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俄羅斯帝國的歷史
俄羅斯帝國(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通常簡稱為俄國、帝俄或沙俄,是1721年至1917年間俄羅斯國家的名稱。
按俄羅斯及世界主流學派觀點,「沙皇俄國」是1547–1721年間俄羅斯的國號,而1721年彼得大帝在與瑞典的大北方戰爭勝利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正式稱皇帝,從此以後的俄羅斯正式國號為「俄羅斯帝國」,不再稱為「沙俄」。但中文中仍習慣將「沙俄」這個名稱用於指18世紀以來的俄羅斯帝國,並相應地將俄羅斯帝國皇帝稱為「沙皇」。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俄羅斯帝國」有時也會被擴大使用。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沙皇尼古拉二世簽署退位聲明,俄羅斯帝國滅亡,嶄新的俄羅斯共和國建立。
沙俄對中國國土的侵略:
一六八九年九月七日(清康熙二十七年),興安嶺及額爾古那河以西約二十五萬平方公 里國土,於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喪失。
一七二七年十月二十一日(清雍正五年),貝加爾湖之南及西南約十萬平方公里國土,被迫與沙皇俄國簽訂恰克圖條約而喪失。
一七九零年(清乾隆五十五年),約十萬平方公里之庫葉島,被沙皇俄國暗中吞並。
一八四零年(清道光二十年),原為我屬邦哈薩克,被沙皇俄國侵並,該邦面積約百萬平方公里。
一八四零年(清道光二十年),原為屬邦布魯特,約十萬平方公裡面積土地,被沙皇俄國並吞。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清咸豐八年),混同江以西,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廣大地區,面積約四十六萬平方公里土地為沙皇俄國侵佔,並逼迫腐敗無能的清王朝簽訂璦琿條約加以承認。
一八六零年十一月十四日(清咸豐十年),混同江及烏蘇里江以東興凱湖附近,約四十三萬平方公里國土為沙皇俄國侵佔,事後逼清王朝簽訂北京條約加以承認。
一八六四年(清同治三年)後,自沙漬達巴哈起,至蔥嶺止約四十三萬平方公里國土,沙皇俄國逼清王朝訂立塔城界約等多次界約,加以承認。
一八六八年(清同治七年),約百萬平方公裡面積之我屬邦布哈爾汗國,被沙皇俄國侵並。 一八七六年(清光緒二年),原為我屬邦浩罕國,約三十五萬平方公裡面積土地,被沙皇俄國吞並。
一八八一年(清光緒七年),自伊犁西南天山之陰,那抹哈勒克山口起至伊犁西北喀爾達止,約二萬平方公里國土,被沙皇俄國逼迫清王朝訂立伊犁條約而喪失。
一八八三年(清光緒九年),額爾齊思河及齋桑泊附近,約二萬平方公里土地,因沙皇俄國逼迫清王朝簽訂科布多塔爾巴哈台界約而喪失。
一八九五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新疆省極西地區帕米爾地方,約一萬余平方公里土地,被沙皇俄國與英國瓜分。
一八九八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沙皇俄國強租旅行順大連,該兩港口面積約三千八百平方公里。
俄羅斯帝國之後俄國對中國領土的侵略:
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蘇聯先唆使唐努烏梁海獨立,一九四四年(民國三十三年)正式侵並,總面積約十七萬平方公里國土。
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前蘇聯要挾英美訂立雅爾塔協定,同年十月外蒙古舉行所謂公民投票。國民黨政府被迫承認其所謂『獨立『。面積有一百四十四萬平方公里。
B. 1917年俄國走向崩潰的原因
原因:俄國發生的一系列革命運動。
這些運動最終滅亡了俄羅斯帝國並建立了蘇維埃俄國。在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使得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臨時政府掌權。同年11月的十月革命使得臨時政府遭推翻,被布爾什維克(蘇維埃)政府取代。
1917年的俄國革命無疑是本世紀歷史上的重大事變。對於這次革命,主要是十月革命,無論在俄國還是在世界上,一開始就存在著完全不同的評論。
之後歷史的發展卻發生了出乎意料的逆轉。1991年底,那個已發展為世界第二大強國的蘇聯卻匆匆解體。俄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也告一段落。
以鐮刀斧頭為標志的革命紅旗被舊俄國的三色旗所取代。蘇維埃制度改變為杜馬制、總統制共和國,經濟上完全轉變為資本主義制度。
從二月到十月的俄國革命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是一次革命,是"一次革命的兩個階段"。不能把二月革命同十月革命截然分開。導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主要原因是同一的。1917年俄國革命的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
