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龍飛船,俄羅斯聯盟飛船與中國飛船哪家強一些
NO.1,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
俄羅斯的載人飛船聯盟號,是世界上使用歷史最長,發射次數最多的飛船,迄今為止已經發射了140次。它就一直是國際空間站的唯一交通工具,現在“龍”飛船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聯盟號飛船雖然可靠性高,但空間狹小,一次只能乘坐3名宇航員,聯盟號上有逃生系統,但宇航員並沒有操作的許可權,只能由地面部門激活。
目前來看,美國“龍”飛船的技術無疑要比俄羅斯聯盟號更加領先,但相信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發射之際,它將會證明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⑵ 太空梭的簡介
太空梭
太空梭集火箭,衛星和飛機的技術特點於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著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它的結構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①軌道飛行器,包括三副引擎火箭、駕駛員艙、乘務員艙和載貨艙。②用作提供推進的外貯箱。③火箭助推器,共有兩枚,使用固體燃料。太空梭的主要用處是空間運輸、衛星服務,它可以靠近其他航天器,為其輸送物品及修理等服務項目。還可以進行星際觀測,軍事、地理觀察及拍照。由於其本身體積較大(高20多米,長50多米),也可以做為大型空間建築。太空梭起飛時可以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在運行過程中,為了減輕負擔,可以把工作完畢後的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和推進外貯箱拋掉。太空梭的主要機械在返回地面後經過整修還可以繼續使用。
美國於1972年開始研製與實施太空梭的計劃。第一架太空梭「企業號」1977年開始在各種復雜的地面上和大氣層中試驗。1981年首次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太空試驗飛行,飛行三天後成功地返回地面。從此以後,載人的太空梭開始進入太空。
太空梭把人載入太空,在上面可以進行科學實驗,比如太空育種,葯物合成,晶體提純,金屬冶煉,宇宙觀測等等,因為太空梭上的物體處於失重狀態,這是在地球上得不到的。所以可以做很多地球上因為重力影響沒法做的實驗。太空梭的好處就是可以重復使用,節約經費。並且在返回地球的時候不用燃料,像鷹一樣是靠滑翔降落到地面的。太空梭的外形就像普通飛機一樣。但它的表面必須有隔熱層,否則飛回地球的時候會被和空氣劇烈摩擦產生的熱量燒毀!一個國家的航天技術標志著它的綜合國力,你看看美國,俄羅斯都有太空梭,咱們就沒有。但是我們的神州系列飛船發展的也很快,要有信心!
天地往返穿梭器—太空梭
1969年4月,美國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種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劃。1972年1月,美國正式把研製太空梭空間運輸系統列入計劃,確定了太空梭的設計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復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兩個外掛燃料貯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軌道器三個部分組成。經過5年時間,1977年2月研製出一架創業號太空梭軌道器,由波音747飛機馱著進行了機載試驗。1977年6月18日,首次載人用飛機背上天空試飛,參加試飛的是宇航員海斯(C•F•Haise)和富勒頓(G•Fullerton)兩人。8月12日,載人在飛機上飛行試驗圓滿完成。又經過4年,第一架載人太空梭終於出現在太空舞台,這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1981年4月12日,在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著上百萬人,參觀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宇航員翰•楊(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開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頁。這架太空梭總長約56米,翼展約24米,起飛重量約2040噸,起飛總推力達2800噸,最大有效載荷29.5噸。它的核心部分軌道器長37.2米,大體上與一架DC—9客機的大小相仿。每次飛行最多可載8名宇航員,飛行時間7至30天,軌道器可重復使用100次。太空梭集火箭,衛星和飛機的技術特點於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著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
從1981年至1993年底,美國一共有5架太空梭進行了59次飛行,其中哥倫比亞號15次,挑戰者號10次,發現號17次,亞特蘭蒂斯號12次,奮進號5次。每次載宇航員2至8名,飛行時間從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參加太空梭飛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員。太空梭的59次飛行中,在太空施放衛星50多顆,載2座空間站到太空軌道,發射了3個宇宙探測器,1個空間望遠鏡和1個γ射線探測器,進行了衛星空間回收和空間修理,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探測實驗成果。
