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羅斯與歐洲的關系是怎麼樣的詳解俄羅斯與歐洲的關系-趣歷史網
俄羅斯與歐洲的關系是怎麼樣的?俄羅斯與歐洲的關系無論從歷史還從現在來看,都不是很融洽。因為俄羅斯歷來都不被認為是正統的歐洲國家,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普京是首位在德國聯邦議會發表演講的俄羅斯領導人。2001年9月,他在這場講話中勾勒出俄羅斯的歐洲命運願景,並說,歐洲文化「一直都是我們共同的財富」。德國議員為他歡呼、不停鼓掌,他們對普京能夠如此流利地說德語驚奇不已。當時,正值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執政時期,他是著名的「親俄派」。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稱,施羅德在1998年至2005年任職期間,似乎竭力打造德俄友好夥伴關系,積極與普京發展私交。
施羅德曾公開將普京稱作「完美的民主人士」,並淡化「俄在車臣發動的戰爭」。2005年秋天,施羅德與普京簽署從俄羅斯經波羅的海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的「北溪」管道協議。一周之後,施羅德卸任總理職務,在一個月之後成為「北溪」項目聯營體董事會主席。英國與俄羅斯的關系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一直不順,尤其是俄羅斯前情報官員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2007年在英國遭毒殺事件讓兩國關系更加惡化。
4年後,英國時任首相卡梅倫訪問俄羅斯,先後會晤俄羅斯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與總理普京,希望利用此行在普京可能重登總統寶座前強化英俄政商聯系。不過當時BBC說,不到24小時的訪問不足以使兩國關系回暖融洽,畢竟4年多以來,普京從未與英國部長級官員有任何接觸。歐洲主要國家與俄羅斯磕磕絆絆維持關系,直到2014年。《外交政策》稱,從那時起,一切都變了。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後,默克爾帶領歐盟對俄採取強硬措施,並實施經濟制裁,甚至曾支持德俄構建「特殊關系」的德國商界也支持默克爾的立場。
與俄羅斯有著傳統歷史友誼的法國也不例外。2003年,這兩個國家共同反對美國出兵伊拉克讓它們走近,直至2012年法國前總統奧朗德上台後,雙方因敘利亞等問題疏遠。烏克蘭危機後,法國取消了與俄羅斯一項巨大的武器交易,強烈支持對俄制裁。克里米亞問題成為俄歐關系的第二個轉折點。
俄歐關系惡化,也讓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將歐洲視為敵人。曾經,大約是從2007年起,俄羅斯國內一些政治人物支持俄羅斯加入歐盟,義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和施羅德據稱對此也表示支持。2013年,1/3的俄羅斯人表示希望加入歐盟,超半數人認為,歐盟對俄友好。時間來到2017年12月,列瓦達中心民調顯示,66%的俄羅斯人將歐盟視為主要敵人之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㈡ 默克爾離任前為什麼沒有訪問中國
摘要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美國從中挑撥的影響,歐盟各國和俄羅斯的關系始終處於冰點狀態,這也極大地影響了雙方本應該開展的多項合作。但是這些年來,也有一些對俄羅斯有正確認識的歐盟領導人存在。
