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向大清請教如何防治天花

俄羅斯向大清請教如何防治天花

發布時間:2022-08-11 16:07:51

⑴ 如何防治天花

天花(Smallpox)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也是到目前為止,在世界范圍被人類消滅的第一個傳染病。天花是感染痘病毒引起的,無葯可治,患者在痊癒後臉上會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天花病毒外觀呈磚形,約200納米×300納米,抵抗力較強,能對抗乾燥和低溫,在痂皮、塵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數月至一年半之久。

1979年10月26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肯亞首都內羅畢宣布,全世界已經消滅了天花病,並且為此舉行了慶祝儀式。 世界衛生組織的檢查人員在最近兩年裡,對最後一批尚未宣布消滅天花病的東非四國——肯亞、衣索比亞、索馬里和吉布地進行了調查,發現這四個國家確實已經消滅了這種疾病,於是發布了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消息。

現在,天花病的病毒只保留在一些國家的七個實驗室中,以供研究之用。

所以,我們普通人甚至一般醫生都已經接觸不到天花了,防治天花也無從談起了 ,如果真要說防治,種牛痘是最為有效的方式,詳細資料見網路。

⑵ 天花病毒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呢最後人類是如何解決的

在人類的歷史上,我們面臨過的傳染病,絕不僅僅只有一次。其中,當屬天花最為嚴重。


當然,這些國家中,自然還是以美俄兩國為馬首。至於美俄兩國為何不肯銷毀,想來和政治也不無關系。而我國和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還是堅持認為目前的天花病毒殘存片段就足以做相關研究,不需要留存活體病毒。雙方沒有人能夠說服對方,在第52屆世界衛生大會上,大家只能同意暫時延期對天花病毒的銷毀,留待以後討論。

這些病毒樣本,雖然被科學家認真封存起來,但它們就在那裡,總還是讓人不免有所擔心的。就在去年,俄羅斯科爾索沃國家病毒和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發生爆炸,讓全世界人都為之一振,深恐其中天花病毒泄露,不過俄方表示,病毒保存很好,大家不必擔心。

不過,我國有一句話,叫做夜長夢多。天花病毒樣本,說到底最多算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很難說對它的保存到底有利還是有弊。或許,早一點銷毀,才能讓我們更加放心。雖然我們已經不再擔心天花的殺傷力,但如果它們真的泄露,也著實會讓人類頭疼一陣的!

⑶ 我國古代(特別是明清時代)民間防治天花的習俗有哪些

清代,特別是入主北京後,相當一段時間,天花流行及其死亡率之高,令最高統治集團談虎色變。的確,他們的皇子皇孫夭折者多因天花泛濫。但由於事涉江山社稷,官方忌諱,鮮為外人所知。尤其是順治帝,終生「避痘」,但還是因天花而死亡,對清廷之震憾尤烈。

順治病天花危重之際,繼位人選突現。順治生有8皇子,患過天花夭折者4名,患天花倖免於死者1名,其他不明。在順治患天花之前與母後商立皇太子時,出現了分岐。順治帝長期以來一直看好次子福全,而母後孝庄皇太後則傾向於立三子玄燁為太子。順治與母後意向分岐,加之順治還年輕,立太子事並不急迫。順治18年(1661)順治突患天花,病情危急,立太子事成為急中之急,但順治與母後的意見依然如故。此刻,只好求助於第三者,這位第三者是誰?他就是當時在宮中當差的西洋傳教士,德國的天文學家——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字道未,1619年抵澳門,1622年入北京,1644年投歸清廷,以精確預測1644年9月1日日食,得朝廷重用,由欽天監監正,升太常寺卿,光祿大夫。並深得順治與孝庄皇太後寵信。他們長期保持著親密的關系。順治帝曾尊稱湯若望為「瑪法」(滿語,即爺爺)。

