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修復土壤,讓土壤恢復肥沃有哪些措施
土壤是作物生產之母,要讓土壤發揮最大效用,就要要去了解自己耕作的土壤有哪些缺點或者限製作物生長的因素,再加以改善這些缺點和消除不利因素,使成為肥沃的土壤。從認識土壤到了解缺失因素,從保育到增進土壤肥力,都是確保作物增產及品質的基礎。
以上所常見的八大問題,不是所有的土壤都會存在,因此,必須先了解土壤的特性,確定是哪裡出了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土壤的肥力自然會改觀,有了健康的土壤,才會有健康的作物。只要勤於管理,保持土壤肥沃,作物高產就近在咫尺。
2. 土壤修復工藝流程有哪些
土壤修復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復正常功能的技術措施。在土壤修復行業,已有的土壤修復技術達到一百多種,常用技術也有十多種,大致可分為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種方法。
一、物理/化學修復技術
物理/化學修復技術主要基於土壤理化性質和重金屬的不同特性,通過物理/化學手段來分離或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屬,達到清潔土壤和降低污染物環境風險和健康風險的技術手段。
物理/化學技術實施方便靈活,周期較短,適用於多種重金屬的處理,在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工程修復中得到廣泛應用,但該技術實施的工程量較大,實施成本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推廣應用。
1、客土、換土、去表土和深耕翻土法
這些適合於小面積污染土壤的治理。這些方法最初在英國、荷蘭、美國等國家被採用,達到了降低污染物危害的目的,是一種切實有效的治理方法。但該方法需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成本較高,且未能從根本上清除重金屬,存在佔用土地、滲漏和二次污染等問題,因此不是一種理想的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方法。
2、土壤淋洗
土壤淋洗是指用淋洗劑去除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的過程,選擇高效的淋洗助劑是淋洗成功的關鍵。淋洗法可用於大面積、重度污染土壤的治理,尤其是在輕質土和砂質土中效果較好,但對滲透系數很低的土壤效果不太好。土壤淋洗需添加昂貴的淋洗液,且淋洗液對地下水也有污染風險;另一方面,淋洗液在淋洗土壤重金屬的同時也將植物必需的 Ca 和 Mg 等營養元素淋洗出根際,造成植物營養元素的缺失。
3、熱解吸法
熱解吸技術是採用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重金屬污染土壤進行連續加熱,溫度到達一定的臨界溫度時土壤中的某些重金屬(如 Hg、Se 和 As)將揮發,收集該揮發產物進行集中處理,從而達到清除土壤重金屬污染物目的的技術。熱解吸技術的一大缺陷是耗能,加熱土壤必須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提高了修復的成本。另一個問題是揮發污染物的收集和處置問題。
4、玻璃化技術
玻璃化技術指將重金屬污染土壤置於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待其冷卻後形成堅硬的玻璃體物質,這時土壤重金屬被固定,從而達到阻抗重金屬遷移目的的技術。玻璃化技術最早在核廢料處理方面應用,但是由於該技術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其成本較高而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
3. 關於土壤修復的方法和措施
目前常用的污染場地修復技術主要包括挖掘、穩定/固化、化學淋洗、氣提、熱處理、生物修復等幾種方法:
1.挖掘
指通過機械、人工等手段,使土壤離開原位置的過程。一般包括挖掘過程和挖掘土壤的後處理、處置和再利用過程。在場地修復的各個階段和多種修復技術實施過程中都可能採用挖掘技術,如場地環境評估、修復活動中和後評估階段。作為修復技術,本導則推薦挖掘只能作為修復方案的一部分,不能適用於傳統的挖掘填埋技術方案。
2.穩定/固化