沙皇專制制度是舊俄羅斯的基本制度。沙皇既是世俗皇帝又是俄國希臘正教的最高首領,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和主宰。
沙皇不僅凌駕於農民、貴族和群臣之上,而且也凌駕於法律和信仰之上。沙皇的個人意志、他的詔書和命令具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
他獨攬國家的全部事務,不受監督,對法律、人事、經濟政策、軍事戰略以及私人訴訟都有最後的裁決權。
俄國的沙皇專制制度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與強化的過程,到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C. 俄羅斯帝國被哪個國家滅亡的
沒有哪個國家滅亡了「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帝國」只是崩潰了,壽終正寢了。
D. 誰知道俄羅斯歷史要具體點
歷史
從國家和國際法律的角度來看,現代俄羅斯民族國家在1917年11月7日出現。1991年12月25日更名為「俄羅斯聯邦」,通稱為「俄羅斯」、「俄聯邦」或「俄國」,是蘇聯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繼承者。
俄羅斯地域在舊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居住。862年諾曼人留里克受斯拉夫人的邀請來到諾夫哥羅德,建立第一個羅斯公國,留里克王朝始自於此。882年,諾夫哥羅德大公奧列格征服基輔,建立基輔羅斯公國,至12世紀中葉,以基輔為首都,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早期國家。
基輔羅斯起源於7世紀上半葉,根據史學史的觀點,基輔羅斯被認為是3個現代東斯拉夫人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前身。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和他的兒子雅羅斯拉夫統治的時期,被認為是基輔的黃金時期。
當時他們接納了東正教,也創立了羅斯法典(Русская правда)。基輔羅斯在公元13世紀被蒙古人建立的欽察汗國佔領。
中世紀後期俄羅斯人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最終建立了沙皇俄國。從16世紀起開始向亞洲擴張,到17世紀中葉成為全球固有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在歷代沙皇的領導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並到處擴張,最終稱帝建立俄羅斯帝國成為歐洲列強之一,然而沙皇統治日益腐敗,拒絕下放權力予資產階級,加上對外戰爭失敗與經濟不振,人民對現狀日漸不滿。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在軍事上的慘敗,十月革命終於在1917年爆發。
俄羅斯帝國被革命推翻建立了俄羅斯共和國。但很快的,蘇聯共產黨在列寧的領導下以全球首個共產政權摧毀俄羅斯共和國,成立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之後不久,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亦就此成立。
在列寧和其後繼者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由一個農業國迅速工業化,並且實行農業集體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納粹德國後,成為冷戰中的紅色超級大國。
到了1980年代晚期,蘇聯進行了多項激進的改革,然而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已病入膏肓,斯大林模式也逐漸僵化,最終於1991年解體。
1991年12月26日,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最高蘇維埃宣布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更名為俄羅斯聯邦並成為主權國家。
從此之後,俄羅斯聯邦雖未具有如蘇聯、美國等超級大國的地位,但仍被國際承認是極具影響力的世界性大國,亦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經濟曾一度面臨困境,政治方面也出現過1993年憲政危機,但就目前經濟狀況有了決定性的改善。
建國歷史的變遷
1、基輔羅斯(古羅斯國家,862年至1242年)
2、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大公國(1157年至1389年)
3、莫斯科公國(1246年至1389年)
4、莫斯科大公國(1389年至1547年)
5、俄羅斯沙皇國(1547年1月16日至1721年1月22日)