具有醫學知識的湯若望,被請作就此發表意見時,湯若望理智的提出:玄燁已患過天花,已有了對天花的終身免疫力,立玄燁為皇太子,比較安全。這一意見很快就幫助順治帝下定了決心,這就是順治死於天花,於1661年玄燁得以繼位的故事。

也可以說,是患過天花,幫助臉上布有麻點的康熙登上了龍位,但康熙並不輕松,他對天花卻心存餘悸,或者說他對天花這種病,在思想上有著很大的壓力。

因為,有許多往事構成了對他的壓力,當康熙剛剛降臨人間時,依照滿族舊俗,他即被乳母撫養,與父皇,母後難得有見面溫存的機會。特別因康熙幼年「未經出痘,令保母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未抱廉之處」(《清至祖實錄》卷290)。這種因避痘度過的凄涼無助的時令,令年近古稀的康熙,仍然記憶猶新,難以釋懷。

康熙是順治庶妃(孝康章皇後)於1654年所生,孝康不但未因生子而得到順治的寵幸,反而逐漸遭到冷遇。康熙嬰幼時雖然移出紫禁城進行嚴格的避痘以預防天花,但兩歲時仍然患了上天花。幸得痘疹醫生之治療與乳母的悉心照料,才得從天花的魔掌中掙脫,但在臉上卻留下天花的點點痕跡,這就是從所周知的麻子。

康熙患過天花,經過治癒而康復,從此回到了紫禁城,深得祖母孝庄皇太後的疼愛,逐漸長大的玄燁,對上述種種遭遇,仍然難以釋懷,甚至繼位作了皇上,更是時時為天花之危害而尋求防治的良策。他的良策經過了繼承與發揚的歷程:

首先,他根據傳統十分重視隔離預防,康熙十年(1671)諭理藩院,規定外藩王來朝,必須認真查明是否患過天花,以確定是否接見。對此,康熙十分警惕。

第二,康熙十六年(1677)巡幸塞北,發現一個很好的避暑地,決定在此建立一個避暑避痘的行宮。之後,即規定凡未出過痘的蒙、藏、回、維等貴族覲見皇帝,可於每年7月到熱河圍場秋狩,同時覲見皇上,以免天花之傳染。

第三,康熙經過查訪,十七年(1678),皇太子患天花,有位後選知縣傅為格,待奉調治有功,陞官武昌通判,後因其善種痘術被召入宮。《康熙起居注》(1680):「武昌通判傅為格善為小兒種痘,曩皇太子喜事,令診視痊癒。今宮中小阿哥等欲種痘,已令往取」。從此,在皇宮確立了種痘預防天花的制度。

第四,清宮為皇子種痘逐步形成十分繁瑣的研究,有些規定是很有意義的,如年齡2-4歲,時機在每年春、秋兩季,痘苗選用水苗法等。有些講究則富有神秘色彩,如首先要求欽天監按「八字」查好種痘良辰吉時,奏請皇上、皇後、皇太後等;然後設立一個封閉的種痘護理場所,為了避光接種了痘的皇子被置於用黑、紅兩色氈子圍堵的密室,由四名痘疹科御醫晝夜值班觀察,10多位太監侍候,在密室還專門設堂供奉天仙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痘兒哥哥、葯王、葯聖、城隍、土地等諸神,以保佑平安。當然,規定御醫每天三次診脈觀察,並記錄脈案,則是一項很好的制度。

第五,康熙堅持為皇子接種人痘以預防天花,並將該法向蒙古與全國推廣,甚至向人類推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回憶這段歷史與成功經驗時強調:「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蕃,俱命種痘,凡所種皆得善愈。嘗記,初種痘時,年老人尚以為怪,朕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

第六,康熙二十七年(1688),俄羅斯請求派醫師來中國學習人痘接種技術,俞正燮《癸巳存稿》(1713):「康熙時,俄羅斯遣人到中國學痘醫,由撤納衙門移會理蕃院衙內,在京城肄業」。