美國太空梭創造了許多航天新紀錄。太空梭首航指令長約翰•楊6次飛上太空,是世界上參加航天次數最多的宇航員。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員莎麗•賴德(Sally K•Ride)乘挑戰者號上天飛行,名列美國婦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戰者號把美國第一個黑人宇航員布魯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飛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戰者號上天的麥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帶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員。1984年4月6日挑戰者號上天後,宇航員首次抓獲和修理軌道上的衛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參加挑戰者號飛行的莎麗文(Kathryn D•Sullivan)成為美國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1985年1月24日發現號升空,首次執行秘密的軍事任務。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華裔宇航員王贛駿(Tayler Wang)乘挑戰者號上天參加科學實驗活動。1985年11月26日,亞特蘭蒂斯載宇航員上天第一次進行搭載空間站試驗。1992年5月7日奮進號首次飛行,宇航員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搶救回收衛星成功。7月31日亞特蘭蒂斯號上天,首次進行繩系衛得發電試驗。9月12日奮進號將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員,第一位日本記者和第一對宇航員夫婦載入太空飛行。
暴風雪號太空梭首航成功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時間清晨6時,前蘇聯的暴風雪號太空梭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首次發射升空,47分鍾後進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圓形軌道。它繞地球飛行兩圈,在太空遨遊3小時後,按預定計劃於9時25分安全返航,准確降落在離發射地點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無人駕駛的試驗飛行。
暴風雪號太空梭大小與普通大型客機相差無幾,外形同美國太空梭極其相仿,機翼呈三角形。機長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機身直徑5.6米,起飛重量105噸,返回後著陸重量為82噸。它有一個長18.3米,直徑4.7米的大型貨艙,能將30噸貨物送上近地軌道,將20噸貨物運回地面。頭部有一容積70立方米的乘員座艙,可乘10人。科學家們認為,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遙控機上的電腦系統,在無人駕駛的條件下自動返航並准確降落在狹長跑道上,其難度林比1981年美國太空梭有人駕駛試飛大得多。首先,暴風雪號的主發動機不是裝在太空梭尾部,而是安裝在能源號火箭上,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太空梭的入軌重量,同時騰出位置安裝小型機動飛行發動機和減速制動傘。其次,暴風雪號著陸時,可用尾部的小型發動機做有動力的機動飛行,安全准確地降落在狹長跑道上,萬一著陸失敗,還可以將太空梭升起來進行第二次著陸,從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國太空梭靠無動力滑翔著陸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風雪號能象普通飛機那樣藉助副翼,操縱舵和空氣制動器來控制在大氣層內滑行,還准備有減速制動傘,在降落滑跑過程中當速度減慢到50千米/小時自動彈出,使太空梭在較短距離內停下來。暴風雪號首航成功,標志著前蘇聯航天活動跨入一個新的階段,為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輔平了道路。原計劃一年後進行載人飛行,但由於機上系統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證,加之其後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載入飛行的時間便推遲了。
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第10次發射升空後,因助推火箭發生事故凌空爆炸,艙內7名宇航員(包括一名女教師)全部遇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億美元,太空梭停飛近3年,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載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對征服太空的艱巨性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
遇難宇航員為斯科比、史密斯、麥克奈爾、傑維斯、鬼冢(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麥考利芙(女教師)。
