教徒跪下,前南唱著「上帝!請憐憫我們吧!」張恩勒認為他們的祈禱聲像鵝叫,但最令他覺得失望的是,那些主教們的態度傲慢、無知、多為文盲。雖然如此,人們對教會仍持深切誠摯的尊敬,全國1/3的財富更掌握在教會手裡;

教會的怪異行為令張恩勒自思不解,此外,他也強烈感到皇帝的絕對權威。

1200年,蒙古人曾在此成立「欽察汗國」。西歐各國正當歷經二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時,莫斯科大公國的人民則正在殘忍的蒙古人虐政下飽受蹂躪。這段期間,大城市和小的村鎮全被焚毀,幾萬人遭受屠殺,僥幸生存者也無從謀生,更逞論提高生活水準。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終於擊退蒙古人,成為獨立國。但是,或由於長期的戰爭,莫斯科大公國在科技、政治、藝術、學問上始終追趕不上西歐諸國。

蒙古人在俄羅斯文明留下深刻、唯一的痕跡,就是政治的教訓。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充分的領悟這次教訓。他自封為帝,登上俄國第一任皇位。他使用武力鞏固政權,建立秘密警察制度、捕殺貴族、奪取國內貴族階層的權力。實行恐怖統治,甚至派軍隊到每一個市鎮、村莊,刺殺反對他的人。

他又建立農奴制,頒布一系列法全,使農戶緊緊依縛在工地上。統治全俄後,他把注意力轉移至其祖父之敵蒙古人身上,以裏海為根據地,趕走蒙古人,把俄國南端的國境拓展至窩瓦河下游盆地。

伊凡皇帝之權力基礎,在於他擁有對龐大俄羅斯軍隊的絕對指揮權。所有士兵除了皇帝頒賜的東西外,一無所有,對皇帝是絕對的忠誠。

張思勒非常欽佩俄羅斯軍隊鋼鐵般的紀律與效忠的決心,他記錄道:「這些軍隊是由高度耐寒的人民所組成,在冰寒地凍的戰場上,他們滿足寒冷的食物。不理會大風雪的襲擊。睡覺時,脫去外套,把裸露的背對著小火,橫著身子就地而眠。在寒冷的水中,混入些許牛奶,他們居然認為是最佳的飲料。」

張思勒所帶來的手織品,很快地便找到買主,他認為將來很可能與這個國家有長久固定的貿易往來,因此他要求一些俄羅斯人提供貨品讓他帶回國。

貨品的種類很多,其中有亞麻、大麻、臘、糖蜜、鹽、油,最具價值的是皮毛類,計有銀狐、海狸、海豹,最貴重的是水貂、黑貂、灰貂等等。

張思勒對與莫斯科大公國貿易的可能性深具信心,伊凡皇帝也為將來能與英國建立友好關系而感到高興,因為伊凡皇帝要繼續對蒙古人作戰,在軍用裝備上急需得到西歐國家的支持,而英國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同盟者。

1554年,張思勒回國時,帶著伊凡皇帝致英國當政者一封「歡迎英國人」的親筆函。函中說明「將來英國商人再訪俄時,准許享有貿易上寬大的特權。」

在張思勒屠俄期間,登基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對他的航海成果完全滿意,而且馬上頒給倫敦冒險商人公司特許狀,促其立即派遣商人前往俄國,勿喪失良機。

英國商人認為俄國是一個極大的新市場,而且,這個新市場將可由英國獨占。

從此,英國與俄國開始了積極的通商往來。第二年,張思勒再次訪俄,輕易的賣完了英國商品,而且受到克里姆林宮盛大的歡迎。冒險商人公司所主持的莫斯科公司也得到了皇帝頒發的公開特許狀,也就是說英國的公司可以在俄國領土自由買賣,不受任何限制。