6、俄羅斯帝國(1721年1月22日至1917年9月1日)
7、 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9月1日至1917年11月7日)
8、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維埃俄國;1917年11月7日成立,1922年至1991年屬於蘇聯)
9、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2年12月30日 - 1991年12月26日)
10、俄羅斯聯邦(1991年12月25日 - 至今)
國家政權首都的變遷
1、862年至882年 -諾夫哥羅德
2、882年至1243年 -基輔
3、1243年至1389年 -弗拉基米爾
4、1389年至1712年 -莫斯科
5、1712年至1728年 -聖彼得堡
6、1728年至1732年 -莫斯科
7、1732年至1918年 -聖彼得堡(1914年8月18日改名彼得格勒)
8、1918年3月12日至今 -莫斯科
簡介
俄羅斯聯邦(俄: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英:Russian Federation)又稱俄羅斯(俄:Россия,英:Russia),簡稱俄聯邦、俄 。
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
國旗為白、藍、紅三色旗。國徽主體為雙頭鷹圖案。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9.8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由194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俄羅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7.7%。
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並建立俄羅斯帝國。
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曾吞並歐亞多個國家,於18世紀中後期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達到鼎盛時期。1917年十月革命後建立了蘇維埃俄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同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組建蘇聯 。
冷戰期間成為超級大國,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霸。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最大加盟國俄羅斯繼承蘇聯大部分軍事力量。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在「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中,俄羅斯是有較大影響力的強國,其軍工實力雄厚,特別是高等教育、航空航天技術,居世界前列。
俄羅斯還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對安理會議案擁有一票否決權。除此以外,俄羅斯還是金磚國家之一。
(4)俄羅斯共和國是怎麼滅亡的擴展閱讀:
譯名由來
按照俄語發音「Россия」,其名稱應譯為「羅西亞」。元朝時根據蒙古語譯為「斡羅思」,到清朝初年許多文獻中曾稱為「羅剎」,但在以國家相稱時則多譯為「鄂羅斯」或「俄羅斯」。
清乾隆年間官修《四庫全書》時將其正式統一為「俄羅斯」或簡稱「俄國」,自此沿用至今。
另一說法是,在清朝入主中原時期,原居於歐洲,屬於斯拉夫人分支的羅斯人,開始橫越西伯利亞東來至黑龍江上游一帶,准備占據當地。
由於羅斯人抵達中國邊境時,最先與蒙古人與達斡爾人等接觸,這些民族於提及人名或地方名時,慣於前面加上「俄」的發音,於是「羅斯」即變為「俄羅斯」。
舊時上海人將俄羅斯譯為「羅宋」,因而有羅宋湯、羅宋人、羅宋麵包等詞。
人口
俄羅斯2014年人口1.46億。雖然政府對生育家庭給予補貼,但由於擔心住房、醫療和教育等問題,大部分俄羅斯家庭選擇只生一個孩子。
由於俄羅斯聯邦廣闊的幅員,所以人口密度較低;大部分人口主要聚積在俄羅斯聯邦的歐洲部分,烏拉爾山脈地區以及西伯利亞的東南部。
俄羅斯聯邦內也有許多民族,俄羅斯人占總人口82%,其餘的民族為韃靼人、楚瓦什人、巴什基爾人、車臣人、摩爾多瓦人等120多個少數民族。最大的少數民族是韃靼人(3.8%)。
以下依次為楚瓦什人(1.2%)、巴什基爾人(1.1%)、車臣人(0.8%)、摩爾多瓦人(0.7%)、烏德穆爾特人(0.4%)、馬里人(0.4%)、阿瓦爾人(0.3%)等。
語言
俄語是俄羅斯唯一官方語言。俄語(русский язык)是斯拉夫語族中使用人數最多之語言,屬於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主要在俄羅斯、前蘇聯其它成員國使用,在華沙條約成員國中,曾被學校作為第一外語教學。