美國東部時間當日上午11時39分12秒,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空中心10英里上空,在「轟」的一聲巨響之後,「挑戰者」號太空梭凌空爆炸。美國全部太空梭飛行因而暫停了3年,「星球大戰」計劃也遭受嚴重挫折。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 7宇航員罹難
美國當地時間2月1日,載有七名宇航員的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結束了為期16天的太空任務之後,返回地球,但在著陸前發生意外,太空梭解體墜毀。
美東時間上午九9點(北京時間22:00),也就是在哥倫比亞號著陸前16分鍾,該機突然從雷達中消失。
電視圖像顯示,解體的哥倫比亞號在德州的上空劃出了數條白色的軌跡。
美國航空航天局並沒有立即宣布包括一名以色列宇航員在內的全體船員已經遇難,但是肯尼迪機場現在已經降下半旗。目前在德州地區尋找哥倫比亞號殘骸的工作仍在繼續,航空航天局已經向民眾發出警告,不要接觸任何碎片,因為在太空梭引擎上覆有毒性極強的化學塗料。
哥倫比亞號進行緊急著陸的航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航天局的發言人凱勒-赫爾林向CNN表示:「在當時的情況下,恐怕哥倫比亞號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
事發之後,布希總統立即結束了戴維營的短暫休假,返回了白宮,密切關注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哥倫比亞號是美國現有的四架太空梭中服役時間最長的,此次的意外事件使人們回想起了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的失事,當時機上七名宇航員全部罹難。
聯邦調查局發言人安吉拉-貝爾表示,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此次事件與恐怖分子有關。
哥倫比亞號發生意外時的飛行高度為203,000英尺,時速為12,500英里。
航空航天局的發言人凱瑟琳-沃森向全國公共廣播網表示:「目前所有的飛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尋找能夠說明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的數據。」但在被問及是否能夠有宇航員倖存時沃森流下了眼淚。
此次在哥倫比亞號上遇難的七名宇航員分別是:里克-赫茲本德、威廉-麥克庫爾、麥克爾-安德森、大衛-布朗、凱爾帕娜-喬拉、勞里爾-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蘭-拉蒙。
以色列總理沙龍表示:「此次事件對於兩國政府、兩國人民以及遇難宇航員的家庭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太空梭是一種可重復使用的由運載火箭發射的飛行器,用於進入地球軌道,在地球與軌道航天器之間運送人員和物資,並滑翔降落回地面。第一架太空梭於1981年4月12日發射升空。太空梭主要由3部分組成:帶機翼的軌道器,用於運載航天員和物資;外部推進劑箱,用於攜帶供3台主發動機使用的液氫和液氧;一對大型固體推進劑捆綁式助推火箭。整個系統的起飛重量達2000噸,高56米。發射時,助推器和軌道器主發動機同時點火,推力達3100萬牛頓。起飛後約兩分鍾,助推火箭被拋棄並用降落傘降落,回收後再次使用。軌道器將外部推進劑箱中的推進劑消耗完時,已獲得99%的軌道高度,於是拋棄。此推進劑箱在墜入大氣層時解體。雖然太空梭像常規載人航天器一樣垂直發射,但不同的是,它能像普通噴氣式飛機一樣滑翔降落在跑道上。軌道器在設計上可重復使用00次,降低了航天飛行的成本。太空梭可將衛星和探測器裝入它的貨倉帶到太空去施放,也可由航天員在太空中回收或修理軌道上出了問題的衛星。航天心機還可用作太空實驗室,攜帶專門的研究設備進行各種科學實驗。太空梭完成任務返回地面遠比升空時的難度與危險性要大。當軌道飛行器返回地球重入大氣層時,它必須十分精確地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和角度。由於機身與空氣的劇烈摩擦,其外部可產生1500攝氏度的高溫,如果沒有防護裝置,飛機將會熔化。所以,在太空梭的外表覆蓋了一層大小形狀不同的黑色光亮的硅酸鹽纖維瓷片,這些瓷片的隔熱性能非常好,可以保證熱量不被傳導到飛行器上。太空梭是迄今為止人類所製造的最復雜、最尖端的運載工具。它龐大而精密的系統由數百萬個零部件組成,其中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太空梭毀滅。兩架失事的太空梭,一個是因為小小的密封圈發生泄漏,在起飛後不久發生了爆炸;一個是因為瓷片脫落擊壞身,在重返大氣層時發生機身解體。兩次事故使十幾名宇航員壯烈犧牲。人們在感激這些勇士,震驚這種災難的同時,仍然會對科學事業充滿不懈的激情。
目前只有美國擁有太空梭,但由這些太空梭所進行偉大事業,使人類對科學的認識產生了突飛猛進的作用。
太空梭是世界上唯一的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器。70-80年代,美國、蘇聯、法國和日本等國相繼開始研製太空梭,但由於技術和資金等原因,到目前只有美國研製的太空梭投入使用。太空梭用途廣泛,可進行空間交會、對接、停靠、空間科學實驗、發射回收或檢修衛星。它曾在空間捕獲一顆未能進入同步貴道的國際通信衛星6號,進行修理後,又把它送入同步軌道。它還發射過並三次整修哈勃空間望遠鏡。太空梭通常可乘7人,飛行時間一般在2周以下,最長可達28天。
目前太空梭的主要任務是向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和各種建設用部件和補養。美國原設想使用可多次重復使用的太空梭可以節約花費。但結果全然不同,每架太空梭的研製費非常高,最新的奮進號研製費達20億美元,而且每次發射費用1億多美元。因此至今只做了6架太空梭,其中一架企業號為樣機,另外有五架工作機,分別是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阿特蘭蒂斯號和奮進號。太空梭的可靠性還是非常高,自1986年1月挑戰者號發射失敗後一直到2002年4月為止已成功飛行過110次。