然而,張思勒卻沒能再度親自將這個好消息帶回英國。因為探險船隊在回航的途中,於蘇格蘭外海,遭遇暴風雨襲擊,張思勒和大部分船員均葬身海底。

安東尼·詹肯生繼張思勒之後成為駐俄貿易使節。他因為曾經前往小亞細亞、北非等地旅行,所以旅遊經驗豐富。與前任張思勒相同,他同時也任莫斯科公司代理人及伊莉莎白女王派往俄羅斯的特派大使。

詹肯生在1557年12月到達庫姆洛,改乘馬拖雪車,由護衛隊隨行,前往莫斯科。他們每走64公里就要換乘一次馬,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目的地。

詹肯生抵達莫斯科時,正逢皇帝舉行盛大豪華的聖誕宴會,他因此被邀請到席參加。

在宴會席中,皇帝又邀請詹肯生參加數天後將要舉行的聖誕節第十二夜「水的祝福祭典」。祭典儀式是從莫斯科市內最大的教堂開始,路上排滿一長列的人群,直延伸至莫斯科河岸。主教們領著隊伍,手持著聖像和木造的大十字架,皇帝和全國各地的領主跟隨在主教後面,緩緩行進。

隊伍籠罩在蠟燭光中,沿著彎彎曲曲的市區馬路前進,走向河岸。抵達河邊的第一項儀式就是在凍結的河面上打開一個大洞,然後由總主教謹慎的從凍洞中舀出「祝福的河水」,並將河水撒在皇帝和領主們身上。

「祭典的尾聲,大家都把孩童和病人丟下水,再很快的拖上岸,然後替那些潛入水中的韃靼人洗禮。」

詹肯生後來才知道,這種強迫性的洗禮是使異教徒改變信仰的最有效方法。

蒙古人紛紛被趕入河中,有些被淹死,倖存者則拚命游上岸。岸邊的俄國神父,向他們揮動十字架,然後他們就成為正式的教徒。這就是俄國改變異教徒信仰的方式。

詹肯生在俄國期間還注意到許多怪異的習俗。他覺得有很多習俗都是合理,不可理喻的。例如:俄國人認為,女人在一周內沒被鞭打一次的婚姻不會幸福,而女人自己也承認,她們不會愛上不打妻子的男人。

事實上,在俄國,女性是毫無人權和安全保障的,丈夫若要再婚,只需趕走原有的太太,或用鞭子將她打死就可以,這在法律上是被許可的。

1558年4月,詹肯生得到皇帝的許可,前往俄國南部阿斯特拉罕地區旅行,由於此地時有土匪出沒,所以他帶了衛兵,沿南瓦河而下。

一行人到達窩瓦河口,詹肯生有生以來首次親眼目睹蒙古人的原始生活方式,極為驚訝。

蒙古人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以游牧為生,很瞧不起那些載培農物的人們,並認為基督徒的身體之所以衰弱是因為:「只吃小麥等雜糧的穗製成的麵包。」蒙古人常生食馬肉,喝發酵的馬乳。

阿斯特拉罕地的蒙古人生活,與都市生活可謂南轅北轍。由於伊凡雷帝的軍隊,4年前才討平此地,戰爭的痕跡仍歷歷在目。阿斯特拉罕彌漫著死亡的陰影,飢餓、疾病使無數人死亡,腐屍堆積如山。約有10萬人喪失生命,倖存者生活悲慘,多數淪為奴隸被出售。

詹肯生記載:「一片麵包就可買到幾個蒙古小孩。」

詹肯生一行人仍不放棄前往中國的希望,於是乘船橫越裏海東行,跟隨隊商前進,企圖訪視布拉格的蒙古汗國。然而,離開裏海走了約1300公里的詹肯生,卻被當地的可汗驅逐出境,悵然的回到莫斯科,向伊凡皇帝辭行後,便返回英國。