第七,康熙五十六年(1717),中國人痘接種術被傳至土耳其,英國在中國傳教醫師德貞(Dudgeon John Hobson 1837-1901)在《中西聞見錄》:「自康熙五十六年有英國欽使曾駐土耳其國京,有國醫種天花於其使之夫人,嗣後英使夫人(Mary Wovtley Montague)遂傳其術於本國。於是其法倡行於歐洲。」

第八,公元1724年,在京西洋傳教干殷弘緒在寫給歐洲教友的信中盛贊:康熙皇帝派人在蒙古推種痘的事情,由於效果很好,被派去的御醫回來時,帶了許多病家表示感激而贈送的馬匹與皮毛。

康熙在位的61年間,為了解決天花對皇室的嚴重威脅,賞試了很多的防治措施,並終於通過向全國調查研究,找到了人痘接種以預防天花的先進技術,他堅信這一技術,不顧皇家老一輩的懷疑與反對,堅意用予皇室子女,取得成功,並使之逐步推廣到全國,包括少數民族地區,引來俄羅斯,土耳其乃至歐、非、美各洲,功蓋千秋。正因為如此,他很得意的將此事之經驗寫進《庭訓格言》。

⑷ 「天花」是一種疾病,沒有疫苗的清代是如何與「天花」斗爭的

「天花」這類疾病,現如今多數人都比較陌生了,可能只在影視作品中聽過。實際上,明清時期的天花肆虐,曾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甚至對清初的施政也產生了嚴重影響。據《清宮檔案揭秘》記載,入關後十位中,、直接死於天花,與雖然僥幸從天花的魔爪下撿回性命,臉上卻留下了麻子。

康熙十七年(1678)十一月,5歲的二阿哥皇太子被傳染天花,當時有個候選知縣叫傅為格,在侍奉皇太子、調理治痘方面很有些成績,因此被升為武昌。此時康熙帝了解到,小孩種痘可免遭此病,便下令調善於此術的傅為格入京,專門給尚未出過天花的皇子種痘。

在康熙的倡導推動之下,清朝天花防治開始走向科學化與系統化的道路。他在太醫院下專門設立了痘診科,並在普天之下廣征名醫。北京城內還設有專門的「查痘章京」,負責八旗防痘事宜。