⑶ 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發射失敗,宇航員是怎樣從5萬米高空逃生的
根據新聞消息稱俄國航天員阿列克謝·奧夫奇寧和美國航天員尼克·黑格的聯盟MS-10飛船,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後約119秒後,火箭第一級分離,位於火箭頂端的整流罩被拋下,然而火箭第二級的發動機突然關閉,最後導致飛船載人艙艙與火箭緊急分離,兩位航天員在第一時間採取緊急措施,拋出降落傘著陸,可以說這次的完全逃脫都是依靠他們的反應能力及宇航服中降落傘及時打開。最終鑒定航天員狀態良好,目前已被送往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然後就是在發射階段,此時飛船受到的最大威脅來自火箭,如果其在發射台起火爆炸、起飛後姿態失控,都會危及航天員生命。細心人可能會注意,發射載人飛船時,火箭頂端有個像天線一樣的裝置,它就是航天員的另一個「生命通道」——逃逸塔。
這次發生的聯盟MS-10飛船事件然後人員安然無恙了,另一方面卻讓航天界受驚不小。對此事俄羅斯方面正在組建委員會調查事故原因,並宣布暫停所有載人航天飛行。
⑷ 神舟飛船與俄羅斯聯盟號飛船有多大技術差距
中國的「神舟」與俄羅斯的「聯盟」飛船哪個更好呢?
據英國廣播公司援引俄羅斯飛船建造技術副主任格里戈里耶夫的話說,雖然俄羅斯航天部門與中國有關科研部門進行了長期的合作,但是幾乎所有的技術設備都是中國自己造的。
作為俄羅斯飛船製造商的專家,格里戈里耶夫說:「中國利用了我們的經驗,但是他們卻沒有盲目地模仿我們的技術。」他說,中國在為這次載人航天做准備時,尊重了同樣的原則:就是所有技術設備必須由中國自己製造的。據他透露,俄羅斯航天部門曾經在1995年提議向中國出售俄國"聯盟"號宇宙飛船的比例模型,但是,中國方面不為所動,最終中國航天部門僅僅購買了俄羅斯的著陸艙。格里戈里耶夫說:「以我們的著陸艙作為基礎,中國製造了他們自己的著陸艙。」他說,中國的「神舟」號飛船並不同於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盡管俄羅斯專家對中國在太空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施加了一些影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自己開發了它的太空計劃。
從飛船的外觀來看,中國首次載人宇宙飛行所使用的「神舟」號系統看起來與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系統相似。顯而易見,中國的載人飛船吸納了俄羅斯飛船的一些設計,但是實際上中國所使用的系統並不是俄羅斯系統的翻版,兩船之間除了外形相似外幾乎完全不同!相反,在某些方面,「神舟」所使用的技術還優於「聯盟號」號。事實上,中國為這次宇航任務自行設計和建造了火箭和飛船的很多重要部分!包括重要的著陸艙。用青出於藍勝於藍的道理講中國的神舟比俄羅斯聯盟飛船更強大。
據信,俄太空機構的官員曾經要求中國邀請他們參加「神舟」號飛船的飛天儀式,但中國方面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從神七的發射到太空行走再到平安返回,結果無疑是圓滿成功的。盡管行走時突然出現的火警使人擔憂,那隻是感應器的錯誤報警而已。再加上翟志剛在進入太空前一時打不開艙蓋,盡管增加了人們的緊張氣氛,但順利出艙比什麼都重要。
在世界宇航史上,1965年3月18日,蘇聯飛船載著宇航員阿列克塞·列昂諾夫第一次出艙進入太空,同年6月5日,美國飛船載著宇航員愛德華·懷特也實現了太空行走。但中國神舟的發展速度超過了當年的美蘇,從首次發射載人飛船到宇航員太空行走,中國只用了五年。神舟發射頻率高的背後是對神舟飛船的技術自信。
值得提醒的是,美俄的空間站早已投入使用,中國的神舟只是相對簡單的太空行走!與這些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是後來者,才開始邁出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保持清醒地頭腦去了解中國與美國及俄羅斯的差距,對我們的快速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
不管怎麼說,中國神舟飛船載著宇航員成功太空行走表明,中國成了除美國和俄羅斯以外第三個具有技術能力使宇航員出艙進入宇宙的國家,這將為中國建立太空站奠定了基礎,是中國實施航天計劃的重要里程碑。
⑸ 「禮炮號」「聯盟號」和「進步號」三者有著怎樣的關系
「禮炮號」在太空長期運行時,航天員的更換和所需消耗物資的補充分別由「聯盟號」和「進步號」天地往返運輸器承擔,因此,「禮炮號」的對的更換和所需消耗物資的補充分別由接艙是供「禮炮號」與「聯盟號」和「進步號」在太空對接時用的,也是航天員進出空間站的出入口。如「禮炮6號」的對接艙設有兩個對介面,既可同時與兩艘「聯盟號」飛船對接,也可用一個介面同「聯盟號」對接;另一個供停靠「進步號」飛船用。「進步號」無人運貨飛船是專為空間站運轉貨物而研製的,實為「聯盟號」飛船的改型,長8米,直徑2.2米,由運貨艙、燃料艙和工作艙三部分組成,一次能運貨2.3噸,包括燃料、食品、水和氧氣等必需品。當「進步號」升空與空間站對接後,自動將貨物卸下,並裝上空間站不再需用的物品然後自動脫離空間站,其中運貨艙與燃料艙在進入大氣層後燒毀,只保留工作站繼續留在空間。
⑹ 聯盟1號飛船是怎樣失事的
1967年4月3日,原蘇聯第一艘載人的聯盟號飛船順利發射,而且完成了第13圈的軌道飛行,飛船宇航員向地面報告工作順利。在飛到第18圈時,操縱和穩定飛船明顯發生了困難,即在從地面起飛26小時45分後,航天員開始做再入大氣層的定向操縱和啟動反推火箭的時候。事故發生了……當飛船以644千米/時的速度撞到地面時,宇航員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上校當即死亡。