在英格蘭,自從年輕的女王伊莉莎白即位以來,國內仍呈繁榮態勢,女王對於莫斯科公司的支持熱度有增無減。1566年,詹肯生受女王的祝福,二度赴莫斯科。這次他與俄國簽妥協定,約於獨佔了俄國的貿易市場。

詹肯生完成使命,伊凡皇帝不但同意英商獨占通商權利,並答應拒絕他國商人的貨品,但是唯一的交換條件,就是簽定一項密約。因為伊凡皇帝已經感覺到國內存在著的敵人,威脅了他的生命。

密約寫道:「朕若迫不得已退位,希望英國能給予庇護」。伊莉莎白女王欣然同意提供伊凡皇帝流亡之所。但卻拒絕了在伊凡皇帝與蒙古作戰期間向俄國提供接助的請求。

然而女王的回信,在最不恰當的時機,傳送到伊凡皇帝手中。這時,女王又下達命令,禁止英國人民使用毛皮,而當時毛皮是俄國最主要的輸出品,女王的本意是,希望能保護國內的羊毛工業,但是,伊凡皇帝卻認為這是對他的侮辱。

為了報復,伊凡皇帝取消了過去給予莫斯科公司的通商特權,使英商陷於困境。英國蒙受嚴重的損失,雖然前後派出數位大使努力爭取,亦告無效。

最後,傑勒·郝斯爵士以大使身分前往拜見伊凡皇帝時,以臨危不懼的英勇氣概折服了這位統治者。傑勒晉見伊凡皇帝時,拒絕脫帽,伊凡皇帝生氣的說:

「曾經有一個人拒絕脫帽,他所得到的懲罰是,把帽子釘在他頭上。」面對這種威脅,傑勒仍不為所動地回答道:「天下最偉大的女王派我來出使,女王在帽子上從不配面紗,也不會對世界上任何的君主脫帽。我是這種女王的代理人,所以我絕不脫帽。」

伊凡皇帝對他這種不懼強權的精神很佩服,於是對周圍的領主們說:

「我從未見過像他這樣能對自己的君王絕對忠誠,又具有臨危不亂勇氣的忠臣,你們都應以他為榜樣。」又有一次,傑勒不聽勸告,拒絕爬上御座中的樓梯,於是被兩位大臣左右挾持,拖出門外。

派遣到莫斯科的英國使節人數,至伊凡皇帝晚年減至最少。而皇帝年紀愈大,行動愈狂肆,恣意的殘殺迫害。

一直到1584年,伊凡皇帝死後,才保持了幾年的和平,但是,當可多諾夫皇帝崩逝後,俄國又發生血腥的內戰,進入了極度的混亂。

貴族之間彼篡奪帝位,因此陰謀、暗殺、內亂迭起,史稱「動亂時期」,1613年,米海爾·羅曼諾夫登基後,動亂才宣告結束。

羅曼諾夫王朝一直到1917年的「二月革命」,俄國才結束持續了300年的君主專制政體。

米海爾皇帝在位期間,西歐各國的旅客、商人又大批重新造訪俄國。這個時期,俄國自動地請求與世界各國通商,因此許多國家包括英國都派了使者前來。

一位名叫亞當·歐里雅斯的學者,曾隨使節團三度前往俄國。他的目的是想調查俄國人的風俗習慣並記錄下來,他同時還搜集了不少具有價值的資料。

1634年,歐里雅斯第一次來到俄國時,曾騎馬路過北方的某個村莊,不幸的是他遭到了一大群蜜蜂的攻擊,馬匹受驚,發狂的來回賓士,騎在馬上的人驚惶失措。幾天後他才曉得,原來那個村子的居民不歡迎陌生人,所以故意招惹蜜蜂,藉以攻擊他們,想使他們知難而退。

根據歐里雅斯的報告,「俄羅斯人身體高大。精力充沛,膚色白似歐洲人」。至於俄羅斯女人「體格適中,臉型尚可,可是常愛在臉上塗上一層厚厚的粉,好像貼了一片肉。如果她們不這樣亂抹,面貌仍算姣好……」

