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中東戰爭俄羅斯傷亡多少人

中東戰爭俄羅斯傷亡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08-12 12:31:13

『壹』 中東戰爭的歷次戰爭

中東戰爭(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中東,是西方國家對地中海東部與南部的稱呼。「中東戰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於巴勒斯坦土地極度不公平的分割,導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交戰,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占優勢,但是停火後以色列接受來自美國的大筆援助,以及阿拉伯軍團的英國指揮官指揮部隊撤離戰場,導致阿拉伯國家戰敗。
第二次中東戰爭:埃及國內革命後國有化蘇伊士運河引發利益沖突,最終英法以撤軍。
第三次中東戰爭:戈蘭高地的敘軍向以色列定居點開火,由此爆發沖突。以色列全面獲勝。
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和敘利亞企圖收復失地,對以色列發動進攻,阿拉伯國家先勝後敗。
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因為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裝暗殺,對黎巴嫩境內巴勒斯坦武裝發起進攻,這次戰爭是巴勒斯坦問題的延續,以色列最終單方面撤軍,第五次中東戰爭告終。 (亦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稱「獨立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的起因是,第一次中東戰爭開始前猶太人通過武力驅逐巴勒斯坦原住民,而且阿拉伯國家不滿聯合國對巴勒斯坦不平等的分割,且對巴勒斯坦人民權利的剝奪。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國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7個成員國)共集結軍隊4萬多人,主動向以色列發起侵略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戰爭一開始,以色列總兵力有3.4萬人,飛機33架,阿拉伯國家處於有利的地位,以色列軍隊節節敗退,以色列軍隊在特拉維夫南面拚命抵抗,才使戰情不致惡化。由於以色列建國時間過短,國家各職能機構並沒有完全正常運行,為爭取時間,以色列總理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班說:「以色列急需幾周的時間來重新組織和裝備軍隊」。5月17日,美國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操縱安理會命令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時阿拉伯聯軍已經佔領了以色列過半的領土。
以色列喘息甫定,開始大力擴充軍備。這時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立即發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動,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規的以色列國防軍(IDF),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猶太人捐贈的新型輕重武器,從美國、英國進口轟炸機,從法國引進坦克,從捷克獲得了大量輕武器、野戰炮、炸彈和炸葯。1948年7月9日阿拉伯聯軍再開攻擊,以為十天內就能結束戰爭,孰料戰爭一開始聯軍就陷於被動,已非吳下阿蒙的以色列一口氣奪取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再度命令雙方停火。
這時在軍事上已佔盡優勢的以色列軍隊針對埃軍的弱點,一口氣發動了約夫戰役、希拉姆戰役、霍雷夫戰役。12月23日,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開始向阿里什方向進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條羅馬時代的舊通道,可由比爾謝巴通往奧賈,埃軍萬萬沒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將這條舊通道大修成軍用道路,可通行裝甲戰車,沿這條古道包抄埃軍後方,埃軍大吃一驚,毫無抵抗,全面敗退。阿拉伯聯軍原本就是以埃軍為主力,埃軍一敗,聯軍更無鬥志,節節敗退,完全被趕出了巴勒斯坦。
埃及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於1949年2月24日在希臘的羅得島簽定停戰協定。根據協定,埃及承認除加沙地帶外,以色列佔有整個內格夫地區。邊界重鎮奧賈非軍事化,埃及在離奧賈14至17英里內不得設立陣地。
外約旦和以色列的停戰談判1949年3月2日也在羅得島開始,1949年4月3日,以色列、外約旦正式簽訂停戰協定,「阿拉伯軍團」在中部55英里長的戰線上平均後撤2英里,以色列承認外約旦與約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並。通過協定,以色列控制了越過卡梅爾山脈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戰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對特拉維夫和哈德臘東部沿海平原的軍事威脅。伊拉克拒絕和以色列談判,但表示遵守以約協定。以約停戰後,伊拉克軍隊即撤出巴勒斯坦。
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停戰協定於1949年3月23日簽定,協定規定以原來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之間的邊界線為分界線,雙方各建立非軍事區,以色列軍隊撤出黎巴嫩村莊。
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的停戰談判與1949年4月12日在邊界舉行,1949年7月20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