⑸ 古代如何預防洪水後的瘟疫

中國中醫歷史上防治瘟疫十大方法
疫病,是中國歷史上對流行性傳染病的統稱,包括因病毒、細菌、寄生蟲和其它微生物引起的多種疾病。而以發熱為主要症狀的疫病則稱為瘟疫。照此標准,最近流行的SARS算是一次現代瘟疫了。SARS已經被公認為是本世紀第一次世界性災難性傳染病,帶來的社會和經濟了損失尚難以估計。回顧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可以發現人類同瘟疫的斗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經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雖然每次瘟疫都會奪走無數人的生命,但這並沒有給中華民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也沒有阻擋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 綜合中國各朝代官方和民間的防治瘟疫的史料,可以看出中華民族三千年防治瘟疫的歷程是一部活生生的正邪相爭的歷史(見張劍光《三千年疫情》;宋正海等《中國古代重大自然災害和異常年表總集》)。每一次病魔的攻擊都會對人類造成重大創傷,人類要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戰勝病魔,生存下來,可是時過不久病魔還會改頭換面卷土重來,人類再一次面臨另一場正邪之戰。幾千年的歷史表明,無論病魔是多麼的險惡和猖獗,每次正邪之戰最後總是人類可以躲過毀滅性的災難,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那麼在沒有現代科技的古代中國人是採用何種方式來防治瘟疫的呢? 1.醫者首當其沖,抗疫名醫輩出 在中國歷代抗瘟疫的斗爭中,醫生經總是戰斗在抗病的第一線上,治病救人,不計較個人安危和利益,為窮人提供免費服務。歷史上醫家就有「不為將相,偏為良醫」的美德。很多名醫佚事都是有關治療瘟疫的故事,而通過抗防治瘟疫也同時造就了一代名醫,推動了中國醫葯學的發展。歷史上大疫流行時期,也是名醫輩出的年代。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以治療「傷寒」病著名,其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法,不但書中的方葯沿用至今,其靈活多變的辯證施治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實踐的基石。張仲景因此被稱為「醫聖」,日本漢方醫的經方派至今還用張仲景的原方治療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神醫華佗不但擅長外科,還有很多關於他治療各種傳染性寄生蟲病的記載。華佗發現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膽病」的療法,後來民間流傳「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現代研究從新鮮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artemisinin),成為一個治療瘧疾的新葯。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晚清的吳瑭(吳鞠通)等醫學家都為治療瘟疫作出過重大貢獻。吳瑭推薦的治療瘟疫後期症狀的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現在仍然在臨床使用,稱為治療瘟疫的三寶。 2.接種減毒疫苗,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國醫學家早在公元980-1567年間就發明了人痘接種術,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皰里的痘漿、痘瘡結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過的沾有天花痘漿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過天花的人。由於這種感染源的「毒力」較新鮮的病毒弱,接種的人一般只產生輕度的天花,被接種人的體內會對天花產生免疫防禦性反應,獲得對付再次感染天花的免疫力,從而預防重症天花的發生。人痘接種實際上就是一種用人的活病毒的人工免疫法,或者說是用輕型天花來預防重症天花。這種免疫預防法,是牛痘接種術發明以前最有效的預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國曾廣泛應用,後來還西進歐洲流行美國,拯救了千百萬人的生命,並促進了現代免疫預防醫學的誕生。現在很多傳染病的免疫疫苗,仍然使用人的減毒活病毒作為疫苗。比如,現在每個兒童都要接種的小兒麻痹(Polio)疫苗和麻疹(Measles)疫苗就是人活病毒疫苗。