㈢ 默克爾怎麼老愛來我國啊,煩
國事訪問嘛,中德多多合作也是好事,這也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
㈣ 那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什麼參歡的趣事呀
安格拉·多羅特婭·默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1954年7月17日-),德國女政.治家,現任德國總.理(The Chancellor of Germany)、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Deutschlands 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主.席。
准備早飯
默克爾起床後的頭等大事,是給丈夫阿希姆·紹爾准備早餐,好讓他在出門前有美味可口的食物填飽肚子。
「准備早餐這件事」,是默克爾2011年7月在從奈及利亞飛往柏林的飛機上講的。在與奈及利亞總統古德勒克·喬納森的一次午餐中,默克爾問他會不會自己在家做飯。喬納森身為堂堂大總統,一個徹頭徹尾的大男人,怎麼會干做飯這種事?但默克爾卻說,她很喜歡烹飪,甚至會為她的丈夫准備早餐。喬納森聽後起身舉杯,說:「奈及利亞女性應當以德國總.理為榜樣,每天清晨為自己的丈夫准備早飯。」
大笑與嘲笑
默克爾的笑肌並不發達,很少在公.眾面前大笑,但並不意味著她私下裡沒有開懷大笑的時候,甚至有些時候,她會笑得前仰後合,眼淚都會流.出來。
一次,默克爾結束對立陶宛的訪問,乘專機回國。在飛機上,她抑制不住地哈哈大笑。由於笑得太厲害,她幾乎說不出話來。默克爾兩眼淚光閃爍,整個人都在顫.抖。她想接著往下說,但她的話很快就被笑聲掩蓋。
默克爾之所以笑得這么厲害,是因為她跟隨從的記者們講起了自己在立陶宛訪問時聽到的一個故事:白俄羅斯正在靠近立陶宛邊境的地方修建一座核.電站,立陶宛民眾非常擔心核污染問題。有一天,立陶宛總.理庫比柳斯和家人一起打扮成遊客模樣,騎著自行車,准備到核.電站一探究竟,結果被白俄羅斯警.察連車帶人一起扣.押。
故事還沒講完,默克爾已經笑得快岔氣了。她充滿活力,性格開朗,大多數時候總是非常開心。她時常能在小事中發現樂趣,尤其是身邊容易出錯的小事。
穩定情緒
默克爾平時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她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她從不會大發雷霆,她表達氣憤的方式就是冷淡。
一次會.議中,默克爾對一些數字和事實不甚了解,於是向一位官.員請教,但官.員不著邊際的回答讓默克爾很不滿意。「真是一番了不起的評論。」默克爾對那名官.員說,臉上掛著嘲笑的表情,語氣中盡是諷刺。官.員的臉先紅後白,剩下的時間他一直一臉死灰地呆坐在那裡。會.議結束後,默克爾走向官.員,對他說:「你回答得沒錯,只是對我毫無幫助。」說話時,她的表情溫和而友善,言語間充滿著安慰。這時,那位官.員才彷彿又活了過來。
作為一名政.治領.袖,默克爾可不想讓事情鬧得太僵。她知道什麼時候要給別人台階下,不能過於殘酷。
詞不達意
有時,默克爾會擺出一副非常難看的臉孔。奇怪的是,這種表情往往是在她被提問時出現。比如,當她被問到和美國或安哥拉總統的會面進行得如何,或是聯合政.府接下來的打算是什麼時,她的臉色看上去就會十分恐怖。她眯起雙眼,雙.唇緊閉,由於太過用.力而讓嘴唇顯得沒有一點血色。
然而等到回答問題時,默克爾的態度卻又變得非常友好,即便是遇到富有攻擊性的問題也不例外。她的面部表情總是很讓人費解,就像她的大腦和臉部動作無法很好協調一樣。她看起來似乎很可怕,但實際上卻一點兒也不可怕,非常友好。她自己也知道這點,被問及此事時,默克爾回答說:「這就是我原本的樣子。」