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以色列險勝,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這場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年,由於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以色列發動戰爭與埃及爭奪通行權。為了控制蒂朗海峽,以色列聯合運河原持有人英法兩國的軍隊向埃及發動進攻,意圖重新控制運河。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埃及的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防禦聯軍進攻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
1956年10月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埃及軍民奮起保衛塞得港。英法第一批傘兵著陸後,埃及當局通過設在各重要地點的廣播,迅速告訴居民敵軍降落的地點,埃及群眾立即集合起來,協助守軍消滅敵人。使英法軍隊始終沒能完全佔領塞得港,先頭部隊只進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英法的行為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後,於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軍也撤出埃及。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6天,地面戰斗40餘小時,傷亡300—400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傷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五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以色列雖然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亦稱六五戰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後,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聯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東城區舉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國民大會,確定組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裝力量「法塔赫」。從此,法塔赫為了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不斷的襲擊以色列,這支力量在六日戰爭前已初具規模,對以色列構成了威脅。所以,削弱阿拉伯聯盟的力量,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進而佔領巴勒斯坦,成為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原因。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裝力量總司令要求聯合國撤出在埃以邊境的觀察所駐扎的所有部隊。隨即,埃軍前出兵佔領一部分聯合國觀察所。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長通告所有聯合國部隊派遣國:聯合國部隊必須立即離開埃及和加沙地帶。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鎖西奈半島的堤藍海峽。1967年5月30日,約旦和埃及簽署了五年共同防禦條約。至此,埃約聯軍有機會在半小時內將以色列一分為二。
以色列軍隊首先攻擊,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戰機擔任本土防空任務後,以色列空軍其他戰機全部動員起來准備投入到對埃及、約旦和敘利亞軍事打擊當中。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把戰略縱深擴大了6.5萬平方公里,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以色列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以對抗繼續發展。埃海軍艦艇於1967年10月使用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並且派遣小股部隊對以色列進行襲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報復性戰略空襲。1970年8月停火。阿以雙方這兩年的戰斗被稱為「消耗戰」。雙方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武器裝備,為下次戰爭做准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 第四次中東戰爭(亦稱十月戰爭、齋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埃及和敘利亞的土地,將數百萬巴勒斯坦人民趕出家園,並佔領大片阿拉伯國家土地,阿拉伯國家為了收復失地,發動了這場戰爭。
1973年10月,埃、敘為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均派遣部隊或飛機參與作戰。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企圖收復全部戈蘭高地。埃、敘為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採取反復動員復員、進行軍事演習等多種欺騙措施並把開戰時間選定在伊斯蘭教齋月(穆斯林白天齋戒)和猶太教贖罪日(教徒當日齋戒,停止一般公務活動),隱蔽進攻企圖和進攻時機。以色列於1967年得到部分埃、敘部分領土後,擴大了防禦縱深,並在運河東岸構築巴列夫防線和在戈蘭高地構築防線,轉取守勢戰略。以軍自恃有強大的空軍、坦克部隊和偵察情報系統,過於麻痹,疏於戒備。直到開戰前數小時,以統帥部(總理G.梅厄、國防部長M.達揚等)仍認為埃、敘不敢發動進攻,在西奈半島只駐4個旅,在戈蘭高地只駐3個旅。
1973年10月6日14時,埃、敘使用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網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北線,敘3個步兵師當日突破以軍防線,7日,又投入2個裝甲師,進抵距以本土數公里的地區。西線,埃陸軍在海、空軍協同下強渡運河,第2集團軍3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團軍2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線,步兵攜帶反坦克導彈、火箭筒率先穿過以軍各支撐點間的空隙,擊毀大量以軍坦克,以軍的王牌裝甲旅更是被以逸待勞的埃及步兵殲滅;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時打開60條通道,架設浮橋12座,保障2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師等後續部隊渡河。海軍則同以軍艦艇進行海戰並用艦炮支援地面部隊進攻。首戰埃及軍隊獲得全勝。