可以這樣設想:由於軌道機動或者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出現的旋轉,使回收降落傘的吊傘索纏在一起,因而在打開降落傘時不能展開,降落傘變成了一條「飄帶」,造成了悲劇的發生。
「聯盟1號」在發射前曾使用計算機有系統地檢查了火箭的每一個部件。為謹慎起見,第一次飛行只選了1名宇航員,他就是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他是蘇聯宇航員中技術最好的人之一,也是第一個2次進入外層空間的人,可是在這第二次飛行即將結束時,他卻喪了命。
聯盟1-8號——第一個宇宙空間站的建立
「聯盟1號」失事使蘇聯的載人宇航推遲了18個月,直到1968年10月26日蘇聯才發射了1艘新的「聯盟號」飛船。
「聯盟3號」宇宙飛船由宇航員別列戈沃伊駕駛在軌道上飛行了4個晝夜,然後平安返回地球。在這次飛行中,別列戈沃伊取得的最大成績是在空間軌道,試圖和1架無人駕駛的「聯盟2號」飛船對接。別列戈沃伊讓他的飛船和「聯盟2號」自動接近到相距200米處,然後改用手動操縱系統,使2個飛船靠近到僅數米的距離。
蘇聯的第一次飛船對接是在1969年1月完成的。弗拉基米爾·沙塔洛夫駕駛的「聯盟4號」飛船同「聯盟5號」飛船實行了接近和對接。
「聯盟5號」上的宇航員阿列克謝·葉利謝耶夫和葉夫根尼·赫魯諾夫穿上宇宙服進入了「聯盟4號」。蘇聯人把對接後的組合飛船稱為「世界上第一個宇宙空間站」。
1969年10月11日、12日、13日,蘇聯接連3天發射了「聯盟6號」、「聯盟7號」和「聯盟8號」3艘飛船,在軌道上進行了廣泛的科學考察,其中包括在真空和失重情況下進行金屬焊接的操作試驗。此外,這3艘飛船還實行了協調動作的編隊飛行。這3艘飛船的發射傾角是一樣的,它表明它們是從同一個地點接連3天發射的,這在當時,是在空間技術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
蘇聯頻繁發射「聯盟號」宇宙飛船的時候,正是美國實現「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時候。可以明顯感到,蘇聯正致力於建立太空實驗站的試驗,太空站的問世已為期不遠了。
⑺ 航天員要具備什麼條件呢
1、年輕:年輕是成為宇航員的首要條件。盡管宇航員50多歲照樣飛天,但是歐洲航天局只會接受年齡在27歲至37歲之間的申請者。
2、科學頭腦:宇航員候選人須擁有大學學歷,而且必須是工程學、理科、醫學或數學專業的大學學歷。候選人還必須能講英語(太空之旅的主要語言),會講俄語則會讓候選人多一個優勢。
3、耐心: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航天夢想之前,宇航員最少也要等上五年時間。
4、勇敢:在人類征服太空的征程中,先後發生過兩次太空梭災難,其他類型的事故同樣不勝枚舉。
5、團隊精神:宇航員長期面對的是:由任務控制人員、科學家、工程師和相關官員組成的300人任務小組。任何自視清高、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都不是航天局招募的對象。
6、准備過一種陌生的生活:在短期的太空梭飛行任務中,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只作短暫休息。宇航員必須調整心態,對陌生的生活環境做好心理准備。失重是最奇怪的感覺,不過,三四天後就要習以為常。
7、過硬的心理素質:宇航員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太空中的表現。連宇航員的重要素質之一是能夠直面挫折,挫折或是由自身所犯錯誤導致的,或是由不受控制的外部環境導致。
(7)俄羅斯聯盟者號怎麼駕駛擴展閱讀:
載人航天活動對於航天員的生理和心理均有嚴格的要求。航天醫學專家根據航天任務及其對各類航天員不同的要求,制定相應的選拔項目、內容和標准化。
一般包括基本資格審查、臨床醫學檢查、生理機能選拔、心理選拔、特殊環境因素耐力和適應性選拔等。航天員的選擇標准和條件在各個國家基本相同,特別是身體素質的要求是一樣的。
美、蘇早期航天員的選拔標准和方法有許多共同點;航天員均選自殲擊機飛行員;航天員的選拔均以飛行員選拔為基礎;所規定的選拔項目幾乎相同。
⑻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
2001年3月24日 中新社
中新網北京3月23日消息:空間站是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適於人類長期工作、生活的大型航天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是歷史上的第9座空間站,也是迄今為止體積最大、應用技術最先進、設施最完善、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空間站。
1986年2月,由工作艙、過渡艙、服務艙組成的「和平號」空間站基礎構件進入太空。此後,基礎構件先後與5個太空艙成功對接。1987年,「和平」號空間站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建成後的「和平」號體積約400立方米,重約137噸,其中科研儀器重11.5噸。
「和平」號空間站採用積木式構造,由多艙段空間交會對接後組成。其核心艙有6個對介面,用來與實驗艙和「聯盟」號飛船及「進步」號貨艙對接。它是一個艙段式結構,總長13.13米,最大直徑4.2米,總重20.4噸,由4個基本部分組成:球形增壓轉移艙,直徑2.2米,上面裝5個直均為0.8米的對接窗口,徑向1個,側部對稱安裝;增壓工作艙,這是空間站的主體總米,長為7.67米,兩個柱形段的直徑分別為2.9和4.2米;不增壓服務動力艙,位於空間站尾部,長2.26米,直徑4.2米,除裝有主動機(推力2乘2940牛)和推進劑外,還裝有對接天線、探照燈、無線電通信天線等;增壓轉移對接器,它長1.67米,直徑2米,位於服務動力艙中央,提供第6個對接通道。