和張思勒在俄時相同,莫斯科市區經常起火,原因絕大多數是抽煙不慎。在歐里雅斯訪俄的初期,市區剛頒布禁煙令,他看見俄國人個個悶悶不樂,可能就是不滿此項規定吧!依歐里雅斯的觀察,俄國北部的居民是「一群愛打架的傢伙」。

歐里雅斯對俄國人民在生活上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感到很氣憤。俄國禁止人民出國旅行,違反者馬上處死。俄皇為使人民安份的過奴隸生活,而不讓他們知道外國的各種自由制度。

「一般而言,俄人對學問的研究工作漠不關心。的確,全國國民的生活在專制的約束下,是不會有心情去關心別的事。他們對外國人沒有一點興趣,更不會有學習外國人長處的興趣。」

事實上,由於俄國禁止人民不習他國語文、文化,因此對於外來訪客,俄國人民一般都抱以懷疑態度,抱待一種戒備心理。

1616~1663年,駐俄的奧地利大使奧古斯都男爵,很不滿地說:「在俄國,和平期間的外交官和戰爭期間的俘虜的生活毫無差別。」奧古斯都住在莫斯科時等於被軟禁。

「他們對科學一無所知,也不關心祖先留傳下來值得紀念的歷史事跡。」而且鄙視外國的思想,但是,因為俄國本身對科技的研究不夠,因此想要完成更高深復雜的工作,一定得由西歐等國輸入技術。

於是,俄國召聘了許多外國專家,其中包括一名英籍醫師撒纓·可林斯。他於1661年到達莫斯科,職務是皇帝的專用御醫,他對俄國人最深的印象是:「俄國人畏懼學問,像畏懼怪物或鬼船一般。」他在這種落後的社會度過了9年的時間。當然,這只是幾個歐洲人的個人見解。

今天的俄國,提到「西伯利亞」便使人想到陰狠殘毒的勞動集中營,和在其中慘死的數不清的政治犯。撒纓醫師居俄期間,尚未有公開的西伯利亞集中營。俄人稱呼此地為「希密露」,和現今「西伯利亞」之意迥然不同,它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名稱。

對大多數的俄人來說,希密露是中國長城可到達之廣大未知領域,雖然危機四伏,而許多財富寶藏正埋在這個邊境地域。

俄國的潛在市場是廣闊的,但只靠英商單薄的力量是難以挖掘的。想要征服西伯利亞,需要具有能適應這種土地的壯健體格以及富有旺盛精力的人方能成功。

F. 俄羅斯是亞洲國家還是歐洲國家

俄羅斯是歐洲國家。俄羅斯位於亞歐大陸北部,地跨亞歐兩大洲,覆蓋了整個亞洲北部和東歐大部,橫跨了11個時區,國土面積為1707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俄羅斯東臨太平洋,北靠北冰洋,西北邊的波羅的海屬於大西洋,所以俄羅斯所處的緯度很高,北部很多區域都進入到北極圈范疇。

俄羅斯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但北極圈以北屬於寒帶氣候。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8℃到-10℃,7月平均溫度為11-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冬季嚴寒而漫長,但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和濕度適宜,利於針葉林生長。

G. 俄羅斯地跨亞歐兩大洲的北極圈

讀圖分析可知:
(1)俄羅斯地跨亞歐兩洲,其境內的烏拉爾山脈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首都是莫斯科,位於東歐平原上.
(2)俄羅斯大部分位於北溫帶,北極圈橫貫俄羅斯北部,說明俄羅斯地跨地球五帶中的北溫帶和北寒帶.圖中ABCD四城市,能見到「極晝極夜」現象的是A即摩爾曼斯克,該城市能夠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終年不凍.
(3)俄羅斯有四大地形區: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特點是東高西低,西伯利亞部分是南高北低.
(4)俄羅斯南部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橫貫亞歐大陸,被稱為亞歐大陸橋.
(5)俄羅斯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近年來,俄羅斯與我國的經濟貿易發展迅速,其中從俄羅斯輸入我國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
故答案為:(1)烏拉爾;莫斯科;(2)北寒;A;(3)平原;東高西低;(4)亞歐大陸橋;(5)石油和天然氣.