默克爾在講話方面也有著同樣的麻煩,她的言語總是無法正確傳達出她想表達的心情。作為一名基.督徒,默克爾說她得知恐怖主.義頭.目本·拉.丹的死訊時感到很高興。雖然「高興」這一輕描淡寫的詞根本不能表達她如釋重負的欣喜,但她也找不到其他詞來表達。一到抒發感情的時刻,默克爾就會遭遇這樣的尷尬。
㈤ 國際政壇上的歡喜冤家,默克爾和普京之間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關系
默克爾和普京做為兩個國家的領導人,他們代表的是自己國家的利益,只是因為默克爾和普京曾經有過相似的生活環境、相同的工作使命,並且語言交流暢通,所以兩人的私下關系應該不錯,但是這並不能改變他們彼此的立場,他們永遠都是將自己本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一、曾經相同的生活經歷、相同的工作使命、語言交流無障礙,默克爾和普京的私人關系應該不錯
雖然兩人的私下關系不錯,但是德國和俄羅斯之間還是存在許多矛盾的,德國是歐盟國家,也是北約國家,和俄羅斯在歷史上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就是如今在國際問題上仍然有許多不同的立場,但是他們做為兩個國家的領導人,首先考慮的問題就是本國的利益,所以雖然他倆的私人關系不錯,但是涉及到國家利益的時候,還是會各為其主據理力爭的。
㈥ 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第 12 次正式訪華之旅已經過去,其主要的目的是什麼
之前德國在國際關繫上,是一直緊跟美國腳步的,雖然算不上和中國作對但是對於中國的關系卻比俄羅斯好不到哪去,畢竟在製造業方面,當時的中國遠遠趕不上德國,但是現在風水輪流轉,中國進步的角度已經快威脅到了德國,但是德美等西方大國對於中國的制裁卻收效甚微,所以這個時候德國與中國交好也算是給自己留條後路。
最後,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戰證明了中國的實力。打了一年的貿易戰,中國和美國在經濟領域各有損失也各得到了利益,這就說明中國在外貿這一方面已經可以基本和美國抗衡了。而德國國內勞動力不足後勁太小,中國卻又很美好的未來,該如何選擇相信默克爾看得明白。德國只有充分利用中美較量的空間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㈦ 默克爾和普京就什麼問題會談
默克爾和普京就多個棘手問題舉行會談。
在談及敘利亞沖突時,默克爾強調首先應避免發生人道主義災難。普京敦促歐洲增加對敘人道主義援助,從而讓敘難民返回祖國。
對於伊朗問題,默克爾說,德國支持伊核問題全面協議,但對伊朗在葉門和敘利亞的活動以及彈道導彈計劃表示關切。普京表示,維持該協議對於增強國際安全至關重要。
默克爾17日曾說,她與普京的會晤只是一個工作會議,不會有特定的結果。
來源:新華網
㈧ 德國總理默克爾任期14年,卻訪華12次,這能說明中德關系非常友好嗎
德國一直算是美國的跟班小弟,因為一些利益的關系,在國際關繫上也從不和美國唱反調,而對於中國的態度比俄羅斯好不到哪去。其實,在國際中沒有真正的好與壞,只有國力的強與弱,只有你強了,才會有人去願意和你交朋友。這時的德國也是沒得選了,而中國的未來也是比較光明的,德國才願意和中國拉近關系。
而德國已經進入了資本慢增長狀態,而國內人口增加率更是負數,這使得德國發展的後勁不足,而中國蓬勃的人口紅利和科技發展速度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前德國非常需要中國的市場來恢復經濟;而中國也需要德國的技術,並且中國也需要德國參與中國的市場競爭,這不但可以促進自己的進步,也可以充分向世界證明中國市場。
㈨ 急求關於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政治經歷和現行對外政策方面的資料!!!!