15年來,「和平」號先後接待了包括阿富汗、奧地利、保加利亞、法國、德國、日本、敘利亞、英國和美國等十幾個國家24個乘務組的62位科學家,取得了一大批空間科研成果。特別是俄羅斯宇航員瓦列里·波利雅科夫博士從1994年1月8日至1995年3月在「和平」號上從事研究,一舉創造了在宇宙空間連續停留14個月的世界航天紀錄。
「和平號」空間站大事記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5日23:21 新浪科技
1996年2月20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升空10周年。10年來,空間站繞地球飛行57157圈,行程近25億公里,先後接待了各種飛船78艘。進入空間站的有59人次,其中,航天員波利亞科夫累計在太空飛行679天,最長的一次是438天。
2月21日,俄羅斯聯盟TM23號飛船載著奧努夫連科和烏薩切夫飛往和平號,以接替在那裡的吉真科、阿夫傑耶夫和賴特。5名航天員在站上工作一周後,原在站上的3名航天員於2
9日乘聯盟TM22號飛船返回地面。
3月22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6人升空,6人中有2名是女性,其中一名為53歲的香農·露西德。23日實現了與和平號的第三次對接。對接後,露西德前往和平號,成為美國第一位進駐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女航天員。另外,太空梭將1噸重的水、科學設備運進和平號,美國、俄羅斯航天員還交換了紀念品。3月29日,太空梭與和平號脫離,31日返回地面。這是美國太空梭的第76次飛行。
4月23日,俄羅斯用質子號火箭將和平號空間站最後一個艙段-自然艙發射入軌。26日與和平號對接成功,從而完成了和平號的全部建造工作,該艙主要任務是對地觀測。至此,和平號上已對接了量子1號、量子2號、晶體號、光譜號、自然號等艙段,另有聯盟TM23號飛船與之對接,總重量為120多噸,可用空間近400立方米。
8月17日,俄羅斯首次用聯盟Y火箭發射聯盟TM24號載人飛船成功。19日飛船與和平號對接,俄羅斯航天員科爾尊、卡列里及法國女航天員安德烈-德埃進入和平號,與奧努夫連科、烏薩切夫和露西德會合。9月2日,奧、烏和安乘聯盟TM23號返回。
9月16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6人上天。18日實現了與和平號第四次對接,把美國的布萊赫送往和平號,同時,把女航天員露西德接回。23日太空梭同和平號脫離對接。26日,太空梭返回地面。露西德在太空生活了188天,打破了俄羅斯康達科娃創造的女性在太空飛行的最高記錄。這是美國太空梭的第79次飛行。
1997年1月12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6人升空。其中一人為布來赫的替換者利寧格爾。15日太空梭與和平號實現第五次對接,19日太空梭脫離和平號返回,同時接回在太空飛行了128天的布萊赫。22日太空梭返回。這是美國太空梭第81次飛行。
2月10日,俄羅斯聯盟TM25號飛船載兩名俄羅斯航天員齊布列耶夫和拉佐特金及一名美國航天員利寧格爾升空。12日因自動對接系統出現故障,航天員採用手動方式與和平號對接。
2月23日,和平號上的兩台基本電解生氧裝置連續出現故障,站上的3名航天員改為使用高氯酸鋰裝置來生產氧。航天員拉佐特金在量子1號艙內制氧時,制氧設備突然破裂,引起火災,明火燃燒了90秒,煙霧彌漫到整個空間站,航天員們都帶上了防毒面具,濃煙持續了5-7分鍾。幸好站上的空氣過濾系統性能良好,沒有給航天員造成更大危害。
4月6日,俄羅斯進步M34號貨船升空。8日與和平號對接,為和平號送去了3個滅火器、電解生氧備件、燃料和生活用品。6月25日,進行了進步M34號例行的重新對接試驗,俄航天員齊布利耶夫用遙控方式引導飛船與和平號對接時,飛船與和平號光譜艙發生了碰撞事故,把艙體靠近散熱器處撞了一個300平方毫米的孔,並使兩塊太陽能帆板偏轉了角度,造成空間站電力減少一半。
4月29日,俄羅斯的齊布利耶夫和美國的利寧格爾進行了首次俄、美航天員聯合太空行走,兩人在和平號艙外工作了4小時57分,進行空間站組裝與操作演練。
5月15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7人升空。16日與和平號實現第六次對接,把美國航天員福爾勒送上和平號替換利寧格爾,並為和平號帶去了1.8噸補給,包括一台氧氣發生器和修理工具。21日與和平號分離,24日利寧格爾隨機返回地面。這是美國太空梭第84次飛行。
7月18日,俄羅斯和平號上的一航天員意外地損壞了和平號上的制導系統,致使太陽帆板偏離太陽,再次造成斷電事故。為此,地面人員決定停止此次的出艙修復光譜艙的工作,這項工作改由下一批航天員完成。
8月5日,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的一台供氧電子系統又發生故障。和平號上共有兩個供氧電子系統,其中的一個早已因電能不夠而關閉。
同日,俄羅斯發射聯盟TM26號載人飛船升空。7日,以手動方式與和平號對接,進站的索洛維約夫和維諾格拉多夫同站上的3名航天員會合,他們將替換齊布利耶夫和拉佐特金。9月6日,索洛維約夫和福爾勒進入太空工作了6個小時,他們發現被進步號貨船撞過的光譜艙雖表面撞擊嚴重,但整個光譜艙殼體完好無損。為確保光譜艙的能源,他們還調整了太陽帆板的朝向。此次是世界第200次載人航天飛行。
9月26日,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7人升空,將美國航天員沃爾夫送上和平號,替換在和平號上的福爾勒。27日與和平號實現第七次對接,並送去一台計算機和4噸用於修補和平號的材料。10月3日,太空梭與和平號分離,在和平號上工作了4個半月的福爾勒也同機返回。這是美國太空梭第87次飛行。
11月6日,俄羅斯索洛維約夫和維格拉多夫再次到和平號艙外行走,安裝一塊新的太陽能帆板,以代替被進步號貨船撞壞的帆板,他們在太空先後用去了6小時17分鍾。入艙時,又發現量子2號過渡艙漏氣。
12月20日,俄羅斯進步M37號貨運飛船升空,22日與和平號空間上對接,為和平號運去給養、9條蠑螈和120隻蝸牛,用來做太空失重試驗。