H. 俄羅斯著名的海港城市靠近北極是哪一個

俄羅斯著名的海港城市靠近北極是摩爾曼斯克。

摩爾曼斯克:著名不凍港,俄羅斯摩爾曼斯克州首府,北冰洋沿岸最大港市,位於科拉半島東北,臨巴倫支海的科拉灣。由於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雖地處北緯69°,終年不凍。

摩爾曼斯克南距聖彼得堡1300多千米,在市區西南部,豎立著一個標志塔,書寫有北緯68度58分、東經33度03分的字樣。

這標志著該城已深入北極圈內300多千米,是個地地道道的北極港城。摩爾曼斯克一年中有一個半月的長夜,又有兩個月的長晝。每年從12月2日起到次年1月18日前後,太陽一直沉落在地平線以下,北極星則幾乎垂直地懸掛在高空。而在夏至前後的兩個月里,太陽終日不落,周而復始地在天空照耀。眾所周知,摩爾曼斯克港是一個天然良港,科拉河灣延伸數十千米,流進巴倫支海,直通北冰洋,是俄羅斯通向北極地區的重要門戶。

I. 俄羅斯3萬巨艇進北極,為何專家預言「北極是未來的波斯灣」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圈內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很多大的冰層融化,冰山消融,最近幾年才有了這種說法“北極是未來的波斯灣”,這種說法到底正不正確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的交流下。

3.北極地區是未來大國角力的重點。在北極地區各國呈現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隨著美國英國以及俄羅斯等各國軍事實力的入侵,讓北極這片北極熊的樂土再次熱鬧起來,正如中東波斯灣一樣各國的軍艦雲集。