中國古代醫家在2000多年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預防原則,既在未發病之前「治療」疾病,這種未病先防的治療方法已被現代醫學證明是最有效的預防傳染病的方法。 3.帝王承擔責任,官方免費抗疫 古代的許多帝王在大疫流行時,曾發出詔書誠坦執政失誤,承擔責任,以安撫眾官吏和平民百姓,並下令各級政府共同抗疫。官方組織的抗疫活動,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如漢代的文帝,元帝和成帝,東漢的恆帝等都下過有關瘟疫的自責詔書。漢代帝王還曾下令官員減少吃喝玩樂,削減馬匹坐騎,用於救援染瘟疫的災民。宋朝其間,瘟疫發病時政府組織醫生為患者義診,葯費由政府支出。康熙皇帝曾於1682年下令各地種痘預防天花。康熙根據皇室家族親身經歷曰:「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凡所種皆得善愈。嘗記初種時,年老人尚以為怪,朕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這是一個政府用行政命令推廣防疫方法的例證。從漢代起,就有官方為疫區和患者免費提供醫葯的記載,以後各朝各代都如此效仿,幾乎成為官府朝廷抗疫的慣例。
4.設立隔離病坊,阻止疾病傳播 中國古代醫家很早就認識到一些瘟疫病的傳染性,並發現隔離具有傳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預防措施。公元242年,晉代名醫葛洪在《肘後備急方》談到天花病時記載:「於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流東,遍及海中」。清楚表明天花是在戰爭中由俘虜帶到中國,因此天花在古代中國稱為「虜瘡」。由於其傳染性,天花隨後在中國逐漸流行。公元2年,青周大疫,平帝詔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葯。」可見當時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為隔離醫院,用以治療瘟疫患者。軍隊中打仗時感上瘟疫的士兵需要同健康人隔離開來以防傳染。考古發現,在漢代中國就有「病遷坊」設施,用來隔離麻風病人。唐朝時,還有佛教會設立的「病人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相當現代的慈善機構。武則天時期,改稱為「悲田養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可見古代人很早就開使用隔離的方法,切斷瘟疫的傳染源,阻止疾病的傳播。 5.建立防疫管理,設立邊境檢疫 控制瘟疫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建立完善的國家防疫管理系統,並建立邊境檢疫制度以控制國際間的傳播。湖北出土文物《封診式》竹簡中記載了在戰國時期就有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宋太祖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元朝設立了民間的醫戶制度,醫戶是政府許可能從事醫療活動的民戶,戶籍由太醫院管理,一旦發生瘟疫,醫戶要參加治療。清朝政府還設有「查痘章京」官職,專事痘疹的防疫檢查。清朝刊行的《海錄》記載「凡有海艘回國,及各國船到本國,必先遣人查看有無出痘瘡者,若有則不許入口,須待痘瘡平愈,方得進港內。」 這說明中國醫生當時已經認識到天花的急性感染患者為傳染病源,並且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檢疫系統。1688年,俄國是最早派醫生來北平學習種痘及檢痘法:「康熙時俄羅斯遣人至中國學痘醫,由撒納特衙門移會理藩院衙門,在京城肄業。」 中國的種痘術還傳到日本、朝鮮和印度等鄰國,通過國際交流,共同防治傳染性性疾病。 6.注意飲食衛生,保持個人清潔 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不良會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實踐中得來的經驗。秦漢時期的《漢律》規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還有記載用佩蘭等草葯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提倡注意飲食的衛生,不食用變質的菜飯。古人還注意到鼠類和不良食品可以傳染疾病,提出「鼠涉飯中,捐而不食」,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魚等勸告。明代人已十分講究飲水衛生,李時珍《本草綱目》專門有一個水部,其中說:「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其城市近溝渠污水雜入者成鹼,用須煮滾。」