看你的一及應該沒什麼分
一、 默克爾1954年7月出生於德國北部港口城市漢堡。出生6星期後,她隨身為路德教會牧師的父親遷往距柏林80公里的東德小鎮滕普林,並在那裡長大。默克爾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長女。
默克爾能說一口流利的俄語。14歲和15歲時,她曾參加過華沙條約組織國家奧林匹克數學競賽。1973年,憑著數學、科學和語言幾門功課的優異成績,默克爾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物理學。1986年她獲得萊比錫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她在原東德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中心從事科研工作,說一口流利的俄語。
丈夫低調
默克爾經歷過兩次婚姻。第一次結婚是在1977年,但婚姻僅維持了5年。不過,她一直保持了前夫的姓氏。1998年,她與現任丈夫、55歲的洪堡大學化學教授約阿希姆·紹爾結為伉儷。
在默克爾成為德國政壇矚目焦點之後,紹爾仍盡量保持低調。他拒絕接受媒體采訪,當他難得地出現在公眾場合時,人們看到的紹爾是一個少言寡語、不苟言笑甚至於近乎冷漠的人。
平步青雲
1989年,35歲的默克爾加入「民主覺醒」運動,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1990年,她隨該黨加入基督教民主聯盟。在時任基民盟領袖、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提攜下,默克爾先後出任德國青年婦女部長、環境部長、基民盟秘書長和副主席等職。同僚眼中,默克爾沉穩、務實、工作勤奮。
2000年基民盟陷入政治獻金丑聞,默克爾被推選為基民盟主席,成為該黨歷史上第一位擔任黨領袖的女性,也成為德國戰後首位女性大黨領袖。當時就有人猜測,默克爾可能會顯露鋒芒,爭奪總理職務。
2002年總理選舉,默克爾本想爭奪黨內總理候選人提名,但當她看到黨內很多人沒有準備好接受一位女性總理時,就主動「讓路」,由基民盟的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主席施托伊貝爾出面挑戰施羅德。這被認為是一招妙棋。因為,施托伊貝爾挑戰施羅德未果,也喪失了黨內領導地位,再無法與默克爾叫板。從此,默克爾確立了在黨內的絕對領導地位。
二、 默克爾上台後,其國內外政策會有微調,但不會大變。德國前總理科爾離任時當被問及其繼任者施羅德會採取何種政策時曾表示:「德國是一個無論在政治層面還是社會層面都實現了一定穩定的歐洲國家,大選對政黨來說就是如何維持富裕生活而制定遠景目標的競爭。根據各屆政府的政策不同,政府的具體做法可能會有微小調整,但導致內外路線大幅度搖擺及政治不穩定的可能性不大。」這也可以作為判斷默克爾政府今後政策走向的基準。
聯盟黨內一位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在評價施羅德的外交政策時曾說:「德國的傳統是推進超黨派外交。施羅德反對伊拉克戰爭,堅持歐盟的作用,這也是我們的意見。」所以盡管默克爾本人對美國的態度較為親密,但民意當前,況且在歐盟中與法國合作直接關繫到德國的國家利益,默克爾不會也不敢逆民意大幅度調整德國目前的對外政策。
至於國內政策,默克爾提出的進一步降低最低工資標准,提高稅收,修改《解聘保護法》以允許相關企業聘用新員工時不再提供解聘保護等等總體思路上和施羅德提出的《2010議程》相吻合,在一些德國經濟痼疾懸而難決之時,默克爾的主張能否開創一個新局面,人們仍需拭目以待。
㈩ 德法領導人為何先後訪俄羅斯
外媒5月20日報道稱,德國總理默克爾18日飛抵索契,欲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圍繞眾多問題進行會晤。她抵達普京官邸時,總理梅德韋傑夫恰好也在門口。
俄羅斯5月19日報道稱,普京送上一束白玫瑰,默克爾用德語道了聲早安。
見到梅德韋傑夫後,默克爾以「你好」來打招呼。她在門口停下,突然改用俄語跟二人交流起公事:「(新)政府已經在工作了?」在東德長大的默克爾能說一口不錯的俄語。
普京在一旁誇贊梅德韋傑夫:「總理剛完成組閣。」
法國官員說,下周訪問俄羅斯期間,馬克龍也將謀求凸顯與莫斯科的新共同點。總統府的一名助手說:「維持(伊朗核)協議符合我們的共同利益。」
另一名助手說:「促使我們攜起手來的共同憂慮是,我們願意避免地區局勢升級。」
普京顯然是在利用這個機會表明他是一個比特朗普更可靠的夥伴,後者對傳統盟友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態度。德國聯邦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諾貝特·勒特根說:「普京覺得自己是這種新形勢下的暫時贏家。他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好運氣。」
法國也希望馬克龍下周對俄羅斯的訪問預示兩國關系緩和。這位總統將於24日在聖彼得堡與普京舉行會談,並於次日參加該市年度國際經濟論壇的小組會議。一名高級外交官說,他熱切希望「表明我們(對敘利亞等有爭議的議題)持有堅定立場,但也尋求盡可能在所有領域深化關系」。
來源: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