1998年1月23日,美國奮進號太空梭載7人升空,執行第八次太空梭與和平號對接任務。同機到達的托馬斯進站替換了沃爾夫,沃爾夫隨奮進號返回。這是美國太空梭第89次飛行。
3月14日,俄羅斯進步M38號貨運飛船升空,17日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除送去給養外,還有一台新的外置發動機,以替換已超期服役的舊發動機。
5月15日,俄羅斯進步M39號貨運飛船升空,17日與和平號對接。
6月2日,美國發現號太空梭載6人升空,其中一名為俄羅斯航天員柳明。4日與和平號對接,這是美國太空梭與和平號的第九次對接。主要任務是接回在和平號上工作的美國航天員托馬斯,同時還試驗阿爾法空間站新燃料箱,施放有中國人參加的阿爾法頻譜儀,在太空第一次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這是美國太空梭的第91次飛行。
8月13日,俄羅斯聯盟TM28號飛船載3人升空,15日飛船與和平號對接。航天員為巴塔卡爾,阿夫傑耶夫和巴圖林,巴圖林是俄羅斯首位進入太空的政府官員,他曾擔任過葉利欽總統的國防助理。25日巴圖林同已在站上的馬薩巴耶夫、布林達一同乘TM28號飛船返回。
10月25日,俄羅斯進步M40號貨運飛船升空。
1999年2月22日,「和平」號空間站27號機組人員成功接駁「和平」號空間站。此前,2月20日,「和平」號空間站27號機組人員成功地發射了「聯盟」TM-29號宇宙飛船並抵達「和平」號空間站。27號機組人員計劃在空間站上停留六個月,機組人員包括俄羅斯的阿凡納西耶夫(Afannassiyev)、法國的海格納(Haignere)以及貝拉和帕達卡,後兩人將於3月初返回地面。
1999年2月27日,一半的「和平」號空間站26號機組人員與貝拉一起乘「聯盟TM-28」號飛船脫離空間站,並於1999年2月28日在哈薩克著陸。阿維代耶夫與「和平」號的27號機組人員阿凡納西耶夫和海格奈爾一起仍留在空間站。
1999年8月27日,「和平」號27號機組的阿凡納西耶夫、阿維代耶夫和法國人海格奈爾乘「聯盟TM-29」號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脫離,並於8月28日格林尼治時間0時35分在哈薩克的Baikonur市60公里遠的Chapayenka附近著陸。「進步M-42」號貨運飛船仍與「和平」號空間站前端軸向對接。2000年2月2日,「進步M-42」號飛船脫離空間站,重返大氣層自毀。
2000年2月1日,俄羅斯發射了「進步M1-1」號貨運飛船為「和平」號機組人員提供支援,這些宇航員將在「聯盟TM」號上執行一次為期45至72天的任務。「進步」號於2月3日與「和平」號對接。這艘送貨飛船的裝載的主要物資是氮/氧和燃料供應。俄羅斯將「和平」號重新推進到350公里的高空軌道上。已經與「和平」號進行軸向對接的「進步M-42」號飛船於2月2日與空間站脫開,然後重返大氣層自毀。
2000年4月6日,「聯盟」TM-30號宇宙飛船將「和平」號空間站28組組員送至空間站,並與「和平」號空間站手動對接。
2000年4月25日,「進步」M1-2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對「和平」號空間站28組組員進行支援,該組人員將在空間站上生活45-72天。「進步」M1-2號貨運飛船於4月28日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它主要提供油料、氮氣/氧氣補給和食物。此前,「進步」M1-1號貨運飛船已經於4月26日與「和平」號空間站脫離,並於三小時後重返大氣層自毀。
2000年4月28日,「進步」M1-2號貨運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並於10月15日脫離空間站,在紐西蘭上空重返大氣層自毀,該船主要負責為「進步」M-43號貨運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作準備。
2000年6月16日,「和平」號空間站28組組員安全降落在哈薩克阿卡利克東南四十五公里處。
2000年10月16日,「進步」M-43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准備提升「和平」號空間站的軌道高度;10月21日,貨運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尾端接駁埠相接。
2001年1月24日,「進步」M1-5號油船發射升空,並於1月27日從尾端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該船將在3月初協助「和平」號空間站墜落。
2001年1月25日,「進步」M-43號貨運飛船從尾端與「和平」號空間站脫離,並於1月29日重返大氣層自毀。
⑼ 蘇聯宇航員弗拉迪米爾 科馬洛夫的個人簡介
科馬洛夫資料:
前蘇聯著名宇航員弗拉迪米爾·科馬洛夫,1967年8月23日一個人駕駛「聯盟一號」宇宙飛船,經過一天一宿的太空飛行之後,圓滿完成了任務,勝利返航。
��此刻全國的電視觀眾都在收看宇宙飛船的返航實況。科馬洛夫的母親、妻子女兒和幾千名各界人士,也都在飛船著陸基地等待迎接這位航天勇士。但是當宇宙飛船返回大氣層後,需要打開降落傘以減慢飛船速度時,科馬洛夫突然發現無論用什麼辦法也打不開降落傘了。
��面對這一突發的惡性事故,地面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焦灼異常,他們採取了一切可能的救助措施,想幫助他排除故障,但都無濟於事。
��地面指揮中心馬上向中央請示,中央領導研究後,同意向全國公民公布實況。當時最著名的播音員以沉重的語調宣布:「聯盟一號」宇宙飛船由於無法排除故障,不能減速,兩個小時後將在著陸基地附近墜毀,我們將目睹民族英雄科馬洛夫殉難。