1973年10月10日,埃軍初步達成作戰目標並按預定計劃停止大規模進攻,並改變計劃,想要和阿拉伯聯盟國家徹底鏟除以色列。以色列則在損失慘重、極為被動的情況下,迅速動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近40萬人,先以北線為重點,遏止敘軍進攻並實施局部反擊,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向敘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攻擊並空襲敘後方大城市。
1973年10月11日,以軍3個師轉入進攻,反攻至1967年停火線,形成威脅敘首都大馬士革之勢,並打擊了伊拉克、約旦的援敘部隊,奪得北線戰場主動權。繼之,以軍將重點轉向西線。埃軍眼看以色列大部隊闖入敘利亞,認為時機已到,於14日投入1000輛坦克對以展開總攻.以軍則投入800輛坦克,步、坦、炮協同作戰,並使用武裝直升機和其他飛機發射「小牛」、「百舌鳥」式空地導彈、「白星眼」式電視制導炸彈等,擊毀埃坦克250輛,迫使埃軍當日撤回進攻出發陣地。
1973年10月15日晚,以軍A.沙龍師向大苦湖地區埃第2、第3集團軍接合部穿插突擊,先頭部隊於16日晨在湖北側德維斯瓦附近渡河,摧毀若干埃防空導彈陣地,為空軍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架設浮橋後,又有2個師渡河,向南迂迴,發展進攻;23日進抵蘇伊士灣,佔領阿代比耶港,對蘇伊士城和埃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奪得西線戰場主動權,並以埃第3集團軍為籌碼,換取了北方戰線的緩和。
1973年10月24日,埃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調解下決議停戰。埃、敘同以分別於次年1月和5月簽署第1階段脫離軍事接觸協議。至此,埃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平條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
在這次戰爭中,埃、敘經過周密准備對以實施突襲和兩線夾擊,對以色列形成極大威脅。以軍動員快速,先北後西,重點用兵,化被動為主動,尤其向運河西岸的大縱深突擊,對於扭轉被動局面發揮了作用。雙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飛機、導彈等數量很大,埃、以於14日一天內共展開1800輛坦克的大會戰為戰爭史上所罕見。阿、以分別使用蘇、美當時的先進武器裝備和得到蘇、美戰略空運的及時補充並利用蘇、美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埃軍由薩姆-2、薩姆-3、薩姆-6、薩姆-7型導彈為主組成的防空體系,在戰爭初期掌握了戰場制空權,使以軍飛機數日內不敢進入運河空域;以軍則使用「響尾蛇」、「蜻蜓」等空空導彈和「加布里埃爾」艦艦導彈對付阿軍的飛機、艦艇。大規模電子對抗的展開使戰場情況更為復雜,作戰損耗加大。雙方飛機損失的約60%、艦艇損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毀坦克均為各種導彈所擊毀.在戰略指導與作戰上,廣泛利用電子技術和使用各種戰術導彈,是這次戰爭的突出特點。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國內強硬派再次抬頭,對阿拉伯國家的戒心大大加強。 (又稱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
巴勒斯坦人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於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並展開了同以色列的戰爭。巴解游擊隊的基地設在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主要設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1970年,巴解總部和所領導的游擊隊主力由約旦進駐黎巴嫩,後來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國內斗爭,扶植和武裝伊斯蘭勢力,打擊親以的基督教勢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地區,成為「國中之國」。並構築軍事設施,不時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區出擊和炮轟,尤其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巴解游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游擊戰,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出動飛機空襲貝魯特和黎南部巴解游擊隊基地。以軍出動4個旅約2萬餘人,經過長達5小時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備後,在武裝直升機和海、空軍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寬達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東三路向巴解游擊隊發動突然進攻。並襲擊了敘利亞軍隊的貝卡谷地。
1982年6月27日,聯大第七次緊急特別會議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並無條件從黎巴嫩撤軍。這時,巴解組織為保存實力,同意撤離貝魯特西區。28日,巴解組織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個條件:(1)、以軍從貝魯特南部後撤5公里;(2)、在黎巴嫩軍隊中保留一支象徵性的巴勒斯坦軍事單位;(3)在貝魯特保留巴解組織的政治結構。以色列拒絕了這三個條件,要求巴解組織有關團體必須向黎軍繳械,所有巴解成員撤出貝魯特和黎巴嫩。7月6日,巴解組織拒絕由美軍護送撤離,要求在貝魯特部署多國和平部隊護送巴解武裝安全撤離。8月1日,以軍攻佔了國際機場,4日進至貝魯特西區博物館地區,5日,包圍了巴解總部大樓,6日空襲了巴解總部大樓,此間,以軍還空襲了貝卡谷地。
在這場戰爭中,巴解組織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損失坦克400餘輛,飛機58架。