蘇聯時期,俄語在其加盟共和國中極受推崇。雖然很多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今日多重視自己語言,俄語仍於這些地區被廣泛使用,尤其使用於這些國家之間之交流。
E. 請教:沙俄、蘇俄等的俄羅斯的歷史命名、成立及滅亡時間。
沙俄 從伊凡雷帝開始一直是這個名稱,直到二月革命推翻為止。
蘇俄 蘇維埃俄羅斯共和國 從十月革命一直到1922年蘇聯成立。
蘇聯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從1922年到1991年解體。
獨聯體 獨立國家聯合體 蘇聯解體後各國家的合稱 從1992年至今。
F. 俄羅斯帝國是怎麼興起與滅亡的
由於東歐的偏僻、寒冷、人煙稀少,所以那裡的文明起步較晚。而居住在黑海以北的第聶伯河流域到伏爾加河流域一帶的廣大地區的東斯拉夫人,直到公元9世紀,才結束氏族部落生活。聯合建立起了許多小國家,稱之為公國。862年,留里克率兵攻佔了諾夫哥羅德。建立了諾夫哥羅德公國。822年。諾夫哥羅德的王公奧列格是個野心勃勃的傢伙,他沿第聶伯河南下。征服了其他公國,以基輔為中心,建立了基輔羅斯公國。基輔羅斯的統治者則被稱為羅斯大公。
13世紀前半葉,莫斯科公國在各勢力的夾縫之中孕育而成,首都莫斯科城建於1147年。由於莫斯科公國位於東北羅斯中央,四周有許多小公國作屏障,不易受蒙古、立陶宛等的直接威脅,因此,經濟發展迅速此外,莫斯科公國的歷代統治者利用蒙古統治者的勢力,欺壓其他公國,壯大自己的力量。1328年,莫斯科王公伊凡一世用重金賄賂金帳汗國的王公貴族,將負責為金帳汗國徵集貢賦的「弗拉基米爾及全羅斯大公」頭銜爭到了自己頭上。人們稱他為「伊凡·卡里達」(卡里意為錢袋)。在伊凡的統治時期,莫斯科成為了全羅斯最強大的公國。
莫斯科公國的強大引起了金帳汗國的不安。在伊凡之孫底米特里·伊凡諾維奇執政時,雙方開始產生沖突。隨著金帳汗國內部產生分裂,莫斯科公國在伊凡三世的帶領下擺脫了長達200餘年的蒙古統治。隨後,伊凡三世分別於1487年和1500年,徹底擊敗了波蘭和立陶宛。奪得德斯納河流域的廣闊土地。為俄羅斯的獨立和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伊凡三世的兒子瓦西里三世即位後,先後於1510年和1521年又將普斯科夫和里亞贊並入莫斯科版圖。最終完成了俄羅斯的統一大業。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一向與拜占庭帝國關系良好的俄羅斯帝國自視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首都莫斯科號稱「第三羅馬」。
G. 歷史上強大的俄羅斯帝國是什麼樣子的
發生在17世紀俄羅斯的擴張,最終導致在17世紀中葉,俄羅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亞之後,俄羅斯的領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戰爭(1654—1667年)之後的左岸烏克蘭,這個標志著俄羅斯帝國的成立。俄羅斯帝國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紀後期的歐洲相繼進行工業革命時沒有緊隨時代的步伐,導致其經濟實力在20世紀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時代遠不及歐洲幾大強國,盡管在此期間推行了幾次較為成功的改革(如亞歷山大二世的農奴制改革)。
1914年8月,政局動盪不定的俄羅斯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堪的戰局直接導致了在1917年爆發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簽署退位聲明,俄羅斯帝國滅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爾什維克通過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與蘇聯取代。
H. 俄羅斯怎麼從小國變成巨無霸
俄羅斯的歷史起源於東歐草原上的東斯拉夫人。他們是後來的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共同祖先。6世紀時,東斯拉夫人逐漸向東歐草原地區遷徙,於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基輔羅斯是俄羅斯的早期雛形。
到了12世紀時期,基輔羅斯分裂為若干個獨立的小公國。直到1237年,這些公國被成吉思汗孫子拔都所佔領,在這里建立了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欽察汗國。欽察汗國東起也兒的石河(額爾齊斯河),西到斡羅思,南起巴爾喀什湖、裏海、黑海,北到北極圈附近,算是一個大帝國了。
在蒙古人統治下的欽察汗國內,弗拉基米爾大公在1283年建立了莫斯科公國。莫斯科公國在蒙古人的支持下勢力急劇膨脹,在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後,便帶領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俄羅斯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俄羅斯這個稱號也正式出現在歷史中。