��舉國上下都被這個消息震撼了,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的億萬顆心,無不焦慮地關注著科馬洛夫,關注著他的親人。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更是珍視這剩下的兩個小時,他們把科馬洛夫的親人請到指揮台,讓他們在最後的兩小時里和屏幕中的科馬洛夫在一起。指揮中心首長與科馬洛夫通話:「科馬洛夫同志,看見你的親人了嗎?請和他們講話。」科馬洛夫看見了老母,看見了妻子、女兒,他顯得很激動,但他還是控制住自己說:「首長,屬於我的時間不多了,我想先把這次飛行探險情況向您報告,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和科馬洛夫通話的首長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哽咽著說:「謝謝你,錄音已經准備好了,請講吧。」科馬洛夫點點頭開始了急促坦然的講述。因為他講述的內容關繫到國家機密,指揮中心暫時關掉了電視直播的錄音傳遞。全國電視觀眾只能通過屏幕觀看他無聲的形象。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科馬洛夫的生命也在分分秒秒中消逝。包括蘇聯最高領導人在內的億萬人的心,不由得加劇了跳動。人們的緊張情緒,已經超過了當年希特勒進攻蘇聯時的程度。而被舉國關注的科馬洛夫,卻目光泰然,就像坐在辦公室里正常工作一樣,神色是那樣認真,態度是那樣從容。匯報整整用了70分鍾。科馬洛夫匯報完了,打開聲音開關,國家領導人第一個接過話筒,他很想講得快點,好節約時間留給親屬,可他嗓子里彷彿塞著一團東西,怎麼也講不快。他說:「尊敬的弗拉迪米爾·科馬洛夫同志,我代表最高蘇維埃向你宣布——你蘇聯的英雄,人民的好兒子!人民永遠懷念你,廣袤的太空永遠記住你!你是人民的驕傲!科馬洛夫同志,你還有什麼要求請告訴我,我會幫你解決的。」
��科馬洛夫眼含熱淚:「謝謝!謝謝最高蘇維埃授予我這個光榮稱號!我是一名宇航員,為宇航事業獻身是神聖的,我無怨無悔!」
��領導人還能說什麼,他把話筒默默地遞給科馬洛夫的老母親。世上最殘酷的事情莫過於母親親眼看著自己的兒子死掉。此時科馬洛夫滿頭白發的母親心像刀扎似的疼痛:「兒子,我的兒子,你……」她有太多的話要說,卻不知先說什麼好。科馬洛夫臉上露出了笑容:「媽,您的圖像我在這里看得非常清楚,每一根白發都能看清,您能看清我嗎?」
��「能。看得很清,兒啊,媽媽一切都很好,你放心吧!」此時淚水已經把她的雙眼蒙住了。老太太把話筒交給兒媳婦——科馬洛夫的妻子。科馬洛夫給妻子送了一個調皮而又深情的飛吻。妻子抱著話筒剛說:「親愛的,我好想你!」就淚如雨下,再也說不出話來。
� 科馬洛夫也很動情,他穩定了一下情緒,然後脫下宇航服,又拿出一支金筆對妻子說:「親愛的,這支金筆隨我飛入太空,是我珍貴的東西,我用宇航服把它包好,待會兒的大爆炸,不會對它造成損傷的。請你把它轉贈給你未來的丈夫。我想我不會下地獄,我會在天堂里祝你們幸福。」如泣如訴的語調,飽含了科馬洛夫對妻子的愛,對生活的愛,屏幕前的人全落淚了。
� 科馬洛夫的女兒接過話筒:「爸爸!我的好爸爸!」孩子已泣不成聲。看到12歲的女兒,科馬洛夫的眼睛裡驟然飄過一層陰雲:「女兒,你不要哭。」「我不哭,爸爸。你是蘇聯英雄。我只想告訴你,英雄的女兒,是會像英雄那樣生活的!」
��堅強的科馬洛夫這時禁不住落淚了:「好孩子,記住這一天,以後每年的這日子,到墳前獻一朵花,和爸爸談談學習情況。好女兒,爸爸就要走了,告訴爸爸你長大了干什麼?」
��「像爸爸一樣,當宇航員!」
��科馬洛夫又一次落淚了:「你真好,可是我要告訴你,也告訴全國的小朋友,請你們學習時,認真對待每一個小數點,每一個標點符號。『聯盟一號』今天發生的一切,就因為地面檢查時,忽略了一個小數點,這場悲劇,也可以叫做對一個小數點的疏忽。同學們記住它吧!」
��科馬洛夫講到這里,看了看錶還有7分鍾。他毅然和女兒揮揮手,面向全國的電視觀眾:「同胞們,請允許我在這茫茫太空中與你們告別……再見了!」
��科馬洛夫這時太激動了:「謝謝啦!全國全世界的同胞們,我也愛你們!正因為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愛,上帝才這樣愛我,讓我從千萬里的高空飛向大地,在火與光的歌聲里獲得新生。同胞們,請與我一起喊——人民萬歲!科學萬歲!」
��科馬洛夫向人們親切地揮著手:「我已經看見大地了,大地很美。如果上帝讓我轉世投胎,我還要當宇航員,我和女兒一起重上太空。因為太空很有意思,很好玩。真的,太空很好玩……」轟隆——一聲爆炸,整個蘇聯一片寂靜。人們紛紛走上街頭,向著飛船墜毀的方向默默地哀悼,哀悼……
國際空間站的資料:
國際空間站,又名「阿爾法」空間站,它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洲航天局的11個成員國共16個國家聯手籌建,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由多國合作建造的最大的空間工程。
國際空間站的結構非常復雜、體積龐大,預計投資總額將超過630億美元,計劃在2004年建成,完工後由6個實驗艙、一個居住艙、兩個連接艙、服務系統及運輸系統等組成,是一個長88米,重約430噸的龐然大物。
國際空間站可為21世紀的太空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研究場所,一個長期運行的在軌實驗室。世界各地的生物、化學、物理以及其他學科的研究將在6個實驗艙中進行,這些實驗艙不僅可為地球上的科學、工業和醫葯帶來持續的效益,而且將開啟未來人類進一步探索太陽系之門。
⑽ 俄羅斯聯盟號運載火箭的主要參數
燃料
所有火箭發動機均使用液態氧/煤油
性能
聯盟號火箭系列中最大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8.2t,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4.8t,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2.4t。
近地軌道有效載荷:6855千克
長度:45.2米;49.5米,加裝聯盟-TM逃逸塔
中心直徑:3米
發射質量:303000千克
推進器
第1級捆綁式助推器:RD-107(4)
第2級:RD-108(1)
第3級:RD-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