指通過固態形式在物理上隔離污染物或者將污染物轉化成化學性質不活潑的形態,降低污染物的危害,可分為原位和異位穩定/固化修復技術。原位穩定/固化技術適用於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一般不適用於有機污染物污染土壤的修復;異位穩定/固化技術通常適用於處理無機污染物質,不適用於半揮發性有機物和農葯殺蟲劑污染土壤的修復。
3.化學淋洗
指藉助能促進土壤環境中污染物溶解或遷移作用的溶劑,通過水力壓頭推動清洗液,將其注入被污染土層中,然後再將包含污染物的液體從土層中抽提出來,進行分離和污水處理的技術,可分為原位和異位化學淋洗技術。原位化學淋洗技術適用於水力傳導系數大於10-3 cm/s的多孔隙、易滲透的土壤,如沙土、砂礫土壤、沖積土和濱海土,不適用於紅壤、黃壤等質地較細的土壤;異位化學淋洗技術適用於土壤粘粒含量低於 25%、被重金屬、放射性核素、石油烴類、揮發性有機物、多氯聯苯和多環芳烴等污染的土壤。
4.氣提技術
指利用物理方法通過降低土壤孔隙的蒸汽壓,把土壤中的污染物轉化為蒸汽形式而加以去除的技術,可分為原位土壤氣提技術、異位土壤氣提技術和多相浸提技術。氣提技術適用於地下含水層以上的包氣帶;多相浸提技術適用於包氣帶和地下含水層。原位土壤氣提技術適用於處理亨利系數大於 0.01 或者蒸汽壓大於 66.66Pa 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如揮發性有機鹵代物或非鹵代物,也可用於去除土壤中的油類、重金屬、多環芳烴或二惡英等污染物;異位土壤氣提技術適用於修復含有揮發性有機鹵代物和非鹵代物的污染土壤;多相浸提技術適用於處理中、低滲透型地層中的揮發性有機物。
5.熱處理
指通過直接或間接熱交換,將污染介質及其所含的有機污染物加熱到足夠的溫度 (150~540℃),使有機污染物從污染介質揮發或分離的過程,按溫度可分成低溫熱處理技術(土壤溫度為 150~315℃)和高溫熱處理技術(土壤溫度為 315~540℃)。熱處理修復技術適用於處理土壤中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農葯、高沸點氯代化合物,不適用於處理土壤中重金屬、腐蝕性有機物、活性氧化劑和還原劑等。
6.生物修復
生物修復指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動物將土壤、地下水中的危險污染物降解、吸收或富集的生物工程技術系統。按處置地點分為原位和異位生物修復。生物修復技術適用於烴類及衍生物,如汽油、燃油、乙醇、酮、乙醚等,不適合處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4. 各位老師好,我處西紅柿臍腐病十分嚴重,因俄羅斯土壤偏酸,有什麼好方法能解決
種植抗番茄臍腐病品種,臍腐病,主要是缺鈣引起,生育期間水水分供應不足,光照弱,生產時間長,土壤含水量高,都會引起發病。該病一般發生在果實長至核桃大時。最初表現為臍部出現水浸狀病斑,後逐漸擴大,致使果實頂部凹陷、變褐;常為白色、粉紅色及黑色。一般噴施糖醇鈣,熬合鈣,硝酸鈣。間隔7天連續噴施2到3次。要提前噴施鈣肥,預防為主。
5. 如何恢復和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特性的綜合表現,也是土壤不同於母質的本質特性.包括自然肥力、人工肥力和二者相結合形成的經濟肥力.自然肥力是由土壤母質、氣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徵的綜合表現.它的形成和發展,取決於各種自然因素質量、數量及其組合適當與否.自然肥力是自然再生產過程的產物,是土地生產力的基礎,它能自發地生長天然植被.人工肥力是指通過人類生產活動,如耕作、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人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保持土壤肥力的方法有很多種:
1.種植綠肥植物(多為豆科類):因為豆類植物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素
以新鮮植物體就地翻壓,異地施用,或漚、堆制主要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
2.多施有機肥,合理使用無機肥料.
有機肥能夠改良土壤的團粒結構,改變土壤中的微生物環境,能夠起到長期作用,但是使用有機肥大多耗時耗力,要配合無機肥使用.
3.輪作也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一般來說一塊土地在同一季節里總是種相同的植物也會降低土壤肥力的,有效的輪作也是保持土壤肥力的一個重要措施.