這種對水質量的判斷和分級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元代醫家還建議保持口腔清潔,指出:「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中國很多地區至今還保持著古代傳下來的預防保健習慣,如上海人的冬季進補,廣東人的中葯煲湯,南方的端午節飲菖蒲和雄黃酒等習慣,很多都同預防瘟疫有關。 7.改善環境條件,葯物預防消毒 通過環境衛生的改善以減少瘟疫的傳播很早就受到了人們相當的重視。秦漢時期就有建立人工湖和飲水池的記載,還認識到患病的動物和牲畜可以傳染疾病,切不可讓其污染水源。秦國時規定不可隨便放置垃圾,「棄灰於道著」要被處以罰款。當時城市內設有下水通道,管道多為陶制,逐節相連,可以排泄污水。這種裝置已經接近現代的下水道系統。漢代時已有專門裝糞便的容器和痰盂及廁所。當時城市裡還設有公共廁所,稱為「都廁」,供大家方便。唐宋時期官方曾大力提倡種樹以綠化環境,並設有嚴格法律「不得使有砍伐,致令死損」。另外,在瘟疫流行期間古代人還用葯物消毒的方法來預防疾病的感染和傳播。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熏以消毒防疫。宋代還用艾蒿等葯物驅趕蚊蟲以防止瘟疫。
8.普及醫學知識,加強教育書刊 普及疾病知識加強醫學教育是預防瘟疫的重要環節,各朝各代都十分重視。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很多預防疾病的常識和方法。唐朝的太醫院相當於國立醫院,設有醫學、針灸、按摩等學科,另外還有地方的醫學教育機構培養醫生和防疫人員。當時還把瘟疫的預防知識和簡單的葯方刻錄在石板上,放置於病坊、村坊和路邊,以示民眾,供緊急情況時使用。南宋時期中國創辦了最早的官立醫科學校,培養各科醫生。各朝代都對以前的醫學葯學書籍進行過整理和研究。秦朝下令焚書時,醫葯書籍例外,保存了下來。元代政府機構中有專人負責醫書的整理和出版,同時還以書坊、書院、私宅刻書等多種出版形式。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盛世修典」,而醫葯書籍毫無例外包含在修典之中。很多著名醫葯書籍都經過數代的再版和注釋才能流傳至今為今人所用。中醫網路全書《醫宗金鑒》記載了接種人痘的詳細理論和方法,此書傳到日本後對人痘預防天花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9.官方免稅減租,疫區施財賑災 瘟疫的流行不但影響民眾的健康和生存,還會對社會、經濟和生產帶來巨大損失。所以,抗擊瘟疫決不僅僅是單純的防治疾病。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實行過在大疫之年免稅減租,減輕民眾負擔,重振生產和經濟發展。公元前67年,漢宣帝在瘟疫後下詔「其令君國被災甚者,毋出今年租賦」。後來還有官方規定收成不到正常十分之四的家庭,政府予以補貼,中央政府通過地方政府將賑災糧款發到災民手中。各個朝代都有過在發生大疫後,政府官員還到疫區巡視,安撫百姓,或開倉賑濟,或派譴醫生施葯救之。地方官府辦的「蕙民葯局」也在地方抗瘟疫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0 妥善安葬亡者,救濟撫養遺孤 歷史上每次大的瘟疫流行都會奪去無數人的生命,致使妻離子家破人亡,出現「萬戶蕭條鬼唱歌」的悲慘狀況。由於瘟疫的傳染性,未經妥善安置的屍體將進一步傳染疾病,危害家人和環境。西漢時期,平帝曾下詔,按每家死於瘟疫的人數賜與不等的安葬費。唐朝時期對瘟疫時期掩埋屍體十分重視,唐太宗曾派使者沿城巡行,發現屍骸迅速掩埋。唐玄宗在大疫其間下令,死者屍體一定要家人掩埋,無人管者,由地方官負責安置。唐文宗時規定,患瘟疫家庭留下來的遺孤,如不滿是十二歲,一定要由親屬負責養育,官府提供兩個月的口糧救濟,孤兒名單要上報官府。這些措施和作法,不但是施行人道,保護生命,還起到了安定民心和社會的作用。 如上所述,中國古代是採用多種多樣的方法來綜合治理瘟疫的。千百年來的抗疫實踐證明這些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即使在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預防現代瘟疫使用的方法仍然大同小異。最近對SARS的預防又一次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應該看到,近百年來,隨著社會文明和科學發展的不斷進步,人類對付瘟疫的辦法愈來愈多,手段也逐漸提高,其結果是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壽命明顯升高。現在人類可以驕傲的說在同病魔的斗爭中人類已經真正做到了「道高一丈」。但是,切切不要忘記,瘟疫向人類的進攻從來沒有停止過,瘟疫不時還會司機發動反擊,而不時出現「魔高一尺」的情景。人類註定要同病魔長期共存。