『貳』 東中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有多少

中東戰爭,或稱阿以戰爭、以阿戰爭,是指以色列與埃及、敘利亞等周圍阿拉伯國家所進行的5次大規模戰爭(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大勝,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 6000人。

第二次中東戰爭:埃軍亡1600餘人,損失飛機210餘架;英、法、以軍亡200餘人,損失飛機約20架。

第三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傷亡5萬餘人被俘6000多人。損毀坦克960輛。飛機440架。以色列軍隊傷亡3000餘人,被俘19人。損毀飛機46架、坦克400輛。

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死亡8500餘人,損毀坦克2200餘輛,損毀飛機約440餘架。以色列死亡2800餘人,損毀坦克850餘輛,損毀飛機110架。

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
在這場戰爭中,巴解鹽鹼地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
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損失坦克400餘輛,飛機58
架。

『叄』 只要總數就可以了

中東戰爭,或稱阿以戰爭、以阿戰爭,是指以色列與埃及、敘利亞等周圍阿拉伯國家所進行的5次大規模戰爭(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

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以色列險勝,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這場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第二次中東戰爭結束,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6天,地面戰斗40餘小時,傷亡300—400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傷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五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在六天的戰爭中,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死亡983人。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加沙地帶和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戰爭中有100萬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戰爭結果:阿拉伯國家:死亡8,500餘人,損毀坦克2,200餘輛,損毀飛機約440餘架;以色列:死亡2,800餘人,損壞坦克850餘輛,損毀飛機約110餘架。

第五次中東戰爭結束,巴解組織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損失坦克400餘輛,飛機58架。以色列軍隊傷亡2000餘人,損失坦克140台,武裝車輛135輛,飛機10餘架。

經濟損失查不到,但是可以這樣算:平均每消滅一個敵人所花費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為2萬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為20萬美元,朝鮮戰爭為55萬美元,第四次中東戰爭為100萬美元,上世紀80年代的局部戰爭為180萬美元。
乘以傷亡人數,算算吧

『肆』 9.11,車臣,阿富汗,伊拉克,戰爭都傷亡多少

2001年9月11日發生在美國本土,通過劫持多架民航飛機沖撞摩天高樓的自殺式恐怖襲擊。在事件中共有2,998人死亡
2004年莫斯科時間5月9日上午10時35分,俄羅斯車臣共和國首府格羅茲尼狄莫納體育館發生爆炸,車臣總統艾哈邁德·卡德羅夫在爆炸中身亡。俄塔社稱,除卡德羅夫外,另有約30人喪生,44人傷勢嚴重。

阿富汗戰爭,據聯合國報告,平民傷亡人數,從2006年的929人,上升至2008年的2000人。
美國媒體統計,截至2008年8月17日,至少有包括8名文職人員在內的4143駐伊美軍士兵死亡。其中至少有3368名駐伊美軍士兵在與反美武裝的對抗行動中死亡

『伍』 中東戰爭的傷亡人數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大勝,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 6000人。

第二次中東戰爭:埃軍亡1600餘人,損失飛機210餘架;英、法、以軍亡200餘人,損失飛機約20架。

第三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傷亡5萬餘人被俘6000多人。損毀坦克960輛。飛機440架。以色列軍隊傷亡3000餘人,被俘19人。損毀飛機46架、坦克400輛。

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死亡8500餘人,損毀坦克2200餘輛,損毀飛機約440餘架。以色列死亡2800餘人,損毀坦克850餘輛,損毀飛機110架。

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
在這場戰爭中,巴解鹽鹼地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
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損失坦克400餘輛,飛機58
架。

『陸』 1.一戰各國死亡人數(一一列舉)

具體如下: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60,000

法國:1,240,000

法國殖民地:114,000

希臘:5,000

義大利:650,000

中國:3000

日本:3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3,382,500

奧匈帝國: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意志帝國:1,770,000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一戰

『柒』 兩伊戰爭中的人員,裝備和經濟損失

戰爭總是讓人悲傷,戰爭也沒有勝利者!
傷亡總數相當於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四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2倍。直接經濟損失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全部經濟損失的五倍。僅伊朗首都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使用了火焰噴射器、化學武器等幾乎各式現代化武器。一向缺少勞動力的伊拉克竟出現失業現象。有些地方鮮有完整的家庭。無數伊朗士兵中毒後失明、聾啞。伊拉克戰前外匯儲備有300多億美元,戰後外債高達1000億美元。大量被炸油輪的原油流入海灣造成嚴重污染。

據統計,激戰了八年的兩伊戰爭,雙方死亡約60多萬人,傷95萬人,傷亡總數相當於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四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2倍。

雙方共損失飛機400餘架,坦克3500輛,火炮2700門,艦艇31艘。雙方被襲擊的船隻近500艘。由戰爭引起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全部經濟損失的5倍。

閱讀全文

與中東戰爭俄羅斯傷亡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