4.使用土壤改良劑.可以有效的改變土壤微環境,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6. 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平原地區土壤貧瘠的原因
西伯利亞在冰川期曾經被冰原覆蓋過,自然會留下很多「小」坑,然後這里森林密布,土壤為與森林相適應的土質,腐殖質含量高,比較肥沃,又受寒帶,亞寒帶大陸氣候影響,氣溫較低,導致水分蒸發少,再加上森林保水性能好,故而積蓄多,就形成了很多的沼澤。
西西伯利亞平原冬春季節多凌汛,河流水流不暢,給沼澤帶來充足的水源。
西西伯利亞平原緯度高,凍土分布廣泛,地表水難以下滲,水「入地難」,造成水大量堆積在地表。
西西伯利亞平原緯度高,太陽輻射小,蒸發微弱,水「上天難」,因此大量堆積在地表。(原因同樣適用與我國東北三江平原地區的沼澤)
西伯利亞平原地表的的特點是沼澤地多,占平原的50%以上。 極北地區為凍土帶,南部為森林凍土帶。由於地勢低窪,蒸發量小,排水差,因此盡管雨量不大,這里仍形成許多湖泊和沼澤。每到夏季,往往數百公里汪洋一片。在這廣袤無垠的大平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及其他資源。
西西伯利亞平原的植被有苔原、森林沼澤、泰加針葉林、森林草原和無樹草原等。亞寒帶針葉林連綿廣布。
西西伯利亞平原還有著厚厚的永久凍土層,最厚的地方竟達1377.6米,比青藏高原的最厚凍土層還要厚好多倍。在一些村子裡,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歪歪斜斜的木屋,有的已有一半陷入地下。這也是凍土所為。凍土表層融化後,地基就變得十分松軟。由於各部分受力不均,房屋也就東倒西歪了。
7. 俄羅斯強大後蘇聯還會恢復嗎
不會恢復。
如果按照馬克思的理論,只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社會主義,那麼現在全世界就美國一家世界超級大國,世界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沒有回到共產主義,蘇聯更不可能了。
8. 怎樣進行土壤修復
土壤修復技術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復正常功能的技術措施。污染物進人生態循環系統,如果超過土壤的自凈作用的負荷,即形成土壤污染。土壤因吸附能力、氧化還原作用及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可緩沖污染物所造成的危害,以上統稱為土壤自凈能力。土壤自凈作用的機理,既是土壤環境容量的理論依據,又是選擇針對土壤環境污染調控與污染修復措施的理論基礎。盡管土壤環境具有多種凈化作用,而且也可通過多種措施來提高土壤環境的凈化能力,但其凈化能力畢竟是有限的,預防土壤污染是保護土壤環境的根本措施。
污染場地修復技術分類:污染場地的修復技術可按暴露情景和處置地點分類。
按暴露情景分類:可以按「污染源-暴露途徑-受體」對修復技術分類。對污染源進行處理的技術有生物修復、植物修復、生物通風、自然降解、生物堆、化學氧化、土壤淋洗、電動分離、氣提技術、熱處理、挖掘等;對暴露途徑進行阻斷的方法有穩定/固化、帽封、垂直/水平阻控系統等;降低受體風險的制度控制措施有增加室內通風強度、引入清潔空氣、減少室內外揚塵、減少人體與粉塵的接觸、對裸土進行覆蓋、減少人體與土壤的接觸、改變土地或建築物的使用類型、設立物障、減少污染食品的攝入、工作人員及其他受體轉移等。
按處置地點分類:可分為原位修復技術和異位修復技術。原位修復技術又可分為原位處理技術和原位控制技術,常用的原位處理技術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等。異位修復技術可分為挖掘和異位處理處置技術。原位處理:在污染區原地鑽一組注水井,用泵注入微生物、水和營養物,通入空氣。另外鑽一組抽水井,用抽水泵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呈流動狀態,促使微生物和營養物均勻分布。此工藝簡單,費用低,但處理速度慢。原位處理也可用於污染河流底泥的生物修復。
9. 土質污染後,如何恢復
目前,我國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體系主要由生物和物化修復技術組成,目前國內主要的土壤修復技術如圖所示:
向左轉|向右轉
但是,受到相關設備價格昂貴、運行成本過高、脫附時間過長等種種因素的限制,熱脫附技術在持久性有機污染土壤修復中還未得到廣泛應用
10. 大自然如何恢復表土
土壤的成分中富含營養物質,土壤的形成需要經過幾個階段:
由大塊岩石分解為小顆粒,經過生命物質的新成代謝後土壤的肥力會得到大大改善,這其中需要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各種土壤中小動物的協同。這是土壤的生成大概過程,這是初生衍替,如果是土壤被污染致使表土破壞,就需要改善土質,比如可以在其上覆蓋一些正常的土壤,再然後就需要種植各種生物讓土壤盡快恢復它的自我調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