⑹ 清朝在天花最為猖獗的時期用的啥措施避免感染天花的

病毒學家根據生物對人類、動物或植物造成的傳染性和破壞性,設立了生物安全等級。簡單來說,病毒的傳染性越強,生物安全級數也越高。因此,艾滋病、SARS列為三級病毒,而臭名昭著的天花躋身最高的四級,其威力可見一斑。

17至18世紀,是天花最為猖獗的時期,清朝採取哪些措施避免或減少感染天花的呢?


上圖_ 歐洲接種牛痘疫苗的兒童

綜上所述,只要措施得當,天花並非不可戰勝。經過皇太極和康熙兩位君王的推動下,康熙在《庭訓格言》中自豪地說:

“因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今邊外四十九旗,俱命種痘。凡所種者,皆得善愈。”

從當初的“懼不敢進”到後來的“皆得善愈”,說明天花蔓延的勢頭得到了有力遏制。

⑺ 天花帶來了哪些影響,在清朝人們會如何防治呢

從人類有文明記錄以來,天災與人類社會始終如影隨形。水災、旱災、地震、蟲災、瘟疫,此起彼伏,每一場災難,都會奪去無數人的生命。

水旱災害,緣於氣候影響,或滔滔洪水不絕,或烈日炎炎大地龜裂;地震災害,起於地殼變化,地動山搖,屋倒人亡;蟲災,也與氣候有密切關系,一旦蟲子成群出動,便遮天蔽日,莊稼盡毀。這些災害,都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人們懂得哪裡有災,應該躲避到何處。

最讓人捉摸不定的是瘟疫,它給人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感覺:一個人或者是一群人剛才還好端端的,忽然就倒下了。盡管病人的身上會呈現出病狀,但發病的原因是什麼?病源在哪裡?古代的人們卻難以找到。古今中外,有記錄的瘟疫種類不少,如鼠疫、霍亂、傷寒、流感、天花、結核病等,這些疾疫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頻頻造成沉重的災難。而天花,無疑是最為凶險的瘟疫之一,往往一場天花之後,赤地千里,難覓人跡。

天花作為一種烈性傳染病,其傳染、防治和對社會的影響,都是非常復雜與深刻的。碰到亂世時,普通民眾最為倒霉:王朝崩潰,官府成了空殼,皇帝的命都不保,又有誰會來關心底層的民眾呢?若此時出現天花瘟疫,很容易出現難以控制的擴散蔓延狀況,而死亡的人數就會呈幾何倍數增加。

遇到太平年代,政治清明,有了官府的有效預防與救治,天花的危害就會大大降低。清朝皇帝格外重視預防與治療天花,在他們的推動下,中國的天花診療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為數億民眾帶去了福音。

⑻ 清朝時代的天花是什麼病

天花是一種烈性傳染病。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痊癒後可獲終生免疫。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之一,傳染性強,病情重。

沒有患過天花或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現為嚴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後死亡率高。

最基本有效而又最簡便的預防方法是接種牛痘,天花臨床表現有重型和輕型,重型天花病死率約為百分之25.5,百分之45的病例出現融合性皮疹,79%有出血現象。

輕型天花病死率為百分之0.1到百分之1.0,天花病毒是痘病毒的一種,人被感染後無特效葯可治,患者在痊癒後臉上會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8)俄羅斯向大清請教如何防治天花擴展閱讀:

據《聖祖廷訓格言》記載,康熙在其晚年曾說: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

從中可以看出,由於天花出宮避痘,可以說長期得不到父母之愛。偏偏兩歲那年,他仍然沒有躲過痘魔的侵害,所幸保住了性命。

躲過天花的災難之後,幼年康熙搬回了紫禁城,但天花的陰影仍時時籠罩在他的周圍。康熙繼位後,北方的天花陣勢已經減弱,南方一些傳統的痘疫苗法也逐漸傳到北方。

民間種痘法最早起源於明朝隆慶年間。一般有兩種方法,旱苗法和水苗法。旱苗法就是取天花者的痘痂研成細末,加上樟腦冰片等吹入種痘者鼻中、

水苗法就是將患者痘痂加入人乳或水,用棉簽蘸上,塞入種痘者的鼻中。這兩種方法的大概思路都是讓種痘的人先患上輕度的天花。

出過疹子後精心護理,直至病症消失,就相當於已經得過天花了。康熙十七年十一月,5歲的二阿哥皇太子胤礽被傳染天花。

當時有個候選知縣叫傅為格,在侍奉皇太子、調理治痘方面很有些成績,因此被升為武昌通判。此時康熙帝了解到,小孩種痘可免遭此病,便下令調善於此術的傅為格入京。

專門給尚未出過天花的皇子種痘。在康熙的倡導推動之下,清朝天花防治開始走向科學化與系統化的道路。

他在太醫院下專門設立了痘診科,並在普天之下廣征名醫。北京城內還設有專門的查痘章京,負責八旗防痘事宜。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向大清請教如何防治天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