從某些層面可以看出,未來世界的中心是在北極地區,北極圈的各個國家正在擴軍備戰,爭取利益的最大化,當然北極屬於全人類,需要世界各國一起來維護。

J. 北冰洋的開發事例

2007年8月2日,俄羅斯北極考察團在北極點附近成功下潛兩艘微型潛艇,並將一面鈦金屬國旗插在北極點下的海床上,以此來證明俄羅斯對該海域的主權擁有。
俄羅斯杜馬副主席、北極考察團團長奇林加羅夫通過無線電設備通知考察船,他駕駛的「和平-1」潛艇在下潛到4261米時成功地抵達海床,他說「整個下潛過程非常平緩,我們周圍是
一片模糊的淡黃色的景色,我們沒有在海床上發現有生命物質存在。」
俄潛艇下潛後,潛水員將一面1米高的鈦金屬國旗插在北極點下的海床上,並將一個載有信息的膠囊狀容器放置在海床上,向後代證明俄羅斯探測和開發北極的能力。此外潛水員還在海床上採集了一些土壤樣本和海底環境樣本,並將海底環境攝製成錄像帶。
據悉,這些材料將被帶回俄國內做進一步研究,俄科學家希望這些材料能夠證明北極點下的海床和俄羅斯海洋架是連在一起的。對此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此次俄羅斯潛艇選擇在北極點下潛不僅要展示俄羅斯開發和探測北極的能力,還要證明北極附近海域就是俄羅斯的領土范圍。」
潛艇返回比下潛更困難
此次任務的最大挑戰還是潛艇的返回過程,俄聖彼得堡一位北極考察專家說「潛艇所攜帶的氧氣供應有限,如果在返回過程中潛艇被冰層卡住,或無法找到他們下潛的通道就會遇到危險。」據悉,潛艇將在海底停留大約1個小時,然後迅速返回。
俄科考隊行蹤受美間諜飛機密切監視
2日,俄羅斯潛水員成功在北極點下潛並在海底插上一面鈦金屬國旗後,美國海岸警衛隊表示,6日美國將派遣一艘考察船前往北冰洋執行任務。
據悉,美國現有4艘極地科考船,此次將被派遣的是「Healy」號科考船,美國官員表示,北冰洋上出現了新的航道,科研機構也在這里發現了豐富的資源,因此「美國必須更加積極地探索北極,以保護我們在這里的利益。」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科考隊的行蹤受到一架美國間諜飛機的密切監視。
下潛全過程
1日,俄北極考察團抵達北極點後就開始為潛艇下潛做准備,工作人員連夜在北極點附近挖出一個長25米寬10米的下潛通道。
2日,俄羅斯潛艇並沒有按照計劃時間下潛,而是比原時間推遲了一個半小時左右。
2日中午12點08分(北京時間16點08分),俄考察團團長奇林加羅夫親自掛帥,「和平-1」開始下潛。在「和平-1」潛艇下潛到300米深時,「和平-2」開始下潛。
下午4點08分,「和平-1」潛艇在下潛到4261米時觸底。27分鍾後,「和平-2」潛艇在下潛到4302米時觸底 。
北冰洋擁有聯系亞、歐、北美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線。隨著北極圈海域冰川不斷融化,新的海洋航道逐漸拓寬,也使得進行大規模能源開發成為可能。據統計,北極地區的石油儲量超過1億噸,未探明天然氣儲量佔全球儲量的1/3。北冰洋沿岸國家頻頻動作。丹麥公布了其北極戰略,宣布將在2014年12月之前向聯合國提交延伸大陸架200海里申請。23日,加拿大總理哈珀再次前往北極地區進行視察,主要目的就是要向國際社會顯示其維護主權的決心。
「北極熊」軍演正在進行
由於20日加拿大一架民航包機在北極地區的雷索盧特灣墜毀,哈珀縮短了訪問行程。他在行前表示,加北部地區「是國家身份的根本部分,是政府議程的基石」。加拿大政府將把重點放在那裡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開發上,如港口建設、導航設施以及海空難救援設施的配備等。加政府已決定投資1.5億加元(1加元約合1.02美元)建設一條從內陸通往北冰洋海岸的道路。
與此同時,名為「北極熊」的軍事演習正在加北極地區舉行,共有1100人參與,為歷次之最。加空軍則不僅出動運輸機、偵察機和CF-18大黃蜂戰斗機,而且首次在北極地區亮出了無人機。加國防部長麥凱表示,「北極熊」行動有兩大目的,一是展示加拿大政府對北極地區的主權,二是表現相關合作意願。
愛德華王子島大學政治學教授麥肯南表示,除了在漢斯島與丹麥存在爭端外,並沒有其他國家與加拿大爭奪該地區的主權。而漢斯島與丹麥的爭議,也是可以通過外交渠道得到解決的,因此在那裡舉行軍演不過是做給國內看的政治秀。
領土要求
在北極歸屬問題上,俄羅斯「下手」最早。2008年8月,俄羅斯國家安全會議通過了俄2020年前關於北極的國家政策。俄安全會議成員聚首西伯利亞西部靠近北冰洋的涅涅茨自治區,就北極問題召開專門會議。
俄羅斯看重北極主要有兩個考量。一是如總統梅德韋傑夫所指出的,北極是俄羅斯在21世紀關鍵的戰略資源基地。二是隨著北冰洋洋面的解凍,一條新的海上運輸線路將隨之形成。據預測,2012年通過這條航線的貨運量可能會超過500萬噸,今後若干年這一貨運量還有望增長10倍。通過北方海上航線運輸貨物比通過蘇伊士運河要節省2440海里路程和10天運輸時間,每艘船平均可節省大約800噸燃料。