到了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打敗了瑞典,俄羅斯參政院授予其「全俄羅斯的皇帝」頭銜,俄羅斯正式成成為橫跨亞歐大陸的世界帝國,開始充當「歐洲憲兵」的角色。此時的俄羅斯是羅曼諾夫王朝統治之下。全盛時的沙俄國土面積約2280萬平方公里,1億2560萬人,僅次於當時的清朝和大英帝國。
然而,由於沙俄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機,導致其經濟實力在20世紀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時代遠不及歐洲幾大強國。隨後,政局動盪不定的俄羅斯帝國錯誤的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導致了國內二月革命的爆發,尼古拉二世簽署退位聲明,俄羅斯帝國滅亡,俄羅斯共和國建立。
1917年十月革命後,俄羅斯建立了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政權。1922年,俄羅斯和其它十幾個加盟共和國一起成立了蘇聯。二戰期間,蘇聯打敗了法西斯德國,維護了世界和平。1991年,蘇聯解體。
I. 俄沙皇是怎麼被推翻的,誰能介紹下那段歷史
因為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至12日(儒略歷2月23日至27日),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君主專制的統治。
20世紀初開始,俄羅斯帝國的實力開始下降,人民也對現狀日漸不滿。1905年,沙俄在日俄戰爭中被擊敗。1914年,處於內憂外患的俄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5年處於戰爭劣勢階段,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革命一觸即發。
1917年3月(俄歷2月),俄國二月革命爆發,俄國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羅斯帝國滅亡,退位使俄國結束了數月的混亂。
(9)俄羅斯共和國是怎麼滅亡的擴展閱讀:
1917年11月,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推翻了二月革命後成立的臨時政府,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向敵國德國賠償巨款,並割讓俄國西部領土100多萬平方千米。列寧改國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維埃俄國或蘇俄)。
為了打擊反蘇維埃的勢力,蘇維埃地方當局下令處死已退位的皇帝尼古拉二世一家。1922年,蘇俄和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聯邦等國組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成立了。
J. 俄國的發展歷程
15世紀末,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
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建立了沙皇俄國,並在1721年由彼得一世改稱俄羅斯帝國,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俄羅斯帝國曾吞並歐亞多個國家,領土不斷擴張。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蘇聯的最大加盟國俄羅斯聯邦繼承了其絕大部分軍事力量,軍事實力居世界第二,而且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
(10)俄羅斯共和國是怎麼滅亡的擴展閱讀
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歐洲各國游歷和學習。歸來後,他用強硬手段推行了一場社會變革。從穿衣、吃飯,到科學教育、商業活動、軍隊建設,彼得用野蠻的方式推進了俄羅斯的文明進程,他甚至親自審訊反對改革的太子。
在打敗了強敵瑞典之後,彼得下令建造起一個面向歐洲的新首都聖彼得堡。繼承彼得改革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重視教育,並試圖起草法律,但改革無法觸動農奴制。
女皇的業績最終只能表現在領土擴張上,在18世紀後期,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美的大國,並成為歐洲事務中的重要角色。
但是,農奴制使俄羅斯很快在經濟、技術領域落後於完成了工業化的英法等國。在戰爭—革命—改革的多次反復中,這個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徘徊的民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