俄還計劃在2015年前加強公路建設,使從聖彼得堡經彼得羅扎沃茨克、摩爾曼斯克、佩琴加直至與挪威交界處的公路符合國際標准,最終同歐洲的公路網連成一體。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俄羅斯「費奧多羅夫院士」號科考船已完成北極海底繪圖,證實「西伯利亞大陸架與北極海底山脊相連」。俄羅斯有望在數月內向聯合國遞交報告,宣稱北極有超過98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屬俄羅斯所有。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問題專家姜毅對本報記者表示,兩年前,俄羅斯曾試圖證明羅蒙諾索夫海嶺是西伯利亞大陸架的自然延伸,但未獲聯合國批准,而這一次獲聯合國批準的可能性也很小。一方面,對俄羅斯提交的北極海底地圖的准確性尚存疑問;另一方面,盡管聯合國尚未出台類似於《南極公約》的法律規定,但很多成員國已達成共識: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不支持任何國家或利益集團對其進行劃分和佔有。
打出「海上航行自由」牌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兩艘核動力潛艇「康涅狄格」號與「新罕布希爾」號在北冰洋完成了冰上演練,美國軍方稱此次演練的目的是提高海軍在北極地區的行動和作戰能力。
美國一直關注其北極利益,奧巴馬政府在2010年國家安全戰略中稱美國是「在北極地區有著廣泛和重要利益的北極國家」。美國軍方聲稱,通過導彈防禦和預警、戰略威懾、海空部署等確保在北極地區的國家利益,而海上航行自由是優先考慮的問題。美國國防部稱,當前美國在北極地區的軍事部署能夠滿足到2030年的防務需求。
在北極相關問題上,美國與加拿大之間既有戰略合作,也有戰略爭奪。美國國防部稱,美加兩國國防部將「以互補方式」來確保在北極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加拿大堅稱對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擁有主權,有關國家使用該航道時必須徵求其同意;美國則認為這是一片潛在的開放水域,其軍艦自動擁有通行權。
大北極不應有「小圈子」
最新一期俄羅斯《國際生活》雜志發表了一篇標題為《圍繞北極的冷戰》的文章。文章透露,北冰洋沿岸一些國家打算在盡可能小的圈子裡瓜分北極,而不希望付諸大范圍的討論。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挪威、丹麥、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希望通過「內部協商,外部排他」來處理北極領土和權益問題,並進行北極治理。北極理事會第七屆外長會議公布的《努克宣言》公開聲稱,只有承認北極理事會成員國對北極的主權和管轄權,其他國家才能成為該理事會的觀察員。
同時,有關國家就通過合作管理北極地區也取得一些進展。與會國家外長簽署了北極理事會成立15年以來首個正式協議《北極搜救協定》,協定就各成員國承擔的北極地區搜救區域和責任進行了規劃。
美國國會研究人員撰寫的一份關於「北極地區變化」的報告稱,到21世紀30年代末,北極將出現無冰之夏,各國對於資源及航道等的爭奪將更趨激烈。瑞典國防研究所的一份報告認為,北極地區的未來將呈現一些國家各自宣誓主權,國際社會則努力實現多邊合作的特徵。 整個北極地區是一片浮洋覆蓋的海洋——北冰洋(占總面積的60%),其周圍是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部的永久凍土區。總面積為2100萬平方千米,約佔地球總面積的 1/25。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除了北極熊和因紐特人,北極也許僅僅只是一幅冰天雪地的混沌畫面。然而,隨著北極冰川的快速消融,原本一度被人所遺忘的北極地區又開始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更重要的是,北極冰蓋的最終消融,將產生新航線,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航線海盜猖獗,安全系數低,而且擁塞現象嚴重,航運成本十分高;北極航線則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與蘇伊士運河相比,其通行船舶也不受噸位限制。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是如何進入北極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